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症护理常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医急症护理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常规
(1)急诊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送至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首先要进行心里安慰,解除患者的恐惧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抢救。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诊室的有关制度和环境。
(3)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清洁、空气流通。
根据病情性质,调节温湿度。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建立急症病历,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4次,连续3日,体温在37.5℃以上者,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正常后改为每日测一次。
(5)密切观察神志、瞳孔、面色、脉象、舌象、皮肤、汗出、四肢活动、二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发现病情突变时。
立即给予应急对症处理,同时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6)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7)在配合抢救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各项操作按正规要求执行,做好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8)抢救室各种抢救物品、器械应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9)随时检查各种通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并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色、味、性质,并做好记录。
(10)根据病情给与正确卧位。
对烦躁不安者宜加床挡或约束带妥善固定,防止发生意外。
(11)疑是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各种相应标本送检。
(12)对诊断未明的腹痛患者禁用止痛药。
(13)发现传染病应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及传染病报告。
(14)凡涉及法律、刑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5)手术患者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及药物过敏试验,做好记录,通知手术室。
(16)凡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应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7)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
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
(18)出院患者应予出院指导,床单位做好终末处理。
第二节高热
高热多由外感六淫,疫历之毒,饮食不节或不洁所致,现代临
床上以体温身高在39℃以上为主征。
病位表里均可,临床可分为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西医学中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某些风湿性疾病/胶原性疾病。
部分急性血液病、中暑等引起的高热,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评估】
1.生命体征的变化.
2.既往饮食结构和习惯。
3.生活方式、休息状况、排泄状况。
4.伴随症状。
5.辩证。
(1)表热证发热恶寒
(2)半表半里寒热往来
(3)里热症发热不恶寒,反恶热。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急诊一般护理常规。
(2)病室宜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避免一切刺激。
表虚证不宜风吹;恶寒重者避风保暖;里热重证室温宜偏低。
(3)高热期间应该卧床休息,避免高热而伤正气,做好口腔护理,口唇干燥者可涂以液体石蜡等,乳蛾红肿者可遵医嘱用并硼酸,錫类散,珠黄散等吹喉,或用中药液含漱。
.
(4)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栏。
防止跌伤。
(5)保持床单位干燥平整。
如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切记汗出当风,应及时更换衣服,并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拍背和局部按摩。
2.高热引起神昏,呕血,尿血,便血等症时,参照各有关章节护理。
3.病情观察
神志,体温,汗出,口渴,皮肤,斑疹,黄疸,二便,舌苔,脉象,药效及药物副用。
如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做好应急处理,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脉细沉,阳气欲脱者。
(2)神晕语譫,惊厥等热人营心者。
(3)吐血,咯血,便血,溺血,舌质紫暗或红绛,苔黄燥,热人营血者。
(4)高热不退,大吐,大泄,心烦,盗汗,口渴,口干舌燥,无苔少津,脉细欲绝等亡阳证候者。
4.给药护理
(1)严格按医嘱用药。
(2)汤剂一般宜温服;表热证宜热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宜偏凉服。
服解表药后宜多引热开水,热汤,热粥,以助汗出,驱邪外出。
若汗出不止,应报告医师及时停药,以防虚脱。
鼻饲者应在空腹给药,以利发挥药效。
5.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忌煎炸,油腻等往热之品。
忌肥甘,辛辣,鱼虾之类不易消化,耗伤津液及易发生过敏反应的食物,避免阻滞胃气,减弱机体的抵御能力。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开水以助汗出。
(3)内伤高热病程较长,影响食欲,饮食宜高热量以保证病体的营养需要,可选鸡、鸭、瘦肉等。
(4)鼓励患者多饮水及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果汁,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6.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因阴阳气血偏盛而发生,有时病程长,治愈亦较困难,患者常有情绪改变,烦躁,焦虑等,故要消除顾虑,安慰和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给与疾病知识的宣教,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7.临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
四肢酸痛,无汗者,可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恶热,面赤气粗等里实证者遵医嘱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或风门穴拔罐等法降温。
【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使气血流畅,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机体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病体在遭侵袭。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注意食养,并与初期尤为重要。
多饮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等品,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有益的体育锻炼,如保健操,太极拳,五禽戏等,促进气血流畅,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本次病因尚未明确,应作进一步检查,查明原因对症治疗,要鼓励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6.坚持按医嘱服药,治疗,定期门诊随访,以达到彻底治疗,迅速康复的目的。
第三节中暑
中暑是由于夏日酷暑高热所致,以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至汗闭,高热,严重者神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
病位表里兼有,多在脾,心。
临床辨证分为,暑热侵袭,热盛动风,气阴两伤。
西医学中的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日射病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评估】
1患者中暑的经过和伴随症状。
2患者的心理状态。
3周围环境,工作种类,生活方式,休息状况等。
4辨证
(1)暑热侵袭暑热或高热侵袭致大热,大汗,或皮肤灼热无汗,伴大渴,烦躁,大便燥结,小便黄赤。
(2)热盛动风因高热侵袭致高烧,烦躁,面赤气粗,猝然昏倒,四肢抽搐,牙关紧闭。
(3)气阴两伤因高热大汗后耗气伤阴而致四肢厥逆不温,冷汗不止,精神疲惫,气短乏力。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2)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者,应迅速撤离现场,转送至阴凉,通风的地方或有空调的地方。
患者取平卧位,松解衣扣,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淡盐水,冻果汁等。
遵医嘱针刺,刮痧大椎,曲池,内关等穴。
(3)重症中暑者,立即送至抢救室,不宜搬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准备输液,给药。
缺氧者立即吸氧。
有循环衰竭或原有心脏病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防发生肺气肿。
2.使用监护仪进行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一般体温40℃以上每半小时测1次;39—40℃每2小时测1次,38—39℃每4小时测1次;体温正常24小时后按常规体温。
血压低于90/60mmHg,半小时或1小时测1次,并详细记录。
常识清醒后,继续观察24—48小时,病情稳定着,可移至普通病房。
3.病情观察
观察体温、神志、脉搏、呼吸、瞳孔、二便、汗出、舌象、脉象等。
如见神昏、惊厥、四肢抽搐、息短气粗或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瞳孔散大、烦躁等危症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4.给药护理
(1)遵医嘱用药,确保患者按医嘱服药,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有无用药不良反应。
(2)遵医嘱用藿香正气丸,在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以利康复。
服用牛黄清心丸、紫雪散等以治疗高热、神昏、惊厥,要严密观察,当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冷汗不止、二便失禁、脉微、亡阳虚脱时,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抢救。
(3)在应用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如收缩压降至12kPa以下时,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
5.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食清暑水果如西瓜、黄瓜、甘蔗汁、梨汁、绿豆汤等,忌食油腻、烟酒。
重症不能进食者,予以鼻饲及静脉补液。
6.情志护理
中暑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故医护人员须仪态稳重,工作有条不紊,以减少患者紧张情绪。
应对烦躁、焦虑不安者进行安慰,稳定情绪,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7.临症施护
(1)口唇紫绀缺氧时及时吸氧。
(2)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不止,恶寒身冷、脉细微等阴症,忌冷敷,宜温热水擦浴,或艾灸关元、气海、肾俞、百会,温灸腹部的关元。
气海,神阙穴。
(3)出现痉挛者,除补充足量液体外,应遵医嘱以药物控制痉挛,并注意安全保护防止坠床,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
(4)大汗者易用银花、玄参、麦冬、甘草煎水代茶饮,频频冷服。
(5)中暑湿邪重者,表现身热汗少,口渴不欲饮,吐泻等症,遵医嘱予藿香正气水口服。
隔姜灸神厥穴等。
(6)体温39℃以上时可使用物理降温方法:温水擦浴颈、躯干、四肢,以皮肤潮红,体温降至38—37.5℃为止。
(7)头部置冰帽,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并加以按摩,注意随时更换冰袋位置,利于散热降温和防止冻伤皮肤。
(8)遵医嘱药物降温及针刺、推拿;4℃冰葡萄糖盐水及复方氯化钠溶液静脉点滴;4℃冰水或盐水灌肠;口服或曲池穴位注射复方柴胡液。
神昏热厥者,遵医嘱鼻饲灌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或推拿肩井穴,按揉膀胱穴,并多推颈动脉前的缺盘穴。
【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心情怡悦,使气血通畅。
2.向患者讲解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危害性及注意事项,避免长时间持续的工作,并注意水分的摄入。
3.注意保持环境的通风。
4.注意劳逸结合,高温季节适当调整劳动作息制度,缩短或避开高温的时间。
5.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劳动应戴草帽或其它防护帽,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透气及浅色衣服等。
若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时,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避免发展成重症。
6.如果有不适立即停止工作休息,若不缓解及时就诊。
7.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夏季汗出较多者,应供给足够的淡盐开水,汽水,凉茶等清署饮料。
注意多食清暑水果如水果、西瓜、黄瓜、甘蔗汁、梨汁、绿豆汤等,忌食油腻、辛辣、烟酒。
第四节血症
血症是指脉络损伤,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出肌肤所形成的疾患。
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情志、疲倦、久病、热病之后或跌仆、金刃、虫兽所致。
病位根据出血的部位不同而定。
可涉及内、外妇、骨伤、等科室、临床上见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如消化道、呼吸道、血液病等出血,均可参照本症护理。
【评估】
1.病程长短、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2.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发病经过。
3.有无不良生活习惯,有无机械性损伤消化道、泌尿道、皮肤等。
4.了解出血部位、出血量、颜色、性质及伴随症状。
5.辨病
(1)咯血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为主要表现。
(2)吐血,血从口中呕吐而出,色红或暗紫,常夹有食物残渣。
(3)鼻血以鼻腔出血为主要症状。
(4)便血系胃、肠出血,血随大便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大便呈柏油样。
(5)尿血又称溲血,以小便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块夹杂而出,或全为鲜血为特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2)根据患者出血原因和出血量分别安置抢救室或观察室,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体格检查并保持适当体位。
(3)室内清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4)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为及时输血、输液做好准备。
(5)定时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观察舌象和脉象。
急性大出血患者每15-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一次,直到病情稳定为止。
(6)做好口腔护理尤其是吐血、咯血、衄血者,每日用盐水或金银花甘草水漱口。
(7)凡出血患者均不宜热敷、热熨、艾灸,防止血热妄行。
2 .病情观察
(1)观察出血部位、色、质、量及性质,出血诱因和时间。
(2)注意患者神志、面色、唇甲、脉象、舌象及出汗等症状的变化。
(3)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脉微细弱,应立即给以去枕平卧位,测血压,给予吸氧并迅速报告医生配合抢救,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并详细做好护理记录。
3.给药护理
(1)按医嘱准确给药,中药汤剂要注意温度适宜,一般应偏凉服,虚寒出血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
(2)凡中西药同用药者,需间隔1小时服用,以利药效及副作用的观察。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
忌辛辣烟酒煎炸之品。
(2)大出血应禁食,在出血后期或止血后可酌情选用清热、凉血、收敛的食物如小麦、栗米、苦瓜、冬瓜、丝瓜、番茄等。
(3)实热证者,饮食应偏凉,可给清热、凉血、止血的蔬菜和水果。
(4)虚证者,饮食应温热服,但出血期仍不宜过热,饮食取平性为好,血止后再补益。
5.加强情志调护
尽情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禁恼怒、戒忧愁、宁心神。
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6.紧急情况处理
若内科治疗24小时,出血量未减少,应报告医师,加强治疗措施,若需手术治疗应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分病护理】
咳血
咳血时是肺络受伤,血溢脉外,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为主要表现。
病位在肺,临床辨证分为外邪袭肺、阴虚肺热证。
西医学中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肺癌以及二尖瓣狭窄、肺梗死引起的咯血,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1.大量咳血者去应取头低脚高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血凝阻塞气管而窒息。
卧床休息,尽量休息,尽量少翻身,少语,静息,止血1周后,方可适当活动。
2.不要用力吸气,屏气,剧咳。
如喉间有痰、应鼓励患者轻轻咳嗽。
大量咳血时,可在患侧胸部冷敷。
3.密切观察咳血的色、质、量以及伴随症状,有无胸痛、咳嗽、呼吸及全身症状,并准确记录。
咯血停止后,继续观察,防止再出血。
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短神倦、鼻息微弱等应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4.服具有清宣肺热、凉润肺燥、化痰止咳功效之汤药时,宜温凉服,期间同时用梨、甘蔗等润肺之品。
5.初学期间饮食宜清淡,流质为宜,禁食过热、煎炸、辛辣的食物。
6.临床施护
(1)外邪袭肺所致咳血兼口鼻干燥者,可用白茅根、先河草煎水代茶饮,以凉血、止血。
(2)肝火犯肺,咳血量多者应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抢救准备,平时可用旱莲草,白茅根煎水代茶饮,以助泻火止血。
(3)脾肺虚衰者所致咳血者,宜注意保暖、休息,多食补气养血食品。
(4)咳血时可遵医嘱针刺孔最、三阴交、肺俞,鱼际、列缺等穴。
7.必要时协助医师作好纤维支气管镜手术的准备。
吐血
吐血系胃络受伤,络伤血溢,血从口中呕吐而出,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
病位在脾、胃,临床辨证分为胃火炽热、脾失统摄。
西医学中的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等所致的吐血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1.呕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取头低脚高位,头偏向一侧。
防止血液流入气道阻塞气道,病情稳定后可以适当运动。
2.严密观察吐血量、质、色、味、以及大便的情况并做好记录,随时注意有无腹痛,心悸、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等,均为气随血脱,应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防止虚脱。
3.注意饮食调节,急性大出血者应禁食。
止血后宜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辛辣煎炸等动火之品。
恢复期应多食蔬菜、水果等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
4.给药护理
(1)服温脾止血方剂时,用量不宜过大,须久煎约1小时以上,防中毒。
(2)服药期,饮食不宜过凉,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以调理脾胃,提高药效。
5.临床施护
(1)胃火炽热所致呕血,可遵守医嘱给白及粉,大黄粉冰水调服,或藕节炭5—6个水煎冷服。
(2)肝火犯胃之呕血多见暴吐如涌,须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采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并做好三腔管护理。
(3)呕血后立即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呕吐物品应立即处理,以免恶心刺激诱发再吐血。
衄血
鼻血是有肺热上蒸,迫血妄行或燥气外袭所致,以鼻腔出血为
主要症状,牙龈出血是因脏腑虚损,邪犯牙床所致血从牙龈而出。
病位在肺、胃、肝,临床辨证分为肺经热盛胃火炽盛、肝火上逆、阴虚火旺、脾不射血之证。
西医学的某些急性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尿毒症引起的鼻出血和牙龈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所致的牙龈出血,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1.鼻腔大量出血者应取坐位,头部仰起。
鼻部至冷毛巾或冰袋,向鼻中隔方向压迫鼻翼止血,血不止者用干棉球蘸云南白药、明胶海绵、三七粉纱条等,任选一种塞鼻腔,压迫止血,若不止者,请耳鼻喉科医生止血。
2.保持口腔清洁,尤其是牙龈出血者,应增加漱口次数。
可用银花甘草或淡盐水漱口。
牙龈出血可取五倍子粉叫白糖调成糊状涂抹或用棉球压迫止血。
3.应观察出血部位、严密观察出血色、质、量等及全身情况,如神志、血压、体温、脉象、舌象等情况。
若见其面色苍白、气息短、出冷汗、四肢厥冷,脉搏微弱时,应积极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4.饮食调护注意饮食调节,忌辛辣、烟酒或厚味甘肥之食,防止动火生热,出血期间宜多时藕汁、白萝卜汤、黑木耳、可用藕节炭、白茅根煎汤代茶饮。
5. 临症施护
(1)胃热壅盛者,中药宜偏凉服,多饮清凉饮料,如橘子汁、西瓜汁等,
(2)肺经热盛者,室内空气应湿润,避免燥热而加重鼻血。
(3)肝火上逆、阴虚火旺者。
易心烦恼怒。
应劝其克服急躁情绪。
以防升或加重病情。
(4)脾不摄血所致失血者宜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多食补益气血之品,亦可用西洋参含服或煎服。
6.指导患者平时注意口腔、鼻腔卫生、纠正挖鼻孔、剔牙缝等不
良习惯。
7.牙龈出血者,口含冰水或淡盐水,时时漱口,勿用硬牙刷刷牙。
便血
便血系胃肠络脉受损,血随大便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症。
病位在脾胃大肠。
临床辨证分为肠道湿热,脾胃虚寒。
西医学中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凡见大便带血可参照本病护理。
1.血量多者,应该多卧床休息,切忌下床排便,并注意排便时候勿用力,以免增加腹压损伤脉络。
2.保持大便通畅,做好肛门以及周围皮肤护理。
3.病情观察
(1)观察大便血量、质、色、判断出血的部位及全身情况,准确记录血量,先血后便。
必要时候可以保留便本送检。
(2)如果排出柏油样便,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细微而速、头晕、心慌、汗出或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速等
说明病情严重,应该及时报告医生。
进行抢救,防止虚脱。
(3)如是痔疮,肛裂出血可以按有关章节处理。
4.给药护理
(1)服用具有清宣肺热、清凉肺燥、化痰止咳功效之汤药时,宜温偏凉服,期间同时食用梨、甘蔗等润肺之品。
(2)服用温脾止血方剂时,因药中附子为有毒之品,用量不可过大,且应久熬,药后不宜洗热水澡。
服药期间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
(3)服具有凉血止血,利水之功汤药期间,应该鼓励患者多饮淡茶水,以助通利之效,可选次小豆粥等,禁烟酒。
5.饮食调护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忌食辛辣、煎炸、烟酒。
饮食有节。
(2)服用有凉血,止血,利水功效的汤药期间,如果尿频、尿痛以及血尿者应该鼓励其多饮水,以助通利之效,或热水坐浴,减少局部症状。
饮食可以选择用小豆粥,藕粉,莲子粥,西瓜等。
6.临症施护
(1)肠热便血可以给予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如黄瓜、冬瓜、白萝卜、菠菜、口渴者可用生地,地榆。
侧柏叶个10g煎水代茶饮。
(2)脾胃虚寒便血者的饮食不宜寒凉,宜食用健脾暖胃之品,如淮山药,扁豆,红枣,粳米大枣粥和豆蔻粥。
尿血
尿血以小便混有血液或者伴有血块夹杂而出,或者全为鲜血为特征。
病位在肾与膀胱。
临床辨证分为热结膀胱,心火内盛,阴虚火旺以及脾肾气虚证。
西医血中的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全身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出项的血尿,均可参照此病护理。
1.严重血尿和应该卧床休息,血尿过多或者日久不治者,需要叮嘱患者静卧少动。
2.遵医嘱做尿三杯实验和细菌培养,以了解出血部位和病因。
3.病情观察
(1)观察尿中血色,质,量,有无血块以及尿频,尿痛,尿血,恶寒,发热,腰腹痛等尿路感染症以及全身症状。
如血压,体温,脉象,舌象,呼吸,神志,面色,汗出等。
(2)如果见到面色少华,汗出肢冷,气短息弱,脉沉细而弱时,应该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抢救措施。
(3)如果出现无痛性血尿,应该报告医师,以排除恶性病变。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水果如西瓜,梨等,可以使用小豆粥,藕粉,莲子粥,忌膏粱厚味之品。
(2)肾阳虚者可以食用温补食物,如牛肉,羊肉。
阴虚火旺,忌食香辣动火之品
5.临症施护
(1)口渴,心烦,尿频,尿急者,宜多饮温开水,取茅根30g,车前子30g,煎水代茶频服。
(2)肢寒腹痛者用炒热的盐包敷下腹部。
6.出血期间应该卧床休息来避免可能引起的头晕等不适,病情好转后可适当的活动。
但是不宜过劳,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活动。
【健康指导】
1.向患者讲解各种血症的诱发因素,使其明白并主动避免不良因素,以防复发。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志过激,以利机体调畅,气血平和,减少血症的诱发因素。
2.生活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免过劳,以利正气的恢复。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素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进食有规律,勿暴饮暴食,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教会患者观察二便的情况,有异常及时报告,以防病情变化。
5.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防止病情变化。
6.避免外感邪气耗伤正气,随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7.积极治疗血症的原发病,按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访。
8.增强体育锻炼,参加保健功,太极拳等活动,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第五节痛症
痛证时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遭受某些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