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双氧水制作氧气》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关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探索一、课题分析:氧气制取实验,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

通过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本教学设计内容主要有:1、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2、了解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掌握分解反应的概念三、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此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了解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教学流程图:教案课题制取氧气授课人孙雪学校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坦途中学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催化剂的特点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探究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该课内容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仪器与药品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趣导入(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观后谈感受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策略: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之后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概括教材讲述的知识点,以及对该知识的理解。

结果学生们很快就将知识分为两大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催化剂、分解反应两个基本概念;并提出了疑惑:催化剂的理解和实验现象的不知情。

带着学生的疑惑开始本节课的探究学习,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通过对过氧化氢实验(①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实验②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这三组对比实验来讲解催化剂的概念比较好,用时短,现象明显。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即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以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为实验操作部分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

通过对过氧化氢实验(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实验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这三组对比实验来讲解催化剂的概念比较好,用时短,现象明显。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部分很多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部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还要求学生掌握催化剂的特点这在学生的理解中是难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强掉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验的操作方法中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确定而收集装置要根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学生对于装置的选择不太陌生只是突然听到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些不知所措以后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发生装置、什么是收集装置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

初中化学课《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化学课《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化学课《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反思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课题的知识是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第一次系统的进行物质制取是的讲解,它即要建立在本单元前两节(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还要为以后学习物质(二氧化碳等的制取)起到学习方法的铺垫作用。

2.设计思路1)本节课知识包括氧气的制法的具体内容:药品的选择,反应条件的确定,反应装置的选取,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采取合理的收集方法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采取验满的方法,2)本课题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并指导学生动手制取一瓶氧气。

难点是: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疑点是:是否还有其他制取氧气的方法?在课堂上最好能让学生进行探究。

利用学生已经有的基础知识,由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需要纯净的氧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取气体?教学中以物质反应为主线,实验装置、操作步骤为枝叶逐步进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设计制取氧气的其他方法。

是学生掌握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初步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知识,技能,经验思维,情感):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并对氧气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2.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能会提出的问题:1)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哪些因素有关?2)为什么实验室要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以及双氧水来制取氧气?又如何选择仪器组装装置?如何进行收集和验证?3)催化剂是什么?怎么起作用的?它参与反应吗?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能说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并学会区别和判断这些反应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

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药品选择仪器组装。

气体收集和检验。

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丰富科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重点、难点与突破策略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1.通过实验探究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课时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催化剂及催化作用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课时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催化剂及催化作用教案与反思

课题3 制取氧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第一课时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知识与技能】(1)了解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重点】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的理解。

知识点一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自主学习】1.观察过氧化氢溶液的颜色为无色,状态为液态;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

2.实验探究过氧化氢的分解实验操作现象原因(1)在试管中加入5 mL过氧化氢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放出的氧气很少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复燃(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时分解加速 (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试管底部的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合作探究】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反应物或生成物吗?答: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教师点拨】过氧化氢加热也可以分解产生氧气,但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致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跟进训练】1.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后果是( B )A .不产生氧气B .产生氧气的速率很慢C .没有水生成D .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2.下图是“用双氧水制取一瓶氧气”实验的主要步骤,其操作错误的是( D )知识点二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9页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并分组进行教材第38页的探究实验,然后完成下列填空:1.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第一篇:《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

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习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

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

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达到复习原有知识点的目的,习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习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

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够明确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七部分操作,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

氧气制取教学反思

氧气制取教学反思

氧气制取教学反思
双河初中:肖治斌《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在教材中的任务越来越重。

在这一课题里除了突破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还要讲清讲透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装置,实在不太容易,但回避不是办法,只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及媒体辅助教学,才能在此突破催化剂概念,同时又强调一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又能给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埋下伏笔。

一、反思实验,实验的成功、失败常有一定的偶然性。

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敢干反思的精神,因此在教学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在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阅读资料发现这对矛盾中,教者选择了后者;在教学二氧化锰作为双氧水分解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如何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时,为了避免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采用了添加实验和将实验延长到课外的方法,这样做实验不受课本约束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实验而是为了探究实验结果,避免了灌输式教学而形成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给学生探究活动,本课题中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在《制取氧气》这节化学课教学中,实验是否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我一般都会直接给出答案,因为重新做会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

但这样做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觉:老师做实验不是为了探究实验结果,而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实验。

这样形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而缺乏师生互动教学过程。

因此教者在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是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矛盾中,我选择了后者。

当我宣布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老师也不一定就是权威,也会出错。

这就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无形中也鼓励了学生去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提出自己“别出心裁”的猜想。

现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励学生去怀疑、去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书本、超越自我的目的。

在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实验的失败而引起了学生对课本、老师的怀疑,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其原因,寻根究底这是创新的起点。

所以我认为,当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时,老师应尽可能有一种“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实验的失败,放下老师的“架子”。

在教者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也明白书上的实验确实有问题,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中,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探究者,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

然后在互相的争论以及老师的演示实验中明白了错误所在。

既然不是这个原因,肯定是其它什么原因,于是学生又进入了更深的探究中。

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课题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的关键是催化剂概念的建立,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建立催化剂的概念,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2、教学目标:(2)、了解催化剂合催化作用(3)、了解分解反应3、教学策略:本课题的教学设计是把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随堂探究实验,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4、课前准备:(1)、教室制作课件和导学案(2)、药品及仪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酒精灯试管、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火柴等。

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学生闭气看看谁的时间得更久,引出氧气(2)大屏幕投影潜水作业、航空特技飞行等四幅与氧气有关的图片,目的在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而引出氧气的制法。

2、实验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1)提出问题: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2)各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3)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探究。

(4)各小组小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用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法应原理。

3、学生思考和讨论:(1)、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以外还可以用哪些药品来制取氧气?反应需要什么条件?(2)、以上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不同?(由比较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三、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未能全部完成,只讲完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还有催化剂的概念和分解反应没有学习。

原因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接触得少,不知怎么猜想假设,实验操作生疏,再加上教师对引导不到位,因而浪费时间。

初中化学教材《双氧水制作氧气》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材《双氧水制作氧气》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材《双氧水制作氧气》教学反思第一篇:初中化学教材《双氧水制作氧气》教学反思在过去的人教版《全一册》初中化学教科书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只提供两种: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②单独加热高锰酸钾。

而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2005版)第二单元课题《制取氧气》中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提供了3种:①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②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③单独加热高锰酸钾。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多数学校都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虽然高锰酸钾稍热就能产生氧气,但由于其受热,高锰酸钾粉末易随氧气流喷出而污染器材、或导气管被堵塞、或水槽中的水被污染,且其中氧元素转化为氧气的比率只有1/4,其价格较高,所以并不是实验室制氧气的最佳选择。

而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微热,可迅速产生大量氧气,且氯酸钾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的比率可达到100,故二者混合共热一直是实验室制氧气的重要方法,是许多化学老师认同的方法。

近年来偶见媒体报道氯酸钾制氧气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一些人员伤害,主要原因是误把木炭粉等可燃性物质当作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共热引发爆炸,可能是为了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2005年版前教科书都删除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制氧气的方法介绍,取二代之是用稀的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常温制取氧气。

回顾新教材2005年版前的教科书,我们看到的是用5的双氧水制氧气。

书上设计了三个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本,并分析原因。

然而,其实验现象的可靠性和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却值得商榷和反思。

【教材叙述】实验(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5ml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观察发现:带火星木条不复燃,这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教学反思:我们知道,双氧水在常温下可缓慢分解,该实验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并非因为没有氧气,而是氧气量太少、浓度太低所致。

【教材叙述】实验(2):微微加热(1)中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木条伸入复燃,说氧化氢溶液受热后能分解出氧气。

教学反思:在实验室多次进行预做实验或是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均不能出现带火星木条复燃现象。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学反思「篇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

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

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

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应收集一些常见氧气在日常生 活中的运用,以到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的精神内涵和化学学 课例研究综 科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 述 能够动手动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保证他们有足够的 思维空间,有利于激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 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极大的帮助,更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 率。
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制 取氧气会更方便?你的理由是什么?
取氧气的方法,写出文字表达式。观察三个化学反 应有何共同点,注意从反应物、条件和生成物方面进行 对比。
实验室还可以用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来制 取氧气
学生回答: 学生寻找三个文字表达式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定 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 法。催化剂的定义和分解反应。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 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探究活动(2)】 观察探究活动(1)中试管 b 不再出现明显现象时, 再加入 2mL 的 5%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提问:二氧化锰有无变化,你采用什么方法来证 明?由此得到什么结论。 综合上述两个实验,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的分解过 程中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但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二氧化锰起到什么作用,我们把它称之为什么? 注意催化剂的几个关键词。一个改变:改变化学反 应速率。两个不变: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是不是不加催化剂过氧化氢就不分解呢? 实验演示: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久置的过氧化氢再加 入二氧化锰。没有明显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是不是只有二氧化锰可以作为分解过氧化氢的催 化剂吗?我们继续探究。 取出另外两支试管 c 和 d,分别加入 5mL 过氧化氢, 试管 c 中加入食盐,试管 d 中加入铜绿,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试管 c 无明显现象。试管 d 中过氧化氢快速 分解。说明过氧化氢的催化剂不仅二氧化锰一种,其他 物质也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同学们还知道实验室制氧气的其他方法吗? 【探究活动(3)】

制取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分解过氧化氢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九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大多数学生对化学知识基础的学习。

上课时,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既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引入本节的新课。

然后,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的制取这节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

这堂课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教学情景,发现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为了赶时间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所以我对习题的讲解不细致,有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没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内容过多,其实学生自身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够总结的很好,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虽然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很大的了解,但是如果是由学生来总结说出,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思考来得出结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3、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能观看实验而不是自己做实验。

没有给学生自己探究实验的机会。

三、今后教学的改进方法1、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化学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进,我相信一定能够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会学习,主动学习,最终爱上学习。

初中化学课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和反思

初中化学课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和反思

初中化学课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相对较为独立;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唯一安排的气体制取的实验,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抽取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难点:催化剂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识氧气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生答]1.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2.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3.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4.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过渡]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1 教后记上周我进展了第三节制取氧气教学活动。

我主要和学生讨论学习氧气的制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氧气在我们的消费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历回忆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

对于这个问题大局部学生都想起光合作用,极少数同学能想到别离空气。

此时再提出问题:这些方法是否合适实验室制取氧气,给学生提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

从而和学生一起分析^p 得出实验室不能用这些方法制取氧气的原因。

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书上的实验探究,由比照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得氧气,也通过这个实验探究,再补充一个比照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响的催化剂,强化催化剂的概念,让学生印象深入。

教学理论也证明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实验药品确定以后再对实验原理进展强化讲述,同时让学生根据实验药品和反响原理选择反响装置。

这里是学生首次系统的认识气体的制取,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装置〔分为气体发生装置和搜集装置〕,详细而言,发生装置选择的根据和搜集装置选择的根据,〔固液常温型和固固加热型用挂图展出〕,分析^p 完了以后再进展实验,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然后共同进展实验制取,学生兴趣浓重,气氛活泼,印象深入。

通过教学理论证明,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气体的制取时思路明晰,逻辑清楚,课后练习的结果说明这节课课堂效益较高,知识的夯实到位,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学习打下伏笔,课堂教学出现可持续性。

但仍存在很多缺乏之处:对于教学目的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

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催化剂”是一个根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打破难点。

并且时间安排上欠佳,学生制取氧气耗时过多,导致没时间学习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缺乏。

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2 1、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答:假如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如搜集不到氧气或搜集的氧气不纯。

初中化学九年级《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优秀表格式教案教学反思课堂练习

初中化学九年级《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优秀表格式教案教学反思课堂练习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使学生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3.学生能认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组对比实验,使学生在不断对比中获得新知识,感受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2.通过讨论交流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催化剂更优化的选择,培养学生低碳环保的高贵品质;
2.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合理、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双氧水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领悟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

教学器材: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导管、试管、烧杯、
集气瓶、镊子、火柴等。

药品:6%的双氧水、15%的双氧水、二氧化锰、氧化铜、新鲜土豆等。

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是教学反思的基础,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盼望会给大家带来关怀。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一)在《制取氧气》这节化学课教学中,试验是否胜利,有肯定的偶然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无法看到明显试验现象的试验,我一般都会直接给出答案,因为重新做会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

但这样做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觉:老师做试验不是为了探究试验结果,而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试验。

这样形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而缺乏师生互动教学过程。

因此教者在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的确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是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矛盾中,我选择了后者。

当我宣布试验失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老师也不肯定就是权威,也会出错。

这就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无形中也鼓舞了学生去进行深入思索,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提出自己"别出心裁'的推测。

如今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舞学生去怀疑、去探究,从而到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书本、超越自我的目的。

在新课程如何培育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试验的失败而引起了学生对课本、老师的怀疑,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其缘由,寻根究底这是创新的起点。

所以我认为,当出现试验现象不明显时,老师应尽可能有一种"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试验的失败,放下老师的"架子'。

在教者试验失败的时候,学生也明白书上的试验的确有问题,那这到底是什么缘由呢?他们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中,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探究者,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推测。

然后在相互的争辩以及老师的演示试验中明白了错误所在。

既然不是这个缘由,确定是其它什么缘由,于是学生又进入了更深的探究中。

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学问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过氧化氢制氧气教学反思

过氧化氢制氧气教学反思

过氧化氢制氧气教学反思(共2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过氧化氢制氧气》教学反思《过氧化氢制氧气》教学反思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层层深入,自己来设计实验装置,并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简单的实验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由于采用了分大组进行实验的形式,虽然学生之间交流有所增加,但每位学生动手的机会却不均等,个别学生成为了“观众”。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安排每位学生为一组,讨论时可以组间交流。

二、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少数学生一下子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双氧水全部加入二氧化锰中,导致反应速率过快,来不及收集。

这是因为在实验之前这些学生并未真正了解选用分液漏斗的意义,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一错误操作进行讨论,以进一步强化使用分液漏斗的意义。

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

如锥型瓶壁上粘有大量二氧化锰粉末,教师此时可组织学生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该现象主要是由于加药品时未横放且药品加入量过多引起的。

因此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实验基本操作。

四、在学生设计实验以证明不能用浓度过高的双氧水制氧气时,有较多学生没有用5的双氧水来制氧气作对比。

这一拓展探究可以让学生对对比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会将催化剂的概念偷换为催化剂本身并没有参与化学反应。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设计实验以强调催化剂的概念。

实验设计:向3mL5H2O2溶液滴入2滴1mol&%8226;L—1Fe2(SO4)3溶液,溶液开始呈浅黄色,然后又变成深黄色,这说明在滴入Fe2(SO4)3溶液,H2O2溶液中有深黄色的新物质生成;溶液最后又从深黄色变成浅黄色,与反应前溶液的颜色完全一致,这说明这种深黄色的生成物又分解产生了等质量的Fe2(SO4)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材《双氧水制作氧气》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材《双氧水制作氧气》教学反思
在过去的人教版《全一册》初中化学教科书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只提供两种: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②单独加热高锰酸钾。

而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2005版)第二单元课题《制取氧气》中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提供了3种:①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②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③单独加热高锰酸钾。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多数学校都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虽然高锰酸钾稍热就能产生氧气,但由于其受热,高锰酸钾粉末易随氧气流喷出而污染器材、或导气管被堵塞、或水槽中的水被污染,且其中氧元素转化为氧气的比率只有1/4,其价格较高,所以并不是实验室制氧气的最佳选择。

而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微热,可迅速产生大量氧气,且氯酸钾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的比率可达到100,故二者混合共热一直是实验室制氧气的重要方法,是许多化学老师认同的方法。

近年来偶见媒体报道氯酸钾制氧气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一些人员伤害,主要原因是误把木炭粉等可燃性物质当作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共热引发爆炸,可能是为了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2005年版前教科书都删除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制氧气的方法介绍,取二代之是用稀的.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常温制取氧气。

回顾新教材2005年版前的教科书,我们看到的是用5的双氧水制氧气。

书上设计了三个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本,并分析原
因。

然而,其实验现象的可靠性和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却值得商榷和反思。

【教材叙述】实验(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5ml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观察发现:带火星木条不复燃,这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教学反思:我们知道,双氧水在常温下可缓慢分解,该实验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并非因为没有氧气,而是氧气量太少、浓度太低所致。

【教材叙述】实验(2):微微加热(1)中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木条伸入复燃,说氧化氢溶液受热后能分解出氧气。

教学反思:在实验室多次进行预做实验或是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均不能出现带火星木条复燃现象。

教科书提供的步骤和示意图给教学带来了困扰。

【教材叙述】实验(3):往另一只装有5ml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伸入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能分解出氧气。

教学反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可迅猛反应冒出大量气体和大量热,由于水蒸气的大量产生而干扰对“氧气使带火星木条持续复燃”的观察,不易达到最佳效果。

在开展“活动与观察”时,若使用双氧水制氧气,不仅仪器成本高昂,而且双氧水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安全可靠,其危险性或许比氯酸钾更大,双氧水作为产氧剂存在隐患甚多。

进行学生实验时,我们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作为反应物,只要教师高度负责,不把木
炭粉误作成二氧化锰;只要学生操作规范,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实为有效方法。

新编2005版后新教材恢复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重要地位。

并且把“探究双氧水制氧气”的步骤进行了删减,也对原来的错误说法进行了纠正。

但木条复燃之说未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