针刺穴位的组织学

合集下载

浅刺针法探微

浅刺针法探微

浅刺针法探微[摘要] 目的:探讨浅刺疗法的可行性。

方法:从古代文献和近年临床研究入手分析浅刺针法的作用。

结果:针刺浅层即可激发经气,且可避免过多地刺伤组织。

结论:应在针灸临床上推广浅刺针法。

[主题词] 针刺深度;浅刺;组织学目前,毫针刺入人体穴位的深度与古代文献对照,则是越来越深了。

针刺深度是否越深越好,针刺感应是不是越强越好,这是值得重视研究的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事实证明了经络与浅表组织关系密切,认为浅刺针法作用确切,应在针灸临床上推广应用,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1 经络与浅表组织关系密切关于经络的概念,在古代医籍中有很多描述,概括来说,古人把经络看成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周身、调整机体各部分机能、抗御病邪的作用。

但是,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即经络的深浅、穴位的大小等问题,至今我们还不十分清楚,许多医学工作者还在不断努力,以求有所发现及突破。

经络研究观点分歧,争论很多,但归根结底,争论的焦点还是人体体表究竟有没有经络。

近年来,有学者[1]认为作为中医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经络理论,是以经验、宏观物理表征为基础的。

如对经络的种种描述:“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灵枢·经脉》);“卫者,水谷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素问·痹论》)。

上述“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其部位是比较浅的。

有学者[2]发现在体表“分肉之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富集带区,其中含有较多的组织液的气化物质,认为有了外周神经与中枢神经的感觉物质基础,所以才有卫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现象,如果没有卫气运行,那就没有循经感传的神经感觉。

有人[3]对皮肤穴位电阻差别进行探讨,证明了许多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经络失衡现象,针刺后经脉线的皮肤电位有所波动,皮肤阻抗有所降低。

更有学者[4]首先用冷冻复型法在循经低阻线的表皮内发现缝隙连接(GJ)和被认为是离子通道的方阵装置,而在非低阻区则未能找到,从而为循经低阻线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马丹阳针灸穴位天星十二穴现代解

马丹阳针灸穴位天星十二穴现代解

马丹阳针炙穴位天星十二穴现代解析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并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冲、昆仑、环跳、阳陵泉、通里和列缺12个穴位,临床应用广泛。

适合采用上下两穴或左右两同名穴治疗的是担法(也有人认为担即补法);适合独取一穴治疗的是截法(也有人认为截即泻法)。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全身360多个穴的治疗作用,上述12穴都能概括,治病效果灵验,简直就像开水泼在雪上立刻融化。

这是神仙真传,可以打开治病这把金锁。

聪明至诚的人才可以传授,对行为不良不诚实的人不能传授。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腹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变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三寸。

本穴能治疗腹胀、腹泻、肠鸣和胃中寒邪,能治疗膝部和小腿酸痛、肿胀,还可补伤寒之后的瘦弱虚损以及治气臌病等,对30岁以上的人针灸足三里强壮保健作用很大,可使体健眼亮。

本穴要取准确,一般针刺八分,灸三壮。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痛,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内庭位于足次趾和中趾问的趾缝端,属足阳明胃经,能治疗四肢厥冷、胃经热引起的心烦喜静、荨麻疹、咽喉肿痛、牙痛、疟疾不能进食以及频繁呵欠症。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即时瘳。

曲池应屈肘拱手取穴,位于尺泽和肱骨外上髁之间。

本穴善治肘关节疼痛、因受风邪引起的手臂无力,不能开弓射箭,不能举臂梳头。

中医针刺技术实验报告

中医针刺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中医针刺技术,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针刺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细针,以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针刺技术在调节免疫功能和改善脾虚泄泻症状中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1. 观察针刺对脾虚泄泻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2. 分析针刺对脾虚泄泻大鼠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的影响。

3. 探讨针刺治疗脾虚泄泻的免疫学机理。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32只健康Wistar大鼠,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

2. 模型制备:采用利血平灌胃法建立脾虚泄泻大鼠模型。

3. 针刺方法:对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大鼠进行天枢穴针刺,针刺深度为0.5-1.0cm,每次留针30分钟,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4. 免疫功能检测:于实验结束时,采集大鼠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 细胞亚群(CD3+、CD4+、CD8+)数量。

5. 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

四、实验结果1. 免疫功能: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数量显著降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大鼠外周血中CD3+、CD4+细胞数量显著升高,CD8+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

2. 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肠黏膜组织SIgA 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大鼠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显著升高。

五、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针刺治疗能显著提高脾虚泄泻大鼠的免疫功能,改善其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表明针刺在调节免疫功能和改善脾虚泄泻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1. 针刺治疗能提高脾虚泄泻大鼠的免疫功能,可能与针刺刺激穴位,调节机体免疫细胞功能有关。

针刺天枢穴,可以促进T细胞亚群(CD3+、CD4+)数量的增加,从而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针刺下关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针刺下关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所形成 的电子构 型、 间距 、 分布 、 子状态存 在差 异等 , 离 这些
都 会使刺入人体穴位 组织 电解 质溶液 中的金属 针灸针 之间 形成 电位差 、 产生电化学作用 ; 由于生物活体 电解质 又
溶液 中存在着不少需要 吸收电子 、 离子 的生物物质 ( 如各 种 氯化物 、 生物离子 、 大分 子、 氨基酸 、 金属 蛋 白、 核酸 络合物 、
数 量 , 复腺 体黏 膜上 皮 。结论 : 修 针刺 治疗过敏 性鼻 炎可能通过 减少肥 大细胞数量 而降低过敏反 应。 关键词 过敏性 鼻 炎 针 刺 下 关穴
水配制 3 %的卯 清蛋 白( 国 S m 0 美 i a公 司 ) g 溶液 , 每毫 升加 入佐 剂氢氧化铝粉末 3 m 0 g混备的分辨精度 , 因此 , 为确保科学 性 , 在选用针具 的作 用面积 、 作用范围 ( 区域 ) 作用 时 间上 作 了择优 安排。选用 、 直径 0 8 m针具 , .m 选定 能刺 1 0枚针 的 1m 区, 证能 5m穴 保 有相对 充分 的作用 面积 ; 择 5小 时的 相对充 分 的作用 时 选 间, 确保研究的进行 。
织 中相应元 素含量大 幅度 增加 。上述 所存 在的客 观条件 也
3 张大同. 不同材质针灸针 的 电化学 实验. 上海针 灸杂 志 ,
2 0 , ( )3 —4 0 32 5 :33 2
完全符合微 观电池电化学 腐蚀原 电池效应 规律所应 该具备
的充分必要的基 本反应条件 J 。
4 张 大同 , 沈
针刺为何能增加穴 位组织 中 的微 量元 素呢?笔者 曾受 微观 电池 电化学腐蚀原 电池 效应 的基本科 学规律 .启 发 , 2
据电针 的脉 冲电流会在短时间 内加快机体相应部位 电子、 离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

一.穴位注射概述: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多种治疗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这其中既有中医范畴的治疗作用,又有现代药物学方面的治疗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产生至今,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科的各类疾病,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二.穴位注射效应:1.穴位注射的放大作用: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

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2.穴位注射的三重作用:侯湘等把穴位注射的疗效过程分为。

“三重效应”,(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

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

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

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

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穴位注射的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

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缓解痛苦的目的。

虽然针灸治疗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减轻疼痛和恢复身体健康。

1. 神经调节: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在神经系统中产生复杂的反应。

针刺穴位可以激活周围神经末梢,向脊髓和大脑传递信号,从而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减轻疼痛感。

2. 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在局部穴位刺激后,可以增加局部血流量,增强微循环,促进组织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并加速炎症物质的清除。

这样可以缓解疼痛并促进伤口的愈合。

3. 调节免疫系统: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增加淋巴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对抗炎症和感染,减轻疼痛。

4. 激活内源性物质:针灸可以激活内源性物质,例如内啡肽、脑啡肽等,这些物质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针灸可以促进这些物质的分泌和释放,从而减轻疼痛,改善炎症反应。

5. 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减轻疼痛。

针灸可以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促进内啡肽、皮质醇等内分泌物质的分泌,从而减轻疼痛和调节身体的功能状态。

6. 改变大脑活动:针灸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来减轻疼痛。

通过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改变大脑的电活动和血流分布,调节疼痛信号的传递路径,降低疼痛的感知。

总之,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系统、激活内源性物质、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改变大脑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减轻疼痛。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在治疗疾病和缓解痛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手段,仍然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针刺镇痛

针刺镇痛
针刺镇痛 许能贵 15
2010-122010-12-23
疼痛的特点
• 机体对一定程度的疼痛通过痛感觉和痛反 应使机体作出适应性的防御反应,具有保 护作用。但过强的的疼痛可以给机体造成 一定的损害,同时不能依赖疼痛出现与否 来判断机体有无伤害和疾病; • 由于每个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个体差 异很大,因此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
2010-122010-12-23
针刺镇痛
许能贵
16
针 刺 镇 痛
•概述 •基本特点 •使用范围 •针麻效果的术前预测 •穴位刺激方法 •辅助用药与针药复合麻醉 •影响因素
概 述
针刺镇痛是经典针灸疗法最重要的功效之 一,一般来说,针灸镇痛的原理,包括了针麻 原理,但针麻原理并非针灸镇痛原理的全部。 这是因为针灸可以治疗急性发作的神经性疼痛, 也可以治疗由炎症等原因引起的慢性、持续的 疼痛,针麻作用的是手术性疼痛,手术性疼痛 可以说只属于急性疼痛的范畴。
2010-122010-12-23 针刺镇痛 许能贵 4
疼痛的几种学说
1、特异学说:疼痛的发生起自特殊的痛觉感 受器,通过感觉神经和特殊传导通路将冲 动传至特殊的中枢结构并做出反应,该学 说并不能阐明痛觉的全部机理。
2010-122010-12-23
针刺镇痛
许能贵
5
疼痛的几种学说
2、模式学说:疼痛并无特殊的感受器,而是 非特异性感受器在受到超强刺激的病理状 态下,非伤害刺激反应的总和。其结果是 向中枢发放大量冲动,这些冲动具有时间 和空间的特定构型,如果总输出超过临界 水平,即在中枢整合为疼痛。
机械机械刺激刺激温度变化和化学物质等有害刺激造温度变化和化学物质等有害刺激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成局部组织的损伤损伤的细胞释放多种损伤的细胞释放多种致痛的化学物质致痛的化学物质kk55htht缓激肽等缓激肽等20182018101099针刺镇痛针刺镇痛1313疼痛产生的机理疼痛产生的机理痛觉感受器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由初痛觉感受器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由初级传入纤维即有髓的级传入纤维即有髓的aa纤维和无髓的纤维和无髓的cc纤维纤维传至脊髓背角传至脊髓背角层释放谷氨酸和层释放谷氨酸和pp物质等神经递质激活背角投射神经元其物质等神经递质激活背角投射神经元其轴突组成的传导束将伤害性冲动传向脑干轴突组成的传导束将伤害性冲动传向脑干网状结构丘脑等部位最后投射到大脑皮网状结构丘脑等部位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针灸实验报告学生示例

针灸实验报告学生示例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技能。

2. 了解针灸对特定穴位的作用原理。

3. 观察针灸治疗的效果。

二、实验对象本次实验选取32只Wistar大鼠,体重200-220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

三、实验方法1. 模型制备:采用灌胃法给予模型大鼠脾虚泄泻模型药物,连续7天。

2. 穴位选择:根据中医理论,选取天枢穴(位于腹部,当脐中旁开2寸)作为针灸穴位。

3. 针灸操作:采用单次针刺法,针刺深度为0.5-1.0寸,留针时间为30分钟。

4. 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大鼠外周静脉血中T细胞亚群数量和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1. T细胞亚群数量变化:模型对照组大鼠外周血中CD4+、CD8+和CD4+/CD8+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大鼠外周血中CD4+、CD8+细胞数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

2. 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变化:模型对照组大鼠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显著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大鼠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

五、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脾虚泄泻大鼠具有显著的疗效,可能与改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关。

2. 针灸天枢穴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数量和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发挥治疗作用。

3. 本实验结果为针灸治疗脾虚泄泻提供了实验依据,为进一步研究针灸治疗机理提供了参考。

六、结论1. 针灸治疗脾虚泄泻具有显著疗效,可改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2. 针灸天枢穴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数量和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发挥治疗作用。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感染。

2.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大鼠的反应,确保其安全。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针灸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度的中药标志。

20世纪出现许多新方法:循证医学方法、控制论方法等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节,具有多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特点,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实现的发展史:1985年,针灸治疗病症扩大到200种1959~1965 奠基阶段1966~1979 标志着一门崭新学科实验针灸学的诞生(1979年6月,北京,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1982年以后,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至2002年统计,针灸疗法已在140多个国家开展199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初步确立了64种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大多为痛症。

选题的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假说的的特性:来源的科学性说明的推测性解释的系统性结论的可验证性一个科学项目一定要有一个简明具体新颖醒目能高度概括整个研究内容的题目。

研究对象(受试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和一定数量,以尽可能的反映群体的情况,这就是研究对的重复性原则。

研究因素:也称受试因素或处理因素;单因素研究指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多因素研究指同时观察多个类别的作用。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对照:值得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对照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互相对照配对对照历时对照安慰对照随机化: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几乎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随机化的意义: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的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具有最大程度地可比性常见的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抛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重复:即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他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重复的意义:为了保证从研究样本所获取的信息研究结论能外推及具有同一性质疾病的病人盲法: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揭盲时应有主要研究人员在场。

什么是穴位,现代科学对于穴位结构的研究-

什么是穴位,现代科学对于穴位结构的研究-

什么是穴位,现代科学对于穴位结构的研究-什么是穴位,现代科学对于穴位结构的研究(一)穴位结构的解剖学特点针刺进穴位后究竟刺中了什么结构?该结构与非穴位有何不同?不同穴位之间在形态结构上是否存在差异?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从宏观方面对穴位进行的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究,初步证实了穴位同神经、血管、肌肉、肌腱之间的关系。

1.穴位与神经(nerve):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十二经324个穴位的解剖研究表明,其中323个穴位(占99.6%)均与周围神经有关。

徐州学医学院的研究也证实,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神经主干者205穴(占56.8%),其中靠近皮神经主干者104穴(占38.8%),靠近深部神经主干者122穴(占33.8%);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个穴位的解剖观察表明,针刺进穴位后直接刺中神经干者152穴(占49.19%),针旁0.5厘米内有神经干者157穴(占50.81%),说明十二经穴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

穴位与非穴位比较,非穴位区神经干支比穴区较少。

如Nakazo等对动物及人体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组织中神经纤维数量作光镜、电镜观察,并经计算机统计发现,两者神经纤维密度之比为7.22:5.26(约1.4倍)。

穴区与非穴区比较,穴区的皮肤、皮下、肌层等不同层次内所包含的特异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束和神经丛等神经装置要丰富得多。

如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学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应器和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

一个感受器所支配的皮肤表面面积在穴区仅为2.80mm2,而非穴区为12.83mm2,两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2. 穴位与血管(包括血管壁上自主神经)穴位与血管(bloodvessel)的关系也很密切,仅次于周围神经。

如徐州医学院研究发现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动脉主干者58穴(占16.1%),靠近浅静脉干者87穴(占24.7%);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穴针下结构的观察也表明,针刺入穴位,针下正当动脉干者24穴(占7.26%),针旁有动、静脉干者262穴(占84.36%);大连和福建医学院也有类似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穴位解剖学的研究及进展

穴位解剖学的研究及进展

穴位解剖学的研究及进展XXX:刘瑾 2005-7-26摘要: 而穴位一般分布在一定经脉循行的通路上,是人体脏腑经之气通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施行的刺激点。

“穴”有空隙聚集之意,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经脉的“脉气所发”(《素问·气府论》)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灵枢·九针十二原》),即穴位是经络气血聚集体表,施行针刺的特定部位,是内脏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的感觉点......1 引言经络学说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经和络构成系统[1]使人体成一个完整的机体“经系经脉,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纵行主部分;“络”即络脉,有网罗的意思。

纵横交错,网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部分。

而穴位一般分布在一定经脉循行的通路上,是人体脏腑经之气通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施行的刺激点。

“穴”有空隙聚集之意,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经脉的“脉气所发”(《素问·气府论》)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灵枢·九针十二原》),即穴位是经络气血聚集体表,施行针刺的特定部位,是内脏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的感觉点和反应点,也是诊疗疾病的反应点和刺激点。

穴位与经络、脏腑、气血活动有密切关系,研究穴位的解剖形态结构与阐明经络实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2 用解剖方法观察穴位的体形态结构通过用解剖方法观察穴位的形态结构,分辨其神经干、大血管及淋巴管等分布情况,也称为穴位的大体结构。

姜氏[2]研究表明,穴位大多是位于神经干或神经周围,穴位的血管形态学研究观察穴位的血管配布有规则性。

胡佩儒[3]对手少阳三焦经穴解剖研究认为“穴位”内皆有较多神经分布。

徐明海[4]也报道大多数穴位位于神经干或神经周围。

3 用组织学等方法观察穴位的显微结构随着观察技术的发展,穴位的显微结构逐渐被广大学者所揭示。

人们用各方法如组织学方法等观察穴位的结构,分辨其神经、微血管及淋巴管分支等组织分布。

有学者认为穴位与结缔组织关系密切。

解剖每个穴位都能观测到一定厚度的结缔组织。

针灸的科学原理

针灸的科学原理

针灸的科学原理
针灸的科学原理是指在被穿刺处产生自发性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反应,从而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和血液循环等有一定的影响,从而达到调节和治疗作用。

针灸的物理原理:穿刺穴位可以调整皮肤及其下组织的电位,这是针灸治疗的最基本原理。

化学原理:穿刺穴位时会释放出一系列的化学物质,如胶原蛋白、多肽、激素等,这些物质可以促进身体各种生理过程的变化,从而达到调理和疗愈的目的。

生物学原理:穿刺穴位可以引起人体内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活动,具有调节和调节的作用,从而达到调节和治疗的目的。

针灸和解剖学关系

针灸和解剖学关系

针灸和解剖学关系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的治疗方法。

针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它在中国传承至今,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针灸的疗效已经得到了科学的证明,但是,针灸的治疗效果与穴位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对人体解剖学有深入的了解。

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结构的学科,它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解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通过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机制。

在针灸治疗中,解剖学知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针灸的治疗效果与穴位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针灸的穴位是人体表面上的一些特定点位,这些点位与人体的经络相连,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针灸的穴位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四肢等。

在针灸治疗中,选择正确的穴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的穴位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组织,通过刺激不同的穴位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针灸的穴位与解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针灸的穴位是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来确定的。

在针灸治疗中,针灸师需要对人体的解剖结构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地确定穴位的位置。

例如,在针灸治疗中,如果需要刺激胃经的穴位,针灸师需要知道胃经的走向和穴位的位置,才能准确地刺激到胃经的穴位,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对穴位的位置有深入的了解之外,针灸师还需要对人体的解剖结构有深入的了解,才能避免针灸治疗中的风险。

例如,在针灸治疗中,如果针灸师不了解人体的解剖结构,可能会误伤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针灸师需要通过学习解剖学知识,了解人体的解剖结构,才能更好地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和解剖学是密不可分的,针灸的穴位是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来确定的,针灸师需要对人体的解剖结构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地确定穴位的位置,并避免针灸治疗中的风险。

因此,学习解剖学知识对于从事针灸治疗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针刺时重点危险穴位

针刺时重点危险穴位

针刺时重点危险穴位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

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

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一,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

与穴位所处部位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或周围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三,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所以针灸医生在操作时,不能有半点疏忽大意。

1.睛明(Jing Ming) BL1 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

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

血管分布: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

神经分布: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针剌方法】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

以32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

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1寸。

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32mm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43mm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

针剌深度超过50mm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54mm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

穴位的功能与结构习题

穴位的功能与结构习题

第二节穴位的功能与结构习题一、填空题1. 穴位的功能表现为两方面,即和.2.参与针灸作用的外周传入神经纤维主要是类纤维,但不完全排除类纤维参与.3.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针感、手下感和针刺部位肌电活动之间的关系是:手下感松空时肌电发放;手下感强烈时,肌电发放、幅度;手下感减弱时,肌电发放。

4. 针刺不同组织所引起的感觉不一样,刺激神经干支,多引起感;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感;刺激血管多引起感.5. 穴位感受刺激的特点是:穴位可感受多种;穴位对刺激具有现象;穴位对刺激的感受有一定的.6.穴位病理反应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 .7. 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成为传入神经上,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二、选择题(一)A­1­型题1. 在腰麻或完全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患者的脊髓麻醉或横断水平以下穴位扎针可出现下列哪种情况:A 可获得针感,但不能获得手下感B 可获得手下感,俣不能获得针感C 可获得针感和手下感D 一般不能获得针感和手下感E 可获得酸胀感2. 针刺得气时手下感主要出现在何部位:A 肌肉菲薄处的穴位B 关节附近穴位C 肌肉丰厚处穴位D肌腱处穴位E结缔组织处穴位3. 刺激不同组织,可引起不同性质感觉,如毫针刺到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A痛感B麻感 C 酸胀感D手下感E无感觉4. 对产生针感的部位进行组织结构观察,发现穴位针感点主要分布于:A 结缔组织B肌肉组织C深部组织D腱和腱周围组织E皮下组织5. 易出现手下感的一组穴位是:A阳白、攒竹、承泣、地仓B足三里、合谷、上巨虚C百会、印堂、大椎D下关、睛明、风池E天枢、期门、太冲(二)A­2­­型题1 穴位针感信号在脊髓内的上行通路不包括:A背索通路B脊髓丘脑侧索通路C 脊髓腹外侧索D浅感觉传导通路2. 穴位下组织中可除外A肥大细胞B肌细胞C星状细胞D植物神经末梢E游离神经末梢3. 穴位不能感受的刺激形式是:A毫针机械刺激B温热刺激C电流刺激D光刺激E磁场刺激4. 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不包括:A交感神经传入纤维B躯体感觉神经纤维C躯体运动纤维DⅡ类纤维E Ⅲ类纤维5. 穴位肌电特点不包括下列何项:A穴位肌电呈干扰型发放B穴位肌电持续时间最短为10秒C腰麻后针刺可引起穴位肌电活动D 穴位肌电呈单位型发放(三) B­1­型题A 麻感B 痛感C 酸感D 酸胀感E手下感1.针刺到神经时多引起2.针刺到血管时多引起3.针刺到肌腱、骨膜时多引起4.针刺到肌肉时多引起A 肌梭分布密集B 以腱器官为主C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和包囊感受器D以露菲尼小体为主E以环层小体最多5.肌肉丰富处穴位是6.肌腱附近穴位是7.肌与肌腱接头部穴位是8.关节囊处穴位是(四) ­B­2­­型题A 交感神经、皮脂腺、汗腺活动增强B 皮下小动脉血管运动障碍C角化层变薄或消失D小血管梗塞及红细胞潴留E 游离神经末梢缺氧所至病理变化F 肌肉组织局部变化1.穴位低电阻形成与______有关2.穴位压痛点形成与______有关.穴位皮下硬结形成与____有关A 脊髓背索通路B脊髓丘脑通路C神经—体液通路D脊髓-γ通路E脊髓腹外侧索F躯体感觉神经4.针刺信号的传入通路包括5.针刺信号的传出通路包括(五) C型题A梭内肌B肥大细胞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穴位的形态结构中包含2.手下感的产生包括3.穴位的病理反应包括A丘脑B脊髓C二者均有D二者均无4.针感的传导通路中包括5.针刺引起的肌电活动有___参与6.穴位感受器换能(六) K型题1.穴位感受刺激的特点有2.穴位的功能包括哪几项:①穴位的感觉阈②穴位的适宜刺激③穴位的适应现象④感受刺激3.针刺信号传入通路包括下面的哪几项。

中医扎针原理

中医扎针原理

中医扎针原理
中医扎针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基于中医理论。

其原理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刺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神经功能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扎针是基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进行的。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连接脏腑器官和组织的通道,气血通过经络运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而疾病则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或者阻塞导致的。

通过插针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扎针的原理还包括刺激神经系统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

经过针刺刺激,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通过传导神经信号,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

这些效应包括舒张血管、调节免疫系统、促进血液循环等,进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扎针的原理是通过插针刺激特定穴位对气血和神经系统产生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要经过具体的诊断和中医医师的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