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批评

合集下载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美国一种文化批评理论,旨在破除旧有历史观的局限,探究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重点关注边缘化历史群体和他们的文化经验。

这一理论强调文本和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文本不仅是社会历史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是历史与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文本的研究需要结合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历史现象的背景,以全面了解历史的多重维度。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反抗主流正统历史观的文化批评理论,主张关注被历史学界忽视的边缘文化,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想象力和权力关系上反映的文明表现。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较少关注文本的内在美学特征,而更注重文本如何反映出作家自己的时代,以及作品如何与社会和政治权力关系相互作用。

新历史主义对美国文学史的传统分类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要求重审历史文本,并深入挖掘隐含的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1.强调历史背景:新历史主义强调文本的阅读必须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文本在历史时期内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文本、历史事件、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分析,新历史主义可以探讨文本背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和建构。

2.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强调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并且关注文本中的话语和意义形成过程。

通过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深入挖掘隐含的社会和政治想象,并探究作家的文学风格和意识形态。

3.关注边缘文化:新历史主义主张关注边缘化的文化群体和他们的文化经验。

他们在历史和社会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反映出历史象征和文化价值的多样性。

4.阐释权力关系:新历史主义对文本和社会中不同的权力结构和关系进行反思和阐释。

通过对权力结构的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权力罗曼史,从而推断文本所存在的社会制度和方式。

5.认为历史是主观建构的过程: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客观的记录,而是一种主观建构的过程。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演
化出了许多不同的版本。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源自古典历史主义的衍生研究,它的焦点是
在相关的历史背景下,以及文本中的历史事件、实践及观点等,对文本进行批评。

通常来说,这种批评方式旨在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查看文本作品中所提出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并大胆提出建议等。

新历史主义批评可以探究文本,并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进行评价。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包括:恰当地研究文本的历史背景;充分理解文本
的历史指向;认真阅读文章,找出它的核心涵义;关注文本中的历史真实性;思考作者的历史
意图;探讨文本的历史影响;比较相似的文本;研究文本的结构和表达;以及分析文本是否符
合历史真实性等。

同时,新历史主义批评者还可以发起关于文本的地方话语讨论,丰富对
文本的解读,以达到更多突出文本新闻特色的目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对于文本的研究和评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新颖的
思路,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丰富因素,从而发掘其中的价值。

它使读者能够从
本文中获取更多信息,探究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历史时期。

因此,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对读者而言是极其宝贵和有价值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

第一.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们注重揭示作家人格力量与意识
形态权利之间的非一致性,即特定时代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
识形态话语并非必然成为作家和人们实际生存方式中的主要形
收稿日期:2007—05—15 作者简介:朱冬梅(1973一),士,湖北荆门人.讲师,硕士,研 究方向为吏艺理论、影视文学。
万方数据
式,以此来解说异己力量存在盲g台{盎性。玩治阶级往往大力宣扬 社会秩序的观念,但是这并不表示每个人便臣服那种说教,相反, 强调秩序的重要乃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麓咯。。对秩序的说教式 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那种蠢蠢欲动、桀骜不驯,并被视 为对秩序构成威胁的下层社会力量的反映。叭”所以,尽管整个 权利话语系统规定了个体权利的行动方向。但这种强制性话语 与人们实际行为尤其是作家内在自我不会完全吻合,有时甚至 会产生彻底的反叛和挑战。多利莫尔在她的‘政治的莎士比亚’ 导言里指出,为了合法化,主导意识形态一方面通过信仰、日常生 活实践、社会机构等来施加其影响.以巩固现状;另一方面则把部 分人的利益说成是大家的,以抹杀社会矛盾、社会分歧和斗争。 在此策略之下,社会则被设想为一贯、安定的整体。多利莫尔认 为,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的普罗斯昔罗就是一十致力于保持 其领土的完整不容其被外界浸染的这样一个典型范例。通过对 莎士比亚的‘赏罚不爽)、‘亨利五世)等剧中下层社会力量的分 析,他指出,这些下层人物尽管在剧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但在政治 权成面前,却没有发言的余地,这种蓄意把危险的异己因索压抑 下去.或在描述的过程中不予肯定并加以抹除的做法.其实暗古 着质疑。使人警觉。
第二,新历史主义通过对历史或文学文本的政治功能—— 巩固和破坏的分析.以揭示文学参与政治实践的复杂性。新历史 主望并不把这两种关系简单地视为只与作者意图或作品效果有 关的政治态度或素质,而是当作一个既在的社会秩序维持其自 身或遭捌破坏的历史和文化过程的—部分。

新历史主义批评解读文学作品

新历史主义批评解读文学作品

新历史主义批评解读文学作品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这种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而是受到当时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观点中,文学作品被视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回应和反映,而且作品的意义和解读也取决于历史语境。

新历史主义批评强调了权力关系、社会阶级、种族、性别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这种批评方法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偏见,以及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作品创作的影响。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新历史主义批评者会关注作品中的历史事件、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作品的意义和理解。

他们还会探讨作品中的权力关系、社会冲突以及文化认同等主题,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此外,新历史主义批评也强调了文学作品与权力、权威和话语的关系。

批评者会关注作品中的权威性声音和边缘化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如何反映和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总的来说,新历史主义批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强调作品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作品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偏见,从而丰富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第七章新历史主义

第七章新历史主义

一、什么是新历史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阐释文学文本 文本的 文本 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特定的批评方法,又 历史与文化 称“文化诗学”。 1)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某些类似之 处在于对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强调 2)不同之处在于对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有 不同理解性 (二)历史的文本性
第七章
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批评
第一节、新历史主义批评
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地上升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地上升的。 20世纪的文学几乎完全推翻了原有的文学 世纪的文学几乎完全推翻了原有的文学 世纪70年代末 研究范式,但在20世纪 年代末, 研究范式,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种新 的文学批评方法却体现出一种回归的特质, 的文学批评方法却体现出一种回归的特质, 这就是新历史主义批评。 这就是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历史的文本性 传统的文学与历史史观:
历史是真实的再现, 文学是以想象和虚构为基本特征。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 “历史”是 “事实与一个观念构造的
结合” 1)我们只能以文本的形式记录历史 2)历史必然具有文本的某些特质,如 虚构性,阐释上的多义性。 3)“历史”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仅 仅是一种“历史表述”
新历史主义批评反对那种把文学作品视为 自足的、 自足的、独立的符号体系的形式主义观 认为文本属于特定的历史, 点。认为文本属于特定的历史,植根于 一定的社会权利体制之中并受其制约。 一定的社会权利体制之中并受其制约。 例1:莫里哀伪君子和光明的尾巴 : 样板戏” 例2:对“样板戏”的理解 : 但此历史非彼历史,因为历史是具有“ 但此历史非彼历史,因为历史是具有“文 本性” 本性”的。
(一)文本的历史性
艺术作品是一番谈判( 艺术作品是一番谈判(negotiation) ) 以后的产物, 以后的产物,商谈的一方是一个或一群创 作者,他们掌握了一套复杂的、 作者,他们掌握了一套复杂的、人所公认 的创作成规,另一方则是社会机制和实践。 的创作成规,另一方则是社会机制和实践。 为使谈判达成协议, 为使谈判达成协议,艺术家需要创造出一 种在有意义的、 种在有意义的、互利的交易中得到承认的 通货。 通货。 —— 格林布拉特

历史与文学———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历史与文学———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历史与文学———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摘要: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之“新”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后者把文学看成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新历史主义者则看到了历史的文本性和其中的虚构成分,把历史话语中的真实限制在一定的观念构造之中。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历史叙述互文性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界风靡一时,但很难把它看成是一个观念明确、方法固定的严格的批评模式。

与其说“新历史主义批评”提供了一种解读文本、评价作品的新方法,不如说它启发了人们对待文学,理解历史,把握处理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新观念。

“新历史主义”由于有共同的关注对象——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共同的批评目标——以历史的观点看待文学,共同的理论追求——把当代社会中的新观念新方法运用于文学与历史关系的揭示,以体现新历史主义自身的前卫性与独创性,因此,它仍以一种新的学术思潮和新的批评流派的姿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索。

新历史主义概述“新历史主义”的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斯蒂芬•格林布莱特(StephenGreenblatt,1943—)。

他在1982年《文类》(Genre)杂志的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以后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

格林布莱特由于受到同时代的新潮思想如新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的影响,他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有异于传统的历史主义批评方法,而以全新的姿态博得了学术界的好评。

与某些专事理论建构的学者不同,格林布莱特在重视对自己的批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的同时,从不忽视具体的批评运作对日益完备的理论形态的促进作用。

正如他所强调的,新历史主义首先是一种实践而不是教条[1]。

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有其合理的和必然的历史原因。

20世纪的西方文学批评经历了从实证式的社会历史批评到注重文本细读的形式主义的新批评再到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批评的几次转折,批评界出现了日益严重的非历史倾向,传统的历史主义或者叫做旧历史主义受到怀疑和抛弃,文学与历史、本文与语境的关系受到忽视。

第十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第十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个人意识与历史叙述》
李陵事件的打击以及汉武帝时皇 权在文化上的控制力还远未登峰造极, 使《史记》的历史叙述有了强烈的抒 情的色彩,在历史客观叙述中,融入 了著作者司马迁的个人叙述,以自己 的价值观、思想观衡量评价史实。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错综变化的叙述形式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一、发展过程
新历史主义
新批评的衰落
与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一起兴起
70年代末和80年代早期
研究方法有着共同的对历史文化关 注的倾向,新历史主义渐渐兴起,于 1982年葛林伯雷第一次提出了“新历 史主义”这一概念。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理论概述
宣称所有的历史是主观的,是被人写出来的,
历 写的人的个人偏见影响了对过去的阐释 史
是 一 种
历史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某种真理,也从来不会 给我们有关于过去事件的完整的精确的图景


历史与其他学科一样,是思考与描
述世界的一种“话语”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理论概述
文本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形成文化,
将文本历史化。
文本于是成了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成 了存在于作者、社会、习俗、制度和社会 实践的文化网络中的社会性文本。
在文学分析的实践中强调所有人类活动 的相关性,是一种对话性的文本阐释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五、个案分析
看葛林伯雷如何使艺术作品成为各方“谈判”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 的社会话语和审 美话语中间存在 着“流通”
构成了现 代审美实践的 核心,艺术作 品也是一番流 通的产物
是创作者 与“社会机制和 实践”“谈判” 所形成的“协议” 性产物

论新历史主义批评

论新历史主义批评

论新历史主义批评◎陆 扬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主义紧衔解构主义走红文坛,在保罗·弗莱看来,虽然它主要以文艺复兴文学为其研究对象,但影响很快波及其他领域,在今天也还余音未绝。

海登·怀特早在1973年发表《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可视为新历史主义的先驱。

以格林布拉特等人在1983年创办的《表征》杂志为标志,新历史主义批评勃兴之后,其另一个别称是“文化诗学”。

而在阿尔都塞、福柯、巴赫金、格尔兹等各路影响中,福柯的权力理论首当其冲。

艾伯拉姆斯认为新历史主义批评可以佐证他一以贯之的“文有所为”的立场。

但是新历史主义断言文学影响历史一如历史影响了文学,这个命题对于文学的历史功能的估计,似乎多少还是过于乐观。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文化诗学 格林布拉特 艾伯拉姆斯 弗莱〔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8-0079-07 新历史主义批评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90年代。

有鉴于它是紧衔着解构主义走红文坛,而且时当解构主义遭遇来自左右两翼的批评,新历史主义有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后来者居上,替代解构主义,成为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的第一范式。

虽然,范式嬗替、时时更新的观念,随着理论本身生生死死的浮沉,业已风光不再,但是在耶鲁大学文学教授保罗·弗莱看来,虽然新历史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早期现代”英国文学,但影响很快波及其他领域,甚至可以说在今天也还余音未绝。

他这样归纳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方面: 新历史主义事实上自己用“早期现代”这个词取代了“文艺复兴”。

实际上它近年来在许多领域或时代,都在改名换姓,如用“漫长的18世纪”替代“新古典主义”,“后期18世纪与早期19世纪”替代“浪漫主义”等,意在提醒学者们,这些时代充满动荡,多元并存,抵消了这样那样的主导知识潮流。

①弗莱认为,以上变化是反映了历史研究近年来的大势所趋,故而这里当可见出历史研究,而不仅仅是历史主义,对于文学研究产生的总体影响。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强调了文本与历史的联系,
关注文本中所呈现出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该理论源自20世纪80年代
的美国,走出了早期的结构主义和新批评。

新历史主义创始人称其研
究的对象是“意识形态历史”,即那些已被认为已经被史学界弃之不
用的历史。

新历史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一个构建的过程,历史文本与历
史事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

文学作品被视为文化生产的一部分,因此
当代社会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新历史主义关注的是文本所呈
现出的权力、政治、性别、种族和阶级一级往外的关系,它试图通过
文本揭示出历史事件的本质。

新历史主义的优点是它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它鼓励学者在研究文
本时保持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有文化观念和偏见,同时也
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然而,新历史主义的一个缺点就是它关注的角度和思路上可能带
有明显的偏见。

学者有时会过分依赖于历史信息,在它呈现文本的解
释时把文本本身的价值忽略。

此外,新历史主义也被指责为过分关注
美国文本的分析与解释,无法真正关注到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之,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理论,它挑战
了传统文学批评的限制和缺陷,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缺点。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80年代得以正式命名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1943——)。

他在1982年《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以后这个称谓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艾德里安?蒙特鲁斯等。

由于新历史主义理论来源的复杂性、批评取向的多样性以及它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的松散性和跨国性,造成了对其归类评析的特殊困难。

尽管如此,人们对其基本内涵还是形成了一些大致趋同的看法。

这些大致趋同的看法体现了作为一个批评流派的不可取代的共性,这种共性可简洁地概括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

“新历史主义”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回归历史的方式是独特的,不是要简单地回复到旧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

它吸收了非历史主义批评的若干成分,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一些理论成分。

新历史主义批评要回归的“历史”不是所着力考察的以、制度为主的状况,而是一种“性的”历史。

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历史主义批评。

正如格林布拉特自己所承认的,他们的批评实践很难划入哪一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营垒,只能置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来加以说明。

另一个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也说过:“新历史主义既过于历史化,又不够历史化,既过于形式主义,又不够形式主义,而这完全取决于以何种历史和文学理论为基础来对其加以评判。

”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特征论文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都具有文本性,从文本性出发,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新历史主义;特征;文本性;政治性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舶来品,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

20世纪80年代,在渡过了西方“历史主义危机”之后,人们又重新追问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之下,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以反抗形式主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征。

一、历史与文学(一)历史是什么。

从历史理论来说,新历史主义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历史观而言的,这最主要表现在它对历史的性质的再认识上。

而对“历史是什么”的回答,构成了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历史观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可供客观认识的领域,历史是独立于历史研究者认识主体的、独立于他的研究手段(“发现”)和工具(“语言”)的实际存在。

如果历史研究者在把握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和排除主观因素,透明地运用其语言工具,他就能够再现般发掘出埋藏在时间风尘下的“史实”,并由此获得关于历史的不容置疑的“真理”性发现。

在新历史主义看来,上述的历史观是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映,它本身就是非历史的。

历史研究者的主体(“人”)和他的工具(“语言”)本身都是历史的产物。

任何具体的人在借助语言而把目光投向过去的时候,他的视点和视野都已经被限制在某一现刻历史、语言的历史沉淀以及它们错综的复合影响之中。

展现在他眼前的不过是他所看见的历史,而不是“历史本身”。

因此,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现时的人对过去的一种“知识”,这种知识以话语的形式存在,它是被写出来的。

至于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他们则不管,他们认为历史主要由一些文本和一种阅读、阐释这些文本的策略组成。

对此美国文艺理论家海登·怀特说:“从这种观点看,‘历史’不仅是指我们能够研究的对象以及我们对它的研究,而且是,甚至首先是指借助一类特别的写作出来的话语而达到的与‘过去’的某种关系。

新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新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新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政治的相
互关系。

新历史主义的关键概念包括权力、历史、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

新历史主义批评者认为文学作品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受到该时代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人创作的产物,也是文化和历史的反映,是权力关系和社会问题的表达。

新历史主义批评者通常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

他们关注历史的片段、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和边缘群体的经验。

通过对历史主题的重新解读和社会权力关系的分析,他们试图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各种文化现象。

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的相互关系,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诠释和再现,以及文学作品对历史事件的反应和影响。

他们认为历史是被叙述和重构的,因此不同历史记载可能存在差异。

他们试图揭示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和隐含的意识形态,挑战权威历史叙述的普遍性。

新历史主义注重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评,强调文本内外的各种因素。

他们认为文本和历史密切相关,不能被隔离开来分析。

他们通过文本所传达的语言、符号和意象来研究历史和文化。

他们关注作家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和文化模式,以及作品中展
现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冲突。

总之,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政治相互关系的文化批评理论。

通过重新解读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现象和权力关系,揭示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和意识形态,他们试图理解文学作品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的意义和影响。

论文-对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解与遐想——结合陈忠实小说《白鹿原》

论文-对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解与遐想——结合陈忠实小说《白鹿原》

对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解与遐想——结合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一、整体理解与学习解读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文论界的认可。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指由美国批评家史蒂芬·格林布拉特所代表的一种文化批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

这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行一种综合性解读,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另外,新历史主义关注文学的政治功能及其运作方式,把文学看作是一种揭露、批判和反抗的行为。

其次,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维度,所以在进行文学批评和文本阐释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文化批评特色。

再者,新历史主义批评与旧历史主义的区别还在于视角转移,新历史主义批评多数通过描写家族史发展来当时影射社会。

强调历史无主角、无主流,是百姓日常性的存在,源于小民百姓近乎本能、无意识的生存活动。

新历史主义下的文学正如是用文学来书写历史、创造历史,形成一种新的历史文本——精神史、心灵史。

历史小说所描绘的是作家想象虚构的世界,历史的背景和事件空虚化,但是它又始终关注着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全新角度切入去描绘另一层历史的真实,用现代的历史方式艺术地把握历史。

《白鹿原》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主要侧重于巨细无遗地描绘日常生活琐碎。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同时作品摆脱一元论的论述,全书叙述呈现出四元论甚至多元论的局面。

通过学习新历史主义批评以及对《白鹿原》的理解,我们从以下五点作了一些探讨(详见课件内容):(一)人物格调:反崇高倾向——人物命运千变万化,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历史。

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论文摘要]新历史主义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它的产生具有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学批评自身发展的原因。

新历史主义具有许多独特的新特点。

福柯哲学、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等多种理论都是斯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历史文本新历史主义于1982年登上舞台,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在《文类》杂志的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新历史主义”的旗号。

它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历史文学转向中最主要的后现代文学批评思潮之一。

它把历史的纬度重新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历史和文本构成生活世界的一个隐喻。

文本是历史的文本,也是历时与共时统一的文本。

”作为一种文本分析形式,新历史主义日益受到关注,它不仅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也已渗透到了其它学科中去。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背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主要受到了以下两方面的影响:1.旧历史主义存在严重缺陷,旧历史观被唾弃传统的历史观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可供客观认识的领域。

历史是独立于研究者、认识者的,也独立于研究手段和工具。

如果历史研究者能够在把握历史的过程中排除主观因素,公正地、中性地使用语言工具,就能够发现历史“真相”,获得关于历史的不容置疑的“真理”。

基于这种认识,旧历史主义强调社会发展规律存在的可能和必然作用性,并允许作长期的社会预测;把思辨的历史哲学看成是一种模式,利用这种模式可以解释具体真实历史的发展方向问题。

然而这种历史观存在很大缺陷。

其一,任何研究活动都存在主体意识的参与,没有纯客观的研究;其二,任何主体的参与,都会或多或少地烙上某时某地的时空意识的印迹,对历史的纯过去性研究亦不存在;其三,历史是一种动态的背景,只有当“历史”成为过去时,通过现今的讲述,才称其为“历史”。

文学与历史的契合——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文学与历史的契合——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学与历史的契合——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姓名:朱冬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王耀辉20060501文学与历史的契合——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作者:朱冬梅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高建青.黄志刚从"回到历史"到历史的虚无--对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4)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最终新历史主义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2.期刊论文赵治浅析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科技信息2010(16)新历史主义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它的产生具有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学批评自身发展的原因.新历史主义具有许多独特的新特点.福柯哲学、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等多种理论都是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3.学位论文李慧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2006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文艺复兴文学研究领域,它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前期的英美文学批评界和文学理论界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它的产生,与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学批评界倡导恢复对“历史维度”的重视,与西方历史哲学的理论观念对传统历史观的颠覆,与6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的兴起以及80年代美国学术界“历史文化转向”的发生等背景有一定的关联。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开放的理论形态和恢宏的理论视野。

它融合西方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一些理论,借鉴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形成了新历史主义批评特有的历史观、文学观以及“文化诗学”研究方法。

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历史存在形式的本质是一种文本或一种话语,不可避免会带有叙述者的主观虚构和想象色彩,历史真实只能是忽略阐释策略和阅读语境的相对真实。

课件-文学概论--新历史主义批评

课件-文学概论--新历史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主张将目光投向那些正统史家或不屑 关注、或难以发现、或识而不察的历史细部,进 行纵深开掘和独特的自我阐释,进而构筑出各种 复线的小写历史。
传统历史主义者认为历史的绝对客观是不存在的, 历史是由人阐释出来的,人必然会将自己的主观 性参与进行。在文学中,作家不是历史的旁观者, 而是积极介入者,不是为历史做笺注,而是与历 史交融。
新历史主义批评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 和文学界。首先是由美国批评家史蒂芬·格林布 拉特倡导并确立其称谓,强调用不同于旧历史主
义的新的历史维度和方法来阐释和分析文本,为
思考文学与历史、文化、政治等之间复杂关系提 供了很多新的思路。
1、真实性。认为历史是过去的生活经验的真实 记录,是可信的,察古可以知今,历史可以作为 现在与未来的借鉴。
新历史主义还刻意打破正史的必然性、规律性的书 写,喜欢发掘事件的偶然因素,并通过对历史偶 然因素的渲染,加入自己对历史进程的参与欲望 与主观态度。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批判色彩很浓的学术思想,它 的矛头直指官方的、主导的意识形态,采用边缘 化的策略:关注边缘人物、截取边缘史料、采取 边缘立场、得出边缘结论,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深 层基础露出破绽。
2、确定性。历史是有本质有规律有目的的,有 确定性的,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得民心者得天下 等一向被认为是历史的规律。
3、英雄化或官方化。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历史, 英雄创造了、改变了历史。
1、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2、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3、客观历史的主观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 4、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
小说常常撷取具体事件突发的偶然性来大写特写, 而刻意回避历史的必然性。如白嘉轩发现风水宝 地并因之发家,是憋了一泡尿的缘故;芒儿因一 次调情而由一个卓越的木匠走上了土匪生涯;鹿 兆海白灵在决定各自参共参国的命运大事时,是 由一枚铜板掷出来的等。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探源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探源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探源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的一种。

它最初发源于德国,于1970年代由福柯、布鲁尔尔和舒尔茨等作家被广泛提出。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批判理论,它重视文本的历史环境,以及文本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也强调以文本本身作为实现文本所展现历史性的唯一方式。

它属于课程、方法和理论最宽泛的框架,涵盖了多种方法、研究和提出批评剖析。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最初由德国学者Max Horkheimer提出,在他的《萨特主义的社会理论》一书中,他提出了新的方法,即历史与理论的联系。

他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既受历史影响又可以成为影响历史的因素。

他的观点深受法国学者福柯的受宠,由他主导的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应运而生。

福柯以历史主义为指导,将艺术归为历史客观实体,将艺术看作文化历史流派研究对象,将形而上学构思转变为历史事实的紧张关系,并将文学史引入批评研究。

此外,布鲁尔尔和舒尔茨也是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发起者之一。

他们相信,文学作品的本质应该是通过以反思性的引导而获得的,从而使文学批评升华到改造某种语境和文化内涵的层面。

对文学作品具有审美意义,全面考察其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状况,以及作品价值形成的历史根源。

这两位学者将文学作品看作一种某种社会历史状态的反映,可以用来突出变迁无常现象,并认为只有通过历史研究,才能真正反映出文学作品的语义和文脉。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提出,使文学批评的范围从艺术纯粹性扩大到研究和改造社会历史,它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并在文学批评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提出,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历史主义批评2009张少康

新历史主义批评2009张少康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又称文化诗学Cultural Poetics),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注重考辨文本的文化与历史因素的文论流派。

代表人物:斯蒂芬·葛林伯雷、路易斯·孟酬士、乔纳森·多利莫尔等新历史主义的正式起源,是以一些发表和出版于1979至1980年间的论文和专著的出现为标志的,其中包括斯蒂芬·葛林伯雷的《即兴作品和权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造型》以及路易斯·孟酬士和乔纳森·多利莫尔等人所写的一系列著作。

斯蒂芬·葛林伯雷在发表于1982年《文类》杂志的文艺复兴论文集的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历史主义”这一称谓。

但又由于其对文化、历史、文学和一系列别的有助于决定文本的意义的因素的更为广泛的关注,葛林伯雷和他的追随者后来相信“文化诗学”这一术语比“新历史主义”更贴切地描述了他们文本分析的方法葛林伯雷主编的杂志《表述》大量发表了他本人和其他一些学者研究英国文艺复兴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方法的共同倾向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或“文化诗学”的美国学者布鲁克·托马斯曾将新历史主义分为“具体”和“一般”两个层面:“具体而言,它指与《表述》杂志的有关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斯蒂芬·葛林伯雷的研究工作。

一般而言,它指就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这个概括是比较符合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实际的)(一般而言。

新批评派认为一个文学文本是一种客观的艺术品,它的存在是独立的,甚至可以不依赖于文本的作者、读者与文本产生的时代(世界)。

认为一个文本的意义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细读”当中,这种“细读”甚至能够产生出一种不带任何偏见的、客观的有关文本意义的解读←→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对文本的阅读与阐释必须联系与文本产生的文化与历史等相关因素(通过阅读福柯的社会和文化研究,文化诗学的批评家学到了福柯对文学、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无休止的质疑,就像福柯一样,他们拒绝接受传统的、陈词滥调式的答案。

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理论1、新历史主义批评,无疑就是当今号称后结构主义的令人眼光缭乱的各种批评思潮中,与马克思主义最有缘份的一种。

“新历史主义”一词算来并不很新。

早在1972年,一位名叫威斯利·莫里斯的批评家,就出版过一部名为《走向新历史主义》(Toward a New Historicism)的文字批评著作。

之所以取名为“新历史主义”,作者说,是因为他发现本世纪美国批评的很大一部分,是从根本上渗透着一种历史主义态度。

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向。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互文性”理论。

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

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它突破了文学学科的森严壁垒,拓展出多维的研究空间,走向开阔的跨学科研究。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具有既消解又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性。

所谓历史的“本来面目”只不过是作者的历史观念的自我塑造的产物,只不过是意识形态对尘封的僵死的史料进行选择、编织、阐释和重塑的结果。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征显示出对所谓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

2、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理论基础: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3)性欲学说4)精神分析学说,在本世纪初,阿德勒和荣格修正的重点在于幼儿性欲学说;三四十年代,以沙利文、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为代表,创立了新弗洛伊德主义。

3、原型理论与艺术家的集体无意识相联系的重要概念是原型。

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一词意指一种本言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

在史实与文学之间穿行解读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

在史实与文学之间穿行解读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

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对旧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反叛和突破, 它重新定义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新途 径。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我们可以更深入 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复杂关系,更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参考内容二
参考内容三
引言
引言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近年来备受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历史与文学 的相互关系,认为历史与文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在这种观点下,文学不 再是独立于历史的领域,而是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历史因素紧密相连。本次演 示将通过探讨历史与文学的渊源、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概述、应用及反思,来 阐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探讨历史与文学关系中的重要性。
基本内容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也重新审视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在旧历史主义的 理论中,文学被视为历史的反映,是历史的载体和工具。然而,新历史主义却认 为,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二者之间既有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有 互相影响、互相塑造的关系。文学作品不仅表现了历史的某些方面,也参与了对 历史的建构和解读。
二、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 的影响
二、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影响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新审视。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强调对文学的历史性、 文化性、社会性和政治性的,这使得中国当代文学得到了重新审视和评价。许多 过去被忽视的文学作品被重新挖掘出来,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与文学的渊源
历史与文学的渊源
历史对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文学作品常常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价值 观和思想观念。而文学对历史的反映则是多维度的,通过文字和想象,文学作品 可以呈现出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形象、文化传统等等。这种反 映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历史的评价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的新历史主义小说
苏童: 《妻妾成群》 余华: 《活着》 陈忠实:《白鹿原》 莫言: 《红高粱》
谢谢观赏
一、美国总统里根 审美与真实之间的功能性区别的确立与取 消是同时发生的。 二、加利福尼亚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 自然与人工相互渗透 三、美国一部畅销小说《行刑者之歌》 “社会话语”和“审美话语”之间存在非 常复杂的流通与渗透的关系。“艺术作品是 一番谈判后的产物。”
历史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 期,反对当时盛行于美国的新批评。与解构主 义、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一起兴起的,并且 受到这些理论方法的影响。 代表人物:葛林伯雷、海登〃怀特。 机关刊物:《表述》。
新批评与新历史批评
新批评认为一个文学文本是一种客观的艺 术品,它的存在是独立的,甚至是可以不依赖 于文本的作者、读者与文本产生的年代。根据 新批评的观点,一个文本的意义就产生于对文 本的“细读”当中,这种“细读”甚至能够产 生出一种不带任何偏见的读、客观的有关于文 本意义的阐释。而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是文 化的产物,对文本的与阐释必须要联系与文本 产生的文化与历史这些相关的因素。
历史是一种话语
新历史宣称所有的历史是主观的, 是被人写出来的,写的人的个人偏见影 响了对过去的阐释。因此历史并不能为 我们提供某种真理,也从来不会向我们 提供有关于过去事件的完整的精确的图 景,历史与其他学科一样是思考 的虚构的叙事话语,对它的阐释需要 修辞性的阐释。他引用弗莱的理论, 认为历史接近于诗歌,属于话语写作 的范畴,在历史中存在神话式的情节 结构,它本质上是一种杂交式的文类 ,使历史和诗歌结合的产物。
文本解读:此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葛林伯雷将自己置身于马克思主 义和后结构主义两方面的关系中,考察新 历史主义与过去几年间持续升温的理论热 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新历史主义关 于审美与社会的关系的新见解。第二个部 分中以三个例子来论证资本主义的艺术话 语与社会话语这两种话语实践间复杂互动 的关系。
文本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形成文化
新历史主义关注历史,并关注形成历史的 各种文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将历 史文本化合话语花之后,他们又将文本 历史化。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文学文本 是各种社会力量的场所,一方面,它是 社会文化的语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 他自身也对这种社会文化的形成起着重 要作用。
文艺复兴研究与文学研究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的批评实践主要集中于两个 领域:文艺复兴研究和当代文化研究,在英国的文 艺复兴研究中,他们更关注描述历史的方法,与文 学文本究竟如何与历史构成同谋关系;而在当代文 化研究中,他们更关注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是如 何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相互流通,并构成同谋关 系。 新历史主义的这种方式,被伊丽莎白·福克斯 杰诺维塞成为“文化解读”即:分析文本赖以产生 的文化和体现在文本中的文化。
新历史主义
一、细读文本:《通向一种文化诗学》 二、新历史主义的发展、理论、研究方向 三、中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
《通向一种文化诗学》
这篇文章是斯蒂芬〃葛林伯雷于1986年9月4 日在西澳大利亚大学所作的演讲。斯蒂(Stephen Greenblatt,1943—— )。美国学者、文学批评 家和文学理论家。生于波士顿,成长于马萨诸塞 的剑桥。高中毕业以后就读于耶鲁大学。先后于 1964年、1968年、1969年获得文学学士、哲学硕 士和文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莎士比亚 研究、英国文艺复兴研究和新历史主义理论研究。 此次演讲引起轰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