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课件 必修2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高中历史课件 必修2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902年3月,上海 人议论最多的是一 种能够在街上自动 行驶的四轮怪物。 这就是汽车。
20世纪初: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汽车 (仅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 赖进口等,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
B.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初,开始出现汽车、有轨电车。 2.民国时,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发展缓慢。 3.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和城市交通较快发展 (公路网、公路大桥) 。 4.20世纪90年代,轿车进入百姓生活。
(2)电话在中国
时间 19世纪80年代
电话的发明者贝尔
成就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新中国成立后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电 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 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老式电话
程控电话
可视电话
手机
卫星电话
3.通讯事业变迁与发展的影响
2.建国以来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
宝成铁路
兰新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的沟通
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中国铁路营业线示意图
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大投资,加快铁路建设。到2000年我国铁路运营总 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 被誉为“天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 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 式通车运营,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 最恶劣的高原铁路。
2.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 开序幕。

上海这条百年历史铁路的前世今生

上海这条百年历史铁路的前世今生

上海这条百年历史铁路的前世今生对于火车这个钢铁巨物,我们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尤其是上海,有那么一条大部分已改建为明珠线的废弃铁路,一直都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中,那就是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吴淞铁路),宝山作为淞沪铁路的重要路段,一起见证了上海开埠后一个多世纪中国铁路的荣辱兴衰。

吴淞铁路中国首条运营铁路1876年6月30日,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段竣工,全长14.5公里,设上海火轮房、江湾、吴淞三个站。

好景不长,由于纠纷不断,在国人的抗议和争议中,1877年12月,清政府花28万5千两白银从英国人手中赎回并拆除。

至此,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在诞生16个月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淞沪铁路重生后的铁路随着上海吴淞港的吞吐量的增加,国人意识到铁路的重要性,1895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先修淞沪,后筑沪宁”。

1897年在原吴淞铁路的遗址上重建淞沪线,1898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09千米。

淞沪铁路沿途站点在随后的岁月动荡中几经变迁。

先导号蒸汽机车中国首台机车当年铁路用的是什么火车头?是由英国Romdom工厂于1874年制造的先导号蒸汽机车,仅重1吨多,时速为24到32公里,这是吴淞铁路的第一台机车。

在《上海铁路火轮车公司开往吴淞》一图中,描绘了先导号机车与站外马车、人力车的鲜明对比。

宝山区境内淞沪铁路今安好?明珠线1997年开始拆除淞沪铁路线,建设高架铁路,即为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又称明珠线,是上海首条高架轨道交通线路,利用老沪杭铁路和淞沪铁路改造而成,大大节省了成本,并缓解了市区往来宝山的交通压力。

高境源广场从轨道交通三号线殷高西路站下车,走进高境源广场,走过高境庙纪念邨牌坊,绿树掩映中,建造了一排用枕木和钢轨为支架的铜板的宣传栏,介绍着淞沪铁路(吴淞铁路)的沿革、张之洞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及1932年“一·二八”抗战时期的英雄们奋勇杀敌的场景。

中成智谷中成智谷,是一座与火车有深厚渊源的园区。

铁轨是中成的历史标记,火车则是中成的文化符号。

141年前的吴淞铁路

141年前的吴淞铁路

141年前的吴淞铁路来源:上海图书馆淞沪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6月30日,英商怡和等27家外国洋行联合组成吴淞道路公司,建成通车,时称吴淞铁路。

1876年,因吴淞铁路压毙中国士兵1人,清政府遂以洋人私筑铁路为由,拆除铁路。

1897年,该线路再筑,全长15.87公里,称淞沪铁路。

淞沪铁路公司上海站。

淞沪铁路公司(清末)。

吴淞车站(淞沪路)。

图为第一列由英国引进的“先锋”号机车,该车1876年2月14日行始于中国最早的铁路——吴淞铁路。

该车车轮直径18寸,行驶速度每小时15里,车轮重300斤。

中国工人在搬运“先锋”号机车。

苏路(沪嘉铁路)的公务车,于1909年建造,车身长37英尺,车厢高10英尺。

1912年,上海南站全景。

上南铁路,起自浦东周家渡,迄南汇县周浦镇。

辟建于1925年,由上南长途汽车公司在原上南县道上铺设铁轨,行驶火车,全长13.5公里。

图为上南铁路车站。

上南铁路的汽油车头及拖车。

上南铁路的蒸汽机客联合车。

20年代中期,上南铁路和长途蒸汽机车头。

上川铁路,自黄浦江边的庆宁寺至川沙。

1922年,由上川股份有限公司租用上川县道铺设。

1925年,庆宁寺至龚路段通车。

翌年,铁路延伸至川沙,长21.5公里。

1936年,延伸至南汇县祝桥,全长35.35公里。

抗战期间,江镇至祝桥段的铁轨被拆除。

其后以江镇为终点。

火车停靠上川铁路庆宁寺站。

30年代中期上川铁路货车。

太平洋式机车。

上海北火车站,原名沪宁车站。

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同年7月车站竣工。

1916年,改名上海北火车站(简称北站)。

'八一三”事变后,一度改作军用,日文名为“上海驿”。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并曾一度改名铁路上海总站。

上海北火车站广场。

1933年,上海北火车站广场。

火车站内售票房。

40年代,上海火车站内开设的茶室。

停靠沪宁铁路车站的(北站)的火车。

上海北站。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西站。

诞生在上海的中国第一条铁路

诞生在上海的中国第一条铁路

诞生在上海的中国第一条铁路作者:朱晓明臧庆祝来源:《畅谈》2018年第10期如今,中国高铁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在上海,这种即将改变世界的交通工具最初由英国殖民者引进,从铁轨铺设到正式通车,其中也着实历经了一番风风雨雨……以“马路”名义建铁路1814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诞生了铁路和蒸汽机车。

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本扩张,英国商人极力向清政府宣传铁路的优越性。

1866年,英国公使威妥玛就向清政府提出:吴淞至上海之间河道淤塞,疏通困难,大吨位轮船无法停靠上海港,请求修筑从吴淞到上海的铁路,以便大吨位轮船停泊吴淞后,能和上海办理联运。

这时的清政府对修建铁路心存疑虑,没有批准威妥玛的请求。

过了七八年,大约在1874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耍了个花招,声称修筑一条吴淞至上海的“马路”,组织了吴淞道路公司,得到清政府当局同意后,征购了从上海租界以北到吴淞一带的土地。

随后“沿路一带,两边皆挖深沟,以泥筑成车路,约高三尺,盖以备接铁条也”。

至于施工的工人,基本上就是“就地取材”,聘用的“村内工人甚多,有时殆至二千之数。

每人不大不小支结每日工钱约二百文(只等同于后来吴淞铁路通车时一张下等车厢车票的价格——作者注)”。

因为不知实情,以至“乡人皆踊跃从事,毫无怨嫌”。

不过还是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乡村老太太被征去了土地,开始她只以为是在被征去的空地上派用处,不料施工时要“折”去她原先土地上的“树木数株”。

老太太死活加以阻挡,施工也一度停了下来。

老太太理直气壮地说:“我卖地不卖树。

因树于风水有助,故不能折也。

”说到“风水”两字,村内工人都收住了手,谁都不愿坏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水”。

道路公司得知此事后,既担心事情闹大,又担心影响工程,赶紧通知各施工单位,遇有树木一律不准折,要将它们移至“车路两边,置设栅栏”加以保护,同时承诺“将专设_人,以资管看”。

如今一些地方的铁路沿线,还沿袭着种植树木的习俗,兴许还有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乡村老太太的一份功劳呢!男女老幼“游铁路”眼看这条从租界以北向吴淞延伸、高高隆起的“马路”修得差不多了,1875年底,英商的吴淞道路公司,又以欺骗的手段,以“供车路之用的铁器”的名义,运进钢轨和机车。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360文库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360文库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 世纪末。

1876 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全长约15 公里。

此后,中国的铁路建设逐渐展开。

20 世纪初,清政府开始自主修建铁路,其中最著名的是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

这条铁路全长约200 公里,连接了北京和张家口,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施工的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铁路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中国修建了大量的铁路,其中包括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等重要干线。

同时,中国的铁路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如采用了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等先进技术。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

同时,中国的铁路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如采用了磁悬浮列车、无人驾驶列车等先进技术。

总之,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中国的铁路建设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淞沪铁路

淞沪铁路
1874年,由英商怡和洋行集资兴筑铁路。
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今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正式通车。
1876年12月1日,全长14.5公里的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援北洋修筑军用铁路之例,先后两次向清政 府总理衙门建议修筑吴淞——上海——江宁之间的铁路,认为修筑此路“有益商务、筹款、海防三端”。并建议 此路分为5段筹办,以“吴淞至上海、上海至苏州、苏州至镇江、镇江至江宁以及苏州至杭州各为一段,筹一段之 款,即办一段之路”,并提出预算及筹款办法。其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迫于全国舆论,宣布施行 “力行实政”政策,表明要改变过去在建设铁路问题上的拖延态度。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给甲午战争后回任 两江总督刘坤一,要他对张之洞建议修筑吴淞至江宁铁路一事“实力筹办”。其后,张之洞与直隶总督王文韶会 奏将吴淞至江宁铁路划归盛宣怀主持的铁路总公司办理。经清政府允准并批示以官款“先修淞沪、后筑沪宁”。 据此,吴淞上海间的淞沪铁路得以再建。
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一日(1897年1月3日),铁路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以盛宣怀为督办,同时在上海 设立事务所。总公司因兼办淞沪铁路,不久便移总公司于上海。
设备设施
钢轨枕木:与沪宁线联轨不久,全线钢轨均调换与沪宁同型号钢轨,即每米重43公斤、每根长10.97米。原 铺的钢制轨枕大量更换为木枕。截至民国10年(1921年),全线钢制轨枕已基本淘汰。
桥梁:蕰藻浜木架铁桥毁于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战火中,上海沦陷期间,日军先修木架便桥通车。民 国31年“华铁”将其改建为混凝土架钢梁桥,有16.3米上承钣梁1孔、4.7米工字梁12孔。民国34年为“华铁”拆 除。
车站:初建时设5个车站。后上海改为特别市,华界迅速发展,近郊乘客日渐增多,陆续增加了几个车站。民 国28年“华铁”将线路自炮台湾北端延伸500米至江边,增设“炮台湾栈桥”车站。民国33年上海至炮台湾栈桥 长16.68千米,共设14个停靠站所。民国34年“华铁”将何家湾至炮台湾栈桥间一段铁路拆除。抗战胜利后,修 复至蕰藻浜,自吴淞旗站至吴淞货栈之间岔线亦修复,吴淞货栈更名为张华浜站。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线遗迹

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线遗迹

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线遗迹
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

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

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

1897年,盛宣怀重建该路,1898年9月1日通车。

全线长16千米,设有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三民路(三门路)、高境庙、何家湾、蕰藻浜、吴淞、炮台湾9个车站。

初筑时为762毫米窄轨,后来改为普轨。

淞沪铁路建成后,南端紧邻上海公共租界。

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淞沪铁路东侧向北陆续建成北四川路(四川北路)、窦乐安路(多伦路)、施高塔路(山阴路)、狄思威路(溧阳路)等多条越界筑路以及虹口公园等公共设施,形成一片中等档次的社区。

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淞沪铁路两侧是中日两国军队对峙的前沿地带和发生激烈争夺的地区,在战火中受到严重破坏。

战后只有部分地区勉强得到恢复,不少地方无法恢复,演变为贫民窟。

1938年又被日军彻底拆除蕰藻浜站至炮台湾的铁轨。

1958年起几经改造使用至1970年后逐步拆除。

1997年沿原线路建成高架铁路(轨道交通三号线)。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发展史

现代中国的铁路蓝图
谢谢!
中国铁路的发展史
中国铁路历史概况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
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 之时算起,是134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 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 有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年了。
起步艰难的晚清铁路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这就是
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这 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 了。 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 路(又称淞沪铁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由英、美合谋,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 寻常马路”,把“吴淞道路公司”变成“吴淞铁 路公司”,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 —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
中国铁路之父
詹天佑,“中国铁
路工程专家”,“ 中国铁路工程先驱 ”,被誉为“中国 铁路之父”。1905 年~1909年主持修 筑京张铁路。
艰苦创业的人民铁路
旧中国的铁路事业,虽是史无前例的产业,但却
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它的建设、发展和经 营都被控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手里,其发展之缓慢和经营之惨淡,自不待言。 新中国的铁路事业虽以旧中国的铁路设备为其物质 基础,但由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一贯坚 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70年代 后期以来又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迅速而 彻底地改变了旧铁路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而且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起步艰难的晚清铁路
缺干少支的民国铁路
历史的车轮驶进中华民国,铁路建设的状况有所
改观。南京临时政府在其成立之初设有交通部, 又先后成立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和中国铁路总公司。 从1928年开始执政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其长达20 余年的统治中,虽然制订了大规模发展铁路的计 划,并一度设立铁道部统管全国铁路事业,但建 成的铁路并不多。全国铁路缺干少支的状况,在 国衰民穷、连年战争的情况下,一直未得改变。

我国铁路的发展史

我国铁路的发展史

世界海拔最高达铁路----青藏铁路
•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 铁路。线路经过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 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线路最高处达5072米; 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经过九度地 震烈度区216公里。沿线高寒缺氧,生态环境 脆弱,地壳运动活跃。在这样的区域修建铁路, 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科研性,建设任务艰巨。 风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位于 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被成 为世界上最长的“冻土隧道”
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欧美日本等开 始大规模研制并运用动车组。我国也于20 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动车组。 中国铁路开行的CRH动车组已知有CRH1, CRH2,CRH3,CRH5。中国铁道部将所有 引进国外技术、联合设计生产的CRH动车 组—吴淞铁路
• 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 1876年,英国商人在 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 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 上的第一条铁路。在 此以前,英国商人曾 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筑 一条 500米长的小铁路, 只能供人玩赏。
我国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 1881年河北省唐山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而修建了从唐山至 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条铁路长9.7公里,后展筑至天津,称 为唐津铁路。1890年自唐山展筑至山海关,称为关内外铁路。
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宝成铁路
• 宝成铁路是中国一条 从陕西省宝鸡市通往 四川省成都市的铁路, 全长668.2公里,于 1958年建成,是中国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也是沟通中国西北与 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 线
新丝绸之路---兰新铁路
• 兰新铁路东起甘肃省兰州 站,西跨黄河,越海拔 3000米的乌鞘岭,沿祁连 山北麓入河西走廊,经武 威、张掖、酒泉,出嘉峪 关,经玉门、疏勒河,沿 马鬃山南麓西进,跨红柳 河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再沿天山南麓,经哈密、 鄯善及吐鲁番盆地北缘, 在达坂城穿过天山至乌鲁 木齐西站,全长1903公里, 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最 长的铁路干线。

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史

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史

城市 沈阳 杭州 成都 哈尔滨 大连 西安 宁波 苏州 ....
线路 7条 8条 7条 5条 2条 2条 6条 9条 ...
建成时间 2050年 2050年 2035年 2025年 2015年 2015年 2050年 2050年 ...
总里程 300公里 278公里 274公里 143公里 90公里 50公里 270公里 245公里
1965年 北京地铁
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
1965年7月1日,北京的第一条地铁开工, 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 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建造地铁的城市,也是 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北京是我国地 铁规划运营线路最长的城市,到2020年,北 京地铁将达到850公里。
1990年 上海地铁
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
—上海吴淞铁路(淞沪铁路)
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新旧两个根本性 质不同的社会。旧中国的铁路事业,虽是史无前例的 产业,但却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新中国的铁 路事业虽以旧中国的铁路设备为其物质基础,但一贯 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方针,70年代后期以来又 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迅速彻底地改变了旧铁路 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成就。
让我们带着彼此的梦想,共同 祝愿,共同描绘中国轨道交通
美好、辉煌的明天!
谢谢观看!
轻轨(地铁):
近几年,中国地铁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中国已 经有25个城市已有地铁或正在建造地铁,按时间先后 顺序它们分别是北京、香港、天津、上海、广州、深 圳、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重庆、 西安、苏州、宁波、无锡、长沙、郑州、福州、昆明、 大连、南昌、青岛和长春。其中前7个城市已经建成地 铁并通车营运。
目前,日本、德国、法国、韩国、俄罗斯和 中国等都已研制成功磁悬浮列车。2003年,全世 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在中国上海进入商业运营。

中国铁路史上的各种“第一条”

中国铁路史上的各种“第一条”

中国铁路史上的各样“第一条”1第一条铁路第一条铁路是1865 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筑的一条0.5 公里长的“展览铁路”,名为德小铁路。

不久,清代统治者以“观者骇怪”为由,迫令把它拆掉了。

2 第一条营业性铁路――淞沪铁路1876 年由英商上海怡和洋行在上海修筑的淞沪铁路,全长15 公里。

1876 年 1 月 20 日,由怡和洋行淞沪铁路企业总工程师毛礼逊的夫人主持铺轨仪式,打下第一颗道钉。

6 月尾,铁路铺轨到江湾; 7 月1 日,火车载了150 位来宾,试车成功,3 天后投入营运,每日来回 6 班。

路轨持续向吴淞方向延长, 12 月 1 日吴淞铁路全线通车,洋务运动领袖人物盛宣怀参加通车典礼,并欣然搭车。

此后,“? 卿烈蝗沼巍笔⒖隹涨啊? ? 通一年多光景,共载客 61331 人次。

但是,好景不长。

从筑路基起就受到官民一致反对,以致淞沪铁路被迫休业,清政府取出 28.5 万两白银买回铁路并拆毁。

拆下的路轨和火车头被运往台湾,路轨被铺设在基隆至台北的铁路线上,火车头被保留在台湾博物馆内。

3 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北塘铁路为了将唐山的煤运到近来的出海口,由李鸿章创立的开平矿务局申请修筑从唐山到天津塘沽地域的北塘铁路,但受到清政府保守派权力的全力反对。

不得已,矿务局再次申请把铁路线缩短,仅修筑唐山到胥各庄一小段。

这条铁路全长 10 公里, 1881 年 11 月 8 日举行了通车典礼,被命名为唐胥铁路,采纳1435 毫米标准轨距。

4 新中国自主设计建筑的第一条铁路―― 成渝铁路早在清末就有修筑川汉铁络(汉口至成都)的打算,但向来进行不顺,成渝铁路是它的西段。

1937 年 6 月公民政府开始修筑重庆至内江段。

但动工一个月后,抗日战争迸发,资本和资料日渐欠缺,至1941 年陷于歇工。

1946 年 10 月恢复施工,但仍时修时停,最后陷于瘫痪状态。

1950 年 6 月新中国开始修筑该铁路。

中国铁道建设史略

中国铁道建设史略

中国铁道建设史:从蒸汽机车到高铁的辉煌历程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为了更好地连接各地,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铁道建设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最早的蒸汽机车,到如今的高速铁路,中国铁道建设史是一部充满挑战与辉煌的史诗。

一、早期的铁路建设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于1876年,全长14.5公里。

这条铁路的建成,标志着中国铁路时代的开始。

然而,这条铁路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在建设过程中,清政府与英国政府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以清政府的妥协告终。

二、民国时期的铁路建设民国时期,中国铁路建设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铁路建设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铁路建设。

同时,外国资本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参与铁路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铁路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连接了各大城市,还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铁道建设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包括川藏铁路、青藏铁路等。

这些铁路的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等。

然而,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铁路最终得以建成。

四、高速铁路时代进入21世纪后,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京沪高速铁路、京广高速铁路等一批高速铁路相继建成通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

这些高速铁路的建设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还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五、未来展望未来,中国铁道建设将继续朝着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铁道建设将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提高运营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

同时,中国铁道建设还将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铁道建设史是一部充满挑战与辉煌的史诗。

从最早的蒸汽机车到如今的高速铁路,中国铁道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中国铁路发展内容简介

中国铁路发展内容简介

中国铁路发展内容简介中国铁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最完善的铁路网络。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历史、政策变化、建设概况和发展改革四个方面,介绍中国铁路的概况。

一、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历史19世纪中叶,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铁路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建成通车,全长14.5公里。

此后,中国铁路建设逐渐发展起来,但总体规模较小,发展缓慢。

进入20世纪后,中国铁路建设逐渐加快。

1909年,中国第一条自主建设的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全长201公里。

此后,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支持战争需要,中国政府加大了铁路建设的力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铁路建设高度重视,铁路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了高峰期,不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二、中国近代铁路的政策变化中国近代铁路的政策经历了多次变化。

在清朝时期,政府实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将铁路建设和运营权收归国有。

民国时期,政府实行“民办铁路”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行“国家主导、统筹规划”的政策,由国家主导铁路建设和运营。

在政策目标的调整方面,从最初的建设干线铁路、发展交通运输,到后来的建设综合交通网、促进经济发展,再到现在的建设现代化铁路网、推动国家战略实施,政策目标不断调整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近代铁路的建设概况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铁路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庞大、最完善的铁路网络之一。

截至2020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79万公里。

此外,中国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包括京沪高铁、京广高铁等世界知名的高铁线路。

在铁路建设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铁路规划和布局,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发展形势,制定了一系列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项计划。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中国人看到新鲜事物“火车与铁路”时的情景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中国人看到新鲜事物“火车与铁路”时的情景

word整理版中国人看到新鲜事物“火车与铁路”时的情景淞沪铁路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由吴淞到上海,全长5公里,是英国人修建的。

当年的铁路对上海人来说好比是天外来客,淞沪铁路铺轨时,每天总有上千人,或乘轿,或驾马车,由数十里乃至上百里外赶来观看,火车未通,已经热闹非凡。

1876年6月30日,上海到江湾段通车,观者云集,昂贵的车票顷刻间一售而空。

上海人竞相奔向火车,整个铁路被围得水泄不通。

许多买了头等车票的人只能到下等车厢才可觅得一席之地。

不到一年,上海便有16万多人次乘车游览。

上海人把这种以煤或木炭作燃料的新式交通工具,取名为“火轮车”,后来叫“火车”。

然而,清政府却害怕火车轰鸣会惊动山川神灵,带来旱涝灾害,引起天下大乱。

淞沪铁路通车仅一年后,清政府虽囊中羞涩,还是挤出28.5万两白银买下铁路权,并责令上海道台把铁路全部拆毁。

不过,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因此而停滞。

上海人深感火车带来的好处和便利,呼喊火车回到上海滩成了人们急迫的心声。

1896年,由上海起家的铁路大臣盛宣怀奏议重建淞沪铁路。

这时的朝廷已无力阻挡汹涌而来的民意,于是,一条和20年前一样的铁路被重新修筑起来,但已足足延误了一代人的光阴。

《申报》对淞沪铁路通车时的报道:“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是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晃去。

……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外烟驰过,而且车上载满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

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

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学习参考资料。

淞沪铁路拆除原因高中历史

淞沪铁路拆除原因高中历史

淞沪铁路拆除原因高中历史淞沪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当年海上物资经有淞沪铁路运往市区,为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史料记载,1872年,淞沪铁路第一期工程的终点站就设在江湾镇。

1874年,由英商怡和洋行集资兴筑铁路,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今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正式通车,1876年12月1日,全长14.5公里的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经过百余年的运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淞沪铁路南段(汶水东路—北站)被拆除,由如今的轨道交通三号线所替代,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走近“吴淞火车站”,一座十余米高的钟楼跃入眼帘,跳动的秒针仿佛催人加快脚步。

不远处的铁轨上,一列火车正缓缓“驶入”站台。

站台一侧,竖立的石碑告诉参观者,这是中国人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铁轨上,一个重达上百吨的旧式燃煤机车车头引人注目。

为保护这个“老古董”不受日晒雨淋,车头停放在硕大的玻璃房内。

一些参观者饶有兴致地绕玻璃房一周仔细观看,还不时拍照留念。

“站长”张志辉介绍道,这是1956年波兰制造、上海最早用于工业生产的火车头,尽管不是当年淞沪铁路上的“过客”,但也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如今,在原天通庵站出口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座由钢轨和车轮组合的纪念性雕塑;而当年的吴淞镇站经宝山区有关部门按原貌修建,又重新矗立在当年淞沪铁路吴淞镇站旧址,铺有一段钢轨,安放着一台老式的蒸汽火车头,还有木板房式候车室、吴淞站站牌和隔离木栅栏。

淞沪铁路天通庵站南距宝山路站1.69公里,北距江湾站3.05公里。

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一•二八”、“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淞沪铁路天通庵站曾经受过战火的洗礼,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战场遗址。

1997年因轨道交通建设被拆除。

2006年公布为区历史遗址纪念地;2007年虹口区人民政府在天通庵路、同心路口设立了淞沪铁路天通庵站遗址纪念保护标志。

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当年海上物资经由淞沪铁路运往市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英国第一条“铁路”在斯托克顿和达林顿之间开通,但距离很短。

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时速达到29英里。

这以后铁路时代迅速到来,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而1836年和1837年两年中又批准44条铁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到1843年已经有2036英里铁路了,1845—1847年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

19世纪中叶,铁路已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其密集程度甚至在20世纪末尚未被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赶上。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私自修筑了吴淞铁路,清廷把铁路看作是奇技淫巧,担心它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花了28.5万两白银把它赎回后,即行拆掉。

1880年7月,唐山煤矿开始产煤,为了把煤运出,清政府准许修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

铁路开通后,为了避免火车震动陵寝,决定车厢由骡马牵引。

至甲午战争时,大清境内仅有铁路483公里。

战后,列强强行攫取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

至1911年,中国铁路里程才达到0.91万公里。

但大部分都是借洋债修路,甚至是外资公司直接投资筑路。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英国铁路发展的主要差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14年7月,乔治·史蒂芬逊设计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在矿区车道上运煤。

1825年9月,斯托克顿和达灵顿之间的铁道正式运管,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铁路。

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与港口城市利物浦铁路开通时,首相惠灵顿亲自参加典礼,史带芬逊名声大噪。

在铁路建设投资热中,资本大亨乔治·赫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精心策划新线路通车典礼,擅长利用公众场合激发投资热情。

他承诺修建铁路高额红利回报,融资非常顺利,获得巨额资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据说1825年火车首次在英国开通之时,汽笛的吼叫声曾把围观看热闹的人吓得落荒而逃。

半个世纪后的1876年,当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通车时,涌来乘、看火车的中国人却一点都不恐慌,火车启动后,包括妇孺在内的“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

淞沪铁路通车一周后,《申报》还特意刊发了一篇题为《民乐火车开行》的报道,言上海市民争相乘坐火车,沿途乡民亦是喜孜孜地看火车经过:“或有老妇扶杖而张口延望者,或有少年荷锄而痴立者,或有弱女子观之而喜笑者……未有一人不面带喜色也。


《申报》的报道大概是有倾向性的,因为早在1874年,《申报》即已开始鼓吹修建铁路为“大有益之事”,但不可否认自1840年后关于火车的知识在各种书刊上的传播,使得国人对火车已经不那么陌生了,他们对于火车更多的是感到好奇,而非恐惧。

连妓馆的娘姨、大姐都争相去坐一坐火车尝个新鲜,吴淞铁路公司自然是赚得个钵满盆盈了。

据说在淞沪铁路通车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乘客人次超过了16万,而当时的票价是上座收洋半元,中座收洋二角五分,下座收制钱120文,可以算得昂贵了。

然而英商坐收万金的好日子却只持续了一年。

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在修筑过程中就已惹起多起纠纷,一些乡民自觉土地权利受损,不断与铁路公司发生冲突。

通车一月后,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一名中国士兵,民众大愤,结果清政府与英方议定在淞沪铁路运行一年后由中国政府购回。

1877年10月,清政府以白银28.5万购回淞沪铁路,随即拆毁铁路,移往台湾,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就此夭折。

当时沪上有竹枝词《咏火轮车》云:“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

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由此可见当时上海人对拥有这样一条铁路是何等自豪。

在淞沪铁路收回前后,《申报》发表了不少文章,力论铁路之利,并历陈火车停驶后给市民造成的不便,希图通过舆论来影响当局,使其回心转意,恢复淞沪铁路的运行。

《申报》的言论代表了正在崛起中的绅商阶层的立场,他们的利益诉求虽然暂时受阻,但终究是抵挡不住的。

所以,到了1896年,淞沪铁路在时任铁路大臣的盛宣怀的奏请下,又被重新修筑起来。

这条中国最早的铁路经历了几番波折,到了1997年才被明珠线所取代,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