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史教学大纲 2
《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大纲 (2)
法政学院《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中共党史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艰难曲折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集体奋斗的基础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战胜困难,克服失误,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历史。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了解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及其经验。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特点,认识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了解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革命传统。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过程,明确党制定的纲领,特别是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
本章重点和难点:讲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阐明中国革命产生的根源,从而揭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内在的逻辑联系。
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国内条件和国际背景两者的关系。
第一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四、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五四”爱国运动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第二章党在国民革命时期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国共合作的北代战争和工农群众运动是在党影响,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一次反帝反军阀的伟大斗争。
大国外交教学大纲
大国外交教学大纲大国外交教学大纲在全球化的时代,大国外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地位至关重要。
因此,为了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制定一份完善的大国外交教学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国外交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培养学生的方法和策略。
一、背景介绍大国外交涉及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因此,学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国际关系理论:学生需要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2. 外交政策分析: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分析和评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
这包括对国家利益、外交目标、外交手段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大国外交实践:学生需要了解和研究各个大国的外交实践,包括它们的外交政策、外交手段和外交成果。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国外交的特点和规律。
4. 外交谈判技巧: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外交谈判,包括谈判策略、谈判技巧和谈判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沟通、协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国际组织与多边外交:学生需要了解和研究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性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方法和策略为了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学生,教学方法和策略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用的方法和策略:1. 案例研究: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外交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
例如,可以研究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外交、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等。
2. 模拟演练:通过模拟外交谈判和国际组织会议,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外交交往的过程和挑战。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大使馆、国际组织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外交工作的实际情况。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
课时:1课时
目标:
1. 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和主要外交事件。
2. 理解中国的外交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外交的定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中国外交史的兴趣。
主体:(35分钟)
1. 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
a. 古代时期:以礼尚德为主要原则,发展与邻国的贸易和交流。
b. 近代时期:积极参与世界政治,如甲午战争、庚子战争等。
c. 当代时期:恢复外交地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和平发展。
2. 中国的主要外交事件:
a. 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参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b.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与美国建交,开展对外开放和改革。
c. 当代,参与多边国际组织,推动全球化和和平发展。
活动:(1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外交事件,并解释其对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和演变,鼓励学生了解和关注国际事务,为未来的国际交往做好准备。
作业:
1. 阅读相关文献,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外交的短文。
2. 收集相关新闻报道,分析中国最近的外交政策和行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对外关系史专题讨论大纲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国对外关系史专题讨论》教学大纲(暂定)2008年9月~2009年2月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国际关系学科(含国际关系专业、国际政治专业和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教学采用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即在课外自学指定阅读书籍、扩大阅读书籍和参考论著,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就中国对外关系中的若干重要理念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体现展开课堂讨论,并撰写出课程论文,意在为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奠定较为扎实的学术基础。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熟悉与本课程研究有关的文献和资料;2)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本领域的研究状况;3)理清中国对外理念发生和演变的基本线索;4)探讨支配和影响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5)总结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其经验教训;6)对中外关系作前瞻性思考。
任课教师:胡礼忠教授Tel:65311900—2478,55398568Email:***************阅读书籍:一,指定阅读书籍1,张维华主编:《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芦苇著:《中外关系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以上两种任选一种)3,王绍坊主编:《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刘培华著:《近代中外关系(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以上两种任选一种)5,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石源华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以上两种任选一种)二,扩大阅读书籍1,石源华主编:《中外关系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方豪著:《中西交通史》(上、下),岳麓书社1987年影印版。
4,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和探讨中国外交在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演变过程以及核心政策。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外交的历史背景、政策理念和实践,提高对中国外交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中国外交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2. 理解和分析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和战略定位;3. 熟悉和掌握中国外交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表现和影响;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中国外交问题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中国外交的历史背景- 中国外交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外交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与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国际交往与外交制度。
2. 第二单元: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非对抗性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利共赢原则;- 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
3. 第三单元:中国外交与世界大国关系 - 中美关系;- 中俄关系;- 中日关系;- 中欧关系;- 中非关系。
4. 第四单元: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 中国与联合国;- 中国与国际组织;- 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与气候变化;- 中国与国际安全。
5. 第五单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的背景和意义;- 一带一路的发展与影响;- 一带一路的推进与挑战。
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通过讲座和演讲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概念和知识;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思考能力;3. 个案分析:通过个案研究分析相关问题和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独立撰写报告并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5. 视频展示:通过展示相关视频素材,增强学生对中国外交实践的了解和感知。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1. 主教材:[教材名称]:《当代中国外交》[作者]:XXX[出版社]:XXX2. 参考资料:- [参考书籍1]:《中国外交简史》- [参考书籍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年鉴》- [参考期刊]:《国际政治研究》六、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学习笔记等;2. 个人报告:要求学生选定相关课题并进行研究报告;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初中历史新中国外交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外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主要事件
2. 能够分析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新中国外交政策
2. 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实践
2. 分析新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事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新中国建国以来重要的外交活动,引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
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3. 分析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带领学生分析新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
中的地位和影响。
4. 探究新中国在寻求国际支持和发展友好关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困难。
5. 梳理新中国与邻国的外交政策和实践,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和对华政策。
6. 总结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后作业
1. 回顾并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写下总结
2. 搜集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资料,以小组形式分享并展示给全班
3. 思考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
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新中国外交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外交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等历史史实。
2. 能力方面:通过新中国外交事件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 日内瓦会议4. 万隆会议5. 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6.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 中美关系正常化8. 中日关系正常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2. 提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等历史史实。
2. 学生结合自主学习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讲解1. 教师根据自主学习内容,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等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和目标。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及世界的影响。
【政治课件】当代中国外交教学大纲
【政治课件】当代中国外交教学⼤纲社会发展学院《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教学⼤纲总学时数:36 学分:2 适⽤专业:外交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较好地掌握《当代中国外交》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达到提⾼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
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进⼀步运⽤所学外交学知识以及与外交学知识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运⽤科学的研究⽅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在实际⼯作中的综合能⼒。
⼆、课程的性质、⽬的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使学⽣掌握基本的当代外交的专业知识、培养学⽣基本技能、了解世界⼤势的作⽤。
是⼀门很强的基础理论学科。
课程⽬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本科学⽣了解并掌握当代中国外交(1949~2001年)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重⼤事件、⼈物等,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扩⼤专业视野,奠定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课程任务:本课程讲授以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历史史实进⾏分析讲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能够较好地掌握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知识,使同学们达到提⾼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并能较为全⾯地了解当代中国外交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掌握中国外交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较为全⾯地理解中华⼈民共和国外交⽅⾯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观点和基础理论2.能⽤⾃⼰的语⾔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且能够把某⼀事实或者概念分解为若⼲部分,指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3.使学⽣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运⽤所学知识,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内容第⼀章独⽴⾃主,保障安全(1949—1955)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了解国家独⽴⾃主的外交品格和形象,要求学⽣掌握抗美援朝战争;了解中国参加⽇内⽡会议的背景和获得的成果;使学⽣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以及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能够了解亚⾮会议的基本知识。
西北大学本科专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填报
西北大学本科专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填报工作指南一、课程填报要求(一)课程内容要求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结合本校特点,本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内容将着力确立以下五个基本特性:1.基本性:课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质素;2.主体性:课程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建立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能以本身为主体去看待知识,通过讨论、思辨、批判与比较,去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及时代与文化;3.多元性:课程内容应拓宽学生视野,养成尊重多元差异的人格与精神;4.整合性:课程内容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专业知识之直观与创意,并赋予新的诠释和内涵;5.趣味性:课程内容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但问题的设定,不以学生须已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而讲授方式深入浅出,借由问题的探讨深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教学形式要求教学形式方面,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强调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
(三)授课教师要求应聘教师应是学校具备高级职称的在职教师,讲师原则上不可单独开课。
助教应以从事辅助教学工作为主,不承担本科课程教学任务。
未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不得为本科生授课。
教学团队授课方式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须承担不少于1/3课时的工作量。
(四)课时要求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每门课程2个学分,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周学时为2学时,开课时间为1-18周。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原则上以不低于30人为一个标准教学班,授课对象为全校本科生。
二、课程填报流程(一)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历史与文化类、社会科学类、语言文学类、科学技术与工程类、宗教哲学类、心理学类、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七个模块(见《西北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一览表》),原则上应在此名单的范围内选择填报。
初中历史外交史教案
初中历史外交史教案教学内容:外交史的基本概念、外交史的发展演变、外交关系的重要性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讨论外交史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外交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外交史的基本概念、外交史的发展演变教学难点:外交关系的重要性、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政策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分组讨论、展示教学工具:课件、教科书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外交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讨论外交活动对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
二、讲述外交史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介绍外交史的定义、内容和研究对象。
2. 解释外交活动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讲述外交史的发展历程(20分钟)1. 从古代至现代,介绍外交史的发展演变过程。
2. 分析外交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四、分组讨论外交关系的重要性(15分钟)1.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外交关系对国家之间合作和冲突的影响。
2. 每组汇报讨论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展示外交政策的不同观点(15分钟)1. 让学生展示不同国家对外交政策的看法和立场。
2.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并进行比较。
六、总结(5分钟)1. 结合课程内容,老师对外交史的重要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总结。
2. 提醒学生外交活动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关注国际事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外交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认识到外交活动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学生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政策和立场。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案例和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考能力。
初中历史大国外交教案
初中历史大国外交教案
教学重点:大国外交的概念、大国外交在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大国外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大国外交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外交的基本含义。
2. 让学生讨论大国外交对一个国家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概念解释
1. 教师讲解大国外交的定义和内容,包括主要的外交手段和方式。
2.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大国外交的含义。
三、历史事件回顾
1. 教师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等,讲解大国外交在这些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
2.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大国外交的理解。
四、案例分析
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大国外交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 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各国的外交策略和做法,及其结果。
五、总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大国外交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2. 让学生回答总结性问题,检查知识掌握情况。
六、作业布置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了解一个大国外交事件,并写一份简短的报道或分析。
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用具体案例引入和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增强了学生对大国外交概念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布置了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高二历史《当代中国的外交》说课稿
《当代中国的外交》本节课是以任务单为依托的合作课堂模式教学,学生主要参考的史料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及选择性必修一。
备课中对历史内容拆分、重组、建构,实现从教材文本到教学文案的转化,通过解读课程标准、单元导读、单课逻辑结构解析,逐步实现文本表述内涵破解。
在落实核心素养前提下,放大时空尺度,扩宽观察领域,让交集点适度有机衔接。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对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把握分析,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坐标的变化,将1949年至今重要外交分为三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外交成就2.站在史料实证角度,结合周恩来信件分析日内瓦国际会议的意义及所展现的家国情怀3.以课本作为史料依托,理解影响外交的因素,站在唯物史观角度辩证看待外交中的利与义。
提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4.通过课下搜集资料,完成任务清单,提高搜集、整理、组织资料的能力。
2、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呢?一方面是基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学情的把握。
(1)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本课以当代中国外交政策、成就为主题,从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后再到十八大以来的外交使学生认识国际环境及国家政策转变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认识到重要外交方针制定的目的、内容、成就及先进外交理念的重要意义。
本课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就学习过,学生对此有了一定了解,并且有了一定史料依托。
(2)学情学力的分析①学习对象和知识背景分析授课对象为临沂四中西校区学校高二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学生有一定历史基础,但对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尚未掌握,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本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对中国外交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缺乏对这些对这些内容的深度探究,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还不够。
对相关史事间的时间顺序以及内在联系则缺乏准确的把握,基本的知识结构难建立。
初中历史五十年代外交教案
初中历史五十年代外交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背景,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及意义,认识新中国外交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文献等资料,分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提高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分析我国的外交成就,增强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难点:国际关系的本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知识竞猜游戏。
老师说关键词,同学们猜人物。
请同学们仔细听好,关键词是:江苏淮安、南昌起义、总理、外交家。
大部分同学已经猜出来了,说是周总理,而且主要是通过后面两个关键词猜出来。
周总理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一同感受周总理的外交风采。
二、新课讲授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背景教师展示漫画《时局全图》,引导学生尝试用几个词来归纳近代中国外交的特点,并阐述其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平等、屈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实力薄弱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教师简要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其基本含义。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外交环境,需要确立一种公正、公平的外交关系。
过程: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 “求同存异”方针(1)万隆会议的背景教师简要介绍万隆会议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会议的重要性和目的。
背景:1955年,亚非国家领导人聚会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旨在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教师介绍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掌握其内涵。
初中历史外交内容总结教案
初中历史外交内容总结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外交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3. 了解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学重点:1. 外交的概念和意义;2. 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3. 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2. 理解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材相关章节;2. 多媒体设备;3.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外交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15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外交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分析中国古代外交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 讨论中国古代外交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20分钟)1. 分析近代外交的背景和重要事件;2. 解读近代外交事件的影响和后果;3. 讨论近代外交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四、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外交对国家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外交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相关资料、撰写总结或展开思考讨论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外交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了解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对外交的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国际地位。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初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换算历史公元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技能,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研究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研究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课时安排高中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1.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每周3课时,共99课时。
2010版国关史教学大纲
2010版《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第一讲绪言一、国际关系史的主要内容和线索:1、基本定义:★国际关系:是国际行为主体(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国家群体、非国家行为者)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的总和。
注意两点:第一,国际关系的内涵。
一般认为,国际关系就是跨越国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复杂的关系。
国际关系与一般的社会关系在实质性问题上是一致的——追求利益。
国际的各种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
第二,国际关系的外延。
国际关系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外交等各方面的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国际经济关系是整个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是最活跃的关系。
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和内因。
★国际关系史(两种表述):第一种: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以及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综合发展的历史的一门学科。
第二种:国际关系史是以国家与国家之间——包括国际组织——的政治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意国际经济关系、军事关系以及文化、宗教关系,并使之与国际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而且也不应忽视重要历史人物在国际关系演变种所起的作用。
2、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国际关系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国际关系学属政治学范畴,着眼于现实;国际关系史属于历史学范畴,着眼于历史。
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学两者是互为补充的。
与世界史:国际关系史是世界史的分支和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互补性。
3、国际关系史的分段及主要内容:(1)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分段:近代国际关系史一般以1871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到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
这一段时期主要是资本主义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内:①17世纪中叶——17世纪末,欧洲国际政治力量重新配置;②17世纪末——拿破仑战争结束,这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英法矛盾,进行了三次重大较量(1701—171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56—1763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③1814——1871年,主要反映出作为欧洲宪兵的俄国由顶峰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步伐的加快。
中国通史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教学大纲中国通史教学大纲中国通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对于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国通史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目标中国通史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通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变迁以及国家的发展进程,进而提高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课程内容中国通史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史:从夏朝到清朝,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每个朝代的特点、重要事件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中国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到建国后的发展,重点介绍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变革。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在近代史中所面临的挑战、改革和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奋斗。
3. 中国文化史:介绍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传统价值观念的演变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中国外交史:介绍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包括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大国的交往。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在外交领域的重要事件和策略,以及外交对中国的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中国通史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运用讲授、讨论、分组研究、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评估方式中国通史教学的评估方式应该多样化,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讨论、小组项目、个人研究报告等形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材选择中国通史教学应选择权威、系统的教材,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交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中国外交史/HISTORY OF CHINESE FOREIGN AFF AIRS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3、周学时/学分:3/3
4、授课对象:国际政治
5、使用教材: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探讨中国外交的基础与根源,描述中国外交总体战略与历史演变,立足当前的外交战略,预测中国国力发展趋势与外交走向,总结中国的国别和地区战略与政策,分析中国的多边外交,较为完整地分析中国外交史,力图呈现中国外交的完整的系统。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中国外交史是国际政治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外交史以中国的外交事件与外资战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展示中国外交史的主要内容及特征,揭示其发展规律,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中华民族价值观,参与世界多元格局融合。
四、教学进度表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分、20分、70分
六、正文
第一章绪论(教学时数3)
教学目的:掌握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意义及目的、中国外交史学科发展史、中国外交史研究方法、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内容,提出教学建议及要求。
教学重点: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中国外交史的学科发展史
第一节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意义与学科发展史概述
一、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二、中国外交史学科发展史
第二节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中国外交史研究方法
二、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建议及要求
本章基本概念:中国外交史
本章思考题:
1、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意义?
2、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国外交的政治思想理论基础(教学时数3)教学目的: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外交的基础、依据和根源。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思维历史遗产与当代中国外交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思维
第二节近代史上的中外关系的阴影
第三节捍卫国家主权、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本章基本概念:
中央帝国
本章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思维?
2、大国意识是什么?
第三章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中国外交(教学时数3)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考察中国人关于世界观念的历史变迁,从而理解其是作为中国外交内在思想动力的一个重要维度。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背后的世界图景
教学难点:天下观念与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天下观念与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第二节新中国外交背后的世界图景
第三节新世纪中国人的世界观念
本章基本概念:
“一边倒”外交战略
本章思考题:
1、简述新世纪中国人的世界观念
第四章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教学时数3)
教学目的:中国外交的演变表明:外交是由内政所决定,外交战略是由国家战略决定并服从国家总体战略。
国内政治的基本内容、目标和特征决定了外交的基本内容、目标和特征。
第一节“一边倒”战略(建国后至60年代初期)
第二节反帝、反修和世界革命战略(60年代)
第三节“一条线”、“一大版”战略(70年代)
第四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1982年之后)
第五节历史的经验教训与对未来中国外交的影响
本章思考题:
请论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
第五章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外交战略(教学时数3)
第一节21世纪初中国外交战略思维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与发展
第三节中国崛起的非传统模式
第四节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第五节多边外交和发展外交
第五节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基本概念:和平发展
本章复习思考题:
1、请论述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第六章中国的亚洲战略和政策(教学时数3)
第一节中国的亚洲战略与政策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中国的亚洲战略与政策及其走向
基本概念:“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
本章思考题:
1、请论述中国的亚洲战略和政策
第七章中国对日政策(教学时数3)
第一节中国对日政策回顾与总结
第二节中日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中日关系及中国对日政策趋向
基本概念:冷战思维
本章思考题:
1、中国对日政策趋向是什么?
2、中日之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第八章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教学时数3)
第一节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
第二节冷战后中国在朝鲜半岛利益和目标
第一节冷战后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第九章中国对南亚政策(教学时数3)
第一节中国对南亚地区政策回顾
第二节中国的南亚政策趋向
第十章中国对美战略和政策(教学时数3)
第一节中国对美战略和政策
第二节冷战后中国对美两面战略
第三节中美关系及中国对美战略趋向
第十一章中国对俄罗斯外交战略与政策(教学时数3)
第一节中苏关系及中国对苏战略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从睦邻友好到战略协作伙伴
第三节中俄关系的发展与中国对俄战略趋向
第十二章中国对欧洲战略和政策(教学时数3)
第一节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与欧洲
第二节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与欧洲
第三节中欧关系和中国对欧洲战略与政策
第十三章中国对中东政策(教学时数3)
第一节中国与中东的传统友好关系
第二节中国与中东关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节中国对中东的战略思考
第十四章中国对非洲战略和政策(教学时数3)
第一节当前的非洲形势
第二节中非关系和中国对非政策
第十五章中国对拉丁美洲战略和政策(教学时数3)
第一节1960年以前的零外交
第二节1960年:“两个中间地带”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20世纪70年代:建交大高潮
第四节改革开放之后:稳定和深化发展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
第十六章中国的多边外交(教学时数3)
第一节多边外交与多边主义
一、多边外交
二、多边主义
第二节中国的多边外交
一、建国后的中国多边外交
二、中国多边外交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中国的多边外交与制度性多边主义
七、参考文献
1、裴坚章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二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2、楚树龙、金威主编: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
3、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张历历著,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杨公索、张植荣著,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执笔人:王燕飞
2010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