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方解(图表)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组成西河柳五钱(6克)、荆芥穗一钱(4.5克)、干葛一钱五分(4.5克)、蝉蜕一钱(3克)、薄荷一钱(3克)、炒牛蒡一钱五分(4.5克)、知母蜜炙,一钱(3克)、玄参二钱(6克)、甘草一钱(3克)、麦冬去心,三钱(9克)、淡竹叶三十片(1.5克)(甚者加石膏五钱,冬米一摄)。
二、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四、功用透疹解表,清泄肺胃。
五、主治痧疹透发不出。
喘嗽,烦闷躁乱,咽喉肿痛者。
六、方解ma疹初起,若内热郁甚,外寒困束,必然腠理闭塞,疹不得透,高热无汗,或虽有小汗而不能遍体,旋即汗收,腠理复闭,热不得泄,肺困气逆,致生喘咳,烦闷躁乱,咽喉肿痛。
此时急须透疹。
本方具有辛凉发散以解表,清泄肺胃以除热之功,可使疹点外透,蕴热得清,故用于治疗麻疹初起,疹点不得外透者。
西河柳入血分而发泄,善能透疹,故用作本方君药,但其性温,所以又用散风热而解毒的牛蒡子,清泄上焦烦热的竹叶,共作君药,为清解表里之纲。
荆芥、干葛(即葛根),开腠理、疏皮毛,以助透疹;知母、元参,清烦热,生津液,以助治里,并为臣药。
薄荷散风热,蝉退泄肺热,麦冬清热生津,甘草和中解毒,并为佐使之品。
如此配合,清里而不碍解表,发散而不助里热,麻疹透而诸证得平,所以是透疹良方。
若里热炽甚,可加石膏、冬米(即粳米),是合白虎汤于内,加强清热生津之功。
“疹乃肺胃热邪所致。
”“痧疹不宜依证施治,惟当治本。
本者,手太阴足阳明二经之邪热也。
”本方既能解肌透疹,又兼清热解毒,生津除烦,比升麻葛根汤更为全面。
但方中主药西河柳发泄力强,用量不宜过大,疹点已透者更不可再用。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一、组成紫苏叶一饯五分(5克)、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4克)、炙甘草七分(2.5克),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3克),川芎五分(1.5克)、生姜三片。
二、用法上到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三、歌括1.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2.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院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四、功用发汗解表。
五、主治四时感冒。
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六、方解风寒之邪,四时皆有。
若体质较弱,腠理疏松者,起居不慎,便感冒致病。
但病邪轻浅者,不需峻剂,所以程锺龄制加味香苏散以代麻、桂二方,治疗上述表寒轻证,“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
”本方用辛温芳香,发汗解表之苏叶、荆芥为君药,开腠理而散风寒。
防风秦艽,祛肌风湿而除身痛;蔓荆子升散除风而止头痛,并为臣药。
香附理三焦之气,川芎行血中之气,陈皮舒肺脾之气,调和气血,助君、臣药解表散邪,并为佐药。
甘草和中,生姜辛散,是佐使之品。
如此配合,可使气血和而微汗出,风寒解面病自愈。
所以不仅四时感冒者可服,妇女经期感冒风寒者亦可服。
若头脑痛甚者,加羌活八分(2.5克)、葱白二根,”以加强发汗散寒,祛风止痛之功;若“喘嗽,加桔梗、前胡各一钱五分(各5克),杏仁七枚(3克),以宣肺祛痰,止咳平喘;“鼻衄或吐血,本方去生姜,加生地、赤芍、丹参、丹皮各一钱五分(各5克),以凉血而止吐;“咽喉肿痛,加桔梗、蒡子各一钱五分(5克),以利咽止痛。
“若兼停食,胸膈病闷,加山楂、麦芽、蔔子各一钱五分(各5克),以消食除痞。
若“妇人经水适来,加当归、丹参,以和血调经;“产后受风寒,加黑姜、当归,其散剂减去大半。
若察质极虚,不任发散者,更用补中兼散之法。
”这些都可供临证参考。
药轻力薄,对于身体壮实,感受风寒湿邪之表寒重证不合。
至于原书加减法颇多,可供临证参考,不必拘为定法。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一、组成麻黄去节三两(6克)、桂枝二两(4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克)、甘草炙,一两(3克)。
二、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3.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4.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湿困身疼总能医。
5.麻杏苡甘汤还有麻杏苡甘剂,风湿发热亦可祛。
6.大青龙汤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四、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五、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六、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正由于此,所以《伤寒论》中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伤寒表虚自汗,血虚而脉见“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本方。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苍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肺经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紫菀:苦甘微温归肺经,化痰止咳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喘而无汗服之宜石膏大枣与生姜解肌透疹此方良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助阳--补肾地黄汤。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整理记忆为:元宝晚节不保,被盗窃了。
不--补肾地黄汤,保/元宝--保元汤。
窃--胎怯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整理记忆为:硬要去种党参。
硬种--硬肿症,参--参附汤。
党--当归四逆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整理记忆为:得胎黄的茵茵仍坚持学习。
茵、茵--茵陈蒿汤和茵陈理中汤。
学--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
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整理记忆为:对新加坡发生抢劫普通老百姓金银珠宝一事感到惊讶。
感到--感冒。
新加坡--新加香薷饮。
惊--荆防败毒散,金银珠宝--银翘散,普通老百姓-普济消毒饮。
五、咳嗽: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
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整理记忆为:老师讲课讲得嗓子都沙哑了,搞到要吃金嗓子清清喉咙,但学生连3剩2=6都不懂。
讲课--咳嗽,金嗓子--金沸草散,嗓子--桑菊饮,清清--清金化痰汤,沙哑--沙参麦冬汤,3剩2--三拗汤合二陈汤,6--六君子汤。
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第七版《方剂学》课本方歌
十枣汤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2.5 攻补兼施黄龙汤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3.和解剂3.1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2.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3.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4.达原饮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3.2 调和肝脾1.四逆散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2.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3.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3.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4.清热剂4.1清气分热1.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2.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4.2清营凉血1.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4.3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2.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
3.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兰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4.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4.4 清脏腑热1.导赤散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2.龙胆泻肝汤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方剂学解表剂
2024/4/19
方剂学解表剂
方剂学
第31页
五、方解
1、治法—扶正祛邪(益气、散风寒湿邪)
羌、独、芎—辛温 柴、薄、前—辛凉
散表
祛风寒湿 疏风清热
祛邪
益
桔梗、枳壳——宣肺化痰宽胸理气
气
人参、茯苓
解
炙草、生姜 益气健脾和中 --------- 扶正 表
A、 辨证关键点:
B、本方为峻汗之剂,在南方相对应用较少。
C、本方既是风寒表实要方,又是治喘基础方。
2、使用注意:
A、 脉证合参,尺脉微、迟禁用。
B、注意病史:“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 禁用
C、体质:表虚自汗者禁用。
2024/4/19
方剂学
方剂学解表剂
第7页
3、加减:
风寒表实要方—邪实体壮。
5、药后忌口法
2024/4/19
方剂学解表剂
方剂学
第9页
三、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烧,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病因:
病位:
病机:
主症:
与麻黄汤证区分是什么?
四、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五、组成: ①主要配伍 ②用量
2024/4/19
方剂学解表剂
方剂学
第25页
银翘散
表 桑菊饮
薄荷 桔梗 豆豉 荆芥 牛蒡子 连翘 芦根 竹叶银花
甘草
桑叶 菊花 杏仁
辛凉解
清热解毒
辛凉平剂
表热证
宣肺止咳
辛凉轻剂
方剂学解表剂 ppt课件
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
为用,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ppt课件
5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 临床应用 1.本方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发热、
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本方的临床加减使用。
ppt课件
6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使用注意: • 本方为辛温解表峻剂,发汗作用强,宜于外感风
寒表实证,不可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ppt课件
15
辛温解表剂
桂枝汤
• 临床应用
1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恶风、发热、 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 2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 和阴阳.”
此《伤寒论》首方,后世衍化,效方甚多, 影响极大,凡营卫失和者,均可加减应用;
• 3 临床随证加减使用。
ppt课件
16
辛温解表剂
ppt课件
28
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
主证:
• 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汗出,或有 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舌尖红,苔薄 白或薄黄,脉浮数。
特点?
• 温病初起,(风热表证)
ppt课件
29
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
君 银花、连翘 • 臣 荆芥穗? • 淡豆豉? • 薄荷 • 牛蒡子 • 佐 桔梗 • 使 甘草 • 佐 竹叶、芦根
水饮内停
ppt课件
41
解表剂小结
分类 方名
辛 桑菊饮 凉 解 表 银翘散 剂 扶正 败毒散 解表剂
功用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
发散风湿 益气解表
ppt课件
表2
主治
风温初起
温病初起
体虚而感 风寒湿邪
中医《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解表攻里)——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中医《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解表攻里)——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一、组成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炒、白术、山梔、大黄酒蒸、芒硝后下,各五钱(各15克)、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各30克)、甘草二两(60克)、滑石三两(90克)。
二、用法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现代用法:为粗末,每次9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或作丸剂,称防风通圣丸,除滑石外,余药粉碎成细粉,过筛,匀,用水泛丸;另将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包衣,打光,干燥。
丸剂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量增减)。
三、歌括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梔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疡疮毒总能消。
四、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五、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
六、方解本方为解表、清热、攻下三者并用之方,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证。
由于外感风邪,邪在于表,以致憎寒壮热;风热上攻,故头目昏眩,目赤睛痛,耳鸣鼻塞;内有蕴热,则口苦口干,便秘溲赤;风热上淫,以致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
至于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由于风热壅盛所致者,亦可加减运用。
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泄热通便,配伍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解肺胃之热;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而解。
更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缓急。
如此,则汗不伤表,清下而不伤里,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
王泰林曾谓:“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
本方在临床运用,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权变。
如无憎寒症状,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硝、黄(即双解散)。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小青龙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小青龙汤(《伤寒论》)一、组成麻黄去节,三两(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3克)、姜三两(3克)、甘草三两,炙(6克)、桂枝去皮,三两(6克)、半夏半升,洗(9克)、五味子半升(3克)。
二、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三、歌括1.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2.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把石膏配,咳喘而烦效更佳。
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四、功用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五、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六、方解素有水饮之人,脾肺之气必虚,今又外感风寒,水寒相搏,皮毛闭塞,肺气益困,输转不利,水饮蓄积于心下,上犯迫肺,肺寒气逆,所以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喘咳痰多,清稀而粘,不易咯出,胸闷,身体疼重,甚则水饮溢于肌肤而为浮肿,舌苔白滑而润,脉浮。
此时,发汗解表则水饮不除,蠲化水饮则外邪不解,唯有发汗蠲饮,内外合治,才是正法。
因此本方用麻黄、桂枝为君药,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气。
干姜、细辛为臣药,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
然而,肺气逆甚,纯用辛温发散,既恐耗伤肺气,又须防温燥伤津,所以配伍五味子敛气,芍药养血,并为佐制之用。
半夏祛痰和胃散结,亦为佐药。
炙甘草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间,是兼佐、使之用。
八味相配,使风寒解,水饮去,肺气复舒,宣降有权,诸证自平。
但本方总是辛散温化为主,必须确是水寒相搏于肺者,才可使用。
至于原书方后加减诸法,各家说法不一,《医宗金鉴》方论中分析比较公允,现选录附后,临证时可以酌情选用。
七、附方及方解1.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即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9克)。
功用:解表蠲饮,兼除烦躁。
主治:肺胀,心下有水气。
@所有人,最好用的《方剂学》高清版思维导图来啦!-清热剂
@所有人,最好用的《方剂学》高清版思维导图来啦!-清热剂《方剂学》
《方剂学》是沟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学好方剂学就能为学好中医各科学科打下坚实基础,学好《方剂学》是'博采众方',学好不同医家学派医方及其学术思想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各家辨证、立法、遣药、组方的基础,是正确进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前提。
借助思维导图这种高效学习方式能帮助更好地理清《中医内科学》病症方药!
以下的学习干货快快收下吧!
无论医学生用于预习,复习,背诵还是临床医生用于理论回顾都会更加高效
《方剂学》最后一期会有学科大纲的汇总哦!
清热剂-总纲
清气血分热
清脏腑热
清热解毒、清虚热
END!
如果觉得对学习有帮助的话,我们下期再见啦!
《方剂学》。
方剂学 图表
| 主
主治 治
| 功
功用 用
|
证治要点
|
药物组成 组 成
|
方剂趣记
外感风寒 表实证 外感风寒
发汗解表, 恶寒发热, 无汗而 宣肺平喘 喘,脉浮紧
(淸营)翘黄地竹犀丹麦 银元。 (淸营 娇皇帝住西单卖 淸营)娇皇帝住西单卖 淸营 银元。 银元。 犀地牡丹芍, (清热凉血 好)。 西地牡丹少, (清热凉血 西地牡丹少, 清热凉血 好)。 。 黄连芩栀柏。 黄连请侄伯。 黄连请侄伯。
41 犀角地黄汤 ★ 《备急千金要 方》 4.3 清热解毒
1 热入血 分证 2 热伤血络 证
大 柴 胡 汤 ★ 少阳阳明 和 解 少 阳 , 往来寒热,胸胁苦 柴胡、黄芩、白芍、半夏、 姜芩药枣夏川军,枳实
《金匮要略》 合病 内泻热结 枳实、大黄、生姜、大枣 (为了)大柴胡 江琴要找夏川军, 只是 江琴要找夏川军 (为了 打豺虎 为了)打豺虎 为了 蒿芩夏芩,竹陈积黛滑 草。 高琴下令, 高琴下令,诸臣只戴花 草。
上中二焦 火热证
泻火通便, 身热口渴, 胸膈烦 清上泄下 热, 面赤唇焦, 口 舌生疮, 咽痛, 吐 衄,便秘溲赤
45 仙方活命饮 痈疡肿毒 初起 ★ 《校注妇人良 方》 4.4 清脏腑热 49 泻白散★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 诀》 肺热喘咳 证
连翘、 朴硝、 甘草、 (凉腷)竹甘栀连,黄朴 连翘 川大黄、 山栀子仁、薄荷、黄芩、竹 蜜薄芩。 叶、蜜 (凉腷 竹竿支帘,皇甫 凉腷)竹竿支帘, 凉腷 竹竿支帘 谧拨琴。 谧拨琴。 清热解毒, 红肿焮痛, 身热凛 金银花 白芷、 金银花、 贝母、 防风、 银风芷药贝草天,当甲 消肿潰堅, 寒,苔薄白或黃, 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 没乳角陈酒(仙方) 活血止痛 脉数有力 刺、制穿山甲、天花粉、乳 迎风只要背朝天,当甲 迎风只要背朝天, 香、没药、陈皮 没乳叫陈酒(仙方 仙方) 没乳叫陈酒 仙方 清泻肺热, 气喘咳嗽, 皮肤蒸 平喘止咳 热, 日晡尤甚, 舌 红苔黃 清肝胆实 火,泻下焦 湿热 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 白骨粳(泻白)草 桑白皮 粳米 白骨精(泻白 草。 白骨精 泻白)草 泻白 胡归生龙子,芩山草朩 泻。 乌龟生龙子, 乌龟生龙子,群山草木 谢。
方剂学解表剂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上一次把总论的内容整个讨论完了,整个总论部分,归纳一下,我还是强调三个一类的重点问题。
一个是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包括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在绪言里头。
第二个,常用治法。
以《医门八法》为代表。
第三个重点方面是,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因为作为方剂的配伍技巧方面的问题,这是目前这版教材里新增加的。
我们把它看做二类内容。
下面我们讨论各论。
为了学习各论方便,把各论的各个项目,本教材和原有教材的一些区别,改良的方面简要提一下。
我们全书各论共19章,从分类来说,在前几版的基础上,每一版都稍做了一些修改,变化不大。
从组成,里面一般都照录了原书的用量,也有参考用量。
这参考用量,是仅作参考。
因为编委会由13位老师组成,来自我们东南西北很多省,各地用药习惯有一定差别,虽然我们有些做了调整,但是大家在各个地方工作,都有当地具体的情况,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使用这用量。
服用方法,都照录了原书的服法。
当然括号里面有参考的现代用法。
这用法部分,一些讲解的时候,重点的一些方剂,特别这些用法直接影响疗效的,要指出来。
学习时候也是一个重点。
因为用法,我们前面讲到,如果不是正确使用的话,会直接影响疗效,影响到整个方功效发挥的方向。
功用,每个方的功用反映了它的治法,要求尽可能地把这个功用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具体治法。
但由于每一张方,它都是一个针对的证,它是一类证,虽然具体,不是针对具体的一个病人,所以还是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所以在后面的临床加减方面,实际上治法上还会有一定的调整。
主治部分,这是在变动的,主要在两个,第一个,很多原书主治,如果比较能够概括这个方主治的话,那不能完全照录原文,要把原文适当组织,比较规范,因为《方剂学》还不是学的古代某一个经典着作、原着,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个,《方剂学》要立足于从这个方产生以后,包括后世的运用,有很多主治,后世发展了,所以要结合这一类。
它并不局限于原书的运用。
这个在讲到具体方剂的时候,会涉及到这个问题。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一、组成连翘一两(9克)、银花一两(9克)、苦桔梗六(6克)、薄荷六钱(6克)、竹叶四钱(4克)、生甘草五钱(5克)、荆芥穗四钱(5克)、淡豆豉五钱(5克)、牛蒡子六钱(9克)。
二、用法以上诸药共杵为散,每服六钱(9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三、歌括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银翘汤鞠通更有银翘汤,竹草麦冬生地黄;阳明温病寒下后,脉浮无汗服之康。
四、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五、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六、方解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所以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
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
肺失清肃,故咳嗽。
治当辛凉解表,透邪泄肺,使热清毒解。
吴氏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训,综合前人治温之意,用银花、连翘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
臣药有二,一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皆是佐使药。
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温辛凉之异,但吴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芥穗、豆豉”之明文。
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汤的方论中又明确指出:“去豆豉,畏其温也。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六条)所以本方的豆豉还应作辛温为是。
(完整版)《方剂学》PPT课件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一、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二、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 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医学课件
20
❖ 太阳经:羌活 ❖ 阳明经:白芷 ❖ 少阳经:黄芩 ❖ 太阴经:苍术 ❖ 少阴经:细辛 ❖ 厥阴经:川芎
医学课件
21
九味羌活汤--运用
❖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
医学课件
14
❖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 使用注意:
1、表实无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医学课件
15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医学课件
16
九味羌活汤--主证病机分析
❖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27
随证加减: ❖ 风寒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 ❖ 气郁较甚,加柴胡、厚朴、大腹皮; ❖ 湿浊较重,加藿香、厚朴、半夏; ❖ 咳嗽有痰,加苏子、桔梗、半夏。
医学课件
28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医学课件
29
❖ 主证病机分析:
外邪引动内饮
伤寒表不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 内饮招致外邪
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无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佐使)[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
散中寓收(君)白芍——敛营养阴。
调和营卫(臣)生姜——助桂枝解肌,温胃止呕;助桂、芍(佐)大枣——助白芍益阴,补脾益气。
调和营卫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益阴;调和药性。
(佐使)[使用注意]①微火煮取;②药后啜粥以助酿汗;③温覆以助汗出;④方中桂枝、白芍用量相等。
[方剂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者。
麻黄汤中还有麻黄、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等;桂枝汤中还有芍药、生姜、大枣,发汗散寒之力稍逊,重在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有汗无喘,脉浮缓或浮弱等。
九味羌活汤[方解]羌活——祛风散寒除湿。
(君)防风、苍术——助君药祛风散寒除湿。
(臣)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行气血;(佐)黄芩、生地——清热、制燥。
甘草——调和诸药。
(使)小青龙汤[方解]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解表。
(臣)白芍——敛阴,防过汗伤正;(佐)五味子——敛气,防肺气耗散;半夏——燥湿化痰。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佐使)止嗽散紫菀,百部——苦、温润入肺理肺化痰止咳君白前降气祛痰止咳化痰之力大大增强臣桔梗宣肺止咳一宣一降止咳化痰荆芥──祛风解表佐陈皮──理气化痰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
使1.2辛凉解表桑菊饮[方解]桑叶、菊花——疏散风热。
(君)薄荷——助君药疏散风热;(臣)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银翘散[方解]银花、连翘——轻清透表,清热解毒。
(君)牛蒡子、薄荷——辛凉助君药疏散风热;(臣)荆芥、淡豆豉——辛温助君药开腠散邪。
桔梗——宣肺利咽;(佐)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使)[配伍特点]①重用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为君药;②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剂比较]本方与桑菊饮中均用连翘、桔梗、薄荷、芦根、甘草,具有疏风清热之功,用于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者。
银翘散中还有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解表清热之力较强,属于“辛凉平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热象偏重、表郁较甚者,症见发热较高,咽喉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等;桑菊饮中还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大,属于“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受邪轻浅,肺失清肃者,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解]麻黄——宣肺平喘。
君臣相伍,(君)石膏——清泻肺热。
宣泄肺热。
(臣)杏仁——降肺气,助君药宣肺平喘。
(佐)甘草——益气和中,合石膏生津止渴;调和诸药。
(佐使)[方剂比较]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
二方虽同治实喘证,但麻黄汤麻、桂合用,属辛温之剂,解表散寒力强,主治风寒实喘证;本方麻、膏合用,属辛凉之剂,宣肺泄热力强,主治肺热实喘证。
1.3扶正解表败毒散[方解]羌活、独活——发散周身之风寒湿邪。
(君)川芎、柴胡——助君药散邪止痛。
(臣)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佐)人参——扶正以祛邪;生姜、薄荷——增解表散邪之力。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
(佐使)[备注]喻昌以本方治疗痢疾,称为“逆流挽舟”法。
2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使用泻下剂时应注意:①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当权衡表里轻重,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②年老体弱及病后正虚而有里实之证,需根据虚实缓急,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③得效即止,并进食易消化食物;④峻下之剂,孕妇慎用。
2.1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方解]大黄——泻热通便。
相须配伍(君)芒硝——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
峻下热结(臣)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佐)[备注]①本方体现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②煎药时应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溶入芒硝。
2.2温下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方解]附子、干姜——温阳祛寒。
大黄——荡涤积滞。
人参、甘草——益气补脾。
[配伍特点]大黄与温里药相配,其寒性受温药之制而行泻下之用,即所谓“去性存用”。
[备注]本方在组成上可看作是如下方剂变化而来:①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②四逆汤加人参、大黄。
2.3润下麻子仁丸(《伤寒论》)[方解]火麻仁——润肠通便。
(君)大黄——通便泄热;(臣)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
枳实、厚朴——下气破结,以助通便;(佐)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药性。
(佐使)[备注]①本方治证,又名“脾约证”。
②本方组成即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济川煎(《景岳全书》)[方解]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君)当归——养血润肠;(臣)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
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佐)泽泻——泄肾浊。
升麻——升清阳,伍牛、枳、泽使清升浊降。
(使)2.4逐水十枣汤(《伤寒论》)[方解]甘遂——行经隧水湿;大戟——泄脏腑水湿;峻逐水饮芫花——消胸胁伏饮痰癖。
大枣——益气护胃,缓诸药之峻烈及毒性,使下不伤正。
[使用注意]①服药方法:将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为末,装入胶囊;每服0.5-1g,清晨空腹时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
②药后护理:药后水饮未尽者,次日渐加再服;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体虚邪实,非攻不可者,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2.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方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
生地、玄参、麦冬、海参——滋阴增液。
人参、甘草、当归——益气补血。
姜汁——防呕逆拒药,和胃运药。
[使用注意]方中人参另煎取汁,与姜汁先服。
3.和解剂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统称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3.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方解]柴胡——疏散少阳之邪。
一散一清(君)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和解少阳(臣)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佐)人参、甘草益胃生津,调和营卫;生姜、大枣扶正祛邪,实里以防邪入。
(使)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方解]柴胡(君)、黄芩(臣)-和解清热。
大黄、枳实-内泻热结。
(臣)芍药-缓急止痛。
(佐)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使)[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均用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和大枣,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者。
但小柴胡汤尚配人参、甘草,功专和解少阳,兼可扶正祛邪,主治少阳病,其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尚有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苔薄白等;大柴胡汤配有大黄、枳实、芍药,兼能内泻热结,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其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心下满痛或痞硬,呕吐不止,大便不解或下利,苔黄,脉弦数有力等。
3.2调和肝脾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方解]青蒿、黄芩——清透少阳胆腑邪热。
(君)竹茹、半夏、陈皮、枳壳——清热化痰,理气和胃。
(臣)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
(佐)[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中均用黄芩、半夏、甘草,具有和解少阳之功,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逆,苔白脉弦者。
本方以青蒿配伍黄芩为主,清热之力胜,再配竹茹、赤茯苓、碧玉散、陈皮、枳壳等,祛湿化痰辟秽之功较著,适用于少阳热重,兼有痰湿中阻者,症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吐酸苦水,苔腻脉滑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配伍黄芩为主,再配生姜,疏散之功强,且有人参、大枣,又能益气扶正,适用于伤寒少阳证。
调和肝脾四逆散(《伤寒论》)[方解]柴胡——透邪升阳,疏肝解郁。
芍药——柔肝养血,配柴胡调肝。
枳实——下气破结,伍柴胡理气。
甘草——益气补脾,合枳实调脾。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解]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助运。
生姜——温胃和中。
薄荷——散肝郁而生之热。
痛泻要方[方解]白术——健脾燥湿。
白芍——柔肝缓急。
陈皮——理气醒脾。
防风——散肝舒脾。
3.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方解]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热。
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虚。
[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兼施。
[备注]本方乃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将生姜易为干姜而成。
4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