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选修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心理学选修作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系
学号:10070142025
姓名:司春彦
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交往的启示
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彼此之间必然要进行交往,这不仅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属性,而且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各种需要的心理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的需要及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人际交往呈现出与原有交往不同的新特点。
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重视相互间的尊重与平等,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中的人际交往,每个人都希望个人的隐私、决定、观点、意见和生活方式得到尊重,拥有人格上的平等。人格平等和人格尊重成为人际关系中相
互交换的重要媒介。社会交换理论也十分重视参与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认为在所有的社会交换中都包含着一种相互期望,即交换是互惠的。交换双方都希望得到的报酬或利润与付出的成本或投资成正比,谁也不愿长久地进行“赔本”交换。既不喜欢被别人利用,也不喜欢占别人的便宜,即交换的公平原则。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交换才能达到互惠、共同获益,所以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性趋势正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具体体现。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特色。在过去的人际交往中,亲情、友情等各种情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身边的人,“任人唯亲”是过去选人的重要标准。当今社会这种非理性的做法已
经失去了市场,人际交往日益走向理性化,以家族企业为例,在职位的安排上已不再为亲戚、朋友、老乡同学为重用,而是根据个人的才能委以重任,“任人唯贤”成了用人的标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发生交往,是为了满足彼此之间的某种需求,为了自身的发展。但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交换必须坚持某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持续下去。
(1)信任合作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往双方的信任度,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可以减少交往中的很多麻烦,降低交换成本,获得更高、更稳定的酬赏和利润。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双方越是相互信任,发生交往和交换的频率越高,人们获得的交换酬赏就越多;反之,双方如果充满了猜疑,彼此就不会发生交往行为,个体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所以说,信任合作的人际交往原则,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不但能获得自身的利益,达到预定的目标,还可为下一次的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种互惠的人际交往行为。如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能做到相互的信任,一旦失信于人获欺骗他人,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比如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被驱逐出人际交往的圈子、受到孤立等等,是一种得不偿失所谓行为。
(2)公平互惠原则
在人际交往行为中,必须坚持公平互惠的原则,否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换行为就很难进行下去。其实,“公平”是一种心理体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个体发现自己的收益与自己的投入之比,与对方的这一比例大致相同时,就会认为实现了公平交往,类似的人际交往以后还会有可能发生;如果个体发现自己受益于成本之比低于对方时,便会产生抱怨情绪,从而中断原来的交往关系;如果个体发现自己的收益与成本之比高于对方时,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负疚感,对下一次的交往产生障碍。也就是说,在任何的社会交往行为中,人们都不愿意长久地吃亏,或长期地被他人利用,也不可能长期地占他人的便宜。只有在交往中坚持公平互惠的原则,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得到持续,使双方都能得到自己的需求,实现各自的发展。
(3)要有责任心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担任这一种或多种社会角色,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就是角色之间的互换,是一种责任的交换,所以在人际交往行为中要有一定的责任心,承担起每个角色所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何一种人际交往都应秉着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做到“在其位,谋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