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劝学》字词解释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
要靠后天学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
兼词,“于之”,从这里 Adj-n,善行 表顺承,“就” 获得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 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具备
句末语气词,无义 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 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骏马
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也 青,取之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
特殊句式
判断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固定句式 省略句式
无以至千里
輮以(之)为轮
“定语后置句”略解
1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 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 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
(3)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
3、中
(1)瓮中之鳖 (内、里)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当中) (3)中道而废 (半、一半) (4)木直中绳 (符合、适合、 合于) (5)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命中)
(中间、
4、假 (1)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 (3)是以时人多以书假余 (借)
通“又” 通“曝”,晒 代词,这样 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所以

广泛地学习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动词,靠近、接近 并且,连词表递进
磨刀石
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V,检查反省 过失 通“智”,智慧 明达 而且,连词,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曾经
连词,表修饰 提起脚跟 片刻
2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 用“者”字煞尾,格式“中心词+而+定语+ 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 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 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之远,则 忧其君。(《岳阳楼记》) 4.数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构成“中心词+数 (量)词式结构”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通假字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輮”通“煣”,使…… 弯曲。 “有”通“又”,“暴”通 “曝”。 “知”通“智”(zhì ), 智慧。 “生”通“性”,资质,禀 赋。
使‥‥弯曲 (动词的使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用法)
(三)词类活用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日(名作状)
(2)青,取之于蓝 (介词,从) (3)受制于人 (介词,表被动)
7、而
(1)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承接) (3)吾尝岐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 顺风而呼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连词,表转折)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连词,表假设)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 学
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分论点 源自文库 喻 句
学习 空想
借 助 外 力 弥 补 不 足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学习的
作用: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弥补不足。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设喻方式多样
① 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 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 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 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 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 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 白。 ③ 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 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 楫”,
(连词,表递进)
(7)登高而招 (连词,表修饰)
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3)善假于物也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暴见于王 受制于人 (6)其一犬坐于前 假: (1)善假于物也 (2)乃悟前狼假寐 (3)是以时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从 介词,比 引介动作对象,不译 介词,到 介词,表被动,被 介词,在 凭借、借助 假装 借
劝学
《荀子》
• 《荀子》二十卷。由 《论语》、《孟子》的 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 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 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 《荀子》大部分是荀子 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 弟子之手,现存20卷, 32篇,内容涉及哲学、 政治、治学、处世学术 等。
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 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 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 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 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 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名作状) 4、非能水也 游泳(名作动)
5、非利足也 使‥‥快(形容词的使动)
6、用心一也 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四)一词多义 1、劝
(1)劝学 (劝勉、鼓励)
(2)肃劝权召瑜还 (劝说、规劝)
2、闻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听、听到)
(2)博闻强志 (见闻、学识)
(三)分析第三段 思考:第3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来谈学习的方法的? 比喻论证 学 4个比喻 积累 正反论证 习 的 方 比喻论证 坚持 4个比喻 法 对比论证 、 态 度 专一 2个比喻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写作特点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 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 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 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 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学以致用: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为定语后置句。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者。(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是 是
) ) )

课 堂 小 结
• 善博 • 善假 • 善积
抬高品位 提高效率 有效途径

知明 行正
善博善假善积 学不可以已
君子
关于设喻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 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 所说的“比喻论证”。设 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 知,喻其所不知”,也就 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 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 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 求剑”“守株待兔”等, 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荀子的“性恶论”与《劝学》(为什么
要劝?)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 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 养的。人之所以能够弃恶从善,是因为人不断地 坚持学习。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 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 励人们学习。
从《劝学》看《荀子》的特色
• 1.用博喻(集中许多并列的比喻, 从同一角度反复论述问题) • 2.采用对比,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 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 字说服力。 • 3.句式整齐,在排偶中适当的夹进 散句,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5、绝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2)群响毕绝 (终止、停止)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隔绝不通的)
(4)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5)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间断、断绝)
(6)络绎不绝
(7)绝处逢生
(走不通的,没 有出路的)
(8)绝无仅有 (独一无二)
6、于
(介词,比)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所”字结构,学到的东西
结构助词,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 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
Adj-n,高处 n-v,游泳 转折 清楚 凭借,利用
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生:xì ng,通“性”,资质,禀赋 ②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对比
积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坚持 对比
积累 坚持 专心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对比 专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写作特点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 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 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 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 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 更有力。
课文串讲
停止
代青,它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
从 比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但是,连词表转折 通“煣”,使动,(用火烤)使…弯曲
木直中绳,輮( )以( )为轮,其曲 中规。 合于 把……制成 Adj-n,弯曲的弧度
圆规
即使
它,代词,代“木直中绳”中的“木”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表假设,如果
雕刻
定语后置的标志
N-状,向上
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因为 数词-adj,专一
N-状,向下
表并列,和
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
浮躁,不专心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
学习方法 和态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具体分析每段;
(一) 第一段
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学习的意 义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习的意义:
提高 改变
比喻论证
(二)分析第二段
思考:作者是如何来阐述学习的作用的?
用了一系列比喻,比喻论证
跂而望—登高之博见 学 习 的 作 用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至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弥补不足 达到目标
注意: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 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 后置。 试比较: (1)马之千里者( 修饰关系 )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领属关系 )
分析“至”和“致”有何区别?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 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1句 强调指出自身累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 “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 “致”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送 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 的意思,2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 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