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史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1900—1901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并被迫签订了丧
近代
侵略与 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反抗
1931年9月18日,日本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发动了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 国的团结与合作
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返回栏目导航
续表
阶段与特征
史实
影响(或意义)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
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 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
一切合法权利
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 20世纪70年代: 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登上国际大舞台 公报》
美国围绕台湾、人权、西藏等问题百般刁难中国,其中台湾问题是中美 关系的焦点。中美关系出现一波三折的特点
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返回栏目导航
四、中日关系
阶段 特征
史实及影响(或意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中国战败,双方签订了《马 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返回栏目导航
续表

阶段 特征
史实及影响(或意义)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近代
侵略与 反抗

中国外交专题

中国外交专题

新中国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制定外交方针(背景、名称、目的、内容) 、制定外交方针(背景、名称、目的、内容) 2、美对华政策 、 3、20世纪 年代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 世纪 年代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时间、相关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时间、
近代史
1、晚晴政府在外交中的地位、外交机构、影响、 、晚晴政府在外交中的地位、外交机构、影响、 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原因、构成、影响)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原因、构成、影响) 3、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原因、构成、影响) 、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原因、构成、影响) 4、第三批不平等条约(原因、构成、影响) 、第三批不平等条约(原因、构成、影响) 5、第四批不平等条约(原因、构成、影响) 、第四批不平等条约(原因、构成、影响) 6、第五批不平等条约(原因、构成、影响) 、第五批不平等条约(原因、构成、影响) 7、第六批不平等条约(原因、构成、影响) 、第六批不平等条约(原因、构成、影响) 8、外交亮点(巴黎和会) 、外交亮点(巴黎和会) 小结:中国近代外交给了我们的什么启示? 小结:中国近代外交给了我们的什么启示?
意义) 意义) 2、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时间、过程、 、 原因、时间、过程、 影响) 影响) 3、中日建交(原因、时间、人物、影响) 、 原因、时间、人物、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新时期的外交1、外交政策的调整(原因、内容) 、外交政策的调整(原因、内容) 2、外交成就 、 启示: 启示: 1、政策制定考虑因素 主要因素;次要因素 、政策制定考虑因素:主要因素; 2、外交基础: 、外交基础: 3、外交出发点: 、外交出发点:
中国外交专题
古代史

重点!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复习资料

重点!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复习资料

重点!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复习资料朝贡制度(1)朝贡、册封、贸易朝贡体制不等于朝贡贸易体制,强调贸易在朝贡关系中的核⼼地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概⽽论;明朝是朝贡贸易的极盛时期,清朝则是衰落时期;清代朝贡关系的实质是政治,⽽⾮贸易,即清代虽然延续了明代的朝贡制度,但实质已经转化为⼀种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治⽅式,剔除了明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中国与外国之间形成的藩属关系(2)以英国为⾸的西⽅国家从拿破仑战争中解脱出来,⼯业⾰命⼜使其实⼒⼤增,它们不愿再承受藩属国待遇,坚持按照西⽅的法规和外交条例来进⾏与中国的关系。

朝贡体制⾯临着西⽅条约体制的挑战。

定义:是⾃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

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

朝贡体系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的等级制⽹状政治秩序体系,中国以天朝⾃居,透过册封,结合儒家思想体系,层层往外推拓。

《南京条约》《南》及其附件是1842年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是第⼀次鸦⽚战争的产物。

背景: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业⾰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的⼤门。

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战争,由于双发的⼒量对⽐悬殊,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内容:1、五⼝通商。

清朝政府开放⼴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岸,准许英⼈居住贸易。

2、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付⾏商债务。

3、割地。

清朝政府将⾹港岛割让给英国。

4、关税协定。

5、废除公⾏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由贸易6、领事裁判权7、⽚⾯最惠国待遇8、低关税9、租界10、外国军舰常驻中国港⼝影响:《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个不平等条约,它及其附件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改变,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新中国的外交》专题复习(共27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新中国的外交》专题复习(共27张PPT)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题思路】此题突破点在于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关键词的理解,再联系后面的实际问题就不难得出答案。
材料研读:中国为什么能在70年代重返联合国
材料一:历届联大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票数
20 70
世 纪 年 代
材料二: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 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 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 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发展: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 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以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知识框架:
新中国的 外交
建国初 期的外 交建树
20世纪70 年代的外 交新局面 改革开放 以来的外 交成就
建 国 初 期 的 外 交 建 树
考点探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 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 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 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

链接中考:
1、[中考题]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 线图,新中国出现第二次建交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美关系的改善 D.苏联解体
【解题思路】中美关系的改善是重点要掌握的内容,
但仅仅会死记硬背是不够的,还应理解其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第一篇: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1、天下观念中国传统世界观念的核心即天下观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

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

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视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考中外关系的正常思路被长期扭曲。

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代替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一方面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一方面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

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始终未能产生。

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

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摆脱外交困境的出路。

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结构上已然崩溃,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崩溃。

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可能性。

2、朝贡体制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

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

因为主要表现为物品交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

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

中国古代外交史三种复习思路

中国古代外交史三种复习思路

中国古代外交史三种复习思路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从中国古代外交史实与阶段特征角度复习1、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与安息大秦的关系)(2)特征:(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而且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对外交往的对象是亚洲国家,以输出商品为主)(3)原因:(政治局面的大一统;交通发达;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2)特征:(广泛的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影响深远,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时世界上的两大文明中心之一。

)(3)原因:(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3、宋元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2)特征:(以海上贸易往来为主,交往范围更广,往来人员以商人和旅行家为主)(3)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个民族政权并存)4、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斗争、葡萄牙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2)特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矛盾日益尖锐,反侵略斗争出现。

)(3)原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二、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内容角度复习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东汉:(1)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2)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3)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唐朝:(1)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2)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3)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中国古代外交史复习指南

中国古代外交史复习指南

中国古代外交史复习指南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中国古代外交概况(一)中国古代外交史实与阶段特征1、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与安息大秦的关系)(2)特征:(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而且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对外交往的对象是亚洲国家,以输出商品为主)(3)原因:(政治局面的大一统;交通发达;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2)特征:(广泛的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影响深远,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时世界上的两大文明中心之一。

)(3)原因:(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3、宋元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2)特征:(以海上贸易往来为主,交往范围更广,往来人员以商人和旅行家为主)(3)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个民族政权并存)4、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斗争、葡萄牙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2)特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矛盾日益尖锐,反侵略斗争出现。

)(3)原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内容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东汉:(1)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2)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3)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唐朝:(1)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2)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3)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中国外交史》题库

《中国外交史》题库

《中国外交史》题库《中国外交史》题库一、填空题:1、现代意义上的外交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2、第一个有记录可查的是米兰公爵在1455年派往(热那亚)的常驻使团。

3、(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可以说是揭开了西方外交的序幕。

4、1875年8月,清政府第一次派出(郭嵩涛)常驻英国。

5、除(南斯拉夫)外,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同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形成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6、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这一时期,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有20多个,除(法国)外,都是亚非的民主独立国家,形成了中国外交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7、1947年3月,美国抛出了(杜鲁门)主义,这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的开始。

8、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9、1954年9月,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通过了第一部宪法。

10、中国同部分民族主义国家建交,坚持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

11、1949年1月31日,苏共中央派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来华,代表斯大林听取毛泽东的意见。

12、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1月20日,毛泽东第一次访问了苏联。

13、1950年2月14日,中苏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于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苏联贷款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14、1955年1月11日,中国和南斯拉夫发表了建交公报。

5月24日,中国首任驻南大使伍修权到任。

15、中国和南斯拉夫关系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分歧所致。

16、古巴是拉丁美洲也是整个美洲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17、1952年9月,蒙古总理泽登巴尔率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活动和进行访问。

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正式访华的外国政府首脑。

18、新中国成立以后,同周边国家尚有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需要解决,突出的是边界问题和华侨双重国籍问题。

华师大版历史中考 中国外交专题复习及练习题

华师大版历史中考 中国外交专题复习及练习题

专题五中国外交一、中日关系1、近代史上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1)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2)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3)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将福建变成其势力范围。

(4)一战期间,出兵侵占德国的势力范围——中国山东。

(5)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

(6)1932年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把东北变成其殖民地。

(7)1937年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8)1937年底制造南京大屠杀。

(9)在中国烧、杀、抢、掠,制造无人区,实施细菌战。

(10)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1)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2)小泉纯一郎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降至冰点。

(3)日本在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对华战争赔偿等做法上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3、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几点认识(1)中日关系最大的障碍是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2)中日关系是极其复杂而又敏感的,双方在处理两国关系时应本着“与邻为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去努力改善,避免过激的不理智行为的发生。

二、中美关系1、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充当侵略帮凶,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2)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3)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

(4)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发起签署《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5)抗日战争期间,出于反对日本法西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减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的需要,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6)解放战争期间,为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一.知识归纳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中考历史复习专项之中国外交

中考历史复习专项之中国外交

专题中国外交史一、中国古代的外交西汉:汉武帝两次派________通西域,开通了_____________.唐朝:(唐朝是个兼容并蓄的开放王朝,外交总体较为活跃)______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著有《大唐西域记》______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建筑、医药知识,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元朝:元世祖时意大利人_______来到中国长期居住,回国后著有《____________》,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明朝:友好交往:______下西洋对外冲突:______抗倭;_______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抗击外来侵略:1662年______收复台湾;_____皇帝两次派军队在雅克萨抗击沙俄侵略。

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特征:由对外开放逐渐走上闭关锁国。

启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衰落,对外开放带来繁荣富强二.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清政府:西方列强四次侵华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实行妥协退让政策;雅尔塔会议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微,政府腐败无能。

(2)(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三.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孤立、封锁、包围政策建交: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成就: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并倡导______________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______,提出“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_____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1972年中日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建交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成就: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注: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仅为大纲版;新标版未单列中国古代外交,仅零星散见于新人教版必修Ⅱ的中国古代商业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框题。

本专题含中国古代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对外交往概况。

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汇编:专题十三 中国外交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汇编:专题十三 中国外交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汇编:专题十三中国外交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2、西汉丝绸之路【考点详解】丝绸之路①开通条件: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为开辟奠定基础C. 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从此,这一地区正式归入西汉的版图。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罗马)③作用:经济上: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文化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隋唐时期1、社会特点:中西互通,胡汉交融2、日本派“遣唐使”并派学生到长安留学3、鉴真到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玄奘天竺取经【考点详解】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1.玄奘西行:(1)唐朝玄奘去印度取佛经.(2)作用:促进中印往来和文化交流.2.鉴真东渡:(1)东渡:唐代大师鉴真六次东渡日本(2)影响:带去的先进文明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4、波斯商人把珠宝业发展成为长安的第三大行业,唐都城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三)宋元时期1、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宋元时期),中国陶瓷开始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元代的泉州是一个国际性的海港。

2、作用: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拓展】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比较丝绸之路:陆路,以丝绸为主,贸易国少陶瓷之路:海路,以瓷器为主,贸易国多3、宋元时期“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四)明清时期1、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①条件: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目的:宣扬国力、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④评价: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

比欧洲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B.局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___闭__关__锁__国_政__策___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
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 所不及,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 无。
相关考点:
闭关锁国的原因:
__以__农__为__本_传__统__观__念__的_影__响__;_________________ __自__给__自__足_的__封__建__经__济__稳_定__;_________________ __清__统__治__者_担__心__西__方__殖_民__势__力__入__侵__危_及__自__己__统__治_。 含义:__严_格__限__制__海__外_贸__易_____ 表现:四__口__通__商__—_—__一__口__通__商_(__一__口__指__广_州__) 管理机构:__广__州__十__三_行______ 影响: 对__西__方__殖__民_者__的__侵__略__活_动__起__到__一__定_的__自__卫__作__用_;___ 但__闭__关__锁__国_,__与__世__隔__绝_,__是__中__国__落_伍__与__使__世__界_。___
中国外交史
学习目标:
• 了解中国古代友好交往的重大史实 • 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 • 了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 通过以上的学习认识外交政策
相关考点:
1,_张__骞__通__西_域____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 2,丝绸之路的路线: ___长__安_—__—__河__西__走_廊__—__—__今__新_疆__地__区__—__—_西__亚__ ___—__—_大__秦__(__大__秦_即__罗__马__); 3,丝绸之路的影响:促__进__了_东__西__方__的__经_济__文__化__交__流。
中国古代友好外交的重大史实: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马可•波罗访华 闭关锁国



元 明

丝绸之路
市舶司
郑和下西洋
通过以上学习,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主动对外交流变为闭关锁国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条约内容
条约内容
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 款2100万元,开五口 通商,协定关税
割辽东半岛,台湾,
航行路程:
_从__刘_家__港__出__发__,_最__远__
_到__达_红__海__沿__岸__和_非__洲__
_东__海_岸_____
意义:
_促__进__了__中_国__和__亚__非___
_各__国__的__经_济__交__流__,___
_加__强__了__我_国__同__亚__非___
_各__国__的__友_好__关__系
乔治的笑
中考链接:
(2011年山西中考)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 达,那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 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 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A )
AHale Waihona Puke 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广州十三行
明初盛世
相关考点:
郑 和
时间:_1_4_0_5_-1_4_3_3_年_ 支持者:_明_成__祖__(__朱__棣)
考点链接:
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 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C )
A.长安——葱岭——新疆——河西走廊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大秦 D.成都——云南——印度——欧洲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拱之
鉴 相关考点:
真 坐 像
_唐_玄__宗___统治 时期,鉴真 东渡到达
_日__本____,并
精心设计了 _唐__招_提__寺__,被
日本视为艺
术明珠,是
中日友好交
往的鉴证。

相关考点:

西
_唐__太__宗__统治时期,

玄奘西游,到达
_____天_竺___(今天
的印度),回国后
以亲身见闻写成
《_大__唐_西__域_记__》,成为
澎湖列岛给日本,赔 款2亿两,开设工厂, 增设口岸
赔款4.5亿两,严禁人 民参加反帝活动,拆 大沽炮台,划使馆界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新中国的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 高,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取得了一系列 的外交成就。主要分为三个 时期:建国初期;七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
___处__理_国__与_国_之__间_关_系__的_基__本_准_则_________. 3,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求_同__存_异_, 起到的作用:促_进__了_会_议__的_圆__满_成_功__,_也_促__进_了__中_国_同_ __________亚_非_各__国_的_友__好_关__系___ 4,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毛泽东与斯大林合影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 表团时
周恩来访问印度
万隆会议
日内瓦会议
相关考点:
1,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__苏_联___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_1_9_53_年____, 内容:
互__相_尊_重__领_土_和__主_权__完_整_;__互_不_侵__犯_;__互_不_干__涉_内_政, __平_等__互_利_,__和_平_共__处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研究中亚,印度半
岛以及我国新疆地
区的重要典籍。
宋元时期:
宋:海外贸易发达,_广__州_____和__泉__州___ 是闻名世界的两大商港,中国商船近至朝 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及非洲东海岸。 为管理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__市_舶__司__。
元:对外交往频繁,典型事例为马__可__•波__罗__访, 华 其人在中国得到_元_世__祖__忽__必__烈__的赏识,在 元朝任职为官,回国后口述成书 _《__马_可__•_波__罗_行__纪__》_,在欧洲广为流传,刺激 了新航路的开辟。
_日_内_瓦__国_际_会__议_.
中考链接;
(2012年山西中考)1953年底,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 的影响。其内容是:( A )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A
B
C
D
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