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1.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2 数据传输的类型与标准2.3 数据编码与传输技术2.4 传输介质的选择与使用第三章: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3.1 网络协议的定义与分类3.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3 常见的网络协议及其作用3.4 网络协议的层次模型与通信过程第四章:网络互联设备与技术4.1 网络接口卡的作用与类型4.2 交换机的功能与分类4.3 路由器的功能与分类4.4 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的选择第五章:局域网技术5.1 局域网的概述与分类5.2 常见局域网技术及其特点5.3 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5.4 局域网的安全与管理第六章:广域网技术6.1 广域网的概述与分类6.2 常见广域网技术及其特点6.3 广域网的组建与维护6.4 广域网的安全与管理第七章:互联网基础7.1 互联网的概述与发展历程7.2 互联网的组成与结构7.3 互联网协议TCP/IP7.4 互联网的应用服务与技术第八章:网络安全与管理8.1 网络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8.2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与处理8.3 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策略8.4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技术第九章:网络编程与应用9.1 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9.2 常用的网络应用程序及其工作原理9.3 网络应用开发技术与工具9.4 网络应用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十章:云计算与大数据网络10.1 云计算的概述与架构10.2 云计算服务模型与部署模式10.3 大数据网络的概念与技术特点10.4 云计算与大数据网络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难点解析: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分层模型的概念,以及各层协议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二、数据通信基础难点解析:区分不同类型的数据传输标准和选择适当的传输介质。

三、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难点解析:理解协议分层的好处,以及如何在不同层次上实现网络通信。

第 7 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电子教案

第 7 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电子教案

第7 章计算机网络基础7.1 计算机网络概述7.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一群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及传输媒体被互联起来,在通信软件的支持下,实现计算机间资源共享、信息交换或协同工作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两者的迅速发展及相互渗透,形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

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以数据通讯为主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2)以资源共享为主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3)体系结构标准化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4)以Internet为核心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7.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从物理连接上讲,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系统、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组成。

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数据处理,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提供通信功能。

从逻辑功能上看,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个子网。

1)通信子网通信子网提供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功能,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

通信子网是由节点处理机和通信链路组成的一个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

2)资源子网资源子网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由主机、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

主机负责本地或全网的数据处理,运行各种应用程序或大型数据库系统,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软硬件资源和网络服务;终端控制器用于把一组终端连入通信子网,并负责控制终端信息的接收和发送。

终端控制器可以不经主机直接和网络节点相连,当然还有一些设备也可以不经主机直接和节点相连,如打印机和大型存储设备等。

7.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数据通信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之一,用于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送。

如在网上收发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进行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传递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

2)资源共享计算机资源主要是指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

共享硬件资源可以避免贵重硬件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率;共享软件资源可以避免软件开发的重复劳动与大型软件的重复购置,进而实现分布式计算的目标;共享数据资源可以促进人们相互交流,达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常见的网络设备。

3. 培养学生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分层模型的概念。

4.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历程。

5. 使学生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维护和管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1 局域网(LAN)2.2 城域网(MAN)2.3 广域网(WAN)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3.1 网络设备3.2 通信协议3.3 网络拓扑结构4. 常见的网络设备4.1 交换机4.2 路由器4.3 网卡4.4 集线器4.5 网桥5. 网络协议与分层模型5.1 网络协议5.2 网络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备。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

3.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网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 课件:PowerPoint3.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卡、集线器、网桥等4. 实验工具:计算机、网线、水晶头、测速仪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考试成绩:理论知识考试、实验操作考试等。

3. 综合评价: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应用能力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及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与作用。

2.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的概念及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3. 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历程。

4.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维护与管理方法。

教学难点:1. 网络协议的复杂性和分层模型的理解。

2. 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实训教程》电子教案 实训八 DHC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实训教程》电子教案 实训八 DHC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 最后确认安装选择,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单击“安装”按钮开始安装, 如果发现设置有问题可以单击“上一步”重新设置。如图8.13所示。
• 单击“安装”按钮后,开始自动安装,如图8.14 • 最后提示安装成功与否,如图8.15 • 下面从服务器管理器中确认一下DHCP服务器是否已经成功安装,如
图8.16 • 至此,已经成功地在Windows Server 2008中安装了DHCP服务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8.3 实训步骤
• 如果希望修改现有作用域的参数,在选中相应作用域后,单击右键从
• 如果希望为特定的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保留IP地址,以便它们总是具有 相同的IP地址的话,可以针对这个作用域新建保留,选中作用域中的 保留,然后从右键菜单中选择新建保留,然后从弹出窗口中输入相应 的IP地址和MAC地址,如图8.19
192.168.100.253,然后打开“开始”菜单中的“管理工具”,打开 “服务器管理器”安装DHCP服务组建(或者打开“开始”菜单 →“服务器管理器”)。如图8.1~图8.3 • 单击“下一步”,出现DHCP服务器说明窗口,如图8.4 • 单击“下一步”,进入“选择网络连接绑定”,如图8.5所示,安装 程序将检查服务器是否具有一个静态IP地址,如果检测到会显示出来。 • 接下来需要输入域名和DNS服务器的IP地址,如图8.6所示,通过将 DHCP与DNS集成,当DHCP更新IP地址信息的时候,相应的DNS更 新会将计算机的名称到IP
下一页 返回
8.3 实训步骤
• 输入地址然后单击“下一步”,接下来指定IPv4 WINS服务器设置, 如图8.7所示。
• 接下来添加或编辑DHCP作用域,如图8.8~8.10所示,作用域是为了 便于管理而对子网上使用 DHCP 服务的计算机 IP 地址进行的分组。 管理员首先为每个物理子网创建一个作用域,然后使用此作用域定义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多场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多场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和应用。

2.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

3.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4.学会使用网络命令和工具进行网络诊断和故障排除。

5.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述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OSI七层模型2.2TCP/IP协议栈2.3网络层协议2.4传输层协议2.5应用层协议3.数据通信基础3.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2传输介质3.3网络设备3.4数据编码和调制技术4.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4.1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4.2路由器与交换机4.3网络地质转换(NAT)4.4虚拟专用网络(VPN)5.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5.1网络诊断的基本方法5.2常用网络命令与工具5.3故障排除的步骤与技巧6.网络安全与防护6.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6.2网络攻击与防护技术6.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6.4数据加密与数字签名三、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际网络环境进行讲解。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原理。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4.定期进行课后练习和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3.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1周:计算机网络概述2.第2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第3周:数据通信基础4.第4周: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5.第5周: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6.第6周:网络安全与防护7.第7周:复习与实验8.第8周: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源1.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源:IEEE、ACM、中国知网等3.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路由器、交换机等4.辅助软件:Wireshark、GNS3、VMware等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原理、网络设备与互联技术、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3. 熟悉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理解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作用。

4. 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

5. 了解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分类,学会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4.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6. 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作用7.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8. 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分类9.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方法10. 网络故障排除和网络安全基本概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知识。

3.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会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网络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2. 实验室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网络cables 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4. 网络模拟软件:如GNS3、Packet Tracer 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0课时,其中包括理论课20课时,实验课20课时。

2. 授课方式:每周两次课,每次2课时。

3. 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基本组成原理,常见网络拓扑结构。

第5-8周: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作用。

第9-12周: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

《计算机网络基础》完整版课件全书电子教案pdf(2024)

《计算机网络基础》完整版课件全书电子教案pdf(2024)
应用层协议
应用层协议是运行在不同主机上 的应用进程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 则,常见的应用层协议有HTTP、 FTP、SMTP等。
29
DNS服务
DNS的概念
DNS是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的缩写,是一 种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的分
布式数据库系统。
DNS的工作原理
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网址 时,计算机会向DNS服务器发出 查询请求,DNS服务器会返回该 网址对应的IP地址,然后计算机 再通过该IP地址访问目标网站。
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计算机、网络设备、传输介质、网络协议和网络软件等组成。其中,计算机是网络的主体,网 络设备包括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的规则和 约定,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包括链路管理、帧同步、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

2024/1/29
03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是帧,帧是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数据块,
用于在相邻节点之间进行传输。
17
帧的概念与格式
2024/1/29
帧的概念
帧是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是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的 数据块。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上层的数据被封装成帧进行传 输。
应用层
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 接口。
10
TCP/IP四层模型
对应于OSI的网络层,负责将网 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 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 到接收方。
对应于OSI的会话层、表示层和 应用层三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 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 口。

中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设计

中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设计

中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o掌握网络拓扑结构及其优缺点。

o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并能说明各层的功能。

o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和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o能够绘制简单的网络拓扑图,并分析其优缺点。

o通过实验,配置基本的网络参数,如IP地址、子网掩码等。

o能够使用命令行工具(如ping、traceroute)进行网络故障诊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协作完成任务。

o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索。

o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重点:o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拓扑结构。

o O 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的详细解释。

o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难点:o O 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各层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o网络故障诊断和参数配置的实际操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小组讨论网络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增强互动性。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网络故障案例,加深理解。

-实验法:在实验室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诊断的实际操作。

-多媒体教学:使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网络教学:利用在线平台进行预习、复习和拓展学习。

四、教学资源-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中职专用教材。

-教具:投影仪、白板、马克笔。

-实验器材:路由器、交换机、计算机、网线。

-多媒体资源:课件、网络拓扑结构动画、网络配置视频教程。

-在线平台:学校网络学习管理系统、相关在线课程网站。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讨论,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

2.课堂纪律: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如手机静音、不随意离开座位等,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措施:设立小组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实训教程》电子教案 实训五 本地用户账户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实训教程》电子教案 实训五 本地用户账户

5.3 实训步骤
• (2) • 在Windows Server 2008中创建两个本地用户账户。首先将创建账
户user1,然后利用user1进行登录,登录后创建另一个本地用户账 户user2。因为user1 • ① 单击“开始”菜单中“管理工具”选项的“计算机管理”,打开 “计算机管理”窗口,如图5.1所示; • ② 在左侧控制台树下,选择“系统工具”中的“本地用户和组”, 单击左边的“+”,将看到两个容器:“用户”和“组”,如图5.2 所示;
• 本地用户账户仅允许用户登录并访问创建该账户的计算机。当创建本 地用户账户时,Windows Server 2008仅在计算机位于 %Systemroot%\system32\config文件夹下的安全数据库(SAM)
下一页 返回
5.3 实训步骤
• Administrator:使用内置Administrator账户可以对整台计算机或域 配置进行管理,如创建修改用户账户和组、管理安全策略、创建打印 机、分配允许用户访问资源的权限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实训步骤
• 当计算机中的组不需要时,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组执行清除任务。每个 组都拥有一个唯一的安全标识符(SID),所以一旦删除了用户组, 就不能重新恢复,即使新建一个与被删除组有相同名字和成员的组, 也不会与被删除组有相同的特性和特权。在“计算机管理”控制台中
• 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员只能删除新增的组,不能删除系统内置的组。 当管理员删除系统内置组时,系统将拒绝删除操作;重命名组的操作 与删除组的操作类似,只需要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重命名”,输入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实训步骤
•③ • Windows Server 2008将计算机管理各项任务设定为默认的权限。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1.4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2 数据传输技术与传输介质2.3 数据编码与信号调制2.4 数据传输速率与传输误差第三章:网络拓扑结构3.1 网络拓扑的定义与分类3.2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3.3 网络拓扑设计的原则与方法3.4 网络拓扑的性能评价与优化第四章:网络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4.1 网络协议的定义与分类4.2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4.3 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特点4.4 网络协议的表示与分析方法第五章:网络设备与网络互联5.1 网络设备的分类与功能5.2 常见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与配置方法5.3 网络互联设备的选择与布局5.4 网络互联技术与互联设备的选择第六章:局域网技术6.1 局域网的基本概念6.2 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及其特点6.3 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6.4 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第七章:广域网技术7.1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7.2 常见的广域网技术及其特点7.3 广域网的连接与传输技术7.4 广域网的故障排除与性能优化第八章:互联网应用与服务8.1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与结构8.2 常见的互联网应用与服务8.3 互联网协议与技术8.4 互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第九章:网络安全技术9.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与目标9.2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与攻击手段9.3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原理9.4 网络安全策略与管理体系第十章:网络管理技术10.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目标10.2 常见的网络管理功能与工具10.3 网络管理协议与体系结构10.4 网络管理的实施与优化第十一章:无线网络技术11.1 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1.2 无线局域网技术及其标准11.3 无线广域网技术及其标准11.4 无线网络的应用与挑战第十二章:网络编程与传输层协议12.1 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2.2 传输层协议的作用与特点12.3 TCP协议的工作原理与实现12.4 UDP协议的特点与应用场景第十三章:网络存储技术13.1 网络存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3.2 直接连接存储与网络连接存储13.3 存储区域网络(SAN)与网络附加存储(NAS)13.4 网络存储技术的选择与实施第十四章:网络性能优化与故障处理14.1 网络性能优化的目标与方法14.2 网络性能监控与分析14.3 网络故障的分类与处理流程14.4 网络性能优化与故障处理工具第十五章:新兴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15.1 云计算与大数据网络技术15.2 物联网(IoT)与边缘计算15.3 5G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场景15.4 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概述、数据通信基础、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网络设备与互联、局域网与广域网技术、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技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等多个方面。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拓扑结构3. 了解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4. 学会使用网络设备和工具进行基本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基本组成、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2. 难点: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3. 实验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除,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设备、实验工具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第2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第3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第4课时: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第5课时: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认识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功能: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LAN):局限在较小范围内的网络,如办公室、学校等。

广域网(WAN):覆盖较大范围的网络,如城市、国家甚至跨国网络。

城域网(MAN):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网络。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卡、modem等。

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网络协议:规定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其分层原理。

3. 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和技术。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4. 网络协议和技术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网络协议和技术的相关资料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第二章: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教学目标:1. 掌握物理层的信号传输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2. 理解数据链路层的帧同步、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教学内容:1. 物理层的信号传输和介质访问控制2. 数据链路层的帧同步、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技术应用。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相关实验设备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实验报告第三章:网络层与传输层教学目标:1. 掌握网络层的路由选择和转发机制。

2. 理解传输层的端口、传输方式和拥塞控制。

教学内容:1. 网络层的路由选择和转发机制2. 传输层的端口、传输方式和拥塞控制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网络层和传输层的基本原理。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网络层和传输层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相关案例资料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第四章:应用层与网络应用教学目标:1. 掌握应用层的服务和应用协议。

2. 了解网络应用的类型及应用开发方法。

教学内容:1. 应用层的服务和应用协议2. 网络应用的类型及应用开发方法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应用层和服务协议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网络应用的实际开发过程。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网络应用实例资料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第五章: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攻击手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2、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

3、使学生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常见的网络协议。

4、引导学生认识网络传输介质的种类和特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

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

2、难点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

区分不同类型的网络传输介质及其适用场景。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网络拓扑结构、协议工作过程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哪些与网络相关的事物?展示一些网络应用的图片或视频,如在线购物、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等,引发学生对网络的兴趣。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约 20 分钟)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组成: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讲解。

硬件包括计算机、通信线路、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应用程序等。

3、网络拓扑结构(约 30 分钟)介绍常见的拓扑结构类型: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网状型。

分别讲解每种拓扑结构的特点,如总线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容易出现单点故障;星型结构易于管理和维护,但中心节点负担重等。

通过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4、网络协议(约 30 分钟)概念: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举例说明常见的网络协议,如 TCP/IP 协议。

讲解协议的分层结构,如 OSI 七层模型和 TCP/IP 四层模型。

5、网络传输介质(约 20 分钟)介绍有线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计算机网络基础[电子教案]第12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基础[电子教案]第12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3.计费管理
计费管理用于记录用户对网络业务的使用情况以确定 使用这些业务的费用。包括:
建立和维护一个目标机器地址数据库,能对该数据库中的 任意一台机器(一个IP地址)进行计费; 能够对指定IP地址进行流量限制,当超过使用限额时,即 可将其封锁,禁止其使用; 能够按天、按月、按IP地址或按单位提供网络的使用情况, 在规定的时间到来(比如一个月)的时候,根据本机数据 库中的E-mail地址向有关单位或个人发送帐单; 可以将安装有网络计费软件的计算机配置成Web服务器,允 许使用单位和个人随时进行查询。
2.CMIP协议
ISO制定的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主要是针对 OSI七层协议模型的传输环境而设计的。CMIP是一个更 为有效的网络管理协议。
一方面,CMIP采用了事件报告机制,具有及时性的 特点;
另一方面,CMIP把更多的工作交给管理者去做,减 轻了终端用户的工作负担。
12.2 网络安全
三、网络安全技术
1.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通过一个单向函数对要传送的信息进 行处理得到的用以认证信息来源并核实信息在传送过程中 是否发生变化的一个字母数字串。数字签名提供了对信息 来源的确定并能检测信息是否被篡改。 数字签名与手书签名的区别在于,手书签名是模拟的,且 因人而异。而数字签名是0和1的数字串,因消息而异。 数字签名有两种:一种是对整体消息的签名,即消息经过 密码变换后被签名的消息整体。一种是对压缩消息的签名, 即附加在被签名消息之后或某一特定位置上的一段签名图 样。
一、网络安全概述 二、数据加密 三、网络安全技术 四、防火墙技术
一、网络安全概述
1.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是 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 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 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导入:同学们,在上课前我想问大家一些问题:问题1:到机房以后,大家最喜欢干什么?问题2:空闲时间你最喜想干什么?(上网,玩游戏、看书、锻炼身体还是干其它事情)问题3:你能例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网络应用方面的例子吗?(网上购票、网络银行、网络电话、网上购物、网络邮局(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QQ)、网上玩游戏(网络游戏)、网上做生意(叫电子商务)、网上下载东西、在网上学习、在网上娱乐、在网上写日记(博客)、在网上查找资料等等。

总结:综上所述,网络无不能,无处不在,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网络。

人们的生活更是离不开网络。

提问:网络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魔力,具有如些大的吸引力,以致于很多年轻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网络世界,来揭开网络的神秘面纱。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计算机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延伸到全球的每个角落。

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处都可以看到网络的存在,随处都可以享受到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发展的一种重要产物。

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计算机系统。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1、计算机网络的物理组成包括计算机和通信线路,因此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

2、计算机网络以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为目的。

3、计算机网络需要功能完备的软件支持,这里的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及网络协议等。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四个阶段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面向终端(用户端不具有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的计算机网络。

(20世纪50年代)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互联,以资源共享为目的,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的网络(20世纪60年代)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网络体系标准化网络(即OSI标准,指在同一个网中可以存在不同厂商、不同品牌的计算机接入,不同厂商、不同品牌的计算机必须遵循同一个标准―――OSI标准)(20世纪70年代未)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第四代计算机网络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综合化、高速化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综合化:是指多种业物综合在一个网络中完成,如将语音、数据、图像、视频、动画等信息以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形式综合在一个网络中来传送。

高速化:是指网络传输速度越来快,如使用光纤传输网络的速度已经达到每秒几十吉比特。

资料因特网时代(20世纪60年代未至今)internet的基础结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部分重叠。

1: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想连接在它上的主机都直接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它规模增长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仅使用一个单独的网络无法满足所有的通信问题。

于是ARPA开始研究很多网络互联的技术,这就导致后来的互联网的出现。

1983年TCP/IP协议称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

同年,ARPAnet分解成两个网络,一个进行试验研究用的科研网ARPAnet,另一个是军用的计算机网络MILnet。

1990,ARPAnet 因试验任务完成正式宣布关闭。

2: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NSFnet,它是个三级网络,分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

它代替ARPAnet称为internet的主要部分。

1991,NSF和美国政府认识到因特网不会限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于是支持地方网络接入,许多公司的纷纷加入,使网络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美国政府就决定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经营,并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

3:多级结构因特网的形成:1993年开始,美国政府资助的NSFnet就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因特网主干网替代,这种主干网也叫因特网辅助提供者ISP,考虑到因特网商用化后可能出现很多的ISP,为了使不同ISP经营的网络能够互通,在1994创建了4个网络接入点NAP分别有4个电信公司经营,本世纪初,美国的NAP达到了十几个。

NAP是最高级的接入点,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换设备,是它们相互通信。

现在的因特网已经很难对其网络结构给出很精细的描述,但大致可分为五个接入级:网络接入点NAP,多个公司经营的国家主干网,地区ISP,本地ISP,校园网、企业或家庭PC机上网用户。

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主要由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组成1、网络硬件2、网络软件:第二节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一、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按使用的传输技术分类,有广播式网络和点到点式网络;2、按使用的范围分类,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

3、按网络结构分类:有以太网和令牌环网;4、按传输带宽分类,有基带网和宽带网;5、按信息传输介质分类,有无线网、有线网和光纤网;6、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有星型网、环型网、总线型网、树型网等。

二、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三大功能是:1、数据通信: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

2、资源共享:入网的用户可以共享网络中的数据、数据库、软件和硬件资源。

3、分布处理:可以把大型数据处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各计算机上完成。

三、计算机网络的服务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基本服务有:1、文件与打印服务2、应用服务3、消息服务4、数据库服务四、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的通信线路和各节点之间的几何排列,它反映了网络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网络结构有:星型、总线型、树型、环型。

1.总线拓扑2.环型拓3.星型拓扑4.网状拓扑五、网络拓扑结构的优缺点1、总线型结构采用单根传输线作为传输介质,所有节点都通过硬件接口直接与传输介质相连。

任一站点发出的信息都能沿着传输介质传输,且能被其它所有站点接收。

优点:(1)线缆长度短,布线容易,工程费用低;(2)网络易于扩充;(3)网络可靠性较高。

缺点:(1)故障诊断难;(2)不易隔离故障;(3)如果线路太长,则需配置信号中继设备。

2、星型结构由中央节点和通过点到点链路连接到中央节点的各个站点共同组成。

优点:(1)方便服务;(2)故障影响小;(3)故障诊断容易;(4)访问协议简单。

缺点:(1)安装困难;(2)扩展困难;(3)依赖中央节点。

3、环形结构所有的通信站点共享一条物理信道,信号单向传输。

优点:(1)电缆长度短;(2)不需接线盒;(3)适用光纤线路。

缺点:(1)节点故障将引起整个网络故障;(2)故障诊断困难;(3)不易重新配置网络;(4)节点发送数据前,必须知道传输介质对它的可用性。

4、树型结构从总线结构演变而来,形状像一棵树。

优点:(1)线缆长度短,布线容易,工程费用低;(2)网络易于扩充;(3)网络可靠性较高。

另:故障隔离容易。

缺点:(1)故障诊断难;(2)不易隔离故障;(3)如果线路太长,则需配置信号中继设备。

另:对根的依赖性很强。

5、混合结构主干为总线型结构,而在局部采用星型结构。

混合结构网络吸取了总线结构网络和星型结构网络的各自优点。

六、课堂小节(略)七、作业(略)第三节数据通信基础一、网络协议与层次协议:指预先约定的规则网络协议:不同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之间进行互相通信时所遵守的格式和约定。

二、层次根据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对于计算机网络来说,不同网络系统具有相同的层次结构。

三、OSI参考模型的结构OSI参考模型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网络系统互连模型。

OSI参考模型:将整个网络划分为七层,从最高导到最底层依次为(7、应用层、6、表示层、5、会话层、4、传输层、3、网络层、2、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

)其中高层,既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层,既3、2、1层主要面向通过网络的端到端的数据流。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7层的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主要任务是提供计算机网络与最络用户的界面,提供完成特定网络服务功能所需的各种应用程序协议。

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之间的接口。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

应用层的主要协议有: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超文本传输服务——或者叫作WWW—万维网服务)FTP:文件传输协议。

(文件传输服务)TELNET:远程登录协议:(远程登录服务)DNS:域名服务器。

(域名解析服务)E-MAIL:电子邮件服——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发送邮件协议;POP3—接收邮件协议USENET:网络新闻组服务BBS:电子公告牌服务。

WAIS、GOPHER、Archie:信息检索与信息查询服务。

(2)表示层:确保一个应用程序的命令和数据能被网络上其他计算机理解,也就是将一种格式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数据转换,使用户之间的通信尽可能简化,与设备无关。

(3)会话层:负责和网络节点应用程序之间的协商和链接,它不仅建立合适的链接,而且验证会话双方,要求双方提供身份验证。

(4)传输层:是整个协议层次结构中最核心的一层。

它的作用是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提供性能可靠的数据传输,而与当前实际使用的网络无关。

(5)网络层:主要任务是确保网络节点之间的数据包的传输。

该层将数据转换成一种称为数据包的数据单元,每一个数据包中都含有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以满足路由和寻径的需要。

(6)数据链路层:主要任务是确保网絡节点之间数据帧可靠地传输。

该层把所有数据转换成一种称为帧(典型的帧为几百或几千字节)的数据单元,并负责创建和检测数据帧,为网络层的连接提供一条线路。

(7)物理层:是设备之间的物理接口,主要定义了物理链路所要求的机械、电气和功能特性等。

数据通过该接口从一台设备传送到另一台设备。

四、OSI分层的优点:(1)人们可以很容易的讨论和学习协议的规范细节。

(2)层间的标准接口方便了工程模块化。

(3)创建了一个更好的互连环境。

(4)降低了复杂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产品开发的速度更快。

(5)每层利用紧邻的下层服务,更容易记住个层的功能。

注:在OSI参考模型中,各层的数据类型是不相同的。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和传输层的数据单位是:消息——报文;网络层的数据单位是——数据包;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位是——帧;物理层的数据单位是——二进制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