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来的七个思维模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未来的七个思维模式

从1978年中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发展至今,整个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我个人在各种场合开展具体业务时对际遇的各类形形色色人员的观察,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利益并使得自身物质生活得以改观的同时,内心却常常焦躁不安,并表现出患得患失、忧虑不已或其它诸多苦闷囧态。对此,戴天宇表达的观点令我颇有感触:“利益追求,实际上追求的不是既有利益,而是既有利益的增减变化。换言之,比既有利益更重要的,是利益变化趋势,是利益预期。人们可以忍受不公平的现实,却无法承受没有希望的未来”。

出于对Dale Carnegie成人教育学、John Gray两性心理学、Edgar Schein职业锚和Bert Hellinger家庭系统排列等主题的研究兴趣,我常常涉猎到职业、婚姻、家庭、教育、生活等不同主题的个人咨询和心理诊疗活动中,并发现不同对象不同症状的生成缘由除了和自身成长的背景关联外,也和生理、心理、情感、社会以及经济等差异化需求未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有关。此外,借助于长期针对社会系统领域开展商业设计、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和出版发行等业务的活动,我经常发现业界同行在针对企业客户的服务过程中会不约而同地引用Abraham Maslow提出的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层次需求理论来佐证他们的观点。对此,我一直不置可否,因为我之前的个人观点和AbrahamMaslow需求理论本质上属于同一层次的思维认知水平。不过这种认知在2015年开始研修Jiddu Krishnamurti 长期关注的内容之一的社会结构及对个体的制约作用、Danah Zohar 所著的《量子领导者:商业思维和实践的革命》一书中(25-28)明确针对AbrahamMaslow需求理论提出的批判性意见以及Margaret Wheatley所著的《领导力与新科学》一书中提出的组织管理未来发展思潮等观点的启发下给予了我一些新的思考视角。

令人遗憾的是,上述各类社会系统领域中的话题、内容和见解一直发生千人千面的现象。但是即便如此,在与社会各类人员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南怀瑾在其著述《金刚经说什么》一书结语所说的“心安为福”的观点却一直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那么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又有什么思维模式可以借鉴呢?在杨朝仲等人合著的《视线变远见:系统思考直击项目管理痛点》一书中,我发现作者提出的预见性是建立在Jay Forrester首创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论基础上的一种建模技术以及通过Vensim软件进行的模拟。该方法的应用范围目前几乎遍及各个领域,其中尤以Donella Meadows等人针对世界系统所写的《增长的极限》和Peter Senge针对社会系统所写的《第五项修炼》这两本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为著。写到这里,我想补充一下利用系统动力学产生预见性的个人看法:

•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的诸多悲观性趋势推论对我理解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的未来具有启发性,但因为无法驾驭这个超大系统,所以我当时无法对结论进行评判。这种现象一直到了2015年阅读完KevinKelly所著的《失控》一书中关于全球模型的诸多问题章节后才有所收获。根据Donella Meadows对Kevin Kelly的提问反馈来看,我发现利用系统动力学研究超大系统引起的建模复杂度势必会引起后续推论的准确性,毕竟建模是通过人们的主观行为产生的,正如Arthur Schopenhauer所言“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眼界当成是这个世界的极限”。

•虽然人们可以通过《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中定向设计的“啤酒游戏”沙盘模拟意识到通过系统思维产生预见性的价值,但是对于游戏中在产业链上扮演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三个不同的角色而言,即便彼此都拥有系统思维,但却会因为自身的意图、边界、能力以及对问题系统的边界定义等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继续维持原状。John Naisbitt在其著作《定见未来: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一书第七章(63-69)提出“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收益”的观念也许更符合人们的实际行动准则。

•通过系统动力学产生的预见性与因果回路图和模型仿真这两个隶

属于分析层面的方法论有关,但是问题的定义却是系统建模入手的关键。如果脱离了问题边界定义所需的完备和准确的信息数据集这个核心基础,那么这种通过技术分析在社会系统中带来的预见性产生的借鉴意义可能不得不谨慎对待。

附带一提,从2011年开始接触系统动力学至今,我发现由于技术方面的明显特征使得系统动力学这门学科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不是那么容易深入,目前更多是在学术或研究机构中有较大影响。如果大家对系统思维感兴趣的话,不妨参考一下袁劲松所著的《系统思维智慧:系统思维12级修炼》一书。此外,关于预见性这个话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源头《易经》作为面对不确定未来的另一种处理手段。这里我不想就此话题展开,主要原因在于由《易经》理论衍生出来的四柱预测学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在技术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较系统动力学更为宽泛和深入。从学习的角度而言,这些内容不是常人容易深入的,那么如何简化此次探讨的这个主题呢?

在之前发表的《商业组织领导者需要扮演的五种关键角色》一文中,我曾引用了Daniel Burrus著作《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如何看到不可见,做到不可能》一书中对未来预见的理论框架。Daniel Burrus 是从趋势的角度展开该话题的。他把趋势分为两种:硬趋势和软趋势。硬趋势指的是基于可测量、可感知、可预测的事实、事物或客体得出的推测;软趋势指的是根据似乎看得到、似乎可预测的统计得出的推测。硬趋势绝对会实现,是未来的定数;软趋势是可能会发生的、未来的变数。当时限于篇幅未及展开,这里我进行了一下补充和整理,以期能给各位些许启发和思考。

在面对未来时,我们不妨从以下七个思维模式入手:

1. 从确定性开始:我们常常自我设限,把重点放在不知道、做不到的事情上。应该养成从确定性开始的习惯,列出已经知道也能办到的事情。别将自己困在“做不到”的牢笼中。每当遇到不能确定的事,先搁在一边,专注于能确定的事情。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的话,Yitzhak Rabin的观点“对付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去做焦虑的事情”是否令你有所启发呢?

•质疑自己的深层假设,检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现象是硬趋势还是软趋势,是确定性还是可能性。

•检查生活和工作,思考一下对自己有影响的各种线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的现象。线性变化包括:人的衰老、全球人口增长、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增长、全球识字率增长、专利和新发明数目增长、电脑运算速度加快、功能特色的整合、全球化等;周期性变化包括:耕种和收割、生与死、日与夜、潮汐和月相、季节更替、动物迁徙、股票价格、经济衰退、建筑和房地产、季节性销售、利率等。

•检查自身所在行业,列出所有硬趋势,剔除不确定是否为硬趋势的选项,这样就知道有哪些确定会发生;把所有软趋势列出来,这样就知道有哪些是你能改变或影响的。

•不要被未知数蒙蔽,自问:“我确定的事情有什么?哪些事物是确定几周以后、几月以后、几年以后一定会发生的?我如何发挥创意,运用这些确定性?”找出一定会发生和可能会发生的过程,请身边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