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导电性

合集下载

金属的导电性与导热性.

金属的导电性与导热性.

金属的导电性与导热性姓名:马丽萍物理教育 Z1101班金属的导电性与导热性物理系Z1101班马丽萍一、导电性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做导电性。

各种金属的导电性各不相同,通常银的导电性最好,其次是铜和金。

固体的导电是指固体中的电子或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远程迁移,通常以一种类型的电荷载体为主,如:电子导电,以电子载流子为主体的导电;离子导电,以离子载流子为主体的导电;混合型导体,其载流子电子和离子兼而有之。

除此以外,有些电现象并不是由于载流子迁移所引起的,而是电场作用下诱发固体极化所引起的,例如介电现象和介电材料等。

1.1 导电的概述导电即是让电流通过1.2导电性的解释物体导电的能力。

一般来说金属、半导体、电解质和一些非金属都可以导电。

非电解质物体导电的能力是由其原子外层自由电子数以及其晶体结构决定的,如金属含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就容易导电,而大多数非金属由于自由电子数很少,故不容易导电。

石墨导电,金刚石不导电,这就是晶体结构原因。

电解质导电是因为离子化合物溶解或熔融时产生阴阳离子从而具有了导电性。

1.3理论由来最早的金属导电理论是建立在经典理论基础上的特鲁德一洛伦兹理论。

假定在金属中存在有自由电子,它们和理想气体分子一样,服从经典的玻耳兹曼统计,在平衡条件下,虽然它们在不停地运动,但平均速度为零。

有外电场存在时,电子沿电场力方向得到加速度a,电子产生定向运动,同时电子通过碰撞与组成晶格的离子交换能量,而失去定向运动,从而在一定电场强度下,有一平均漂移速度。

根据经典理论,金属中自由电子对热容量的贡献应与晶格振动的热容量可以相比拟,但是在实验上并没有观察到,这个矛盾在认识到金属中的电子应遵从量子的费米统计规律以后得到了解决。

根据费米统计,只有在费米面附近的很少一部分电子对比热容有贡献。

另一个困难是根据实验上得到的金属电导率数值估算出的电子平均自由程约等于几百个原子间距,而按照经典理论,不能解释电子为什么会有如此长的自由程。

金属导电性排序

金属导电性排序

金属导电性排序
一直以来,人类就一直研究金属的特性。

金属是在许多种类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的物质,而且金属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实际应用中所具有的价值。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性质就是金属的导电性。

金属的导电性是指金属的能力,使电子、离子或其他电荷的流经物质的物理性质。

对于导电性的研究是电力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金属的导电性研究也是这一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金属的导电性可用于排序各种金属的性质。

根据金属的导电性,可以分为三类:金属和合金,非金属和半导体。

首先是金属和合金,金属和合金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例如,铜、铝、铜等金属都具有很好的导电性。

此外,合金也具有很好的导电性,例如铜镍合金和钢和锰合金。

其次是非金属,非金属具有较差的导电性。

常见的例子就是矿物质,例如硅、石墨、氧化锰等,这些物质的导电性都很差。

此外,非金属还包括玻璃,它也不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最后是半导体,半导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导电性,但是需要电压或热能的驱动才能达到有效的导电效果。

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硒、硫化物和硫磷化合物等,它们的导电性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金属的导电性可以用来对金属的性能和用途进行排序。

金属的导电性排序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有用的依据,并帮助我们在选择材料时作出正确的决定。

- 1 -。

金属的导电性实验

金属的导电性实验

金属的导电性实验金属的导电性是其重要特性之一,也是其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工等领域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金属的导电性实验及其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金属导电的相关知识。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方法验证金属的导电性,并进一步了解导电性的原理。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1. 金属导线:如铜线、铁线或铝线等。

2. 电池:一节9V的电池。

3. 灯泡:一个电灯泡。

4. 杯子:可放置灯泡并装满水的杯子。

5. 电线夹:用于夹住金属导线和灯泡的电线接口。

三、实验步骤1. 将电池的正极与金属导线的一端相连。

2. 将金属导线的另一端与灯泡的底座相连。

3. 将灯泡的另一端放入装满水的杯子中。

4. 将电池的负极与装有水的杯子的边缘相连。

四、实验观察与分析1. 当金属导线与灯泡连接并通电后,灯泡是否亮起?2. 如果灯泡亮起,光亮强度如何?3. 当将灯泡从水中取出后,灯泡是否继续亮起?根据实验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金属导线连接电池和灯泡后,灯泡会亮起,说明金属导线具有很好的导电性。

灯泡的光亮强度与金属导线的导电性能有关,不同材质的金属导线可能导致不同的光亮程度。

此外,即使将灯泡从水中取出,只要金属导线保持连接,灯泡仍然能够继续亮起,说明金属导线的导电性能不会受到水的影响。

五、实验原理解析金属的导电性是由于金属内部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

在金属中,金属离子的排列形成了一个晶格结构,在晶格中存在着不受束缚的自由电子。

当外加电场作用于金属时,自由电子能够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从而完成电流的传导。

在本实验中,将金属导线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上,形成了一个电路。

当电池通电后,正极生成正电荷,负极生成负电荷。

由于金属导线内部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场力作用使自由电子在金属导线中向正电荷的方向移动,从而形成了电流。

当电流通过灯泡时,灯泡内部的导体受到电流的作用而发光。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前,确保电源电压和电线连接正确。

金属冶炼中的导电性与导热性

金属冶炼中的导电性与导热性

测量条件:在室温下进行测 量
测量方法:使用电阻率测量 仪和热导率测量仪
测量结果:金属冶炼后导电 性和导热性均有所提高
影响因素:金属冶炼过程中 的温度、压力和化学成分等
PART FIVE
导电性与导热性是金属冶炼中的两个重要参数
导电性影响金属的电化学性能,如电导率、电阻率等
导热性影响金属的热力学性能,如热导率、热扩散系数等
导电性与导热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导电性好的金属材料通常导热性也较好
导电性与导热性的关联性对于金属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导电性:金属在冶炼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导电性,以保证电流的稳定传输和电能的有效 利用。
导热性:金属在冶炼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导热性,以保证热量的均匀分布和温度的有 效控制。
关联性:导电性和导热性在金属冶炼工艺中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 性可以保证冶炼过程的顺利进行和金属质量的提高。
导电性与导热性相互影响,共同影响金属冶炼过程中的能量转 换和传输效率
提高导电性和导热性可以提高金属冶炼的效率和质量
降低导电性和导热性可以减少金属冶炼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污 染排放
导电性与导热性是金属材料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 导电性是指金属材料在电场作用下的导电能力 导热性是指金属材料在温度梯度作用下的传热能力
金属的晶体结 构:金属的晶 体结构会影响 其导热性,如 晶格常数、晶 格缺陷等
金属的温度: 金属的导热 性随温度的 升高而增加
金属的纯度: 纯度越高的 金属,其导 热性越好
金属的表面状 态:金属的表 面状态会影响 其导热性,如 表面粗糙度、 表面氧化等
热处理:金属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导热性可以影响其性能和形状 热交换器:金属导热性用于制造高效热交换器,如汽车散热器、空调等

金属具有什么四大特性

金属具有什么四大特性

金属四大特性
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硬度大、强度大、密度高、熔点高、有良好的金属光泽等物理性质;同时,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多数金属可与氧气、酸溶液、盐溶液反应。

值得强调的是,一些金属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如:钨的熔点极高,铜的导电性良好,金的展性好,铂的延性好,常温下的汞是液态等。

此外,合金相对于金属,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硬度和强度更大、熔点低等特性。

扩展资料: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少数金属例如金、银、铂、铋以游离态存在。

金属矿物多数是氧化物及硫化物,其他存在形式有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

属于金属的物质有金、银、铜、铁、锰、锌等。

在一大气压及25摄氏度的常温下,除汞(液态)外,其他金属都是固体。

大部分的纯金属是银白(灰)色,只有少数不是,如金为黄赤色,铜为紫红色。

金属大多带“钅”旁。

除锡、锑、铋等少数几种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以外,绝大多数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小于4,主族金属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ns1或ns2或ns2 np(1-4)。

过渡金属的外围电子排布可表示为(n-1)d(1-10) ns(1-2)。

主族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均比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除外)的原子半径大。

3金属的导电性能

3金属的导电性能

晶格畸变↑ 电子波散射
电阻↑ 强度和硬度↑ 内应力↑
冷变形度小于10%时,电阻略有增大;
冷变形度超过10%时,电阻有明显增大。
b. 合金
冷变形使电阻增大。
5. 热处理(退火)——利用加热的方法来改变金属 材料的组织结构的方法称。
①金属材料冷变形后 电阻↑ 内应力↑ 硬度↑ 塑性↓ 导电性 ↓ 称冷加工硬化,简称“冷作硬化”
试验表明,只要样品处于超导态,它始终保持内部 的磁场为零,外部磁力线统统排斥之外,超导体是一个 理想的抗磁体,并且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B为0。这种 完全抗磁性的基本特征也称为迈斯纳效应。
T=Tc
正常态
超导体
正常态磁场的分布
超导态磁场的分布
名词解释: 超导体——具有超导电性的物质称为; 超导态——把超导体以零电阻为特征的物质状态称为; 正常态——超导体有电阻时的状态称为; Tc —— 把处于正常态的超导体转变为零电阻的超导体
所对应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Hc—— 使超导体的超导态受到破坏而转变为正常态所
需的磁场强度称为临界磁场强度; Ic—— 当通过超导体的电流达到一定数值时,所产生
的磁场也可以使超导态受到破坏,这时的电流称 为临界电流。
目前已发现有27种化学元素和数千种合金、化合 物具有超导电性。
不是超导体
一价金属银、铜、金(良导体) 铁磁体及反磁性金属铁、钴、镍
b. 正离子在本身的 位置上做激烈的 热振动;
b) 加电场 图 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
-e(质量为m的电荷)
看后面动态图
c. 质量为m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 f = -eE 的作用
下沿外力方向以运动速度 v 的形式加速运动;
正离子
+

金属的导电性

金属的导电性

思考题: • 在铝导线中添加何种元素可使其固溶强化,以供高压输电 线使用?为什么? • 晶体缺陷对电阻率有何影响?用电阻法研究金属的晶体缺 陷时为什么电阻测量要在低温下进行?
T
ρT:溶剂组元的电阻率,与T有关; ρ′ :残余电阻率,与T无关。
ρ-T曲线:对于同一溶剂的一系列固溶体的斜率相同,且在常 温以上dρ /dT为常数,而不取决于杂质的浓度。
溶剂和溶质金属的原子价差与电阻率的关系
将马基申定律修正:
T
a b(ZZ Z J )2
0℃与 ρ0的关系
T< < θD T > θD
T 0 (1 T T 2 T 3 )
对于非过渡族金属,当T > θD时,可写为:
T 0 (1 T )
α:电阻温度系数,表示0 ~T℃温区的平均电阻温度系数。
真电阻温度系数αT :温度间隔趋于零时,在温度T时的电阻温 度系数。
规律: • 连续固溶体合金成分距组元越远,电阻率也越高; • 二元合金:最大电阻率常在50%原子浓度处,而且可能比组 元电阻高几倍; • 铁磁合金及强顺磁合金电阻率极大值在浓度较高处,一般不 在50%原子处; • 贵金属与过渡族金属组成的固溶体不仅电阻率极大值出现在 较高浓度处,且电阻异常高。
固溶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一般规律:固溶体的电阻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电阻温 度系数总小于纯金属,且与电阻率一样随成分而变。 低浓度固溶体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T ) 残
T
2
低温,ρ残起主导作用,缺陷的类型和数量决定了电阻。
除低温外其他温度
与 θD的关系
ρ(T)起主导作用,点阵的热运动在不同温区存在差异,主要 可根据划分为两个温区,在两个温区的电阻变化规律为:

金属导电性的测量实验报告

金属导电性的测量实验报告

金属导电性的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测量不同金属材料的导电性能,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实验器材:1. 电源2. 电流表3. 电压表4. 导体材料(铜线、铁线、铝线等)5. 连接线6. 示波器(可选)实验原理:金属导电性是金属材料的一种重要特性,通常用电导率来描述。

电导率(σ)是指单位长度和单位横截面积的金属导体通过电流时所能导电的能力。

根据欧姆定律(Ohm's Law),电流(I)与电压(V)之间的关系为I = V/R,其中R是电阻。

电导率则定义为导体单位长度上的电量与电压之比,即σ = I/(A × V),其中A是导体的横截面积。

实验步骤:1. 将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接入实验电路中,确保电路连接正确并稳定。

2. 准备好不同金属导体材料,如铜线、铁线、铝线等。

3. 依次将不同金属导体材料接入电路中,连接好电源,并调节电流大小,确保测量范围适中。

4. 分别测量每个金属导体材料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并记录下来。

5.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每个金属导体材料的电阻和电导率,并记录下来。

6. 分析比较不同金属导体材料的电导率,探究其差异的原因。

实验结果: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1. 铜线:电流值为I1,电压值为V1;2. 铁线:电流值为I2,电压值为V2;3. 铝线:电流值为I3,电压值为V3。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不同金属导体材料的电阻和电导率如下:1. 铜线:电阻为R1,电导率为σ1;2. 铁线:电阻为R2,电导率为σ2;3. 铝线:电阻为R3,电导率为σ3。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铜线具有较低的电阻和较高的电导率,说明它是一种良好的导电材料。

2. 铝线具有较高的电阻和较低的电导率,说明它相对于铜线来说导电性较差。

3. 铁线的导电性能介于铜线和铝线之间。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金属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的运动性质不同所导致的。

在铜线中,自由电子的数量较多且能够自由运动,因此导电性能较好。

金属的导电率

金属的导电率

金属的导电率
金属的导电率是指金属材料导电的能力。

导电率越高,金属材料导电的能力越强。

金属的导电率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 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材料的导电性与其晶体结构密切相关。

金属是由密堆积排列的金属原子组成的晶体结构,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形成金属键。

晶体结构越密集,电子共享越强,导电性就越好。

2. 金属的自由电子:金属材料的导电性主要源于其自由电子。

金属中的原子仅有少量的价电子,这些电子能够自由运动,并在外加电场下向特定方向移动,形成电流。

金属材料中自由电子的数量越多,导电性越好。

3. 金属的纯度:金属中存在着一些杂质,如非金属原子、空位等。

这些杂质会对金属的导电性产生影响。

杂质原子能够散射自由电子,从而降低导电性。

4. 温度:金属的导电率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情况下,金属的导电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金属原子的振动增强,散射自由电子的能力增强,导致导电率降低。

常见金属中,银的导电率最高,约为6×10^7S/m,铜次之,约
为6×10^7S/m,铝的导电率较低,约为3.5×10^7S/m。

其他金属如金、铁、锌等导电率也较高,但相对于银和铜来说较低。

为什么金属能够导电

为什么金属能够导电

为什么金属能够导电金属导电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力和通信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金属导电的原因,从金属的电子结构、电子运动和电流传导等方面进行解释。

一、金属的电子结构金属的导电特性源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

金属中的原子结构具有较低的电离能和较高的外层电离能,使得金属原子失去外层电子成为带正电的离子,并释放出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可以自由地在金属中移动。

二、自由电子的运动在金属中,自由电子的运动是由量子力学原理描述的。

自由电子遵循布洛赫定理,在金属晶格内运动,形成一个连续的能带结构。

这种能带结构中的电子称为导电电子。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具有高度的移动能力,是导电的主要因素。

由于金属原子之间的排列紧密,自由电子可以在晶格中自由地穿梭,并传递电荷。

三、电流传导当金属受到电压作用时,电流开始在金属中流动。

这是因为电压差使得自由电子产生了一个电场驱动力,导致它们朝着电场方向加速运动。

自由电子在金属晶格内碰撞并与原子和离子相互作用,但这些碰撞不会导致自由电子的完全散射。

相反,电子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运动速度并继续传导电荷。

四、金属的良好导电性金属的导电能力很强,是因为金属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并且它们能够高效地传导电流。

与此相比,非金属材料往往在电流传导方面表现较差。

此外,金属的导电性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和材料的纯度。

高温会使金属中的原子和离子产生更多的振动,加大了对自由电子的散射,从而降低了导电性能。

而纯度高的金属材料则能够减少自由电子与杂质之间的碰撞,提高导电性。

结论金属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的电子结构和自由电子的特性使得电子能够在金属中自由移动并传导电流。

金属导电的原理在电子技术和材料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深入理解金属导电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和利用金属的导电特性。

不同材料导电性质比较分析

不同材料导电性质比较分析

不同材料导电性质比较分析导电性是物质的重要性质之一,它决定了物质是否能够传导电流。

在现代科技中,许多应用都依赖于材料的导电性能,如电子器件、电池等。

同时,对于导电性能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电性质。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材料的导电性质进行比较分析,包括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和绝缘体材料。

首先,金属材料是一类导电性能非常好的材料。

它们具有高度可移动性的自由电子,这些电子可以在材料中自由运动。

金属材料的导电性能主要受到电子的自由度以及电子的浓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导电性随着自由度的增加和浓度的增加而提高。

铜和铝是两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较低的电阻,可用于制造导线、电缆等导电设备。

其次,半导体材料是介于金属材料和绝缘体材料之间的一类材料。

它们具有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导电性能。

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主要由其禁带宽度决定。

禁带宽度是指半导体材料中能量带隙的宽度,即价带与导带之间的能量差。

对于常见的硅和锗材料来说,它们的禁带宽度较小,因此在室温下的导电性能相对较差。

然而,通过掺杂或外加电场的方法可以改变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

例如,添加五价元素砷或磷,可以使硅材料变为N型半导体,导电性能显著提高。

最后,绝缘体材料是导电性非常差的材料。

它们的导电性主要受到禁带宽度的影响。

绝缘体材料的禁带宽度较大,导致几乎没有自由电子可以在材料中进行导电。

举例来说,陶瓷、玻璃和塑料等材料都属于绝缘体材料,它们在常温下几乎不会导电。

这也是为什么绝缘体材料常用于电子设备的绝缘层,以避免导电性造成的电路短路和其他电路问题。

总结起来,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导电性质。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而绝缘体材料则具有很差的导电性。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材料用于不同的应用,从而实现最佳的性能和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材料的导电性能,如温度和湿度等。

为什么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为什么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为什么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是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所决定的。

以下将从原子结构、电子云和金属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解释金属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原因。

一、原子结构和电子云金属由多个原子构成,在固态下,金属原子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紧密堆积的晶格结构。

每个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周围都有自由运动的电子。

这些电子不像在非金属中那样被束缚在原子核附近,而是在整个金属晶体中自由运动。

这些自由电子形成了一个称为电子云的电子气体层,填满了金属晶体的整个空间。

二、自由电子和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由电子和金属离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力,即金属键。

自由电子在整个金属晶体中运动,并且可以自由地通过金属中的正离子空间。

在金属中,正离子空间呈现为密集的正电荷,而自由电子则以高速在其中穿梭。

这种极其紧密的排列方式使得自由电子可以在金属内部迅速传递电荷。

三、电子云的高度移动性金属中的电子云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和可塑性。

当一个外部电场作用在金属上时,电子云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被加速运动。

由于金属中电子的高度移动性,电子能够快速地从外部电场的正极流向负极,从而实现电流的传导。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金属是优秀的导体。

四、自由电子的数量金属的良好导电性能还与其内部自由电子的数量有关。

一般来说,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数量较多,因此能够更快地传递电荷。

金属的导电性能通常通过电导率来衡量,而电导率与自由电子的数量成正比。

因此,具有更多自由电子的金属,通常具有更好的导电性能。

综上所述,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主要源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能够在整个金属晶体中自由移动,并以高速传递电荷。

这种特殊的电子结构使得金属能够迅速传导电流,成为优秀的导体。

正是金属独特的电子结构和电子云的性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业应用提供了许多便利。

金属材料的导电性

金属材料的导电性
晶体的能带理论 金属的导电机制 马基申定则 影响因素
3. 马基申定则
杂质和缺陷上的散射
i T残
i
声子散射和电子散射
T 为金属的基本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残 为化学缺陷和物理缺陷引起的残余电阻率,
与温度无关。 反映了金属的纯度和完整性
对理想的金属(没有缺陷和杂质),其电阻率在绝对 零度时为零;
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能量间隙 满带:所有能级全被2N个电子所充满的能带 空带:无电子填充的能带 允带:允许电子能量存在的范围
为什么金属能够导电?
无外电场时
满带
E(k)
不满带
E(k)
k
v(k)
v(k)
在无外电场作用时,无论是 满带还是非满带电子对电流 k 的贡献均为零,故晶体中无 宏观电流。
k
k
为什么金属能够导电?
有外电场时
特征:不连续能量分布的价电子在周期性势场中的运动。
原子核
内层电子 电子
外层电子
离子实 价电子
构成等效势场
能带理论的基本思想
能带理论的出发点是固体中的电子不再束缚于个别 的原子,而是在整个固体内运动,称为共有化电子。 在讨论共有化电子的运动状态时,假定原子实处在 平衡位置,而把原子实偏离平衡位置的影响看成微 扰。
小结
基本概念
基本电阻 残余电阻 电阻温度系数 电阻压力系数
金属导电的物理机制 马基申定则 影响金属电阻的因素
习题
2-1 为什么晶体中的电子不是处于孤立的能级上, 而是在准连续的能带上?
2-2 金属铜线300 K时的电阻率为1.8×10-7 Ω cm,假设铜线的成分为理想纯度,计算800 K 时的电阻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金属的导电性
•依据量子力学,认为电子在点阵中并不直线移动,而是像光线那样,按波动力学的规律运动。

各个波在原子上被散射,然后互相干涉并连续地形成波前。

•按照量子力学的概念将电导率加以修改,可得
•表明:对一定的金属来说,其电导率随着散射的几率p而变化。

•散射量和特征温度成正比。

可以设想具有理想点阵(无畸变)的金属在0K下电子波是被散射的,和电导率应为无限大,所以电阻等于零。

而当加热时,随着热振动的增加,减小,电阻增大。

2 影响金属导电性的因素
(1)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导致离子振动加剧,使电阻增大。

电阻和温度的关系常用下述公式来表示。

式中称为平均电阻温度系数。

(2)应力的影响
•在弹性范围内单向拉伸或者扭转应力能提高金属的电阻率。

•应力使电阻增加是由于在拉伸时应力使原子的间距增大而造成的,但在单向压应力作用下,对于大多数金属来说使电阻率降低。

(4)热处理的影响
•冷加工后进行退火,可以使电阻率降低,特别是经过较大的压缩以后,在100℃退火可看到明显的恢复。

•金属在冷加工后,电阻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但当退火温度高于再结晶温度时,由于再结晶后新晶粒的晶界阻碍电子运动,电阻反而又增加。

•淬火能够固定金属在高温时空位的浓度,从而产生残留电阻。

空位浓度愈高,残留电阻愈大。

且随着淬火加热温度的增高,空位的浓度愈大。

3 合金的导电性
•合金的导电性与合金的成分,组织有关。

•(1)固溶体的电阻
当一个合金形成固溶体时,一般的规律是电导率降低,而电阻率提高。

•冷加工对固溶体如同对纯金属的影响一样使电阻增大,而退火时则使电阻减小,当对固溶体进行冷加工和退火时,即使是浓度较低的固溶体,其电阻的改变也较相同条件下纯金属电阻的改变大得多。

(2)金属化合物的电阻
•由于组成了金属化合物,原子间的金属键部分的改换成了共价键或离子键,使有效电子数减少
了,故导致金属化合物导电性能变差。

•金属间的化学作用使结合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也常常使形成的一些化合物成为半导体,甚至完全消失导体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