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翻译赏析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诗词赏析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诗词赏析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代: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
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它的和氏璧。
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
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
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
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
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
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
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
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
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
最新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赏析精选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赏析原文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
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
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
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
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
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
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
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
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
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
史记《蔺相如完璧归赵》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蔺相如完璧归赵》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蔺相如完璧归赵》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①。
《完璧归赵论》翻译
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 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 逼临邯郸,索要宝璧追究赵国的失信,一次获 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 秦国。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 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表现强硬,对廉颇表 现温和,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 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三国演义》——龙争虎斗 《红楼梦》——“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儒林外史》——书生现形记 《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礼 仪,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那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 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 请求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 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 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宝璧的缘故,而抛弃了 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 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 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 在这里,以表明大王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 还玉璧。而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宝璧逃离,从 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
一句话书评
《诗经》——先民的歌唱 “思无邪” 《左传》——诸侯争盟记 《山海经》——神话的故乡 《楚辞》——泽畔的悲歌 《孙子兵法》——不朽的战争艺术 《老子》——生命的大智慧 《墨子》——救世的苦行者 《史记》——历史的长城 《庄子》——哲学的天籁 《荀子》——人性的批判
《天工开物》——古代中国科技百科全书 《战国策》——纵横家的辩论会 《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 《颜氏家训》——一位父亲的叮咛 《聊斋志异》——瓜棚下的怪谈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 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 氏璧。这时说它想得到宝璧是实情,但不是借此以 窥视赵国。赵国知这个情况就不给,不知道这个情 况就给;知道实情如果惧怕秦国就给,知道了实情 如果不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 为何既惧怕它却又去激怒它呢? 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 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 理亏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理亏在赵。 要想使秦国理亏,就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 则不如不给。
【经典诗句】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经典诗句】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原文】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相如于?,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而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相关试题及答案一: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召有司案图(同“按”,按照)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信约)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失去) D.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欺骗)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乃使其从者衣褐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C.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且秦强而赵弱D.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18.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
完璧归赵原文和翻译
完璧归赵原文和翻译完璧归赵。
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完璧归赵原文和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完璧归赵原文和翻译原文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2)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4)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注释(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4)绐(dài):欺骗,欺诈。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7)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8)责:求,这里指索取。
(9)族:灭族。
(10)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11)柔廉颇: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
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注释、译文与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注释、译文与赏析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作者: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2)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4)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注释】(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4)绐(dài):欺骗,欺诈。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7)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8)责:求,这里指索取。
(9)族:灭族。
(10)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11)柔廉颇: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译文】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赏析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赏析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赏析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作者:王世贞朝代:明朝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赏析: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十五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直到后来,人们仍然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赞赏有加。
然而,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进行哲理逻辑分析,感喟针砭,令读者重又反思这一经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
在他的`此论中,他以散文创作面对政治、社会,发表自己独到的议论:“文之事本一而其用三:曰晰理,曰纪事,曰抒情,是三者,文之大用也。
”像这篇文章在散文类型里属于晰理类,具有论辩文的性质。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征很好地在他这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里表现出来。
散文特征在语言上是求简与求精相结合的。
所谓“求简”,就是字数、篇幅简要;所谓“求精”,就是语言精当,语意精辟。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诗词赏析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诗词赏析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代: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
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它的和氏璧。
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
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
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
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
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
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
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
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
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能够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
完璧归赵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完璧归赵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j相如于??,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而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译文】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
(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
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
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
(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
(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
(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
完璧归赵原文翻译
完璧归赵原文翻译导语:完璧归赵,是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完璧归赵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j相如于??,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而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译文】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
(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
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
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
(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
文章逻辑清晰,论述严密,辩驳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设论证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
【原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作者: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2)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4)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注释】(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4)绐(dài):欺骗,欺诈。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译文与赏析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王世贞【题解】王世贞,字浮美,号凤洲,明朝杰出的文学家,诗文俱佳,为当时文学派别“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与李攀龙齐名,合称“王李”。
关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人们称颂的较多。
但在本文中作者却是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了蔺相如的行动中有不少失策之处。
此文虽然以贬为主,但论证严密,论据翔实,很有说服力。
【原文】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69],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70]。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注释】[69]情:实情。
指秦国的真实意图。
[70]曲直:理亏、理直。
【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人们都在称赞,但我却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话,欺骗赵国并胁迫他交出和氏璧,此时秦国本意是想得到和氏璧,并不是想打赵国的主意。
如果赵国了解秦国的真实意图就不给它,不了解秦国的真实意图就给它;了解秦国的真实意图却惧怕秦国就给它,了解秦国的真实意图但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件事只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了,为什么既怕它又要去激怒它呢?况且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但赵国不愿意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如果赵国把和氏璧送到了秦国,而秦王却不给十五城,这是秦国理亏;如果秦王拿出了十五城,而赵国却把和氏璧送回去了,这是赵国理亏。
要想让秦国理亏,就不如放弃和氏璧;害怕失去和氏璧,就不如不给秦国。
【原文】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71],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72]。
文言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古文赏析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古文赏析【作品介绍】《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
文章逻辑清晰,论述严密,辩驳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设论证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
【原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2)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4)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注释】(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4)绐(dài):欺骗,欺诈。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作者:明代王世贞)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诈赵而胁其璧胁:威逼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绐:欺骗C、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僇:通戮,杀D、臣请就死于国就:接受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B、①入璧而秦弗予城②毕礼而归之C、①以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D、①若其劲渑池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直在赵国的一组是()①入璧而秦弗予城②秦出城而璧归③璧入而城弗予④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⑤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⑥使舍人怀而逃之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③④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译文及赏析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译文及赏析《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我国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中国古代散文的特征很好地在他这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里表现出来。
散文特征在语言上是求简与求精相结合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代: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
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
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
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
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
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
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
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翻译赏析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
【前言】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
文章逻辑清晰,论述严密,辩驳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设论证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
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4)绐(dài):欺骗,欺诈。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7)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8)责:求,这里指索取。
(9)族:灭族。
(10)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11)柔廉颇: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翻译】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
(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
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
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
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
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ORg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
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
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
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
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
”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
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
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
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
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
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
而他能完璧归赵的原因,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鉴赏】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十五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直到后来,人们仍然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赞赏有加。
然而,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进行哲理逻辑分析,感喟针砭,令读者重又反思这一经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
在他的此论中,他以散文创作面对政治、社会,发表自己独到的议论:“文之事本一而其用三:曰晰理,曰纪事,曰抒情,是三者,文之大用也。
”像这篇文章在散文类型里属于晰理类,具有论辩文的性质。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征很好地在他这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里表现出来。
散文特征在语言上是求简与求精相结合的。
所谓“求简”,就是字数、篇幅简要;所谓“求精”,就是语言精当,语意精辟。
例如首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语言上求简与求精相结合,言简意赅地发表了作者的论点。
该文是一篇翻案文章。
翻案文章独执异议,贵在识见高远,令人信服。
该文开篇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先声夺人。
接着,文章从三
个方面阐述予以否定的理由。
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是“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蔺相如策划,指出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
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
这样,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逼出了全文的结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这里的“天”,是指当时的客观形势。
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结,而作者又列出“劲渑池”“柔廉颇”两件事,表面上与上文关系不大,但在“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表现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这,其实是触摸到了纵横家的本质。
因而,该文结论之后的余波,决非可有可无的续貂之笔,用意特深。
章法上散聚结合,定主宾之序、掌均变之衡,征节奏之美,懂疏密散聚,知大小曲直,驭圆缺参差,见开合呼应,求从顺言自然。
审美上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
王世贞在当时以文学、藏书而知名,为后七子中是最为独领风骚的文坛人物。
这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大致体现了其散文创作的特点,作者的行文艺术沉博幽深,气味雄厚;浅淡自然,清新有动;纵横捭阖,姿态横生;玄思独造,翻新出奇。
虽不精于书写,但通晓书理,议论颇为精当。
虽摹秦仿古,依旧自有特色。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