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自然环境》案例设计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七年级地理下册鲁教版】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东北地区的总体自然地理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举例说明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尤其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冷湿的气候。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地理探索】长白山脉;2.【活动设计】归纳东北三省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3.【地理探索】林海雪原。
教学资源制作PPT所需资源。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多媒体哈尔滨冰雕展视频。
教师:哈尔滨位于我国什么地区?为什么哈尔滨的冰雕闻名遐迩?学生:东北地区教师:通常所说的东北指的是我国的哪几个省份?学生: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的东北三省。
【新知讲解】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位置范围多媒展示“东北三省地图”,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说出东北三省在中国的大致方位?大致的经纬度位置?包括哪三省?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引导。
(1)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大致位于38°N~53°N、118°E~135°E之间,所处纬度较高。
(3)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2.地形与河流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地形图。
学生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有哪些主要地形区?(2)东北三省有哪些主要的河流?(3)如何描述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归纳:(1)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区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以及东北平原,地形结构呈“马蹄形”。
其中,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2)主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嫩江,还有中朝边境的界河图们江和鸭绿江等;(3)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呈现“山环水绕”的特点。
教师:“白山”“黑水”分别指什么?学生:“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
多媒体展示“东北平原景观图”。
湘教版地理八下第六章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
3.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二、教材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节,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显得非常重要,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构建学生认识中国区域地理的“模”。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产业分布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
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已具备了对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理环境的知识与方法储备,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分析本部分内容的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从心理特征来说,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逻辑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较快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具有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表扬、肯定的特点。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多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同时,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目标1.通过读6-1“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图6-2“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规划”图,说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与面积。
2.通过读6-6 “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识别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类型,并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通过读图6-9、6-10、6-11以及联系气候统计图表,说出东北地区的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垂直变化”为例,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示范教案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分析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范围及行政区划。
2.运用资料归纳东北地区的主要类型,描述其地形特征。
3.运用资料概括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冬夏季气温特点及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东北地区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分析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范围及行政区划。
2.运用资料归纳东北地区的主要类型,描述其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1.运用资料概括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冬夏季气温特点及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东北地区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观看视频《哈尔滨∙冰雪奇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冰雕节12月23日预开园,2021年正式开园,凭借着哈尔滨冰雪时节的优势,推出了大型冰雪艺术精品工程,展示了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与冰雪旅游的魅力,娱乐项目众多,每年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游玩参观。
师:雪乡哈尔滨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分区。
(1)在图中写出字母代表的区域名称。
(2)A地区主要耕地类型是_______;主要的粮食作物有_________。
(3)B地区主要耕地类型是_______;主要的粮食作物为________等。
(4)D地区农业生产以_______业为主。
生:(可能答案)答案提示:(1)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2) 旱地;小麦、玉米等(3) 水田;水稻(4) 畜牧业(板书)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板书)一、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师:读课本P24图6-1找出东北地区位置、范围。
(板书)1.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东北地区位置范围:包括东北地区位于中国______。
主要位于_____带(温度带)。
东北地区主要包括:______ 、______、_______ 三省生:(可能答案)东北;中温带;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板书)2.东北地区相对位置师:在P14图5—25,找出西北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及行政中心。
《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八下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认识,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思考,加深对东北地区地理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相关内容,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主要地形地貌等基本知识。
2. 地图绘制与标注(1)绘制中国简略地图,并在地图上标出东北地区的大致位置。
(2)标注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河流及山脉等地理要素。
3. 自然环境探究(1)收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等相关资料。
(2)分析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4. 地理环境与生产关系探究结合课本和互联网资料,探讨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如粮食种植、林产品、畜牧养殖等)和工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5. 课后问题思考(1)简述东北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可能的改善措施。
(2)假如你是一名规划师,你将对东北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哪些建议?请列出三点建议并简述理由。
三、作业要求(1)地图绘制需准确标注地理要素,使用规范的地理名称。
(2)收集资料需真实可靠,注明来源出处。
(3)分析问题需结合所学知识,逻辑清晰,言之有据。
(4)按时提交作业,不抄袭他人作业,独立完成。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准备情况、地图绘制准确性、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和独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对于优秀作业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将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课堂或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反馈,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对于学生的问题反馈和建议,教师将认真倾听并给予回复和解决。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以及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思维能力。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课题: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1、课标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量。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八年级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产业分布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地理位置”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正文介绍了东北地区的范围、面积,阐述了东北地区的相对位置。
教材安排了一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阅读” 材料,引导学生联系在世界地理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来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进而整体把握其地理位置特征。
在“地形特征”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安排了1幅地形图和2幅地形剖面图,紧接着安排了一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运用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河流的分布及三江平原的形成原因。
再次,教材正文扼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和地表结构特征。
最后,教材安排了一则“白山黑水’” 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东北地区的特色地形区和河流概况。
在“气候特征”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安排了一段正文内容,扼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为了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正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教材安排了一系列图表、图片。
最后,教材安排了一组“活动”,这组“活动”第1、2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认识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第3题,引导学生通过读“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并联系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探究长白山植被垂直变化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用来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塞区之一,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份。
东北地区地处亚洲大陆东北部,东临日本海,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邻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北濒东海。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奇特,自然环境多样,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自然环境特点。
2. 掌握东北地区的气候、地貌、植被等基本信息。
3. 培养学生对东北地区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珍爱认识。
三、教学内容1.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与其他地区的相对位置等。
2.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介绍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气温变化规律等。
3. 东北地区的地貌特点:介绍东北地区的地势、地形、地貌特点,如长白山、张广才草原等。
4. 东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介绍东北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植被分布规律等。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感受东北地区的真实风土人情。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东北地区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东北地区的美丽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室讲解:老师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貌、植被等问题,并展示讨论效果。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感受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
5. 总结: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表达对东北地区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珍爱认识。
六、评判方法1. 参与度评判:评判学生在教室讨论和实地考察中的积极参与水平。
2. 讨论效果评判:评判学生小组讨论的效果,包括讨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 表现评判:评判学生在总结环节表现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七、作业要求1. 撰写一篇关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短文,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等内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二、地形特征
课后作业
完成地图填充图册本节对应的地理知识。
板书设计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特征
三、气候特征
教后反思
备课组长(签名)
签审时间年月日
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长白山东南侧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而西北侧仅为600~700毫米。议一议,为什么同一座山体两侧的降水量会有明显不同?
玲玲所在的一侧是山体的东南侧,还是西北侧?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1、学生回顾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
2、结合课
本上的活动问题,在课本地图中找出相应答案。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子长县南沟岔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表
学科
地理
主备人
任鹏
授课班级
七年级
授课教师
任 鹏
课题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课型
新课
本课时
1
授课时间
2017.3
总课时
7-8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
2、通过对东北地区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读图6-6,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平原,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读图6-5、6-7,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东北地区课程设计
东北地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基本知识,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状况。
2. 使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认识东北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二人转、冰灯等。
3. 帮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
2.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能够就东北地区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2. 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尊重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方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家乡的话题感兴趣,善于观察和表达。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东北地区地理环境: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主要河流、湖泊和自然资源分布。
教材章节:《地理》第六章第三节“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2. 东北地区历史文化:讲解东北地区的历史演变、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东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
教材章节:《历史》第五章第二节“东北地区的文化与历史”3.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发展状况,以及国家战略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
教材章节:《经济》第七章第四节“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4. 东北地区民俗风情:介绍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和方言特点。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的特征。
(3)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体会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掌握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归纳、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漠河风光、哈尔滨冰雕、长白山天池提问:你知道下列图片描述的景观吗?它们位于我国哪个地区?(学生回答)明确:漠河风光、哈尔滨冰雕、长白山天池,它们都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今天,我们就走近东北地区,首先来看看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二、新课学习(一)地理位置提问: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学生回答)明确: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东北地区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其邻国、临省(区)和濒临的海洋。
2. 东北地区大约跨越多少经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学生读图讨论回答)3.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位置,就是回答“它在哪里”的问题。
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如海陆位置等)。
读图,判断下面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绝对位置,哪一幅表示的是相对位置。
明确:1.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东、北两面与朝鲜和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濒临的海洋有渤海和黄海。
2.东北地区经度位置大约位于1180E至1350E之间,东西大约跨越17个经度;纬度位置大约位于380N至530N之间,南北大约跨越15个纬度,主要位于北温带(从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教学设计简案:走一趟冰雪之旅——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简案一、课标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量。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学设想的特色在2020新冠病毒来袭,疫情之下,同学们不能外出,教师设计“走一趟冰雪之旅”的旅行形式来设计课程,从出行攻略、到景点攻略、特产攻略等为主线,把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来一次旅游学习,让学生在愉快及美景中感受东北的美。
学习设计以读图分析为主,重视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讲练结合,在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在我国冰雪运动日渐盛行的大环境下,本课补充教材以外的冰雪雪期和积雪厚度等知识,利用拓展练习的形式,既拓展课外知识,也有助于地理思维培养。
本课最后设计作业是使用《顺德地理》教材,出家乡顺德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并绘制思维导图,达到地理回归生活的意义。
三、本节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量。
(2)在地形图上识别东北的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东北的气候特征。
2.人地协调观:理解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理解东北的生活与生产深受自然要素的作用。
3.家国情怀:感受东北自然景观之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4.生活中地理:学习滑雪运动与滑雪场建设自然条件的地理生活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菜菜老师亲身的东北照片和视频为引领,播放美丽的《东北冰雪之旅》片段,带领同学们进入冰雪世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东北地区在哪里?继而引入对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学习。
景点攻略篇二、东北美景用老师的东北拍摄照片让学生走近东北的山河、冰雪世界等1.引导学生学习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河流,认识山环水绕、半环状的地形结构2.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气候资料地图,并分析气候特点3.提供东北地区漠河、齐齐哈尔、沈阳、长春、延吉等地雪期、积雪厚度,让学生学会计算及分析各地雪期差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作业设计方案》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 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4. 提高学生的地理进修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东北地区的范围、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 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水系等自然环境特点;3. 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4. 东北地区的资源分布及其利用情况。
三、教学重点:1.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3. 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与特点的干系;2. 学生理解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内容;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3. 图表分析法:通过图片、地图、数据等形式,让学生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环境。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东北地区的图片和地图,引起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兴趣;2. 讲解环节:教师讲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3. 实地考察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4. 分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东北地区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情况,并展示讨论效果;5. 总结反思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七、教学评判方法:1. 学生教室表现评判:评判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内容的理解水平;2. 实地考察报告评判:评判学生实地考察活动的报告内容和表现;3. 分组讨论评判:评判学生分组讨论的效果和表现。
八、教学资源准备:1. 东北地区的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料;2. 实地考察所需的交通工具、导游等人员;3. 分组讨论所需的资料和讨论题目。
初中地理_《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根据地图说出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绝对位置)和海陆位置、相邻的国家和省区等(相对位置),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学会描述某个区域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
(重点和难点)2.根据地图说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总结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学会描述某个区域地形特征的基本方法。
(重点)3.阅读气温和降水等图文资料,分析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重点)二、教学准备:有关地图、景观图片等材料,自制幻灯片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问: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一个地理区域的景观吗?学生答:东北地区教师:这些图片呈现的景观与当地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二)、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三)、讲授新课:地理位置学生观看多媒体投影图和问题,读图回答:(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东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及邻国、临海、邻省(区)。
(2)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3)东北地区在东北亚处于什么样位置。
学生看后,讨论交流展示(略)教师学生总结:1、地理范围:黑、吉、辽即“东北三省”。
2、地理位置: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利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学生先说,教师再总结如下:运用地图是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
(参照教材P25阅读)认识中国某区域的地理位置,与我们在世界地理中所学到的方法是一致的。
例如,我们在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时,首先读“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初步认识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然后读“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确认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并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海、邻省(区),内部行政区域的划分及其相对位置;接着读“东北地区地形分布”,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湖泊、地形区等,以及它们的分布状况,进而整体把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掌握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培养学生对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3.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
4.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
5.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环境。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3.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讲授:介绍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珍爱措施。
5.总结:通过讨论和实地考察,总结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特点。
六、教学评判:1.通过教室讨论和实地考察,评判学生对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了解水平。
2.通过作业和考试,评判学生对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2.地图、图片:用于辅助学生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
3.实地考察工具:用于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下级地理教案:东北三省的自然风貌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东北三省的自然风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及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东北三省的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自然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东北三省自然风貌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及重要性;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自然特点。
难点:东北三省的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自然特点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东北三省的自然风貌。
2. 利用地图分析法,引导学生掌握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自然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引导学生关注东北三省的自然风貌。
2. 展示多媒体资料:播放东北三省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东北三省的自然风貌。
3. 地图分析:引导学生观察东北三省地图,了解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自然特点。
4. 案例教学:以具体案例介绍东北三省的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自然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相互关系。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东北三省的自然风貌对当地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东北三省地图,标注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自然特点。
3. 调查身边的人们对东北三省自然风貌的了解程度,提出保护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演示、地图分析、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东北三省的自然风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要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强化对东北三省自然风貌的认识。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环境保护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东北三省自然风貌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2. 组织学生参观东北三省的自然保护区,亲身体验和观察自然风貌。
3.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摄影比赛、写作比赛等,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东北三省自然风貌的认识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通过读图简要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识别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分析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以长白山植被的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
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届教材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运用地图简要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天气特征”和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关于地理位置,需要共同了解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又影响了该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从而影响该区域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基本生存模式。
相对位置(海陆位置)是在纬度位置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特征受其周围的地理事物,包括其他区域的影响。
这就要求课堂中要注意知识点的联系和比较,学会分析归纳。
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做到:(一)、运用地图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从相对位置的角度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要把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上,并从图中寻找相关的地理知识。
关于读图,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要把地理事物分布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再次,要抓住分布规律,以纲带目。
最后注意在课堂上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记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正文东北地区的基本概况,安排了一则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学习地理位置的方法,进而整体的去把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教材设计了两组活动,让学生感悟通过地图掌握学习某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运用地图评价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吧阅读材料放在了两个活动中间,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感悟方法——指导方法——运用方法——习得方法“的教学过程。
在地形特征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先安排了三幅图,紧接着安排了一组活动,学生通过读图完成归纳总结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最后安排“白山黑水“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地形与河流。
在气候特征的内容中,正文部分和活动、读图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正文在表述上留有余地,而活动则发展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读图得出东北地区的降水分布规律、归纳气候特征。
关于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探究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和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特征
四、教学难点
某个区域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五、学案设计
1、确定你在班级中的座位:第排第列(绝对位置),前面是,后面是,左面
是,右面是(相对位置)。
2、利用Google地图确定你家或者学校的经纬度,经度E,纬度N。
3、复习七年级教材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回忆学习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从
经纬度上来看亚洲大部分位于半球和北半球,北面洋,东面洋,南面洋,西面与洲连在一起,构成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4、利用网络等资源收集我国东北雪乡的相关图片和内容介绍。
5、“一山有四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唐诗中描写的景象跟哪些地理
因素有关?
6、试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有哪些?(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7、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分布的特点是,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规律
是。
六、教学过程
导入:电视剧《闯关东》相信有的同学看过,大家知道关东指的是哪里么?
关东指的是我国的东北地区,也称关外,这里的关指的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山海关,19世纪初,大批受灾的农民从山东河北闯入东北地区,称为是闯关东。
我们下面就来看我国东北地区的范围和行政区划(图)、东北地区在我国的地理位置(图),来了解东北地区的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出示课题:《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24“活动”,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相应点拨和指导。
教师:我们大家填写的学案——关于自己在班级中的座位描述应该包括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生: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师:我们学习过许多与地理位置有关的问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我们学过描述大州、地区以及国家地理的位置的方法;在八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过评级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性的方法,你还记得这些知识和方法吗?下面,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25“活动”第一题,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2、学生据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指导,介绍教材的正文部分。
3、组织学生完成P.26“活动”中的第2、3题,教师提供有关地图资料,对学生中存在的
问题进行指导。
4、课堂活动练习:
绝对位置:经度____,纬度_____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相对位置:东北两面与____和____为邻,西接____自治区,南连___
省,与____(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教师总结:①地理位置一般可以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般从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的角度进行评价。
②运用地图是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要充分利用地图来认识区域地理位置。
另外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学习方法是相通的,要学会联系旧知学习新知。
教师评价:针对上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强调优点和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教师: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学习过描述一个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你还有印象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主要地形类型、特色地形等。
教师:那么,东北地区具有怎样的地形特征呢?下面我们先通过一组课堂活动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
1、 出示“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读图完成教材p:27活动第一题
2、 出示“沿东经125°东北地区地形剖面”图,
学生归纳: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3、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27活动第3题
4、 阅读教材的“白山黑水”材料,注意将材料所涉及的地名落实到图上,了解东北地区的
特色地形和河流
5、 要求学生据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表结构特征,并绘制东北地区呈半环状的地表结构简图
见下图:
6、 教师对上述活动过程进行点评、小结。
7、 地形的影响
我们已经了解了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那么,东
北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又具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呢?
教师出示“东北地区一月份、七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东北地区年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联系以前学过的相关气候特征进行回答。
1、读图完成P:29-30“活动”第1、2题。
2、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降水较多,多集中
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
3、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东北地区自北向南跨寒温带、中温带、
暖温带,中温带面积较大,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4、阅读教材中“东北地区的森林”材料,了解森林和气候的关系,让学生感悟东北地区“林
海雪原”的区域特征。
5、出示“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大兴安岭森林景观”两幅照片。
6、教师对以上活动过程进行点评和小结。
教师: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由于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职务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下面,我们通过探究长白山的植被变化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出示“长白上植被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完成P:30“活动”第3题。
2、引导学生结合上述的探究内容,谈一谈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看
法。
3、教师对上述过程进行点评和小结。
课堂练习:
阅读“华北地区的范围和行政区划”“华北地区的地形分布”“华北地区的气温分布”“华北地区的年水量分布”图,完成以下练习:
1、位于北纬32°—42°之间,东经110°----120°,具体范围为大兴安岭以西、青藏高原以东,
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西邻青藏高原,东濒黄、渤二海。
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相接。
2、东部的辽东山东低山丘陵,中部的黄淮海平原和辽河下游平原,西部的黄土高原和北部
的冀北山地。
3、内蒙古西部属草原沙漠地区,气候严寒干旱,和地理意义的气候学华北不是一个概念。
地理上的气候学的现代华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且较长,夏季高温降水相对较多,春秋季较短。
但华北平原的热量和雨水明显多于黄土高原。
华北的土壤皆为河流冲积黄色旱作类型,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
作业布置:
1、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东北地区的基本概况。
2、画出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画出联系图。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