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管理学方面的分歧——兼评三户公的《管理学与现代社会》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摘要:自西方管理思想创立以来,就体现了与中国传统的传统的管理思想不同。
在学习和研究管理思想过程中,不但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而且要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价值观念,才能符合中国的实际,所研究的管理思想才能运用于实际当中。
本文从东西方的管理思想特点出发,介绍了东西方在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从而提出了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不同:认识上不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不同;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目的不同。
关键字:管理思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管理思想差异一、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特点1、东方管理思想的特点东方的管理思想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包括有易经的阴阳学说、道家的无为学说、儒家的仁爱学说、佛家的慈善学说、兵家的用人学说、法家的崇发学说等,这些思想构成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
这种以这些学说为基础的管理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把人作为管理重心,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爱人贵民”。
第二,强调组织与分工是管理的基础,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体系。
第三,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固国思想。
重农限商,倡导以农富国。
第四,突出义和情在管理中的作用与价值。
第五,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
重视谋划,主张以谋取胜为上策,适应环境变化,善于权变,不拘泥于既定的清规戒律。
第六,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标准、道德标准、决策准则。
第七,把求同视为管理的重要价值标准。
2、西方管理思想的特点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成熟于二战以后,丰富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西方的管理思想经过了早期的管理思想萌芽,使管理思想走向更加科学化,进入了古典管理思想理论时期,而越来越关注人性的研究,进入了行为科学的研究时期,再到现代管理的理论丛林。
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一下的特点。
第一,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明显地向人本回归,强化了对于人的研究。
中西方管理学思想的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管理学思想的差异及原因中西方管理学思想发展经历不同,在对于人性的假设上也有着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中国管理学思想大多是从实践得出经验总结,而西方管理学思想更多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产生如此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双方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以及形成思想体系的历史文化渊源迥异。
而了解中西方管理学思想的差异,企业才能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标签:管理学;理性与非理性;历史渊源;经济体制近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經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企业作为构成国家经济整体的细胞,其经营发展更是与国家经济命脉息息相关。
因此,企业如何治理,塑造什么样的管理体系,建立什么样的管理制度都是值得深思熟虑的。
尤其是在西方管理学思想被中国本土企业大量引用,而中国管理思想发展较薄弱的情境下,更要清楚二者的差异以及原因,才能判断什么是最适合本企业的。
一、中西方管理学思想的差异从中西方管理学史来看,西方管理学思想起源较早,发展成熟。
从工业革命之后管理学开始形成,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现代管理理论学派,到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而中国管理思想是在改革开放后从本土企业实践中得出经验结论,逐渐形成体系,但是管理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百家争鸣的时期。
接下来从中西方管理学对于人性的假设来看,西方管理学思想将人性更多地定义为理性化甚至机械化,例如,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假设,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及后来的行为科学学派。
这些理论认为重视制度健全比期待员工自觉甚至热爱工作更为重要,把人性看作是科学理性的。
而中国管理学思想对于人性可以看作是基于儒家思想的假设。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无论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还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都可以看出中国管理学思想对人性的假设是一个“向善观”,认为人性是可以重仁义而轻利益的,是一个非理性的概念。
最后是理论来源的问题,西方管理学思想许多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实验上的,像是泰勒在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前进行的铁锹实验、搬运生铁试验等。
中西方管理学差异
中西方管理差异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从20世纪初泰勒开始已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
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今天一般人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西方。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使人们的眼光重新从西方转向东方,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由浅入深,国内的企业管理者现在每天都可以接触到一些国外企业最先采用或者已经在国外经过验证的先进理论,像“管理者的第五项修炼、蓝海战略、ISO认证、六西格玛管理、平衡记分卡、E—HR、XYZ激励理论“等等,各种研讨会学习班多如牛毛。
但是,这些理论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吗?确实适合处于不同企业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吗?中国员工在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上真的和国外员工一致吗?对于企业来说,是先进的理论更重要还是适合的匹配更关键?因为中国人、中国企业确实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做管理而不因地制宜就是胡搞。
来看一看中国式管理的大师曾老师是怎么讲的,我喜欢案例说话,光讲理论唬人不是我的管理风格!1、人性中国人不像美国人,美国人很简单:“我给你多少钱,你听我的话工作。
”日本人韩国人很容忍,只要“比比谁比较大”:“我比你年资高,你听我的;你比我年资高,我听你的。
”这种“上级生/前辈”精神,成为他们的行动准则。
中国人就比较复杂,你说“我年资比你高”,有些人会说“公司就是被你害死的”;你说“我的能力比你强”,他又说“老板给你工作机会,他不给我,给我做,我做得比你好。
”假如人家给你钱,你会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说:“噢,我最喜欢这个!”再比如你送西方人礼物,他会说:“啊!我好喜欢!”然后当众打开。
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
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摘要】本文探讨了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
首先讨论了文化背景对管理理念的影响,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管理方式的不同。
其次分析了权力与领导方式的差异,东方注重领导者的权威,而西方更倾向于民主管理。
接着探讨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东方偏向集体主义,西方注重个人价值。
另外比较了沟通方式的异同,东方更强调含蓄和间接,西方则更直接和开放。
最后讨论了目标设定与执行手段的不同,东方注重整体目标和灵活手段,而西方更注重具体目标和系统管理。
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管理哲学,促进跨文化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文化背景、权力与领导方式、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沟通方式、目标设定、执行手段。
1. 引言1.1 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早已是学术界和商业界广泛探讨的话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使得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更加显著。
东方管理哲学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礼仪、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注重长期稳定和细致处理事务;而西方管理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主性、竞争性和追求创新,强调效率和快速决策。
这两种管理哲学在权力与领导方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沟通方式以及目标设定与执行手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对于管理者来说,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跨文化管理挑战,提升团队合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解析其中的深层文化背景和实际应用情况,为管理者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2. 正文2.1 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背景对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东方文化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尊重长辈、遵从权威、注重集体利益等,这些价值观念也渗透到了管理理念中。
在东方管理哲学思想中,领导者通常被视为家长式的存在,员工对领导的尊重和服从是理所当然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被强调,管理者更倾向于平等对待员工,注重个人的成就和发展。
东西方管理差异
一种是管人理事,另一种是管事理人。
我觉得西方人的管理是属于第一种,而我们中国人的管理应该属于第二种。
西方的管理为什么是管人理事呢?首先,西方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观念上的,所以他们人与人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就是大家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人。
其次,西方社会属于个人利益至上,人的大部分生命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再有,西方文化讲究选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非要很分明。
任何事情都要二选一的作出抉择。
管事就是对事不对人,理人就是引导每个人的能力向属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向来不喜欢被人管,越管越难管,反抗意识非常强烈。
所以会管理的人会从两方面出发:一做人方面,修养自己的品德,做好自己的行为,尊重自己的员工,搞好人伦关系,公众关系。
二理事方面,也就是处理事情的能力,企业顺畅时,做好全局运作;企业有危机时,做好随机应变。
这样管理者的威望就会树立得很好,就能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中国的管理哲学以“合”为根本,各方面都兼顾,兼顾到合理。
而不是西方的以“分”为根本的管理哲学。
《易经》的阴阳变化就是中国人管理的文化根基,我们是以统一的思想来管理的体现两者对人与社会相互处理上。
联系:西方管理刚性化观念向中国管理柔性化观念倾斜社会学将成为中西方管理的推动器感受: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需要付出无数的汗水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背后默默的付出者。
正确的管理可以让一个团队得到最好的发挥,当然作为管理者必须坚持用真诚,平等温暖的情怀去管理,发挥“激励指导促进鼓励”的职能那么你的团队就是最棒的。
不足:。
点火仪式设计的粗糙。
整个京奥开幕式的高潮被策划者设定为最后那段十分钟的点火仪式。
但无论从点头者被机器的牵引而升起,还是到他循环绕场一周出现在巨大的球幕屏墙上,都给人不美、累赘、多余表达的印象。
李宁的升空缺少一个形象的背景介绍,如果把他设计为“一位王子”有一个形象作为支撑就有表达的伏笔了,可策划者们都没有这层伏笔。
人们不懂,他如果按生活中的打扮,到底是该把他归纳于运动员呢,还是当代企业家?这种缺失下的创意显然设计上是粗糙的。
浅谈中西管理思想史的差异及取向
浅谈中西管理思想的差异及我国管理思想未来发展取向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管理思想也经历一段长期的发展历程,并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革新,由于各国所处社会背景和国情的不同,在管理的思维和理论上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性,尤其是对于我们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差异性就尤为明显。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西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并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差异性存在的原因,探索我国管理思想未来发展取向。
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管理领域将会更多的臵于国际这样一个大的整体的环境中进行思考,面临的将是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和风险,这就难免使管理遇到的问题更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
如何根据我国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思想,加大与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融合,促使管理效用最大化以及加快管理整体的优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今后发展中,我们要加强对管理思想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并不断从各个层面加以完善,推进我国管理思想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优化,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中西管理思想的发展任何管理思想都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对社会各方面进行管理研究和探索所形成的经验和理论。
什么是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是人类在其管理活动中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有关有效管理的各种观念,主张和知识。
①中西方管理思想也是经历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在东西方各自所特有思想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都是人类在管理思想中所形成的思想的结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一)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历程: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起源于18世纪,随着英国产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工厂制度,进入工业革命的进程。
随着机器,电力的发展,工厂的数量和规模得到扩张,如何对工厂进行有效管理这一问题被越来越多管理者所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管理的思想的萌芽,由于管理者认识上的局限性,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大多是来源于一些片段的积累,管理的形式也多是经验性的总结,管理思想不够系统全面,也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东西方管理方式的差异
管理方式是指组织内外部事物的处理方法和原则。
由于历史、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差异,东西方在管理方式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这些差异,并从中找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首先,东西方在权力分配和决策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西方管理方式中,尊重个人的权利是一个重要原则。
因此,在决策方面,西方管理者更注重个人的意见,倾向于采取民主的方式进行决策。
而在东方管理方式中,权力更加集中在领导者手中,决策过程往往更加集中和官方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效率,但也可能导致较小层面的意见被忽视。
其次,在价值观和目标的设定上,东西方也有一些差异。
东方管理更加注重家庭和团队的价值观念,在组织中强调集体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而西方管理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个人竞争和个人成就。
这种关注个人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但也容易造成团队合作的缺失。
此外,东西方在沟通方式和反馈机制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西方管理方式中,面对面的交流和开放性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员工可以直接向领导提出问题和建议。
而在东方管理方式中,往往更多地采用间接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方式,例如通过谈判和委婉的表示意愿等。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信息流通的不畅和沟通效果的不够理想。
最后,东西方在奖励和激励机制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管理方式中,薪酬和晋升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对个人的贡献和工作表现进行奖励是常见的做法。
而在东方管理方式中,重视员工的安全感和发展机会,注重给予员工的更多福利、关心和尊重,这种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员工的整体感受和发展。
综上所述,东西方管理方式在权力分配和决策方式、价值观和目标设定、沟通方式和反馈机制、奖励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不同的管理方式各有其优点和不足,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对方的经验,寻找适合自身情况的管理方式。
中西方在管理上的差异
(二)管理理念的區別
西方企業管理強調以法管理的理性的、科學的 管理法則。他們並不很重視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倫理 關係或道德來維繫。 中國的企業管理則認為人性都是善的,人的本 性都是愛他人,處處體現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感情 的感性的管理理念。
(三)管理模式不同
西方的管理模式傾向於變革和發展,具有靈活 性和開放性,開創新空間,是致力於不斷獲得新發 展空間的動態管理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以中和性為特徵,講究規矩,體 現在管理中就是以穩定、固定化為特徵的保守管理 模式。
生產經營
市埸銷售 基本活動 服務 企業基礎設 備
利潤
輔助活動
人力資源
開發,采購
東方管理
中國現代化式管理包括合理的組織生產力和調整生 產關係,體現在管理思想的現代化、管理組織的現 代化、管理手段的現代化、管理人的現代化和管理 方法現代化等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管理思想是基礎,管理組織是體系,管理人才是核 心,管理方法是途徑,管理手段是條件 中國的管理學強調人是管理的根本,追求人的全面 自由發展,因為沒有了人就沒有組織,沒有了成功 的可能,所以中國管理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犧牲效 率和利潤來維持人的發展,中國人待人的方面可以 說是做到了無微不至,“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向 來是中國人在用人方面的名言謹句。
(四)績效管理目標區別
西方文化中最典型的特質是提倡個性自由,獨立 奮鬥,以個人為企業的所做貢獻的大小為準則的。 東方文化強調團隊合作,目標傾向於提高員工的 整體的工作效率。
東西方企業管理的差異主要有以下:
東方
西方
東方宣揚集體主義 東方講究人際關係 東方重倫理 東方管理意在引導 東方企業鼓勵以廠為家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根据我们的所学知识可以发现,中国和西方的早期管理实践中大国的形成都是管理思想萌芽的开始,例如在秦国和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就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等方面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具体发展的不同,中西管理思想在管理价值观和管理哲学及其由此所决定的管理方法论和手段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具体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也同样是博大精深的,其中也包括许多宝贵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
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墨、法、农、道之说的反映和体现。
中国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农业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畜牧业、手工业等社会分工之后,中国早期的管理活动和行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主要侧重于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和法治。
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经过五千年的积累与提炼,至今仍在国家和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一是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二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
同时,它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形态。
相比较之下,西方管理思想则是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科学管理运动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管理理论,更是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的,因而形成了它自身的优点。
这主要是: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
论东西方管理行为的差异
论东西方管理行为的差异【摘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西方人从西方看地球,东方人从东方看地球,竟然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东西方管理行为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现在的管理行为,以及西方的管理行为来阐释东西方管理行为的差异。
【关键词】管理行为差异传统管理西方管理21世纪,是管理学理论全新发展的一个阶段。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合作的日益频繁.也使得东西方管理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融合。
大量的实证表明,同一种管理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企业和组织,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管理效应,甚至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也会形成不同的特点。
这正好表明,管理不仅仅是技巧和方法,管理本质上受文化所制约,管理因文化而异。
(一)强调修身养德的东方管理思想东方管理思想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前提下,其管理方法表现为“仁政”、“信民”和道德感化。
“仁”。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他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
更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强调心治,重视精神激励与精神塑造,主张通过教育来造就有理想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通过各个方面不断强化个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舍生取义”等。
(二)基于文化和伦理的东方管理思想置于文化、伦理基础上的东方人性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努力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重整体,倡导群体的凝聚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道德,注意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以道德作为管理的基础,把人性和伦理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氛围、道德舆论、伦理规范的引导,达到规范个体行为的目的。
东方的管理思想是在中华管理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以及《周易》和佛学等众多学术流派。
这些思想包括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人性之善”、“修己安人”;以道家学派为代表的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墨家为代表的“兼爱”、“利人”;以法家为代表的“唯法为治”;以兵家为代表的“运筹定计”、“知人善任”;以《周易》为代表的“刚柔相济”、“崇德广业”;以佛家为代表的“以善为本”等。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是什么(一)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是什么(一)引言概述:东西方管理思想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这篇文档将深入探讨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并分析其对组织管理和领导力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挑战。
正文:1. 管理理念的根源差异- 东方管理思想的根源:传统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文化、道家思想等)对管理思维的影响。
- 西方管理思想的根源:现代理性主义、工业化和科学方法对管理理念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 东方管理注重人际关系和和谐,注重集体利益,强调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亲和力。
- 西方管理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个人权利,重视效率和业绩,注重领导者的能力和技巧。
2. 组织结构和权力关系的不同- 东方管理倾向于垂直的组织结构和权威式领导方式,重视长辈和领导者的意见和决策权。
- 西方管理偏向于平等的组织结构和合作式领导方式,强调员工的参与和自主权。
- 东方管理中的权力关系是基于家族、血缘和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
- 西方管理中更倾向于基于职位和业绩的权力分配和晋升机制。
3. 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东方管理注重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强调忠诚、尊重和团队精神。
- 西方管理更注重个人成就和创新,鼓励个体的竞争和自我实现。
- 东方管理中存在较强的集体主义和长期主义观念,重视组织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 西方管理倾向于个体主义和短期主义观念,更注重快速变化和适应市场的需求。
4. 沟通和决策方式的差异- 东方管理倾向于间接和非言语式的沟通方式,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微妙的暗示。
- 西方管理更倾向于直接和明确的沟通方式,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和责任的明确。
- 东方管理决策常采取集体研讨和共识的方式,在权威领导者的指导下共同决策。
- 西方管理更注重效率和迅速决策,通常权力下放给个别决策者。
5. 领导风格和管理方法的差异- 东方管理强调领导者的情感态度和人格魅力,倾向于“依赖型”领导风格。
- 西方管理更注重领导者的能力和技巧,倾向于“任务型”领导风格。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二)2024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二)引言概述: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是一个广泛而有趣的话题。
本文将分析和比较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组织和个人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介绍东西方管理思想背后的文化差异。
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五个主要方面的差异,包括领导风格、沟通方式、决策过程、目标制定和团队合作。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差异,并提出一些对于全球化时代管理者的建议。
正文:一、领导风格1.东方管理风格强调授权和团队合作,西方管理风格则注重个人权力和指导力。
2.东方领导者更倾向于传统的威权式领导方式,而西方领导者更倾向于民主式领导。
3.东方领导者更加注重关系和尊敬,而西方领导者更加注重业绩和结果。
4.东方领导者更倾向于以身作则,而西方领导者更倾向于以口头指导为主。
二、沟通方式1.东方文化重视间接和非言辞的沟通方式,而西方文化更注重直接和言辞的沟通方式。
2.东方沟通方式偏向于含蓄和隐晦,西方沟通方式偏向于直接和明确。
3.东方员工更习惯于通过非言辞的方式传递信息,而西方员工更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4.东方沟通方式注重维护面子和和谐,而西方沟通方式注重解决问题和表达观点。
三、决策过程1.东方决策过程偏向于集体决策和共识,西方决策过程偏向于个人决策和权威决策。
2.东方决策过程注重面向团队和集体利益的结果,而西方决策过程注重个人利益和成就。
3.东方决策过程倾向于慎重和缓慢,西方决策过程倾向于快速和果断。
4.东方决策过程注重考虑多方观点和意见,西方决策过程注重单一决策者的意见和决定。
四、目标制定1.东方管理思想注重长远目标和持续发展,西方管理思想注重短期目标和即时成果。
2.东方管理思想强调组织的整体方向和发展,西方管理思想注重个体目标和个人成就。
3.东方管理思想更加注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西方管理思想更注重快速和灵活的适应环境变化。
4.东方管理思想更加注重利益共享和团队的共同目标,西方管理思想更注重激励个体的个人目标和回报。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管理学方面的分歧——兼评三户公的《管理学与现代社会》
转载自“清华管理评论”管理学不比经济学,它会因人所处的文化氛围的不同,被人们描述出不同的内涵来。
相对比,经济学则因其描述的行为效益的最大化,而在任何社会环境中表现出同一的结果来。
只是如果环境条件不存在,则经济规律隐匿不现身(如垄断和行政干预等),此时经济学则无用处。
而管理学则是在研究已然存在于发生过程中的事物,在传统管理学学者看来,则是既存的组织的存在方式,决策以及协调等。
现在的管理学以基督教文化圈为其发生地,处处体现出他们的生活理念,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直到行为科学的引入和生硬地引入源于东方的“企业文化”。
其发展轨迹虽清晰,但他们(西方人)始终不以为自己已为某种思维定势所左右,以至管理学的学科建立一百年来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别的学科。
由于管理总是离不开一个排除不掉的行为人——管理者,而这个管理者与研究者又同属一个文化氛围,就使得他们看不到自己已经被约束在一个理性天地中。
这种不觉知,使得他们未能从管理的源由来看问题。
所有的问题都已在一个既定存在的系统(或组织)中。
如一说到科学管理,就已有了个流水线,有了工序和节拍,有了工艺流程……。
我们东方人如果从此处跻身进来,像是一个插班生。
流水线在哪?线上的工人怎么在我们身边找不到?从这一点开始,东方人也就糊里糊涂地呆望着西方管理学学者的指手划脚,似懂不懂时又插不上嘴,怕让人看出我们不懂而不敢质疑。
管理不是从企业管理进入到科学管理之后才发生,而是从此时开始,管理进入了科学化阶段。
就是在市场的巨大压力下,企业内部的各种有效的行为实行了标准化和定量化,压缩了无效(操作)动作,给各种操作方法定出了合规的和违规的,把人的动作融入流水线的节拍。
在此以前,则是管理者只看操作者的效果,验收只在事后进行,当管理行为发生时,操作者还有些自主性——自主决定怎样操作。
其实从14世纪以后,地中海沿岸的商贸发展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行会走向分化,在威尼斯、热诺阿(热那亚)、比萨等地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企业雏型。
中西方管理学差异
中西方管理学差异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
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今天一般人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西方。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使人们的眼光重新从西方转向东方,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意义.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说起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一)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二)对效用的评价方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三)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
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四)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
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管理思想上的差异。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性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性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性美国人一切讲计量,而且求精确。
一中的意思,是合理。
凡事求合理,是中国人特質。
二中国式管理,便是合理化的管理,务求管得合理。
三应該管的才管,管的方式要合理,即中国式管理。
,因为美国式管理的特色是紧张忙碌。
美国人一切讲计量,而且求精确。
当一个人分秒必争的时候他会轻松吗?不可能;当一个人任何数字拿出来都要很精确的时候,他不累吗?那我现在就问为什么他要这样呢?日本人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各位有没有这样的准备呢?有,来吧!一个美国老总一年下来做不好就要被换掉;一个日本老总在他任期内做不好,就准备以死来表示他的愧疚。
我们中国老总呢?在他任期内做不好拍拍屁股走路回家。
我这话讲得很清楚,全世界最爱面子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人爱面子爱到会死的程度,没有面子他就真的会去死。
中国人比较厉害,我们爱面子爱到刚好不会死的程度。
哎呀,很没有面子啊,那就去死吗?怎么会死呢?要忍辱偷生,将来东山再起呀,怕什么?美国式管理紧张忙碌,日本式管理辛苦劳累,只有中国式管理轻松愉快。
但是现在我们大家并不轻松也不愉快,什么道理?因为我们做错了。
我下面这句话你要放在脑海里面,“我们老祖宗的道理没有错,是我们的本事不够高,我们做错了”。
道理怎么会错呢?错误的道理不会流传五千年。
凡是一句话会这样连续传承下来,它都有它的道理,只不过我们本事不够。
你看我没有讲能力,只有西方人才讲能力,中国人不讲能力,日本人也不讲能力。
所以我们要花很多时间把中、美、日的管理比较一下,比来比去你就会觉得很清楚。
中国人就讲本事,,西方人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本事。
那么各位想想什么叫做中?你看要讲中国,第一个字就要讲中,什么叫做中?“中”就是合理的意思。
但是我们长期以来把中庸之道解释错了。
中庸之道就是现在全世界最重视的合理主义。
你看所谓管理就是管得合理。
你合理大家就接受,不合理大家就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来抗拒你。
合理、不合理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这个最难。
东西方管理理论的差异(一)
东西方管理理论的差异(一)引言概述:东西方管理理论的差异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跨国企业面临着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管理理论的差异,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实践,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正文:一、价值观的差异1. 东方管理理论强调集体价值观,强调家族和组织的利益,而西方管理理论强调个人价值观,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2. 东方管理理论注重稳定和和谐,传统价值观的尊重,西方管理理论则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
3. 东方管理理论强调高度尊重权威和上下级关系,而西方管理理论更倾向于平等和合作的工作环境。
二、决策方式的差异1. 东方管理理论更加注重集体决策,强调集体讨论和寻求共识,而西方管理理论更加强调个人决策的权力和效率。
2. 东方管理理论中的决策速度可能会较慢,因为需要考虑所有人的意见和利益,而西方管理理论更加强调快速决策和行动。
3. 东方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以长远的眼光思考和决策,而西方管理理论更加注重短期目标和即时效果。
三、沟通方式的差异1. 东方管理理论注重隐性沟通,通过非语言和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而西方管理理论注重直接、明确的表达。
2. 东方管理理论更加注重面子和社交规范,谈判和沟通中更加注重保持和谐,而西方管理理论更加注重实际的利益和竞争。
3. 东方管理理论中的沟通方式往往更加谨慎和保守,而西方管理理论更加开放和直接。
四、领导方式的差异1. 东方管理理论中的领导方式强调整体和团队意识,领导者被视为智慧和能力的代表,而西方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个体领导者的能力和决策。
2. 东方管理理论中的领导方式往往更加依赖传统的权威和地位,而西方管理理论更加注重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和互动。
3. 东方管理理论中的领导者更加注重维持社会和谐,关注员工的个人需求,而西方管理理论更加注重激励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五、员工关系的差异1. 东方管理理论中的员工关系更加注重忠诚和长期的就业关系,而西方管理理论更加注重绩效和短期的奖励激励。
为什么中西方会产生管理问题上的差异
为什么中西方会产生管理问题上的差异摘要:东方宣扬集体主义,西方崇尚个性张扬;东方讲究人际关系,西方推崇科学管理;东方重伦理,西方尚法则;东方管理旨在引导,西方管理则在防范;东方企业鼓励以厂为家,西方企业则主张工厂只是工作的“天人合一”场所;等等。
东西方企业管理的种种差异,导致其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
但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各自的历史传统,应当说是其管理差异形成的主要文化根源。
关键词:中西方管理差异渊源;思维方式;历史传统;伦理;法则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趋一体化,跨文化管理亦趋益成为中国理论界与企业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探究导致东西方企业管理差异的文化原因,有利于人们深入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特征,从而更好地迎接世界性的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一.在思维方式上,东西方都讲辩证法,东方的老子和西方的赫拉克利特都是辩证法的大家,但东西方的辩证思维又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认为和谐,对立双方的统一是最重要的;而西方则强调对立面的斗争。
老子特别强调和谐,孔子亦讲“叩其两端”,讲和谐与统一的“中庸之道”。
而赫拉克利特则特别强调斗争,强调双方的对立。
这说明虽然东西方古代都有辩证思维,但其思维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东方重合,西方重分。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体现在对主客关系的认识上。
东方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是“天人相分”。
一般而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有四点:一是中国人讲究人情、义气;西方人重利轻义,体现在外交上,有时为了实现其商业利益,突出实用主义原则,常常置两目关系的大局于不顾,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关系,这样的事例墨见不鲜,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某些国家重利轻义的特性。
二是西方人重个体、个人,中国人重整体、集体。
比如说,中国传统中药治疗讲究把人视做一系统、~世界、一宇宙,用药讲究辨证施制,通过对整个身体系统功能的恢复以达到对局部器官的治疗;而西药治疗建立在情确的解剖和药理学基础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症下药;此外,在文字、建筑、艺术等方面也能发现中西方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西管理文化存在差异
中西管理文化存在差异管理家庭与管理企业西方人是以管理国家的方式管理企业、管理家庭,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是以管理家庭的方式管理企业、管理国家。
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和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有着本质差别。
前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缘关系,带有天生的共产主义因素。
后者是非血缘关系。
因此,管理家庭内部的方法应与治理家庭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有本质不同。
家庭内部,以道德秩序便可有效治理,比如用孔子的父父子子、夫夫妻妻、兄兄弟弟,即仁义、礼、信、忠、孝等。
在家庭内部个个可以成为雷锋,天天可以实行共产主义。
父母并不会因为孩子多吃多占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与效率,相反还能成为动力。
以道德秩序治家的方法若向微观组织如企业、公司推广仍能相当有效,并可节省监督、管理、激励职工的成本。
因为以厂为家、以公司为家的价值观念,可以使职工自觉地努力为公司奉献。
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儒家文化从家庭推广到企业仍然相当有效。
但孔子及其追随者却把此治家之法推广到治国的范围,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家长治家的方法治国,要求家庭之外的人们之间以父子、兄弟般的关系相处,这显然做不到。
结果在道德教育上花费了很多,还是免不了"大锅饭"而损害了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这样,儒家文化用于家庭以及微观组织管理就很有效,而用于宏观通缉管理如地区、国家就得不偿失了。
西方人恰巧相反,把家庭外人与人之间的分毫必计的关系用于家庭特别是微观组织内部,以法律、合同和争讼等手段管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法治和市场方法,这就是说西方人以管理国家的方法去管理企业、管理家庭。
以法治国是有效的,以市场调节人们这间的利益关系也是有效的。
虽法治费用很高,但不用法治的大家庭式的国家管理方式在效率上的损失则为惊人,故得在于失。
因此西方人的宏观管理是很有效的。
但以这种法治争讼的方法管理家庭内部与企业内部,并以市场的方法斤斤计较,其交易费用太高,而由此增加的效率并不高。
东西方管理理论的差异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东西方管理融合已成为当代管理的一个新趋势。
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创建的东方管理学派,历经30年的探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结构。
本文将对东西方管理文化融合的趋势,东方管理科学的创新以及全球经理人如何运用东方管理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进行经营实践进行系统而简要的介绍。
管理若水有永恒长生之道,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造福人间万物,川流不息。
自泰罗开创科学管理以来,管理学已走过了蓬勃发展的百年历史,其中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和当前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21世纪管理将走向何方,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我们从上世纪70年代中开始了东方管理文化视角的管理研究,创新东方管理科学。
今以东西方管理的融合趋势、创新与实践为命题来探讨当代中国的东方管理科学。
一、新趋势:东西方管理文化的融合(一)东西方管理文化的融合已是新世纪管理的重要趋势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经济的融合必然导致管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东西方管理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代管理的一个新趋势,这主要是由于:1.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已成为当今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文明的冲突、交流与合作,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永恒的主题和旋律。
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间沟通对话与和谐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经济活动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已成为管理中,特别是跨国管理中经常面临的问题。
如何理解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协调文化差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跨文化管理研究在西方学界日趋兴盛。
2.管理理论的文化嵌入性要求管理研究必须加入文化变量。
任何管理研究均基于一定的文化情境。
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发展出的管理理论应用到其他国家时,容易因为制度环境、价值要素等差异而无法解释实际情况。
因此发展文化情境依赖型的理论已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呼吁和支持。
3.民族文化并无好坏之分,都具有合理内核和各自对管理的独特解读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自“清华管理评论”管理学不比经济学,它会因人所处的文化氛围的不同,被人们描述出不同的内涵来。
相对比,经济学则因其描述的行为效益的最大化,而在任何社会环境中表现出同一的结果来。
只是如果环境条件不存在,则经济规律隐匿不现身(如垄断和行政干预等),此时经济学则无用处。
而管理学则是在研究已然存在于发生过程中的事物,在传统管理学学者看来,则是既存的组织的存在方式,决策以及协调等。
现在的管理学以基督教文化圈为其发生地,处处体现出他们的生活理念,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直到行为科学的引入和生硬地引入源于东方的“企业文化”。
其发展轨迹虽清晰,但他们(西方人)始终不以为自己已为某种思维定势所左右,以至管理学的学科建立一百年来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别的学科。
由于管理总是离不开一个排除不掉的行为人——管理者,而这个管理者与研究者又同属一个文化氛围,就使得他们看不到自己已经被约束在一个理性天地中。
这种不觉知,使得他们未能从管理的源由来看问题。
所有的问题都已在一个既定存在的系统(或组织)中。
如一说到科学管理,就已有了个流水线,有了工序和节拍,有了工艺流程……。
我们东方人如果从此处跻身进来,像是一个插班生。
流水线在哪?线上的工人怎么在我们身边找不到?从这一点开始,东方人也就糊里糊涂地呆望着西方管理学学者的指手划脚,似懂不懂时又插不上嘴,怕让人看出我们不懂而不敢质疑。
管理不是从企业管理进入到科学管理之后才发生,而是从此时开始,管理进入了科学化阶段。
就是在市场的巨大压力下,企业内部的各种有效的行为实行了标准化和定量化,压缩了无效(操作)动作,给各种操作方法定出了合规的和违规的,把人的动作融入流水线的节拍。
在此以前,则是管理者只看操作者的效果,验收只在事后进行,当管理行为发生时,操作者还有些自主性——自主决定怎样操作。
其实从14世纪以后,地中海沿岸的商贸发展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行会走向分化,在威尼斯、热诺阿(热那亚)、比萨等地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企业雏型。
1378年佛罗伦萨爆发的数以万计的梳毛工人起义证实当时的羊毛粗加工小作坊已被成规模的毛条厂所取代。
从那时起,企业已存在了500多年,它的合理性是什么?西方人不会想到这一点,而东方学者在没有企业时不应当先想到跟在西方人身后去唱管理的几个阶段,而应当思考一下管理行为为何而发生,或换个角度讲,在东方条件下管理理念应当是个什么东西;更白一点讲,没有企业哪里有企业的管理,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企业,也就没有缘于西方社会环境的那种管理理论的存在基础。
我们不是因为没有纯粹西方意义的企业而要否定西方管理学,而是应当老老实实地从西方人认为不需要费精力说明问题的地方补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需要研究管理行为因何而发生。
这样一溯源,就抓到一个机会:西方管理学从半道上研究管理——从所谓“科学管理”阶段开始,才使得现在的管理学没有了纲领,至使近百年来管理学陷入困境。
其间的发展变化无一不是在实践的胁迫下发生的,如霍桑实验的理论和行为科学的渗入没有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这显然是理论本身有问题。
包括现在的mba教学,也是在事后找补,没有理论深度和广泛涵盖实践的气魄。
如果一个东方人(没有西方文化背景又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另类人”)在认真聆听泰勒讲科学管理时能执著地问一句(不是如所有东方人一样那样不懂装懂):“泰勒先生,你的管理行为发生的基础是什么?”泰勒可能会有几种反映,其中一种是“废话!还用问吗?当然要有一个现成的企业才行。
”如果那个学生还不怕老师发怒继续问道:“您说的那种企业我们东方没有怎么办?”泰勒先生可能又有两种反映:其一:“我是研究管理,教授管理学的,你们那里有没有企业关我什么事?”——这是一个不耐烦的泰勒,他太忙了,面对来自东方的这个学生不愿多花时间。
其二:(面对所有拜倒在自己面前的学生)“嗯,对,这个东方学生向我传递一个信息,他在提醒我,暗示我的理论是个半道叉出来的一串不完全的理论,我们的理论太实用化了,能给企业造成了利润就以为达到了目标。
其实作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目标是达到了,用‘泰勒制’使利润实现最大化就算达到了管理的目的。
但是作为学者,则应当把研究对象——‘管理’研究完整了。
谢谢你,东方的小机灵鬼儿!”——这是一个学者型的思维缜密并善于抓住疑点的泰勒。
那个学者型的泰勒可能在这一启发下,进入新的时间隧道,看看仅仅发生于基督教文明圈的“企业”是怎样生出来的,是从哪里派生出来的,它怎样为泰勒所培养出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出生的土壤的。
我原以为我产生这种思考方式是个独创,别人不会有这种钻牛角尖的想法,因而也就对自己的这个怪异的想法将信将疑,也为此而发愁没有时间和底蕴在这一新天地里有所作为。
最近读到一位日本朋友的新书《管理学与现代社会》发现他也有些同种类型的思维方式。
这使我想到:大概是东方人的文化背景使然。
日本中京大学资深教授三户公从事管理学研究五十年,几个月前来到中国,向我提出帮助出版他的这本书的中文版。
日前书的译稿已成,我在编辑的同时也在学习,很有兴味。
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克服了以往西方人(和某些模仿西方人的东方人,类似鲁迅所说的那种“假洋鬼子”)那种著述方式,将“组织社会”放到了最前面,这就把在管理出台前的背景环境有所交待了,虽然这部分的内容还显得太少,但无疑他已经发现了作为整体的管理学体系的这个缺陷。
依我设想,所谓“组织社会”应当花费大气力说清楚,因为在西方,这部分内容已在人们学习管理理论的以前都已取得共识,而东方人就没有这个知识准备。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多种方法可以标志,其中有一种就是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化。
只允许一种组织存在的社会肯定是野蛮的,那就是氏族组织,它融家庭以及社会权力机构为一体。
社会进步的一个阶梯就是容许“家庭”产生和存在。
这一步进展可能最早发生在中国,中国先人们早就以孝悌为道德基准,这标志着专制君主对家庭的存在是予以尊重的。
东周时期,人们向君主举报父亲谋反通敌,最终要被定为死罪的,原因是他破坏了家庭存在的原则。
后来从西汉开始,朝廷取仕也都是以孝为先。
但是中国在以后长时间的专制时期,一直就在取得这个进步后停滞不前了,一切社会行为都在家庭或宗教的生存原则下被允许存在,包括国家统治行为和经商。
也就是说,在中国,只有家庭(家族)才被承认为唯一合法的组织。
宗教组织在中国没有稳固的地位也是这个原因。
因此,在中国,在东方,完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契约为行为准则,并且为最高统治者承认有合法存在地位的“企业”,根本就不存在。
那么,在这个企业里所产生的管理理论,在东方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土壤。
东方社会产生不出企业这些社会中间组织是东方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没有企业时的所谓管理,本质上都是一种统制。
因为它不讲经济原则,不能完全引入管理所必需的近代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
在中国,一些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的管理行为应当被称为“权术”,因为用得最多的不是激励、策划之类的现代语言,而是个人魅力、威严以及祖宗训言及典故。
相反,企业的存在则使得社会中的人们可以自觉自愿地以计量的方式决定自己融入社会的程度,人们对社会活动有了选择权利,也就对社会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程度的决定权。
也只有在这时,“管理”才有产生的理由和意义。
中国习惯于训诂的学者可以举出管仲和范蠡等人的业绩用以证明“管理”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实在没有任何科学的意义。
那种管理相对于我们现在所论的管理,就相当于方士炼丹术之对应现代化学理论和化学工程实践。
那些西方管理学家当然不会为我们这些插班生开办“学前补习班”,因为他们不了解我们这些“化外之民族”的社会运作方式。
但是如果西方管理学家有建造宏大管理理论体系的气魄和能力,他们会造出能供我们东方人从头修起的管理理论来的,这就像我们东方人在学习理论物理学时从物质结构开始,而不是从比重比热和热功当量开始。
但是上世纪初的美国人不具备这种气魄和能力。
三户公教授在“管理学的发展演变”一章中指出,那种产生于美国的理论(三户先生称之为“美国管理学”),“不能脱离利润追求学,即企业服务学的本质。
正如韦伯指出的那样,它以一种幼稚或一本正经的态度,在奴役人类的“器皿”——经营体的内部和外部,努力从事着为把人们禁锢在这种体系之内的理性探索。
”我们至少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出结论:第一,如果我们要学习“美国管理学”,就要先钻进泰勒等管理学家为我们建造好的“奴役人类的‘器皿’”中,先把企业在西方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作用了解清楚,才能理解管理在那种环境中的意义和内容。
反过来讲,在中国现时条件下,不问环境和文化氛围学习了“美国管理学”也找不到用场,最少比起西方人学管理来,缺乏针对性。
当然如果学习这种管理学后进入西方人独资企业是个例外。
第二,如果我们从学术角度来探讨管理理论到底应当有个怎样的结构和体系,我们应当认识到,管理不光是一种“利润追求学”,而应当勇于突破,进行一次打破禁锢人们思想的这个体系的理性探索。
这就是我们此时强调的在西方人现在建筑的“管理学的丛林”范畴之外,找寻将管理学归整成为一个整体的那套哲学逻辑。
我们与三户公教授的以上思想,在韦伯那里能找出不少共同点。
韦伯在《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1904)中形象地将管理比喻为“医学科学的各临床学科”,“临床学科”所面对的是“存在的”,而医学科学的理论体系则对应的是“应该存在的”。
如果我们学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使企业多多盈利,可以去学“临床学科”——管理学的丛林或者mba,如果我们学习管理学是为了探索管理科学,试图参与建设管理学理论的宏大殿堂,请在茫茫旷野里去探索“管理学是应该怎样存在的”这一课题。
这是所谓“学工”还是“学理”的分水岭。
对于上述两种学习者中的后者,三户公教授这本《管理学与现代社会》是很有学习价值的著作,它开拓了用理性的东方人的眼光看源于西方的“管理学丛林”之先河,也发现西方人(包括m·韦伯)研究管理学的一个盲点,在这个盲点背后,却有着非常丰富的研究资源,是一个学术尚未达及的未知天地。
如前所述,这个盲点的被忽视是西方人的社会环境和成长文化氛围所注定的。
这就是我们向有志于从学术角度学习管理理论的青年人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其实,那些不满足于终生打工的管理者,读一读这本思想深邃的专著也会长期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