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及建议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及建议一、引言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推动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予以解决。
本文将重点探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员工激励机制不完善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员工激励机制不完善是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员工多数享受稳定的薪资待遇,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创新活力不够。
建议国有企业建立起以业绩为导向的员工激励机制,如引入股权激励、绩效考核等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资本市场化进程缓慢国有企业改革中,资本市场化进程缓慢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垄断行业仍然存在,上市公司比例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建议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上市进程,引入更多社会资本,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四、管理体制不合理国有企业改革中,管理体制不合理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
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导致企业决策效率低,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弱。
建议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推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决策灵活性。
五、腐败问题存在腐败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给企业发展和改革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建议加强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反腐败力度,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廉洁治理水平。
六、负债问题突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负债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国有企业存在较高的债务负担,影响了企业的资金使用和发展。
建议加强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债务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七、建议针对上述突出问题,建议国有企业改革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完善员工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2: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化进程,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
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寻找对策解决。
本文将就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有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们的改革成果。
1.管理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后,一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并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一些管理混乱的情况,如:某些领导者滥用职权,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企业职工对企业领导信任度低,企业内部出现纷争等。
这种管理问题的存在,导致一些国有企业仍然难以与市场化企业竞争。
2.经营问题国有企业在国家的一些扶持政策下发展壮大,赢得了市场份额,却也因此而成为一些管理者的摆设,缺乏动力去创新改革,难以跟上市场的需求。
经营困难让企业无法做出好的投资决策,无法顺利转型,进而出现亏损的情况,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难点。
3.财务和资产问题国有企业的资产与财务问题也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之一,很多企业的财务状况不甚理想,资产负债率也比较高,很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
另外,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效率也有待提高,这也成为了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因素之一。
二、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对策去解决:1.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可以让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案:(1)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理清企业的职权与责任,建立更加公平和公正的激励机制。
(2)推进重大决策的公开决策,使企业决策透明度提高,避免管理者任意行事。
(3)开展职业培训,营造良好组织文化,通过培训和定期考核,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效益首先要了解市场需求,然后改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提高企业效益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下手:(1)推行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仅扮演相应的调节者。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重点问题”专项整改工作方案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重点问题”专项整改工作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安排,切实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问题”专项整改各项任务落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整改内容(一)企业市场化运营能力不强,盈利能力较弱问题。
重点整改企业市场主体意识不强,对政府依赖过大,市场化运营程度不够,面向市场寻找商机、拓展业务的能力不足企业盈利能力较弱,在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发展方面步伐相对缓慢等问题。
(二)企业资产质量不高,债务压力较大问题。
重点整改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较少,资产质量不高;国有资源资产管理分散,没有实现规模化系统化运作;国有企业债务规模较大、债务管理不够规范、偿债压力较重等问题。
(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不健全问题。
重点整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不充分,董事会规范建设不到位;集团管理层级、法人户数较多,集团管控体系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不高:集团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全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等问题。
(四)企业人才短缺问题。
重点整改企业家队伍能力不强;企业引才渠道单一,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不足,吸引专业性人才能力较弱;集田间人才流动性不足,人オ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
(五)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全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问题。
重点整改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和管理不够规范;比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基层党建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融合不够;存在党风廉政建设越到基层越弱化等问题。
二、推进措施(一)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工作措施:“一企一策”推进国有企业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和专业化重组。
落实市国投集团、市金控集团运营调整方案,做好市文旅集团、市农业集团资源整合等工作,科学设计企业发展战略、理清发展思路、明晰发展定位,全力做好改革中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同质业务整合等工作。
推进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推动技术、人才、资金向主业集中。
完成时限:12月底前,市国投集团、市金控集团形成内部整合方案,市文旅集团、市农业集团团资源整合取得明显进展;12月底前,各企业内部整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问题及其对策
第 4期
总 第 1 9期 3 8 月
冶 金 丛 刊
M ETA LLU R G I CAL CO LLECT 1 NS 0
V o .1 9 1 3
N o. 4
20 02 年
Aug t 2002 us
当 前 国有 企 业 改 革 的 难 点 问 题 及 其 对 策
t e o m ifc t nd c un e m e s e. he r f r d f iuly a o t r a ur
Ke r r f r ofs a e. wne nt r rs s p o e y wo ds e o m t t . o d e e p ie r bl m c nt r. e s e ou e — a ur m
入 难 以 自拔 的 困 境 。据 报 道 1 9 9 7年 我 国 国 有 大 中 型 企 业 ( 现 在 划 型 标 准 ) 1 8 4家 , 9 7年 底 亏 按 共 67 19 损 的就有 69 5 9家 , 3 占 9% ,9 8年 国有 大 中 亏 6 0家 , 3 . %。 国 企 脱 困 的 三 占 91 年 中 , 家剥 离 上 万 亿 的 国 企债 务 , 年 减 少 了上 千 国 每 亿 的 利 息 负 担 , 19 到 9 9年 已有 1 7 4 8家 企业 扭 亏 , 亏 损企 业 亏 损 额 比上 年 同 期 下 降 低 4 4 。去 年 , .% 国 有控股大 中型 亏 损 企 业 有 一半 实 现 脱 困, 织 、 纺 冶 金 、 油 、 化 等重 点 行 业 效 益 有 了 回升 。 国 企三 年 石 石 走 出 困境 取 得 了重 要 进 展 , 多 年 来 积 累 的 深 层 次 但
d s u s d w hih a e pr a tv nd r aitc t xp die t e or f t t t — w n d e e p ie . T he ic s e c r o c i e a e l i o e e t he r f m o he s a e o s e nt r rs s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探究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探究1. 引言1.1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过于僵化、权责不明确、决策效率低下等方面。
由于国有企业多数处于垄断地位,管理体制相对官僚化,决策程序繁琐,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内部权责不清晰,存在职责不明、权力寻租等问题,造成决策混乱、责任推诿现象严重。
国有企业在管理体系上往往存在过分集权、缺乏监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决策偏差、管理失控的情况频现。
国有企业在管理中还存在着腐败问题、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困扰,给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亟需进行深化改革,以提升管理效率、优化决策体系、增强内部监督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2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在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相对滞后,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度依赖政府资源、管理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导致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必须进行行政管理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改革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企业发展转型升级。
改革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益提升,推动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是当前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国有企业整体改革和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责明晰不够,部门之间职责边界模糊,导致决策不够及时和有效;二是管理体制僵化,过多的层级和繁琐的程序使决策缓慢,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三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四是存在腐败问题,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损害企业形象和市场信誉;五是信息不对称,决策者缺乏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问题及重点方向探析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问题及重点方向探析引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关键举措。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向。
问题分析1. 股权结构不合理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股权结构的合理性是关键因素。
然而,目前许多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后,国有股份比例较高,导致民营股份及外资股份的参与度不高。
这种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决策困难、效率低下,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2. 没有真正的市场化机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引入市场化机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政府过多干预的情况,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
政府在人事任命、重大投资决策等方面的干预,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3. 缺乏有效监管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涉及到不同股东的权益保护和利益协调问题。
然而,现阶段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导致国有企业的监管困难。
例如,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着财务违规等问题,但由于监管不力,很难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4. 激励机制缺失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旨在通过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的发展。
然而,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并不完善,员工的动力和创造力受到限制。
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了限制。
解决方向1. 股权结构优化为了实现合理的股权结构,需要降低国有股份的比例,吸引更多的民营股份及外资股份的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发行股票、拍卖股权等,来引导国有股份的减持和优化。
2. 加强市场化改革为了真正实现市场化机制,政府应当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政府可以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培养具有市场化思维的管理人员。
3. 完善监管机制为了加强国有企业的监管,需要加强监管力量,提升监管效能。
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国有企业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为此,国有企业改革被提出,并且一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
然而,国有企业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存在着难点和风险。
因此,本文将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入手,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国有企业改革难点1.制度性难题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制度性问题。
这里所说的“制度性问题”,主要包括企业所有权制度、资产产权制度、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内部治理制度等。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所有权制度。
企业所有权制度是指对企业的所有权确定、变更和转移、权利与义务的分配等制度性问题。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国企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合二为一的,而且受到政府的直接管辖。
这使得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不清晰,特别是管理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不断下降。
2.人才流失和士气低落国有企业改革所遇到的第二大难点是人才流失和士气低落。
由于过去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而且福利待遇不高,加之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国有企业,而选择了外出创业或在其他企业就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可以在工资、福利、考核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来留住人才。
此外,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执行力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健全且实用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这样才能够留住和吸引优秀的人才。
3.利益博弈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后难点是利益博弈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在过去的时间里受到政府的直接管理,因此很多人民的利益都与国有企业产生了联系。
为此,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在改革过程中有时是相互矛盾的。
除了上述几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还要面对种种阻力和挑战,每一步都不可掉以轻心。
二、国有企业改革对策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所有权制度上,要坚持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不变,实现政企分开,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
从国企改革1990年代初步探路到现在市场化改革和法制化改革,分析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企改革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虽然在改革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日益凸显。
下面我们将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研究。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1、重复建设、重资产、过剩产能在国有企业集中化发展阶段,重资产、重基建的问题凸显,很多企业为了扩大规模而盲目扩张、重复建设,致使资产投入过高,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资源浪费现象。
一些产业的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过剩产能问题更是严峻。
2、管理困难国企管理体制相对僵化,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
同时,由于国企的规模较大,分散经营、管理难度较大。
3、经营亏损、财务风险国企改革过程中,一些企业处于经营亏损状态,财务风险较大。
无论是经济周期波动、行业竞争加剧还是自身管理失误,经营亏损都将直接影响国企的恢复与发展。
4、流失人才问题由于薪酬体系不合理、职称评定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国企人才流失的问题。
一些高素质人才流失,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1、推进资产清理和压缩产能改革过程中,要去除一些无效、盲目、浪费的投资,压缩过剩产能,实现整体的产业布局优化。
通过推进资产整合和总部集权,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和管理效率,并降低经营风险。
2、深入推进公司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国企公司制改革,加强内部治理,注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市场约束、流程规范等方面,逐步转变传统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市场适应力,实现发展共赢。
3、强化经营管理和人才引进改革过程中,国企应加强内部约束和外部竞争的机制,实行市场化认可甚至强制性收缩。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激励和吸引方面的工作,通过职称评定等措施,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确保人才流动和企业市场适应能力的提高。
西藏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研究
西藏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研究【摘要】西藏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重要的课题,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西藏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财务困难、人才匮乏和政策制约等问题。
财务困难主要表现为企业亏损严重,资金短缺。
人才匮乏问题则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与创新。
政策制约方面,政策不够完善、执行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这些难题,我们需要展望西藏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景,提出相关建议并制定有效的策略规划。
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并采取有力措施,才能推动西藏国有企业改革迈向成功的道路。
【关键词】西藏、国有企业、改革、困难、挑战、财务、人才匮乏、政策制约、前景展望、建议、策略规划。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藏作为我国的自治区之一,国有企业在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以提高其竞争力和效益。
西藏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全国改革的一部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西藏地处高原,资源环境相对脆弱,加之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等因素,使得该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独特的困难。
西藏的国有企业多为传统行业,面临市场需求下降、技术更新落后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本文将针对西藏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探讨财务困难、人才匮乏问题以及政策制约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结合西藏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提出前景展望、建议和策略规划,旨在为西藏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西藏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通过对西藏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其中的财务困难、人才匮乏问题以及政策制约等方面,以期为未来改革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和策略规划。
通过本研究,我希望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深入了解西藏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关键问题,为推动企业改革进程提供思路和支持。
通过对西藏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我也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类似情况下的企业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体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国有企业改制涉及政府、企业、管理层、职工、金融机构等多个相关主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国有企业改制是个新鲜事物,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从国有资产的流失来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评估组织设置不合理和评估程序不规范,即使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或聘任的注册会计师等评估人员,也很容易同原企业管理者共同利益而相互勾结损耗国家利益。
二是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资产评估结果出来之后,对原企业职工和社会公示的广度不够,缺乏透明性。
三是底数不实,经营者通过各种手段转移隐匿大量资产,如虚增企业负债,隐匿企业对外债权等。
四是无形资产和土地价值没有得到合理评价。
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和土地被严重低估的情况相当普遍,由此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流失金额可能并不低于有形资产。
2、从职工的权益受到侵犯来看。
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改制程序操作不到位,缺少必要环节。
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特殊工种认定和工伤残评级等重大事项公开不及时或未经职代会审议通过。
二是改制政策得不到很好执行,在就业和报酬等方面采取高压政策,个别企业甚至不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随意处理职工,加班加点不按有关规定给加班费;个别企业以经济效益不好为由,拖延缴纳职工“三险”、住房公积金等与职工长远利益密切相关的费用,甚至拖延支付经济补偿金等费用。
三是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不健全,造成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涣散,缺乏应有的战斗力;工会组织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职工的政治权力被削弱。
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的对策:1、做精做细思想工作,努力创造和谐改制环境。
一方面,为了赢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在进入改制程序前,企业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在改制进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相信职工,发动群众,层层动员,广泛宣传。
要在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支部书记以及技术骨干等不同层次中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宣传改革的意义和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宣传、改制政策法规的宣传和企业光明前途等方面的宣传。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引入民间资本,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顺利推进。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改革主体不清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主体不清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资委与其他股东之间的权责划分、经营决策机制等方面的不完善,导致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各方利益的博弈愈发激烈,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2.企业管理混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企业管理混乱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
引入民间资本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往往因参股股东的不同管理理念和制度不同而陷入混乱状态,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下降,甚至出现决策分歧、利益冲突等问题。
3.股权结构不稳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股权结构不稳定是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参股股东的数量众多,股权转让、质押、出资等操作频繁,导致企业股权结构不断变化,不仅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也容易引发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混乱。
4.监管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监管机制不完善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监管机制不完善容易导致各方利益的冲突和对立,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对策探讨1.明确改革主体要解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改革主体不清的问题,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健全的改革主体和决策机制。
国资委应依据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新的产权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并建立健全各参股股东之间的权责划分机制,真正形成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龙头的主导主体。
2.加强企业管理要解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企业管理混乱的问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
对于引入民间资本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公司章程、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组织机构,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和有序运转。
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文章首先概括介绍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情况,然后总结国企混改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国企混改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深化国企混改的相关政策建议,为国企混改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概述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本身具有特殊性,能够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
但是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国家绝对控股,则更容易受到政府行政干预,影响国企投资行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引起企业非效率投资,出现发展疲软的情况,生产经营效率相对不高。
因此,为了促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得以提升,我国把目光放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希望借助民营资本使国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活力,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国企混改”)是我国经济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鼓励并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可以有效缓解政企不分现象,使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分开,可以有效划分国家各级政权机构与经济组织的权限,改善国企监管方式,完善企业所有制制度,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二、国企混改中存在的问题(一)国有股“一股独大”国企混改是在国有资本中引入非国有资本,进而变革股权结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使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更具活力。
国有企业的国有股东往往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进行国企混改时,引入非国有资本不仅可以提升非国有企业股东的地位,使其在公司的决策中拥有话语权,同时也加强了对国有控股股东的监管,非国有股东的参与也会促使企业以追求盈利为目标,从而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
当国家绝对控股时,国企更容易受到来自政府的行政干预,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国有企业内部制衡能力较差,从而引起非效率投资。
董事会的治理机制在国有股居于绝对控股地位时往往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在国有股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而非绝对控股时,非国有资本的竞争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和出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和出路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承担着国家战略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本文将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和出路展开探讨。
困境一:体制机制难以转变国有企业的改革在长时间的进行中,逐渐显现出体制机制难以转变的困境。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权责不清。
由于国有企业在过去长时间内承担的是公共服务和国家建设的任务,其权责看似既宽又大。
但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做事必须以盈利为目的,却往往面临政府干预和利益诉求等问题。
因此,国有企业在做出一系列市场化决策时,往往受到了来自政府和其他商业部门的干预,导致企业错失了机会和利润。
其次是管理体制僵硬。
国有企业的管理一直被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们所诟病。
这里的管理体制不只是流程和制度。
也包括思想观念和管理思路。
由于强调集体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思想,企业注重的是思想觉悟而非管理素质,这种思维方式逐渐固化,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按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
困境二:优秀人才流失成为常态优秀人才的流失一直是国有企业的痛点。
困境中,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的薪酬体系不尽人意。
国有企业内部的等级体系和薪资结构是一种人为逐级升迁的形式,而非以业绩和市场价值为导向。
因此,企业人才优秀者不能用其真实市场价值来获取相应的报酬,最终流失成为一种常态。
其次,国有企业的培训机制失效。
国有企业中培训体系明显不足。
虽然中国的国有企业拥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但缺乏足够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对于年轻员工而言,核心技能和市场化能力的提高困难重重,使他们难以在国有企业内部实现自我价值。
困境三:发展战略难以转型国有企业发展战略难以转型是目前困境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缺乏灵活、市场化的经营思路。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受到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引导,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路,这使得其发展战略难以灵活转型,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浅议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前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而经济下行阶段是企业改进管理的最佳时期,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苦练内功正当时。
通过深化改革,可以进一步破解当前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些难题和瓶颈,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本文以目前一些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情况为例,浅谈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存在问题;应对措施目前,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空间有限、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足、公司管理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等制约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创新管理机制、增强管理效率,提升改革内生动力,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目的与意义认识不到位很多国有企业不能充分认识到改革对提升改革内生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还在等上级要求、等尚方宝剑,原来等改革政策,现在等配套办法、等实施细则,等待观望别的单位案例、典型示范,等等,一“等”就懒、就慢下来了,就出现了慢作为、懒作为的心理,不愿改。
(二)深化改革动力不足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普遍效益好、丰衣足食,许多人就满足于躺在温床上吃老本、满足于企业的行业地位、满足于企业有名气自己有身份有面子、满足于“即使工资减,但还是不少”的收入状况、福利待遇、旱涝保收等,“满”生庸惰,就容易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出现了不愿作为的心理,认为没有改革的必要,在思想、在观念上动力不足。
很多企业怕不稳定影响大局、怕引起不满、怕别人告状、怕犯错误、怕国有资产流失、怕秋后反悔秋后算账等等,不改不出错,不改还是老问题,一改还可能改出新问题,所以“怕”字当头,就出现了不敢作为的心理,不敢改。
很多企业存在“等、靠、要”的问题,攀比、内心不平衡,新的大锅饭、铁板凳、新的平均主义等等诸多思想、心理、观念,五味杂陈,在改革上很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国企改革理论认识上不足,改革不彻底,垄断行业坚冰难破等问题。
面对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决议,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之战打响了决胜性的一枪。
国务院国资委今年7月15日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4项改革的试点,分别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这标志着国企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大幕。
一、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资产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是由两部分构成,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重大决策和公司重要政策,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
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而实际上,国有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或国资监管部门任命、提名,虽然批着“推荐"的外衣,但事实上是在股东会、董事会上“跑跑龙套,走走程序”,造成董事会和经理层“和气一团”,相互制衡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发挥作用.(二)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2500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50%以上。
这足以说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单一,即使一些股权改制企业,虽然也实行了股权多元化,但多元化主体仍然是国有股,没有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三)国有企业家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够成熟国有企业家精英队伍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出核心作用,但也不排除存在少数能力不够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腐败堕落分子,在中央强势反腐背景下,有10多名中央企业负责人相继落马,这些落马企业负责人掌管少则几百亿,多则几千亿,个别上万亿的国有资产,其腐败行为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目前,由于经理市场、资本市场远未成熟,这样就难以公正地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公司价值,对经营者也就产生不了竞争压力和动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聚焦和突破难点
国企管理智库理事长、原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在2019国企管理年会上指出,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坚持市场化方向,聚焦深层次难点,突破制度性障碍。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聚焦和突破难点国企管理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 季晓南——开幕篇·主旨演讲独家·第四届国企管理年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克难,取得了重大进展。
国有企业发展砥砺前行,在国内经济压力逐步加大的形势下取得新的成效。
1-11月份中央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投资总额同比增长9.4%,为国民经济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在充分肯定国企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国有企业改革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国有企业发展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2019年12月10-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制订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一方面,这表明围绕国企改革重点难点从试点探索转向全面行动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国企改革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着眼于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聚焦难点,突破重点,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年行动,四大难点要聚焦坚持问题导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
深化国企改革,必须聚焦难点问题。
着眼于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动力、促进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需要聚焦的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难点之一,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提出了政企分开的思想。
根据有关专家考证,国内最先提出政企分开思想的是董辅礽教授。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从农村吹起,董辅礽教授就提出,要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进行改革,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也是中央政府重点工作之一。
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和矛盾,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核心利益集中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防止权力、资产和资源集中。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些企业掌握着政治和经济资源,导致核心利益集中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这不仅违背了改革初衷,而且还容易引发腐败现象,从而影响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2. 国有企业管理问题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极其复杂,由于政府官员在企业中存在着过多的权力干预和干预的复杂性,导致国有企业的管理不足,生产效率低下,企业运营成本高昂,这样会限制国内经济的发展,也会危及到国家的生存和安全。
3.国企不透明化问题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着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企业资产将很难被评估和监管,让外界不得不质疑这些企业是否在纳税。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国有企业要及时向外界公开相关信息,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和猜测引发的负面影响。
二、解决对策1.改善管理企业管理体系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国企的管理问题是关键之一。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可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打造更高效、更规范的经营机制和体制。
2. 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为了有效监管国有企业的资产和资源,我国提出了“三重一大”制度,也就是资产清单、厂房清单、土地清单和人员清单。
这种做法可以对国有企业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防止权力、资产、资源集中问题的发生。
3.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企业要透明公开管理,不仅能有效监督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情况,而且也能增加部门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例如,企业应该公开资产情况、年度财务报表等信息,引导外界关注企业发展与运作情况,及时地发现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改革年终总结范文7篇
国有企业改革年终总结范文7篇篇1一、背景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国有企业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为总基调,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国有企业改革在一年中的进展、成效、经验及教训,并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重点和目标。
二、改革进展与成效1. 产权结构改革本年度,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取得显著进展。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股权多元化改革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比例进一步提升;二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结构优化;三是员工持股计划试点范围扩大,有效激发了员工积极性。
2. 市场化机制建设国有企业市场化机制建设步伐加快,主要成效包括: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二是推进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和考核激励;三是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
3.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国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一方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有资产效率。
三、经验与教训1.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只有顺应市场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要尊重市场的主体地位。
3. 加强内部管理与创新国有企业应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与创新,提高运营效率。
通过完善治理结构、优化管理流程、强化风险管理等措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下一年度工作重点与目标1. 深化产权结构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实现股权结构更加合理。
2. 加强市场化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经理人市场。
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3.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提要国有企业改革自1979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其间困难重重,问题不断,但总能在正确的对策中化险为夷,继续前进。
本文将从国企改革总路线和国企内部改革两方面论述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一、国有企业改革总路线1、国有企业总体改革思路。
国有企业总体改革思路:其一,对凡是不涉及国家安全、不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国企,将其转化为非公有经济,即实现国有经济的非公有化。
这方面改革较快的是以产品制造业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改革相对较慢,前者的设备、机器制造业,后者的能源开发都将逐渐实现非公有化;其二,凡是涉及国家安全、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要实现股份化,即不再搞独资企业,而是发展混合经济,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以银行为例,目前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2007年四大国有银行将全部完成股份化。
同时,由于国有独资企业实行的是低效率的无限责任制,违背国际《公司法》要求的有限责任制,所以国有经济股份化也成为我国经济同国际接轨的必要条件。
2、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第一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3年)。
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等弊端,国企改革从放权让利开始。
所谓“放权”,就是主管政府部门向所管企业下放部分权力,扩大企业自由权;所谓“让利”,就是提高企业利润留成比例,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增强企业的动力。
第二阶段:税利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83~1985年)。
其主要内容是调整和规范国企与政府间的利益关系,重点是“利改税”和“拨改贷”,目的是硬化预算约束,增强企业动力。
198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规定扩大了企业10项自主权;1985年又补充了继续扩大自主权。
第三阶段:基于“两权”分离理论上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阶段(1985~1992年)。
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立了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目标:“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国企改制,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工程,是从战略上、整体上盘活国有企业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但是,一些地方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和思考。
在国企改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制中职工安置问题,债转股中产权不清等。
一、国有企业资产流失(这也是国企改制中出现较大争议的主要原因)(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式主要形式1.低估贱卖。
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改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即国有资产评估失真问题,问题较为普遍,甚至有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无偿转让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
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主要表现为:(1)对国有资产低价交易、折股或任意将国有股转为法人股甚至个人股;将国有资产高值低估,低价转让,流入个人腰包。
(2)在改制过程中缺乏对国有无形资产的折股保护意识。
从目前评估的要素上看,显然国家的有关文件已将“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列入评估,但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对国有无形资产只是简单地估算一个极小数额或干脆不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
缺乏无形资产保护意识,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由于改革制度尚不健全,对那些与财产权益密切相关的权利如许可证、专营证以及与以后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如销售渠道、采购网络等等没有相关规定,其流失额更是惊人.(3)在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对国有资产不进行评估或低估,从而使国有资产在合资或合作企业中所占比例下降,国家权益受损。
2.转移藏匿。
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利用权力化公为私,大肆鲸吞国有资产。
(1)财会凭证不严,审计工作徒有虚名。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数额是必经程序。
在这一过程中藏匿、鲸吞国有资产最常见的有一下几种:一是将原本有效债权作为呆帐、坏帐核销;二是通过涂改帐册、发票改变成本和指出搞虚亏实盈;三是加快固定资产的“报废”以达到隐匿资产的目的,而审计工作的走过场,使国有资产的保障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2)将国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国企改制中,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某些人为保护一己之私,将公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各地区、各部门和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概括起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全国已有5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48%进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
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有些还实现了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促进了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
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
在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对减轻企业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决定设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使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由出资人依法推进,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阶段。
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在推动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建立、完善法规规章、加强业绩考核、规范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健全治理结构、加快结构调整、探索选人用人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是国有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国有企业户数不断减少,但资产总量和实现利润大幅度增加。
1998年到2004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3.8万户,减少了42%;国有资产总额从13.5万亿元增加到22.3万亿元,增长了65.5%;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9.33万亿元,增长了79.1%;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提高到7525.4亿元,增长了34.2倍。
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998年至2005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到18家,其中内地的15家企业全都是国有企业。
上海宝钢集团由2004年的第372位上升到第309位,成为我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第一家连续两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
南方电网、一汽集团等两家中央企业首次进入2005年度世界500强。
国有大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电信TD-SCDMA技术已成为3G 的国际标准。
四家大型中央冶金企业连铸比达到97%。
国资委直接监管的169家中央企业中,共有技术研究院、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476家。
2002年至2004年,中央企业共获得各类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646项,投产的新产品22943个,采用新工艺17204项,实现重大工艺改进7427项。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4年共申请专利989项,平均每天2.7项;获得授权专利760项,平均每天2.1项。
上海宝钢目前累计获专利授权1199件,拥有企业技术秘密3339项,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宝钢技术已成功输往马来西亚、法国、德国等,累计技术贸易额达2.5亿元。
三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从行业分布看,国有经济更多地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2004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分布在基础性行业的资产达到13万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55.2%;分布在石油石化、煤炭、冶金、电力、交通、通信等骨干基础性行业的资产为9.56万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40.5%。
从企业分布看,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大型企业集中。
2004年,2513户国有大型企业资产总额7.82万亿元,户均资产达到31.1亿元,其中资产总额前50家的特大型企业资产总额为4.57万亿元,占国有大型企业资产总额的58.5%;户均资产914.6亿元,是国有大型企业户均资产的29.4倍。
目前,国有经济在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占有主导和支配地位。
大型国有企业原油产量占全国的99.9%;发电量占全国的41%;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4.2%;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1.8%。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和骨干作用进一步显现。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4.5%,资产总额占52%,销售收入占38%,实现利润占46.8%,但上缴税金占到60.5%。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步伐相对滞后,核心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率不高的问题仍很突出。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取得突破与创新。
二、关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是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针对中央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有任命没有任期,有职务没有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的状况,国务院国资委一成立,就着手研究如何层层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实施业绩考核的问题。
在2003年底制订并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初步形成了针对中央企业的业绩考核体系。
我们在制订考核体系时,遵循“依法考核、分类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将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业绩考核与奖惩紧密挂钩。
对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和发展基础的各类企业,在指标设置、目标值确定、难度系数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考虑,把分类考核原则真正落到实处,也使考核办法更符合中央企业的实际,更具操作性。
一是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企业共性和个性的要求。
无论年度考核指标,还是任期考核指标时,都把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两大类。
基本指标主要是作为出资人对所有中央企业的共性要求,在年度考核中,主要突出了利润和企业投资回报水平即净资产收益率,在任期考核中,主要突出企业的保值增值率和企业发展后劲的指标。
分类指标主要是反映企业所处行业、地区、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企业的个性特点。
二是在目标的确定上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
结合企业的不同发展水平,考核指标的确定主要由企业自树目标、自加压力。
但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企业的目标值原则上不得低于企业该项指标前三年实际完成值的平均数。
对于发展基础较差的企业,这样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负责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三是设定了经营难度系数。
在考核办法中,考虑了不同规模企业经营难度的差异,通过难度系数加以量化。
还针对军工等一些特殊企业制定了一些规定。
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与所有中央企业负责人签订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2005年又与中央企业负责人签订了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这标志着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正式建立,考核工作已在实践中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从2004年度考核的结果看,绝大多数中央企业按照所签订的年度业绩责任书,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有25家企业为A级;B 级和C级的企业有141家;有9家企业因没有完成全部考核目标而被评为D级;有4家企业因不同程度地存在财务数据不实、基础管理薄弱等问题,未达到审计要求,被列为E级并要求限期整改。
根据考核办法,对2004年出现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重大财务违纪事件的3家公司分别给予降级处理。
在实行经营业绩考核的同时,相应制订了配套的《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
按照这个办法,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由基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三部分组成。
目前薪酬结构暂由基薪和绩效薪金构成。
基薪是企业负责人年度的基本收入,主要根据企业经营规模、经营管理难度、所承担的战略责任和所在地区企业平均工资、所在行业平均工资、本企业平均工资等因素综合确定。
绩效薪金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根据考核级别和分数确定,为基薪的0—3倍,当年兑现60%,其余40%与任期考核挂钩。
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年度薪酬。
实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给中央企业深化改革、落实责任、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等带来了积极影响。
进一步强化了中央企业负责人搞好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在绝大部分中央企业初步构建起了自上而下的“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连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形成了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的机制。
实施业绩考核与收入分配挂钩,初步解决了中央企业负责人自定薪酬、薪酬与绩效脱节以及薪酬只能升不能降等问题。
促进中央企业强化薄弱环节的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中央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
关于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工作,社会各方面都很关注。
对于存在的不规范和不完善之处,将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是国资委在企业尚未建立规范的董事会的情况下的一项过渡性工作。
随着企业董事会的建立和完善,这项工作将逐步交由董事会来实施。
三、关于公开选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后,在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相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从2003年7月开始,先后分三批进行了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试点工作,共有53家中央企业55个高级管理职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
三次招聘在海内外引起了积极反响,报名十分踊跃。
2003年6家中央企业7个岗位有463人报名,2004年22家中央企业23个岗位有937人报名,2005年25家企业25个岗位有1207人报名,其中高新投资公司一个副总岗位,报名的有260多人。
2005年还首次选择了中国华源集团公司总经理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两个正职职位进行招聘试点,两个职位有98人报名。
两年来的试点工作,在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扩大了选人的视野和范围,更加重视经历和业绩。
过去,国有企业选拔负责人主要从本企业内部,最多在本行业、本部门范围内选拔,目前进行的公开招聘打破了部门、行业、所有制、身份和地域等界限,凡符合招聘条件和职位要求的人员均可报名应聘,扩大了选人视野,拓宽了用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