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郭守敬修订历法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郭守敬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郭守敬早于欧洲300年采用365.2425日计年郭守敬是中国元朝时期的天文学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有成就的科学家。
他生于1231年,卒于132020年。
公元1271年元王朝建立,准备颁行全国统一的历法。
为了精确汇集天文数据,以备制定新的历法,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精心设计制造了一整套天文仪器,共13件,其中最有创造性的有3件:高表及其辅助仪器,简仪和仰仪。
高表是古代圭表的发展。
表是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底端水平地伸向正北方的一条石板。
每天太阳“走”到正南方时,表影落在圭面上。
量表影长度就能推算出节气和时刻。
这是最古老的天文仪器之一。
郭守敬的简仪是中国传统浑仪的发展,这种结构,欧洲直到18世纪才采用。
仰仪是个中空的半球面,形状像口锅,锅沿刻有方位,锅里刻有与观测地纬度相当的赤道座标网。
锅口架一小板,板上有孔,孔的位置正在球面的中心。
太阳光通过小孔形成一个倒落在锅里的像,由此读出太阳的座标和该地的真太阳时刻。
仰仪还能够用来观测日食,读出日食的时刻、方位和食分等等。
郭守敬还发明了很多其他观测器具。
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月,制订了一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
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
欧洲的历法《格里历》也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但是《格里历》是公元1582年开始使用的,比郭守敬的《授时历》晚了整整300年。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有14种,共计105卷。
郭守敬是中国古代成就突出的科学家,直到很晚,世界各国的科学界才逐渐了解他。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锯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15天内伐出300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
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
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10天,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结果只砍了100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
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
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
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
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
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
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
鲁班捉了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
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和蝗虫板牙那样的锯齿。
用它去锯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
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钝了,就是断了。
这时,鲁班想起了铁。
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锯树,真是快极了!
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
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13天,就伐了300根梁柱。
郭守敬修订历法
郭守敬修订历法500年前,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完成了对历法的修订,他确立的农历和历元至今仍在使用。
郭守敬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科学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中国历法的演变中国历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朝,当时已经有了完整的月亮计岁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份的规定、年份的计算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大体上一直沿用了这一计算方式。
唐朝时期,长安的大街上立有史册碑,引用着北魏时期制定的泰始历,是中国第一部正式的历书。
但是,随着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的历法有不少缺陷。
例如,农历和阳历往往不同步,每年的节气时间不太准确,这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因此,中国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对历法的修改和改进。
二、郭守敬的修订历法之路郭守敬生于明万历四年(1572年),常州人。
他自幼聪明好学,善于数学,后来受到张缙彝的启蒙。
不久之后,他考中了举人,并被选入天文馆学习。
郭守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文学家的合作,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
郭守敬最大的成就是对历法的改革。
当时,中国使用的是北宋制定的紫微历,但是在物竞天择的明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紫微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公历和农历之间的不一致、节气不准确以及天文学偏差。
郭守敬意识到历法的不合理,决定对历法进行重新修订。
郭守敬着手修订历月和十二辛卯历,将北宋的紫微和周期法合并起来。
他制定了新的农历,规定在农历大年初一为历元,这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议。
当时的一位官员曾批评郭守敬改变历法秩序,是在搞乱天下。
郭守敬则辩称,制定新历将有利于世界安定,使历法顺应天时地利。
最终,郭守敬的改革经过多次实验后,于1610年正式颁布开来。
三、郭守敬的成就郭守敬修订的历法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制定的历元至今仍在使用,周期长度虽然有微调,但总体来说精度仍然是很高的,这在宇宙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着“中国贡献”的说法。
关于科学家郭守敬的故事
关于科学家郭守敬的故事郭守敬是中国元代的科学家,那么关于郭守敬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郭守敬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郭守敬的故事郭守敬是中国元朝著名的水力专家和天文学家,他在世时编纂了非常多的著作,这些书对后世的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因为他的教导所以郭守敬熟读五经和清楚天文学等知识,他的老师也是个非常有名望的人,他的老师是刘秉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也给了郭守敬很多教导。
在郭守敬的研究生活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呢?郭守敬十五岁那年,家里突然就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武安天宁寺的和尚,法名子聪。
这位和尚非常通晓天文、地理、算数和音律等多种学问,他上门来拜访是因为他与郭守敬的父亲郭荣交情极深。
父亲和子聪和尚在一起切磋起学问来了。
和尚就出一幅莲花漏的拓片,问郭守敬的父亲:“这是天圣莲花漏,主要器皿都采用莲花、莲蓬和莲叶的形状,名叫‘莲花漏’。
莲花漏设计精巧,可惜由于战乱失传已久,我在一节被人打折的石碑上拓得此图,左思右想但不解其中奥秘。
”这时候年纪甚小的郭守敬一字不落的听到了两人的对话,心想还从未见过设计如此精巧的计时工具,就心生一计,向子聪和尚讨来了莲花落,说自己有办法解除。
半个月后,子聪来郭家取莲花漏拓片,郭守敬向子聪讲起莲花漏各部分的结构和用途,说的头头是道,子聪听了觉得非常妙,一个劲的夸赞郭守敬是神童。
郭守敬的父亲听了后直说不知道郭守敬天天在房内画图、算术,不觉得是什么神童。
后来子聪觉得郭守敬非常有天赋,就带郭守敬去武安紫金山学经深造。
郭守敬的精神郭守敬是元朝有名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
在幼时就承祖父郭荣家学,熟读五经,攻研天文、算学、水利。
在面见忽必烈之后陈述了自己总结出来的解决水利方面问题的6条建议,然后忽必烈就派他去监管水利。
后来进入了太史院之后和太史令王恂一起开始制定新的历法。
最终经过了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这本通行360多年,是那个时候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石勒读汉书
晋元帝即位的第二年,匈奴族的汉国国主刘聪病死。
汉国内部也发生分裂。
刘聪的侄儿刘曜接替了国主的地位。
他觉得用汉朝的名义并不能欺骗人民,在公元319年,改国号为赵。
汉国大将石勒在反晋战争中扩大了兵力,不愿再受刘曜的统治,也自称赵王。
石勒是羯族人,他家世代是羯族部落的小头目。
年轻的时候,并州地方闹饥荒,他和部落失散了,曾经给人家做过奴隶、佣人。
有一次,石勒被乱兵捉住,关在囚车里。
正好他的囚车旁边有一群鹿跑过。
乱兵纷纷去追捕鹿群,石勒才趁机逃走。
石勒受尽苦难,没有出路,就召集一群流亡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强悍的队伍。
刘渊起兵以后,石勒投降汉国,在刘渊部下当了一员大将。
羯族人的文化比匈奴人要低。
石勒从小没有像刘渊那样受过汉族文化教育,不识字。
他担任大将以后,渐渐懂得要成大事业,光靠武力不行,就依靠一个汉族士人张宾,采取了许多政治措施。
他还收留了一批北方汉族中的贫苦的读书人,组织了一个“君子营”。
由于石勒骁勇善战,加上有了张宾一批谋士帮他出谋划策,石勒的势力更加强大。
到了公元328年,终于消灭了刘曜。
过了两年,石勒在襄国自称皇帝,国号仍是赵。
历史上把刘氏的赵国称为“前赵”,把石勒建立的赵国称为“后赵”。
石勒自己没有文化,但是却十分重视读书人。
他做了后赵皇帝后,命令部下,凡捉到读书人,不许杀死,一定要送到襄国来,让他自己处理。
他听从张宾的意见,设立学校,要他部下将领的子弟进学校读书。
他还建立了保举和考试的制度。
凡是各地保举上来的人经过评定合格,就选用他们做官。
石勒严禁部下提到“胡”字、“羯”字。
但是为了安抚汉族士人,有时候也没有执行禁令。
有一次,有个汉族官员樊坦被任用做官。
樊坦进宫朝见的时候,穿了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
石勒吃惊地问他:“你怎么穷到这步田地?”樊坦忘记了禁令,回答说:“刚刚碰到一批羯贼,把我的家当都抢走,家里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
”石勒知道他吃了亏,就安慰他说:“羯贼这样乱抢东西,太不应该!我来替他们赔偿吧!”樊坦忽然想起了触犯了禁令,吓得浑身发抖,连忙向石勒请罪。
郭守敬修订历法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郭守敬修订历法的历史典故〕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下面,就由yuwenmi小编给大家分享郭守敬修订历法的历史典故,希望各位同学喜欢!▲郭守敬修订历法的历史典故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视吸收汉族的读书人,帮助筹划朝政大事。
他重用一个汉族谋士刘秉忠。
忽必烈称帝和定国号为元,都是刘秉忠的主意。
后来,刘秉忠又向忽必烈荐引了一些朋友、学生,也一个个担任了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员。
其中有一个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今河北邢台)人。
他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
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那时候,刘秉忠和他的朋友张文谦等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讲学,郭荣把他孙子送到刘秉忠那里学习。
郭守敬在那里认识了许多爱好科学的朋友,学问就长进得更快。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材。
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召见郭守敬。
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
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每听完一条,就点头赞许。
最后,他很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呢。
”接见以后,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过了两年,郭守敬又被派到西夏一带去整治水利。
那里经过多年战乱,河道淤塞,土地荒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郭守敬到了西夏,经过详细勘察以后,发动民工疏浚了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坝,还开挖了一些新河道。
不出一年时间,这一带九百多万亩农田灌溉畅达,粮食丰收,百姓的生活也都改善了。
为了加强大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测水路交通情况。
经过郭守敬的勘测、设计,不但修通了原来的运河,还新开凿了一条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这样,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就畅通无阻了。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吴文俊的选择记忆法
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整天忙于研究数学,就连自己的生日都不记得。
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他,见面就说:“听您夫人讲,今天是您的60大寿,特来祝贺!”
“噢,是吗?”吴教授听了,若无其事地说。
客人感到迷惑不解,心想:“这位数学家恐怕是老糊涂了,记忆力衰退,不然怎么连自己的生日都忘了呢?”可是,后来客人发现并非如此。
当他俩谈到吴教授所研究的用机器证明几何问题时,客人指着教授所设计的一台机器问道:“这台机器是什么时候安装好的?”
“去年12月6日。
”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
“您在研究用机器证明几何问题方面有哪些进展?”客人又问。
“大的进展谈不上。
今年1月11日以前,我为计算机编了300多道命令的程序,完成了第一步准备工作。
”教授继续回答。
这时,客人十分惊讶地问道:“吴教授,您自己的生日都记不住,这几个日子却记得这么清楚,这是什么原因?”
吴文俊教授爽朗地笑了:“我从来不记那些无意义的数字。
在我看来,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有什么要紧?所以,我的生日、爱人的生日、孩子们的生日,我都记不得,但有些数字就非记不可,也很容易记。
例如,年底,当然是12月;而6正好是12的一半。
年初,自然是1月,而1月11日,排成阿拉伯数字是111,三个1连排,很好记。
”
吴文俊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却记得那些“非记不可”的数字,而记这些数字又是那样相当地容易。
这既说明他痴迷数学的忘我精神,也体现了作为数学家的专业精神。
许多科学家之所以成就非凡,都离不开这种学者的大家风范。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郭守敬修订历法
郭守敬是元代邢州(今河北邢台)人。
他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
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才。
郭守敬很快被忽必烈召见。
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6条整治水利的措施。
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每听完一条,就点头赞许。
最后,他很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呢。
”接见以后,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为了加强大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测水路交通情况。
经过郭守敬的勘测、设计,不但修通了原来的运河,还新开凿了一条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这样,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就畅通无阻了。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
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
过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这种历法误差很大,连农业上常常使用的节气也算不准。
元朝征服江南以后,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种历法。
南北历法不一样,更容易造成紊乱。
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
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来叫太史院)。
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
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历法先要重视观测,而观测必须依靠仪表。
原来从开封运来的有一架观察天象的大型浑天仪,已经陈旧不堪,得不到可靠的数据。
郭守敬设计一套新的仪器。
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他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
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
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精确的实地观测。
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
这个大胆的计划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测点。
郭守敬的故事简短一年级
郭守敬的故事简短一年级在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上,宋元时代是科学技术最为繁荣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重要时期。
天文学、数学、医学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郭守敬就是在当时创新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也是13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在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地理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对天文研究和天文仪器创制方面贡献巨大。
郭守敬从小喜欢动脑筋,对各种自然现象很感兴趣。
他的祖父郭荣是一位精通数学和水利的学者,对少年时代的郭守敬影响很大。
祖父认为他有培养前途,就送他到邢台西面的紫金山去求学。
那时,一些有学问的人,像邢台人刘秉忠及沙河人张文谦等,都住在紫金山研究学问。
郭守敬读书刻苦认真,特别爱好天文学,利用课余时间制造了一些天文仪器的模型,得到张文谦等人的赞赏。
郭守敬青年时代就不怕困难,敢想敢做。
离家乡邢台城外五里多地,有一支泉水,经过一座石桥流进城里。
年代久了,淤泥湮没了石桥,泉水涨起时,附近的庄稼和交通都受影响。
于是县里人决定建造一座新石桥。
20岁的郭守敬,被指定为工程的负责人。
他年纪虽轻,劲头却很大,先到现场仔细观察了地形,决定建桥地址,还开凿了沟渠,使泉水能够畅通无阻,把被淤泥湮没了的石桥也掘了出来,全部工程,只用了40天。
当地百姓都赞扬他“巧思绝人”。
当时中都(现在的北京)附近的河道,由于战争的影响破坏得很厉害,元世祖忽必烈派郭守敬负责治理这些河道。
他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知道,现在的大运河是从浙江杭州起,往北直通到北京的。
可是当时,大运河只通到通州。
从通州到北京的运输,要靠陆路。
每逢秋雨连绵之日,运输就很难进行。
郭守敬建议在北京和通州之间开凿一条河流,跟大运河连接起来。
建议被采纳后,他立刻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决定把昌平县北山的泉水导入瓮山泊(现在的昆明湖),再引进城里的什刹海,然后流入新运河。
他还在这条河上修筑堤坝,设置闸门,用来调节水量,使大船也能通行。
【优质文档】郭守敬的故事二则-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郭守敬的故事二则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市邢台县)人。
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以下是cnfla 小编为你整理的郭守敬的故事,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郭守敬西夏治水西夏末年,因蒙古与西夏连年征战,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田地荒芜,百姓四处逃难,久负盛名的塞北江南变得疮痍满目。
至元元年(1264年),张文谦以中书左丞的身份巡视西夏,全面负责西夏治水工作,时任副河渠使的郭守敬随其前往,视察水利。
郭守敬来西夏后沿黄河两岸勘察地势水情,走访百姓,绘制地图,并提出“因旧谋新、更立闸堰”的方案(即在疏浚旧渠故道的基础上增开新渠、在渠首建闸坝)。
忽必烈审批后付诸实施。
郭守敬率领民工开挖、疏浚原有河道,修堤建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修复了长达四百余里的唐来渠和长达二百五十余里的汉延渠以及正渠十余条、大小支渠六十八条,同时更立闸坝,以有效控制进渠水量,圆满完成了疏浚修复河渠的任务。
郭守敬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西夏河渠皆通其利,数万顷农田得到了及时灌溉。
西夏人民为了感谢郭守敬,在渠上建了郭氏生祠,并立碑记录了此事。
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自西夏返回中都途中,特地乘舟顺河而下,经四昼夜至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以自己亲身试航成功证明了此段黄河可以漕运。
同时,他还考察了查泊、兀郎海(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一带,认为这里的许多古渠修复后可以利用,并将此事上奏元世祖忽必烈,得到忽必烈的称赞。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采纳郭守敬的建议,下令在中兴州至东胜黄河段上设立了十处水上驿站。
此段漕运的开辟和水上驿站的设置,便利了西夏粮食外运,改善了西夏与上都、大都间的交通,加强了西夏故地与元朝中央的联系。
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忽必烈自登上汗位后,财政困难的问题就一直在困扰他。
郭守敬简介郭守敬的生平故事郭守敬的故事
郭守敬简介郭守敬的生平故事郭守敬的故事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市邢台县)人。
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郭守敬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
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XX年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学习经历郭守敬于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生于顺德府的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
郭守敬父亲的情况史传未载,有可能是早逝。
他是由祖父郭荣抚养成人的。
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
在郭荣的教养下,郭守敬从小勤奋好学,在少年时代就养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
郭守敬十五六岁时,曾根据书上的一幅插图,用竹篾扎制出一架测天用的浑仪,而且还堆土做了一个土台阶,把竹制浑仪放在上面,进行天文观测。
他还曾根据北宋燕肃一幅拓印的石刻莲花漏图,弄清了这种可以保持漏壶水面稳定的、在当时颇为先进的计时仪器的工作原理。
当时,忽必烈(元世祖)的重要谋士、著名学者刘秉忠因居父丧,正于邢台西南的紫金山中结庐读书,从学的人有著名学者张文谦、张易、王恂等人。
郭守敬修订历法
郭守敬修订历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物生平。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
就重视吸收汉族的读书人。
帮助筹划朝政大事。
他重用一个汉族谋士刘秉忠。
忽必烈称帝和定国号为元。
都是刘秉忠的主意。
后来。
刘秉忠又向忽必烈荐引了一些朋友。
学生。
也一个个担任了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员。
其中有一个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相关事件。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
决定整治水利。
征求这方面的人材。
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
忽必烈很快就在开平召见郭守敬。
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
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
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
每听完一条。
就点头赞许。
最后。
他很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
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呢。
”接见以后。
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
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过了两年。
郭守敬又被派到西夏一带去整治水利。
那里经过多年战乱。
河道淤塞。
土地荒芜。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郭守敬到了西夏。
经过详细勘察以后。
发动民工疏浚了一批原有的渠道。
水坝。
还开挖了一些新河道。
不出一年时间。
这一带九百多万亩农田灌溉畅达。
粮食丰收。
百姓的生活也都改善了。
为了加强大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
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测水路交通情况。
经过郭守敬的勘测。
设计。
不但修通了原来的运河。
还新开凿了一条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
这样。
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
就畅通无阻了。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
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
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
过去。
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
这种历法误差很大。
连农业上常常使用的节气也算不准。
元朝征服江南以后。
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种历法。
南北历法不一样。
更容易造成紊乱。
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
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
名叫太史局。
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
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
历法。
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
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
郭守敬就提出:研究历法先要重视观测。
而观测必须依靠仪表。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杰出的科学家沈括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沈括。
他从小好学,除了读入仕必读的儒家“经典”外,还通览诸子百家史记小学。
公元1051年,沈括当上了江苏海州沭阳主簿,因治理水患有功,公元1055年调任代理东海县令,开始节节升迁。
他在京都历任司天监、军器监、翰林院学士等职,以任司天监的时间最长。
他研究天文、历法、主要是在这段时间内。
他用尽自己晚年的精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沈括在数学上创立了著名的“隙积术”和“会圆术”。
所谓“隙积术”就是高阶等差级数的术积法。
“隙积法”在西洋学中称为“积弹”,那是沈括以后五六百年的事了。
“隙积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沈括堪称数学这一领域研究的创始者。
“会圆术”是沈括在平面几何学上的一个创造。
沈括在光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通俗地讲解了凹面镜成像和针孔成像的道理,还对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现象进行了研究,解释了虹的科学道理。
他还卓越地解释了月亮盈亏和日、月食现象。
沈括对天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曾经制作和改进了不少仪器,如改进浑天仪,制作出浮漏和测日影的铜表。
浑天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
经过历代的发展的演变,到宋朝,浑天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三重圆环,相互交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为此,沈括对浑天仪作了比较多的改革。
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省去月道环,其侯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观测视线。
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后来元朝郭守敬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由几个盛水的容器装置成阶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侧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
最下面的容器没有孔,里面装置有刻着时间标度的“箭”,随着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从显露出来的刻度可以读出时刻。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韩愈反对迎佛骨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不但善于写文章,还是个直言敢谏的大臣。
在他写完《平淮西碑》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得罪朝廷的事儿。
原来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
他打听到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
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30年开放一次,让人瞻仰礼拜。
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唐宪宗让人说得相信了,特地派了30人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
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
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或是不信,都要凑个趣。
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
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向来不信佛的,更不要说瞻仰佛骨了。
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骨,很不满意,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干这种迷信的事。
他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
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收到这个奏章,大发脾气,立刻把宰相裴度叫来,说韩愈诽谤朝廷,非把他处死不可。
裴度连忙替韩愈求情,唐宪宗气慢慢平了,说:“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他;他竟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短促,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也不能饶他。
”后来,替韩愈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唐宪宗没杀韩愈,就把他降职到潮州去当刺史。
从长安到潮州,路远迢迢,韩愈孤单一个人,被派到那么边远的地方去,一路上的辛酸心情,就别提了。
韩愈到了潮州,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也考虑到百姓的生活。
他把潮州官府里的官员找了来,问当地老百姓有什么疾苦。
有人说:“这儿出产少,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还有城东恶溪(今广东韩江)里有条鳄鱼,经常上岸来伤害牲畜,百姓真被它害苦了。
”韩愈说:“既是这样,我们就得想法把它除掉。
”话虽那样说,可韩愈是个文人,一不会动刀,二不会射箭,怎能除掉鳄鱼呢?后来,他写了一篇《祭鳄鱼文》,专门派人到江边去读这篇祭文,又叫人杀了一口猪一头羊,把它丢到江里去喂鳄鱼。
学究天人的大科学家——郭守敬
文/赵之珩月球上有一座“郭守敬环形山”,我国有一架“郭守敬望远镜”,你知道郭守敬是何许人也吗?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郭守敬的故事。
笃学好思,崭露头角郭守敬是我国元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机械制造学、水利工程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我国目前最大的光学望远镜——LAMOST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郭守敬出生在公元1231年河北邢台的一个书香世家。
自幼丧父的郭守敬由祖父郭荣抚养长大。
祖父郭荣是一位读书人,不仅通晓四书五经,还精通数学、天文学和水利工程,结交了一批知名的学者。
耳濡目染之下,郭守敬也十分热爱科学技术,十岁时就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有趣的小玩具。
十五岁时,他发现了一本深奥的天文学著作——《璇玑图》。
通过认真研读,他弄清楚了书中的一个个原理,用竹篾(miè)制造了一架“浑天仪”。
他还在院子里修筑了一座高台,把浑天仪架于其上,并在旁边放上一个小小的写字台,挂上一盏小灯笼。
到了夜晚,他登上高台,慢慢转动仪器上的“窥管”,瞄准星星,测量它们的位置和运行路线,然后再伏案记录。
就这样,少年郭守敬已初步掌握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长大后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年轻学者,每天都有许多仰慕者前来访问和求教。
在郭守敬的青年时代,我国北方还在金国的统治下,后来塞北的蒙古国大军跨过万里长城,大举南下打败了金国,统治了北方,建立了元朝。
因为北方经常闹水灾,元世祖忽必烈在公元1260年召集水利专家整治河道。
29岁的郭守敬和他的老师张文谦被朝廷授予官职,到河北、河南一带监督、指导河道整治工作。
郭守敬非常认真,通过广泛的考察,对河道的走向、水利设施情况、泛滥的原因等都做了详细记录,并绘制成地图。
忽必烈非常赏识郭守敬的才干,给予了嘉奖。
临危受命,编制历法公元1276年,郭守敬45岁的时候,元朝的军队攻下了南宋的首都临安(现今的杭州)。
南宋灭亡了,元朝统一了中国。
忽必烈把元朝的京城从燕北大草原迁移到了燕京(现今的北京),定名为大都。
郭守敬的故事
郭守敬的故事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是元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出生于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
郭守敬自幼聪明好学,受祖父郭荣影响,对天文、水利和算术有深厚兴趣。
他师从刘秉忠和张文谦两位大师,得益匪浅。
在其指导下,郭守敬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不仅改良了诸多天文观测仪器,还在水利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实用的设计方案。
郭守敬对天文仪器的改进堪称一大贡献,他发明和改进了简仪、浑仪、仰仪、立运仪、候极仪等一系列天文观测仪器,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和效率,为天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水利建设方面,郭守敬同样成绩斐然。
他曾提出多项水利整治和新建方案,如在北京周边疏浚河道,修建京杭大运河的部分河段,以及在江南地区兴修水利设施等,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郭守敬最重要的科学成就是主持修订了新的历法《授时历》。
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他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观测,设立了二十七个观测点遍布全国各地,通过精确的数据采集,成功制定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之一,这部历法一直沿用了三百余年。
郭守敬在太史局任职期间,积极推动科学研究和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天文和数学人才,对元代乃至后世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年的郭守敬依然活跃在科技前沿,继续致力于天文、水利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他的诸多科技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科技宝库,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守敬——精选推荐
郭守敬 ⽬录勤奋少年修⽔利显⾝⼿巧制天⽂仪器开凿⽔道郭守敬——中国古代天⽂学家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天⽂学家、数学家、⽔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
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汉族。
⽣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 延祐⼆年。
郭守敬幼承祖⽗郭荣家学,攻研天⽂、算学、⽔利。
⾄元⼗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都临安,在统⼀前⼣,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谦等主持成⽴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
太史局由王恂 负责,郭守敬辅助。
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
⾄元⼗五年(或⼗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天⽂台。
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
经过四年努⼒,终于在⾄元⼗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部很精良的历法。
王恂、郭守敬等⼈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主制历应“明历之理”(王恂)和“历之本在于测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许多重要成就。
郭守敬为修历⽽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运仪、证理仪、景符、窥⼏ 、⽇⽉⾷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在⼤都(今北京 ),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百次的晷影测量,定出⾄元⼗四年到⼗七年的冬⾄时刻。
他⼜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归算,得出⼀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
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的公历值⼀样。
中国古历⾃西汉刘歆作《三统历 》以来,⼀直利⽤上元积年和⽇法进⾏计算。
唐、宋时,曹⼠等试作改变。
《授时历》则完全废除了上元积年,采⽤⾄元⼗七年的冬⾄时刻作为计算的出发点,以⾄元⼗⼋年为“元”,即开始之年。
所⽤的数据,个位数以下⼀律以100为进位单位,即⽤百进位式的⼩数制,取消⽇法的分数表达式。
晚年,郭守敬致⼒于河⼯⽔利,兼任都⽔监。
郭守敬的守道与敬业
郭守敬的守道与敬业成宗大德七年(13____年),元朝政府颁布学有所长郭守敬从小深受家学熏陶,在祖父郭荣的教导下,好学不倦刻苦钻研,尤其表现出了对于器械制造和工程设计的极大兴趣。
有一次,郭荣的好友子聪和尚来访,两人切磋学问,热烈讨论一种已经失传的计时器“莲花漏”。
年仅15岁的郭守敬在旁聆听,根据两位长辈手中的拓片,开始钻研“莲花漏”结构并试图仿制,子聪和尚深以为奇,将他收入门下。
子聪和尚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刘秉忠,不仅是元朝的学术大神,也是深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的朝廷重臣。
郭守敬在恩师的精心培养下,有了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和张易张文谦王恂一起成为邢州学派的代表人物。
郭守敬精通水利,很早就崭露头角,21岁时修复了家乡邢州城北的达活泉石桥,并疏浚了达活泉野狐泉等河道。
他勤于思考,对待水利工作一丝不苟,尽可能实地勘探研究,对于水文地理工程的精准把握,令人叹服。
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朝廷讨论铁镭竿渠工程。
郭守敬认为此地为山区,大雨时水流汇集很快,建议干渠宽度应在50步至70步之间,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方案没被采纳,实际施工中干渠只挖到原定宽度的2/3。
第二年,大雨来临,水渠行洪不畅,造成了巨大损失,元成宗十分后悔没听取郭守敬的建议。
“料事如神”来自于精深的专业造诣和严谨的科学精神,郭守敬终生对此孜孜以求。
专心谋事业精于敬,无论跨度有多大,真正的“劳模”对于工作总是充满了淳朴的敬意,每一个岗位都是修炼自身回报家国的入世之缘。
郭守敬涉足的工作领域广泛,不仅仅有水利还有天文,但无论干哪一行,他都干得十分出色。
郭守敬年轻时主要从事水利工作,35岁任都水少监,41岁任都水监。
人过40不学艺,然而人至中年的郭守敬,职业生涯却发生了重大转折。
公元1275年,都水监并入工部,45岁的郭守敬任工部郎中,参与编制《授时历》,从水利领域一下子跨界到了天文领域。
郭守敬迅速适应了新岗位,数年苦功,到公元1280年,新历告成,定名“授时历”,郭守敬也正式就任太史令。
郭守敬传阅读答案
郭守敬传阅读答案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
祖父郭荣精通五经、算术、水利。
守敬先从刘秉忠为师,中统三年(1262)被张文谦推荐去学习水利,思维敏捷过人。
世祖召见,守敬面陈水利六事:其一,由中都至通州之旧漕河,引玉泉水可通舟楫,进行漕运,每岁可节省雇车钱六万缗。
通州以南,于蔺榆河口径直开渠引水,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注入黄河,可避免浮鸡氵甸水浅流急和风浪之患。
其二,将顺德达泉引入城中,分为三渠,灌溉城东田地。
其三,顺德沣河东至古任城已失故道,淹没民田千三百余顷。
若将此水开修成河,既可得田耕种,又可自小王村经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筏。
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氵名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
其五,怀、孟之间沁河,浇灌左右两岸田地,犹有余水,使之东与丹河余水相合,再引向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余顷。
其六,黄河自孟州向西开渠引水,分一支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的古岸而下,至温县南复入大河,其间亦可灌田二千余顷。
每奏一事,世祖都点头称是,并说“:办事的人都像这样,那就没有白吃俸禄的了。
”于是授守敬提举诸路河渠。
四年,加授银符,使任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1264),随张文谦至西夏。
西夏地方,古渠之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
其他州郡主渠十条,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条,灌田九万余顷。
但兵乱以来,这些河渠都被淤塞。
守敬重新建立闸堰,使河网灌溉如往日一样。
至元二年,郭守敬受任为都水少监,建议“:自中兴乘船四昼夜至东胜,可进行漕运,沿河见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应加以疏通。
”“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河水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去,是谓金口。
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
兵兴以来,地方守将以大石堵塞。
如今应加以疏通,使上可收西山之利,下可以扩大至京畿的河道。
”“还应于金口之西预开一条浅水渠,西南通大河,以防涨水突入之患。
学习守敬精神,伴我快乐成长_600字
学习守敬精神,伴我快乐成长_600字我非常佩服郭守敬,因为他写的科学著作有105卷,科研专利有简仪、回归年和割圆法。
所以我很佩服他。
下面我就为你们介绍一下郭守敬吧!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
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
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
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
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1276年(至元二十年),元军攻下了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全国统一已成定局。
就在这一年,元世祖迁都大都,并且采纳已死大臣刘秉忠的建议,决定改订旧历,颁行元朝自己的历法。
于是,元政府下令在新的京城里组织历局,调动了全国各地的天文学者,另修新历。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郭守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新一代继续努力!我们要向郭守敬学习,学习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和勇于思考。
有问题就要及时寻找答案,不断超越自己,突破自己。
使自己站到人生的最高峰。
不要有问题不解决,到考试时想不起来。
平时要勤学苦练,好好思考。
我在此忠告: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很佩服郭守敬,我要向他学习。
你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守敬是元代邢州(今河北邢台)人。
他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
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才。
郭守敬很快被忽必烈召见。
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6条整治水利的措施。
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每听完一条,就点头赞许。
最后,他很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呢。
”接见以后,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为了加强大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测水路交通情况。
经过郭守敬的勘测、设计,不但修通了原来的运河,还新开凿了一条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这样,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就畅通无阻了。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
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
过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这种历法误差很大,连农业上常常使用的节气也算不准。
元朝征服江南以后,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种历法。
南北历法不一样,更容易造成紊乱。
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
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来叫太史院)。
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
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历法先要重视观测,而观测必须依靠仪表。
原来从开封运来的有一架观察天象的大型浑天仪,已经陈旧不堪,得不到可靠的数据。
郭守敬设计一套新的仪器。
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他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
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
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精确的实地观测。
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
这个大胆的计划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测点。
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14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
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
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
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
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
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
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
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302年。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无数科学家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创造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奇迹。
郭守敬准确地推算出一年的周期,比欧洲早数百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科学贡献。
今天,我们要担负起科技振兴的历史使命,就要学习前人,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