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归纳整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除法一、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在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并求其中一份的数量时,需要使用除法计算。
在笔算除法时,要将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表示几个十,因此商应写在被除数十位的上方。
除法的应用包括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以及总价÷数量=单价。
二、除法的验算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应等于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应等于商×除数+余数。
需要注意的是,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例如,全班的总人数÷组数=每组的人数,而玩具的总数-送出的数量=还剩的数量。
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如果首位不能整除,则需要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然后将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以除数。
例如,书的总页数÷看的天数=每天看的页数,实际用的钱数÷物品的个数=物品的单价,全班人数÷单打(2人)=单打的组数,全班人数÷双打(4人)=双打的组数,轮子的总个数÷每辆车的车轮数=车辆的数量,电池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老师的人数+学生的人数=总人数,总人数÷车辆的数量=每辆车坐的人数,玩具的总个数-送出的个数=还剩的个数,还剩的个数÷班级数=每班分得的个数,一班的人数+二班的人数=总人数,总人数÷每组的人数=组数。
四、商末尾有的除法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刚好整除,且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需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
第二单元:认数一、认识整千数千位上是几,表示几千,10个一千是一万。
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五位是万位。
在读数和写数时,都应从高位起。
二、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在中间或末尾有的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中,一个数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两个零时,只读一个零,末尾不论有几个零,都不读;在写数时,如果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应写占位。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归纳一、数的认识1. 认识万以内的数,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千、百、十、个位上的数位的表示方法。
2. 掌握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题计算。
3. 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运算。
4. 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5. 学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题计算。
6. 学习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能够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
二、计量单位1. 认识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能够进行长度的换算和计算。
2. 认识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能够进行面积的换算和计算。
3. 认识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能够进行体积的换算和计算。
4. 认识质量单位,如克、千克、吨,能够进行质量的换算和计算。
5. 认识时间单位,如时、分、秒,能够进行时间的换算和计算。
6. 认识货币单位,如元、角、分,能够进行货币的换算和计算。
三、几何图形1. 认识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2. 学习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计算常见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 认识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4. 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四、统计与概率1. 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能够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
2. 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图等常见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3. 学习概率的基本概念,能够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五、解决问题1. 学习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能够正确计算并解答问题。
2. 学习解决含有未知数的简单方程问题,能够列出并解简单的方程。
3. 学习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能够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4. 学习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能够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 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 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 0的数相乘得原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 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 时,拼成的图形长和宽越接近(或长、 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 四边形特点: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长方形特点: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正方形特点: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 是四边形
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 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 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 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 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 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加法公式: 加数 + 加数 = 和 和 - 另一个加数 = 加数
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5、减法公式: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差 + 减数 = 被减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6、口算时: 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72-28,先算72-20=52,再算52-8=44 7、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 “应准备”等词语时, 都是用估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内容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内容重点知识归纳三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归纳计量时间时,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时间单位为: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开始时间加上经过时间等于结束时间,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等于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减去经过时间等于开始时间。
日常应用中,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一圈是12时,走2圈是24时,正好是一日。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
分针走一圈是60秒,也是1时。
秒针走一圈是60秒,也是1分。
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笔算多位数加法和减法的法则相同。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计算,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作10再减。
加法验算方法为加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等于和,和减去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减法验算方法为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差加上减数等于被减数。
在测量中,长度单位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单位换算为: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当量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用毫米作单位。
计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质量单位为吨、千克、克,单位换算为: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2斤。
对于倍数的认识,小数乘以倍数等于大数,大数除以小数等于倍数,大数除以倍数等于小数。
在多位数乘一位数时,从个位开始,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周长是指围绕图形一周(一圈)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为(长+宽)X2,长方形的长为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为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为边长X4,正方形的边长为周长÷4.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分数是指把一个物体(或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6篇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一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被除数=商某除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某除数+余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数除=被除数÷商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二四边形知识点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某4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某2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某2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1. 数的认识
- 认识数字0-1000以内的整数。
- 掌握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 比较数字的大小。
2. 加减法运算
- 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口算。
-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计量单位
- 认识长度、重量、容积等计量单位。
- 掌握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 运用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4. 分数
- 认识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
- 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运算。
5. 几何图形
-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 分辨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
- 进行几何图形的分类和组合。
6. 数据统计
- 能够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
- 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 读取和分析统计图表。
7. 算式的列竖式
- 掌握加法、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 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8. 乘法运算
- 认识乘法的概念和符号。
- 掌握乘法口诀表。
- 进行乘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9. 除法运算
- 认识除法的概念和符号。
- 掌握除法口算的方法。
- 进行除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以上为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要点,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和复习这些内容,以便提高数学水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一、认识万以内的数1、万以内数的读写: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读数时,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有两个零,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写数时,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2、万以内数的组成:千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千,百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百,十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一二、认识一万10个一千是一万。
一万写作:10000或1万三、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先比较它们的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比较最高位(千位)上的数字,千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千位上的数字相同,再比较百位上的数字,百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四、近似数一个数与准确数相近(比准确数略多或略少),这个数称为近似数五、估算1、加法的估算:先把两个加数看成与准确数接近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2、减法的估算:先把被减数和减数看成与准确数接近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一、口算乘法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在分别与原来的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二、笔算乘法1、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像先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的末位就写在那一位下面。
2、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乘到哪一位是0,0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如果有进位数,进几这一位就写几。
3、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先用一位数去乘另一个乘数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三、估算先把三、四位数看作与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数,然后用口算的方法算出近似的结果;或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它们个位上的数,在与一位数相乘,口算出结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数与代数(一)整数的认识1、数数能够按照顺序一个一个地数出 1000 以内的数,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例如,10 个一是十,10 个十是一百,10 个一百是一千。
2、数的组成一个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比如 356 是由 3 个百、5 个十和 6 个一组成的。
(二)加减法1、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例如:25 + 38,先算个位 5 + 8 = 1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十位 2 + 3 +1 = 6,结果是 63。
2、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当10 再减。
比如 56 18,个位 6 8 不够减,从十位退 1 当 10,16 8 = 8,十位 5 1 1 = 3,结果是 38。
3、三位数加减法(1)三位数加三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 1。
(2)三位数减三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当 10 再减。
(三)乘法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整十、整百数 0 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
例如 20×3,先算 2×3 = 6,再在 6 后面添 1 个 0,结果是 60。
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比如 12×3,先算 10×3 = 30,2×3 = 6,再算 30 + 6 = 36。
二、图形与几何(一)测量1、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毫米,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认识分米和千米,1 分米= 10 厘米,1 千米= 1000 米。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质量单位认识吨、千克和克,1 吨= 1000 千克,1 千克= 1000 克。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归纳

数学早读资料第一单元测量1.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数学书的长是20厘米8毫米,宽是14厘米8毫米,厚是7毫米.2.生活中,光碟,银行卡,会员卡,保险卡等等的厚度约是1毫米;笔芯上的笔迹粗细,降水量等等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1厘米的长度里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是1毫米,即1厘米=10毫米;10厘米的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4.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是1千米;10个100米就是1千米.5.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约6200( ),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6.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7.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两头牛大约重1吨.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00.8.把吨换算成千克,就是在吨数末尾加上3个0;千克换算成吨,就是在千克数末尾去掉3个0.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在进行加法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满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一.2.在计算376+284之前可以这样估算,376不到400,284也不到300,它们的和肯定也不到700.3.怎样检验135+48=183的结果呢?可以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也可以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还可以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4.在进行减法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它的前一位借一,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5.怎样检验200-183的结果呢?可以用200减17,看结果是不是183;也可以用17+183,看结果是不是200.(注意在进行加减法的验算时,一定要认真计算一遍,不能只根据原来的结果写下来.)第三单元四边形1.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3.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性,即不稳定性.生活中列举利用四边形容易变形的例子有:伸缩门.4.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5.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6.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7.如果知道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要求这个长方形的宽,可以用周长÷2得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之和,再减去长方形的长;或者用周长-长×2 得到两条的宽,再除以2得到长长形的宽.8.估计物体或者图形的周长时可以先估计边长,再通过计算求得它的周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数与计算1. 整数的认识-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理解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 学习整数的比较大小2. 四则运算- 复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初步知识- 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3. 应用题- 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简单数学问题- 理解题目中的数学关系- 学习列式计算的基本方法二、几何图形1. 平面图形- 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 理解图形的对称性- 学习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2. 立体图形- 认识基本的立体图形(如球、立方体、圆柱)- 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学习计算简单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三、度量衡1. 长度单位- 学习使用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 重量单位- 学习使用千克、克等重量单位- 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 时间单位- 学习小时、分钟、秒等时间单位 - 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四、数据处理1. 统计- 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 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 解读数据图表中的信息2. 概率- 初步了解可能性的概念- 通过简单实验理解概率的基本原理五、解决问题1. 策略选择- 学习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 综合应用-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编辑和格式化。
您可以添加具体的例题、解题步骤、图形插图等,以丰富文档内容。
确保文档的格式规范,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以及适当的列表和表格来组织信息。
这样,您的文档将既专业又易于阅读和理解。
(完整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时分秒假设法:假设法就能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假设结合其他条件进行推算,在适当调整,从而得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分析法:分析法是由问题出发向已知条件靠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并逐个解决,最终使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策略。
综合法:是一种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要解决的问题正向思维方法。
结合所求的问题,先选择两个已知条件,并通过这两个已知条件解出一个问题,然后将这个解出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已知条件,与其他已知条件配合,再解出一个问题……直到解出题目中所要求的未知数。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三单元:测量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比较法:比较法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不同的已知条件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别,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消元法:消元法就是指消去或去掉某一个未知数的方法。
当数学问题中未知数多的时候,就要用消元法进行解答。
首先必须设法消去一个或几个未知数,然后逐步求出被消去的未知数。
等值变化法:等值变化法是小学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加法中,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就要减少同一个数,它们的和才能保持不变;而在减法中,被减数和减数要同时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差才能保持不变。
拆数凑整法:拆数凑整法是指在计算加减法时,根据数的特点,灵活地把算式中的数拆分,重新组合,分别凑成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进行计算。
图示法:图示法是一种具体化的思维策略。
图示法是根据数学问题画出实物图、示意图、线条图、线段图等直观图形来表示图意,以帮助加工信息,正确地审题、分析和检验,从而使数学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的一种方法。
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归纳法可以先举例子,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子加以说明。
推理法:推理法就是在猜测、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
1. 钟面的认识。
-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2. 时间单位的换算。
- 1时 = 60分,1分 = 60秒。
- 例如:3时=(180)分,因为1时 = 60分,3×60 = 180分;4分=(240)秒,4×60 = 240秒。
3. 计算经过时间。
- 可以用数格的方法,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 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
例如:小明8:30开始写作业,9:10写完,经过时间是9时10分 - 8时30分 = 40分钟。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 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分别相加。
例如:35 + 24,可以把35拆成30和5,24拆成20和4,先算30+20 = 50,再算5 + 4 = 9,最后算50+9 = 59。
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 同样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例如:56 - 23,把23拆成20和3,先算56 - 20 = 36,再算36 - 3 = 33。
3.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例如:340+160,个位0+0 = 0,十位4+6 = 10,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3+1+1 = 5,结果是500;450 - 260,个位0 - 0 = 0,十位5 - 6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10,15 - 6 = 9,百位4 - 1 - 2 = 1,结果是190。
第三单元:测量。
1. 毫米、分米的认识。
-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 = 10毫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知识要点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和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9、求简单经过时间的方法:可以观察时针和分针,数出经过的时间;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易错知识点1、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走一圈就60小格,也就是60秒。
1分=60秒。
2、时、分、秒每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3、求简单经过时间的方法: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易错题解析例1:在100米赛跑中,李强用了14秒,张苗用了15秒。
他们俩谁跑得快?思路解析跑相同的距离,用时越短,跑得越快。
正确解答因为14秒<15秒,所以李强跑得快。
例2:一辆货车上午9时从北京出发,下午1时到达送货地点,求货车在路上行驶多长时间?思路解析可以把货车行驶时间分为两段,第一段从上午9时到中午12时,是3个小时;第二段从中午12时到下午1时,是1个小时一共3+1=4(时)。
正确解答12-9=3(时)3+1=4(时)答:货车在路上行驶4时,例3:育才小学举行元旦晚会。
这场联欢会一共用了()小时( )分钟。
思路分析演出开始时的时间是:2时50分,结束时的时间是:5时25分,联欢会共用的时间是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0前面的数去相乘,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来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来计算。
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哪一位乘得的积满了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估算:把两、三位数看作整十数或整百数去和一位数相乘,乘得多少就约等于多少。
5、0乘任何数都得0。
二、质量单位1、千克:称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用kg表示2、克: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
用g表示3、它们的进率是1000,即1千克=1000克三、长方形和正方形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边的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2、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每条边的长叫边长3、周长:一周边线的长度。
4、长方形的周长: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再用和乘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笔算:从最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哪一位不够除就商0占位,余下的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用商×除数,看看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用商×除数+余数,看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3、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等于0。
4、判断商有几位数的方法: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和除数的关系,当被除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和被除数的位数一样多;当被除数的最高位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的位数少一位。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1、分析法:可以通过列表、画线段,画图或其他的形式呈现。
2、解题的思路:弄清题目的意思,知道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已知条件,要我们求什么;从问题入手,去找相关的已知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列式解答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1、平移:沿直线运动,位置发生改变,但形状、大小不会发生变化;2、旋转:围绕中心转动;3、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半时=30分一刻=15分3时=(180 )分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
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
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归纳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归纳主要涵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
以下是每个方面的详细知识点:一、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o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o掌握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o能结合实际进行数的估算。
2.数的运算:o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o初步认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会进行简单的乘法和除法计算。
o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常见的量:o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o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图形与几何1.图形的认识:o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图形,并能描述它们的特点。
o能进行简单的图形拼组,感受图形的变化。
2.测量:o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测量。
o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画线段。
三、统计与概率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o了解数据收集的意义和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分类。
o能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2.数据的描述与分析:o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o能进行简单的概率初步体验,如抛硬币、摸球等实验。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1.解决问题:o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加减乘除、时间计算、图形拼组等。
o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探索规律:o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并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推理。
o能进行简单的数学游戏和数学竞赛活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进行练习和巩固,提高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年级上册 数学 知识点 归纳3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数的认识1.数的读写数字是人类语言中表示数量的符号,阿拉伯数字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这些数字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数,表示不同的数量。
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来进行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2.数的比较数的比较可以通过大小关系来进行,可以用<、>、≤、≥来表示。
例如,3<4表示3比4小,4>3表示4比3大。
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的排序,比较大小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
3.数字的逆运算数字的逆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整体,减法是指将一个数从另一个数中减去,乘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积,除法是指将一个数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数量相等。
4.数字的应用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温度、长度、重量等各种量。
数字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还可以应用于各种科学研究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的研究都需要数字的支持。
二. 量的认识1.长度长度是指物体的长或短,可以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长度的单位有厘米(cm)、米(m)、千米(km)等。
2.重量重量是指物体的重或轻,可以用秤等工具进行测量。
重量的单位有克(g)、千克(kg)、吨(t)等。
3.容积容积是指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用量杯等工具进行测量。
容积的单位有毫升(ml)、升(L)、立方米(m³)等。
4.温度温度是指物体的热度,可以用温度计等工具进行测量。
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等。
5.时间时间是指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时长,可以用时钟、计时器等工具进行测量。
时间的单位有秒(s)、分(min)、时(h)等。
三. 数的运算1.加法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和。
例如,3+5=8,表示将3和5相加得到8。
2.减法减法是将一个数从另一个数中减去得到差。
例如,7-2=5,表示将7减去2得到5。
3.乘法乘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积。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数与计算1. 认识千以内的数- 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 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
- 学习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2. 四则运算- 加法:两位数与一位数、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
- 减法:两位数与一位数、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减法。
- 乘法表的熟练掌握,特别是1-9的乘法。
- 除法的初步认识,了解除法的意义。
3. 应用题- 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间计算等。
- 学习列式计算,理解等量关系。
二、几何图形1. 平面图形- 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基本图形。
- 理解图形的对称性。
- 学习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 空间与立体- 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等。
- 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如面、边、角。
三、量与计量1. 长度单位- 掌握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 学习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重量单位- 了解克和千克,掌握基本的重量换算。
- 学习使用天平秤测量物体的重量。
3. 时间与金钱- 学习时钟的读法,理解小时、分钟的概念。
- 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学习简单的货币计算。
四、数据处理1. 统计与概率- 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 制作简单的条形图和表格。
- 初步了解概率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概率实验。
2. 逻辑推理- 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 解决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五、综合应用1. 解决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数学游戏- 参与数学游戏和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 通过游戏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六、学习策略1. 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期复习、主动提问等。
- 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 自我评价- 学会自我检查作业,发现并纠正错误。
- 定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学习方法和进步空间。
结语: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归纳3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归纳
第一篇:数的认识及简单加减法
一、数的认识
1. 数的表示:数字0~9
2. 数的比较:大于、小于、等于
3. 数的顺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4. 数的分解:十位数、个位数、百位数
二、简单加法
1. 加法的基本概念:加数、和
2. 加数的位置不影响和的结果
3. 加法的交换律:a+b=b+a
4.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三、简单减法
1. 减法的基本概念:减数、被减数、差
2. 减法的位置不影响差的结果
3. 减法的相反数:a-b=-(b-a)
4. 减法的借位:当被减数小于减数时需要借位
四、算术小技巧
1. 表格法:可以用表格帮助计算
2. 补数法:用相反数加法求减法
3. 进位法:加法进位、减法借位
4. 组合数法:将加、减法结合起来计算
以上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重点知识,包括数的认识及简单的加减法。
这些知识是学生日常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
识,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石。
当孩子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就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整理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时分秒、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时=60分分=60秒半时=30分30分=半时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三单元测量、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米=10分米,分米=10厘米,厘米=10毫米米=100厘米千米(公里)=1000米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吨=1000千克千克=1000克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从
大到小已排好,相邻单位进率10,隔一是百隔二是千。)
• ① 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 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 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 5、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不同单位 的计算要先进行单位换算。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 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 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 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 6、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可能是菱形,也可能是正方形;四 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只有四 条边都相等,并且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才是正方形。 •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 8、公式。 •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每份数,份数,先求总数。
先用每份数×份数=总数, 再用总数÷每份数=份数或总数÷份数=每份数
•
第七单元
四边形
•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 对边相等。 •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 5、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
第8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 1、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 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这个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 是若干个物体组成的) • 2、 分子(表示取中的几份)
•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 数就越小。
三年级上册目录
• 第一单元 • 第二单元 • 第三单元 • 第四单元 • 第五单元 • 第六单元 • 第七单元 • 第八单元 • 第九单元 • 第十单元 时分秒 万以内数的加减(一) 测量 万以内数的加减(二) 倍的认识 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边形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数学广角——集合 总复习
第1单元
时分秒
因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可能有0,也可能没有0.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求的问题中也有“大约”,不用估算。→(写“=”) ②条件中没有出现“大约”,而求的问题中出现“大约”。一定要估算。→(记得写 “≈”) • 6、归一应用题: 已知总数,份数,先求每份数。 先用总数÷份数=每份数,再用每份数×份数=总数 • 7、归总应用题: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 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60分=1时 1分=60秒 60秒=1分 半时=30分 30分=半时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中 间的0既要向前一位借,又要借给下一位,所以借回来的“10” 只剩下“9”了。如1000-234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公式 : 减数+差=被减数 • •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准备多少钱才够的可以估算,但因为是交钱买东西,要估大
第3单元
测量
•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或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
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
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
(1)毫米。
• 6、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可能是菱形,也可能是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的四边形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只有四条边都相等,并且四个角是 直角的四边形才是正方形。 •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 8、公式。
•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 末尾添加0(进率里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 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进率里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 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 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 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 做单位。
•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 1、估算 。(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先把497看成500,再进行计算,注意要写“≈”号) •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 数。
•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一个
•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相邻进率是1000,相邻进率有3个 0
•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千克”与“克”的换
算中,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进率
里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
字的末尾去掉0(进率里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 1000克=1千克
•
第5单元 倍的认识
• 1、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大数里面有几个小数,就说大数是
小数的几倍)
•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这一个数×几倍。(如5的6倍是多少?5×6=30) •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如12是3的几倍?12÷3=4) • 4、大数是小数的几倍: • 求大数:小数×几倍=大数 • 求小数:大数÷几倍=小数 • 求几倍:大数÷小数=几倍 • 5、倍是数量关系,不是单位。
•
第9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 解决重叠问题:可借助画集合图思考,直观图可
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不重复计数,先把两
项的数量相加,再减去重复部分
9、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结束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
第2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注意:
• 加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 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③写得数 减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 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③写得数
• 6、加法的验算:可以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也可以用和- 加数=另一个加数验算。 • 7、减法的验算:可以是减数+差=被减数验算,也可以用被 减数-差=减数验算。 • 8、估算:(1)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 记忆:看 保留位数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 五入法。 (2)估算的应用:收银员收钱要准确,要精确计算。
3 4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 4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 而小。 ②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 数就小。 • 5、 ①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 数。如: • 6、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 求出一份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