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词鉴赏5篇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十首_中学生课外古诗词鉴赏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十首_中学生课外古诗词鉴赏1.满江红-写怀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这首词曾被谱成多种曲调,广泛传唱。
它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借助音乐的翅膀飞到千家万户,更是由于词中表达的爱国情怀激励着历代人心。
词的上阕重点在写“壮怀”。
词人凭栏远眺,见到强敌入侵,满目山河破碎。
作为爱国将领,他怎能不怒恨满腔,乃至“怒发冲冠”,“仰天长啸”?这正是他“壮怀激烈”的自然流露。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尽管他已经屡建奇勋,但他视功名如尘土,还要继续长途征战,不计“八千里路”之遥,不怕日夜劳顿之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是励人之词,更是自勉之语。
他要同军中官兵和社会贤达一起,及时再建奇功异勋。
此其志不在小,其怀可谓壮!词的下阕主要是写“雪耻”。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论耻,再无大于国破家亡;论辱,再莫过于二帝被掳。
如此的奇耻大辱,一日不雪,臣子的冲冠之怒、凌霄之恨便一日不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他要统率“岳家军”,驾起战车反攻,直捣敌人老巢,将其夷为平地。
并且,还要饥餐敌肉、渴饮敌血,彻底洗雪国耻,完全消除国恨。
九年级古诗词五首(精选5篇)

九年级古诗词五首(精选5篇)第一篇:九年级古诗词五首•望江南赏析诗歌赏析(九年级上)望江南赏析诗歌赏析(九年级上)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
[评析]:词写一个女子盼望意中人归来的心情,以“望”字贯串全文。
望的结果是肝肠寸断。
1.这首不到30字的小词,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是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先后写了楼、帆、斜晖、江水、白蘋洲等。
就人物情感变化而言,由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2.本词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这两句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画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过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之长。
“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
“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江水悠悠,预示着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
等待是充满渴望的,又是苦恼无奈的,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
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
4、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
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
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
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 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
”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
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
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
“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
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7篇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7篇经典的古诗词鉴赏篇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一作:青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导语】中国诗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于宋代。
在中华⽂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且诗词在语⽂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门课程。
下⾯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
⽽“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
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
⼀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钱塘湖春⾏》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的西湖,描绘得⽣意盎然,恰到好处。
经典古诗词名篇赏析大全

【导语】古诗词是古代⼈们抒发内⼼情感的出⼝,是表达⾃我的⼀种⽅式,富有中华⽂明特有的美感。
它们或是铿锵,或是婉转,风格各异,皆耐⼈寻味。
下⾯是分享的经典古诗词名篇赏析⼤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古诗词名篇赏析 长恨歌 ⽩居易〔唐代〕 汉皇重⾊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初长成,养在深闺⼈未识。
天⽣丽质难⾃弃,⼀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笑百媚⽣,六宫粉黛⽆颜⾊。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滑洗凝脂。
侍⼉扶起娇⽆⼒,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三千宠爱在⼀⾝。
⾦屋妆成娇侍夜,⽟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可怜光彩⽣门户。
遂令天下⽗母⼼,不重⽣男重⽣⼥。
骊宫⾼处⼊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尽⽇君王看不⾜。
渔阳鼙⿎动地来,惊破《霓裳⽻⾐曲》。
九重城阙烟尘⽣,千乘万骑西南⾏。
翠华摇摇⾏复⽌,西出都门百余⾥。
六军不发⽆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收,翠翘⾦雀⽟搔头。
君王掩⾯救不得,回看⾎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下少⼈⾏,旌旗⽆光⽇⾊薄。
蜀江⽔碧蜀⼭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宫见⽉伤⼼⾊,夜⾬闻铃肠断声。
天旋⽇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转⼀作:地转) 马嵬坡下泥⼟中,不见⽟颜空死处。
君⾂相顾尽沾⾐,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梧桐叶落时。
(花开夜⼀作:花开⽇)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南内⼀作:南苑) 梨园弟⼦⽩发新,椒房阿监青娥⽼。
⼣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梦。
临邛道⼠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殷勤觅。
婉约派古诗词赏析(精选5篇)

婉约派古诗词赏析婉约派古诗词赏析(精选5篇)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婉约派古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婉约派古诗词赏析(精选篇1)词牌名:苏幕遮|朝代:宋朝|作者:周邦彦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苏幕遮·燎沉香》是宋代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小令词,主要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
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梦回故乡。
全词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婉约派古诗词赏析(精选篇2)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代表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写作者与恋人别后故地重游,引起对恋人的无限怀念,抒发对歌女小蘋的挚爱之情。
上片描写人去楼空的寂寞景象,以及年年伤春伤别的凄凉怀抱。
“落花”二句套用前人成句而更见出色。
下片追忆初见小蘋温馨动人的一幕,末二句化用李白诗句,另造新境,表现作者对往日情事的回忆及明月依旧、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
全词结构严谨,情景交融,堪称佳作。
婉约派古诗词赏析(精选篇3)词牌名:江城子|朝代:宋朝|作者: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重温古代经典古诗词(精选5篇)

重温古代经典古诗词(篇1)1、《次韵戏族兄存耕翁再纳宠姬》汪炎昶卖得轻盈一树春,书堂歌舞又翻新。
慈鸟哺母情兼治,彩凤将离色总珍。
发鬌应梳云作髻,婵娟想琢玉为人。
素知静婉矜佳丽,肯向罗敷意独亲。
2、《三月二十八日园中作》李复决决清溪漱绕堂,兴来随意转藜床。
畏人野鸟疑花动,收蜜山蜂误酒香。
杏子带须红半抱,药苗退甲绿新长。
风光须是閒时见,身世今欣已两忘。
3、《阻风》方岳佳处何妨住,江晴倚落晖。
野船穿树过,沙鸟带云飞。
寺有唐碑古,山羞汉鼎非。
长安多过客,留墨满苔矶。
4、《南省伴直(甲寅年自江南到京后作)》韦庄文昌二十四仙曹,尽倚红檐种露桃。
一洞烟霞人迹少,六行槐柳鸟声高。
星分夜彩寒侵帐,兰惹春香绿映袍。
何事爱留诗客宿,满庭风雨竹萧骚。
5、《太液晴波》李东阳太液池头春水生,更无风雨只宜晴。
鸟飞不动朱旂影,鱼跃时惊彩枻声。
天上银河非旧路,人间瀛海是虚名。
何如周囿开灵沼,长与君王乐治平。
重温古代经典古诗词(篇2)1、《和北寺》张耒寺倚苍崖古,僧闲昼掩扉。
晓云辞岭去,夕鸟占林归。
悟理观旛动,临风想锡飞。
寄怀玄观外,更觉此生微。
2、《越中》沈明臣乐游何处好,最爱越中山。
人坐午溪寂,鸟眠秋水闲。
云横独树上,雨在数峰间。
欲作苏门啸,苍茫不可攀。
3、《汉江行次》韩偓村寺虽深已暗知,幡竿残日迥依依。
沙头有庙青林合,驿步无人白鸟飞。
牧笛自由随草远,渔歌得意扣舷归。
竹园相接春波暖,痛忆家乡旧钓矶。
4、《希文枕边谈诗谓律诗易工梦中与之辩诗以折其》洪德章七步成诗语近谐,坛荒李杜奇乏才。
僧敲未敢一言定,鸟过曾安几字来。
5、《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韦应物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
园林鸣好鸟,闲居犹独眠。
不觉朝已晏,起来望青天。
四体一舒散,情性亦忻然。
还复茅檐下,对酒思数贤。
束带理官府,简牍盈目前。
当念中林赏,览物遍山川。
上非遇明世,庶以道自全。
重温古代经典古诗词(篇3)1、《游栖岩寺呈提刑学士毅夫兄》晁补之飞楼压城城跨野,黄河逶迤避条华。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
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
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
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
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
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
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
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
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注释⑴金明池:词牌名,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
⑵怅:失意,懊恼。
⑶萧萧:风声,草木经风摇落之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古诗词鉴赏5篇《送陈章甫》原文及赏析·唐·李颀【赏析】这是一首送友人罢官归乡的诗。
主人公陈章甫是江陵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送梁六自洞庭山》原文及赏析·唐·张说1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者: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赏析】这是诗人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陽)的送别之作。
梁六为诗人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途经岳州入朝。
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
诗中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
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何等凄婉的怀抱《唐才子传》谓张说“晚谪岳陽,诗益凄婉”)?但开篇诗人只说到“巴陵一望”,本当续写望后的怅惘却成了“洞庭秋”,纯粹描写即目所见之景了。
这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
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湘夫人》)的情景,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
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凑泊”,难以寻绎罢了。
气蒸云梦、波撼岳陽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天天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
但在送别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
说穿了就是愈觉其“孤”。
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
如果说这“孤峰”就是诗人在自譬,倒未见得。
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
“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诗话》),却于有意无意得之。
关于君山传说很多,或说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处”),或说“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拾遗记》),这些神仙传说,使本来实在的君山染上几分缥缈。
“水上浮”的“浮”字,既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传达这样一种迷离扑朔之感。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
三句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入抒情。
从字面上看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与别情有微妙的关系么?人送人入朝原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
说“梦见长安陌”是实写,说“神仙不可接”则颇涉曲幻。
这也就是所谓盛唐兴象风神的表现。
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阔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
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绪恰如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呢?“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令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而用意更为隐然;叫人联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比义却不那么明显。
浓郁的别情浑融在诗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死扣不着,妙悟得出。
借叶梦得的话来说,此诗之妙“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诗话》)。
胡应麟说:“唐初五言绝,子安(王勃)诸作已入妙境。
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至张说《巴陵》之什(按即此诗),王翰《出塞》之吟,句格成就,渐入盛唐矣。
”(《诗薮》)七绝的“初唐标格”结句“多为对偶所累,成半律诗”(《升庵诗话》),这首诗则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趣”,全是盛唐气象了。
诗人张说不仅是开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其律诗“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后矫清规”,亦继往而开来。
而此诗则又是七绝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
《镜听词》全文及赏析·唐·王建2镜听词作者:王建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
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叮咛镜神圣。
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
嗟嗟㗫㗫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
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不回。
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
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
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赏析】镜听,又名“耳卜”,是民间预测吉凶的传统习俗。
相传在正月十三夜,(或说正月初一夜)洒扫厨房,灶门前供上香烛,在锅中盛满水,将杓子放入水中,然后虔诚拜祝所求之事。
拨动杓子后,根据杓柄停止时所指方向,抱镜走出门外,举镜在耳边密听人言,以所闻的第一句为卜兆。
或占年岁顺逆、或求行旅吉凶,祸福休咎,各随所听。
历代流传不歇。
诗一开头,以“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突兀出之,略去夫婿何事远行、何处远行、出行几时,直切诗题,突出妻子的盼望,开端情感浓郁,真切动人。
“重重摩挲”四字,着眼于女主人公的举止,从反复的动作中表现出离别之苦、寂寞之久、思念之切、企盼之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叮咛镜神圣。
”传说镜听不可告人,告人则不验。
人们再三叮嘱女主人公,镜有神圣,所以思妇隐秘其事,不敢怠慢。
诗歌着力刻画思妇的虔敬心理,再次表现出她的急切思念。
“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
嗟嗟口祭口祭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
”嗟嗟口祭口祭急走时衣服摩擦所生声响。
由于害怕街上行人见镜惊怪,导致镜听失效,所以密藏怀中。
诗歌以思妇的谨慎心理、急遽举动再次强化了思妇的思念之深。
“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不回。
”这是女主人公的祷祝之词。
夫婿远行,妻子总希望行人早日归来,何以祝告任其归来与否?貌似反常。
其实她所祝告的一是行人平安、二是早日归来这双重愿望。
出门窃听人语,是吉是凶,全然不知,心情忐忑不安,所以只敢祈求行人平安这较低层次,而不敢要求早日归来这较高层次。
舍高就低,措词深婉。
语短情长,心绪微妙,从中体现出女主人公温柔的性格。
“月明地下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
”镜听本来只须听第一句,即知好坏,思妇却一而再,再而三,听到夜深人尽。
为何不守规范,则下文已作出答复。
初听是好语,心中犹惴惴不安,再听以坚定信心。
听来又是好音,心中欢喜,更求证实。
如是反复,以致行人有尽而听兴无穷。
诗歌侧影取神,刻画出思妇的喜悦心情。
“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
”翻正,即反正。
听得好音,卜来喜讯,上床后无法入睡,又下床为郎裁衣。
然而连衣片正反都搞错了。
针指女红是妇人份内之事。
操持久熟而蓦然失手,错在意外,则女子之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尽在眼前。
诗人选材精审,片语传神,如选女子生疏之事,则舛误失手在意料之中,无须深怪,也就难以突出人物神情了。
“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可中,即如果。
这是女子的许愿。
把一腔热望寄托于铜镜之上,寓盼人之深于爱镜之诚,心理刻画细致入微,诗意更为摇曳多姿。
在现存唐诗五万余首中,以镜听为题成篇,只有两篇。
诗人从平凡生活中撷取诗材,新颖独到,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唐代风俗资料。
此诗为叙事体,以镜发端,以镜结篇,围绕诗题,结构紧密完整。
刻画人物形象时,注重人物举止、心理。
心情由出门前的谨慎急切、到临出门的惴惴不安,再到归来后的狂喜过望,过渡自然,层次清晰,刻画细微逼真,塑造出一个温柔、热情的妇女形象。
清人沈德潜评之曰:“摹写儿女子声口,可云惟肖”,不为溢美之辞。
《归燕诗》原文及赏析·唐·张九龄3归燕诗作者:张九龄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
但诗人并没有工细地描绘燕子的体态和风神,而是叙述与议论多于精工细雕的刻画。
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七引《明皇杂寻》,称张九龄在相,有謇谔匪躬之诚。
明皇怠于政事,李林甫陰中伤之。
方秋,明皇令高力士持白羽扇赐焉。
九龄作《归燕诗》贻林甫。
从上面所记本事推知,这首诗应作于张九龄被罢相的前夕。
诗人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
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
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
诗从海燕“微眇”写起,隐寓诗人自己出身微贱,不象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
“乘春亦暂来”句,是写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不会久留的。
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就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
“绣户”、“华堂”和“玉堂”,都是隐喻朝廷。
末句是告诫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
此时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得不退让,但心中不无牢騷和感慨。
刘禹锡《吊张曲江序》称张被贬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騷人同风。
”这是知人之言。
从这段话来评《归燕诗》同样是适合的,《归燕诗》就是“托讽禽鸟”之作。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
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
诗人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摹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
《幽州夜饮》原文及赏析·唐·张说4幽州夜饮作者: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赏析】据《新唐书·张说传》: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
后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
都督府设在幽州范陽郡,即今河北蓟县。
此诗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
诗中描写了边城夜宴的情景,颇具凄婉悲壮之情,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对遣赴边地的不满。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
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
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
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
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
而这“夜饮”,显然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陰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
诗人说,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又岂能忘却自己的衰老和内心的悲伤呢?“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
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啊!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騷》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
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