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案例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卜算子·咏梅陆游【课题名称】《卜算子·咏梅》【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授课学时】1课时(课时45分钟)【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一的学生。
他们还带有小学生所具有的调皮好动的特性。
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都带有很强的好奇心。
他们一般喜欢记忆短小的文章,对长篇文章,尤其是文言文会感到比较腻味,烦躁。
由于还比较贪玩,所以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2.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小学时接触了唐诗宋词的学习,但由于在小学阶段时受到条件限制,对宋词的知识知道的很少,知识只是处于记忆和初步赏析的阶段。
【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领域目标(1)阅读并能背诵这首宋词。
(2)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代表作。
(3)了解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分析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
(4)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赏析词文。
2.情感领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对宋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学习本词的同时,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知道作者在写这首词的时候的社会背景,也了解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词文的赏析。
难点: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演示法作为辅助,中间加以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
【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学材料及教学媒体】语文课本、教案和投影。
【教学内容分析】1.词的内容。
2.作者的生平与代表作。
3.词的大意。
4.词文的赏析。
5.作者在词中所赋予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课以梅的特性和世人对它赋予的情感等知识导入新课。
二、词的内容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三、作者的生平与代表作。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三十岁,参加礼部组织的科举考试,因为言语触怒了秦桧,进士落地。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6
“肯普模式”的特点:
(1)把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置于中心位 置,说明这是整个ISD的出发点和归 宿,各环节应围绕它来设计。 (2)各环节未用有向弧线连接,表示 ISD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根据 实际教学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从任 一环节开始,按照任意顺序进行。 (3)把“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和“修改”在环型圈内标出,表明评 价和修改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4)图中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向学生传 递知识,其指导思想是通过教师的教 来促进和实现“刺激——反应”连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很难发挥。因而,“肯普模式”是一 个典型的以教为主、以行为主义学习 理论为指导的ISD模式。
• C:条件 (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 D:程度(Degree)——规定行为应达到的程度或标准。
• 在一个学习目标中,行为的描述是最基本的部分,不能省略。 而条件和程度是可选择的部分。
16
二、以“教”为主的ISD过程分 析
(四)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
• 选择教学内容:指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教育行政部
二、以“教”为主的ISD过程分 析
2、五段教学策略
• 这种教学策略的步骤是: 激发学习动机 —— 复习旧课 ——
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 这种教学策略来源于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 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 • 优点: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 • 缺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不利于
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21
二、以“教”为主的ISD过程分 析
3、九段教学策略
• 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认知学 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研究中而提出 的一种教学策略。他认为教学活动是一 种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 因此教学活动应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 程相吻合。基于这种观点,他把教学过 程分为九个步骤:
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案例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分析了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丑小鸭》一文。
文章通过讲述丑小鸭的成长历程,表达了“只要努力,就能实现梦想”的主题。
2.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丑小鸭吗?”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整体感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丑小鸭的成长历程。
(3)细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分析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它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的过程。
(4)拓展延伸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并探讨如何实现梦想。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丑小鸭成长过程中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坚持、乐观等,并强调这些品质对实现梦想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
通过提问、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重视阅读策略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
例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分析人物心理,体会文章主题。
这种策略指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3.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导入新课、拓展延伸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丑小鸭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拓展延伸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与自身生活的联系。
4. 注重阅读效果评价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阅读效果的评估。
小学教育以教为主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以一个小学教育以教为主的案例,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案例描述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0人。
班主任张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她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案例经过:1. 分析原因张老师通过观察、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发现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乏味。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 制定教学策略针对以上问题,张老师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1)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 实施教学策略(1)丰富教学内容张老师将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在数学课上,她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语文课上,她让学生阅读与生活相关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张老师运用小组合作、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数学课上,她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完成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在语文课上,她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3)改革评价方式张老师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例如,她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4. 案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张老师发现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设计教学法的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设计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分析设计教学法的实践过程,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二、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采用了设计教学法。
以下是该案例的具体实施过程。
三、设计教学法的实践过程1. 确定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设计教学活动(1)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现象,如切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意义。
(2)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白纸和若干色笔。
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分数,并用文字说明分数的含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逐渐理解分数的意义。
(3)实践: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分数计算问题,如将一个蛋糕分成4份,小明吃了其中的1份,求小明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评价反馈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四、设计教学法的实践效果1. 学生参与度高:设计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合作意识。
4. 学生创新思维得到锻炼:设计教学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结论设计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设计教学法具有以下优势:1.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章 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
第二章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上)【本章内容要点】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也称传统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细严谨地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
在教学系统设计领域,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的模式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
综合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上介绍的各类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基本组成应如图 2.1所示。
由图可见,该模式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等诸多因素。
尽管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思想和模式经常受到批评,但是,在我国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还大量存在,大班级授课、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目前的主要教学形式,而且我国的教学系统设计人员(主要是教师)比较熟悉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较熟练地运用,这就对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提出很强的客观需求;此外,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经过几十年众多专家的深入研究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可操作性强。
因此,本章及下一章将主要依据图2.1所示的模式,对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方法进行介绍。
图2.1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本章内容结构】第一节学习者分析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
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匹配,是决定教学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以便为后继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虽然教学设计者不可能对学习者的每个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都进行分析,但是必须了解那些对教学设计其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
一、认知发展特征分析认知发展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课题名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授课学时】1课时(45分钟)【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已经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喜欢和别人比较看谁知道得多,想得到别人的鼓励与赞许,喜欢听别人说自己知道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能够主动的学习,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喜欢视觉、听觉的刺激,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共同学习,学习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一些已有经验,但自控力不是特别强,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
2.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由于所教的学生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因此对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纵向分析历史的能力以及对于政治的整体性了解还不高,不能整体把握事件的发展。
【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领域目标:(1)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
(2) 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学生刚刚开始涉及政治专题知识,纵向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尚欠缺,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汲取历史传说中有关知识的能力。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在引导学生复习中国朝代更替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背景、内容和作用的讲述或讨论,了解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设计案例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具体案例【课程名称】经典鸡尾酒酒谱【授课对象】09烹饪与营养教育【授课学时】1课时(45分钟)【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感兴趣的课题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学视野宽阔,所学知识丰富,有自己的想法,能够主动的学习。
2.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由于所教学生是大学三年级学生,而且对鸡尾酒的基本知识都有了了解,但是对鸡尾酒的一些经典款系及这些经典款系的制法,还没有了解。
【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领域目标:掌握酒谱的有关知识,通过图片认识鸡尾酒中的一些常见经典款系。
2.动作技能领域:掌握鸡尾酒经典款系的配置方法。
3.情感领域目标:培养学生对鸡尾酒知识的兴趣,从而对鸡尾酒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酒谱的定义、内容、酒谱的形式。
难点:掌握鸡尾酒经典款系的所用原料及调配方法。
【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图片展示法、视频播放法等进行教学。
教学策略:五段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分析】1.介绍酒谱的相关知识。
2.了解一些经典鸡尾酒的款型。
3.掌握一些鸡尾酒的调配原料以及调制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新课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鸡尾酒的定义、分类、著名品牌以及鸡尾酒的服务标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鸡尾酒的相关知识,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答一下鸡尾酒的著名品牌都有哪些?同学: 玛格丽特、曼哈顿、亚历山大………………老师:那么这些酒是用什么原料调配的呢?又是怎样调配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著名鸡尾酒的命名由来及调配方法。
第二阶段:讲授新课一、酒谱1、定义鸡尾酒酒谱也就是鸡尾酒的配方,它是一种鸡尾酒调制的方法和说明。
2、酒谱的内容酒谱的内容包括:鸡尾酒的名称、急救和辅料的用量、调法、载杯、装饰。
3、酒谱的形式经典配方:从名称、原料、调法、载杯到装饰都有固定的要求,一般不作变动。
参考配方:各种配方结构成分不固定,可根据需要加以修正和改良。
教育教学实践案例评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家居系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一门名为“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的课程。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智能家居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具备实际动手能力。
本文将以该课程的一次项目式学习实践为例,进行教育教学案例评析。
二、案例实施1. 项目式学习设计(1)项目背景: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前景广阔,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人才需求量大。
为了让学生了解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相关技术,本次项目以设计一款智能家居系统为目标。
(2)项目目标:通过项目实践,使学生掌握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3)项目内容:设计一款具有远程控制、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等功能的智能家居系统。
(4)项目实施步骤:①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人,选出组长。
②查阅资料:各组成员查阅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相关资料,了解系统架构、技术实现等。
③系统设计:各小组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架构、模块划分、功能实现等。
④系统实现:各小组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系统实现,包括硬件选型、编程、调试等。
⑤系统测试与优化:各小组对系统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
2. 项目实施过程(1)教师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项目所需资料,包括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的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2)项目启动:教师向学生介绍项目背景、目标、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3)项目实施:各小组按照项目实施步骤进行系统设计、实现、测试与优化。
(4)项目展示:各小组向教师和同学展示项目成果,并进行讲解。
三、案例评析1. 项目式学习优势(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式学习需要学生分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项目式学习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1、访问 2、征答表 3、测试
(二)从其它方面收集情况 1、访问教师 2、查阅研究文献
1、一辆汽车在平路上以速度为 72km/h行驶,它以这个速度开始上坡,坡 长为100m,上坡后速度为36km/h。求它上 坡的加速度与上坡所用的时间。 2、某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在前一 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m/s,在后一半路程 的平均速度是3m/s,则物体在全程的平均 速度是多少。
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 题; 分析存在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系统设计是否是 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 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 可能性。
一般模式
修改 学习 内容 分析
学 习 需 要 分 析
学习 者 分析
学 习 目 标 的 阐 明
教 学 策 略 的 制 定
威特金(H. A. Witkin)关于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 和场独立性研究。
场依存性的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不那么主动地对外 来信息进行加工,倾向于以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 据,通常很难从包含刺激的背景中将刺激分辨出来, 所以他们的知觉很容易受错综复杂的背景的影响。 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倾向于更多利用内在 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通常总是把要加工的刺激 同背景区分开来;他们的知觉比较稳定,不易随背景 的变化而改变。
内在动机——内源性动机 外在动机——外源性动机
3.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模型
ARCS模型是科勒(J.Keller.1987)提出的。 A—注意(Attention),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卡片、彩 色图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高年级可提出能引导他们思 索问题、激发求知欲。 R—贴切性(Relevance),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 需要和生活相贴近,为了提高课程目标的贴切性,可以让学 生参与制定目标。 C—自信心(Confidence),为了建立自信心,教学中应提 供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 S—满足(Satisfaction)。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所得。
教学设计的三种设计模式
篇一:三大类教学设计模式三大类教学设计模式 (2012-03-15 13:44:03)转载▼标签:教育三大类主要的教学设计及其特点2010-09-15 9:281以教为主2以学为主3教学结合三类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特点一、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的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与动机理论)。
其设计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
其设计原则是:强调以教师为主。
其研究主要内容是: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
特点:1、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2、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3、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4、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5、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缺点:1、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教材、对权威的迷信,使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的创建。
一、学习环境分析。
指对教学所需要的总体环境的分析,包括物环境和人环境。
物环境就是学的物质环境如温度、光线、通风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
人环境则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师生之间的需要、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课堂气氛等。
良好的学环境主要取决于合理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科学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控制。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主要分析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与学习风格。
初始能力是指特定学科的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也即是教学的起点;一般特征指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
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工作经历、生活经历、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等。
学习风格。
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也可以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喜欢采用某种特殊学习方式、策略的倾向。
主要包括⑴对感觉通道的偏重(有视觉型、听觉型与动觉型);⑵心理的和社会的特征;⑶认知方式,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沉思型与冲动型,整体型与系列型等;⑷大脑左右半球的加工方式,左半球加工畔的方式是言语的、系列的、数字的、理发的和逻辑的,右半球则与空间知觉、形象、情感等方式加工信息。
教师教学计划案例分析与示范
教师教学计划案例分析与示范引言: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教师教学计划的案例,探讨其优点、不足之处,并给出一份示范的教学计划,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借鉴与启发。
一、案例分析:教学计划的优点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分析教学计划的一些优点,比如合理的目标设定、明确的内容安排以及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设计。
同时,我们还将分析这些优点为教师和学生带来的益处。
二、案例分析:教学计划的不足之处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分析教学计划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目标不够明确、内容安排不合理以及教学设计缺乏互动性等问题。
同时,我们还将分析这些问题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困扰和障碍。
三、示范教学计划:目标设定在这个部分,我们将给出一份示范的教学计划,首先明确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并结合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给出一些合理的目标设定。
四、示范教学计划:内容安排在这个部分,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示范的教学计划,分析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出合适的教学内容。
五、示范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适用于教学计划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示范教学计划:教学资源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比如图书馆、互联网资源以及实地考察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七、示范教学计划:评估与反馈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评估与反馈的方法,通过考试、作业以及讨论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改进教学计划。
八、教师教学计划的改进与创新在这个部分,我们将讨论教师教学计划的改进与创新的必要性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计划的不断优化和创新,推动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九、教师的角色转变与专业发展在这个部分,我们将探讨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的关系,通过创新教学计划,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七章 教学系统设计应用案例分析1
交互学习层 交互学习层
协作控制层
协做控制层
协作链路层
7.2 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2.《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
(1)网络课程总体框架的设计
留言板
7.2 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7.2 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2)网络课程体系的设计
①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学习资源
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
7.1.1.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概述
7.1.2. 多媒体教学课件脚本设计案例分析
7.1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案例分析
7.1.1.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概述
1.多媒体教学软件概述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
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
程序,它是可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
要片断。
7.1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案例分析
7.1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案例分析
《回延安》文字脚本 1.导语 6.小结
2.作者简介
3.导读 4.导读答案 5.欣赏分析
7.朗诵指导
8.知识与能力训练 9.扩展阅读 10.资料(生字词)
7.1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案例分析
1.导语
屏幕板书 图像、声音、 视频素材 讲解文字
网络课程突出协作学习 的特点:
首先,要求其必须是基于多媒体网络之上的,并提供数据
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通道; 其次,必须具备较强的控制功能,以完成各个协作学习活 动的组织; 第三,具备较强的交互能力,包括完善的人机交互接口和 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输网络,以做到真正的协作学习。
7.2 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以教为主教的语文学系统设计方案
以教为主教的语⽂学系统设计⽅案当然,有些课⽂的内容,只要学⽣有基本的识字理解能⼒,他们⼀看就能明⽩,这⼀类⽂章的教学⽬标,如果仅仅定位在“明⽩⽂章说了什么”,教学价值就很有限。
下⾯是⼩编整理的语⽂学系统设计5篇,欢迎⼤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家喜欢,也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语⽂学系统设计1教学要点学习⽩居易《钱塘湖春⾏》,饱览西湖早春景⾊,学习⾟弃疾《西江⽉》,体会侧⾯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
教学步骤⼀、指导学习《钱塘湖春⾏》1.作者简介:⽩居易(772~846),字乐天,⾃号⾹⼭居⼠。
⼀⽣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中创作最多的⼀个。
著有《⽩⽒长庆集》七⼗⼀卷。
《钱塘湖春⾏》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喜悦的感情。
2.初读,要求学⽣把握七⾔诗的诵读节奏。
3、细读:①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②哪句诗说明诗⼈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之中了?( “最爱湖东⾏不⾜”⼀句说明诗⼈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中了。
)(3)“⼏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4.⼩结: 5 .背诵全⽂三、指导学习《西江⽉》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
其词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的作品。
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
由于他⼒主抗⾦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盾,曾两次罢官。
这⾸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 初读学⽣跟读。
3. 细读:①这⾸词分上下两⽚,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怎样的⼼情?(这⾸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抒发词⼈的闲适⼼情。
)4.悟读①词⼈为什么夜⾏?夜⾏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②“忽见”⼀词有什么表达作⽤? ③探究这⾸词的意趣。
教学系统设计——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于 婵 婵
刘 利 芳
杜 赛 捷
小 组 成 员
思考?
1、什么是教学模式呢?
2、什么是教学策略呢?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 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教学策务, 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一、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辨析
主张
发现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接受
机械
意义
2
掌握学习模式——布卢姆
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和
教育学家
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教
学目标分类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提出 掌握学习模式
掌握学习模式——核心精神
1、“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 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 2、教师应为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帮 助,即“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 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个别化的矫正性帮
集体 教学
形成性 测验
矫正 教学
再次 测评
思考
注重于对学生在某一时间里学到的东西进行评
定和评分。
形成性测验与终结测验的一个最大
区别是什么?
目的是:检查每个学生是否都已掌握了完成下
一个学习任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3
五环节教学模式——凯洛夫等
五环节教学模式来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 示,联系,统合,应用),经过前苏联凯洛夫等人加以改造而提 出的。在我国成立初期,在什么行业都学习前苏联,教育也
二、几种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 学策略
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情境 — 陶冶教学策略 示范 — 模仿教学策略 九段教学策略
1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注学生,看他们能感悟出什么
强化提升
(8分钟)
运行一个实用(教材配套光盘上的)程序,让学生对程序解决问题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自己运行教材配套光盘上的实用程序,更深的感受程序解决问题的威力。
观察学生,看其运行了好多实用程序后,有什么反应
运行教材配套光盘上的实用程序
本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该教学设计是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以教师讲解为主,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防止变成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用投影将y=x2的源程序打在屏幕上
评价交流
(3分钟)
对好的作品进行评价,对出现错误进行分析
相互交流
观察学生,看其对自己的作业是否满意,是否有成就感
通过飞鸽传书发送
总结
(2分钟)
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和教师一起总结
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不能自己总结出来
用多媒体课件
感悟
(1分钟)
让学感悟编程的过程,是不是就像跟计算机对话一样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
信息技术的应用
引入课题
(2分钟)
执行几个画函数图像的小程序,让学生看程序运行的过程
看程序运行过程
看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运行几个小程序
提出问题
(2分钟)
数学课中是如何画函数图像的?
学生总结出数学课中画函数图像的方法和步骤
听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数学课中所学的画函数图像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的如何
剖析程序
(10分钟)
剖析程序,了解其结构组成和具体作用,懂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
师生互动,了解程序结构组成和具体作用
观察学生,看其能否与教师互动,跟上教师的思维
用多媒体课件
上机练习
(17分钟)
辅导学生上机练习
运行程序,亲身感受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修改源程序,画出其它函数图像。
辅导学生上机练习,观察学生谁做出了好的作品和修改源程序时出现的错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体验如何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②简单了解VB程序界面,培养学生简单的动手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可以根据情况需要选择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②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体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主要过程。
③通过实践了解编写事件驱动程序代码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激发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兴趣。
②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课文中的难点由教师讲解,较容易的知识由学生合作探索。
教学流程
运行程序—提出问题—总结—引出算法—剖析程序—学生练习—评价交流—教学总结—教学提升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为计算机网络教室,资源准备方面,准备了多媒体演示课件、VB程序及教学案例。
教学阶段及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且已经学习了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智能工具加工、处理信息。但是在程序设计方面,大多数学生是“零起点”。针对这种情况,本节以制作一个简单的小程序作为贯穿本节课的主线索,带领学生感受通过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一气呵成,主要体现完整性;并力图体现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运行的基本步骤作为隐含线索,由于时间限制,部分知识点第二课时详细讲解。
《该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河北涿鹿中学 范秀飞
课题名称
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教材版本
山东教育出版社
模块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年级
高一
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结构是:教师执行一个画二次函数y=x2的图像的小程序,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程序的工作过程,通过解剖这段程序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在学生练习中,将源程序给学生,让学生运行程序亲身感受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源程序进行修改,而画出其它函数的图像。
②了解信息技术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培养生的创新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高级语言环境中操作执行一段简单的实用计算机实用程序代码,了解其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
解剖程序,了解其结构组成和具体作用,认识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①在教学中选用了学生熟悉的画函数图像的例子,通过学生总结数学课中画函数图像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即“算法”。教学中采用了“讲授式”、“活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