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汉语言文学)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与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刺激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7、注意的广度(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的觉察到或认识到客体的数量。

8、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

9、注意的转移——人能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注意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心理特征。

10、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及物变化的觉知。

1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1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1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4、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15、幻觉——是一种虚幻的感知觉。

是在没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16、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贯穿着积极思维的知觉。

17、观察力——即观察的能力,是经过后天的系统训练逐渐形成的一种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

18、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9、保持——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实验法是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某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2,心理测验法是指用经过标准化程序编制的心理两表测量某些心理品质的方法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活动的各种表现形式统称为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4,心理过程就是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它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5,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

6,反射弧师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从刺激到反应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7,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起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8,非条件反射也叫无条件反射,是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固定的。

9,第一信号系统是指又具体刺激物(颜色,声音,气味,大小,形状等)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起来的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10,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中的词汇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

11,认知过程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过程,这是一个多钟认识活动交互作用的系统过程。

它包括感知,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12,情感过程指人对某物,某事,某人等进行主观体验的过程,它包括情绪和情感。

13,意志过程指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第二章2,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是只有预定目的的,需要有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后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注意范围也叫注意广度它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6,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持久性,是指人们的注意在某一具体事务上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修改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主,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2002年名词解释)4、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2003年名词解释)5、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创始人为冯特。

冯物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

他把意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

(2004年选择题)6、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机能主义者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思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7、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产生于德国,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该学派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8、认知心理学: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

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

9、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件: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

9.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0.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11.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1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课程作业(1—4)含答案

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课程作业(1—4)含答案

《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1)一、名词解释1、正后象和负后象——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时叫负现象。

2、韦伯定律——说明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叫韦伯定律。

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指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觉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深度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6、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类似睡眠而又是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因人而异。

7、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把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内外刺激的觉知及其心理状态。

8、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

二、简答题:(一)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内外世界、调控行为、预测未来、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具体来说有以下的功能:(1) 认识内外世界:心理学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帮助人们认识外部世界,也能帮着人认识精神世界。

人有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观察看到的是人的外显行为,而推论探究的是人的内隐行为,这是看不见的心理历程,心理学能帮助人认识到人的内隐行为,这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功能。

(2) 调控行为:预测是表现在思维层面上的心理现象,而调控是落实于行为层面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强调通过他控和自控两个子系统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人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者,参与者。

(3) 预测未来:心理学家依据研究所获得的规律,对某一现象作出预测,告诉人们一种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

并以此提出一些预防性的措施。

(4) 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类解决问题的历程,为人类思维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二) 举例说明意识的几种主要的状态答:1、睡眠:个体的肌肉是放松的,很多器官也暂时休息,个体意识已经不再像白天那样清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思维。

2.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形象性,新颖性。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调节功能。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3.功能固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通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其结果是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4.意志:是人自觉的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和支配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挫折感:是个人动机性的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6.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形成的稳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他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7.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要,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8.气质: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比较稳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塑性9.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理论型,经济型,权利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

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和修养(内在动力)10.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叫才能。

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也叫智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1. 心理学 (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研究。

2. 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和经验的能力。

它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可以改变和重组的过程。

3. 认知 (Cognition)认知是指思维、知觉、记忆和理解等心理过程。

它涉及到人类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4. 注意力 (Attention)注意力是指我们对特定信息或刺激的选择和集中能力。

它与我们在感知、思考和行动中的焦点有关。

5. 记忆 (Memory)记忆是指人类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和适应环境非常重要。

6. 情绪 (Emotion)情绪是人类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等。

情绪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重大影响。

7. 人格 (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是个体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8.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现象。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9.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变化。

它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身体和情绪发展。

10. 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通过与专业心理健康从业者的交流和互动来改善个体的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方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复杂的领域,这些名词只是其中一部分。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理解心理学有所帮助!。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2017-04-09 18:13 | #2楼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得科学,就是一门以解释、预测与控制人得行为为目标,通过研究分析人得行为,揭示人得心理活动得科学。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得方法称实验分为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

意识:就是人类所独有得一种高水平得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得身心状态与环境中外在得人、事、物变化得觉知。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得指向与集中.日节律:在人与动物身上都存在,它得主要表现为睡与醒得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得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不随意注意:就是指事先没有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又称无意注意。

随意注意:就是指有预定目得,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得注意。

又称有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就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得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得某些特征.社会知觉: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得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她人得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与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得过程。

感觉:就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内部与外部环境得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得加工,产生了对事物得整体认识,这就就是知觉.适应:就是指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得变化,适应既可以就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就是降低感受性。

感受性:就是指人对刺激物得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就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得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得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她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d 饿感觉所需要得最小数量。

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得两个刺激之间得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记忆:就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与提取个体经验得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得术语,就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得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提取得过程.学习:通过主客观得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得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得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P1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非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P5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P1心理过程指个体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P2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状态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

P3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P3意识是指能被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P4无意识也叫潜意识或前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带的,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P4教育从广义讲教育指培养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下一代的社会实践。

P9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四个方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决定了高等教育心理学日必然是心理学的分支。

P13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P17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语言、行为和表情)法。

P17调查法式搜集资料,(谈话)个案法的观察与研究,角色认知分开来。

P23角色认同自己的选择,教师威信教学效能感P27教学反思分析的过程。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得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得科学。

心理过程:就是心理活动得一种动态过程,就是人脑客观现实得反应过程。

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与思维)、情绪与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就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得心理特征得综合,就是一个人总得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得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得正常得情况下,根据预定得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得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如望梅生津。

就是人与动物共有得。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就是人类特有得,就是人类与动物条件反射活动得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就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得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与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得感觉能力得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就是一种复杂得神经装置。

由感觉器官。

传导神经。

与大脑皮层得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得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得规律性得应答活动。

反射弧:就是实现反射得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与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就是先天得、生来就有得不需要学习就会得反射、条件反射:就是后天得,就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得反射兴奋过程:就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得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抑制过程:就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得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兴奋与抑制得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得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就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就是向周围得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就是兴奋与抑制得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就是兴奋与抑制得集中。

兴奋与抑制得相互诱导:就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得神经过程得增强、心境:就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就是根据一定得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得思想,意图与行为时产生得情感体验。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

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

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3.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

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4.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

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8.学校心理学: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的问题。

9.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10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法。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只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种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2.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心理活动和过程。

按照弗洛伊德似的说法,无意识中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

这些观念和想法。

因为与社会理论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纪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4、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乎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乎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7、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8、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9、感应性——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映,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10、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1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2、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13、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5、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6、情绪——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

17、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

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

根据对立过程理论,随着系统的恢复,由一种反应引起的疲劳将产生对立颜色的后像,即一种刺激移开后视觉的持续。

15.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6.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和知识的记忆。

17.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18.组块: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19.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

20.系列位置效应:研究者发现,当要求人们去记忆一串项目时(如单词序列),项目的顺序对回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

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21.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2.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23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24.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25.词频与语境: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语境: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

26.图式: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

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27.语言产生: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

28.电报式语言:美国语言学家弗罗金和罗德曼认为,不存在三词语阶段,因为儿童一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称为电报式语言。

这种语言之所以称为电报式的,是因为这些句子中没有功能词,即没有动词时态词尾,没有名词复数词尾,没有前置词、介词和冠词等。

29.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30.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

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1.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就是因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的感受。

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32.心境、激情和应激: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33.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通俗地说,人格就是让个人在不同情境中和不同时期都保持一贯的心理品质。

34.气质与性格:气质指的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35.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26.自我概念: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37.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38.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39.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

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数人的看法。

40.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作贡献”。

41.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
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

当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而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时,就是一种人格障碍。

42.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43.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而产生原动力,由此推动个体的行为。

44.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45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46.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47.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一种信念系统”。

48.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
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9.能力与智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心理特征。

智力: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一般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

50.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