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点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自然辩证法考点总结

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特点:

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累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考点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

考题形式:随便给一段话,让谈对其理解、其实是让你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作答。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先,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连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再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区别于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具体研究,这是自然辩证法作为独立学科的存在根据之一。自然辩证法从整体上去研究和掌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功能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自然辩证法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存在于各门科学技术所揭示的特殊自然本质和特殊自然规律之中,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考题形式:引用习主席的话,先答原理,然后再根据题目其它(送分题)习近平:“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绿水长远看是无价之宝,将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现在的经济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环境竞争力上,表现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把美好家园风险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

生态自然观原理(三大规律):

1. 闭路循环规律

闭路循环规律是生态系统的规律之一。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而非物质的单向线性流动。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说,物质闭路循环的科学图景所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的过程。

2. 反馈调控规律

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反馈就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反馈调控的层次性: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反馈调控的目的性: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反馈调控的复杂性:由于多层次性,调控能力是巨大的,但是在一定的区域和具体的系统单元中,这种能力又是十分有限的。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进一步说明了生物内在价值存在的合理性,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

3. 系统和谐规律

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

总结,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解释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考点三: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科学观察;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机遇

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被观察事物、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科学观察作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经验层次上的基本认识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理性目标的感性认识活动,通过科学观察获得的是关于事物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因而具有直接的感受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2)科学观察是对自然状态下的客体的感知过程,不干预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

(3)科学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科学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通过感官直接考察被观察对象。间接观察是借助于一定的仪器间接地感知被观察对象的信息的方法。

按照观察结果的性质还可将科学观察分为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定性观察及确定研究对象是什么和有什么性质的观察。定量观察是确定研究对象的数量性质的观察。

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科学观察是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手段,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2)科学观察所获得科学事实可导致做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科学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3)科学观察可作为检验科学假说与理论的一种手段。

科学观察的局限性:

观察中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观察的偏差。造成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观察的主观性。观察的主观性是由主体感知的特性所决定的。观察总要受到主体的控制,对于观察的主观性有这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是强调观察的主观性而以此反对观察;另一种则不承认观察具有主观性,认为存在着纯粹的中性观察。实际上,观察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高度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反对观察会使科学认识是去源泉与基础。否定观察的主观性实质上是否定了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观察失去理性的指导,产生偏差。

观察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感官的局限性与错觉;

(2)知觉的选择性,在观察中把某些事物选为观察对象,其他事物作为背景;(3)测量仪器导致的局限性;

(4)观察只能获得事物的外部联系,有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科学观察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

(3)典型性原则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主要区别p125:

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都是科学研究中的感性认识方法,广义而言,科学实验也是一种观察。

它们的重要区别在于:科学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科学实验则是在认为控制与变革对象的条件下考察对象,获取感性材料。科学观察主要在搜索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科学实验则是主动从自然现象中索取希望得到的东西,因而更多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观察到实验方法的发展,说明人类认识自然的经验方法的进步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科学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科学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科学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一方面,科学实验是新假说、新理论的直接来源,始发站科学认识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科学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确证科学知识的手段。科学假说与理论只有与科学事实相符才能获得确证,假说和理论预言的新事实现象往往都是通过试验才能得到,所以理论的验证离不开科学实验。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会出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即:主张“观察中渗透理论”的理由主要是:

科学观察又叫观察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起来的;

(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坚持客观性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观察渗透理论与强调观察实验是科学认识过程的基础是不矛盾的。

科学研究中的机遇

机遇:

机遇是在进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

机遇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

机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经研究后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做出科学发现。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做出重大发明。

(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

(1)丰富的知识储备。

(2)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保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3)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考点四:绿色设计

题型:给一段话,用相关理论去分析

绿色设计就是立足生态自然观,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绿色设计与当代生态自然观一样,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七大区别(PPT):

(1)设计理念不同

(2)设计要求不同

(3)产品生命周期得到延伸

(4)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不同

(5)学科属性不通

(6)所用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不同

(7)所获效益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