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省人民政府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271件)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黔府发〔2012〕19号
35
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黔府发〔2012〕21号
36
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省直机关与所属企业脱钩工作的通知
黔府发〔2012〕24号
37
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黔府发〔2012〕25号
38
黔府发〔2014〕5号
103
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关于批转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军区政治部贵州省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黔府发〔2014〕8号
104
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阳综合保税区加快创新发展的意见
黔府发〔2014〕9号
105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黔府发〔2014〕10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黔府发〔2012〕26号
39
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全面推进质量兴省工作的意见
黔府发〔2012〕27号
40
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
黔府发〔2012〕29号
41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
65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2〕56号
66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能源局等部门贵州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2〕61号
67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贵州省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确认办法的通知
贵阳产业发展趋势

贵阳产业发展趋势贵阳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贵州省省会。
近年来,贵阳的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趋势。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信息技术、新兴产业、现代农业以及旅游业等方面,对贵阳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城市规划贵阳市近年来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贵阳市采用了“一轴、两带、多组团”城市空间布局,通过道路和交通系统的建设,形成了“贵阳—新贵阳经济区—贵阳外环经济区”的发展模式。
同时,贵阳市注重绿化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使贵阳成为了一座生态环境优美、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化城市。
二、信息技术贵阳市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贵阳经济的重要支柱。
贵阳市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形成了以大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同时,贵阳还注重人才培养,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前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
此外,贵阳还加强与其他城市、企业的合作,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三、新兴产业贵阳市在新兴产业方面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首先是新能源产业,贵阳市拥有丰富的水电、太阳能等自然资源,适宜发展新能源产业。
在此基础上,贵阳积极推进光伏产业和风能产业的发展,建设了一批光伏和风能发电项目。
其次是新材料产业,贵阳市注重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型材料产业,形成了一批领先水平的新材料企业。
此外,贵阳市还鼓励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为该市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四、现代农业贵阳市注重推动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贵阳市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科研水平。
同时,贵阳市还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此外,贵阳市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经纪人制度,促进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和产业链延伸。
五、旅游业贵阳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
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南州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

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南州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12.05•【字号】黔南府办函〔2023〕76号•【施行日期】2023.1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正文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南州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有关部门(单位):《黔南州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已经州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12月5日黔南州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黔府办发〔2023〕1号),促进黔南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坚持企业带动、文旅带动、市场带动,坚持事业和产业并举,充分发挥黔南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黔南中医药(民族医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全要素保障,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实现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全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健康产业加速发展,中药材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中药制造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力争建成“黔南州中药(民族药)制剂研发生产中心”,黔南州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三统一三进入”综合改革稳步实施。
到2030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实现70万亩以上,产量达40万吨,产值达3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健康医药制造企业达到40家,力争建成1个产值达百亿级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中药材产业集群且至少30%产值在黔南的中药材重点单品全产业链。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中医药资源富集的地区,拥有广泛的中药资源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重视和支持,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药资源丰富贵州省地处喜马拉雅大自然植物种子的区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中药材的生长。
全省分布着红枫、金线、人参、何首乌、黄芪等400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其中有1000多种药用植物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和药用价值。
贵州省还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如白果、黄连、当归、黄花菜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
二、中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贵州省中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中药产业年产值已达到100亿元以上。
中药产业已成为贵州省农业种植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中药科研与创新能力增强贵州省各级政府加大对中医药科研与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新药研发。
目前,贵州省已建立起一批中药研究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致力于中药资源的开发、加工及新产品的研发。
也加强了对中药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和加工工作,不断提高中药品质和安全性。
四、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尽管贵州省中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也不可忽视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中药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滥伐,导致了一些珍稀药材的减少和濒危。
中药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一些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中药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损害了中药产业的声誉和市场秩序。
中药行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新药研发和推广缓慢,导致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
五、发展建议为了促进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建立完善的中药资源保护制度。
2. 加强中药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严格把关中药品质和安全。
3.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新药研发力度,加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苗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苗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贵州省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的美誉,是我国著名四大药材产区之一。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十分适宜中草药生长与种植;丰富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积淀,尤其是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现如今,贵州省中药材/苗药已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产业,成为下游经济的产业支柱,为贵州省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苗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延长产业链,实现科技赋能,是促进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贵州苗药发展的区域优势1.1生态环境的区位优势贵州省坐落于我国西南内陆云贵高原的东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1〕。
全省地貌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八山一水一分田、地无三里平”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境内山脉众多,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有着“山地公园省”的称号,这为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1〕。
贵州喀斯特(出露)面积约1090 84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2〕。
1.2资源优势的先天禀赋贵州省植被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气候特点;现有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2〕。
其中药用植物有5 304种〔3〕,占全国中药材资源种类总数的47.59%。
中药材蕴Journal·108·of 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第46卷第4期2023年4月藏量达6500多万吨,民族药品种1500余种〔4〕。
在2022年11月进行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国家验收工作会议中显示,全省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将增加至7000余种。
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

21 0 0年 2月
凯 里 学 院 学 报
J u a fK i ie s y o r l a l Unv ri n o i t
Vol2 No. _8 1 Fe 2 0 b. 01
贵 州 生物 制 药产 业 发展 的 S WOT分 析 及 对 策
吨。全省 国家收 购的 中药材 有 2 0种左 右 , 5 常用 的 中药
工作 , 了苗 药 的 理论 基 础 , 深化 总结 了苗 药 的研 究 与开
发的经 验 、 提高 了苗 药 的科 技 含 量 , 为今 后 贵 州 省 的生 物制药产 业 的腾飞奠定 了扎 实的基 础 。 ( ) 二 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劣势( ans) Wek es 分析
1企 业规模 小 , . 资金规 模小 , 能力不 强 。由于贵 竞争
州省 生物 制 药 产 业 目前 全 部 为 中小 企 业 , 业 规模 较 企 小, 抵抗市 场 竞争 的能 力弱 , 术 创新 能力 弱 , 技 融资 能力 低、 融资渠 道狭 窄 , 面对 国 内外 大 型 医药 集 团的 竞争 在 中明显 处于下 风 。 2 人 才匮乏 , 技创新 能力不 足 , 发 能力 较弱 。 目 . 科 研 前 贵州 省生 物制 药 企 业拥 有 从 事 新 产 品科 研 开 发 机构
物 47 8种 、 5 药用动 物 2 0种 、 6 药用 矿物 3 2种 ) 。第 二 位
9 年代 以来 , 省 持 续组 织 有关 医药 专 家 、 品 生产 0 贵州 药 企业 和民族 医药研究 人 员 , 照 国家 中药新 药 的基 本要 按
求, 对贵州 省 以苗 药 为 主 的 民族 药 进 行 了再 评 价 , 开 并 展 了较 为 系统 的研 究 与开 发 。特 别 对使 用历 史 悠久 、 疗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16〕39号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16〕3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1号),促进我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人民政府同意,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创新驱动与开放合作、壮大规模与转型升级、集聚发展与绿色发展、提升质量与保障供给相结合的原则,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主线,深入推进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特色化、精准化、差别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路子,推进医药产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生态化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医药产业体系,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聚区。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我省医药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新增一批国家级、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巩固发挥苗药特色优势,创新药、专利药、抢仿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产业规模明显壮大。
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其中医药工业产值达到650亿元,医药流通收入达到400亿元,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700万亩以上、产值250亿元。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形成100亿元级医药产业园2个、30亿元级医药产业园4个;100亿元级企业1个、30亿元级企业10个;单品种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医药产品5个,超过5亿元的医药产品10个。
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Z h i f u j i n g y a n一、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1、中药材资源丰富贵州省黔东南州地貌复杂多样,气候温暖湿润,奇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民族药资源,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黔东南州境内现有中药资源种类达2779种(其中植物药2680种、动物药物107种、矿物药物12种),素有“苗侗药都”、“天然药库”之美称,占全省的66.1%,全省统一普查的363种重点品种中,黔东南州占328种,蕴藏量1080万吨,其中以太子参、茯苓、何首乌、天麻、半夏、桔梗等几十种道地药材而闻名。
同时,黔东南州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疾病的斗争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苗侗瑶医药文化,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医药资源,并创办了《苗族药物集》和《侗族药物集》,为发扬黔东南州民族医药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底,全州累计种植中药材100余万亩,主要有太子参、钩藤、天麻、杜仲、淫羊藿、石斛、茯苓、白及、半夏等75余个重点品种.按照省级农业园区标准,黔东南州累计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5个,形成了以施秉、黄平为中心的太子参产业区;以剑河、锦屏、黎平为中心的钩藤产业区;以黄平、凯里、丹寨为中心的白芨产业区;以雷山、台江、施秉为中心的天麻产业区;以黎平、锦屏、剑河为中心的茯苓产业区。
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廖、剑河钩藤、黎平茯苓、雷山乌杆天麻、榕江葛根6个品种种植面积达60余万亩。
3、中药材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通过招商引资及培育,进一步壮大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
截至2019年底,全州参与药品生产企业15家,种植生产经营企业132家,如昌昊金煌(贵州)中药有限公司、贵州同源中药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三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金草海药材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康源铁皮石斛农业科研开发有限公司等。
4、中药材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中药材产业作为贵州省黔东南州“十二大”农业产业来发展,对老百姓增收,助推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8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出台了《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在中药材产业布局、基地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市场主体培育、品牌创建、产业链延伸等方面上进行规划,在组织上,安排有专门的州领导领衔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新医药产业是由生物、信息和材料领域新技术所激发,并在健康领域新需求牵引之下产生的新产业模式。
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既是我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现实需要,也是我省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
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结合我省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4-2017年。
一、发展背景(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医药产业已形成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品、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和卫生材料、中药种养殖业等七大门类。
全省医药工业企业已达254户,其中药品生产企业155户,医药高新技术企业36户,建立医药科研平台38个,涌现出益佰、百灵、信邦、汉方、神奇、同济堂等一批重点企业。
总体来看,具备以下优势:一是药材资源好。
我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
现有中药材品种资源4802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总数的40%,居全国第2位。
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58万亩,居全国第3位。
二是民族医药优。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独家品种154个,占全省药品品种总数16%。
2013年,全省苗药销售产值达到150亿元,是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
三是医药品种多。
药品生产批准文号2317个,其中中药1205个,化学药1092个,生物制品20个。
药品品种1327个,独家品种336个。
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规567个。
单品种销售上亿药品36个,其中10亿元以上药品1个,5亿元以上药品7个。
四是产业发展快。
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实现294.61亿元,同比增长28.5%,占全省工业比重3.7%;工业增加值68.45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省工业比重2.5%。
近年来,我省医药产业与全国的差距拉大,位次靠后,规模仅为山东1/15、江苏1/13、广东1/6、四川1/4,排全国24位。
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活。
缺乏龙头带动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仅45户,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5家,32%的医药企业资产不足500万元,20%企业亏损。
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利用率低。
中药、民族药占比超过90%,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发展严重滞后。
化学药品种批号资源与产值贡献背离,有超过一半的药品批号闲置,47.4%的批号产值贡献率仅为3.6%。
三是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新药研发、专利药首仿和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较低,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慢,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医药知名品牌和优势品种。
四是经营理念滞后,缺乏整合动力。
省内制药企业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观念,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够,对产业政策、市场信息分析研究不足,互补合作意识不强,经营模式僵化,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做大做强的动力。
(二)发展环境。
——国际方面。
国际药品市场年均增长速度7%,高于世界经济3%的增长速度。
全球医药行业核心技术掌握在世界制药50强企业手中,50个大品种药年销售额达到2103亿美元,占世界药物销售总额20%。
跨国医药巨头在全球掀起并购重组热潮,外企进军国内步伐加快。
新药研发难度加大,“重磅炸弹”新药增长缓慢,仿制药呈快速增长态势。
——国内方面。
医药持续快速增长,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7150户,全行业主营收入达2.17万亿元,增长17.9%。
大医药集团、大品种药、高端药以及技术、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资源配置主要集中在东部省区。
新版GMP提高门槛、医保品种基药品种定价机制调整、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部分医药行业结构性过剩等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药行业进入并购重组高峰期。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发〔2012〕2号文件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抢抓医药新需求、新技术激发新产业模式的重大机遇,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打造大企业、培育大品种为目标,坚持走特色化、差别化、精准化发展路子,聚焦龙头企业、知名品牌、高新品种和制造环节,推进中西医结合、医药服务与大数据结合、医药流通与物联网结合、食药结合、养生与休闲旅游结合,巩固壮大以中药民族药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扩张生物制品、化学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大力突破新医药衍生产业,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医药产业体系,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优势、特色发展。
充分发挥我省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生物资源、民族医药、药品品种等优势,大力发展民族药、药食两用等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科技兴药、创新发展。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加强创新药、专利药、抢仿药研发,突出中西医结合,推动生物技术、化学工艺在民族制药中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制药产业。
——坚持招商引智、借力发展。
围绕优势资源和产业导向,开展专业招商,引进龙头企业、知名品牌、高端人才和重大项目,做大产业增量。
——坚持行业整合、聚集发展。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化扶持,促进品种、技术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
(三)发展目标。
——做大规模。
到2017年,全省新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形成100亿元级医药大集团1个以上,50亿元级医药集团1个以上,20亿元级医药企业10个以上,10亿元级医药企业10个以上,5亿元级医药企业20个以上。
——做强品种。
到2017年,培育20亿元级医药大品种3个,10亿元级医药大品种10个,5亿元级医药大品种30个,1亿元级医药大品种40个。
——做优结构。
到2017年,中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特色更加突出,中药、民族药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药食两用产品跨越发展,化学制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和新医药衍生品加快发展,新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健全。
专栏1 主要指标(亿元)三、产业布局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结合“5个100工程”和重点医药企业,推动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医药产业集群,加快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形成“一圈多点、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着力打造“贵阳新医药产业圈”。
以贵阳为核心,发展壮大益佰、乌当、修文、清镇、龙里、贵安等医药产业园,建设“贵阳新医药产业圈”。
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医药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聚焦重点项目,形成全国一流的新医药产业示范区。
专栏2 贵阳新医药产业圈重点产业园益佰医药工业园。
(二)发展壮大区域特色医药集群。
鼓励西秀、红花岗、兴义、凯里、大方、施秉、六枝、丹寨等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医药产业,引导形成一批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医药产业集群。
专栏3 重点产业集群(三)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围绕18个道地特色中药材大品种,在全省38个重点县(市、区)打造规范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
专栏4中药材种植重点县方阵(38个)四、重点任务(一)巩固壮大中药、民族药。
——中成药。
以益佰、百灵、景峰、同济堂、健兴、汉方、信邦、维康、神奇、拜特等企业为骨干,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中药、民族药尤其是苗药产品开发。
优先扶持独家品种、大品种,重点发展艾迪注射液、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等肿瘤、心脑血管类重大疾病药,提高仙灵骨葆胶囊、骨康胶囊、肺力咳合剂、抗妇炎胶囊、舒肝宁注射液、醒脾养儿颗粒等大宗常用药品的市场占有率。
——中药新品种。
支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新品种,挖掘开发民间组方、验方,加快推出一批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疗效可靠的药物。
重点发展黄芪甲苷葡萄糖注射液、七香筋骨通巴布膏、参花消痤颗粒、妇科花菊颗粒等新品种。
——中药优势品种二次开发。
促进“老药新用”研发,发掘新的临床适应症,推动化学工艺、生物技术在民族制药当中的应用,重点突破有效成份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提高中药现代化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中药生产规范和标准,确保中药质量可控和安全。
——中药材种植。
加快中药材基地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建设,为药材资源就地转化提供支撑。
(二)培育发展生物制药。
——血液制品。
重点支持泰邦、中泰等企业加快发展,开发和生产人血白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
——创新药。
促进胎盘多肽注射液、人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扩大应用及生产规模。
推动人纤维蛋白原临床研究和申报生产,开展人凝血因子Ⅷ、炭疽免疫球蛋白(一类新药)的创新研究和产业化。
加快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
——疫苗及诊断试剂。
大力开发预防、诊断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
——生物关键技术。
开展药物设计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药物合成、结晶纯化、剂型工艺等产业化技术。
(三)加快发展化学药。
——重大疾病药。
重点支持益佰、圣济堂、天安、天地、科伦、景峰等企业,针对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发展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格列美脲片等药物。
——创新药、专利药。
重点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创新药、专利药研发,加快控缓释、靶向给药技术开发,推进替芬泰(一类新药)等新产品、新制剂产业化。
——抢仿药。
重点抢仿米格列奈钙、苯磷硫铵、阿齐沙坦等国外专利到期大市值品种,加快实现项目落地。
——原料药、中间体。
重点依托福泉、息烽等市县精细化工产业基础,发展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激活闲置药号。
(四)提升发展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
——先进医疗设备。
重点发挥我省军工企业优势,促进军民融合,重点开发生产医用氧气加压舱、电动轮椅智能控制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医疗设备。
引进一批数字影像、检验检测、诊疗设备、医用特种车辆等生产企业落户我省。
——高质医用耗材。
重点支持以贵州苗药、天使、扬生、康琦、金玖等企业为基础,推动生产医用贴敷类、医用高分子材料等产品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加大产学研合作,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开发精密输液器、蛋白质芯片传感器、可吸收生物材料等高质医用耗材产品。
——智慧医疗。
结合大数据产业,发展穿戴设备、移动医疗设备、家庭健康产品、医用传感器等智慧医疗产品。
(五)拓展新医药衍生产业。
——药食两用产品。
实施一批药膳、药酒、药茶、保健品等药食两用产品的深加工项目,实现“蛙跳式发展”。
推动天麻、太子参等道地大宗药材进入药食两用原料目录和新资源食品目录。
以天齐、九龙天麻、山里妹等企业为骨干,把天麻、杜仲、灵芝“贵州三宝”做成全国知名品牌。
加快华丰、薏米阳光、鑫龙等专业生产企业发展,培育薏仁系列产品。
推动同济堂、苗姑娘、朗笑笑、绿缘、三泓等企业以折耳根、金银花、刺梨、太子参等为原料,拓展纯天然植物保健饮料市场。
开发石斛、半夏、桔梗、银杏、何首乌等药材的药食两用功效,促进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