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
成语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https://img.taocdn.com/s3/m/d2b920d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9.png)
成语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
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
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7f3b5df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0.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是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个⼈。
那么你知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是什么吗?下⾯我们就来看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来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是汉初的名将,发现韩信具有将才的是萧何。
韩信原来在项⽻⼿下当⼀名侍卫官,不受重⽤,便投奔刘邦。
开始,刘邦只派他做⼀名管军粮的⼩吏。
可是萧何偶然与他谈了⼀次话,发现韩信才能出众,胸怀韬略,是难得的⼈才,便想举荐他。
可是,韩信见刘邦长期不理睬他,感到失望,就逃⾛了。
萧何发现韩信⾛了,连夜追赶,总算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对萧何的⾏为不理解,问:“逃跑的将⼠有⼏⼗个,你不去追,为什么就追韩信—⼈?”萧何向刘邦解释:“逃⾛⼏个将领没什么要紧,还可以招来。
可是韩信是天下⽆双的将才,你想将来与项⽻争夺天下,⾮此⼈不可呀!我劝你快下决⼼任⽤韩信吧!” “好吧,我叫他做将军! ”刘邦听信了萧何的话。
可萧何却不满意,说:“做将军?不⾏,不⾏,这样留不住他,⼤材⼩⽤啊!”“那就任命他为⼤将军,怎样? ”刘邦说,“派⼈把韩信叫来吧!”“不⾏,不⾏,”萧何焦急地说,“你总是那样轻慢⽆礼,封⼤将军怎么能像招呼⼩孩⼦那样呢?你要选择⼀个吉利⽇⼦,带上礼物,举⾏盛典,郑重其事地任命⼈家为⼤将军,韩信才会⼼悦诚服,全军将⼠也会服从!” 韩信后来为刘邦出谋划策,率兵征战,屡建奇功,使刘邦统⼀天下,建⽴了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对韩信很不放⼼,担⼼他会谋取⾃⼰的皇位,就借故解除了他的兵权。
韩信也觉得⾃⼰受⼈怀疑不受信任,不如反叛。
韩信和陈豨秘密结为同盟,相约起事。
韩信的密谋让吕后知道了。
吕后找萧何商量,萧何想出⼀条计策,叫⼈去通知韩信,说有⼈刚从刘邦那⾥来,报告陈豨已被诛灭,朝廷要庆贺⼀下,请韩信务必到场。
韩信没有料到这是⼀个骗局,他刚⼊宫,就被武⼠捆绑住,拉进长乐宫的钟室,将他斩⾸了。
因为韩信能为汉朝建⽴功勋,是与萧何的举荐分不开的;韩信最后失败被杀,⼜是与萧何分不开的。
成业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
![成业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85765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b.png)
成业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是:
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同一个人造成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宋代文学家洪迈的《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原话是:“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源于历史上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
韩信在萧何的力荐下,在汉高祖刘邦处做了大将军。
韩信拜为大将军后,充分发挥了自我的军事才能,为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刘邦却对韩信猜忌心越来越重,于是让吕后把韩信除掉,又怕他不肯相信,让萧何出面引诱韩信前来,最后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将其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145c14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2.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
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
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57a4ce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d.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精选总结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
之后,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
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推荐,但都没有被采纳。
韩信看到自我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
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能够说是言听计从。
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十分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
原先,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
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
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我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原先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十分生气。
之后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状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
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最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取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我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
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
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为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https://img.taocdn.com/s3/m/9949424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5.png)
为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最开始的时候是说韩信的,说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打赢了很多仗,帮助刘邦夺得天下,被后人誉为“兵仙”,几千来年,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萧何也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在命运的安排下,萧何碰到了韩信,并举荐了韩信,因此韩信鲤鱼跃龙门,成了大将军。
世事无常,兴尽悲来,最终,韩信的死也是萧何一手策划的。
如果成败都是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就会被称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0100fcac71fe910ef12df892.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
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
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
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
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
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
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
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
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
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
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
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造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造句](https://img.taocdn.com/s3/m/297e694c6137ee06eff918fe.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造句
导读:【词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释义】:萧何指西汉初期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造句】:
1.韩信大叫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八、西汉开国功臣,“拔旗易帜”“背水一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成语典故均与其有关。
3.可不是吗,都斤山一箭双雕,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4.第一百六十四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5.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唐绝对想不到的是,使自己致胜的爆裂箭有朝一日竟会变成自己兵败的帮凶。
6.但却被灵魂朋友所救并得到一身本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7.虽然在华夏亲友团经常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8.兴衰荣辱匆匆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9.拥有着超越这时代两千多年的见识,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0.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你能有今天的棋力与你多年来的勤恳自学不无关系,但也正是如此,你的缺点也和你没能接受系统正规的教学有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成也萧何败萧何
![成也萧何败萧何](https://img.taocdn.com/s3/m/91b35da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7.png)
成也萧何败萧何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成语,意即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有一个人引起的,其中的萧何就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
而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角就是西汉时期乃至整个古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家之一:韩信。
韩信和萧何再加上一个张良,正是著名的汉初三杰,他们辅佐刘邦定鼎天下,建立汉朝。
天下既定,开国功臣何去何从就成为一个大问题,尤其是韩信,战功赫赫,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是汉朝得以建立的大功臣,同时又有功高震主之嫌。
如何处置韩信,一直是刘邦的一个心病,最后这个心病被吕后和萧何医好了。
不得不说,萧何在韩信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高考素材之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高考素材之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https://img.taocdn.com/s3/m/7bce6483cc7931b764ce154c.png)
高考素材之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谚语,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个典故的故事,欢迎参考。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
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成语典故出处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
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
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
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
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
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
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
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
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
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
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5090aae02768e9951e738e4.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
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
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
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
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
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
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
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
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
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
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
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为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关于刘邦的成语
![关于刘邦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f113443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4.png)
关于刘邦的成语关于刘邦的成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分我杯羹;鸡犬新丰;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译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韩信被杀,又是出自萧何的计谋。
所以俗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成败都在于一个人。
例句: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互联网泡沫破灭时,其整个板块的质量也迅速滑坡。
2.分我杯羹释义:分给我一杯肉羹,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译文:我刘邦曾经跟你结拜过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
如果你一定要把你爹煮了吃,那么希望你分一碗肉给我吃。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
例句:咱们情同兄弟,你在此危难面前得分我杯羹。
3.鸡犬新丰释义:刘邦为解父亲乡愁,在长安附近仿照家乡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建造新丰(今西安市新丰镇),将原丰邑的鸡犬也一块取来,都各自认识自己的家。
比喻虽在异乡,却感觉很亲切,就象在家乡一样快乐自在。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译文:高祖便营建新丰,移迁诸多故人充实那里,太上皇方才喜悦。
例句:汉高祖鸡犬新丰的佳话渊源流传。
4.筑坛拜将释义:指仰仗贤能。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
”译文:汉王齐戒设立坛场,拜韩信为大将军,询问其策略。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例句:汉高祖听信丞相萧何的谏言,筑坛拜将韩信为大将军。
5.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释义: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https://img.taocdn.com/s3/m/d40b2c4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4f.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译文] 韩信成功是由于萧何,失败也是由于萧何。
[出典] 南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注:1、【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2、【出自】: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3、萧何(?—前193年7.8),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
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
而他未能象张良那样及时地“假托神道明哲保身”,于是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便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百度)4、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
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
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
成也萧 何败也萧 何故事寓意
![成也萧 何败也萧 何故事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725889b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2.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事寓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事寓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经典的典故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
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索。
故事的主人公是韩信。
韩信本是一介平民,生活贫苦,甚至曾遭受胯下之辱。
起初,他在项羽麾下效力,然而未得到重用。
在郁郁不得志之时,韩信转而投奔刘邦。
起初,刘邦也没有特别重视韩信,只给了他一个小官。
韩信自觉怀才不遇,决定离开刘邦。
就在这时,萧何出现了。
萧何独具慧眼,认定韩信乃军事奇才。
当他得知韩信离开,来不及禀报刘邦,便亲自骑马追赶,这便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追回韩信后,极力向刘邦举荐。
刘邦最终被萧何说服,拜韩信为大将。
此后,韩信为刘邦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
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速占领关中;又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接着,他还四面楚歌,击败项羽。
可以说,刘邦能够最终夺得天下,韩信功不可没。
然而,当天下已定,刘邦开始担心韩信功高震主。
吕后想要铲除韩信,于是萧何又出了主意。
萧何设计将韩信骗入宫中,最终韩信被吕后处死。
这一故事所传达的寓意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揭示了命运的无常。
韩信的命运因萧何的赏识而改变,从默默无闻走向辉煌;却也因萧何的计谋而终结,从巅峰跌入深渊。
人生的起伏变化,往往难以预料,我们在得意时不能忘形,失意时也不应绝望。
其次,它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萧何对韩信的态度转变,并非简单的善恶之分。
起初他力荐韩信,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才的珍视;后来参与铲除韩信,或许是为了维护刘邦的统治和国家的稳定。
在不同的情境下,人的行为和选择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利益、忠诚、形势等等,这使得人性难以简单地用好坏来定义。
再者,它警示着我们要懂得审时度势。
韩信在战场上纵横捭阖,却在政治上缺乏敏锐的洞察力。
他不懂得在功成名就之后收敛锋芒,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这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准确判断形势,做出明智的抉择。
从另一个角度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由何而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由何而来?](https://img.taocdn.com/s3/m/0a7a00f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d.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由何而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谚语,它是民间对西汉的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
不是说的是萧何吗?怎么成了是对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了呢?不要着急,现在就随有书君来一探究竟。
一、成也萧何成也萧何,是从“萧何月下追韩信”而来。
秦末汉初时,韩信还是一个不起眼的人。
他投奔项羽,参加反秦,并且向项羽提出了一些作战建议,但是他的建议一个都没有被采纳。
苦闷的他觉得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于是就又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是没有重用他,只是让他当了一个小军官。
但是命运多舛的他又因为一次犯了军法,差点受刑处死。
还好当时没有处死他,只是让他充当了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伯乐。
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后,对韩信是非常的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于是萧何打算把韩信推荐给刘邦。
看来韩信的春天来了,可是萧何正准备推荐时,韩信却跑了。
原来是,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
当时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汉中所处的地方偏僻,很难发展,所以刘邦的部下因想家而纷纷地逃走。
韩信觉得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卷起衣卷跟着跑了。
萧何知道韩信逃跑的消息非常着急,他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这就是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追回韩信后,向刘邦举荐他。
萧何详细地向刘邦介绍了韩信的情况,并强调他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如果刘邦想要夺取天下,韩信绝对是他得力的助手。
果不其然,在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韩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一统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韩信能有这样的风光,是萧何成就了他。
二、败也萧何韩信的赫赫战功,让当了皇帝后的刘邦感到了威胁。
他开始对韩信不放心了,于是他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
后又因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于是刘邦又将韩信逮捕,到了洛阳时,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为“淮阴侯”。
之后韩信知道刘邦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称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
成也萧何败萧何典故
![成也萧何败萧何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f47ba6d69dc5022abea009f.png)
成也萧何败萧何典故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
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
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e966cc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4.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由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的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
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刘邦分型了异姓王以后,觉得异姓王权力太大,就费尽心机夺回异姓王手中的权利。
异姓王反叛谋反逃跑等等诸多事件以后,异姓王已经不再刘邦觉得他们是自己的威胁,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异姓王的权力一小,顿时,丞相的权力太大就明显的突出了起来。
于是,刘邦觉得丞相的权利太大了。
关于丞相的过大权力,刘邦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
在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
刘邦一听就恼了,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这便是历史所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的成在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说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的的典故,当时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https://img.taocdn.com/s3/m/2f78d8c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3.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你知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故事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故事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
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史记·萧相国世家》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到底是何许人也,让他在历史的轨迹中留下了这么一个典故。
说到萧何,心中出现的多不是什么英雄的场面。
杜甫写诗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以杜甫那审美判断中,指出萧何有所不足,恐怕就不止个人的主观臆断了。
从“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中我们可以看出,萧何在历史上的军事才能评价并不高。
萧何缺乏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没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年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一班风云人物也都是这么看的。
然而奇怪的是,萧何在刘邦心目中却是头号功臣。
说到头号功臣,又不得不提汉高祖平定天下后的论功行赏。
汉五年,刘邦已灭项羽,平定天下,即皇帝位,于是论功行赏。
群臣争功,各不相让,吵吵嚷嚷,闹了一年有余。
最后刘邦出来裁决,判定萧何的功劳最大,封酂候,食邑八千户。
众人不服,都说:“我等披坚执锐,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多者身经百余战,少者交锋数十回,功劳大小不等。
那萧何从来不参与作战,没有任何汗马之劳,只是舞文弄墨,动动嘴皮,发发议论,封赏反而在我等之上,这是什么缘故?”刘邦问:“诸位将军知道打猎吗?”答曰知道。
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答曰知道。
刘邦就说:“打猎的时候,实际追杀野兽的只是猎狗,然而放纵猎狗,指示野兽踪迹的却是人。
诸位将军的才具和业绩,只能追逐猎杀野兽,好比是‘功狗’。
至于萧何,却能够发现猎物踪迹,指示捕杀的途径,相当于‘功人’。
你们说,‘功狗’和‘功人’的赏赐可以一样吗?再说,诸位都是以单身追随我,最多也就从家里带出两三人;萧何呢?动员全族共计数十人追随我上前线,这个功劳我可不能忘记!”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那班劳苦功高的将士哪里还再敢吭声。
封赏完毕,刘邦又建议评比一个“元功十八人位次”。
群臣都说:“曹参历年征战,身受创伤七十余处,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当排名第一。
”刘邦还是想让萧何位居第一。
关内侯鄂千秋看出皇上的心思,便上前说:“你们的意见都不对。
曹参虽然有野战夺地之功,但这只是一时的功劳。
萧何就不同了。
陛下与项羽相持,长达五年,其间几度丧失军队,只身逃离险境就有多次。
萧何还不等陛下指示,便主动地从关中输送人马,补充兵源,常达数万之众;汉军多次面临粮食匮乏的困境,也赖萧何不断地从关中运输军粮到前线。
陛下虽然数次丢失关中以东大片土地,而萧何始终保全关中,使之成为陛下可靠的后方基地。
这些都是万世的功劳啊!曹参这样的人,有之不多,无之不少。
便是缺少一百个曹参这样的人,汉朝又能有什么损失呢?假如没有萧何,即使有一百个曹参也不足以保全汉家天下。
总之,一时之功怎么能凌驾于万世之功呢!萧何宜列第一,曹参次之。
”刘邦点头称是。
于是让萧何独占鳌头,并赐以带剑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
“趋”也就是低头碎步急走,这是古代下级觐见上级表示尊敬的礼节。
在论功行赏中,萧何在群臣中的呼声远远没有那些开国功臣来的高,但是,萧何又为何让刘邦如此赏识呢。
其实,萧何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才能的。
作为汉高祖的第一任丞相,他有他的智慧。
当年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就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
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
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
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高祖赏识刘邦并非没有原因的。
其实,在更深处,刘邦赏识萧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史记》中,司马迁对刘邦抬举萧何颇有点不以为然。
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司马迁仅仅把萧何比作西周辅佐文王、武王的闳夭和散宜生。
言外之意,韩信的成就决非萧何所可比拟。
司马迁并且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口气说:只是由于韩信、英布被诛,才导致萧何的功勋最为灿烂。
那愤愤不平的样子,就差没有直接指着萧何的鼻子说“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了。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韩信的事了,也涉及到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来源。
刘邦刚刚称帝,尚未封赏功臣之时,曾经问老部下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得到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他自己的答案是善于使用人才:“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输送兵源军需,确保前线供给,我不如萧何;论集结百万之兵,战必胜,功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位都是当今的人杰,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缘故。
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了。
”可见在那时,韩信在刘邦心中的分量,即使不得超过萧何,至少也与萧何不相伯仲。
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自然不愿抢当出头鸟。
这样看来,有资格有实力和萧何争夺第一座次的只有韩信,哪里轮得到什么曹参!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事情的苗头。
对于刘邦,我的看法是小人。
当然,也只有这样的小人,才能成就最后的霸业。
而韩信,跟随刘邦夺得天下,在群臣中的声望也不低,却没有张良的乖张。
而刘邦怕自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
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而最后却又被萧何设计所杀。
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
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至于曹参,原是萧何的下属,在楚汉战争之中又是韩信的副手,只是韩信如今陡然失势,他的功勋也便顺势一股脑地落到曹参头上,竟然使曹参坐享其成,一夜之间顿成暴发户,有本钱与萧何一争短长。
《史记》中,司马迁对萧何的评价,是很有见地的,但显然不是一种对“综合素质”的评价。
写作《史记》的司马迁,似乎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情结,这从他破天荒地为游侠、刺客专门作传可见一斑。
以司马迁的标准,总的来说,韩信与项羽相类,是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人物,一个毫无疑问的军事天才,一个英雄。
以司马迁的标准,萧何肯定不算英雄。
其实不论以谁的标准,以什么样的标准,萧何无疑都不能算是英雄。
然而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萧何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只是他属于另一种类型罢了。
如果实在不好说萧何是“英雄”,说他是“豪杰”应当是决不为过的。
作为豪杰之士,萧何至少有三个长处:识,智,量。
这些特点使萧何超拔于常人庸众之上,甚至也超拔于作为英雄的韩信之上,成为汉初风云人物中的佼佼者。
识,也就是见识,眼光。
有见识,有眼光,也就能品评,会鉴赏。
总之,刘邦曾经三次怀疑萧何心怀异志,三次将萧何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然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居安要思危的道理。
开国皇帝莫名其妙地怀疑功臣,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处理这种事情,只可忍气吞声,不必愤愤不平,更不可急于“辩诬”,诉说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
所以萧何三次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居然幸免于难。
对比一下当初刘邦怀疑韩信时,韩信那拙劣无能、紧张兮兮、小里小气的表现,萧何的处理方式,何止高出一筹!没有大智慧,没有大器量,这样的结果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萧何的大气或大度,不但表现为对待刘邦的态度,而且表现为对待曹参的行为。
曹参本是萧何当年的同僚,两人始终同心辅佐刘邦。
在刘邦评“元功十八人”之时,两位元老有了一些矛盾。
但这只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或“敌我矛盾”,所以无伤大雅。
萧何与曹参的关系,从来没有发展到誓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地步。
正相反,萧何对曹参一直十分器重。
萧何晚年病重,汉惠帝亲自前往探视萧何的病情,当时问起:“阁下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的位置?”萧何说:“知臣莫过于君。
”惠帝问:“曹参怎么样?”萧何立即叩头说:“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选。
现在萧何可以死而无憾了!”萧何,见识不凡,智慧过人,器量如海。
萧何的话毕竟有理,“知臣莫如主”。
想必汉高祖刘邦在九泉之下,也会认为将萧何列于开国元勋之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萧相国世家》,记述了萧何作为第一丞相的事迹,也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了萧何识,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