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麻醉知识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一.产妇椎管内麻醉特点?孕妇做椎管内阻滞麻醉时所需的局麻药量要减少1/3.原因为:1.硬膜外静脉充血使硬膜外腔狭小;2.腹腔压力增加促使局麻药通过硬膜;3.腰椎前凸使局麻药易于向头侧扩散。

大多数专家倾向于黄体酮所致,孕妇脑脊液中黄体酮水平升高,可能改变神经元结构,使其对局麻药敏感,同时也使所有吸入麻醉药的MAC降低。

二.小儿呼吸系统的特点?1.呼吸节律不规则,各种形式的呼吸均可出现;2.胸廓不稳定,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高,腹部较膨隆,呼吸肌力量薄弱,纵膈在胸腔所占位置大,容易引起呼吸抑制;3.而头大、颈短、舌大、鼻腔、喉及上呼吸道较狭窄,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均有引起呼吸道阻塞的倾向;4.婴儿有效肺泡面积是成人的1/3,耗氧量是成人的2倍,说明换气效率不佳,故小儿麻醉时应特别重视呼吸道的管理。

三.小儿气管插管注意事项?小儿气管插管是黏膜易损伤和发生水肿。

因此小儿易发生呼吸道梗阻。

麻醉中常需要将肩部垫高,以伸展颈部,以方便气管插管或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自主呼吸插管时,咽喉反射强,表现为无呼吸、心动过缓、喉头痉挛。

插管时要备好3支连号的气管导管。

因机械损伤或感染小儿易发生急性下会厌炎,导致急性呼吸道梗阻,危急生命,要积极处理。

四.老年椎管内麻醉特点?1.老年人的硬膜外间隙随老龄而变窄,容积减少;椎间孔闭缩,局麻药向椎旁间隙扩散减少,因而老年人对局麻药的需要量普遍减少。

2.老年人对脊麻敏感增高,麻醉起效快,阻滞平面扩散广,麻醉作用时间延长。

因此用药剂量酌减1/2--1/3。

3.老年人脊柱钙化和纤维性退变,常使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困难,遇棘上韧带钙化直入法难以成功时,改用旁入法往往顺利达到目的。

老年人实施硬膜外麻醉应用镇静镇痛等辅助药物时,剂量宜小,为青壮年的1/3--1/2.遇麻醉效果不佳时,切忌盲目增加辅助用药,慎用氯胺酮,以免导致心血管意外事件。

常规给予病人鼻导管吸氧(必要时以面罩加压吸氧)有助于维持较高的动脉血氧分压,防止缺氧的发生。

麻醉知识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麻醉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用于疼痛管理和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无痛化。

了解与麻醉相关的知识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操作步骤、麻醉剂和麻醉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一、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是通过应用不同的药物和技术手段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和无意识状态的过程。

麻醉能够消除疼痛感觉,镇静患者,保持生理平衡,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二、麻醉的操作步骤1. 麻醉评估:在手术前,麻醉医师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个人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手术部位等,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式和药物选择。

2. 麻醉诱导: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或气管插管等方式,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3. 麻醉维持:根据手术操作的需要,调整和管理麻醉药物的用量,维持患者处于稳定的麻醉状态。

4. 麻醉解除:手术结束后,逐渐停止麻醉药物的使用,使患者恢复清醒和自主呼吸。

三、麻醉剂的分类和作用1. 局部麻醉剂:用于局部麻醉,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消除局部疼痛感觉。

常见的局部麻醉剂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2. 静脉麻醉剂:主要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

常见的静脉麻醉剂包括丙泊酚、芬太尼等。

3. 插管麻醉剂:用于气管插管后的全身麻醉维持,以保持患者的无意识状态。

常用的麻醉剂有异氟醚、巴比妥类药物等。

四、麻醉监测麻醉监测是对患者生理状况在手术过程中的实时监测。

常见的麻醉监测指标包括:1. 心电图监测:监测患者心脏的电活动,了解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2. 血压监测:持续监测患者血压变化,确保血压在安全范围内。

3. 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确保氧气供应充足。

4. 呼吸监测: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和呼气二氧化碳浓度,了解呼吸功能情况。

除了上述指标,还可以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情况,进行其他监测如体温、尿量等。

综上所述,麻醉是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麻醉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安全、舒适。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使患者失去疼痛感、意识和反应能力,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而临床麻醉学是研究麻醉的科学,主要涉及麻醉的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临床麻醉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各种手术的必要前提,也是各种疼痛治疗的基础。

因此,医学界对临床麻醉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总结临床麻醉学的几个关键点。

1.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麻醉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主要分为三类: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和神经阻滞剂。

吸入麻醉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导电性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达到麻醉效果。

静脉麻醉药则是通过作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的受体,来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阻滞剂则是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达到麻醉效果。

2. 麻醉的分类麻醉可分为全麻和局麻两种。

全麻是指将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通常需要使用吸入麻醉剂和静脉麻醉剂,以及肌松剂等辅助药物。

局麻则是针对特定部位进行麻醉,通常使用局部注射麻醉剂或神经阻滞剂。

3. 麻醉的风险虽然麻醉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技术,但是麻醉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主要的风险包括呼吸抑制、心脏停搏、低血压、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麻醉前,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结合手术类型和麻醉药物的选择,制定出最合适的麻醉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4. 麻醉监护麻醉监护是麻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神经功能监测、呼吸功能监测、液体平衡监测等。

通过麻醉监护,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5. 麻醉后的恢复和护理麻醉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恢复和护理。

主要包括呼吸道保护、血氧饱和度监测、镇痛等。

此外,麻醉后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其尽快摆脱手术和麻醉的影响,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临床麻醉学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 镇静2) 镇痛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麻醉基础医学知识

麻醉基础医学知识

麻醉基础医学知识麻醉是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应用于手术过程中,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

麻醉基础医学知识是麻醉科医师必备的知识,它包括了麻醉的原理、麻醉药物的分类以及麻醉监测等内容。

本文将对麻醉基础医学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一、麻醉的原理麻醉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使患者失去痛觉、意识和运动能力。

通常情况下,麻醉可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以及表面麻醉三种类型。

全身麻醉是通过通过给药使患者失去意识,使其进入无痛无意识状态;局部麻醉针对特定部位,使特定区域失去痛觉;表面麻醉则是通过局部给药使皮肤或黏膜失去痛觉。

不同的手术所需要的麻醉方法各有不同,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二、麻醉药物的分类麻醉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麻醉药和辅助药。

麻醉药主要包括大剂量给药后能导致全身无痛无意识状态的药物,如巴比妥类药物、吗啡类药物等。

辅助药是指通过配合麻醉药使用,提供镇静、肌松、抑制分泌物以及避免术中出血等效果的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肌松药物等。

麻醉药物的选择与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麻醉监测麻醉监测是麻醉科医师在手术过程中进行的重要工作,它可以帮助医生实时了解患者的生理参数,并及时调整麻醉的剂量,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常见的麻醉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呼吸参数监测、体温监测以及血压监测等。

这些监测指标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的生理状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麻醉的风险与安全麻醉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过度麻醉、过敏反应、意识丧失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等。

为了提高麻醉的安全性,麻醉科医师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

同时,在手术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等重要信息,以便准确评估风险,做好麻醉准备工作。

结语麻醉基础医学知识是麻醉科医师必要的知识储备。

了解麻醉的原理、麻醉药物的分类、麻醉监测以及风险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医生提供更好的麻醉服务,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医药麻醉知识点总结归纳

医药麻醉知识点总结归纳

医药麻醉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局部部位,使神经末梢处于麻醉状态,达到减轻或消除局部疼痛的目的。

局部麻醉主要用于手术、分娩、牙科手术等领域。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主要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等。

二、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指的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体内,使神经系统全面麻醉,达到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失去意识和保持生理功能恢复的目的。

全身麻醉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适用于各种手术,包括心脏手术、脑部手术、器官移植手术、儿科手术等。

全身麻醉的常用药物包括地西泮、异丙酚、芬太尼等。

三、表面麻醉表面麻醉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涂抹在皮肤表面,使神经末梢处于麻醉状态,以达到局部麻醉的目的。

表面麻醉适用于一些小型手术、注射、皮肤病变切除等场合。

常用的表面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四、麻醉药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用途,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型:1.局麻药物:主要用于局部麻醉,对局部组织中的神经末梢产生作用,使其处于麻醉状态。

常用的局麻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丙哌利多等。

2.全麻药物:主要用于全身麻醉,可以通过静脉、吸入等方式给药,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和意识。

常用的全麻药物包括异丙酚、芬太尼、丙泊酚等。

3.镇痛药物:主要用于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常用的镇痛药物有吗啡、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五、麻醉的作用机制1.局麻药物的作用机制:局麻药物通过阻断神经末梢的钠离子通道,阻止神经冲动的传递,从而使神经末梢处于麻醉状态。

2.全麻药物的作用机制:全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传导,从而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和意识。

3.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镇痛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

六、麻醉的效果评估1.临床麻醉深度的评估:主要通过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瞳孔反射等指标,评估麻醉的深度和效果。

2.麻醉恢复的评估: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评估麻醉后的恢复情况。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学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各种麻醉技术和药物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实现手术期间的无痛手术和术后患者疼痛管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麻醉学知识点。

一、麻醉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

全身麻醉药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传导功能来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药则通过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镇痛药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感受。

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指从清醒状态到无痛意识丧失状态的过程。

常用的麻醉诱导药物有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钠、异丙酚、丙泊酚等。

麻醉诱导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

三、麻醉维持麻醉维持是指在手术期间保持患者处于无痛意识丧失状态的过程。

常用的麻醉维持药物有吸入性麻醉药物(如七氟醚、异氟醚等)、静脉镇痛药物(如芬太尼、瑞芬太尼等)等。

在麻醉维持期间,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和代谢等生理参数。

四、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各种生理指标和仪器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处于恰当的麻醉状态。

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包括脑电图(EEG)监测、熵值监测、血浆浓度监测等。

五、术后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合理的术后疼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常用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法包括镇痛泵使用、神经阻滞技术、静脉镇痛药物等。

六、麻醉并发症与安全虽然麻醉是为了实现无痛手术的目的,但是麻醉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

麻醉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安全意识,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七、特殊人群的麻醉考虑不同的患者在接受麻醉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麻醉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麻醉管理。

特殊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基础疾病患者等。

总结:麻醉学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它在手术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医学生麻醉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解析

医学生麻醉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解析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名词解释1.MAC: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发生体动反应或逃避反射时肺泡气中该吸入麻醉药浓度。

2.仰卧位综合症:孕产妇仰卧时,由于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导致回心血量剧减、血压下降,一般下降30mmHg或收缩压低于80mmHg。

3.血气分配系数:在体温条件下,吸入麻醉药在血和气二相中达到动态平衡时浓度比值。

4.ASA分级:1963年美国麻醉学会制定的,根据病员的全身情况、重要脏器的功能来评定对麻醉耐受能力的一种统一标准。

可分为五级。

5.反常呼吸:开胸手术时,由于患侧胸膜腔剖开肺萎陷后,自主呼吸吸气时,健侧肺负压增加,部分气体从患侧肺进入健侧肺,使患侧肺更萎陷,相反呼气时患侧肺开张,这叫反常呼吸。

6.Horner’S综合症:由于颈交感神经阻滞所致的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结膜充血、鼻塞、脸色潮红、不出汗等综合症状。

7.V/Q:通气/血流比例,每分钟肺泡通气Va与每分钟肺血流Q的比值,正常人肺通气为每分钟4升,血流量每分钟5升,故V/Q比值0.8。

8.肺顺应性:反映肺泡的弹性回缩力,即肺泡增加一定容量后的压力改变或每增加单位压力引起肺容量的改变(单位L/cmH2O)。

9.全紧闭麻醉:使用全紧闭麻醉环路施行麻醉方法的总称。

吸气和呼气完全与大气隔绝,吸气的气体由人工控制和提供,呼气则通过钠石灰把其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全麻只需供给300~500ml 的氧流量即可。

10.PHNR:又叫非呼吸性PH。

假定PaCO2=40mmHg的PH值,正常情况下PH=PHNR。

当两者不等时,表示有呼吸因素参与,PH>PHNR,呼碱,PH<PHNR,呼酸。

11.去极化肌松剂:这类肌松药是受体激动剂,能与接头后膜受体结合,使受体构型改变,离子通道开放而产生类似乙酰胆碱的去极化,但持续时间较长,使正常传递的乙酰胆碱不能达到肌肉收缩的阈电位,从而达到阻断神经肌肉兴奋传递的作用。

其代表药为琥珀胆碱。

医学麻醉学基础知识项操作

医学麻醉学基础知识项操作

医学麻醉学基础知识项操作在临床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时常需要使用各种麻醉剂和麻醉技术来使病人进入无痛状态,完成手术操作。

为了准确、高效地完成麻醉操作,麻醉医生需要掌握医学麻醉学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麻醉相关的身体生理学、药理学、麻醉机的使用、麻醉操作中的诊疗技术、麻醉安全等几个方面讲述基础知识的操作。

一、身体生理学在进行麻醉操作前,麻醉医生需要对病人的身体生理学有足够的了解,了解病人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和肝、肾功能等情况,以更好地做好麻醉前评估工作和麻醉后的护理工作。

1. 呼吸生理学呼吸生理学是麻醉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要求麻醉医生熟悉呼吸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掌握正常呼吸的特征、规律和相关性状,以及呼吸的一般规律。

2. 循环生理学麻醉医生需要了解身体循环的机制以及唤醒过程对循环的影响,包括术前患者心脏的功能、肺循环、静脉回流等。

3. 神经系统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学是麻醉医生需要了解的重要领域。

麻醉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神经生理状态、神经调节、神经肌肉活动、感官和感觉功能等等。

二、药理学药物是麻醉医生实行麻醉操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于麻醉医生而言,了解麻醉剂的用量、效果以及不同麻醉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 各种麻醉药物的特点临床麻醉常用的药物有硫酸镁、丙泊酚、乙醚等。

了解这些药物的特点和用法,以及不同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适应症,有利于麻醉医生制定更为科学的麻醉方案。

2. 麻醉剂的应用在实行麻醉操作之前,麻醉医生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麻醉剂。

对于麻醉剂的用量、注射方法、注入速度和设定目标,麻醉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调整。

三、麻醉机的使用在麻醉操作中,麻醉医生会使用麻醉机。

掌握麻醉机的使用方法,熟悉麻醉机的构造、原理和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麻醉机的作用。

1. 麻醉机的构造和原理掌握麻醉机的构造和原理,可以让麻醉医生更好地进行麻醉操作。

常见的麻醉机包括呼吸机、吸入麻醉机、输液泵等。

手术麻醉知识点总结

手术麻醉知识点总结

手术麻醉知识点总结手术麻醉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失去疼痛感和意识,以便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

下面将从麻醉的分类、麻醉的步骤、麻醉的风险和麻醉后的恢复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麻醉的分类根据麻醉的方式,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种。

1.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药物或吸入麻醉气体来达到麻醉效果。

全身麻醉可以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适用于大部分手术。

2.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给患者局部注射麻醉药物来使局部区域失去疼痛感。

局部麻醉可以使患者保持清醒,适用于一些小手术或疼痛较轻的手术。

二、麻醉的步骤1. 评估患者:在手术前,麻醉师会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史,以确定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2. 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指给患者注射麻醉药物,使其进入麻醉状态。

全身麻醉通常使用静脉注射药物,而局部麻醉则是通过局部注射药物。

3. 麻醉维持:在手术期间,麻醉师会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以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4. 麻醉解除:手术结束后,麻醉师会逐渐停止给予麻醉药物,使患者从麻醉状态中苏醒过来。

三、麻醉的风险1. 过敏反应:某些患者对麻醉药物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药物过敏性休克等,因此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过敏测试。

2. 呼吸抑制:麻醉药物可能抑制患者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

3. 血压变化:麻醉药物可能引起患者的血压升高或降低,因此需要监测患者的血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4. 感染风险:在进行全身麻醉时,可能需要插管进行呼吸管理,这增加了患者感染的风险。

四、麻醉后的恢复1. 觉醒:手术结束后,患者会逐渐从麻醉状态中苏醒,恢复清醒和意识。

2. 疼痛管理:手术后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感,麻醉师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

3. 监测:在麻醉后恢复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恢复情况需要继续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麻醉小常识 科普

麻醉小常识 科普

麻醉小常识科普
麻醉小常识包括:
1. 吸入全身麻醉:通过呼吸回路挥发,经过气道到肺泡、毛细血管,吸入麻醉药进入循环,作用于大脑镇静。

吸入麻醉药当中通常会使用镇痛药和肌松药。

2. 静脉全身麻醉:丙泊酚经过静脉让病人镇静,同样也会使用镇痛药和肌松药,还有其他血管活性药。

3.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相结合,降低各自的药物用量,减少对人体的影响。

4. 局部麻醉:将局麻药注入手术区域附近局部浸润,产生镇痛和麻醉镇痛的麻醉效果。

但局部麻醉不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因为清空手术涉及的范围较大,局麻药不能够完全涵盖,所以术中病人依然会感觉到非常痛苦。

5. 全麻:是通过静脉点滴给药作用于神经系统,大脑的靶区域,产生全身的麻醉的效果。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病人处在一种睡眠的状态下进行手术,病人会感觉到很舒适,麻醉苏醒后手术就结束了。

麻醉学基础知识

麻醉学基础知识

麻醉学基础知识麻醉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麻醉的原理、技术和应用,旨在通过控制病人的意识、疼痛和生理反应,为各种医疗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本文将介绍麻醉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麻醉的分类、麻醉药物和监护设备。

一、麻醉的分类麻醉可以分为全麻和局麻两种。

全麻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或呼吸途径给予药物,使其进入无意识状态和全身麻痹,包括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恢复三个阶段。

局麻是在手术局部或某一特定区域注射麻药,使局部神经丧失感觉,以供手术操作。

二、常用的麻醉药物1. 静脉麻醉药物: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它们具有快速进入和脱离麻醉状态的特点,可以提供平稳的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

2. 气管插管用药:用于气管插管的药物包括喉喷麻醉剂和肌松药物。

喉喷麻醉剂常用的有利多卡因,用于减轻患者插管时的不适。

肌松药物用于使患者的肌肉放松,便于插管。

3. 局麻药物:局麻药物主要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它们通过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区域失去感觉。

三、麻醉监护设备1. 无创血压监测仪:无创血压监测仪通过袖带测量患者血压,可以动态地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

2. 心电监护仪:心电监护仪可以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确保患者的心脏安全。

3.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通过夹在患者的手指上,测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这个参数可以反映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程度和血氧供应情况。

4. 呼吸机:呼吸机可以辅助患者的呼吸,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

它可以控制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确保患者的呼吸顺利。

总结:麻醉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麻醉药物和监护设备的应用,可以控制患者的意识、疼痛和生理反应,为各类医疗手术提供安全和有效的操作条件。

了解麻醉学的基础知识对医学工作者和患者都非常重要,可以保障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以上就是对麻醉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医学麻醉知识大全

医学麻醉知识大全

医学麻醉知识大全麻醉是一种利用药物或其他技术手段使人或动物失去感觉或意识的一种情况。

麻醉是外科手术或其他医疗程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医学麻醉的知识。

一、麻醉的分类1.全身麻醉:利用药物或其他技术手段使患者失去意识、肌肉松弛和痛觉。

全身麻醉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功能,并需要呼吸机进行治疗。

2.局部麻醉:仅仅在手术部位麻醉患者。

常用于小型手术和治疗常见的皮肤和软组织疾病。

3.区域麻醉:通过麻醉神经或脊髓,使患者失去感觉和痛觉。

区域麻醉用于情况较小或较明显的手术。

4.醒目麻醉:可以让患者有意识、仍然有痛觉,但有助于缓解疼痛和焦虑。

二、麻醉的作用麻醉可分为以下三种作用:1.失去意识:麻醉药物会直接作用于大脑,并使患者失去意识。

2.肌肉松弛:麻醉药物可以使肌肉失去张力,这有助于医生进行手术。

3.疼痛缓解:麻醉药物可以阻止来自神经系统的疼痛信息,从而减轻疼痛。

三、麻醉的风险1.呼吸暂停:麻醉药物可以影响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暂停。

2.过敏反应:对某些麻醉药物过敏的人,可能产生严重的过敏症状。

3.心率异常:某些麻醉药物可以影响患者的心率。

这意味着有人可能会经历心律不整或心跳过缓。

4.神经损伤:在某些情况下,手术中的麻醉药物可能会妨碍神经的功能。

四、麻醉前的准备1.手术患者需要在手术前快速。

2.停止吸烟:吸烟会增加手术期间的并发症风险。

3.停止用某些药物:患者需要停止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因为它们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4.告知医生其他医疗状况:患者应该告诉医生他们是否有过敏反应或其他药物过敏。

5.避免服用麻醉药物过量:患者应该遵守医生或其他健康专业人员的建议,以避免服用麻醉药物过量。

五、麻醉后的复苏1.让患者呼吸新鲜空气。

2.观察患者的脉搏、呼吸和血压。

3.避免出现恶心和呕吐:过度获得麻醉可以导致恶心和呕吐。

4.疼痛管理:疼痛管理是麻醉后的重要任务。

5.恢复食欲和饮水。

六、小结本文概述了医学麻醉的知识,并介绍了麻醉的分类、作用、风险、麻醉前的准备和麻醉后的复苏。

麻醉学复习资料

麻醉学复习资料

⿇醉学复习资料⿇醉学资料第⼀章绪论1、⿇醉科的⼯作任务包括:临床医疗、教学、科研。

2、⿇醉科的组成:⿇醉科门诊、临床⿇醉、RR、ICU、疼痛诊疗、实验室等。

3、RR:RR是⼿术之后继续观察病情,预防和处理⿇醉后近期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提⾼医疗质量的场所。

4、ICU:凡有⿇醉科主管的ICU都可以称为⿇醉科ICU(AICU),主要针对是⼿术后患者,是围⼿术期危重病诊治、保障重⼤⼿术安全、提⾼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平、⾼效益医院的必然产物。

第五章全⾝⿇醉1、全⾝⿇醉的概念:全⾝⿇醉药经呼吸道吸⼊,或者经静脉或肌⾁注射进⼊体内,产⽣可逆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智消失,遗忘,全⾝感觉及痛觉消失,反射抑制和⾻骼肌松弛。

2、吸⼊⿇醉:⿇醉药经呼吸道吸⼊体内,产⽣可逆性全⾝⿇醉作⽤,称为吸⼊⿇醉。

3、吸⼊⿇醉药:经呼吸道吸⼊产⽣全⾝⿇醉作⽤的药物称为吸⼊⿇醉药。

4、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指某种吸⼊⿇醉药在⼀个⼤⽓压下与纯氧同时吸⼊时,能使50%患者在切⽪时不发⽣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MAC越⼩⿇醉效能越强。

5、⽓体⿇醉药:在室温和⼀个⼤⽓压下为⽓态,⼀般在⾼压下以液态的形式储存,使⽤时经减压变为⽓态供吸⼊⿇醉⽤的⿇醉药。

6、挥发性⿇醉药:在室温和⼀个⼤⽓压下为液态,使⽤时经过专⽤⿇醉药蒸发器变为⽓态供吸⼊⿇醉⽤的⿇醉药。

7、理想的吸⼊⿇醉药的特点:①不燃烧,不爆炸;②在CO2吸⼊剂中稳定;③⿇醉效价⾼,能同时使⽤⾼浓度氧⽓;④⾎/⽓分配系数⼩,⿇醉加深和减浅迅速;⑤体内代谢率低,代谢产物对肝、肾等⽆毒性;⑥对呼吸道⽆刺激性;⑦不抑制循环功能;⑧不增加⼼肌对⼉茶酚胺的敏感性;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耗氧量,不增加颅内压,不诱发癫痫;⑩不致畸,不致癌。

8、静脉⿇醉药:为经静脉注⼊⼈体后,可使病⼈镇静、催眠、遗忘,直⾄神志完全消失的药物。

可⽤于全⾝⿇醉的诱导和维持。

9、理想的静脉⿇醉药的特点:①易溶于⽔,⽔溶液性能稳定,对于组织⽆刺激性。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 镇静2) 镇痛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麻醉学相关考点整理

麻醉学相关考点整理
签署后的知情同意书应由医疗机构妥善留存,作为医疗文件的一 部分。
保护患者隐私和尊严
尊重患者隐私
麻醉医师应尊重患者的隐私,对患者的个人信息 和病情保密,不得随意泄露。
维护患者尊严
在麻醉过程中,麻醉医师应注意维护患者的尊严 ,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或心理伤害。
提供心理支持
对于需要接受麻醉的患者,麻醉医师应提供必要 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恐惧情绪。
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药物经血液 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 麻醉的方法。
03
特殊患者群体麻醉处理
老年患者麻醉处理
术前评估
针对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减退, 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心血 管、呼吸、肝肾等系统功能,以
及认知功能和营养状况。
麻醉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局部麻醉 、区域阻滞或全身麻醉,并尽量减 少麻醉药物用量。
麻醉作用。
神经干(节)阻滞
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 ,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 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
用。
全身麻醉技术
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通过血液 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 麻醉的方法。
静脉麻醉
复合麻醉
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全身麻醉 药物或麻醉技术达到全身麻醉的方法 。可彼此取长补短,取得较单独应用 某种药物更好的效果。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呼吸系统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呼吸道梗阻
01
确保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和异物;使用合适的面罩和通
气导管,确保有效通气。
低氧血症
02
监测血氧饱和度,及时调整氧浓度和通气量;对于严重低氧血

麻醉学基础知识与技术

麻醉学基础知识与技术
麻醉药物选择
针对孕妇患者的生理特点,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安全性高的麻醉药物,如局部麻醉药和 吸入麻醉药。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的药物。
麻醉管理
在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孕妇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胎儿情况,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 标以及宫缩和胎儿心率等。及时调整麻醉深度,避免过深或过浅的麻醉。同时,还需注意 液体管理和保温等问题。
02 局部麻醉技术
局部麻醉药物选择
01
02
03
酯类局麻药
包括普鲁卡因和丁卡因等 ,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 短的特点,常用于表面麻 醉。
酰胺类局麻药
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起效较慢但作用时间较 长,适用于浸润麻醉、神 经阻滞等。
其他局麻药
如罗哌卡因等,具有特殊 药理作用,可用于特定情 况下的局部麻醉。
阻滞药物选择
根据目标神经的特点和手术需求选 择合适的局麻药和剂量。
操作技巧
掌握正确的穿刺路径和注射方法, 确保药物准确作用于目标神经。
03 全身麻醉技术
吸入性全身麻醉药物介绍
氧化亚氮
又称笑气,是一种无机气体,对呼吸道无刺激,不抑制呼吸,吸入后患者感到欣快,有麻醉作用。
氟烷类
有氟烷、甲氧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等。其麻醉作用主要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 制过程,使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增加,脑氧代谢率降低。其中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的麻醉 作用比氟烷强,且对循环的抑制作用较轻。
针对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应选择作 用时间短、代谢快、对生理功能影响 小的麻醉药物,如短效静脉麻醉药和 吸入麻醉药。
儿童患者麻醉处理
01
儿童患者生理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儿童患者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

麻醉科的相关学科与知识点

麻醉科的相关学科与知识点

麻醉科的相关学科与知识点一、引言麻醉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和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的相关学科和知识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麻醉科的内容。

二、麻醉学1.麻醉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麻醉学是研究麻醉方法和技术,以及麻醉对机体生理和病理反应的影响的科学。

它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随着医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

2.麻醉方法的分类常见的麻醉方法包括全麻、腰麻、硬膜外麻醉、静脉麻醉等。

不同的手术和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和病人的舒适度。

3.麻醉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和辅助麻醉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病人达到无痛或意识丧失的状态。

三、麻醉设备与监护1.麻醉设备的种类与功能麻醉设备包括麻醉机、监护仪、呼吸机等,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都是麻醉科不可或缺的工具。

麻醉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对手术的成功和病人的安全非常重要。

2.麻醉监护的指标与方法麻醉监护包括心电图监护、血压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及时了解病人的生理状况,以便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调整麻醉方法和药物。

四、麻醉并发症与处理1.常见麻醉并发症麻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过度麻醉、呼吸抑制、心血管系统反应等。

麻醉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及时处理这些并发症,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2.麻醉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于不同的麻醉并发症,麻醉医生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例如,对于呼吸抑制可以通过辅助通气和药物逆转剂来恢复呼吸功能。

五、麻醉科的研究与进展1.麻醉科的研究方向麻醉科的研究方向非常广泛,涉及到药物研发、麻醉机制、麻醉技术改进等。

通过不断的研究,麻醉科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病人的术后恢复。

2.麻醉科的进展与前景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麻醉科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研究成果逐渐取得突破,麻醉科的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麻醉科将更好地满足各种复杂手术的需求,并提供更为安全和高效的麻醉方法。

麻醉学期末重点

麻醉学期末重点

麻醉学期末重点名词解释:1.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是一类能暂时地,可逆地阻滞神经冲动的发生与传递,引起相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感觉和运动丧失的药物,简称局麻药。

2.局部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是指在患者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一区域神经传导的麻醉方式.3.表面麻醉(surface Anesthesia):是将渗透作用强的局麻药和局部黏膜表面接触,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产生无痛的感觉。

4.区域阻滞(regional block):围绕手术区域,在其四周以及基底部注射局麻药,暂时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传导的局麻方式。

5.静脉局部麻醉(intravenous regional anesthesia):指在肢体近端安置止血带(使静脉回流小范围内受阻),由肢体远端静脉注入局麻药,局麻药从外周血管床弥散至伴行神经来阻滞止血带以下部位肢体的麻醉方法。

6.蛛网膜下隙阻滞(spinal anesthesia):简称腰麻,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

7.硬脊膜外隙阻滞(epidu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包括骶管阻滞。

8.全身麻醉: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的麻醉方式。

9.吸入麻醉药(inhalation anesthetics):是指经呼吸道吸入并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与维持。

10.静脉麻醉药(intravenous anesthetics):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11.肌肉松弛药(muscle relaxants):简称肌松药,能阻断神经肌肉传导而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麻醉学基础知识

麻醉学基础知识
二氧化碳分析 血气及酸碱值
19
中枢神经系统检测
脑电图——麻醉深浅 麻醉太浅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使血压升高,心率
增快及心律失常。 麻醉过深即可抑制心肌收缩功能,又可使外周血管舒
张,引起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相对血容量不足,结 果使血压降低。
颅内压
20
其他监测
肾功能监测: 手术时置入导尿管,定时测定尿量及比重,不仅可监测手术
3
麻醉意义
没有麻醉全球每年有几千万病人的痛苦不能解除,没有麻 醉其中的很多人会因此而死亡。
没有麻醉,一个普通的胃切除手术就不仅仅是病人痛苦的 事情,手术远还没有结束,病人可能早已死在手术台了。
解除病人疼痛、尤其是手术病人的疼痛和保证术中病人生 命安全方面,麻醉是功不可没的。对一些身体健康但主要 问题是疼痛的病人,解除他们的疼痛,意义同样是非常重 大的,分娩镇痛就是典型的例子。
麻醉学基础知识
1
目录
麻醉概念及其意义 麻醉发展阶段 麻醉的分类 麻醉的过程 麻醉前准备 麻醉监测内容 麻醉医生重要性 总结
2
麻醉定义
麻:麻木、麻痹
痛觉消失(无痛)
醉:酒醉、昏迷
意识丧失(无意识)
麻醉,即是用药物或其它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 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
麻醉前准备
1. 病人方面 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特殊病情,病人主诉要求。
2. 麻醉方面 麻醉实施方案,静脉输液途径,中心静脉压监测途径等。
3. 麻醉器械 氧源,N2O源,麻醉机,监护仪,气管插管用具,一般器 械用具。
4. 药品 麻醉药品,辅助药品,肌松药,急救药品。
5. 手术方面 手术方案,手术部位及切口,手术需时,手术对麻醉特殊 要求 只有小手术,11 没有小麻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 镇静2) 镇痛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神经干(丛)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丛)旁,暂时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之一。

3.常用的酯类局麻药包括:氯普鲁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酰胺类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丁哌卡因心脏毒性最强,罗哌卡因有感觉运动分离现象,蛛网膜下隙阻滞最常用的是布比卡因(丁哌卡因)。

4.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考的是填空)A. 毒性反应:a)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轻度表现为眩晕、多言、无理智及定向障碍,同时血压升高,脉压变窄;中度表现为惊恐、烦躁不安,血压明显升高,但脉搏趋于缓慢,并有缺氧和脊髓刺激症状;重度表现为神志丧失,面部及四肢肌震颤发展为阵挛性惊厥、抽搐,如不处理,因呼吸困难缺氧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

b) 心血管系统毒性:轻度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重度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率缓慢甚至心搏骤停。

治疗方法:停药、吸氧,保证气道通畅;轻度毒性反应静注地西泮0.1mg/kg,以预防和控制抽搐;出现抽搐和惊厥,应采用硫喷妥钠、咪达唑仑及丙泊酚静注;惊厥反复发作,静注琥珀胆碱,行快速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出现低血压可用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心率缓慢用阿托品静推,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

B. 过敏反应:是指再次使用少量局麻药后,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酯类局麻药发生较多。

轻者皮肤斑疹、血管性水肿;重者呼吸道黏膜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循环虚脱,危及病人生命。

治疗方法:立即皮下或静注肾上腺素0.2-0.5mg,然后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

C. 局部神经毒性反应:局麻药浓度过高,使用不合适的助溶剂和防腐剂均可造成神经损伤。

5.神经阻滞麻醉总结:第四章椎管内麻醉1.椎管内麻醉(intrathecal anesthesia)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脊膜外隙阻滞(含骶管阻滞)。

2.蛛网膜下隙阻滞/脊麻(spin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神经传导阻滞的方法。

3.硬脊膜外隙阻滞(epidur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

4.脊麻的特点是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

硬脊膜外隙阻滞的特点是局麻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大,药物由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全身副作用,可以通过置管而连续给药,有利于时间长短不能确定的手术。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联合阻滞(combined spinal-epidural,CSE)则取两者的优点,在临床麻醉中应用日趋广泛。

5.成人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中,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仰卧位,脊椎最高点位于C3和L3,最低点位于T5和骶部。

脊柱的韧带由内向外依次是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脊髓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依次是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形成三个间隙蛛网膜下隙、硬脊膜下隙、硬脊膜外隙。

穿刺要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至硬脊膜外隙,再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

新生儿脊髓终止于第3或第4腰椎,成人脊髓终止于第1、2腰椎之间,蛛网膜下隙穿刺,成人应选择第2腰椎以下的间隙,小儿应在第3腰椎以下穿刺。

骶管是硬膜外腔的一部分,上起自硬脊膜囊,即第2骶椎水平,行骶管穿刺时切勿超过第二骶椎水平。

脊神经共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

甲状软骨部分为C2,胸骨上缘为T2,双乳头连线为T4,剑突下为T6,肋缘下为T8,平脐为T10,耻骨联合水平为T12。

6.蛛网膜下隙阻滞,局麻药进入脊髓的途径:局麻药透过软脊膜达脊髓:此过程缓慢且仅浸润脊髓表浅层。

局麻药沿Virchew-Robin间隙穿过软脊膜达脊髓深部。

7.硬膜外阻滞时局麻药的主要作用方式:椎旁阻滞,经根蛛网膜绒毛阻滞脊神经根,局麻药弥散通过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隙产生“延迟”的脊麻。

8.椎管内阻滞的顺序: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

具体顺序是: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冷感消失→温感消失→对不同温度的辨别→慢痛→快痛→触觉消失→运动麻痹→压力感消失→本体感消失。

9.局麻药的作用部位是脊髓和神经根,作用机制是穿过神经膜,抑制Na+通道,阻断神经传导10.临床麻醉基本要求:镇静、镇痛、肌松交感神经,感觉神经阻滞→内脏和躯体镇痛运动神经阻滞→肌松作用无直接镇静作用,协同镇静药物的镇静作用11.一般交感神经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高2-4个神经节段,运动神经阻滞平面又比感觉消失平面低1-4个节段。

12.蛛网膜下隙阻滞时的体位是侧卧低头屈膝位或坐位;穿刺点选择L3-4,L2-3,L4-5;主要部位为蛛网膜下隙。

13.蛛网膜下隙麻醉适应证:下肢,下腹部,会阴部,中短手术(2-3h)14.蛛网膜下隙麻醉禁忌证:穿刺点感染,菌血症,重度低血容量(shock),凝血障碍,颅内压增高,病人拒绝,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脊柱外伤。

15.影响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调节的因素包括:穿刺部位、病人体位、药液比重、注药速度、穿刺针尖斜口方向16.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术中并发症及处理方法:17.肩胛下角平第8胸椎水平,两侧髂嵴连线最高点平对第4腰椎。

17.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1) 头痛:术后1-3天。

特点为坐起时明显,中年女性多见。

预防及治疗:细针穿刺,术后去枕平卧6h。

补液,止痛,硬膜外盐水、右旋糖酐或自家血填充。

2) 尿潴留:中医针灸,热敷下腹部膀胱区,副交感兴奋药。

3) 蛛网膜下隙感染:后果最严重。

4) 暂时性神经症状(Transient Neurologic Symptoms, TNS):临床表现: 腰麻后12-36h,持续2-3天背痛, 并放射到臀部下肢,与局麻药种类和手术体位有关,与浓度无关。

治疗:非甾体抗炎镇痛药18.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神经并发症包括:脑神经受累、假性脑脊膜炎、粘连性脑脊膜炎、马尾神经综合征。

19.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硬膜外置管后,可连续注药,产生连续硬膜外阻滞,称连续硬膜外麻醉。

20.硬膜外麻醉时患者的体位是侧卧低头屈膝位或坐位,穿刺点选择切口中点相对应脊间隙。

21.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目的是减缓局麻药吸收速度,延长作用时间,但高血压患者避免加用。

22.决定硬膜外阻滞范围的最主要因素是麻醉药容量,决定阻滞程度和作用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是麻醉药的浓度。

23.硬膜外麻醉注射的试验剂量为3-5ml,目的是排除意外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

如果注药后5min内出现下肢痛觉和运动消失,以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提示局麻药进入蛛网膜下隙。

24.硬膜外间隙的确定方法:阻力突然消失,负压现象,无脑脊液流出。

25.影响硬膜外阻滞平面的因素有:导管的位置和方向、药物容量和主要速度、体位、病人情况(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用量宜少)。

孕妇用量宜少的原因是妊娠后期下腔静脉受压,硬膜外间隙静脉充盈,间隙相对变小,药物容易扩散。

26.硬膜外阻滞的适应证:颈到足(除开胸手术),禁忌证同脊麻。

27.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1) 穿破硬脊膜:改换其他麻醉方法2) 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立即给予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还可给予地西泮和肌松药控制呼吸,同时给予循环支持治疗。

3) 导管折断:一般不会引起并发症,随访。

4) 全脊麻:维持病人呼吸和循环功能。

出现心搏骤停应立即心肺复苏。

5) 异常广泛阻滞:6) 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对症处理7) 硬膜外血肿:12h内行椎板减压术。

28.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的比较第五章全身麻醉1.全身麻醉: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麻醉药,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可逆)抑制,以达到意识及痛觉丧失,反射活动减弱,有时可使肌肉松弛。

2.全身麻醉的特点:病人意识消失3.全麻的基本要求:镇静(遗忘)、镇痛、肌肉松驰、抑制反射。

4.全麻分期: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麻醉苏醒5.全麻分类: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复合麻醉、联合麻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