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杜牧的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杜牧的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唐代时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他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韩绰是杜牧的好友,在这方面,他们同道中人,所以杜牧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交谊之深厚。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两句从山川物候来写江南风物。
首句从大处落墨,摄取的是远镜头,诗人站在江边,看到扬州一带的山峦连绵起伏,隐隐约约;远处的江水逶迤千里,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还为全诗增加了浓郁的江南风味,为抒情创设了气氛。
次句是想象之景,诗人遥想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江南还是山青水碧,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作者的想象并非是空想,而是以自己在江南的亲眼所见为基础而生发出来的想象。
江南之秋,不比江北之萧瑟寒冷,草木零落较缓慢,且树木多为常青木,因此,秋天的江南依旧呈现一片绿意盎然之景。
扬州虽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凸现了江南之秋的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首句山、水相对;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格调。
正由于诗人不堪北方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扩展阅读:杜牧的主要作品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寄扬州韩绰判官》诗词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言】【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翻译】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
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
诗的前两句写景。
首句先以山之隐忽难见真容和水之迢递远去,以远处的画面暗写友人不在身边,故对他思念之意生出。
有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可爱之意)是扬州”等。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展现了诗人对扬州往昔生活的怀念及对友人的思念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展现了诗人对扬州往昔生活的怀念及对友人的思念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经典的唐代诗歌,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深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扬州往昔生活的怀念及对友人韩绰的深切思念。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2、译文二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都已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3、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箫:一种乐器。
三、创作背景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或开成元年(836)秋。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居扬州,与韩绰是同僚。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唐阙文》)。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言】《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翻译】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
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草木已经枯败。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赏析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赏析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公元833年。
这首诗通过描绘扬州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韩绰的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内容分析:
这首诗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韩绰的怀念之情。
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描绘了扬州的自然美景,青山与绿水相互映衬,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
2.艺术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扬州的美景与长安的繁华进行对比,突显了扬州的宁静之美。
3.语言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扬州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4.情感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韩绰的怀念之情。
诗人通过回忆扬州的美景,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扬州美景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
总之,《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唐诗,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古诗鉴赏'《寄扬州韩绰判官》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2],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3]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4]。
《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二十四桥: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颓圮于荒烟衰草。
现今扬州市经过规划,在瘦西湖西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新的风韵。
[4]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见《杜牧·遣怀》篇。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前人诗词中写扬州的名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扬州是杜牧的旧游之地,他在做客江南时,仍眷恋着扬州的繁华旖旎,于是他把这种怀念之情写给了在扬州的朋友韩绰判官。
韩绰,生平不详,杜牧在大和年间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幕中做过掌书记,杜牧与韩绰当为熟友。
杜牧另有《哭韩绰》一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诗歌的开首二句,诗人挥笔写下深深留映在脑海中的江南美景。
首句先从大处落笔,抓住了江南风光,青山迤逦,似与天接,绿水迢迢,蜿蜒如带。
不仅如此,时令虽已是深秋,但江南大地依旧山青水秀,景致不减春色。
诗句中的“隐隐”与“迢迢”两组叠字的运用,传达出江南绿水青山温柔妩媚的神韵,也表明江南的山水此时此刻离自己是相当之遥远。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的诸多景致留给诗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二十四桥上观赏明月,徐凝在《忆扬州》诗中曾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的明月之夜是何等的迷人。
诗歌最后以开玩笑调侃的笔调问老友韩绰是否在这深秋之夜,皓月高悬之际在何处教那些歌妓吹箫呢?这首诗歌能用最为简单的语言写出最富有特色的事物,并能激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而在抒情方面,并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包含着最蕴藉的感情,前人说这首诗是杜牧“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看,此说不无道理。
何时何日 故地重游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及赏析
何时何日故地重游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
教:使,令。
创作背景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持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很多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不过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译文注释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译文注释摘要:一、了解杜牧及作品背景二、诗歌全文翻译与解析三、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四、诗人寄托的意图及其现实意义正文:【一、了解杜牧及作品背景】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在晚年闲居扬州时,赠给友人韩绰的一首诗。
作品以扬州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二、诗歌全文翻译与解析】诗全文如下:雨晴烟晚,绿遍江南岸。
水国江南,春寒懒上楼。
只恐江南好,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骄阳炙手,炎炎夏日长。
秋来蚊蚋净,夜夜凉风起。
幸有韩判官,喜可知也。
何时相聚首,再把钓纶闲。
【三、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韩绰的思念之情。
从“雨晴烟晚,绿遍江南岸”到“秋来蚊蚋净,夜夜凉风起”,诗人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绘,表现出岁月流转、时光荏苒的意境。
同时,诗中以“水国江南”暗示了诗人晚年闲居扬州的生活。
【四、诗人寄托的意图及其现实意义】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韩绰的怀念,希望能再次相聚,共度悠闲时光。
同时,诗中以“幸有韩判官,喜可知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还表现出晚年的杜牧在江南水乡的宁静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这首诗传达了珍惜友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情感。
综上所述,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和对友人的怀念。
通过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原文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原文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原文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
年华虽去芳华在,岁月如梭犹未消。
春风江上正潇洒,夏荷池中莺嬉嬉。
但愿官吏少烦扰,人间此事纵相宜。
抵郡乘兴凭谁问,采石江头自寄诗。
我有心情独凭凑,当时诸友共沉潜。
江流依旧东逝水,悠悠万事亦如此。
才子艰难求报国,于江湖上寄红绡。
太守春风吹拂面,若兄何事朝来迟。
我们情投意合久,从荆州至此相随。
世情变换无端理,交游渐失无絮词。
承君一阕传消息,寄梦空指此心期。
休怪友人绝诗意,人事荣枯定非常。
欲说当年诸子意,人间长见是清凉。
时连五调花堪赏,事丧三石橙榨香。
身知此别长纷乱,此恨人间可奈何。
朝来携手上船楼,对酒场中醉如猴。
桃李已时先开发,良辰美景定相好。
行尽前程唯劳碌,千山万水绝劳劳。
自寄久违心意浓,多情应似你最抱。
闲来垂钓江流里,欲语春诗泪满襟。
谁人相伴共回首,倚栏相对情长深。
坐听风声吹林外,翩翩归鸟催渚心。
人生如梦多是非,怀旧何时有归寻?江南来广州的刺史韩绰,身在遥远的扬州。
这里的青山掩映在远处,水面绵延在视野之中。
岁月如梭,年华逝去,但芬芳的青春仍在。
春风吹拂江面,夏荷绽放池塘,生机勃勃。
只愿少一些官吏的烦扰,人间的一切亦照人心意。
来到这座城郡,带着兴致,凭谁问去向。
在采石场的江头,我自己寄托了这首诗。
我心情豁达,独自思索,当时与诸友们共同沉浸其中。
江水如常地东流,悠远而恒定。
人事情节也如此。
才子们为了追求报效国家不得不经历艰辛,在江湖间流传了许多有关红绡的故事。
太守,春风吹拂着我的脸庞,却不见兄长出现。
我们曾情意绵绵地相知相伴,从荆州到这里一路同行。
然而,世情变换无常,交游逐渐失去热度。
托您捎去一阕诗,传达我的思念之情。
请勿怪友人不再有诗意,人事的兴衰早已不同寻常。
回顾当年,众多文人对国家兴败的关切之情,常常令人心生清凉。
时光连绵,五调之花可赏,世事更替,三石橙亦能榨取香甜。
身处其中,才知此别的纷乱,但此恨谁能解?清晨我们在船楼上共饮,世事才得以交流。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意思_全诗赏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出自唐朝诗人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
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歌舞通宵。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
)(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
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代〕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及注释一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都已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
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原文赏析_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原文赏析_唐诗三百首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精心整理
赏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诗文解释】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远远流消,秋天快要过去了,草木还没有凋落。
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词语解释】二十四桥:扬州名桥二十四。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诗人想念友人,很关心友人近期的状况,充满了深厚的情意。
这首诗意境优美,风调悠扬。
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以祖居长安南樊川,世称“杜樊川”。
文宗大(太)和二年(828)进士,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旋应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宣州幕吏。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掌书记,世称“杜书记”。
入朝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复出为黄、池、睦三州刺史。
再入为司勋员外郎,因称“杜司勋”。
出为湖州刺史。
官终中书舍人,故世称“杜舍人”。
因中书舍人尝称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
两《唐书》有传。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诗学杜甫,时称“小杜”。
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古体诗风格跌宕豪雄,近体诗更富独创性,特别是绝句,能于拗折峭健之中,兼寓风华掩映之美,充溢着一种俊爽清丽而又明快自然的情韵。
与李商隐齐名,而风格各有特色。
为别于李白、杜甫,时号“小李杜”。
明人杨慎曰:“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升庵诗话》卷五)现存诗五百余首,有《樊川文集》行世。
【原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 [1] ,秋尽江南草木凋 [2] 。
二十四桥明月夜 [3] ,玉人何处教吹箫 [4] ?【注释】[1]迢迢:遥远貌。
[2]草木凋:一作“草未凋”。
[3]二十四桥:扬州名胜。
《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
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列载二十四桥名。
但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
[4]玉人:美人,既可指美丽洁白的女子,亦可称风流俊美的才子,此指韩绰。
【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解读】杜牧大(太)和七年(833)在扬州任淮南节度掌书记,时韩绰任判官(节度使佐吏),与牧为同僚,交谊颇深。
九年,杜牧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抑郁不得志,遂作诗寄韩以表思念之情。
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翻译: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注释:
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朝: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及注释
【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读
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
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
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
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寄扬州韩绰判官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
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友谊。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