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中国模式:当代版的“中体西用”.

中国模式:当代版的“中体西用”.

中国模式:当代版的“中体西用”中国的中体西用思想到现在已经有了150年时间。

1861年,洋务派著名思想家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最早提出了中体西用思想。

而张之洞则是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张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当时之所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观,还是要反对维新派的西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不仅主张在经济上要学习西方,在政治上也要学习西方。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这对于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而言,显然是不能容忍的,这意味着既得利益集团不仅要丧失经济权力更要丧失政治权力。

于是既得利益集团需要迅速找出一套理论来对抗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阻止政治变革。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变成了最好的招牌。

西方的科技要学习,但是在政治上是万万不能学的。

那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好的,西方科技虽能让国家经济富强,但是在政治、文化、社会领域,西方的那一套万万不行,还要靠老祖宗。

当然面对西方一次次入侵,保守派的理论应者寥寥。

毕竟那一套根本不能解决现实任何问题,既不可能在经济上自强,也不可能改变政治上的腐败,社会依然动荡不已。

于是这套理论在历史的大幕中,很快便沉寂了。

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观点在后来又不断的改头换面,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最新的版本可谓是“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定义,有人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政策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人说是“市场经济加威权政治”,也有人说是“渐进式道路”,为何现在对中国模式讨论的如此热烈,甚至有的学者已经迫不及待的宣称中国模式已经基本成熟。

关键还是有些人已经感到了政治改革的压力越来越重,如果不能够迅速搬出一块招牌来应对这场压力,恐怕政改的呼声很难被压制下去。

中国模式这个命题产生的时机很好,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这可是“中国模式”论调者最大的资本,有了这张经济牌,便有了最大的底气。

什么是宏观调控

什么是宏观调控

什么是宏观调控引言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整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宏观调控的概念、原则、手段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

一、宏观调控的概念宏观调控是指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进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调整收入分配等目标的经济管理活动。

其核心是通过政府的调控手段来实现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和引导,以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宏观调控旨在通过调整国家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影响经济的运行状态,使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并避免出现波动和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宏观调控的原则1. 均衡性原则:宏观调控的首要原则是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保持经济各领域的均衡发展,防范和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状态出现。

2. 稳定性原则: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是维持经济的稳定,包括物价的稳定、就业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等。

只有稳定的经济环境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

3. 可持续性原则: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调控过程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确保经济发展长期而稳定。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以达到调节经济影响力的目的。

例如,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税收来抑制过度投资和消费,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

通过提高或降低货币供应量、调整利率水平等,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3. 投资政策:投资政策是通过调整和引导投资行为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等方式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4. 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改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手段。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都是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二者存在区别与联系,本文将从多角度论述二者的区别。

1、含义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理论基础市场规制法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这一一门以微观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市场经济体系中特定组织结构下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考察重点。

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是间接干预理论,在市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因其自身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征,政府需要适度调控,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间接影响经济状况3、调整性质市场规制法调整性质为国家行为。

市场规制法的立法权源自全国人大常委,由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执行。

宏观调控法调整性质为政府行为。

因为其规范的是政府在经济活动方面的行为。

4、宗旨、原则在二者的宗旨原则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讲究公平、监管与调控都是法定的、合理范围内追求绩效等原则。

但是相比之下,市场规制法更强调效率优先,讲究监管适度。

宏观调控法更强调公平至上。

5、调整对象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规制市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市场规制关系,是具体的市场竞争、市场秩序、市场行为等法律规范。

主要分布于微观经济领域。

规范的是企业实施经济决策实施的活动。

比如垄断行为的主体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监管行为最主要的受动者。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

以整体经济发展位调整对象。

主要分布于宏观经济领域,影响的是企业的经济决策。

比如财政、税收、金融、计划等在内的宏观调控行为。

这些行为依法对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引导或强制的作用,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因素,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

6、调整方式市场规制法主要通过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等来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从而来实现其职能。

宏观经济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宏观经济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宏观经济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一般认为,现代宏观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建立的,同时他也开创了以收入-支出分析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在凯恩斯以前,西方流行的是古典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J.B.萨伊、J.S.穆勒以及马歇尔、庇古等。

在政策主张上,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价格和工资具有充分弹性以至于市场可以立刻出清,因此经济体系无须政府干预就能自动达到长期、充分就业的均衡。

既然市场的自动调节可以使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政府就没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一个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放任自由。

因此,在古典主义体系中财政和货币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同样古典学派认为货币供给在管理经济方面也不会起什么重要作用这就是著名的“货币面纱论”。

也就是说,经济的实体面和经济的货币面虽然如影随形,但在本质上,货币的多寡和利率的高低并不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实质性影响,货币的唯一作用就是提供交易手段,便利实体经济的运行,并为进入交易的商品和劳务“给了一个价格”。

因此,在古典主义框架体系下,自然也谈不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

然而,1929到1933年间的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彻底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统治地位。

因为事实表明,“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等古典主义经济理论无法解释西方经济中出现的生产过剩和经济衰退,更无法提出有效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在这本划时代的著作中,凯恩斯否定了古典及新古典学派所遵循的“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

他通过“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等来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形成,说明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政府如何采取财政货币措施干预经济。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第⼀章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第⼀节宏观调控概述⼀、宏观调控的经济学依据现代国家⼀般实⾏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经济发展受着市场机制这⽀“看不见的⼿”的推动。

但是,市场经济有其⾃⾝的局限和弱点。

⾸先,市场经济往往导致⾃⾝不能解决的社会公正问题。

市场经济激发个⼈潜⼒,往往会导致贫富分化,进⽽对社会公正造成严重的损害。

其次,市场经济⽆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

再次,市场还会造成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市场失灵现象。

对于市场经济的上述弊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把“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结合起来,共同作⽤于经济,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种途径。

⾃发⽣了1929-1933年那场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长久、最⼴泛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有宏观调控的竞争性市场经济逐步替代了所谓的⾃由放任的⾃由市场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越来越重要。

20世纪以来,不同国家都以不同⽅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不介⼊经济⽣活的做法,更多地注意发挥了“有形之⼿”(即国家⼲预)的调节作⽤。

我国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同样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同时也要搞好宏观调控。

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存在中国市场经济经济基础。

政府宏观调控也得到了经济学理论的⽀持。

综观近现代西⽅经济理论的发展,各种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脉络,⼏乎都是围绕着如何选择、运⽤好宏观调控政策,以便解决经济增长和市场竞争中出现的诸多⽭盾这个基本点来展开的。

不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以“有效需求”理论为核⼼,主张强化国家⼲预和“⾚字财政”政策的凯恩斯学派,还是强调货币“单⼀规则”运动的货币主义,或是供应学派和近些年⼜重新抬头的新凯恩斯主义等等,都概莫能外。

⼆、宏观调控的涵义在中国,宏观调控是指以中央政府(central govornment)为主的各级政府,为了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合法律地采⽤参与和影响经济运⾏的⼿段,改变市场主体的经济⾏为,从⽽对⼀定范围的经济总体进⾏调节和控制的政府⾏为。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我国的经济有了巨大的腾飞。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来保障市场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

本文将浅谈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内容。

关键字: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可能性 1.加强宏观调控能够有效克服市场经济弊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的经济形态,所有的市场主体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着各种市场活动。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及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能够有效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这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成为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原生动力。

然而,市场调节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和缺陷,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它们会对市场有秩序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引起的不稳定;价格剧烈升降引起的社会性不良副作用;负外部性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等。

这些问题会破坏社会供需平衡,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甚至使得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由此可知,市场的调节并不是万能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作用,政府还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有效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弥补市场缺陷,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共同维持市场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2.宏观调控能够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非完全摒弃计划对市场的运行放任不管,而是通过宏观调控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扬长避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宏观调控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宏观调控理论

080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宏观调控理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资本论》的核心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深入地阐释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是单个资本的总和。

“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着保障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还包含着保障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核心,即如何实现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和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问题。

社会总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执行的结果即为社会总产品。

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按用途分为生产资料部类Ⅰ和生活资料部类Ⅱ两大部类,按价值构成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 v、剩余价值m三大部分。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要想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要保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可用公式表述为:I(c+v+m)=Ic+IIcII(c+v+m)=I(v+m)+II(v+m)实现条件I(v+m)=IIc简单再生产是积累的一个现实因素,是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扩大再生产的巨大潜力。

通丁娅楠(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摘 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了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保持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

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分析,揭示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且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宏观调控从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更为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论》;宏观调控过上述公式可以显而易见的推导出I(c+v+m)+II(c+v+m)=Ic+IIc+I(v+m)+II(v+m),由此可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之间的总供给、总需求只有保持数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开展。

科学的宏观调控

科学的宏观调控

社会政策与民生保障
1 2
社会政策
关注社会公平、公正和福利,通过制定和实施相 关政策措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民生保障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包括教育、 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3
社会政策与民生保障的衔接
社会政策应与民生保障紧密结合,确保各项政策 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科学的宏观调控
目录
• 宏观调控概述 • 科学的宏观调控理论 • 宏观调控的实践与探索 • 科学的宏观调控策略 • 宏观调控的成效与影响 • 未来宏观调控的挑战与展望
01 宏观调控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经济的 稳定增长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的
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或紧缩,保障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宏观调控的历史与发展
01
早期宏观调控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经常出现经济危机和波动。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些国家开始采取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两者应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经济体系,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 行。
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
产业政策
针对特定产业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旨在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竞争力。
区域政策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 略和政策措施。
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融合
将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
02 科学的宏观调控理论
经济学基础

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摘要:“宏观调控法”的称谓及其理论概括是中国经济法的独创;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均无类似的概念。

我国大部分学者将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组成部分之一;经济法的体系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管理法是经济法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

经济法作为政府经济职能的法律表现,相应的体系构造必然也应当对政府职能的转换做出反映;将经济法的主要内容界定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管理法,有利于确认和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

宏观调控作为政府的两大主要职能之一,相应地,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两翼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日渐凸现,相关的理论也亟待深入研究。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宏观调控法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基本原则;宏观调控;协调;优化配置;宏观经济利益一、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概述(一)、宏观调控法调整原则的涵义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宏观调控法制定、实施以及主体参加宏观调控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既是宏观调控立法的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宏观调控关系主体的行为准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应指最能体现宏观调控法立法宗旨和实现宏观调控法价值并贯穿于宏观调控立法和执法之全部的一般原则。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科学确立和阐释,对于宏观调控立法和法学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其基本涵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规则。

(1)、调整原则首先必须涉及到宏观利益层面等法律问题。

法律与经济之重大区别在于,经济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市场经济中有形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益,它是市场利益初级层面的分配问题。

而法律所涉及是由于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状态生产的利益归属及利益再分配的公平问题,其利益涉及的层面及其广泛程度远远高于经济学所关注的资源配置和效益问题,因而,法律调整原则,只能从法律调整和关注的重心入手,才能求得正解。

(2)、调整原则所涉及的环节,还在许多与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无关的权力分配与程序运行等问题,它远不能被个别化的经济目标原则所包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一、名词解释1、宏观调控P405★★★①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②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财政政策★★★①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

它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组成;②根据财政政策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调节的作用和方向可将其划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平衡性财政政策;③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等。

3、货币政策★★★①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手段,来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②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扩张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平衡的货币政策;③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手段等。

4、收入分配政策P414★①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制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它包括国民收入分配总量政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政策和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等。

②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等于3道题!)★★★(00年论述18分)00论述:论述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应实行哪些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使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则应该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导向性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概论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概论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概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是指中国国家在当代社会中进行政治管理和决策的过程和方式。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国家治理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形成的一种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一道路的基本要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法治政府和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是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中国国家治理强调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引导作用,既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保障公共利益,又积极推动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

例如,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国家治理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积极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和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旨在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是注重人民参与。

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全过程。

通过广泛征求民意、建立基层议事机制、加强公民教育等手段,促进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广泛参与,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是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和全球治理的进程。

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组织合作等方式,扩大国际影响力,维护国际秩序和全球稳定。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全面深化改革、人民参与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中国国家治理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针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积极探索和创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概论为我们了解并研究中国政治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和理论基础。

如何把握和理解国家宏观调控

如何把握和理解国家宏观调控

全面理解和把握国家宏观调控1.明确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使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的调节和控制。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其中,促动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因为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

2.把握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原因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之所以要实行宏观调控,一是为了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

①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比如国防、消防、公安等这些公共消费;有些经济行为是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比如走私、枪支弹药等等。

所以,如果一切经济活动都靠市场实现调节的话,必然会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要使市场经济有序实行,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即使在市场调节能够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调节也存有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这些会带来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全面把握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三种手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①内涵和外延不同。

经济手段是指国家使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常见的经济手段有制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等)。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使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法律监督等。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

简述宏观调控法

简述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的产生有另外一个理论基础——政府失败理论。

这是基于法治平衡理论而生的。

在赋予国家宏观调控权的同时,也要对这个权力进行约束和规制,防止权力滥用。

就是在这种授权和限权的牵制和衡平中,宏观调控法应运而生。

它除了要规定市场主体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应如何作为,还规定政府调控的权限、范围、程序、措施以及责任。

目的是要为政府干预立章建制,实现政府干预法制化。

在市场失灵的同时,国家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进行经济的干预和管理,但是与此同时,必须对政府的干预力进行制约,否则政府的力量将会没有任何的制衡,只有在法律范围之内的有效措施和干预才会对经济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任何手段都是一把双刃剑,只有使它两方面得到制衡才会发挥真正的作用,所以,这也是宏观调控法产生的很重要原因,让国家的宏观调控不仅有法律保障,也会得到法律的制约,让经济得到真正的有效的平稳运行。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形成以“国家计划-经济政策-调节手段”为轴线的系统工程。

因此,“宏观调控法的内容应该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和关于各种调节手段运用的法律。

”计划法是调整在制定和实施国家计划的过程中发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有的弥补市场缺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功能,经济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出现,可以使其内容更规范,以保障更好的实施。

种调控手段的法制化是保证宏观调控依法进行的必然要求。

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调控权力的范围,行使程序及方法,可以防止宏观调控权力的滥用,做到依法调控。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策
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策 外部影响使市场机制不能达到有效率的 累托最优状态,因而国家必须执行政策来对 付这一市场失灵情况。
1.税收和补贴 2.企业合并 3.明确产权
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策
三、公共物品的政策 既然公共物品的生产是无法获利的,那么它的 生产和消费就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政 府必须为公共物品的生产做出安排。 四、市场信息政策 五、增进公平和效率的政策 各国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都是力图有利 于经济效率,增进社会公平。而收入分配的平等化 问题则主要是通过以下政策来实现。
二、解决外部性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政策
1.税收政策 2.社会福利政策 (1)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 (2)对教育亊业的资助。 (3)各种保护劳动者的立法。 (4)改善住房条件。 六、保持稳定的政策 1.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 (2)收缩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二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策
3.收入政策 第一,工资与物价冻结。 第二,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第三,税收刺激计划。
4 举例说明信息不完全会给市场的运作带来 什么问题?政府应该如何作为?
5 在下列物品(服务)中,哪些属于纯粹公共品、
混合公共品、私人物品?为什么? (1)空气 (2)沙滩 (3)市内公园 (4)公共汽车 (5)电动剃须刀
6 下列活动中,哪些具有正外部效应?哪些具
有负外部效应?为什么? (1)抽烟 (2)3月5日植树 (3)读书 (4)放风筝 (5)开汽车
本章主要介绍了市场失灵、政府的 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几 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了市场效率与市场失 灵的有关理论。
第二部分介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 策的有关理论。

平粜理论

平粜理论

总之,范蠡既反对以行政措施固定粮食价格,如像西周那样,市场商品价格完全由贾师决定,强制性地让价格固定在某个水平上,而是主张顺应经济规律,由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产品的价格。同时,他也反对价格的任意波动,认为这会影响社会的根本利益,要求国家采取经济措施,“平粜齐物”,以控制粮食价格的波动幅度,使之处于“农商俱利”的状态。
由此看来,范蠡平粜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副作用,即交易成本考虑不够。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国家也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它在追求政权巩固最大化(这是它的长远利益所在)的同时,也追求物质收益、享受的最大化(这是它的眼前利益所在)。在两者之间的矛盾中,只有在政权危机的情况下,统治者才会舍弃自己的过分的对物质利益的贪求。这意味着,第一,政府一旦进入工商领域,尝到甜头后,就会依靠政府财政巨大的规模优势,与民争利,从而压抑民间商业的发展。第二,政府经商还会由于具有垄断市场的力量而沾上管理效率低下、经营作风霸道、强买强卖、产品质量差、价格昂贵等等弱点。政府经商的上述不足,在汉武帝“官山海”,发展官营经济期间,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史载,汉武帝时期,“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这是官营经济压迫民营经济的必然结果。
一是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在于商品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影响。范蠡指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这是说,如果某种商品有余则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低;如果某种商品不足则供给小于需求,价格就高。
二是商品价格一旦形成,还会不断变化,变化的规律是“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这是说,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到了极限,就会向低转化,由贵到贱;下跌到最低点后,又会上涨,由贱到贵。这是因为,商品的供求固然会影响价格的高低,而价格的高低反过来又会影响商品进一步的供求。具体来说,当商品的价格升高时,生产者出于牟利的动机会增加商品的供应,消费者出于效用的动机会压缩购买,这样自然促使价格向低转化。当商品的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者出于牟利的动机会减少商品的生产,消费者出于效用的动机则会增加购买,这样又会促进价格的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1.市场失灵
传统自由经济学认为,一个社会中的供给与需求可以构成完全竞争市场。

在完全竞争的经济状态下,生产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从而达到所谓帕累托效率的状态,即没有任何人的效用受损,资源分配获得最佳效率,价格像一双看不见的手,主导市场的经济活动。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市场无法达到完全竞争、供需匹配的理想状态,导致“市场失灵”。

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
•国民经济无法保持综合平稳和稳定协调的发展,加剧经济周期的危力。

•垄断导致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使其不能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性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纠正。

•市场机制无力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贫富两极分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市场不能完美地界定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

•公共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公地悲剧)。

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和失灵,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依据。

看不见的手失灵需要由看得见的手来矫正,即政府来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

美国政府“罗斯福新政”。

然而,政府干预并非万能,政府的全面干预,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

2.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有时也成为非市场失灵,它是由政府干预而引发的一系列非效率性资源分配的状态。

政府失灵时,国家行为无改善经济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经济主体,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

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失灵往往与市场失灵相互发生作用。

它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超过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

一般来说,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
•信息不完全(政策决策信息失真,统计数据造假等)
•官僚机构(政府官员的自利性,规则死板,难以给政府官员提供有效的激励等)
•政府决策失误(正确决策在实践中有相当难度,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搭配,干预力度等)
•对政府行为缺乏监督(寻租、腐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