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度与家族制度
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由于隋文帝杨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隋唐
三省六部制和政事堂(官制)
皇帝
中 草 书 诏 省
尚 书 省
执 行
门 下 省
审 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凡 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 执行。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 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简称同三品、一度改称同二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致使宰相人数 多至一二十人。
• 宗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是相辅相成、互相配 合的,因此,宗法制度最典型的是在西周 时期,当时“家国同构”、“宗君合一” 的特点也最明显。春秋战国以来,严格意 义上的西周那种宗法制度渐趋瓦解,社会 发生一系列变化,但宗法组织、宗法关系、 宗法原则、宗法观念依旧长期存在,并成 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点。
四是宣扬团结一致、互助互爱的精神,维护 本宗族的稳定; 五是为维系家族声誉,规定了对族众修身、 持家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六是为了保证宗族血统的纯正,规定了立后 承嗣的原则和程序; 七是规定了对族众违反族规家训、败坏纲常 伦理、损害国家和宗族利益的处罚办法。
• 宗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交叉、重叠乃至相 同的部分。 • 这是因为人们在谈论“宗族制度”和“宗 法制度”时,往往会涉及其组织结构、成 员关系、基本原则、运作模式等,于是在 广义层面上就将两者视为同一概念了。
东汉地主豪强势力的发展
原因
刘秀本人是豪强地主,他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夺取政权的 豪强地主是东汉政权的支柱,他们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规模大,分布广; 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1.经济上,拥有田庄 控制大量依附农民(徒附); 2.政治上,世代为官, 拥有“家兵”。 逐渐形成门阀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社会与家族管理制度,主要依靠家族的伦理规范和权威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家族的稳定。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家族等级和家族规范。
家族等级是宗法制度的核心之一。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单位,家族成员主要由祖父、父亲和儿子组成,按照血缘关系和家族地位来划分家族等级。
家族等级分为封建地主、典籍子弟、文职官员等几个层次,不同等级的家族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地位。
家族等级的确定依据包括祖先的功绩、职位、家产积累等。
高等级的家族享有许多特权,比如在社会中担任重要职位、掌握重要资源等,而低等级的家族则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权力和资源。
家族等级的存在和维护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和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的高等级家族手中,同时也使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家族规范是宗法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家族规范是指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家族规范一般由家族的长辈制定,并由家族的权威人物来执行。
家族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职责规范等。
道德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尊敬祖先,维护家族声誉,注重孝顺老人,兄弟和睦相处等。
行为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遵守社会秩序,遵循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等。
职责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按照各自的职责来行事,比如长辈应负责家族的管理和维护,子弟应遵守长辈的安排和指示等。
家族规范的目的是维护家族的利益和权威,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家族的集体利益和权威,家族成员的个体利益相对次要。
家族的权威通常由长辈代表担任,长辈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其决策和指示必须得到其他家族成员的尊重和执行。
家族权威的存在和维护有助于凝聚家族的力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宗法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高等级家族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低等级家族的社会边缘化等。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宗法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家族的地位和权威相对较低。
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

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社会被分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小社会,而家族关系则是围绕血缘和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
这种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宗法制度的起源和特点宗法制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氏族制度。
氏族是最早出现的原始社会形态,其特点是血统共同、家庭关系亲密、生产、生活和祭祀共同,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血缘关系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制度,有自身的组织形式和法规,其核心是家族长老制,即家族长辈对家庭事务有领导权、维护家族稳定的权力。
在宗法制度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切权利和责任都是由家族长辈传承和掌控的。
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宗法制度的存在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指基于宗法制度,家族成员之间建立的特殊关系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重要的一部分。
家族文化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个人的尊重和尊严。
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家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三、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了尊重传统、重视家庭等文化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同时,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扬,相信个人履行义务、尊重家族、维护家族利益,这一崇高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造就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个人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魂和灵魂。
四、维护和发扬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红楼梦》中的宗法制度与家族关系

红楼梦中的宗法制度与家族关系1. 宗法制度的背景和定义(250字)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家族组织形式,也是封建社会下的一种社会结构体系。
在《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中,宗法制度与家族关系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这种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世代相承的家族规则和礼仪来维系各个家庭之间的联系。
2. 宗法制度在《红楼梦》中的表现(500字)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史、王、薛等大户人家所展现出的宗法制度,向读者深刻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各个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权力结构。
首先,在《红楼梦》中,宗法制度对于人物婚姻和继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在婚姻方面需要考虑到门当户对、血缘相近等因素。
许多人物被迫接受了他们并不喜欢的婚姻对象,以符合家族利益和宗法规则。
另外,在继承方面,贾府内部的所有权力都遵循宗法制度,男性继承者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其次,宗法制度在《红楼梦》中还导致了复杂的家庭关系。
贾、史、王、薛等大户人家之间通过婚姻来联姻,形成盟友关系。
这些家族之间既存在亲疏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家族成员之间维持着复杂且动态变化的互动。
而宗法规则对于各个家族内部的社会地位和地位分配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红楼梦》中也描写了宗法制度在家族权力传承上所导致的斗争和矛盾。
作品中贾母与贾政、贾代化之间产生的矛盾就源自于对权力及继任者问题上的争执。
而这种矛盾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下不同世代之间权力传承和资源分配所带来的冲突。
3. 宗法制度对人物命运的影响(500字)宗法制度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宗法规则限定了人们婚姻和继承的自由。
许多角色因为必须遵从家族利益而无法选择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因此导致了各种内心矛盾和不满情绪的发生。
另一方面,宗法制度也给予了一些人物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尤其是贾宝玉和贾母这样拥有血统与地位双重优势的人物。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作为贾府之主的继承者,他的命运和他所处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古代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

古代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指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家族制度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是社会生活中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也是封建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代的家族制度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制度之一,它强调的是宗族和家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同时也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宗法制度的背景下,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逐渐形成。
家族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重视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并尊重长辈的权威和执掌家族事务的权力。
家族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不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血缘关系至上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血缘关系是家族制度的基石。
一家之中,要团结和睦,血缘关系的亲密程度是首要的。
比如,人们在结婚时,往往首先考虑的就是“门当户对”,即双方的家庭背景和血统是否相当。
同时,亲眷之间还有固定的称呼,比如堂兄弟、表姐妹等。
这些称谓中蕴含了严格的血缘关系,体现了家族制度的血缘至上的特点。
二、家族长辈权威高家族制度中,长辈在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长权威是绝对的,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中更是如此。
长辈具有决策权、管理权、调解纠纷的权力,并负责家族内部的各种事务。
他们不仅享有权力,同时也要承担家族事务的责任和压力,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素质和才能。
三、责任共同承担在家族制度中,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当家族内部出现争端和纠纷时,家族成员要一起协商解决问题,不能抓住个人的利益而损害到家族整体的利益。
同时,家族成员之间要互相支持和关心,在急难时刻互相帮助,共同维护家族的利益。
四、社会地位有明显等级在家族制度中,每个家族成员都有明显的社会地位等级,长辈和男性成员的地位往往比女性成员高。
论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

论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古代中国是一个倚重家族和血缘的社会。
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核心。
这种制度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的重要性,并讨论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宗法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
在这种制度下,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由血缘关系构成,以家长制为核心。
宗法制度倡导各个家族成员团结一致,共同遵守家族的规矩和传统,维护家族的利益和荣誉。
从家族的角度看,宗法制度确保了家族内部的稳定和相对团结。
而从社会的角度看,宗法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宗法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发展。
在这个制度下,个人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常常是由其所属家族的声望和地位决定的。
一个人的出身和家族背景对于个人的未来和人生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观念也造就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门阀”和社会分层。
对于那些属于下层家族的人来说,他们很难跨越社会的阶层,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机会。
然而,宗法制度也有一定的优势。
它强调了个人与家族间紧密的联系,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家族是一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为人们提供了情感上的依托和社会支持。
在这个制度下,人们忠诚于自己的家族,感到自豪和荣耀。
宗法制度还强调孝道和家族责任,鼓励人们尊敬和孝顺自己的长辈,继承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宗法制度的影响还可以延伸到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方面。
在古代中国社会,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道德规范和义务,以家族为单位进行自律和监督。
这为维护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机制。
同时,家族观念也塑造了人们对家庭、婚姻和子女的态度。
在古代中国社会,尊重家庭和婚姻的稳定性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必要条件。
因此,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权利的崛起,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_规章制度_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同一宗族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宗庙,在一定意义上又有共同的财产,同受宗法制度的约束,参加共同的祭祀,死后葬于共同的墓地。
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
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
《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实际上有些宗族还可包括更多的世代。
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二为一。
所以,我国古代的家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古代的家族制度,必须首先对宗法制度有所认识。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也产生了。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凡此种种,都为宗法制度的萌芽准备了适宜的土壤。
宗庙祭祀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由宗族中地位最高的成员主持。
同一宗族的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墓地,同受宗法制度的约束。
在宗庙中,始祖的牌位居中,始祖以下祖先的牌位依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族墓中穴位也分昭穆,井然有序。
区分昭穆便于记住宗族成员的辈次,这在重视行辈尊卑、血缘亲疏的宗法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与宗法制度有关的还有丧服制度。
丧服指居丧期间的衣服制度,共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称为五服。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_规章制度_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_规章制度_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都是基于庞大的家族单位,以家族为基础组织并规范社会秩序,但二者在一些概念和实践上还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的定义、特点、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宗法制度是指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形成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宗法制度以家族为单位,通过血缘关系和宗法法规来限制家族成员的行为和地位。
在宗法制度下,祖先崇拜被提升为最高准则,祖先是家族宗法制度的核心,家族成员必须遵守祖先的行为规范和约束。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权力传承和资源分配,强调继承制度和男性世袭的原则。
在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中,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规章制度包括了家族内部的各种行为规范、权利义务和约束措施等。
规章制度是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管理家族内部事务,维护家族的利益和社会秩序。
规章制度可以约束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家族的生活和活动,并且有利于家族的发展和传承。
此外,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也存在一些差异。
宗法制度更加着重于血缘关系和权力传承,强调男性血统的延续和继承,而家族制度更注重家庭和家族内部的互助和团结,强调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家族的繁衍。
宗法制度更加倾向于传统的父系社会结构,而家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允许母系社会结构的存在。
另外,宗法制度普遍存在于封建社会中,而家族制度则在封建社会和农业社会中都有存在。
明清时期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

明清时期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明清时期被认为是宗法制度盛行的时期。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家族的组织和家族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宗法制度对家族的影响、宗法传承与家族文化以及宗法制度的优缺点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明清时期的宗法制度,对于家族而言,是一种组织和管理模式。
一方面,宗法制度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家族关系,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宗法制度还约束了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
在家族中,长辈对于晚辈的教育和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传授礼仪、家训等手段,传承和弘扬着家族的价值观和思想。
同时,每个家族固定了一些家训、族谱等文书,记录家族的历史和重要事件,这也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宗法制度的传承与家族文化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宗法制度通过血统和家族姓氏的传承,保证了家族的延续。
在明清时期,家族维持最基本的方式是要延续家族的血统,传承宗法制度也就是传承家族的根基。
如何正确地传承宗法制度则成为了当时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集体利益,通过血统关系和等级制度在家族中形成了一种互助和奉献的文化。
明清时期的家族文化注重“忠义”观念,家族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扶持,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宗法制度的优缺点也值得我们关注。
宗法制度的优点在于,它保证了家族的延续和稳定。
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中,家族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宗法制度的延续也意味着家族的延续,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宗法制度还可以维护社会稳定,通过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使得家族成员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减少了家族内部的纷争和冲突。
然而,宗法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如血缘至上和等级制度的僵化,给了家族长辈过多的权力,导致了长辈专断和排除他人的问题。
同时,宗法制度也强调了家族的封闭性,对外界的交流和影响比较有限,有时会阻碍家族个体的发展。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宗法制度对于家族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家族与宗族制度

宗族财产纠纷解决机制:族内 调解为主,必要时请官府介入
宗族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由嫡长子继承 家族族长的位 置,确保家族 权力的平稳过 渡
宗法制度:强 调尊卑有序, 注重家族内部 的等级和秩序
族谱传承:通 过族谱记录家 族成员的世系 和身份,确保 家族血统的纯
正
宗庙祭祀:维 护宗族团结和 信仰的重要仪 式,强调家族 祖先的崇拜和
春秋战国时期,家族与宗族制度逐渐从严格的等级制度向较为宽松的制度演变。
变革的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国的崛起,传统的家族与宗族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
变革的内容: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推行县制,削弱世卿世禄制度,推行军功爵制,重视人才选拔和任用。 变革的影响:这些变革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为秦汉统一中国奠定了基 础。
私自支配
异同点:家族和宗 族的财产管理都体 现了家长或族长制 的集权特点,但家 族更侧重于家庭成 员的利益,而宗族 则更注重族人的整
体利益
继承制度比较
家族继承:以 嫡长子继承制 为主,强调身 份和地位的传
承
宗族继承:以 血缘关系为基 础,重视族谱 和族谊的延续
异同点:家族 继承更侧重于 身份地位的传 承,而宗族继 承更强调血缘
经济发展:家族 与宗族制度的演 变与变革对经济 发展产生了影响, 推动了商品经济 和贸易的繁荣。
感
谢
观
看
汇 报 人 :
关系的延续
影响:家族与宗 族制度的异同点 对当时的社会、 政治、文化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影族家
第 四
响制族 章
度与
的宗
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家族与宗族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当时社会政治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宗法制度的特点

古代宗法制度的特点
古代宗法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制度,其主要特点是:
1. 嫡长制继承制: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制继承制,即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嫡长子为主要继承人,其他庶子则分封为诸侯。
这种继承制可以有效地维护家族的统治和地位,同时也是古代封建制度的基础之一。
2. 大小宗体系:宗法制度以家族为单位,将家族划分为大小宗。
大宗为主宗,是小宗的上级,小宗则是大宗的下级。
大小宗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由宗子负责,宗子是大小宗之间的纽带和代表。
3. 世袭特权: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关系,保证家族统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家族中的尊贵成员,如皇帝、贵族和名人,则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这些尊贵成员通过继承和繁衍,不断扩大家族的影响力和地位。
4. 家族伦理: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凝聚力和伦理道德。
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同时严格遵守家族伦理规范,包括孝道、忠诚和荣誉等。
5. 宗法礼仪:宗法制度形成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包括祭祖、祭祀、庆典和宴饮等。
这些礼仪活动不仅是家族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纽带。
古代宗法制度的特点是鲜明而独特的,其强调血缘关系、维护家族统治和地位、注重世袭特权、强调家族伦理和礼仪等,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是一种以家族和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涉及到人们的婚姻、继承、权力继承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
下面将对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进行阐述。
1. 家族和血缘关系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家族和血缘关系。
古代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社会组织和管理,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通过血缘关系进行联系。
血缘关系由父系和母系两种不同的传承方式,分别以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为基础。
在父系家族中,血缘关系以男性为中心传承,家族的权力和地位由男性后代继承。
男子继承父系家族的封号和家产,承担着家族的责任和义务。
女子在结婚后就脱离了父系家族,并加入了丈夫的家族,成为丈夫家族的一员。
在母系家族中,血缘关系以女性为中心传承。
母系家族的地位通常较低,父系家族的权力更为强大。
子女通常跟随父系家族,而不是母系家族。
2. 婚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婚姻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以父系家族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中,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私事,它涉及到家族之间的联系和继承。
亲家关系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通过婚姻可以增强家族之间的联系和互助。
在宗法制度下,男性通常通过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来增强家族势力。
兄弟姐妹婚姻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加强。
这种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选择对象。
3. 继承制度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继承制度涉及到家族财产和权力的继承。
在父系家族中,家族的财产通常由家族长子继承,这是由血缘关系所决定的。
而母系家族中,家族财产通常由女性继承。
继承制度与家族的存续息息相关。
家族的继承制度保证了家族的连续性,并使家族在社会上保持一定的地位和势力。
4. 社会地位和权力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宗法制度对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的继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家族的血缘关系和继承制度,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往往由出身所决定。
父系家族中的长子通常继承父亲的封号和爵位,成为家族的继承者,享有相应的权力和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家族和宗法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家族和宗法制度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个时期,许多的贵族家族如齐、楚、秦等都通过世袭制度来维持其家族的权利和影响力。
同时,也通过宗法制度来维护家族内部的秩序和纪律。
这种制度不仅贯穿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对后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家族制度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家族制度,其实是由商周时期的部落制度演变而来的。
在那个时代,人们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家族这个概念还不是很具体,社会组织也往往以父系氏族或者母系氏族为基础。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和政治的松散,人们逐渐组成了以族为单位的组织形式。
这种制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的重心从中原地区向外转移,许多族群离开中原地区,独立组成自己的社会形态。
这些以族为单位的集体对于土地、水源的控制,以及内部成员的管理都有着自己的秩序和组织形式。
这也为后来社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世袭制度的主导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家族制度的主导地位是世袭制度。
比如说,在齐国,国君往往由一位食邑之人世袭,而且在其领地内,也会设立公职来维护秩序和行政管理;在秦国,公爵的职位则是由贵族间世袭的,而且为了维护其家族的既得利益,贵族间往往会犯法,所以也设有令吏去监管和调解。
这些世袭制度不仅维护了家族的权利和地位,而且也保障了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宗法制度的作用除了世袭制度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重要的家族制度,那就是宗法制度。
这种制度是指家族内部有一些规矩和仪式,用来维护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秩序。
一般来说,家族的长辈都有着很大的权利,比如亲属之间的婚姻、传统的职业、经济财产的继承等等,都是由家族长辈来管理。
而年轻一代则有着较为低下的地位,除了服从长辈的命令外,也往往要通过努力和成就来维护自己在家族内成员的尊重和信任。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家族制度和宗法制度虽然比较陈旧和保守,但是其影响是深远的。
宗法制度与家族制度

宗法制度与家族制度宗法制度与家族制度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们共同构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稳定秩序和价值观念体系。
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的重要性,以祖先为核心,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权益;而家族制度则强调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成员的共同责任和利益为基础,维护家族的利益和传承家族的传统。
宗法制度源于古代中国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强调尊重上代祖先的重要性。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地位和权利是通过血缘关系确定的,排他性较强。
核心是宗族,宗族以共同祖先为核心,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团体。
在这个团体中,个人的地位和权益往往需要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以自己在宗族中的地位为荣,而在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中,个体的地位相对较低。
宗法制度具有稳定的社会结构,同时也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凝聚力较强的社会关系。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宗族的成员通过维系着共同的血缘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家族纽带。
家族制度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家族成员之间形成了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家族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尊重,家族成员享有共同的权利,共同承担家族的义务。
家族制度形成了家族共同利益的保障机制,让家族有更强的凝聚力和生存力,有效地维护了家族的利益和传承家族的传统。
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不仅构建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强化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而家族制度则通过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责任和利益,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力,维护了家族的利益和传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也逐渐呈现出一些问题。
一方面,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关系,容易导致宗族内部的封闭性和排外性,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家族制度由于强调共同责任和利益,有时会压抑个体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在现代社会中,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虽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宗法制度与家族制度

第四章宗法制度与家族制度在古代社会,宗法制度与家族制度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形式,家族制度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两种制度在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根据宗法制度,人们按照血统关系分为祖先、宗族、家族等不同的层次。
宗法制度存在于封建社会中,是一种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
其核心思想是祖先崇拜和尊重血缘关系。
根据宗法制度,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由其出身决定的,不容易改变。
然而,宗法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
首先,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过于强调“血统至上”,忽视了个人的能力和自主发展。
其次,宗法制度容易使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社会的流动性和发展。
最后,宗法制度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压抑了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限制了人的发展。
二、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族制度早期存在于农耕社会中。
在家族制度中,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亲属关系和共同利益。
家族成员通常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和合作。
家族制度的核心是家长制度和家族权威。
在家族制度中,家长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家族的长辈通常被视为家族的权威,他们在家族中拥有决策权和管理权。
他们负责管理家族的财产、事务和家族成员的行为。
家族的长辈对家族成员有权利和责任的管理。
他们是家族的核心和代表。
另外,家族制度还强调传承和血缘关系。
家族成员的传承权通常由家族长辈决定,遵循家族的血缘关系。
家族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族制度有助于维系家族的生活和传承家族的财产。
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够保证家族的持续和发展。
其次,家族制度有利于传承家族的传统和文化。
家族成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和经验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保持了家族的独特性和凝聚力。
最后,家族制度可以提供安全和保护。
家族成员之间相互照顾和支持,能够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然而,家族制度也有其弊端。
宗法制度与家族制度全版.ppt

*商代卜辞中有“王族”、“三族”、“五族”、“多子族”等,还有 “大宗”、“小宗”等。
*商代土地和奴隶为国家所有,诸帝是土地和奴隶的所有者。除王畿之田 由天子直辖外,其余土地和奴隶按嫡庶分封给宗族和亲属,作为俸禄,世 袭享用。
*据《史记·殷本记》载,商代王子受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 氏、空桐氏、稚氏、目夷氏等。
*周灭商后,承袭商人文化,结合本族原有习惯,将分封制与原 有的宗法制紧密结合。自此宗法制度被作为立国的原则世世代代 延续了下来。
*西周宗法制度的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心整理
1、严格嫡庶之分,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 五,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 尊祖之义也。是故有继别之大宗,有继高祖之宗,有继曾祖之宗, 有继祖之宗,有继祢之宗,是为五宗。其所宗者皆嫡也,宗之者 皆庶也。此制为大夫以下设,而不上及天子诸侯。
——《礼记·大传》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
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敬宗所以尊祖祢
也。
——《礼记·丧服小记》
精心整理
别子,是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嫡生子,即嫡长子的同母兄弟。
“但此名别子,则就诸公子之中专推其嫡弟言之。有别出诸弟之义。故 公子原该母庶二弟,而此别子 则专用母弟,不问长幼,而以嫡为主。”
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 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 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 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 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 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 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 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 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 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 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 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 珮至微 荣微府摇专曳候之与声贾,母并行起礼跪。靴履飒沓之精响心整。理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
周朝的宗法制度家族与宗族的血缘关系

周朝的宗法制度家族与宗族的血缘关系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纵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朝代,其特色之一就是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在周朝起到了重要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管理的作用。
这一制度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通过血统关系进行组织和管理。
在周朝的宗法制度中,家族和宗族之间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
在周朝的宗法制度中,家族是最基本的组织单位。
家族是由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他们共同祭祀祖先,维护家族的利益。
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继承规则和社会地位。
周朝的家族制度严格遵循血统传承原则,只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成为家族的一员。
与家族相比,宗族则更加庞大和复杂。
宗族是由多个家族组成的,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血缘关系。
宗族内的各个家族通过共同的家族姓氏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来维持血缘关系。
在周朝的宗法制度中,宗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单位,它拥有独立的组织和管理权力。
宗族内的家族成员在重大事务中会互相支持和合作,共同维护宗族的利益。
血缘关系在周朝的宗法制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血缘关系,家族和宗族内的各个成员可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角色。
血缘关系还决定了继承制度,家族的地产和财产通常由家族成员中最接近血缘关系的人继承。
此外,血缘关系还决定了家族和宗族的社会地位。
在周朝,血统高贵的家族和宗族往往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拥有更多的特权和权力。
宗法制度的宗族血缘关系在周朝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和政治作用。
它帮助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规范了家族和宗族之间的关系。
同时,宗法制度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在宗法制度下,个人的地位和机会主要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这可能限制了一些优秀人才的发展。
总之,周朝的宗法制度以家族和宗族的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血统传承来组织和管理社会。
家族和宗族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族和宗族成员的地位、权力和社会地位。
宗法制度对于周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限制了一些个人的发展。
对于研究周朝社会历史和宗法制度,了解家族和宗族的血缘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宗法制度的特点

宗法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度是古代社会家族制度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家族为基础。
宗法制度是建立在家族之上的,家族是宗法制度的基本单位。
而家族是由共同的血统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实体,是人们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结合体。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是社会组织和经济单位,不仅具有社会、经济的功能,还具有政治和道德的功能。
家族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家族的利益。
二、血缘至上。
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和优先性。
在宗法制度中,血缘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人们的地位和权力是由血缘关系来决定的。
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不仅决定了亲情,还决定了社会地位的高低。
血缘至上也表现在婚姻制度上,宗法制度婚姻受限于血缘关系,禁止婚内婚和近亲结婚,以维护血缘纯洁性。
三、男尊女卑。
在宗法制度下,男性地位高于女性。
男性是家族的代表,负责家族的事务和管理家产。
男性基因的传承和继承家族的血脉是宗法制度的关键,因此男性在家族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而女性在宗法制度下主要负责生育后代和照料家庭,女性的地位和权力相对较低。
四、严格的禁忌制度。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纯洁性和血缘的纯正性,因此对于一些婚姻和血缘关系上的禁忌非常严格。
宗法制度中禁止近亲结婚,家族成员之间的性关系被视为一种严重的禁忌。
此外,在宗法制度下还存在一些社会禁忌,比如对于某些行业和职业的禁忌,家族成员不能从事与家族利益相悖的行为。
五、权威的家长制。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权威是非常重要的,家族权威通常由家族的长者或族长来行使。
家族长老有决定权和裁决权,他们有权制定家族的规矩和制度,管理家族的财产和人事。
家族长老对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有着广泛的监督和控制权,家族成员必须服从家族长老的指挥和安排。
总之,宗法制度是以家族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制度,其特点是血缘至上、男尊女卑、严格的禁忌制度和权威的家长制。
这种制度在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后来逐渐被其他制度所取代。
宗法制度名词解释

宗法制度名词解释宗法制度是指中国古代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和家族制度。
宗法制度起源于古代氏族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血统传承和维护。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的重要性远大于个人的自由意志。
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权利是与其出身和血统直接相关的。
宗法制度认为家族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家族成员之间具有紧密的血缘关系和相互依存的责任。
因此,家族成员必须维护家族的尊严和荣誉,遵守家族的规矩和传统。
其次,宗法制度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制度。
宗法制度认为男子是家族血统的延续者,是家族的核心和中心。
男子继承家族的财产和地位,承担家族传统和责任的继承者。
女子在宗法制度中地位较低,她们的婚姻和生育是为了延续家族的血统而服务的。
女子的身份和地位依赖于她们的丈夫和婆家家族的地位,她们必须服从男性权威的统治。
第三,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监督和约束。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角色,他们必须服从家族的规矩和传统。
家族成员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和权力关系,长辈对晚辈有着绝对的权威和支配力。
家族成员的言行和行为必须符合家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违背家族的规定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最后,宗法制度是一个闭塞的制度。
宗法制度中的家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相对封闭于外部世界。
家族成员之间通过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圈子。
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是有限的,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是受到限制的。
总之,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和家族制度,强调家族的血统传承和维护,以男性为中心,强调家族的监督和约束,并且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制度。
宗法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秩序和家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 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 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里边香烛辉煌,锦幛绣幕,虽列着神主, 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 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 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 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 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 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 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 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 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 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 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 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 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 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 珮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 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
一 二 三
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 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 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的演变
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 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 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 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宗法制度
*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
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是中国奴隶社会特有并延续到封建社会的父权家长制的
大家庭形式。
*进入封建社会后,这一制度虽发生了变化,但维护统治
的功能并未改变。
(一)宗法制由父系氏族的家长制演变而来。
父系氏族社会,世袭以父亲计,父亲支配着家庭成员。 1、父权制后期,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父亲死后,其权力和 财产需要有人继承,这样就按一定规则建立了继承程序。 2、父亲生前的权威仍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亡灵的保护,于 是产生了对男性祚的崇拜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为宗法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商代卜辞中有“王族”、“三族”、“五族”、“多子族”等,还有 “大宗”、“小宗”等。 *商代土地和奴隶为国家所有,诸帝是土地和奴隶的所有者。除王畿之田 由天子直辖外,其余土地和奴隶按嫡庶分封给宗族和亲属,作为俸禄,世 袭享用。 *据《史记·殷本记》载,商代王子受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 氏、空桐氏、稚氏、目夷氏等。 *天子以下的各级奴隶主再把土地和奴隶以同样的方式分封给自己的宗族、 亲属。 周代分封制是商代分封制的扩大
(二)进入阶级社会,宗法制逐渐形成。
1、禹传位于启,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确立。
“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礼运》),以子继父为世,以 弟继兄为及,王位世袭制随之确立。
*据《史记· 夏本纪》载,夏共14世、17帝,其中2次是兄终 弟及,1次是弟之子死而王位复归兄之子,其余为父死子继。
2、商代宗法制更趋严密。 实行传子与传弟并存。 *商代31帝中传弟的就达到14个,早期甚至是以传弟为主。国家权力更 替制度的不明确影响了商朝的政治与社会稳定。据《史记·殷本记》载: “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 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如弟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 “微”,封为子爵,名启;因启的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 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宫,嫡出,故 继承了殷商的帝位。正是这位辛使殷商走向灭亡。这说明殷商末期,嫡 长继承制已经确立。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 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敬宗所以尊祖祢 也。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是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嫡生子,即嫡长子的同母兄弟。 “但此名别子,则就诸公子之中专推其嫡弟言之。有别出诸弟之义。故 公子原该母庶二弟,而此别子 则专用母弟,不问长幼,而以嫡为主。” —— (清)毛奇龄 《大小宗通释》 或曰庶子,或曰包括本国公子、异姓公子(来自他国者)以及庶民 起为卿大夫三种,或曰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后一说较合理。 别子不敢祖诸侯,只能分出另立一系。这种别子往往受封为卿大夫, 领有封邑采地。 继别:谓继承别子位置的后代,就是别子的嫡长子孙。 祢,是诸弟之意。继祢,即继承别子诸弟的后代子孙,是大宗的旁支。 别子的庶子,不能继别,应尊奉继别者为宗,相对而言,就是小宗。 他们也是以嫡长子为嗣,这个嫡长子无权继别,但可继祢,称继称小 宗。祢,是已故父亲在宗庙中的神主。继祢者有权祭祀父亲,是父亲 的合法继承人。庶子除了宗奉直系大宗外,还得宗奉这个继祢小宗。 传至五代后,因其与别子的关系超出同一高祖的范围,因此不再祭祀 别子的祖先,而另祭本支的祖先,故称小宗。
1、严格嫡庶之分,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 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 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 尊祖之义也。是故有继别之大宗,有继高祖之宗,有继曾祖之宗, 有继祖之宗,有继祢之宗,是为五宗。其所宗者皆嫡也,宗之者 皆庶也。此制为大夫以下设,而不上及天子诸侯。 ——《礼记·大传》
(一)西周宗法制的完善。
*据黄河流域周原(今陕西岐山)生活的周部落,在古公亶父时, 嫡长继承制还没完全确立。古公少子季历继承了王位,而长子泰 伯、次子仲雍出奔长江三角洲,后来建立了吴国。季历传位于长 子姬昌,姬昌又传位于次子姬发(长子伯邑考,在文王生前去 世 )。 *周灭商后,承袭商人文化,结合本族原有习惯,将分封制与原 有的宗法制紧密结合。自此宗法制度被作为立国的原则世世代代 延续了下来。 *西周宗法制度的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