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
麻醉学13.1椎管内麻醉
直入穿刺法----颈椎、胸椎上段级腰椎 侧入穿刺法----胸椎中下段,老年人
4. 硬膜外腔的确定:
阻力突然消失:气泡压缩法 负压现象:悬滴法
第三节 硬膜外阻滞(epidural anesthesia)
(七)硬膜外阻滞置管方法
1. 置管操作步骤:
测量距离 插入导管 退针 调整导管深度(3~5cm) 接注射器,测试
3. 恶心、呕吐
血压骤降、兴奋呕吐中心;迷走亢奋,胃肠蠕动增加;手术牵拉
第二节 蛛网膜下腔阻滞(spinal anesthesia)
二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并发症
● 头痛
表现---穿刺后6~12小时内 原因---脑脊液漏 颅内压降低 预防---操作注意事项/病人准备 治疗---轻度:卧床2~3天
中度:平卧,输液2500~4000ml,镇静、镇痛 严重:硬膜外充填血疗法
2. 插管注意事项:
导管越过针斜口而需回退时,将导管与针一起退出 穿刺过程中患者异感 导管内出血
第三节 硬膜外阻滞(epidural anesthesia)
(八)硬膜外阻滞平面及范围的调节 ● 主要因素:穿刺部位 ● 部位确定的情况下: 1. 导管的位置和方向 2. 药物容量和注药速度:快速注药时血管吸收增加 3. 患者情况:婴幼儿,老年人,妊娠后期及一些病理因素
第二章 椎管内麻醉 (Intrathecal Anesthesia)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麻醉科 张亚梅
椎管内麻醉(intrathecal anesthesia)包括蛛网膜 下腔阻滞即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和硬膜外麻醉 (epidural anesthesia)。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联合阻滞(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则可取两者的优点,在 临床麻醉中应用日趋广泛。
经典椎管内麻醉
对于存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脊髓空洞症等,采用经典椎管内麻 醉可能会加重病情。
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采用经典椎管内麻醉前,医生 需要严格掌握患者的适应症和禁 忌症,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
严密监测 在麻醉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患者 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 常情况。
术前评估 在麻醉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用药情况、 过敏史等,为制定合适的麻醉方 案提供依据。
经典椎管内麻醉
目录
• 椎管内麻醉的概述 • 经典椎管内麻醉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经典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方法 • 经典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与防治 • 经典椎管内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 • 经典椎管内麻醉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椎管内麻醉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椎管内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入椎 管内的某一腔隙,使脊神经根受 到阻滞,从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 醉作用的方法。
椎管内麻醉与神经功能保护
研究关注椎管内麻醉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在神 经系统疾病和手术中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
研究展望
椎管内麻醉的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椎管内麻醉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作用机制、神经传导通路等,有助于发现新的 药物和治疗方法。
椎管内麻醉的安全性研究
随着椎管内麻醉的广泛应用,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未来研究应关注如何提高椎管 内麻醉的安全性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放置麻醉导管
将麻醉导管放置在椎管内适当 的深度,并固定好,以确保麻
醉药物的顺利注入。
操作后的处理
监测生命体征
在麻醉恢复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 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 血氧饱和度等。
拔除导管
【医学课件】椎管内麻醉
三、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
腰麻常见的术中并发症
➢ BP↓HR ↓:多见于麻醉平面高者 ➢ 呼吸抑制: 常与腰麻平面过高有关
➢ 恶心呕吐:常见原因有
• 麻醉平面过高 • 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强 • 牵拉腹腔脏器 • 对术中辅助用药敏感
对术中并发症一般需对症处理,可提前干预
三、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
粘连性蛛网膜炎 ➢ 病程发展较慢,先出现感觉障碍,后发展至感觉丧失和 瘫痪 ➢ 是软膜和蛛网膜的慢性增生性炎性反应 ➢ 发生原因不明
三、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
腰麻后的神经并发症
马尾丛综合征
➢ 会阴区和下肢远端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 轻症者尿潴留,严重则可大小便失禁 ➢ 穿刺损伤者一般数周或数月自愈;化学损伤则恢复较困
➢ 通过蛛网膜绒毛进入根部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神经根 ➢ 药物渗出椎间孔,在椎旁阻滞脊神经 ➢ 透过硬脊膜、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直接作用于脊神经
根和脊髓表面
二、椎管内麻醉的机制及生理
麻醉平面与阻滞作用
➢ 麻醉平面是指感觉神经被阻滞后,用 针刺法测定皮肤痛觉消失的范围
脊神经节段在体表的分布
➢ T2—胸骨柄上缘,T4—双乳头连线, T6—剑突下,T8—季肋部肋缘, T10—平脐线,T12—耻骨联合上 2~3cm,L1~3—大腿前面,L4~5— 小腿前面和足背,S1~5大腿和小腿 背面以及肛门会阴区
腰麻的术后并发症 头痛 :
➢ 发生率3%~30%,常出现于麻醉后2~7天,半数病人4 天内症状消失
➢ 抬头或坐立时头痛加重,平卧是减轻或消失
预防及处理
➢ 使用改进型细穿刺针,避免反复、多次穿刺 ➢ 围术期输入足量液体 ➢ 平卧休息,口服镇痛或安定类药物 ➢ 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葡萄糖或右旋糖酐
椎管内麻醉知识点总结
椎管内麻醉知识点总结一、椎管内麻醉的适应症1. 外科手术:椎管内麻醉可以用于全身麻醉的替代,适用于腹部手术、盆腔手术、腰骶部手术等各类手术。
2. 分娩镇痛:对于产程中的剧痛,椎管内麻醉可以有效减轻痛苦,提供舒适的分娩体验。
3. 疼痛治疗:椎管内麻醉可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如癌症疼痛、神经根痛等。
二、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1. 凝血功能障碍:椎管内麻醉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凝血功能障碍是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
2. 感染性疾病:椎管内麻醉可能引起脑膜炎或脑膜炎的恶化,因此感染性疾病也是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
3. 脊柱结构异常:如椎管狭窄、脊柱畸形等,会增加椎管内麻醉的风险,应避免使用椎管内麻醉。
三、椎管内麻醉的麻醉药物1. 局麻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局麻药常用于椎管内麻醉,能够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2. 静脉麻醉药:地西泮、芬太尼等静脉麻醉药常与局麻药联合使用,以提高麻醉效果。
3. 蛋白酶抑制剂:在椎管内麻醉过程中,通常会加入一定量的蛋白酶抑制剂,以减少麻醉药物对蛋白质的影响。
四、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技术1. 体位:椎管内麻醉常采用坐位或侧卧位,患者应保持安静,以减少误伤神经或脊髓的风险。
2. 皮肤消毒:在进行椎管内麻醉前,需要对患者的腰部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穿刺定位:医生需准确地定位患者的椎管,以确保麻醉药物能够准确地进入脊髓周围的空间。
4. 注射麻醉药:一旦定位准确,医生便可以开始向患者的椎管内注射麻醉药物,产生麻醉效果。
5. 监测患者状态:在椎管内麻醉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麻醉效果的状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
五、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和风险1. 低血压:椎管内麻醉可能引起低血压,因此需要及时纠正患者的血压水平。
2. 头痛:穿刺针头在腰椎穿刺时,可能损伤硬脑膜,导致脑脊液漏出引起头痛。
3. 神经损伤:穿刺过程中若刺伤神经,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4. 脑脊液漏出:椎管内麻醉穿刺过程中,若硬脑膜损伤引起脑脊液漏出,可引起头痛等症状。
外科学—麻醉—椎管内麻醉
(3)导管的位置和方向:头向置管时,药物易向头端扩散;尾向置管时,药液多向尾端扩散;如导管 偏向一侧,可出现单侧麻醉
(4)注药速度:注药速度愈快,阻滞范围越广,反之阻滞范围窄
(5)患者情况:老年、动脉硬化、妊娠、脱水、恶病质等患者,注药后麻醉范围较其他患者为广,故 应减少用量。
浸润。腰穿针经皮丘垂直刺入,逐层徐缓进针,针达黄韧带时阻力增大,穿过时阻力消失,伴有 落空感,再进针刺破硬膜和蛛网膜时可出现破膜感,拔出针芯见有脑脊液自针内滴出,表明穿刺 成功,注入局麻药1.5~3ml后,将注射器连同穿刺针一同拔出
(2)侧入法:用于直入穿刺困难者。在脊柱正中旁开1~1.5cm处,针干与皮肤呈75°,对准椎间孔刺 入,避开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经黄韧带进入蛛网膜下腔
(3)对其他系统的影响:椎管内麻醉下,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易诱发恶心、呕吐。骶 神经阻滞后,可致尿潴留等。
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又称腰麻或脊麻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 适应证 适用于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及肛门会阴部的手术
2 禁忌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颅内高压,椎管内病变 (2)休克 (3)穿刺部位或周围有感染灶 (4)脓毒症 (5)脊柱畸形、外伤或结核 (6)急性心衰或冠心病发作 (7)凝血功能障碍 (8)难以合作者。
(二)操作方法
1 体位 一般取侧卧位,患者两手抱膝,大腿贴腹,下颌贴胸,腰背部尽量向后弓,使棘间隙尽量张开,
背部与床面垂直,与床沿齐平。 2 定位
两髂嵴连线与脊柱中线交会点即L3~L4间隙或L4棘突。成人一般选L3~L4间隙。
椎管内麻醉名词解释
椎管内麻醉名词解释
椎管内麻醉是一种操作性的外科手段,在运用外科技术的同时保证患者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其中所使用的药物要求较高,椎管内麻醉名词及其解释也就随之变得不可或缺。
因此,本文主要就椎管内麻醉名词及其解释进行介绍。
首先,“椎管内麻醉”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即“epidural anesthesia”,它是椎管内注射药物实现麻醉的一种外科手段。
它是将药物注射至脊柱管,以获得整个躯干与下肢的局部麻醉。
它的门槛较高,要求医生具备较高的技术素养。
其次,“脊柱管阻滞”,即“spinal block”,是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至脊柱管内部,以达到局部阻滞作用,较特殊且技术比较复杂。
此外,它还可用于脊椎手术,主要是用于胸椎与腰椎植入介入植入物时。
另外,“椎管内阻滞”,即“intrathecal block”,是将麻醉药物注射至脊柱管内侧的一种外科手段,主要实现局部阻滞作用,较椎管内麻醉技术更为复杂,还需特别提醒,需要医生有较丰的临床经验及技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最后,还有“椎管内泵泵”,即“epidural pump”,是一种椎管内药物注射设备,它可用于椎管内注射药物,也可用于口服药物,以实现局部缓解性麻醉,辅助治疗多种疼痛及其它症状。
总之,椎管内麻醉是一种操作性的外科手段,要求医生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准,椎管内麻醉名词及其解释也随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比如上文所提到的“epidural anesthesia”、“spinal block”、“intrathecal block”及“epidural pump”等。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在进行椎管内麻醉时,除了拥有较高的技术以外,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意识,及时对患者的反应做出反应,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椎管内麻醉及影响因素
椎管内麻醉及影响因素椎管内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技术,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入椎管内,达到产生全身麻醉效果的目的。
它在手术和疼痛管理中广泛应用,并且具有许多优点。
本文将探讨椎管内麻醉的使用、影响因素以及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一、椎管内麻醉的使用椎管内麻醉主要用于手术麻醉和分娩镇痛。
在手术麻醉中,椎管内麻醉可以达到全身麻醉效果,避免常规全身麻醉所带来的一些风险,如呼吸抑制。
另外,椎管内麻醉的开展减少了术后恢复时间和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提高了患者的术后舒适度。
在分娩镇痛中,椎管内麻醉可以快速、有效地减轻产妇的疼痛,同时不影响胎儿的健康。
二、影响椎管内麻醉的因素1. 患者的身体状况: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会增加患者使用椎管内麻醉时的风险。
因此,在决定使用椎管内麻醉前,医生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2. 麻醉药物的选择:椎管内麻醉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局麻药和辅助药物。
不同的药物选择会对椎管内麻醉的效果产生影响。
例如,选择剂量适当的局麻药可以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辅助药物如阿托品和纳洛酮等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3. 操作者的经验:椎管内麻醉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操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进行。
操作者的经验会直接影响到麻醉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因此,选择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可以提高椎管内麻醉的成功率。
三、椎管内麻醉的发展前景椎管内麻醉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麻醉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前景愈发广阔。
一方面,椎管内麻醉可以通过调整麻醉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提高麻醉的个体化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椎管内麻醉在越来越多的手术中得到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手术体验。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椎管内麻醉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新型的导管、麻醉药物和辅助设备的应用,使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更加方便和安全。
例如,微创技术的应用使得椎管内麻醉的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医学课件椎管内麻醉
孕妇与新生儿的椎管内麻醉
新生儿的椎管内麻醉
新生儿期接受椎管内麻醉时, 应考虑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以及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特点。
新生儿期接受椎管内麻醉时, 应注意监测呼吸、循环等生命 体征的变化。
新生儿期接受椎管内麻醉时, 应注意避免药物过量和过敏反 应。
肥胖患者接受椎管内麻醉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 和给药速度。
07
椎管内麻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研 究方向
新型椎管内麻醉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开发新型椎管内麻醉药物,具有更强的镇痛效 果和更低的副作用。
研究不同麻醉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实现更高效 、更安全的麻醉效果。
探讨椎管内麻醉药物的代谢、排泄机制,以制 定更合理的用药方案。
布比卡因
起效慢,作用时间长,适用于长时间手术或区域阻滞 麻醉。
罗哌卡因
感觉和运动分离,适用于术后镇痛和区域阻滞麻醉。
药物选择原则
要点一
根据手术部位和时长选择药物
例如,腹部手术可选用布比卡因;下肢手术可选用罗 哌卡因。
要点二
根据患者情况和禁忌症调整药 物
例如,高血压患者慎用罗哌卡因;过敏体质者慎用布 比卡因。
椎管内麻醉的优缺点
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低血压、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 应。
椎管内麻醉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操作不当可能导致 严重的不良后果。
缺点 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尿潴留等并发症。
02
椎管内麻醉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肛肠手术
妇科手术
腹部手术、盆腔手术等下腹部手 术
泌尿系手术
骨科手术等
禁忌症
预防
在麻醉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血容量和心血管状态,以降低低血压的风险。
临床麻醉学椎管内麻醉
临床麻醉学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Intrathecal Anesthesia),简称椎管内麻,是一种通过将药物注射到脊髓腔内来实现全身麻醉的方法。
它是临床麻醉学中重要的麻醉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控制和术后镇痛。
本文将介绍椎管内麻醉的原理、步骤、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一、原理椎管内麻醉的原理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脊髓腔内,使药物通过脊髓液的循环迅速扩散到脑和脊髓的相关神经结构,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其中,用于椎管内麻醉的主要药物是局麻药。
二、步骤椎管内麻醉的步骤如下:1. 患者准备:患者保持躺卧位,放松身体,暴露腰椎部位。
2. 局麻药物准备: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物装入注射器,并确保无气泡。
3. 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液对腰椎部位进行彻底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4. 局麻药物注射:医生穿刺腰椎间隙,将注射器插入脊髓腔内,然后将局麻药物缓慢注射,使药物充分扩散。
5. 观察效果:注射局麻药物后,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变化,以确保麻醉效果的达到。
三、适应症椎管内麻醉适用于以下情况:1. 体表浅麻醉效果欠佳的手术。
椎管内麻醉能够提供更深的麻醉效果,适用于一些对疼痛敏感或麻醉要求较高的手术。
2. 长时间手术。
由于椎管内麻醉的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
3. 术后疼痛控制。
椎管内麻醉可以提供术后较长时间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四、禁忌症椎管内麻醉有一些禁忌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反对或无法接受椎管内穿刺的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等。
2. 严重的脊椎畸形或腰椎间隙狭窄,无法安全穿刺。
3. 过敏史或过敏反应高风险。
4. 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或感染性脑脊髓炎等疾病。
五、并发症椎管内麻醉在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以下情况:1. 低血压和心率下降。
由于药物的扩散作用,可能会引起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下降,需要及时处理。
2. 脊髓神经损伤。
极少数情况下,椎管内麻醉可能会导致脊髓神经损伤,引起感觉和运动障碍。
椎管内麻醉
第七章椎管内麻醉Intravertebral Anesthesia椎管内麻醉含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spinal anesthesia)和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后者还包括骶管麻醉(sacral canal an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引起的阻滞称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麻,也叫腰麻;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作用于脊神经,使感觉和交感神经完全被阻滞、部分运动神经纤维被阻滞,称为硬膜外腔阻滞。
在硬膜外腔放置导管,经导管间断或持续用药称为连续性硬膜外麻醉(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CEA)。
另外近年来已成功用于临床的腰硬联合麻醉(spinal and epidural combination anesthesia)也属于椎管内麻醉的范畴,它是将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麻醉联合使用的一种麻醉方式。
第一节椎管内麻醉的相关解剖一、椎管的解剖椎管内麻醉必须依赖于盲探性椎管内穿刺术的成功,因此熟悉椎骨的骨性标志、棘间韧带、神经组织、硬膜与骨性结构的关系,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前提。
1.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以及尾椎组成。
2.成人脊椎呈现4个生理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3.为帮助记忆各椎体的大致结构,便于理解各部位穿刺的要领,提供以下短句供参考:颈椎:颈椎体小棘分叉,横突有孔通上下;胸椎:胸椎棘突长而斜,两处肋凹构关节;腰椎:腰椎体大形似肾,棘突板状水平伸;骶椎:骶椎融合倒三角,确定裂孔扪骶角。
颈椎的椎管最宽大,但椎体最小,椎孔呈三角形,横突短,椎弓根伸向后外,横突孔中穿行的是椎动脉,提示在穿刺时误伤椎动脉可引起椎动脉血肿,另外注意在实施颈丛阻滞时,穿刺针有可能误入椎管;典型的胸椎体横断面呈心形。
椎板宽,从上向下相互重迭。
棘突长,从颈椎到第4胸椎棘突与椎体的横断面呈水平方向,穿刺时可垂直进针。
椎管内麻醉
35
•
穿刺成功后,先用起效快的 利多卡因3—5ml试验剂量,观察 5分钟,无全脊椎麻醉后,再试 注追加量,使之达到理想的麻醉 平面,即可开始手术。如误注入 蛛网膜下腔,5分钟后,过早出 现麻醉平面,有下肢麻木和运动 障碍,血压下降等。
36
37
6 、麻醉平面的调节取决于
(1) 局麻药的容积; (2)穿刺间隙(间隙选择不当,上下 平面 不符); (3)导管方向(向头或向尾置入);
45
(二) 硬膜外阻滞操作不当
1 、病人体位不当,穿刺定位和操作失误 2 、穿刺时误伤血管、神经或多次刺 破硬膜; 3 、穿刺针误入椎旁肌群或其他组织 而未被察觉,注入麻药无麻醉效果; 4 、硬膜外导管过软或穿刺针不匹 配; 5 、导管置入过短或固定不牢;
46
6 、 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 7 、导管在硬膜外腔未能按预期方向 插入; 8 、导管插入一侧致单侧硬膜外麻 醉; 9 、导管扭插受椎板挤压或被血块 阻塞;麻药不能注入; 10 、在测试穿刺针是否进入硬膜 外间隙过程中,注入过多空气或液体。
26
3、硬膜外穿刺术:(同腰麻)
(1)体位、部位、穿刺层次均 相同; (2)区别:当针突破黄韧带时, 不能再前进, 成功的关键是不能 刺破硬脊膜,不能见到脑脊液。
27
28
29
30
31
4 、 硬膜外腔的确认:
(1) 阻力消失法 (2) 负压测定 (3) 其他辅助方法;①气泡外溢试验; ②插管试验;③试验用药。 (4) 排除针尖或导管进入蛛网膜下 腔 (5) 排除针尖或导管在血管内; ① 肾上腺素试验; ②局麻药试验。
节约 ≠ 安全
49
50
18
4、麻醉平面的调节 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 (1)药物剂量最重要 (2)药液比重和容积 (3)穿刺间隙 (4)病人体位 (5)注药速度
第10章 椎管内麻醉
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临床应用
适应症:无禁忌症的2-3小时以下的脐以下的手
术。 1、下腹及盆腔手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 膀胱、前列腺手术,子宫、卵巢手术等。 2、会阴、肛门手术:痔切除术,肛瘘切除术。 3、下肢手术:骨折复位,截肢等
各种手术的脊麻最低皮肤阻滞平面
手术部位 下肢 髋部 会阴 膀胱、前列腺 下肢(止血带) 睾丸、卵巢 下腹部内脏 腹部其他脏器 所需最低平面 T12 T10 T10 T10 T8 T8 T6 T4
蛛网膜下腔麻醉的管理
最初20分钟是阻滞平面、呼吸、循环功能易改
变时期。 麻醉前开放畅通的静脉通路,腰麻起效前给予 适量的晶体液,可有效的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血压下降: 1、 加快输液(晶体液、胶体液) 2、血管收缩性药物的应用(麻黄素10 毫克,或间羟胺5-10毫克) 心率减慢:阿托品0.2-0.3毫克
1.术前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才有的放矢。 2.熟悉蛛网膜下腔麻醉的穿刺技术。在实 践中练习,熟能生巧。
蛛网膜下腔麻醉的管理
熟悉局麻药的药理特性。麻醉平面的调
节与局麻药的起效有关。酯类局麻药起 效快3-5分钟,因而必须及时调整。而酰 胺类5-10分钟,防止过早摆动体位,造 成平面的失控。 熟悉蛛网膜下腔麻醉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术中的管理主要针对病人生理功能的紊 乱进行处置
影响局麻药扩散总结
局麻药的容积、剂量、比重,穿
刺部位,病人体位,注药速度是 影响脊麻麻醉平面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局麻药作用时间的因素
局麻药的性质:作用时间顺序布比卡因>
丁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药物的剂量:剂量越大,作用时间越长。 (在临床中,加大药物剂量对作用时间 的影响比对麻醉平面的影响更有临床意 义) 血管收缩药:去氧肾上腺素(2-5毫克) 或肾上腺素(0.2毫克)可显著延长丁卡 因的作用时间,其他局麻药效果不显著。
椎管内麻醉名词解释
椎管内麻醉名词解释椎管内麻醉是指使用止痛药物或麻醉剂在椎管内封闭处植入一根管子,以刺激脊髓或脊神经的方式来达到止痛的方法。
它是一种有效的止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疼痛,减少他们对止痛药物的依赖性。
椎管内麻醉可以用于治疗疼痛和镇痛,从而改善病人的病情。
一、椎管内麻醉的原理椎管内麻醉是在椎管内封闭处植入一根管子,在内部注入鞘内药物,以刺激脊髓或脊神经的方式进行麻醉。
这种麻醉方法被称为“直接鞘状神经阻滞”。
它的原理是通过管子注入的止痛药物以及脊神经坐落的大脑皮质节段,可以有效地抑制病人的痛觉,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
二、椎管内麻醉的优点1、短期效果显著:椎管内麻醉非常有效,对于有创性手术的病人,短期内可以改善病情,减少疼痛,恢复活动能力。
2、持效时间长:椎管内麻醉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效果,让病人获得更好的缓解症状。
3、减少对止痛药物的依赖性:椎管内麻醉可以有效减少病人对止痛药物的依赖性,也可以减少药物对病人的副作用。
4、安全性:椎管内麻醉是一种安全的麻醉方法,较少发生不良反应,不干扰呼吸、消化和心血管功能。
三、椎管内麻醉的适应症1、严重病态的慢性痛症:特别是背部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腰椎病、腰椎周围病及其它脊椎疾病引起的疼痛,皆可采用椎管内麻醉。
t2、椎管内肿瘤的治疗:当肿瘤的边界不清晰、多发转移或淋巴结转移时,可以采用椎管内麻醉,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3、痛经:椎管内麻醉可以减少痛经的严重程度,减少痛苦。
4、创伤性脊椎病:椎管内麻醉可以提高病人的身体功能,减少活动受限的情况。
四、椎管内麻醉的手术方法1、选择合适的椎管内麻醉方式:在选择椎管内麻醉方式时,应该考虑椎管间隙的病变情况,以及需要达到的最优结果,以此来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
2、止血处理:在进行椎管内麻醉手术前,术者应充分地准备手术工具,并对进行椎管内手术的人体血肿、血管、神经和关节等进行及时处理,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开创椎管内通道:确定椎管内的病变位置后,应利用针刺、抛光机或其他类似的仪器,开创通道,以便向椎管内注入药物。
医疗教学之椎管内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骶管阻滞麻醉
结合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阻滞,可产 生更广泛的麻醉效果,并减少麻醉药物的 用量。
将麻醉药物注入骶管腔,主要阻滞骶神经, 适用于肛门、会阴部手术。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椎管内麻醉适用于下腹部、盆腔、下肢及会阴部手术;也适用于部分上腹部手 术,如胃、胆道等;还可用于镇痛治疗,如分娩镇痛、术后镇痛等。
穿刺部位
选择适宜的腰椎间隙进行穿刺,一般 选择L2-3或L3-4间隙。
调节麻醉平面
通过调节穿刺针的位置和注药速度, 可以控制麻醉平面的高低。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低血压
麻醉前适量输液扩容, 麻醉后密切监测血压变 化,必要时给予升压药
物。
头痛
去枕平卧6-8小时,减少 脑脊液外渗,严重者给
予内麻醉的禁忌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柱畸形或病变、感染、出血倾 向、休克、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此外,对麻醉药物过敏者也不宜使用椎管内 麻醉。
02
蛛网膜下腔麻醉
定义及作用机制
定义
蛛网膜下腔麻醉,又称腰麻,是将局 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 根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 。
作用机制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护理要点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锻炼,如早 期下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等,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疼痛管理
对于术后疼痛的患者,采取适当的 镇痛措施,如口服或注射镇痛药物 等,以减轻患者痛苦。
THANKS
感谢观看
05
骶管阻滞麻醉
定义及作用机制
定义
骶管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骶管腔 内,阻滞骶脊神经,以达到麻醉骶尾 部和会阴区的效果。
作用机制
通过药物对神经的阻滞作用,使得神 经支配区域产生麻醉效果,便于进行 手术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技术椎管内麻醉系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使脊神经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阻滞麻醉两种方法,后者还包括骶管阻滞。
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主要作用于脊神经根所引起的阻滞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通称为脊麻;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使脊神经根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简称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
椎管的解剖与生理基础1、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以及4节尾椎组成。
脊柱正常时呈双“C“形,呈现4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2、典型椎骨包括椎体及椎弓两个主要部分。
椎体的功能是承重,两侧椎弓(椎弓根及椎板)从外侧向后围成椎孔,起保护脊髓的作用。
椎弓根上下有切迹,相邻的切迹围成椎围成椎间孔,供脊神经通过。
3、椎体和椎间盘在腹侧通过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连接和支撑,相邻两节椎骨的椎弓由三条韧带相互连接,从内向外的顺序是:黄韧带、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在背侧通过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维持其稳定性。
正中入路穿刺时,穿刺针将穿过上述背侧的三个韧带和位于椎板与相邻椎骨的棘突之间的椭圆形间隙。
脊髓及脊神经1、椎管内容有脊髓及其被膜(脊膜)、脂肪组织和静脉丛。
脊膜从内向外分三层,即软脊膜、蛛网膜和硬脊膜。
硬脊膜从枕大孔以下开始分为内、外两层。
软脊膜与脊髓紧密相贴,蛛网膜通常与厚而坚韧的硬脊膜紧密相贴。
软脊膜覆盖脊髓表面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腔。
硬脊膜与蛛网膜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即硬膜下间隙,而硬脊膜内、外两层之间的间隙为硬膜外间隙。
2、脊髓在头端通过枕骨大孔与脑干相连,尾端终止于脊髓圆锥,在胚胎期充满整个椎管腔,至小儿终止于第3腰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上移,成人则在第1、2腰椎之间。
一般颈部下段脊髓与脊椎相差一个节段,上胸段差2个节段,下胸段差3个节段,腰椎则差4~5个节段。
因此,成人在第2腰椎以下的蛛网膜下腔只有脊神经根,即马尾神经。
所以,行脊麻时多选择第2腰椎以下的间隙,以免损伤脊髓。
3、脊神经有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
每条脊神经由前、后根合并而成。
后根司感觉,前根司运动。
神经纤维分为无髓鞘和有髓鞘两种,前者包括植物神经纤维和多数感觉神经纤维,后者包括运动神经纤维。
无髓鞘纤维接触较低浓度的局麻药即被阻滞,而有髓鞘纤维往往需较高浓度的局麻药才被阻滞。
4、按神经根从脊髓的不同节段发出,而称为神经节段。
躯干部皮肤的脊神经支配区:甲状软骨部皮肤是颈2神经支配;胸骨柄上缘是胸2神经支配;两侧乳头连线是胸4神经支配;剑突下是胸6神经支配;季肋部肋缘是胸8神经支配;平脐是胸10神经支配;耻骨联合部是胸12神经支配;大腿前面是腰1-3神经支配;小腿前面和足背是腰4~5神经支配;足、小腿及大腿后面、骶部和会阴部是骶神经支配;上肢是颈3~胸1神经支配。
5、脊髓和脊神经根的血供由单个的脊髓前动脉和成对的脊髓后动脉(均为椎动脉的分支)提供。
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2/3区域,而且脊髓前动脉吻合支少而供应脊髓面积相对较大,故脊髓血流障碍最易影响脊髓前动脉供应的区域,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损害。
脊髓后动脉供应脊髓的后1/3,而且不易发生缺血损害,一旦发生损害,在被损害的白质柱以下深部感觉丧失,在被损害的后灰柱以下皮肤感觉丧失,腱反射消失。
除此之外,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还在胸部接受肋间动脉,在腹部接受腰动脉的血流。
根动脉供应1/4的脊髓,颈根动脉降支与胸根动脉升支在胸4脊髓节相交接,而胸根动脉降支与腰升根动脉的升支在腰1脊髓节相交接。
交接处的脊髓节段,血流供应最差,根动脉血流障碍,可导致胸4或腰1脊髓节段的缺血坏死而发生截瘫。
椎管内麻醉的作用机制1、椎管内阻滞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脊神经根。
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脑脊液(蛛网膜下隙麻醉)或硬脊膜外间隙(硬脊膜外间隙麻醉或骶管麻醉)中,分别“浸浴”蛛网膜下间隙或硬脊膜外间隙的脊神经根。
2、将局部麻醉药直接注射到脑脊液中的蛛网膜下隙麻醉,只需相对较小剂量容积的局部麻醉药即可达到有效的感觉和运动阻滞。
脊麻并不是局麻药作用于脊髓的化学横断面,而是通过脑脊液阻滞脊髓的前根神经和后根神经,导致感觉、交感神经及运动神经被阻滞,而且脊神经根的局麻药浓度后根高于前根,因后根多为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纤维,本身对局麻药特别敏感,前根多为有髓鞘的运动神经纤维,对局麻药敏感性差,所以局麻药阻滞顺序先从植物神经开始,次之感觉神经纤维,而传递运动的神经纤维及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最后被阻滞。
具体顺序为: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寒冷刺激→温感消失→对不同温度的辩别→慢痛→快痛→触觉消失→运动麻痹→压力感觉消失→本体感觉消失。
消退顺序与阻滞顺序则相反。
交感神经阻滞总是先起效而最后消失,因而易造成术后低血压,尤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故术后过早改变病人体位是不恰当的。
交感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的平面并不一致,一般说交感神经阻滞的平面比感觉消失的平面高2-4神经节段,感觉消失的平面比运动神经阻滞平面高1-4节段。
3、使用相同浓度的局部麻醉药时,硬脊膜外间隙麻醉和骶管麻醉需要更大的容量和剂量。
此外,硬脊膜外间隙麻醉时,局部麻醉药的注射部位(脊髓水平)也必须靠近作用的脊神经根,局麻药沿硬膜外间隙进行上下扩散,部分经过毛细血管进入静脉;一些药物渗出椎间孔,产生椎旁神经阻滞,并沿神经束膜及软膜下分布,阻滞脊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有些药物也可经根蛛网膜下腔,从而阻滞脊神经根;尚有一些药物直接透过硬膜及蛛网膜,进入脑脊液中。
容量是决定硬膜外阻滞“量”的重要因素,大容量局麻药使阻滞范围广。
而浓度是决定硬膜外阻滞“质”的重要因素,高浓度局麻药使神经阻滞更完全,包括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均被阻滞。
硬膜外阻滞可在任何脊神经节段处穿刺,通过调节局麻药的量和浓度来达到所需的阻滞平面和阻滞程度。
椎管内麻醉对机体的影响1.躯体神经阻滞通过阻断疼痛性刺激传导和消除骨骼肌张力,椎管内阻滞可以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
感觉阻滞阻断了躯体和内脏的疼痛性刺激,运动阻滞致使骨骼肌松弛。
典型的隔离阻滞是交感神经阻滞(通过温度敏感性判断)比感觉阻滞(痛觉、轻触觉)高两个节段,而感觉阻滞通常又比运动阻滞高两个节段。
2.自主神经阻滞在脊神经根水平阻断自主神经的传导,可以产生交感神经阻滞和某些副交感神经阻滞。
交感神经丛胸腰段脊髓发出,而副交感神经则来自颅内和骶部。
椎管内麻醉不能阻断迷走神经(第X对脑神经)。
因此,椎管内阻滞的生理反应系交感神经张力减弱和/或副交感神经张力失拮抗所致。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椎管内阻滞通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并伴有心率减慢和心脏收缩功能降低。
局麻药阻滞胸腰段(胸1~腰2)交感神经血管收缩纤维,产生血管扩张,继而发生一系列循环动力学改变,其程度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的平面高低相一致。
外周血管阻力下降系由大量的容量血管扩张所致。
心率减慢系由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及静脉血回流减少,右房压下降,导致静脉心脏反射所致;当高平面阻滞时,更由于心脏加速神经纤维(cardio-acceleraterfiber胸1~胸4)被抑制而使心动过缓加重。
心排血量的减少与以下机制有关:①胸1~胸5脊神经被阻滞,心脏的交感张力减小,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性降低;②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低平面阻滞时,心排血量可下降16%,而高平面阻滞时可下降31%。
心排血量下降,使血压降低,产生低血压。
如果阻滞平面在胸5以下,循环功能可借上半身未阻滞区血管收缩来代偿,使血压降低幅度维持在20%以下。
血压下降的程度与年龄及阻滞前血管张力状况有关,例如老年人或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的病人,血压降低的幅度更为明显。
硬膜外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血压的影响与给药方式及麻醉平面有关,但与阻滞方法本身无关。
一般说来连续硬膜外阻滞对血压的影响是逐渐的、温和的,但单次大剂量注入局麻药对血压的影响亦较大。
椎管内麻醉时由于单纯交感神经阻滞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幅度有限,可能在临床上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健康患者,静脉输注10-20ml/kg的容量负荷可以部分代偿,妊娠后期的病人把子宫推向一侧以增加回心血量。
采取这些方法后,仍不能完全避免的低血压,应立即进行治疗,加大输液量,并采取有自身输血作用的头低位。
用阿托品治疗严重的或有症状的心动过缓,用血管收缩剂纠正低血压,直接应用α-受体激动剂,可以增加静脉张力和动脉收缩,同事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和全身血管张力。
麻黄碱具有直接的β-肾上腺素能效应,可以提高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间接产生一定程度的血管收缩。
如果经上述处理,严重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仍不能纠正,应立即应用肾上腺素(5-10ug静注)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椎管内麻醉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度,尤以运动神经阻滞范围更为重要。
由于膈肌收发自C3-C5神经纤维的膈神经支配,通常椎管内阻很少因其具有临床意义的肺生理改变。
高平面蛛网膜下腔阻滞或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时,运动神经阻滞导致肋间肌麻痹,影响呼吸肌收缩,可使呼吸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表现为胸式呼吸减弱甚至消失,但只要膈神经未被麻痹,就仍能保持基本的肺通气量。
如腹肌也被麻痹,则深呼吸受到影响,呼吸储备能力明显减弱,临床多表现不能大声讲话,甚至可能出现鼻翼搧动及发绀。
有时虽然阻滞平面不高,但术前用药或麻醉辅助药用量大,也会发生呼吸抑制。
此外,尚需注意因肋间肌麻痹削弱咳嗽能力,使痰不易咳出,有阻塞呼吸道的可能。
5.对胃肠道的影响椎管内麻醉所致的去交感作用使迷走神经张力占优,导致小皱缩的消化道发生主动性蠕动,胃肠蠕动亢进,容易产生恶心呕吐。
椎管内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以为某些腹腔镜检查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
硬膜外阻滞时胃粘膜内pH升高,术后持续应用硬膜外阻滞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
由于血压降低,肝脏血流也减少,肝血流减少的程度同血压降低的幅度成正比。
6.对肾脏的影响肾血流量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椎管内麻醉对肾功能的临床影响较小。
椎管内麻醉使膀胱内括约肌收缩及膀胱逼尿肌松弛,使膀胱排尿功能受抑制导致尿潴留,病人常常需要使用尿管。
蛛网膜下隙麻醉和硬膜外间隙阻滞的临床应用如果决定采用椎管内麻醉,需向患者说明阻滞的风险和益处,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更重要的是在确保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患者必须认可椎管内阻滞是此类手术的合适选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蛛网膜下隙麻醉适应症1.下腹部、腹股沟区手术如: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
2.肛门及会阴部手术如:痔切除术、肛瘘切除术、直肠息肉摘除术、前庭大腺囊肿摘除术、阴茎及睾丸切除术等。
3.盆腔手术包括一些妇产科及泌尿外科手术,如:子宫及附件切除术、膀胱手术、下尿道手术及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等。
4.下肢手术包括下肢骨、血管、截肢及皮肤移植手术,止痛效果可比硬膜外阻滞更完全,且可避免止血带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