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印度》这一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学习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同时,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的正确认识,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2.教学难点:印度的地理分布、气候特点以及宗教分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印度的美食、舞蹈、节日等文化元素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4.案例分析:分析印度的地理分布、气候特点以及宗教分布,加深学生对印度的了解。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印度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7.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印度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与中国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学生对印度地理知识的学习情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的内容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

这一节内容是对印度的全面介绍,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培养学生对印度的基本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印度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基本的常识,如印度是人口众多的国家,有咖喱等特色食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了解印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的基本认识,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特点;2.教学难点:印度的气候、地形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2.教学手段:地图、图片、视频、PPT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舞蹈、美食等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呈现目标: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确学习的内容;3.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4.课堂讲解:通过PPT、地图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5.案例分析:分析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分布,让学生理解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6.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印度的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8.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内容,以关键词和图示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的第七章第三节主要介绍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等内容。

本节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感和较强的综合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众多。

但学生对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印度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印度的主要农作物、工业部门及分布特点,了解印度的人口、民族、宗教及文化等特点,理解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农作物、工业部门及分布特点,印度的人口、民族、宗教及文化等特点,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教学难点: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印度的主要农作物、工业部门及分布特点,印度的人口、民族、宗教及文化等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视频等,直观展示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等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这个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课堂讲解:讲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分析印度的主要农作物、工业部门及分布特点,如水稻、小麦、黄麻、棉纺织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印度》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先来说说教材印度这节课,学科特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还比较集中。

教材中的四个模块(展示课件)比较侧重于展现印度的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安排了各种图形13幅,4处活动练习和1个阅读材料,意在让学生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等自然特征(展示课件),分析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原理(展示课件)。

强调了粮食生产与人口、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展示课件),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地的关系(展示课件),突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这些内容的安排,也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影响农(工)业布局的因素”奠定了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学到的第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日本,而印度的古代文明多姿多彩,现代经济发展也备受注目。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发展的比较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中考、高考要求掌握的国家之一。

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

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

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

了解她,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然后看看目标(展示课件)在《认识国家》这一部分,课标总的要求有九条。

其中,有五条在《印度》一课中可以落实。

(课件展示具体内容)据此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三点一线”。

即:“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那么这一主线就是“印度突出的地理特征”。

(课件展示具体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是(课件显示具体内容):接着说说教法、学法教法学法的设计要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新理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督促者。

人教版地理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印度说课稿人教版地理课程:印度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对印度地理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基本国情。

2. 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认识印度的人口、文化和宗教特点。

4. 分析印度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 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30分钟)- 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地形地貌- 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 印度的人口与城市(20分钟)- 人口分布与结构- 主要城市及其特点3. 印度的文化与宗教(20分钟)- 多元文化的特点- 宗教信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4. 印度的经济与全球地位(30分钟)- 经济结构与发展现状- 全球化背景下的印度经济- 印度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成对印度的直观印象。

2.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社会、经济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印度的国情。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课后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和思考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印度的兴趣。

- 简要介绍印度的概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讲授新知- 详细讲解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城市、文化宗教和经济状况。

-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印度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角色扮演,模拟印度与中国的外交谈判,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

4. 总结与反馈-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印度的地理、文化和经济特点。

- 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进行课堂反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印度 》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印度 》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印度》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印度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基本国情、地理特点和风土人情,提高对印度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印度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视野。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接受新知识,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印度的主要地理特征,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全球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等。

2.教学难点:印度的气候特点、宗教分布、农业发展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舞蹈、美食等图片,引起学生对印度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

3.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印度的气候特点、宗教分布、农业发展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印度的经济发展,让学生了解印度的经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印度的地理特点和风土人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等方面,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认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和地理思维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印度》这一节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基本概况,提高对印度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国家有一定了解。

但学生对印度的认识相对较少,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概况。

2.教学难点:印度的气候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以及人口对城市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源,结合板书,进行直观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1)地理位置: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包括所在洲、邻国、海岸线等。

(2)气候:讲解印度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分布等,分析气候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3)农业:介绍印度的农业特点,如水稻种植、小麦种植等,分析农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

(4)工业:讲解印度的工业发展,如棉纺织工业、软件产业等,分析工业对印度经济的贡献。

(5)人口:介绍印度的人口特点,如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等,分析人口对城市的影响。

(6)城市:讲解印度的城市发展,如孟买、新德里等,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初中地理说课稿(精选14篇)

初中地理说课稿(精选14篇)

初中地理说课稿(精选14篇)初中地理说课稿第1篇我说课的题目是《印度(二)》,下面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印度(二)是星球地图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九课,整个第九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不同类型的国家,印度是我国的邻国,与中国有同样的国情,人口多,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发展快速,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

本节课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印度的气候,进一步分析印度的工农业分布、发展等情况,对学生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着说一下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理念,制定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2.会分析印度水旱灾害贫发的成因3.说明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4.了解印度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过程与方法1.根据地图和资料,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组织一场辩论赛,进一步探讨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展示地图,学生在图中讨论说出农作物的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3.运用地图,组织学生自学找出印度的主要矿产和工业城市,然后分组讨论探究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

4.组织学生自学,用实例说明印度高兴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的辩论,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2.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关系以及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我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是由于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侧重分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此阶段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务缺乏全面性,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故把它们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板图以上是本人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本课的教法和学法:大家知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制定教学方法之前,还必须进行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印度自然地理知识,为本课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人教版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和季风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压力难点: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及灾害频繁的原因。

(四)教材处理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处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先突出进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讲解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教学,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1、学法(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还在发展阶段,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

3.案例分析:分析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等的特点和原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印度的国情。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印度的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7.3印度》说课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是南亚典型的代表国家,也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教材包括三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

2.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自然条件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印度的人口压力2.印度的自然环境难点: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及灾害频繁的原因。

二、说学情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模式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

我没有余老师那么大胆的放手,完全让学生发挥,但我依然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我结合启发引导,小组合作,学生展示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的解决相关问题。

四、说流程1.导入新课。

用西游记、泰姬陵、印度的牛等图片,配合教师讲解让学生走进印度。

【设计意图】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说课稿——《印度》

说课稿——《印度》

说课稿——《印度》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0153312号考生(重音),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印度》(第一课时)。

现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恳请在座的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第一方面说教材(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了解印度人口特征,理解世界人口三种增长模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数据图了解印度人口现状,分析人口对印度的影响。

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学习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并结合气候特征分析气候对印度粮食生产的影响。

(二)、地位和作用《印度》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

因此,印度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要国家之一。

印度是继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

而且本节课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进一步为后面国家地理的学习提供了学习模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并掌握印度地理占位置。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C、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传统授课与同学们多互动,通过引导同学们学习,结合多媒体课件学习,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结合地图和文字资料同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印度》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印度》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印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和季风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压力难点: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及灾害频繁的原因。

(四)教材处理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处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先突出进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讲解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教学,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1、学法(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地理《印度》说课

地理《印度》说课

04 拓展延申 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重走西游路——地理研学旅行
邀请函 成员:地理老师、
7年一班全体同学 时间:2023年7月2日到
7月6日 目的地:印度
设计意图
以地理兴趣小 组重走西游路 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同时以 旅游为主线进 行印度各地理 要素的学习, 提升学生学习 参与感。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 (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地理条件
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范围与邻国。(区域认知) 2.通过阅读印度地形图,说出印度的地形特点及主要河流。(区域认知) 3.通过阅读资料,说出印度人口众多的现状及影响。(人地协调观) 4.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说出印度气候类型、特征,及自然条件对粮食生产的
教学过程——课堂留白、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本节 课所学习的内 容,提高学生 的归纳总结能 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教学过程——课后训练
设计意图
课后夯实, 进行所学知识 的内化和应用, 和地理核心素 养的落实,学 习生活中有用 的地理。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采用常
见的纲要信号式
板书,便于抓住

教学过程——新课讲授
环节二、重走西游路,研学进行时 设计意图
找同学指图找出 恒河,分析恒河 发源地、流向、 注入海洋
引导读图, 在学习恒河 流向的同时 ,再次巩固 河流流向受 地势决定的 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说课稿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印度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是继《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

区域地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为此打乱教材顺序,整合教材。

本节教学共2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1课时。

内容是印度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从而为后面人文环境的学习做好铺垫工作,为后面国家的学习提供了模式。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更好地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能够归纳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知道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能够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理解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或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其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五、教学方法教法:多媒体教学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展示学习目标:通过读图,能够归纳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

板书:《印度》讲授新课引导学生,学习一个国家,首先要知道它的地理位置。

你知道怎样描述一个国家的位置吗?生: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通过读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继而找出印度的范围和邻国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的范围?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克什米尔地区,指出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动荡局势。

《印度》课堂教学说课稿

《印度》课堂教学说课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灾害的讨论,激发 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难点:
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 的原因; 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况
1、知识基础:在初中时学过世界地理,对教材中 涉及到的国家及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前两节课学习了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的相关理论知 识。 2、能力基础:具备一定得阅读地图,分析地理图 表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 趣,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地图简述印度的纬度位置、海 陆位置及地形特征。并结合资料,通过 图片认识印度的气候特征、类型及季风 的不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印度三大自然地理要素 ; 印度经济地图。
通过灵活使用印度地形图、气温曲 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学会总结归 纳印度的地形地势特点、气候特征 。
区域地理复习
《印度》课堂教学说课稿
地理组:
——说 课 环 节——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南亚国家中地理特征突出,要求学生
必须掌握的国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 学会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分析印度概 况,从而为后面学习其他区域提供了模式。
说教法
教学过程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 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 价在后”的教学原则。根据高二级学生的 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小组合作 学习等方法,先学后教,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导语:“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以下是小编整理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以供参考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学方法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教学过程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那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师生小结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转承:印度的农业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课堂总结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推荐】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范文word版 (6页)

【推荐】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研究方式不断涌现,"说课"成为近年来地理教育研究中探讨教材、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一种好方式。

说课成功与否,重在说清教材,说好教法,说明学法,并注意教学程序设计,本文就《印度》第一课时谈谈说课这种教研方式的应用。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章南亚的第二节课文。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

因此,印度是南亚8个国家中,要求学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国家,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个国家之一。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总论之后,继第一册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

而且本节课文为了避免与前一节南亚概述内容重复,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从而为后面学习国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为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知道印度是当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2)能力目标: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对印度历史发展的简介,使学生树立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观念。

b.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农业物种类丰富,粮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给,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人口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压力很大,因此把农业发展和人口压力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印度》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课时,今天,我将通过四个环节进行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这四个局部。

首先,我来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印度)是人教版教材初一地理下册第七单元第3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东亚的国家日本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同时学好本节课也为下节课俄罗斯的学习起到了方法指导和理论支持的作用。

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环境最典型的国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本册教材中都具有不容无视的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包含的地形和人口等知识,是以后地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局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⑴结合图表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开展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⑴进一步丰富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⑴从印度的人口问题的严峻性,进一步理解操纵人口数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依据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⑴印度的地形特点⑴印度人口的特点对其资源、环境和经济开展的影响。

确定重点的依据:印度的地形,是学生理解印度农业的分布特点的根底,印度的人口是印度社会的突出问题,因此都应该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印度人口过快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开展之间的关系。

难点的依据:印度的人口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它涉及社会、经济、X、教育等诸多因素,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储藏缺乏,而且学生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有限。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1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

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研究方式不断涌现,"说课"成为近年来地理教育研究中探讨教材、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一种好方式。

说课成功与否,重在说清教材,说好教法,说明学法,并注意教学程序设计,本文就《印度》课时谈谈说课这种教研方式的应用。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章南亚的第二节课文。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

因此,印度是南亚8个国家中,要求学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国家,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个国家之一。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总论之后,继册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

而且本节课文为了避免与前一节南亚概述内容重复,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从而为后面学习国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为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知道印度是当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2)能力目标: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对印度历史发展的简介,使学生树立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观念。

b.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农业物种类丰富,粮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给,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人口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压力很大,因此把农业发展和人口压力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存在于教学重点之中的自然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只有通过讲解不同农作物的习性和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步步启发,层层突破,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

4.教材处理:本节教材的内容有:(1)世界文明古国:(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除文字外,还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两处"读一读"和一处读图练习。

教材的部分内容略讲,主要通过看人文景观图和有关录相以及自读课文,了解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

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及难点所在,所以要详讲,主要通过读图析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当然在讲述"人口压力"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课文较简单,还须补充材料,列举事实,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说教法由于:中学地理是一门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地理对象的广阔性,地理空间的遥远性与学生视野、见闻的局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学习地理必须经常借助地图,以小见大。

第二:中学生初中阶段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机械记忆,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记硬背的办法业进行机械记忆。

因此: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1.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采用以上两种主要教法的同时,针对本节课有较多的提问而采取小级竞赛的方法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之目的,也使得课堂活动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亚地形挂图,有关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及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的电脑课件,印度舞蹈录相片(约2分钟),若干景观图。

三、说学法1.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地图和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地图和地理是"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在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记住,并引起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

因此,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而且阅读地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问,启发学生运用相地理知识、地理图表来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经过推理解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大家先盾一段录相,看完后请回答,说出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板书课题:第二节印度)这样导入新课,比较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1.世界文明古国(板书)学生自学"世界文明古国"课文,并看"读一读"材料,"泰姬陵"彩图等。

思考并讨论:(1)为什么说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2)简述印度从文明古国→殖民地→独立的历史。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8亿多,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统一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18世纪,印度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板书)让学生根据节南亚概述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2.看地图册页《南亚地形图》对照高度表,读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3.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什么气候?4.读课本P7印度降水量分布图,思考:(1)印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约为多少毫业?(2)从西南到东北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5.从印度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看,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作出必要的纠正和补充,然后总结归纳如下:有利条件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利条件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板书)(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板书)读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结合印度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地形图,讨论:1.印度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它们各分布在哪里?2.这些农作物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教师巡回辅导,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利用有关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和印度降水量分布图的电脑课件来归纳总结,如下表:小结:从上表可以看出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板书)由于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因此,补充介绍印度从60年化开始为发展农业和产而推行的三大战略,即"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具体内容略)。

然后再介绍印度的人口增长状况以及人口与土地、粮食形成的尖锐矛盾,来说明人口增长一定要经济增长的相适应的道理。

过去印度与中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经过近50年的发展,印度与中国又存在着哪些差异?(看下表)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印度虽然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也比中国好,而且人口也比中国少,但是印度的粮食总产量比中国少得多,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也比中国少许多。

我们中国能够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充分说明了解放后,特别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部分内容课本是没有的,但可以利用这个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总结新课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众多、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富饶,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有明显的影响,60年代以后,印度农业发展较快,但人口急剧增长,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四)巩固练习1.下面四幅景观图中,哪幅是印度的泰姬陵(图略)2.下面四幅景文化景观图中,哪幅是印度的"纱丽"服装?(图略)3.把印度的主要农作物与分布地区及地形、气候条件用线连接起来。

德干高原北部、恒河上游地区水稻地面起伏平缓,降水较少,日照充足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小麦平原,降水充足恒河三角洲棉花雨水充足,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东北部茶地势低平,气候湿热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五)布置作业1.课文P9复习题题2.练习册P21-3题公布小组竞赛成绩,表扬优胜小组,鼓励成绩差的小组。

(六)板书设计:第二节印度一、世界文明古国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有利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地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利经常发生水旱灾害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