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精
文本解读:一语立骨法
2023073【文本解读】一语立骨法文本解读中的一语立骨法,指通过抓取、分析承载文本主旨、主线或者作者意图的“一语”——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迅速理解文本的方法。
一、一字立骨法——写作与文本解读的通用技法(-)写作一字立骨法的“一字”指凝结着文本立意的关键性的一个字。
它是全文的精粹,主旨的浓缩;又是文本结构的聚点,全文环之而开合变化,因之而一动万随。
1立意:需要把凝结着立意的字词安排在最关键的层次。
2.结构:一个文本无论形式如何千变万化,在其纵横交织的结构中,必然有各种力量交叉的中心环节。
(1)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反复出现,形成意脉,其不必处处求显,但要能“东云出鳞,西云露爪”,供人反复揣摩;(2)作者常在较长的情节链中设置并确定一些关节之处,使立意明而意脉通。
(二)文本解读1 .“一字”会在文本中时隐时现,似隐似现。
解读文本则需由这“一字”,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2 .“一字”来“立骨”,但只要是一个优秀的文本,我们一定可以归纳出“立骨,,之“一字【批注】一种是显性的,可以看的出的“一字”;一种是隐形的,需要归纳、概括出来。
二、一字立骨法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1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握文本内容。
如“从”来概括《兼葭》中的对象、时间、路径、艰难、结果。
3 .把握文本意图:文本意图主要包括文本主旨、人物形象、意蕴空间。
如《出师表》中的“忠”、《愚公移山》中的“城”。
4 .通过一字立骨法,往往可以非常迅速地把握文本整体结构,特别是行文构思的线索。
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独”。
【批注】文本内容、文本意图、文本结构三个方面。
具有聚焦的作用,尤其适合长文短教,快速进入文章的主体。
三、一字立骨法解读文本的教学价值1 .提升教学高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一字立骨法解读文本则可以以少总多,以简驭繁,高度概括文本的内涵;还可以非常迅速地整体把握文本。
这样集中精力理解“一字”,用这"一字”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对于训练归纳概括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很有帮助。
文本解读的基本范式
冯直康
一、文本解读的几种范型
1.模糊范式的以读代析:
诵读是语文教学最为传统的方法之一,也是培养语感 的最初路径。
叶圣陶:从前的人学作文章都重视诵读,往往说,只 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就能够下笔成文了……这 就是锻炼语言习惯的意思。 李镇西的“读”式教学
• 以读代析的危险性:
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近乎胡说 ”。
这里的“人”,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 后者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箜篌引》
《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有学问,有文采, 有热心肠的学者如何理解?
前者如《再别康桥》中的徐志摩,或许更好地理解 “沉默”及至全文的主题。 有时知人论文还需要把作品放置到一个系列或整体中 进行考察。如《项羽之死》《鸿门宴》可考察《史记》的 基本笔法,如情节、细节、赞等。 又如《小石潭记》就需要浏览《永州八记》,尤其是 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会更好地理解“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这是写实吗?)
②文字外表与内里(或前后)的矛盾,如《小狗包弟》:整 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 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 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 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 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 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 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 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 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 熬煎。 这段文字中的“满园的创伤”与上述文字有冲突。
• 印象批评的先天不足:
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方法与案 例
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方法与案例(原创版2篇)目录(篇1)一、引言:介绍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和方法二、解读方法:详细解析文本解读的几种常用方法1.文本分析法2.背景分析法3.比较分析法4.读者反应法三、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以上解读方法的应用四、结论:总结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和方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正文(篇1)一、引言语文经典篇目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而言,掌握这些经典篇目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然而,如何有效地解读这些经典篇目,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方法与案例两个方面,探讨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解读方法1.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解读经典篇目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文本的结构、语言、主题等进行分析,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现手法。
例如,在解读《红楼梦》时,可以通过分析贾宝玉的形象,来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2.背景分析法背景分析法是指在解读经典篇目时,要充分考虑其创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时代背景等。
例如,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时,就需要了解鲁迅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他的文学主张,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价值。
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将《西游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人物塑造、故事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部作品。
4.读者反应法读者反应法是指通过分析读者对作品的反应,来解读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对于《雷雨》这部作品,可以通过分析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同情、愤怒等情感反应,来理解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三、案例分析以《红楼梦》为例,我们可以运用以上几种方法进行解读。
首先,通过文本分析法,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主题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其次,通过背景分析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曹雪芹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法,我们可以发现《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在人物塑造、故事结构等方面的异同;最后,通过读者反应法,我们可以了解到读者对作品的评价和反应。
课文文本解读分析怎么写
课文文本解读分析怎么写一、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思路当前,世界各国对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通常是从教科书的社会性和教育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事实上,国家要通过教科书这面镜子反映出自己的形象,要从中看出本国的国体和力量、现实和发展,使它发挥出强有力的宣传工具的作用。
当前,针对教科书开展的研究,不仅针对教科书的社会性,更集中在教科书的教育性上。
这两个方面在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应当是分析中小学教科书的重要内容。
特别地,对于我国以往的教科书研究过于强调教科书社会属性的分析而言,充分认识教科书的教育性并将之作为教科书的重要属性,是非常难得和值得肯定的。
随着国家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实行,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各具特色的教科书应运而生。
教科书研究开始从宏观地研究教科书的社会性与教育性,开始注意到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等。
尤其是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术研究视野的拓展,人们在对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进行对比分析之际,除了对教科书的社会性和教育性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外,还对各版教科书的特色和亮点进行了专门研究,而特色和亮点恰恰是教科书得以生存的根本。
同时,只有在比较中教科书的特色才能凸显出来。
二、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教科书文本的分析研究,没有绝对统一的方法。
人们采用的方法往往各异,因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其中,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主要采用的方法。
(一)比较法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具体细致地突出事物或事理特征的说明方法。
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不同类的事物,还可以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要注意寻找事物的不同特征,以帮助人们准确地认识事物。
在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中,人们常常将同一课程内容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借以揭示各个版本的特色和差异,或者阐述一些相关问题(如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的准确性等等),或者将某一版本的教科书文本与其相应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比较,借以分析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吻合程度,或者进行同一年级、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同类教科书的比较分析,借以揭示各自的特点,以便借鉴。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法一、文体特征1、散文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
“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
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
它是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
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
重点是把握“神”。
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
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性,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容。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2、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
小说中的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面。
自然环境指人3、人物传记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种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
传记的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另一类属于文学围,多用形象化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
人物传记,虽然形式多样,在写作法上千差万别,但是一切优秀的人物传记仍是具有共同性的。
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
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教师在走上讲台进行阅读教学之前,首先要对文本有着解读过程,并且还应有个性化的解读结论。
李海林指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文本解读的能力。
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没有体验文本解读这一过程,他如何能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如何能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呢?语文教学的改革也要求教师的阅读教学不是居高临下地指出结论,更多的是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在教学中是师生共同参与。
在教学之前教师如果没有个性化的认真解读,是无法参与进来的。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有文本解读,也必须要会文本解读。
笔者综合个人经验和他人建议,提炼出了文本解读的几种方法。
一、爱之初体验有人说:“初读如初恋。
”一篇文章,往往读第一遍的感觉最珍贵也最值得珍视。
初读往往会体验到最深刻的审美愉悦。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这第一次的对话往往感觉最好,印象最深。
文本是作家的体验,而对文本进行解读是体验的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敞开心扉,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之中,和作家进行灵魂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
文学作品的飘忽和朦胧,给了读者异乎常态的第一美感,而这相见的第一眼,如歌词所言:“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
”这种爱的初体验,相遇之初便火花四溅,植入内心,直指灵魂。
牛希济的《生查子》里有一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笔者在初读的时候,心里生起一种浓浓的酸楚,恋人离别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这短短十个字却将这平常的事情融入了深刻的内涵:爱人去远方,姑娘心里有不舍、有嘱咐,还有忐忑不安;一别万里,请你记住我今天穿着的绿裙,以后看见芳草就像是看见我,怜惜芳草就像是在怜惜我。
言外之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请你千万不要忘了我,看见遍地的芳草,你就要想到我!初读的体验让笔者潸然泪下,这份酸楚的审美愉悦震荡了内心,笔者在讲到这两句诗时十分动情,学生们听得十分安静,偶尔发出“哇”的小声赞叹,以至于在下课之前交待学生要记得写作业的时候,学生们齐齐回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二、涵泳咀嚼好的文章,经得起一读再读,而多次的阅读往往会有更为深刻的领会。
阅读教学设计中的文本分析技巧
汇报人:XX
2024-01-20
目录
文本分析基本概念与原则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与外延把握文本结构与逻辑关系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文本解读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01
CHAPTER
文本分析基本概念与原则
文本分析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定量的研究,旨在揭示文本中的深层含义、结构特征和语言规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本分析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为阅读教学设计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支持。
阅读教学设计将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和多元化发展,结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学生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将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趋势,教师将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需求和兴趣的了解和引导,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和支持。
学生可将个人分析结果以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或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分享,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
分享个人分析结果
在分享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发表意见,进行互动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深度思考。
开展互动交流
教师应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教师点评与指导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内容分析法
话语分析法
对文本内容进行分类、编码和统计,揭示文本中的主题、观点和态度等。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话语结构、话语关系和话语策略等,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03
02
01
02
CHAPTER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与外延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和风格,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立场。
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元素,把握文本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04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摘要】文本解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通过解读文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内容,提升思考能力。
本文从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方法、技巧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我们介绍了如何正确理解文本、注意解读过程中的误区、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解读、提高解读效率的技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文本解读。
我们强调了正确运用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指出只有“点”到为止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文章和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关键词】文本解读、点到为止、基本原则、注意事项、方法、技巧、实践、正确运用、重要性1. 引言1.1 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指对书面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过程,通过仔细思考和解释文本中的语言、结构、意义,从而揭示其内在含义和文化背景。
文本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揭示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情感。
通过文本解读,读者可以不仅仅理解表面文字的字面意思,还能够挖掘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文本解读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文本的各个方面。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需要注意文本的语言特点、背景信息、文体风格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仔细研读文本,读者可以揭示其中的隐含信息、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而获得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文本解读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但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读者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
1.2 为什么要“点”到为止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点到为止”。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解读文本时,把握一个度,不要过度解读或者武断地解读,而是要在合适的时机停止解读,保持一种审慎和客观的态度。
过度解读也会导致我们在解读过程中迷失方向,陷入细枝末节而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意义。
只有“点到为止”,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题和要点,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方法一、文体特征1、散文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
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
重点是把握“神"。
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
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性,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2、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小说中的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指人3、人物传记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种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
传记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另一类属于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
文学文本解读教案
文学文本解读教案第一章:文学文本解读概述1.1 文学文本的定义与特点1.2 文学文本解读的重要性1.3 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1.4 文学文本解读的评价标准第二章:文学语言的理解与分析2.1 文学语言的特点与作用2.2 文学语言的理解方法2.3 文学语言的修辞手法分析2.4 文学语言的风格与语境分析第三章:文学形象的理解与分析3.1 文学形象的定义与特点3.2 文学形象的分类与作用3.3 文学形象的理解方法3.4 文学形象的审美分析第四章:文学主题的解读与探讨4.1 文学主题的定义与作用4.2 文学主题的解读方法4.3 文学主题的探讨与分析4.4 文学主题的启示与思考第五章: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分析5.1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分析5.2 作品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分析5.3 作品作者的创作动机与目的分析5.4 作品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流派分析第六章:文学形式与结构分析6.1 文学形式的概念与作用6.2 叙事文学的结构分析6.3 抒情文学的形式特点与分析6.4 戏剧文学的对话与场景分析第七章:文学类型的特点与解读7.1 文学类型的定义与分类7.2 不同文学类型的特点与区别7.3 各类文学类型的解读方法7.4 文学类型的审美价值与影响第八章:文学象征与隐喻的解读8.1 文学象征与隐喻的概念与作用8.2 象征与隐喻的识别与分析8.3 象征与隐喻的主题意义解读8.4 象征与隐喻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第九章:文学人物形象的解读与分析9.1 文学人物形象的重要性9.2 人物形象的类型与特点9.3 人物形象的解读方法与技巧9.4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第十章:文学批评方法与视角10.1 文学批评的概念与作用10.2 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与分类10.3 文本批评与历史文化批评的运用10.4 文学批评的写作技巧与原则第十一章:文学流派与时期分析11.1 文学流派的定义与特点11.2 主要文学流派的介绍与分析11.3 文学时期的划分与特点11.4 特定时期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价第十二章: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12.1 文学与绘画的关系与解读12.2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与解读12.3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与解读12.4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分析第十三章:比较文学与跨文化解读13.1 比较文学的概念与作用13.2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与比较13.3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翻译与传播13.4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践第十四章:文学文本的现代解读与应用14.1 现代文学文本的特点与解读方法14.2 网络文学与数字媒体的解读与应用14.3 文学文本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14.4 文学文本的创新解读与应用实践第十五章:文学文本解读的综合训练与评价15.1 文学文本解读的案例分析与讨论15.2 文学文本解读的写作训练与评价15.3 文学文本解读的口语表达与交流15.4 文学文本解读的学习总结与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文学文本解读的各个方面,从文学文本的定义与特点、文学语言与形象的分析,到文学主题的解读、文学作品的背景分析,再到文学形式与结构、文学类型的特点与解读、文学象征与隐喻的解读、文学人物形象的解读与分析、文学批评方法与视角等。
小说文本解读
二、阅读第二步——精读 细处体味,审视人物形象
(分析圈划的文中与人物相关的语句是从哪些方面刻画 人物形象的) 寻找人物:分析主次,研究关系;关注描写手法;概括 人物形象特点 注意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通过抓人物描写方法来概括人物形象;(外貌、 语言、动作、心理、正侧等、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关注自然环境与 社会环境) (4)、通过作品主题挖掘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 的介绍和评价)
小说阅读鉴赏之
文本解读
学习目标
养成先读懂文本后做题的习惯,知道读 懂文本的重要性 学会读懂文本的步骤和方法
学习重点:
学会读懂文本的步骤和方法
一、了解小说的文体特征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它以 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 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 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 是小说独有的特点 。
二、链接高考:《侯银匠》
一、阅读第一步——初读(习惯的培养) 1、标段落序号 2、研究题目:《侯》提示:写人散文或小说,侯银匠是 主要人物,从身份来看,可能具有勤劳、朴实、节俭等 品质;写法可能是白描。(推测) 3、确定文体:《侯》是小说,人物有两个,事件是侯菊 出嫁前后,写的主要人物是侯菊,但表现的主要人物是 银匠,侯菊身上体现的品质是银匠的缩影。 4、圈点勾画(把握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划出体 现情节发展的、有关人物特点的、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 词) 5、抓文脉(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把握故事 情节 )
名家视点 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维度和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阅读教学,核心的目标是激励学生爱上阅读,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引领学生善于阅读。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需要语文教师自身对作为教学和学习载体的教材文本进行多维度多方法的解读。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教师解读教材有多深,决定着他能领着学生在课堂上走多远。
”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为数众多的老师对教材文本基本没有自己独立、深入的解读,基本是以“教参”解读代替自己的解读,或者借鉴网络教学设计替代自己的教学设计。
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令人忧虑不已,效果令人遗憾不已。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之一就是对教材文本的多维度多方法解读。
所谓“解读”,即以读求解,广读多解,深读详解。
对于一个具体的文本,能够自解,进而能多解、详解,接下来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一件可自由驾驭的工作流程而已。
解读教材可以从以下六个维度切入(以人教版教材为例):1.全套(册)通读,领会教材内容编排体系;2.读《写在前面》,明白一册教材学习要旨;3.读“目录”,揣摩编者单元课文编排之用心;4.读“单元提示”,明确文本内容和语文学习要求;注意单元之间的前后联系;5.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考虑“读、写、说、研”之间的关联,建立单元学习观;6.读“课文”的“全部”内容:标题、作者、全文、注释、插图、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等。
文本的解读一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深入:1.“全我”解读。
即不依赖他人,不借助外力,调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独立解读。
2.“有我”解读。
即把自己融入文本情境、画面抑或是思路、线索,做到入情、入境、入理,实现人文合一。
3.“舍我”解读。
即多元借力,多元汲取资源,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了解不同对象的解读角度,增强自己的阅读广度、高度和深度。
4.“换位”解读。
即在此前阅读的基础上,首先进行角色换位,假如我是学生,我可能会怎样读?其次是功能换位,假如要测评阅读效果,该读到何种程度?做好这些,也就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奠定了厚实基础。
披文入情-解读文本语言的有效方法
披文入情:解读文本语言的有效方法摘要:“披文入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方法。
“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
鲁迅在其文章中写到不同人物的“偷”。
从描写“偷”的语言入手,我们可以看到隐含其间的不同的意蕴。
善良、无奈、迂腐、无赖等不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关键词:披文入情鲁迅语言“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
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古人强调“诗言志”,读诗是为了“了解诗中之志”。
张少康先生也曾指出“欲求作家之情意,须从言象之外得之,如果执著于具体的言象,则不能获得无限之情意。
但情意虽不在言象,却又必须借助言象方能获得,故而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遂成为文艺家所欲达到的最终目的”。
所谓“披文入情”研究法就是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情意”的一种研究方法。
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把握其语言,根据语言捕捉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意向。
那么,如何“披文入情”呢?下面以鲁迅作品中的“偷”字为例来分析。
鲁迅在其作品中曾多次写到不同人物的“偷”。
一个“偷”字反映出人生百态。
《社戏》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段:迅哥儿与双喜、阿发、桂生等小伙伴一同到赵庄看戏,肚子饿了“偷豆”吃。
文中写道:“……许久没有东西吃了。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些来煮吃的。
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在这段文字中多次提到了阿发的“偷豆”。
如何理解鲁迅在这里用的“偷”字?《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偷”的解释有以下几种:①(动)私下拿走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文本解读的常用方法.doc
---------------------------------------------------------------最新资料推荐------------------------------------------------------文本解读的常用方法.doc文本解读的常用方法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入的课文都是意蕴深远、文质兼美的作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恰当地进行解读后才能掌握其中的价值取向及思想内容。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高效应用文本解读教学法,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文中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文本解读教学方法运用的具体手段与方法,以飨读者。
一、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很多课文的题目通常都已经暗示或告诉了读者其主要思想是什么。
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以题目为切入点来解读文本的话,就可快速掌握文本基本内容,并为精准掌握课文内涵创造有利条件。
有不少初中语文教师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文章题目为切入点,来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或掌握文章的大概思路。
比如,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7 年级上册《往事依依》一课时,教师就可将分析题目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基本掌握课文梗概的基础上,提醒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并有效启发学生:本课题目与往事有关,也就是以前发生的事,那么,写的是谁经历的往事?学生会回答:1 / 4是作者对自己学生生涯中几件印象深刻事情的回忆。
教师继续问,依依的意思是什么?课文哪些词句能体现出往事依依?在??生的问答式互动中,学生可慢慢体会到题目的意思是往事在作者心中摇曳,难以忘怀。
课文开头紧紧围绕依依开篇,中间紧扣依依叙事,结尾又回归依依点题,表明作者在回忆少年往事的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股热流在涌动。
从课文题目入手解读文本内涵,可以让我们对作者少年时代在文化熏陶中成长的历程有深刻的了解。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从文章题目入手,可为教学中精准分析全文内容与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使得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1
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一、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一)本我阅读+换位阅读文本解读也需关注学情(二)整体把握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文学艺术作品的美,重要的是整体美,是它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匀称、均衡与和谐。
[课例]《故乡在远方》广东新会祖籍地无归属感浙江杭州出生地过客生人味同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江南洛舍外婆家“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小兴安岭插队的地方最美的生命印记黑土地上留下了她的青春年华有归属感地域意义上的故乡――精神意义上的故乡故乡在远方――故乡在心底整体把握首先体现在对文章内容与情感的整体把握上;其次体现在对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把握上,如对文脉等的把握。
(三)细部咀嚼文本细读一般说来,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等。
[课例]《背影》这是作者追忆八年前发生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 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作者似乎很平静,其实朱自清写此文,用情极深,但是他不像我们的学生写作文,一上来就直接抒情,而是波澜不惊地开了这样的一个头,其实,当我们读完了全文再回过头来读这一句时,就能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地在极力克制着自己内心的波涛汹涌。
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
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父亲买橘回来,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