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化学品危害性分析
小火亡人一氧化碳工作总结
小火亡人一氧化碳工作总结近年来,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屡屡发生,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的毒性极强,一旦被吸入大量的一氧化碳,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而在工作中,一氧化碳中毒更是一种常见的事故。
为了防范和应对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我们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性。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很难被人们察觉到。
因此,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往往来不及做出及时的应对。
特别是在一些封闭的空间,如地下室、车库等,一氧化碳更容易积聚,增加了中毒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一氧化碳中毒的认识,提高警惕性,及时发现和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工作。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一些需要使用燃气设备的场所,如工厂、车间等,我们需要加强对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工作。
首先,要确保燃气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及时清理燃气设备的积碳,防止一氧化碳的产生。
其次,要加强对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对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理。
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我们需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将中毒者迅速转移至安全地带,并进行急救处理。
同时,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协助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找出事故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总之,一氧化碳中毒是一种常见的工作安全事故,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预防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化学品一氧化碳危险特性及有害识别表
危险化学品一氧化碳危险特性及有害识别表品名一氧化碳分子式CO英文名危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危规编号21005化学类别非金属氧化物主要物化性质纯品一氧化碳无色、无嗅、无味的气体。
熔点(0C)-199.1 沸点(0C)-191.4 相对密度(水=1) 0.79 相对密度(空气=1)0.97 临界温度(0C) -140.2 临界压力(MPa) 3.5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禁忌物:强氧化剂、碱类。
燃烧(分解)产物:二氧化碳。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包装运输包装分类:Ⅱ包装标志: 4,14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危险特性燃烧性易燃闪点(0C)<-50 爆炸下限(%)12.5 爆炸上限74.2 引燃温度(0C) 610 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最大爆炸压力(MPa) 0.720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和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对人体侵入途径主要为吸入,其健康危害是一氧化碳通过肺泡进入血液,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近300倍,致使血携氧能力下降,同时新形成的HbCO 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且HbCO的存在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因此,阻碍了氧的释放,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时,如系轻度中毒,中毒者头痛、头晕、耳呜、心悸、恶心、呕吐、无力、意理模糊,甚至昏迷,但昏迷时间短,经脱离现场进行抢救,可较快苏醒。
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不同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见下表,可供参考:CO浓度(ppm)滞留时间(h)对人体的影响程度5-30 对呼吸道患者有影响30 >8视觉及神经机能受障碍,血液中CO-Hgb达5%40 8 气喘70-100 1 中枢神经受影响200 2-4头重、头昏、头疼、血液中CO-Hgb达40%500 2-4剧烈头疼、恶心、无力、眼花、虚脱1000 2-3脉搏加速、痉、昏迷、潮式呼吸2000 1-3 死亡3000 0.5 死亡资料还表明,当一氧化碳中混有其他有害气体时,其毒性成倍增长。
小火亡人一氧化碳工作总结
小火亡人一氧化碳工作总结
近年来,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时有发生,其中很多都是由于小火引起的。
小火看
似无害,但是如果不得当使用,就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对小火一氧化碳的危害进行深入了解,并加强相关的预防工作。
首先,小火一氧化碳的危害不容忽视。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很难被人们察觉。
当一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因此,一旦发现有小火产生一氧化碳,就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其次,预防小火一氧化碳中毒的工作至关重要。
在使用小火时,要确保通风良好,以便及时排除产生的一氧化碳。
另外,还可以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一旦检测到一氧化碳浓度超标,就能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此外,对于一些易产生一氧化碳的小火,还可以选择其他更为安全的替代品,以降低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小火一氧化碳危害的认识。
通过各种渠道,
向公众宣传小火一氧化碳的危害性,教育人们如何正确使用小火,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总之,小火一氧化碳的危害不容忽视,预防工作任重道远。
只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能有效预防小火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远离小火一氧化碳的危害,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本公司地理位置优越,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104、106国道贯穿本市,交通十分便利;是一家集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以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性现代化公司,公司产品主要分为:布袋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旋风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除尘布袋、输送设备以及除尘器配件系列等产品,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进行设计及改造安装非标除尘设备。
先进的生产设备、规范化的生产管理、严格的质量监督、完善的营销体系,在"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企业精神指导下,使我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公司秉承"开拓创新、永无止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不断开拓新技术、新产品,紧跟发展步伐,为振兴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1.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
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闻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
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
2.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一氧化碳-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危险性类别化学品标识危险性标志有毒!易燃!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分子式:CO CAS号:630-08-0危险性理化数据危险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气味:无特殊气味;熔点/凝固点(℃):-205;初沸点和沸程(℃):-191;爆炸上限/下限[%(v/v)]:上限74.2;下限12.5;蒸气压:>101.08kPa;蒸气密度(空气=1):0.97;相对密度(水=1):0.00125;溶解性(mg/L):与水部分混溶;自燃温度(℃):605。
气体。
极端易燃,有爆炸危险。
高压,遇热有爆炸危险。
吸入有毒。
长期暴露有严重损伤健康的危险。
与活泼金属反应具有爆炸性或引起着火。
健康危害现场急救措施头痛,意识模糊,头晕,恶心。
虚弱,神志不清。
由于本品的物理状态,在商业/工业场合中,认为本品不太可能进入体内。
通过割伤、擦伤或病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
眼睛直接接触本品可导致暂时不适。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
用大量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就医。
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如有不适,就医。
吸入:新鲜空气,休息。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给予医疗护理。
食入:禁止催吐,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立即呼叫医生。
身体防护措施消防灭火介质可用:小火:干式化学灭火剂或二氧化碳;大火:喷洒水、水雾或普通泡沫。
禁用:不要在泄漏点或安全设备上用水直接喷洒,否则可能会导致结冰。
泄漏处理措施浓度(mg/m3)当地应急救援单位名称当地应急救援单位电话MAC:未制定PC-TWA:20 PC-STEL:30 消防中心人民医院火警:119急救:110。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危险有害特性及应急防护措施
急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防护
工程防护: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危险有害特性及应急防护措施
标识
中文名:一氧化碳
英文名:carbon monoxide
分子式:CO
分子量:28.01
CAS号:630-08-0
危险化学品顺序号:2563
理化性质
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熔点(℃):-199.1
沸点(℃):-191.4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LD50:无资料
LC50: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
对人体危害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一氧化碳MSDS
一氧化碳MSDS
产品标识及公司名称
- 产品名称:一氧化碳
- 化学品名: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 公司名称:XXXX公司
成分/信息
- 主要成分:一氧化碳
- 其他成分:无
危险性概述
- 呼吸道吸入有害;会导致窒息。
- 高浓度有爆炸危险。
急救措施
- 如果吸入过量一氧化碳,立即将受害者转移到新鲜空气中。
-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或昏迷,立即求医。
防护措施
- 在使用一氧化碳的场所,确保通风良好。
- 接触一氧化碳时,应使用呼吸防护器具。
- 避免接触火源和高温物质。
泄漏应急处理
- 遇到泄露,立即远离泄漏源,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
- 入侵泄漏区域的人员必须佩戴防护装备。
- 封锁泄漏源以防止进一步泄漏。
灭火方法
- 使用适当的灭火剂扑灭火源。
操作处置及储存
- 在操作过程中遵循所有安全操作规程。
- 储存一氧化碳应远离火源和高温区域。
目标器官影响
- 对呼吸和循环系统有危害作用。
环境影响
- 一氧化碳对环境有毒害作用。
废弃物处理
- 废弃物应按照当地法规正确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_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可靠的来源确认信息的准确性。
_。
常见化学品特性
表-汽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标识中文名汽油危险货物编号31001 英文名Gasoline;Petrol UN编号1203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或淡黄色易挥发液体,具有特殊臭味。
熔点(℃)<-60 相对密度(水=1) 0.70~0.79 沸点(℃)40~200 饱和蒸汽压(kPa)/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急性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共济失调。
高浓度吸入出现中毒性脑病。
极高浓度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及化学性肺炎。
可伴有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液体吸入呼吸道致吸入性肺炎。
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
皮肤接触致急性接触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
急性经口中毒引起急性胃肠炎;重者出现类似急性吸入中毒症状。
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征,周围神经病,皮肤损害。
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易燃燃烧分解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闪点(℃) <-18 爆炸上限(v%)7.6引燃温度(℃) 280~456 爆炸下限(v%) 1.4危险特性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建规火险分级甲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出现禁忌物强氧化剂灭火方法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用水灭火无效。
表-石油原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标识中文名:石油原油危险货物编号:32003 英文名:petroleum grude oil UN编号:1267,1255 分子式:/ 分子量:/ CAS号:8002-05-9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暗黄、棕色或绿黑色液体。
熔点(℃)/ 相对密度(水=1) 0.78~0.97 相对密度(空气=1) 沸点(℃)/ 饱和蒸气压(kPa)/ 溶解性不溶于水。
毒性及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毒性LD50:LC50:健康危害遇热分解释出有毒烟雾。
吸入大量蒸气可引起神经症状。
一氧化碳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氧化碳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一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monoxide中文俗名或商品名:Synonyms:CAS No.:630-08-0分子式:CO分子量:28.0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化学品混合物化学品名称:一氧化碳有害物成分一氧化碳含量CAS No.630-08-0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眼睛接触: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
就医。
食入: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禁止使用的灭火剂:闪点(℃):<-50自燃温度(℃):610爆炸下限[%(V/V)]:12.5爆炸上限[%(V/V)]:74.2最小点火能(mJ):爆燃点:爆速:最大燃爆压力(MPa):建规火险分级: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MSDS-CO(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一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monoxide技术说明书编码:94CAS No.:630-08-0分子式:CO分子量:28.0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一氧化碳含量CAS No. 630-08-0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不详侵入途径:不详燃爆危险:本品易燃。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 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危险化学品一氧化碳危险特性及有害识别表
危险化学品一氧化碳危险特性及有害识别表品名一氧化碳分子式CO英文名危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危规编号21005化学类别非金属氧化物主要物化性质纯品一氧化碳无色、无嗅、无味的气体。
熔点(0C)-199.1 沸点(0C)-191.4 相对密度(水=1) 0.79 相对密度(空气=1)0.97 临界温度(0C) -140.2 临界压力(MPa) 3.5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禁忌物:强氧化剂、碱类。
燃烧(分解)产物:二氧化碳。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包装运输包装分类:Ⅱ包装标志: 4,14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危险特性燃烧性易燃闪点(0C)<-50 爆炸下限(%)12.5 爆炸上限74.2 引燃温度(0C) 610 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最大爆炸压力(MPa) 0.720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和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对人体侵入途径主要为吸入,其健康危害是一氧化碳通过肺泡进入血液,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近300倍,致使血携氧能力下降,同时新形成的HbCO 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且HbCO的存在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因此,阻碍了氧的释放,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时,如系轻度中毒,中毒者头痛、头晕、耳呜、心悸、恶心、呕吐、无力、意理模糊,甚至昏迷,但昏迷时间短,经脱离现场进行抢救,可较快苏醒。
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不同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见下表,可供参考:CO浓度(ppm)滞留时间(h)对人体的影响程度5-30 对呼吸道患者有影响30 >8视觉及神经机能受障碍,血液中CO-Hgb达5%40 8 气喘70-100 1 中枢神经受影响200 2-4头重、头昏、头疼、血液中CO-Hgb达40%500 2-4剧烈头疼、恶心、无力、眼花、虚脱1000 2-3脉搏加速、痉、昏迷、潮式呼吸2000 1-3 死亡3000 0.5 死亡资料还表明,当一氧化碳中混有其他有害气体时,其毒性成倍增长。
一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一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Carbon monoxideCAS号:630-08-0分子式:CO分子量:28.01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极端易燃气体。
吸入会中毒。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GHS危险性类别:加压气体类别压缩气体易燃气体类别1急性吸入毒性类别3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生殖毒性类别1A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220极端易燃气体H331吸入会中毒H372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10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P261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71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
——P260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64作业后彻底清洗。
——P270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01使用前取得专用说明。
——P202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
——P280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P377漏气着火:切勿灭火,除非漏气能够安全地制止。
——P381除去一切点火源,如果这么做没有危险。
——P304+P340如误吸入:将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体位。
——P311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14如感觉不适,须求医/就诊。
——P308+P313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
•安全储存:——P403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P403+P233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P405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P501按当地法规处置内装物/容器。
物理和化学危险:极端易燃气体。
健康危害:吸入会中毒。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环境危害:无资料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4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新鲜空气,休息。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给予医疗护理。
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及其防护措施(完整版)
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及防护措施1、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产生泄漏后的危害理化性质: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有毒性气体,分子量28.01,相对密度0.967,燃点609℃,难溶于水,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是易燃易爆气体,其爆炸极限为12.5~74.2%。
泄漏后会导致人员中毒,中毒表现:剧烈头痛、头昏、心悸、恶心、耳鸣、视物不清、四肢无力、呕吐等症状。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使其脱离中毒场所,松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并注意保暖。
轻度中毒者吸入新鲜空气后迅速好转,中度或重度中毒者,应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如果心脏停止跳动,应同时施行胸外心脏挤压术进行抢救,直至医护人员到来为止。
2、甲醇的理化性质及产生泄漏后的危害理化性质:甲醇(CH3OH)为无色透明、易然、易挥发的液体,略有酒精气味。
误服能引起中毒,失明。
分子量32.04;沸点64.5℃;熔点-97.1℃;相对密度0.792;蒸汽相对密度1.11;易与水、酒精和多数有机溶剂混合;爆炸极限为6~36.5%。
侵入途径:呼吸道、胃肠道、皮肤。
中毒表现:甲醇进入人体,常有8~36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潜伏期。
轻度:可有头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步态不稳如醉酒状态,一般可在数日内恢复。
中度:严重者出现意识朦胧,精神失常,记忆力丧失等。
重度:可发生剧烈的头痛、呕吐、眩晕、意识障碍、双目失明、心动过缓,并很快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甲醇致死量为30毫升,口服5-10毫升,即可引起严重中毒,可使双目失明。
预防措施:接触甲醇岗位应配备3型褐色过滤器防毒面具及防护眼镜、橡胶手套等个人劳动保护用品。
检修设备时,应选用长管防毒面具,并做好现场监护工作。
急救方法:在作业环境中大量吸入甲醇气而发生中毒时,应使患者迅速脱离事故现场、脱除被甲醇污染的衣物、注意保暖并保持安静,尽量使其处于避光处。
发生口服甲醇中毒,立即通知急救车送医院治疗。
甲醇泄漏后要防止甲醇起火,应对泄漏区的甲醇进行围堵和稀释,防止静电火花引起火灾。
初三化学:一氧化碳的危害与救治教案
初三化学:一氧化碳的危害与救治教案一氧化碳的危害与救治教案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虽然它对人类生活有很多用处,但一旦遇到它很容易受到致命的危害。
因此,初三化学我们需要认识到一氧化碳的危害以及有效的救治方法。
一、一氧化碳的危害1.一氧化碳不易被感知到,属于无预警毒气。
因为它无色、无味、无臭,人们难以察觉到它的存在。
如果长时间处于一氧化碳污染的环境中,容易导致中毒。
因此,如果是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下,要及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的流通。
2.一氧化碳会引起一系列的身体不适。
患者会感到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嗜睡等,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昏迷、抽搐乃至死亡。
此时,需要及时救治。
3.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难以预知。
由于一氧化碳很容易溶解在血液中,所以它可以很快地进入人体。
而人体对一氧化碳的吸收量并不会因为它的浓度而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当你感到头疼、头晕等身体不适时,人体内部已经出现了相当的危害。
4.一氧化碳是致死性的,尤其对老年人、婴幼儿、孕妇等人群更加危险。
因此,要特别注意这些人群的保护。
二、一氧化碳的救治方法1.右保立通:右保立通是一种化学制剂,可以促进红细胞的恢复,并帮助呼吸系统净化机体内的一氧化碳。
所以,如果人体感到一氧化碳的危害,可以通过口服右保立通来救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制剂要严格按照用药说明进行,过量使用会引起不良反应。
2.氧疗:氧疗是目前较为广泛的一氧化碳中毒救治方法。
通过吸入纯氧,可以帮助人体清除体内的一氧化碳,促进血红蛋白的修复和生成。
在进行氧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掌握时间和浓度,不宜过长或过浓。
3.远离污染源: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远离一氧化碳的污染源。
在选房、装修等过程中,应尽量选择正规的材料,避免使用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材料。
同时也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半封闭环境。
4.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燃气设备:在安装燃气设备时,需要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设备。
对于老旧设备,需要及时更换。
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性与防范措施论文
防范措施
防范措施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 流通,使用排风扇、开窗通风 等方式,减少一氧化碳积聚。 安全使用燃气设备:定期检查 燃气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不要在室内使用无排气设备。
防范措施
使用一氧化碳报警器:安装一氧化碳报 警器,及时发现一氧化碳泄漏,采取相 应措施。 关注燃煤和汽车尾气:减少燃煤和汽车 尾气的排放,选择清洁能源和公共交通 工具。
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性 与防范措施论文
目录 引言 危险性 防范措施 结论
引言
引言
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一氧化碳是 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 ,对人体非常危险。 一氧化碳中毒的来源:主要来自燃 煤、汽车尾气、烟草烟雾等。
危险性
危险性
一氧化碳的危险性:一氧化碳会与血红 蛋白结合,导致血液无法携带足够的氧 气,引发中毒。
结论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工业毒性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
工业毒性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一、刺激刺激说明身体已与有毒化学品有了相当的接触,一般受刺激的部位为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
许多化学品和皮肤接触时,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炎症;与眼睛接触轻则导致轻微的、暂时性的不适,重则导致永久性的伤残。
一些刺激性气体、尘雾可引起气管炎,甚至严重损害气管和肺组织,如二氧化硫、氯气、石棉尘。
一些化学物质将会渗透到肺泡区,引起强烈的剌激。
二、过敏某些化学品可引起皮肤或呼吸系统过敏,如出现皮疹或水疱等症状,这种症状不一定在接触的部位出现,而可能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引起这种症状的化学品有很多,如环氧树脂、胶类硬化剂、偶氮染料、煤焦油衍生物和铬酸等。
呼吸系统过敏可引起职业性哮喘,这种症状的反应一般包括咳嗽(特别是夜间),以及呼吸困难。
引起这种反应的化学品有甲苯、聚氨酯、福尔马林等。
三、窒息窒息涉及对身体组织氧化作用的干扰。
这种症状分为 3 种:(1)单纯窒息。
在空间有限的工作场所,氧气被氮气、二氧化碳、甲烷、氢气、氦气等气体所代替,空气中氧浓度降到17%以下,致使机体组织的供氧不足,就会引起头晕、恶心、调节功能紊乱等症状。
缺氧严重时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2)血液窒息。
毒性化学物质影响机体传送氧的能力。
典型的血液窒息性物质就是一氧化碳。
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0.05%时就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严重下降。
(3)细胞内窒息。
毒性化学物质影响机体和氧结合的能力。
如氰化氢、硫化氢等物质影响细胞和氧的结合能力,尽管血液中含氧充足。
四、麻醉和昏迷接触高浓度的某些化学品,有类似醉酒的作用。
如乙醇、丙醇、丙酮、丁酮、乙炔、烃类、乙醚、异丙醚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
这些化学品一次大量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五、中毒肝脏的作用就是净化血液中的有毒性危险化学品,并将其转化成无害的和水溶性的物质。
然而有一些物质对肝脏有害,如溶剂酒精、氯仿、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等。
六、致癌长期接触一定的化学物质可能引起细胞的无节制生长,形成恶性肿瘤。
一氧化碳会议总结
一氧化碳会议总结1. 引言本次会议是关于一氧化碳的相关议题的讨论会。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但是它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因此,本次会议的目的是围绕一氧化碳的危害、监测与预防措施展开讨论,以便加强对一氧化碳的认识,提高人们有效应对的能力。
2. 一氧化碳的危害性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气体,它主要通过燃烧过程产生。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升高时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人体吸入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阻止氧气传递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进而导致缺氧。
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中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导致中毒甚至致死。
3. 一氧化碳的监测与检测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一氧化碳的浓度,监测与检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常用的一氧化碳监测方法包括:定点监测、移动监测和个人监测。
- 定点监测:通过设置固定的监测站点,利用专业仪器进行一氧化碳浓度的实时监测。
这种监测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时间监测的场所,如工厂、车间等。
- 移动监测:利用便携式一氧化碳监测仪器,对不同区域进行测量。
这种监测方法适用于需要频繁变动监测位置的工作场所。
- 个人监测:通过佩戴个人一氧化碳监测器,监测个人暴露在一氧化碳环境中的浓度。
这种监测方法适用于需要了解个体自身一氧化碳暴露情况的场合,如消防员、工人等。
4. 一氧化碳的预防措施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防措施: - 加强通风: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及时将一氧化碳排出室外,减少一氧化碳积聚的可能性。
- 定期维护燃烧器具:确保燃烧器具的正常运行,及时清洁和维护,防止一氧化碳的产生。
- 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在家庭和工作场所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及时发现一氧化碳的异常浓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一氧化碳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减少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
5. 结论一氧化碳是一种无形却有着严重危害的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物职业危害性分析表
一氧化碳
中文名称
一氧化碳
英文名称
Carbon monoxide; Flue gas
别名
无
分子式
CO
CAS号
630-08-0
WGH号
21005;T23054[铁规]
UN号1Βιβλιοθήκη 16职业接触限值中国:MAC:20mg/m3[高原海拔2000m-3000m],15mg/m3[高原海拔>3000m];PC-TWA:20mg/m3[非高原];PC-STEL:30mg/m3[非高原]。美国(ACGIH):TLV-TWA:25ppm。
毒性
大鼠吸入LC50:2070 mg/m3(4h);人(男性)吸入LCL0:744.6 mg/m3(45h)。
一氧化碳主要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与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使血液携氧能力明显降低,造成组织缺氧。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大250-300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吸入较高浓度一氧化碳后引起的急性脑缺氧性疾病;少数患者可有迟发的神经精神症状。部分患者亦可有其他脏器的缺氧性改变。欧盟指令67/548/EEC将本品列为第1类生殖毒物——已知对人类有发育毒性物质。
禁忌物
强氧化剂
侵入途径
吸入
可能导致职业病
一氧化碳中毒
理化特性
无色、无味气体。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熔点-205℃,沸点-191.5℃,密度1.25g/L(0℃),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7,临界压力3.50MPa,临界温度-140.2℃,燃烧热-283kJ/mol,辛醇/水分配系数1.78,爆炸极限12.5%-74.2%,引燃温度605℃。
中毒表现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但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大脑强直状态、休克、脑水肿、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呼吸衰竭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意识障碍恢复后,约经2-60天的“假愈期”,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尽早应用高压氧舱治疗。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防止容器受热爆炸。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