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解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理解性默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1ac30b7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3.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理解性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理解性默写1.作品简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作。
该词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为开头,表达了诗人在饮酒独坐时对明月的思念之情。
2.词作解析2.1 开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以问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明月的困惑和思索。
2.2 第三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感慨自己不知明月所在,也不知现在是哪一年。
2.3 接下来的几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的向往,但又担心那座高耸的琼楼玉宇寒冷难耐。
2.4 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表达了词人对自由飞舞于明月之下的向往,认为这样的情境比在尘世间更加美好。
3.主题探讨3.1 自然与人生:词中通过描述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留恋,同时也抒发了词人对尘世的厌倦之情。
3.2 追求自由:词中的“乘风归去”和“起舞弄清影”等词句,表达了词人追求自由的愿望,渴望从束缚中解脱,追寻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
3.3 对未知的思考:词中的问题和思索,表达了词人对未知事物的困惑和思考,以及对世界和宇宙的探索欲望。
4.艺术特点4.1 艺术语言:词作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使整首词显得华丽而富有诗意。
4.2 艺术感染力:词作通过对人生、自然和追求的描绘,给人以思考和共鸣,引发读者共鸣。
5.附件附件一:苏轼的其他词作选集附件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鉴赏评论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权利: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权益和能力。
6.2 自由: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下不受限制,享有自主行动权的状态或能力。
6.3 版权:指对于原创作品的独占性使用权,包括复制、发行、展览、出版等权利。
6.4 侵权:指未经权利人许可,对他人的权益进行侵犯,如正当合理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而不经过许可。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6d0cb8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a.png)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古代文学中,宋词堪称一种瑰宝。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众多的宋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千古绝世之作。
这篇文章将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才华。
1. 苏轼要理解《水调歌头》,首先要了解苏轼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背景和成就。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书法家和鉴赏家。
苏轼的词作充满了激情和感情,以其深沉的内涵和细腻的描绘方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2.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苏轼于1076年所作的一首词作。
这首词以北方水乡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词中,苏轼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 《水调歌头》的词句解析下面,我们将对《水调歌头》中的几个重要词句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H2: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水调歌头》的开篇句子,直接描绘了作者的情感和境遇。
"明月几时有?"表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通过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H2:2)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这一句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转的茫然无措。
他不知道眼前的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对充满变幻的世界感到困惑和不解。
这种情感也给读者带来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度思考。
H2: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回归故乡的渴望和留恋。
他想要乘风回家,但又担心回到家乡后的冷漠和陌生感。
这种矛盾和思考使得《水调歌头》更加富有情感和内涵。
H2:4) "谁人携手出白云,故乡背后空无人。
简要评析‘水调歌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简要评析‘水调歌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650f0da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5.png)
简要评析‘水调歌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简要评析‘水调歌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哪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个的?1、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2、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上片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内容不要太多,谢谢)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建立,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溼”字形容油漆未乾,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水调歌头简短赏析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e33bc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7.png)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
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
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姓陆,名通,字接舆。
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359e3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d.png)
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因其语言流畅,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再者表达了人们最美好的愿望,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名传千古的名作。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者简介苏轼解析:(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1、把酒解析:端起酒杯。
2、宫阙(qùe)解析:宫殿。
3、归去解析: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解析: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解析: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解析: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解析: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解析:不该。
9、何事解析:为什么。
10、别时圆解析: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解析: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巜水调歌头 全诗解析
![巜水调歌头 全诗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59237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7.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一首佳作。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这首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水调歌头》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水调歌头》](https://img.taocdn.com/s3/m/71be163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e.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水调歌头》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水调歌头》(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一样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
指想象中的宫殿。
(6)不胜:经受不住。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8)何似:哪里比得上。
(9)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10)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1)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12)何事:为什么。
(13)长向别时圆:长几位总是,向是在的意思(14)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15)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6)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17)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8)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9)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2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21)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2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2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2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对朱敦儒水调歌头的解析
![对朱敦儒水调歌头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fade3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e.png)
对朱敦儒水调歌头的解析
《水调歌头》是明代文学家朱敦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水调歌头》的简要解析:
1. 诗歌背景:《水调歌头》是朱敦儒在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所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反映了时代的艰难和作者内心的痛苦。
2. 感情表达:诗歌以抒发作者的愤怒、忧虑和无奈情感为主线。
诗中揭示了官场黑暗、社会腐败以及民众苦难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状的不满和愤懑。
3. 反讽手法:诗歌运用了一种反讽的手法,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述,暗含对社会黑暗的讽刺。
作者用水、天、花、草等自然景物来比喻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事,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丑恶和荒谬。
4. 文学意境:诗歌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给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同时,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对比,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纯净和美好。
5. 对于时代的思考:诗歌中蕴含了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社会变革的
渴望。
作者希望社会能够改变,摆脱腐败和黑暗,实现人民的幸福与美好。
总的来说,朱敦儒的《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文学艺术与社会问题相结合的魅力。
该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水调歌头》古诗解析
![《水调歌头》古诗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09446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d.png)
《水调歌头》古诗解析宋代文学家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其中《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水调歌头》这首古诗进行解析,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水调歌头》是苏轼创作于北宋绍圣元年的一首长篇乐府诗,全诗共十三段,篇幅较长。
诗以五言绝句为主,句式简洁明快,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描绘。
整首诗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田园风光、人物情感和自然景观。
首先,诗人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村的田园景象:“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向天,牵牛星坠剪不断。
”这里的田园景象与仙境般的织女相互交融,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通过对田园景象的描绘,苏轼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接下来,苏轼转而描写人物情感。
他描述了自己的心情:“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这里的临邛道士被视为能够与天地相通的人物,而苏轼也希望通过与道士的交流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舒畅。
此处,苏轼借诗表达了对君王的思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最后,诗人将视线转向自然景观:“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一段描写了苏轼对天地间无限广阔的探索与追求。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苏轼既表达了个人的壮志豪情,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苍茫。
《水调歌头》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通过描绘田园、人物和自然景观,传达了人生追求与无奈的主题。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语言,展现了他独特的情感和独立人格的风采。
这首诗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具备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人广泛传颂。
总之,《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音韵,展现了苏轼的诗歌才华和思想境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古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至今仍然在文学领域中发光发热。
相信通过对《水调歌头》的解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诗歌魅力和他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15篇
![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7a95c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06.png)
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15篇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1原文: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1/1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译文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往南飞。
带着酒壶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去往哪里呢?当然是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
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可以摘下来插满头,尽兴而归。
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可惜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
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无穷无尽。
如果能够明白,就不会再有危机感。
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注释隐括:指对原有作品的内容、语言加以剪裁、修改而成新篇。
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
尘世:即人生。
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酩酊:大醉貌。
赏析: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
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
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且看杜牧原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笔,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杜牧偕友登齐山,良辰美景,使这位平生抱负未展的晚唐诗人感到难得的欢愉。
然而当夕阳西下时,又触动了作者人生无常的愁苦。
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感慨何必要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下泪,因为人生之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语似旷达,其实抑郁伤感。
现在来看此词。
一江秋水,天光云影徘徊其中。
万里长空鸿雁初飞,正值重阳。
“携壶结客何处?”一问。
水调歌头游泳解析
![水调歌头游泳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62e1a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4.png)
《水调歌头·游泳解析》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解析一下《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开头这几句,写出了作者行动的迅速和豪迈。
刚在长沙喝了水,马上又到武昌吃鱼,接着就去横渡长江。
想象一下,那种意气风发的样子,多有气势呀!“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不管江面上有多大的风浪,作者都不怕,就像在自家院子里散步一样轻松自在。
这体现了作者的勇敢和自信。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一次学校组织户外活动,要徒步走很长的路,有的同学走了一会儿就累得不行,抱怨路太难走。
但是有个同学就像词里说的那样,不管多累,都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最后顺利完成了活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作者在这里引用孔子的话,感叹时光像江水一样不停地流逝。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江面上船的桅杆在动,龟山和蛇山安静地矗立着,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正在展开。
一座大桥横跨长江南北,天险变成了通途。
这展现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作者还想象了未来要在长江上建更多的工程,让高峡出现平湖。
如果神女还在,一定会惊叹世界的变化。
同学们,整首词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祖国建设的歌颂,充满了豪情壮志。
比如说,咱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要像作者那样,勇敢自信,不怕困难,相信自己一定能克服。
希望同学们能从这首词中感受到力量,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好啦,今天关于《水调歌头·游泳》的解析就到这里啦。
课文鉴赏水调歌头解析
![课文鉴赏水调歌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57b6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6.png)
课文鉴赏水调歌头解析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之一,这首词以其优美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而闻名。
下面是对《水调歌头》的解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于1079年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共12句,每句均为四言。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整篇词以描写桃花为主题。
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展现出苏轼的旷达豪迈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苏轼提起月亮,并向青天抱问,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神秘莫测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苏轼通过对春水、春风和绿杨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和逝去往事的思念之情。
他用“春水绿如蓝”来形容春水的清澈和明亮,用“春风拂槛露华浓”来描绘春风轻柔的丝丝拂动,用“绿杨烟外晓寒轻”来描绘绿杨的婀娜多姿。
这些句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同时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故乡和往事的思念之情。
词的结尾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通过对葡萄美酒和琵琶的描绘,苏轼展现了他愉悦的心情。
他想要把酒与琵琶结合起来,体现了他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词以诗人自身的感悟和意境为主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词中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在鉴赏这首词时,我们不仅要欣赏其美妙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唤起读者对逝去时光和故乡的回忆与思念。
他在词中抒发的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总之,《水调歌头》是一首包含着深刻感悟和美丽意境的词作。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苏轼表达了对故乡和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并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词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独特的意境,成为了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水调歌头欣赏解析
![水调歌头欣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a21912580216fc700afd49.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年代:宋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作品赏析【注释】:①大曲(1076)。
行纪》:月长圆。
”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月与人、仙世界。
与“入世”“不应有人不圆”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解析
![《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405d5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6.png)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解析《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的作者是宋代词人叶梦得。
全词如下: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上阕描写了深秋的景色和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下阙则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对归家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深秋时节的景色,具体来说是描绘了秋天即将结束,霜信已报,菊花盛开的景象。
同时,词中还提到了小窗低户,微路绕欹斜的景色,给人一种幽静、深邃的感觉。
下阙则描写了作者对过去漂泊生活的回忆,同时也描绘了归家路上的景色,如松竹、新雁、边马、胡笳等,给人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
幼儿园教学案例:《水调歌头》解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水调歌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9f3a0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d.png)
幼儿园教学案例:《水调歌头》解析一、引言《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它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词。
本文将通过对这首词的解析,从语言、意境、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深意,为读者揭示这首词的真正魅力。
二、语言的韵律之美《水调歌头》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通过押韵和平仄的组合,使整首词展现出一种动人的韵律之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有”和“天”押韵,“几时”和“问青”平仄相对,使词句的节奏感十分鲜明。
这种韵律之美不仅能够增加词的音乐性,更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描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巧妙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月亮、酒和青天等意象,他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寥孤独的夜晚,进而引发读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明月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月亮作为故乡的象征物的思念,而“把酒问青天”则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渴望和疑问。
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描绘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四、文化内涵的解读《水调歌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解读。
这首词表达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情怀和人生观。
苏轼身处异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家国情怀的追求。
词中所用的酒的意象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文化中,酒被视为一种将思念与情感化为文字的媒介,而在《水调歌头》中,作者通过把酒跟青天对话,暗示了他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将酒与情感相结合的文化内涵使词的意义更为丰富和深远。
五、本文的观点和理解通过对《水调歌头》的分析和解读,我认为这首词的真正魅力在于它通过细腻而动人的语言表达和意象描绘,诉说了人们对故乡的浓浓情感和对温暖故乡呼唤的渴望。
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提醒着我们珍惜家乡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这篇文章的解析,我们对《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语言之美、情感之深以及文化内涵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知识精讲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知识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d584b32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7.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苏轼的这首词是中秋咏月诗词中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苏轼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词集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本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苏轼41岁,时为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未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乘酒兴正酣,于是挥笔写下了此词。
二、课文解析三、文章结构四、课后习题1.《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答案】情感的变化轨迹:①词以问月开篇,引发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情感高亢激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有幽默的别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感转为通达、豪放;②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议论,情感通透、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出美好的祝愿,情感热烈而奔放。
人生思考: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回到对人间的留恋。
他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
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婵娟”。
这是最明智也是无奈的选择。
2.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
《水调歌头》音韵解析
![《水调歌头》音韵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d5ba6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1.png)
《水调歌头》音韵解析《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以其精妙的抒情和优美的音韵著称。
本文将对《水调歌头》的音韵特点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经典之作。
一、整体音韵特点《水调歌头》总体上采用了平仄相间、押韵工整的格律。
以平仄音节为基础,并运用押韵手法来增加词的韵味。
整首词以平仄二字韵为主,同时穿插了一些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的音节组合,使词调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二、开头音韵《水调歌头》的开头是“明月几时有”。
首句即展现出了苏轼的情感表达和音韵的独特魅力。
其中,“明月”韵脚平仄平,紧接着就是“几时有”韵脚平平仄仄。
这种变化的平仄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使得词的开头就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三、押韵手法1. 韵脚交错的运用《水调歌头》中,苏轼灵活运用了韵脚交错的手法,使得每支词都在押韵上显得别具一格。
例如,“明月几时有”中,“明月”押“人房”;“人”押“欢眉”;“房欢”押“辞君”;“君辞”押“怨阑珊”。
这种韵脚交替变化的方式,使得整首词节奏流畅,琅琅上口。
2. 平仄的转换苏轼善于运用平仄的转换来增加音韵的层次感。
在《水调歌头》中,“夕阳”“斜晖”“芳草”等平平仄仄的平仄组合不断出现,使得词调更富变化。
这种转换的巧妙运用使词的表达更丰满,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内涵及表达方式《水调歌头》以丰富多彩的意象和情感描述,呈现了浓郁的离愁别绪和怀人之情。
苏轼借助音韵的艺术手法,将自己内心纷繁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1. 描绘自然景色苏轼以明月、夕阳、芳草等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描写使词中透出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现实的苦楚。
2. 表达离愁别绪《水调歌头》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朋友和故乡的无限思念。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样的抒情语句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深深悲凉之情。
3. 追忆旧时情谊苏轼在词中追忆了过去的情感和友谊,以及对故乡的眷恋。
水调歌头全诗拼音解释
![水调歌头全诗拼音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fb33bf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4.png)
水调歌头全诗拼音解释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种特定的诗歌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了韵律上的变化,使得整篇诗歌呈现出一种欢快的曲调。
下面将对水调歌头进行全诗拼音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含义。
水水调歌头以"水"为开头,象征着清澈纯净,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代表着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如江河湖海般磅礴。
调 "调"字表示诗歌的曲调,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曲调形式闻名,诗句间韵律的变化给人带来愉悦的听觉感受。
歌 "歌"字代表了诗歌的主题,水调歌头通常以抒发情感、赞美自然或表达哲理为主题,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头 "头"字表示水调歌头是一首完整的诗歌作品的开头部分,它引领读者进入整个诗歌的世界,引发读者对后续内容的期待。
全 "全"字强调了水调歌头作为一种诗歌形式的完整性,无论是在韵律变化、主题表达还是情感抒发方面,都要具备完整的结构。
诗 "诗"字是对水调歌头这种文学形式的总称,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拼音 "拼音"将水调歌头诗句按照音节进行拆分,使得诗歌的发音更加准确,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其中的韵味。
解释"解释"部分是对水调歌头的意义进行解析,通过拼音的解释,使读者对诗中的意境、思想和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水调歌头全诗拼音解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诗歌形式,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更好地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水调歌头作为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颂,它将继续为后人提供启迪和灵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水调歌头全诗解析
![水调歌头全诗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36ae0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9.png)
水调歌头全诗解析【词意】: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原词】:水调歌头·中秋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词上片望月,既怀超宜兴致,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人。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
苏轼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诗中他并没有陷入抑郁惆怅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皎洁的明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呢?我不禁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月亮如玉似盘,不知道在月宫里,今天晚上是一个什么日子?
我很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恐怕月宫里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与凄凉。
浮想联翩中,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玩赏着随人舞动的影子,天上虽然有琼楼玉宇又怎能比得上人间的幸福美好?
月光从朱红色的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洒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儿。
明月啊!你总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侯才圆呢?
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的变迁,就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
只希望远方的亲人能够永远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