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生物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历年高考中都会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
从整册书的安排来看,本章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的内涵2.理解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理化性质的调节过程3.掌握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及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学、展、评”教学法现的问题能大胆的讨论解决小组竞学精讲点拨教师精心研读最新考试大纲及历年高考题,确定本章的常考知识点及题型,根据考点及学生学情选择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分组研究讨论,并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完善对应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技巧。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关系【典型例题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B.H2O2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辨析:对以下成分进行正确归类:氨基酸、氧气、水、DNA聚合酶、尿素、纤维素、K+、血红蛋白、脂肪酸、血浆蛋白、RNA聚合酶、维生素、激素、呼吸酶、葡萄糖、CO2 、抗体、神经递质、甘油、胃蛋白酶。
讨论总结:内环境中可以存在和不应存在的物质分别有哪些?学生认真思考完成例题1,并通过对学案上所列物质进行相应分类后总结内环境中可以存在和不应存在的物质,且形成自己的记忆方法。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考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并能根据所学知识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高中生物_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习题课教学设计自主合作探究探究一:体液与内环境的考查例1.(2013·海南,2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总结提升:1.内环境各组成成分关系(画图)思考: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
其中a、b、c为相关结构,请推断:①~④依次为①②③④,其中 (填序号)共同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图中a为,b为,c为。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成分项目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来源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所含化学成分探究二:内环境成分及理化性质例2.(2012·皖南八校联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⑤胃中的牛奶⑥口服的肠道中的抗菌药物⑦肌肉注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用红笔订正,并记住。
1、先自主探究完成探究一至探究四(5分钟)2、再合作探究,小组长做好协调。
注意展示和点评。
(7分钟)3.讨论要积极主动、大胆质疑,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小组或老师询问。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A.②③⑦B.①②③⑦C.①②③⑦⑧D.①②③⑥⑦⑧总结提升:判断内环境成分的方法:探究三:内环境稳态及意义例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总结提升:1.内环境稳态失调归纳(1)理化性质失调①pH失调——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③体温失调——(2)内环境化学成分失调①失水过多,可导致②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可出现③代谢废物上升,可导致④血浆中钙离子过低,可出现⑤血糖平衡失调可导致(3)几种常见失调病①糖尿病——②高原反应——③感冒发烧——④严重腹泻——2.组织水肿成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 2大层面5项原因探究四: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例4.(2010·海南省高三五校联考)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II、III、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
章引言则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因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细胞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存在于人体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和组织液等。
内环境与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功能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人体内环境由各种生理平衡参数构成,如酸碱平衡、水分平衡、温度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有利于细胞正常生长和代谢。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例如,大脑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心脏收缩和舒张,使心脏维持正常节律。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又分为神经体液调节和体液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调节内分泌器官的分泌,以达到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目的。
体液体液调节指的是通过体液中的溶质浓度、压力等变化,来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平衡。
(3)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血流来调节内环境稳态,包括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导来实现。
三、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内环境的兴趣,如引导学生思考体力劳动后出汗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运动后会口渴等。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内环境与细胞生存的关系。
3.呈现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内环境失去稳态会对人体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4.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
5.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感受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6.总结:通过回顾讲解内容,让学生总结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表现。
2.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高中生物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师:1.命制出课前学案。
学案中题目难度要合适,难度既不能太大,让学生的预习无法进行,也不能太过于简单,使学生的预习不能够深入。
2.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制定适合学生的复习方案。
3.制定恰当的当堂检测,检查复习效果,并制定合适的评测工具。
4.命制出课后巩固练习。
学生:1.完成练习题。
2.进行自主复习。
3.掌握教师列出的问题。
二、课中教师:组织课堂教师:明确本堂课的目标。
教师:布置任务,核对课前自主完成题目的答案,小组协作完成学案中的知识网络。
对知识网络进行简要说明。
学生:核对答案、小组协作完成知识网络。
小组讨论5分钟。
学生:选出代表到黑板上展示所构建的知识网络。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进行讲解、共同构建简单知识网络。
讲解知识网络的作用,并借助知识网络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内环境的组成、关系、区别。
2.组织细胞所处于的内环境?通过图来提问。
3.内环境的成分。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的概念、pH的维持等。
5.内环境的作用,6.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7.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8.内环境稳态的本质。
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补充,并对难点进行讲解,对易错点进行总结、点拨。
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当堂的学以致用,检测复习效果。
学生:完成题目。
5分钟展示答案。
教师:批阅答案,并布置小组讨论的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出错的问题。
教师:对讨论的效果进行检查,让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布置课后作业。
下课。
本堂课以学生的参与为主,学生的参与包括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回答问题、完成设置的检测题、并讨论完成知识网络、讨论解决出错的题目,并按照的老师要求进行讲解。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去掌握知识,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学情分析本章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最大问题是对本模块的一些术语的不熟悉,导致了知识理解、掌握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具体问题如下:1.对某些术语,说不清,当然也就是更写不准了,如渗透压等。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与反思
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能力方面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稳态概念2. 稳态的生理意义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稳态的生理意义。
讲述了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在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
同时指出,必须依靠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才能通过内环境真正完成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完成以下内容。
通过举例说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强调稳态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旦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教学用具:沉淀或经离心处理后的血液(需加抗凝剂),自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多媒体课件或抽拉式幻灯片。
教学方法:学生观察、讨论与归纳相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提问:人体内的代谢活动都是通过酶促反应来完成的,那么,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回答:温度和pH等。
)引言:可见,一个生命活动正常的人,他体内的温度和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都是处在相对稳定状态的。
这堂课学习的课题是《内环境的稳态》。
提问:什么是内环境呢?分析:体内有许多液体,它们是内环境的基础。
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
(学生举例)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
(学生举例)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观察:请大家认真观察屏幕上的动态图(图中依次出现血管及其中的血细胞、血浆、淋巴、组织细胞、组织液。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o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o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内环境稳态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内环境稳态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内环境的组成、稳态调节机制等。
•相关的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o引入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内环境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新课讲解o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包括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细胞内液。
o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o介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等。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o讲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
o分析不同调节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分析o展示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如酸碱平衡失调、血糖调节失衡等。
o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5.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6.总结与提升o总结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o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内环境稳态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内环境稳态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与反思
料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 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 成分时参考。
3.评价证据是否来自于学习活动中的学生行为、 语言和作品?
多元化评价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 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 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 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 并且用
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 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 念,
4.是否把评价的结果转化为反馈信息指导或促进 学生的学习?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馈学生学
习掌握的程度
5.评价主体是否多元?评价的方式是否多样?
持续性评价设计
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
实现程度
1.评价标准的设计是否与深度学习目标一致? 是否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 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 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 容。
2.评价活动是否贯穿学习活动始终?是否向学 生公开了评价的标准?
【作业表单
单元学习主题
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与反思
评价设计
知识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
义。能力目标:
尝试解与健康的关系。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主题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稳态的概念和意义;二是列举神经、 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包括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三是有关人 体免疫的内容。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定义与组成内环境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定义与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重要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运动后的口渴感,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讲授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部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强调内环境的重要性: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维持作用。
介绍内环境稳态:解释内环境稳态是指通过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各项生理参数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
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温度、pH值、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互动教学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4 教学活动:讲授内环境的组成:介绍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成分及其比例。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展示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小组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对这些特性的维持作用。
2.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组成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特性的认识。
第三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理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相互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系统:反射弧、神经递质等。
体液调节系统:激素、渗透压等。
内分泌调节系统: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原理。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
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万晓军(江西省安义中学 330500)一、设计思路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合作交流等能力。
精心设计教堂教学,在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促进稳态概念的构建,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例来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和感受每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内环境稳态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在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又是学生理解和学习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2、重点难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内环境的知识和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内环境与体内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学会分析由内环境破坏引起代谢紊乱的生理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举例阐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三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1.使用多媒体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四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预习。
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
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
无论是投影演示、实例分析,还是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五、教学过程导课:通过以往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单细胞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例如,草履虫(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分析并口答:单细胞的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下面我们以人体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内环境学生阅读:(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教师指导:1.引导学生识图,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
2.诱导性地说明内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内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设计问题问卷,测试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稳态的概念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稳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2.2 教学内容稳态的定义: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意义: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肾脏调节等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实际操作2.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稳态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3.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具体作用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传递、反射弧构成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3.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神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内分泌调节与内环境稳态4.1 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等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分泌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分泌调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5.1 教学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水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等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肾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6.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功能障碍等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疾病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8.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理解和经验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保持内环境稳态生活习惯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9.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稳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内环境稳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展望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研究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重点环节: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 了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4. 能够分析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5.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关于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视频等教学材料。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重要性。
2. 讲解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其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3. 讲解内环境的组成:介绍内环境的各组分,如血液、淋巴、细胞外液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讲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介绍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如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
5. 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内环境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复习:总结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稳态的调节机制,复习相关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实验或研究项目。
2.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反思这堂课的内容是有关人体的,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联系,新高考特别强调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围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个核心来进行备课,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引入,在中间对于内环境中几种液体的相互关系时穿插了一些讨论的活动;测试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内环境部分包括两部分。
1、细胞生活的环境。
首先通过创设情景题目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再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其实每个同学的答案往往不全,但汇总起来基本比较完整。
最后让学生看书,把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关系弄明白。
强调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细胞内液,并画图分析主要细胞内液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稳态的重要性。
特别是稳态的意义,我们以人的体温变化为例阐明了稳态的概念,又以酶促反应和血糖为例说明了稳态的生理意义。
总而言之,我希望这节课能很好的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本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同时又能让同学们掌握这节课所要求的知识点,我感觉自己的准备是充分的,教学案都经过了认真的制作,但是这节课上完以后,感觉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重难点突破的学生学法上存在着较大的缺憾。
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教学技巧的学习上是没有止境的,准备再充分的课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反思中带着这些问题,相方设法的去解决,在再次的授课中避免这些问题再次出现,这才是最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于明
一.教学内容
1.细胞生活的环境
2.细胞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二.重点关注
(一)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去理解三种基本成分之间的分布、物质交换以及结构关系和功能关系,为下面学习调节机制打好理论基础。
(二)内环境中的物质及生化反应:
从体内体外、细胞内外的物质、反应分析出发,理清内环境可能存在的物质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注意区分体外和细胞内的反应。
1.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其内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1)营养成分: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2)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3)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应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有关酶、复制转录翻译有关酶、转氨酶等各种胞内酶
(三)内环境的pH、渗透压变化:
综合分析正常条件下,体内一些理化条件的变化引起内环境中相关反应,导致渗透压和pH的变化。
1、渗透压
(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
越多越大越高
(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约在7.35~7.45。
(2).维持因素:与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HCO3-、HPO42-、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3、温度
(1).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 ℃左右。
(2).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非常重要。
可通过动画和日常生活事例来激发。
如下例
1.观察屏幕上的动态图(图中依次出现血管及其中的血细胞、血浆、淋巴、组织细胞、组织液。
图中血液在不断流动,图中出现的箭头表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2.给病人输液时,输入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
3.糖尿病
4.剧烈运动时会因缺氧而产生乳酸
5.尿毒症
6.感冒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