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试卷和考点上课讲义
合肥工业大学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历年高频真题及答案
合肥工业大学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历年高频真题及答案自然辩证法真题参考答案1.如何理解马克思就资本主义的分工和手工业、特别是机器大工业考察时所说的“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运动。
---(体大于部分之和)。
资本主义的生产总体运动是一个系统,由各种不同的分工构成。
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有机的整体结构。
因此,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不同于它的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
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用总是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
2.简述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现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3.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生态哲学基础。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意识设计,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
它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3R”本质:即Reduce(减量)、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循环)。
4.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绿包含产品从概念到生产制造使用及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的各个阶段,即涉及产品整个寿命周期,它既着眼于人当前的需求,又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而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以人为中心,满足热的当前需求为目的,以产品是否能顺利在市场上顺利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
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根本区别:绿色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再生利用和保护环境与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的要求作为同等的设计目标,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顺利实施。
最全的自然辩证法考试课件
最全的自然辩证法考试课件最全的自然辩证法考试课件1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考试教学目标:学问与理论:使学生把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理解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别规律。
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增加对科学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自然辩证法概述教学要点: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历史发展、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引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
第二课:物质与运动教学要点:讲解物质的概念、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阐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如“水的三态变化”来说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第三课:对立统一规律教学要点: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抵触规律)在自然界中的体现,如正负电子、生态系统的平衡等。
教学活动:辩论会,“科技发展利与弊”,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
第四课:质量互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教学要点:阐释质量互变规律在自然界中的实例,如物种进化;讲解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模拟试验或视频分析,展示自然界中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例子。
第五课: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教学要点:介绍科学试验、观察、理论建构等科学认识过程,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教学活动:模拟科学研究项目,让学生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六课:科学技术与社会教学要点:探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
教学活动:案例研究,如“基因编辑技术的社会伦理争议”。
考试形式与内容:闭卷笔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考察学生对自然辩证法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开卷报告:要求学生就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运用自然辩证法原理进行深化分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小组讨论汇报:选取课程中的一个主题,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评估团队合作与表达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自然辨证法考试重点
2013年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1、反馈与控制方法2、社会需要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3、人类中心主义4、归纳和演绎5、机械论6、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内容7、反科学思潮8、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9、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10、科学实验的特性11、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12、自组织13、科学与人文文化14、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15、绿色设计的概念16、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17、生态系统规律18、人与自然的和谐19、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特征20、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总体战略方针和战略对策21、科学技术价值论2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1、什么是反馈控制方法?用图示表示出反馈控制方法的基本过程。
1)反馈方法就是运用反馈原理,用系统运动的结果来调整和控制系统运动的方法。
2)扰动输入控制信号、反馈信号控制作用输出在一个系统中,输出对输入的反作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输出端的输出结果反过来作用于输入端时,对输入起强化作用。
这时,反馈的结果起着使系统朝着偏离控制目标的方向运动,这种情况叫正反馈;二是,输出端的输出结果反作用于输入端时,对输入起削弱作用。
这是,反馈的结果起着使系统朝着控制目标的方向运动,这种情况叫负反馈;3)负反馈可以使系统保持平衡和稳定。
正反馈可以使系统前进,发生质的变化,使系统打破原来的状态,从稳定走向不稳定,是系统从一种状态走向另一种状态的桥梁。
1.反馈为本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反馈方法是指运用反馈概念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以结果反过来影响进一步产生事物或原因的思考方法。
2.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一种把握,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物的结果。
控制方法有多种具体状态。
控制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在系统视野中如何处理好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的辩证关系。
运用控制方法对复杂对象进行研究时,是对其控制流程加以综合性的考察,是以事物的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立场观察事物。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P2-3二、重要问题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学科性质P53、自然辩证法与旧哲学的区别P6-74、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P7第一篇自然观一、名词解释:1、系统P392、人化自然P933、人工自然P954、可持续发展P1155、可持续发展战略P117二、重要问题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P17-18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P24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P29-33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7、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P107-111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9、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P121-123第二篇科学技术观一、名词解释1、科学P126-1272、技术P1283、科学共同体P1324、无形学院P1355、范式P1486、技术创新P166二、重要问题1、自然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P127-1282、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3、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P157-160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10、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P168-17011、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P191-19412、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P198-20113、科教兴国的内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P206-211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一、名词解释1、科学方法P2202、科学问题P2273、科学事实P2404、实验方法P2465、科学抽象P2516、直觉思维P2597、创造性思维P2608、科学假说P263二、重要问题1、科学认识的特点P2172、科学问题的来源P2313、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P233-2384、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P2415、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P263-2666、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P275-2777、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P2928、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310-3119、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P315-31610、技术方法的特点P305-307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自然辩证法考试真题及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要点(2016)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 P1、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1.提高哲学素养,培养辩证思维。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学科,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
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并学会辩证思维方法。
2.拓宽知识视野,树立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文理交叉,蕴涵着科学文化的职能。
学习自然辩证法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了解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科技意识,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从而有助于提高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伪科学的能力。
3.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1)、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改变单向度的知识结构。
(2) 、学习科学精神、思想、方法、态度、文化,做一名合格的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者。
(3) 、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做自觉的唯物主义者(科技工作者一般都是自发的唯物主义者)。
(4) 、培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决策的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
(5) 、培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思考和研究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2、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中西自然观的差异是什么? P18 ,P26 答: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总特征:孤立、静止、僵化、凝固、不变、片面、外在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总特征:从本体论追问万物的始基。
坚持了本体论,物质性,整体性;直观、思辩、猜测古希腊古代中国关于规律的可认识、可言说的性质可言说性强不可言说性强把自然观作为认识自然的框架还是作为社会行为实用基础以认识自然本身的特征更强以为社会服务的特征更强案例:社会中自由与王权的关系在自然观中的反映差别——天文与人文的关系结果在天象的解释方面,天文故事体现了自由城邦的社会性中央集权的社会特征同样反映在天象的解释体系中,中央集权的秩序性特别强自然的始基比较有形,如水,土,原子等。
自然辩证法考试大纲及试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自然观第一章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演化第一节科学的萌芽和古代的自然观一、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二、西方中世纪总价神学的自然观三、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问题第二节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形成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二、近代科学革命的标志及其主要科学成就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构成和特点第三节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与辩证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创立一、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二、辩证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创立三、辩证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第二章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第一节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系统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二、自然界的系统性第二节自然界的层次结构一、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二、自然界的基本层次第三章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第一节自然界的过程一、宇宙与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二、地球的起源和演化三、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第二节自然界演化的方式一、自然界的演化的自组织性二、渐变与突变第三节自然界演化的方向一、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二、自然界演化的进化和退化第四节自然界演化的周期一、自然界演化周期的普遍性二、自然界演化的周期的无限性第四章人与自然第一节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一、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二、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三、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第二节人与自然的历史演进一、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三、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可能性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传统发展的特点及其局限性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的产生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四、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技术篇第五章科学技术的本质第一节科学技术的基本内涵一、科学的性质和特点二、技术的性质和特点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第二节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二、科学技术的分类原则三、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第六章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形式及其规律性第一节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数学化趋势二、综合化趋势三、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趋势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第七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一节科学家角色与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含义和意义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三、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二节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运行一、科学共同体的含义二、科学共同体的社会目标和行为规范三、科学共同体的若干问题第三节科学家的社会组织形式一、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内在形式二、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外在形式第八章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第一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动力一、科学发展的内矛盾二、技术发展的内矛盾第二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动力一、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二、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四、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第九章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第一节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作用一、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二、科学技术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第二节科学技术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作用一、科学技术提高人类认识能力二、科学技术变革人类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作用三、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作用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一、科学技术的产业结构变革的作用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的影响第四节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一、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问题二、对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认识科学技术方法论第十章科学认识与科学问题第一节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一、二、第二节科学问题一、科学研究的起点二、科学问题的产生三、科学问题的解决第三节科研选题一、二、第十一章科学事实第一节科学事实一、第二节科学观察一、第三节科学实验一、第四节观察和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一、科学观察和科学理论的关系二、科学仪器的认识功能及其局限性三、观察实验的机遇(第一讲)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自然界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界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整体。
学科性质和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其体系按辩证逻辑结构排列为: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按历史线索排列则为: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
基本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研究自然界的辩证法;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3。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1.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它是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3.什么是系统,系统地本质特征,如何理解整体性(P35)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1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独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它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其整体功能或效应总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
其表现在两个方面,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另外作为系统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2开放性:是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任意一个物质系统都会向其所处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也对物质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3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实质上是按空间划分的物质系统随时间变化而铺展的性质;○4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层次相互包含,同级、不同级的不相包含的层次)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研究范围自然辩证法主要是以科学技术以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2.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以辩证的观点出发并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
(3)自然辩证法在自然观方面的新进展1.在自然观方面提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2.系统自然观深入揭示了自然界从微观到宇宙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本质和规律认为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发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3.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
二:第一章(1):在人类的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种重要形态?试评述古代朴素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2.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力图“在某种具有固有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去寻找这个统一”。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开始了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合工大自然辩证法考点和答案
1、反馈控制方法:反馈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反馈方法是指运用反馈概念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以结果反过来影响进一步产生事物或原因的思考方法。
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一种把握,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物的结果。
控制方法有多种具体状态。
控制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在系统视野中如何处理好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的辩证关系。
运用控制方法对复杂对象进行研究时,是对其控制流程加以综合性的考察,是以事物的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立场观察事物。
2、社会需要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1、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2、社会需要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方向。
3、是科技创新的目的。
3、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以人为核心的观点。
无论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日益恶化的环境迫使下对自己观点有所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都主张以人为本,行为的出发点是人,行为的目的是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向自然索取或者更好的索取。
不可否认,人类中心主义在唤醒人类的主体意识、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使人类从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当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之时,必然导致对自然先在性存在的无视和肆意的掠夺,其结果必然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未来发展的尴尬。
4、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结论的认识方法。
归纳与演绎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
归纳出来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而演绎的结论往往又是归纳的指导思想。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的变化,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安工大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一、简答题1、自然观及其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理解近代机械论的进步性及其缺陷?机械自然观终究是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机械自然观认为用牛顿力学的规律可以解决一切科学问题,一切现象都可用力学来加以解释。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实际上是力学解释不了的,但为了根据力学去解释,就不得不引入多种多样的“力”和适用于经典力学的虚假物质,不仅没有促进这些学科的进展,反而造成了许多困难。
特别是机械自然观并不回答诸如运动是如何发生的这样的问题,天体是怎样运动起来的,不同的物质形态是如何转化的,最终就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这就使得在向神学挑战中诞生的自然科学,在18 世纪未能彻底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把上帝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上帝从后门请进来。
机械自然观主张用牛顿力学规律去解释自然,还导致诸如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存在的机械决定论。
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主张,就是其经典表述。
而且机械决定论的科学家在科学方法上由片面夸大归纳法的作用,否定和排斥演绎法在科学方法论中的地位。
3、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答: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
(2)自然观和科学技术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
(3)科学观对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
合肥工业大学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历年高频真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真题参考答案1.如何理解马克思就资本主义的分工和手工业、特别是机器大工业考察时所说的“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运动。
---(体大于部分之和)。
资本主义的生产总体运动是一个系统,由各种不同的分工构成。
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有机的整体结构。
因此,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不同于它的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
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用总是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
2.简述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现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3.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生态哲学基础。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意识设计,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
它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3R”本质:即Reduce(减量)、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循环)。
4.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绿包含产品从概念到生产制造使用及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的各个阶段,即涉及产品整个寿命周期,它既着眼于人当前的需求,又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而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以人为中心,满足热的当前需求为目的,以产品是否能顺利在市场上顺利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
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根本区别:绿色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再生利用和保护环境与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的要求作为同等的设计目标,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顺利实施。
5.科学史之父萨顿曾指出“科学是生活的智慧、艺术是生活的快乐,宗教是生活的和谐,缺少其他方面任何一方都不完全。
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题及答案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学科性质及其体系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办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以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基本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和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特征:1、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合工大2020自然辩证法
绪论1为什么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P11有一部分文字审题:革命性变革什么意思?——完全的突破,质变,质的突破=与历史上其他形式的自然观比较,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质变?1他克服了其他两种自然观的缺点,吸收了优点2他有自己的创新,——实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最大的创新1)将他的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社会,2)再+马恩的辩证法思想,来源于对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最新成果的概括和总结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学科性质:p14有,但有的地方不对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内容:p18比较详细、全面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对象)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第一章自然观1什么是系统?P50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征;2系统的本质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P53下方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即“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合工大自然辩证重点知识点
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他把科学技术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络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和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哲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学科体系: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2.三大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系统的定义、关系与特征系统的定义:一般认为,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整体性: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3、系统、人工、生态自然观的观点、特点?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1: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
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
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
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
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内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范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内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
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
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答2:科学的定义:(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2)产生这种体系的认知活动;(3)一种社会建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
科学的特征:(1)实证性(可检验性);(2)理性(逻辑性):陈述性知识(实验)→程序性知识(预言)→解释性知识(假说);(3)创造性;(4)共享性(相对于技术的优势);(5)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考试于4月19日进行,无选择、无辨析,全是主观题。
本文提供2017考试试卷,以及复习资料,是结合两位老师老师最后一堂课划出的重点章节内容的归纳。
还有部分历年重要题目和重要课后习题。
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卷A卷一、简答(15*4)1、为什么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自然科学的纽带?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方面回答。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基本内容:先在的历史的自然界、相互联系发展的自然界、用辩证眼光看自然界;基本特征:四个统一3、简述生态系统三大定律及其实践意义?闭路循环、反馈调控、系统和谐意义是可借鉴到社会发展4、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科技的生产力功能,结合经济社会作答。
二、论述题(20*2)1、“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请根据这句话的观点,联系自然辩证法的原理说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思路:①生态自然观、绿色设计、3R本质、科学发展观②人与自然和谐③科技是把双刃剑2、请联系你的专业,说说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给你哪些启示?思路:①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②归纳与演绎③科学与技术的关系④机遇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答:学科性质: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观(科技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技社会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2、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展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答: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果为依据,批判了机械和形而上学,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人类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3、什么是系统?系统包含哪几层含义,系统的本质特征?答: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整体。
含义: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本质特征:1.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是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2.开放性: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任何现实的物质系统与外界环境都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3.动态性: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层次性: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4、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中,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
5、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答: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一)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
(二)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
(三)系统与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不是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
(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6、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4个必要条件)机制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
理解自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
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
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1)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2)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3)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转变为一种非线性机制。
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
(4)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被称为涨落。
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
(自然系统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观点错误。
涨落对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影响是不同的)7、【论述】生态系统的三大规律答:(1)闭路循环规律: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循环。
1)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物质的转化再生是指物质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并不能在一次利用转化中全部转化为下一环节所需要的原料或产品,总有一部分会滞留在这一环节的运动过程中,经过几次甚至更多的过程才能完全被利用、转化。
因此,物质的多层次分级利用时物质闭路循环的根本特点和必然要求;2)主体性偏差及纠正:主体性偏差是指人的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等问题。
一方面促进并控制着人类的活动与发展,另一方面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流动、传递过程又受到人类活动与发展的干预和改变。
(2)反馈调控规律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反馈调控的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3)系统和谐规律。
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
这种内在和谐性的进一步展现,便是生态系统见诸于形体的和谐状态。
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面。
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
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9、【论述】人与自然的和谐答:(一)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1.“合真”的增益作用。
2.“向善”的消费功能。
人与人工自然在真、善、美三方面都可递进实现和谐。
人类实现上也一直在不懈地追求这种和谐。
3.“达美”的直观效应。
(二)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1.形式协调。
2.作用互利。
3.意蕴相洽。
(三)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1.要素比例的协调性。
2.物能循环的低耗性。
3.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
意义: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条件:①确立辩证自然整体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伙伴关系”②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③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④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10、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P130答: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
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11、科学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答: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样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12、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绿色设计的定义绿色设计就是立足生态自然观,运用生态思维讲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方法。
他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答:1.设计理念不同。
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相比,最主要的一个差异在于设计观念的转变,即主张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2.产品的设计要求发生根本变化。
绿色设计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应有的环境属性,然后考虑产品应有的基本属性。
3.产品生命周期得到延拓4.设计内容与设计方法发生重大变革产品的绿色设计主要包括:材料选择、可拆卸性设计、可回收性设计、面向制造和装配设计、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
5.绿色设计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设计方法需要变革。
6.采用技术方法和手段不同7.所获得效益不同13、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其生态哲学基础答: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是“3R”。
(1)Reduce(减量)①减少废弃物的数量。
②省料。
③节能(生态哲学基础:异构同功原理)(2)Reuse(重复利用):减少浪费。
对同一物体多次使用。
(生态哲学基础:自然系统层次结合度递减规律)(3)Recycle(循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生态哲学基础: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14三大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中的三种形态,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互相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