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环境管理学》教案

《环境管理学》教案

《环境管理学》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具备相关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定义和涵盖的范围;2. 掌握环境管理学的重要原理和方法;3. 了解环境管理相关法规和政策;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5. 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本部分将介绍教学内容的大致框架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1. 环境管理学的概述1.1 环境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1.2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教学方法:演示讲解,示范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

2. 环境管理学的重要内容2.1 环境评价与监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

2.2 环境规划与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授课,小组合作,设计项目展示。

2.3 环境保护与治理教学方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3. 环境管理法规与政策3.1 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辨析,问题讨论。

3.2 环境管理政策与标准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小组研讨。

第三部分:教学流程本部分将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给出一份详细的教学流程。

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堂课:环境管理学的概述1.1 开场小视频介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1.2 回顾环境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1.3 讲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4 完成一道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练习,检查学生对于第一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第二堂课:环境评价与监测2.1 介绍环境评价的概念和步骤。

2.2 分析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2.3 阐述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2.4 班级分组进行一个环境评价与监测的案例分析,并展示结果。

3. 第三堂课:环境规划与设计3.1 解释环境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

3.2 展示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实际案例。

3.3 指导学生分组完成一个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小项目,并展示成果。

《环境管理》 教学设计

《环境管理》 教学设计

《环境管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手段和方法,了解国内外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管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环境管理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环境管理的概念、手段和方法,以及环境管理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环境管理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对环境管理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效果。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

4、实地考察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环境管理的主题。

2、知识讲解(20 分钟)(1)环境管理的概念讲解环境管理的定义、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白环境管理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环境管理的手段介绍环境管理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分别举例说明每种手段的应用和效果。

(3)环境管理的方法讲解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标准等环境管理的常用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的作用和实施步骤。

3、案例分析(20 分钟)(1)展示一个成功的环境管理案例,如某个城市的环境治理项目,让学生分析其中运用的环境管理手段和方法。

(2)展示一个失败的环境管理案例,如某个企业因环境污染而被处罚,让学生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024年认识环境管理的教案

2024年认识环境管理的教案

2024年认识环境管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管理的定义和意义2.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3. 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手段4. 我国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挑战5. 学生参与环境管理的实践途径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环境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管理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2. 讲解环境管理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3. 讲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遵循。

4. 讲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具体操作。

5. 分析我国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挑战,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

6. 讨论学生参与环境管理的实践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环境管理概念、原则和方法。

3. 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环境保护,制定一个环保计划。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环境管理的理解和兴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环境管理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提供全面的环境管理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环境管理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环保工具:提供环保工具和资源,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环境保护。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企业或环境管理相关部门,让他们亲身体验环境管理的工作。

《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

《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

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选取不当。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及任务(一)环境管理的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

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指导和培育环境文化,使人与自然和谐——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第二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见作业题的点评)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基本原则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及设法将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

1987年至今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1.内涵: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也可以称为是人类行为的组织学。

2.特点:(1)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2)复杂性、综合性的科学(3)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本章重点➢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掌握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了解,考试不要求)第三章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第一节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一、环境管理的主体:广义地说是指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和相关方。

环境问题的形成源自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政府、企业、公众,因此环境管理的主体也是这三者。

教案(环境管理概论)

教案(环境管理概论)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2005~20XX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
中,煤炭的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3)。

图2 2005~20XX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3 2005~20XX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的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的危机。

如果以
图4 20XX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图5 20XX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
储产比=20XX年已探明储量/20XX年的生产量;储消比=20XX年已探明储量/20XX年的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XX年6月
常规能源的消费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的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的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的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158%和19%。

温室气体增加带来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2章-1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2章-1
该方向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 和演化规律,将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特征的“发展 度”、“协调度”、“持续度”三者内部的逻辑自洽和动 态均衡作为中心,有序地演绎了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与 三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建立了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人关系的统一解释基础和定量的评判规则。
系统学方向的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可持续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1999-2007)为代表。另外一个 代表理论是“三种生产”理论 。
(三)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发展过程及其 环境问题的解释
人类文明历程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文明发展阶段中,人类与自然环 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的模式经历了漫长的演 变过程,人类对世界系统的认识也经历了 复杂而曲折的历程。
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图
原始文明时代
环人 物物
世界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 境生产,此时人口数量非常少, 物资生产能力非常微弱,基本 上都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保证。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 用自然资源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 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进 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状况。 代际公平是指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存量有限的前提 下,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代人不能 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 环境条件。
该方向的研究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 告》,其衡量指标以“人文发展指数(HDI)”、 Cobb的“真实进步指标(GPI)”、Allen的“可持续 性晴雨表”等为代表。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环境管理学的概念与重要性1.1 环境管理学的定义1.2 环境管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3 环境管理的重要性1.4 环境管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环境问题的种类与影响2.1 环境问题的分类2.2 环境问题的起源与影响因素2.3 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2.4 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3.1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3.2 环境管理的方法与技术3.3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3.4 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第四章:环境监测与评估4.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4.2 环境质量评估的方法与指标4.3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4.4 环境监测与评估在我国的应用案例第五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措施5.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5.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5.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实践案例第六章:环境政策与法规6.1 环境政策的定义与目标6.2 环境政策的设计与实施6.3 主要环境法律法规简介6.4 环境政策与法规的案例分析第七章:环境管理战略与规划7.1 环境管理战略的概念与重要性7.2 环境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7.3 环境规划的方法与步骤7.4 环境管理战略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八章:环境经济与环境市场8.1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8.2 环境经济学的核心概念8.3 环境市场的类型与运作8.4 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及其效应第九章: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9.1 环境教育的目标与方法9.2 环境教育在学校与社区的应用9.3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机制9.4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的案例分析第十章:环境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10.1 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性10.2 企业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10.3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10.4 企业环境管理与社会责任的案例分析第十一章:环境冲突与调处机制11.1 环境冲突的类型与成因11.2 环境冲突的调处方法11.3 环境法庭与环境仲裁11.4 环境冲突与调处机制的案例分析第十二章:环境影响评价12.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与流程12.2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指标12.3 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应用案例12.4 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经验第十三章: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13.1 生态系统的服务与功能13.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13.3 生态保护的措施与策略13.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分析第十四章:环境伦理与环境治理14.1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14.2 环境治理的结构与机制14.3 环境伦理与环境治理的实践14.4 环境伦理与环境治理的案例分析第十五章:未来环境管理的挑战与机遇15.1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治理15.2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15.3 科技创新与环境管理15.4 环境管理教育的未来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环境管理学的十五个章节,从环境管理学的概念与重要性、环境问题的种类与影响、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到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再到环境政策与法规、环境管理战略与规划、环境经济与环境市场、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以及企业环境管理与社会责任,还包括环境冲突与调处机制、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环境伦理与环境治理,以及未来环境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认识环境管理》 学历案

《认识环境管理》 学历案

《认识环境管理》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环境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2、掌握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3、了解环境管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4、能够分析实际案例中的环境管理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环境管理的常用手段和方法。

2、难点(1)如何将环境管理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

(2)理解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有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地球上。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气候变化、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环境管理呢?它又有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环境管理。

(二)知识讲解1、环境管理的概念环境管理是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环境管理的主要类型(1)从管理范围来划分,可分为资源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和部门环境管理。

资源管理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管理,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区域环境管理是针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环境问题进行管理,如城市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管理等。

部门环境管理则是针对不同行业和部门的环境问题进行管理,如工业环境管理、农业环境管理等。

(2)从管理性质来划分,可分为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和环境技术管理。

环境计划管理是通过制定环境规划和计划,来指导和协调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质量管理是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和控制,以确保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环境技术管理是对环境保护的技术方法和措施进行管理,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环境管理的手段(1)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依靠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规定等形式来管理环境。

2024年认识环境管理的教案

2024年认识环境管理的教案

2024年认识环境管理第一章:环境管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了解环境管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1.2 教学内容环境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环境管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引入相关案例进行分析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案例分析报告第二章: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2.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法律法规的种类和体系掌握环境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机制了解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2 教学内容环境法律法规的种类和体系环境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机制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自主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并进行解读2.4 教学评估法律法规解读报告课堂讨论和提问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3.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种类和应用掌握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等基本方法了解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势3.2 教学内容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种类和应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等基本方法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自主进行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等实践活动3.4 教学评估实践活动报告课堂讨论和提问第四章:环境管理的实践案例4.1 教学目标了解国内外环境管理的成功案例分析案例中环境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4.2 教学内容国内外环境管理的成功案例案例中环境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案例4.3 教学方法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4.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课堂讨论和提问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战略与政策5.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掌握环境政策的设计与分析分析环境管理战略与政策对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影响环境管理战略的类型和制定过程环境政策的种类和实施机制案例分析:环境管理战略与政策的实际应用5.3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小组讨论:制定一个环境管理战略计划5.4 教学评估小组环境管理战略计划报告个人对特定环境政策的分析报告第六章:环境管理体系6.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掌握ISO 14001等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学习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过程6.2 教学内容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和目的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如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认证步骤6.3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实际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过程个人对环境管理体系案例的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第七章:环境风险管理7.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风险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步骤学习环境风险沟通和管理策略7.2 教学内容环境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环境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工具环境风险沟通和管理案例研究7.3 教学方法讲座与互动讨论小组工作: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的简单练习7.4 教学评估小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个人对环境风险管理策略的分析和评价第八章:环境伦理与可持续性8.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伦理的核心原则和理论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探讨环境伦理和可持续性在环境管理中的角色8.2 教学内容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框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环境伦理和可持续性在实践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讲座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环境伦理决策过程8.4 教学评估个人对环境伦理案例的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第九章: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9.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掌握环境教育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公众参与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和策略9.2 教学内容环境教育的目标、方法和实施策略环境教育的工具和技术公众参与的有效方法和实践9.3 教学方法讲座与小组工作实地考察:访问环境教育项目或公众参与活动9.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环境教育项目的评估个人对公众参与策略的分析报告第十章:未来趋势与挑战10.1 教学目标分析当前环境管理的全球趋势探讨未来环境管理面临的挑战思考创新解决方案和策略10.2 教学内容全球环境管理的最新趋势未来环境管理的主要挑战创新思维和策略的发展10.3 教学方法讲座与小组讨论创意工作坊:设计未来环境管理的创新解决方案10.4 教学评估小组创新解决方案设计报告个人对未来环境管理挑战的思考和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1. 环境管理概述:理解环境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4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4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








况社 查
调会
查问



学 术 性 调 民查 意 调 查
阅读材料:
问卷调查在环境管理中的主要应用领域
环境管理领域应用问卷 调查方法开展的工作:
1.环境现状调查
2.环境问题调查
3.环境公众参与
4.环境民意调查
5.环境价值评估
环境管理 对策方案
另如: 环境市场调查、 环境产品调查、
及研究人员提供的丰
富的环境信息。
政府 企业 公众 研究人员
数据资料中包含的环境变化与 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环境管理的规律
人 类 社 会
实证研究

实 验
调 查 问 卷
案 例 研 究
实 地 研
无干扰本分析

……
自然环境
…… ……
实证研究

实 验
调案 查例 问研
实 地 研
无本 干分 扰析
一、一实、验实方验法方法 卷 究 究
间 和 方 法 的 确


据 处 理 和 分
结 果 报 告

环境监测的方法
化学 物理
遥感技术
生物
信息技术 数学技技术
发展 更新
人工 自动化
……
(四)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内容
采样 运送和贮存 数据处理方面
保证
监测数据
准确性 精确性 完整性 可比性 代表性
二、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3章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3章

规划(Plan)
规划环境绩效评估
选择指标
执行(Do)
使用数据与信息
收集数据
分析与转化数据
取得信息
报告与沟通
检查和改善(Check & Act)
检查与改进
环境绩效
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商管理
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
政府或政府委托的第三方机构 ,评估
政府表彰环境绩效优异的企业
阅读材料: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rack Program (NEPT)
美国国家环境绩效跟踪计划
NEPT实施过程五个阶段
企业申请
环保局据四项标准评估
企业成为成员,三年内达到要求
NEPT计划的开除机制
NEPT计划的奖励性措施
政府
企业
公众
引导
外 部 监 督
(三)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政府
企业
公众
引导
外 部 监 督
环境绩效评估: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标准、评价模型,通过综合比较和计算,确定和评价一个组织环境绩效的方法,它是环境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方法。
政府
企业
公众
①环境及各环境因素的基本状况信息 ②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活动信息 ③政府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而采取的措施和活动
①企业根据政府要求公开的信息 ②企业自愿公开的信息
公众在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上存在相当差距,但在调查、研究和公开公众关心的环境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环境绩效管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02
(一)法律手段的基本特征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5章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5章
Register: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 力。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 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生态
城市社会 环境系统
城市
阅读材料:
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
生态产业 代谢
2002年8月23日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
三、城市环境管理的
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
• 2.城市水环境 污染
城市工业、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2004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45.6%, 生活污水占32.3% 2006年:57% 2007年:60%
3.城市固体废物
工业废物、生活垃圾 占用土地;二次污染
(三)城市环境问题的特征
城市环境 问题的尺 家庭/办公室 度 主要基础 设施和服 务 社区 城区 地区 全球
各 级 人 民 政 府
环 境 保 护 局
(二)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城 市 环 境 规 划 的 内 容
制定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环境现状调查和预测
城市环境功能区划 制订环境规划方案 制订方案实施的各项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
(三)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指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浓度。 排
1.城市大气环境 污染(2007)
• 酸 雨
酸雨分布 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四川省、云南省以东的 区域,包括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重庆市的 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与上年相比,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湖南省南 部、贵州省中部、四川省东北部、广西自治区西北部酸雨 污染有所减轻。
水污染 生态损失
酸雨 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 升 气候变化

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 机动车污染问题严峻 城市生态失衡问题加重, 出现“城市热岛”、“城市荒漠”等问题

《环境管理学》教案

《环境管理学》教案

《环境管理学》教案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授课对象:大三学生授课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墨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以后从事环境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环境管理学概述1.1环境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环境管理学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2.1环境管理的目标和任务2.2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2.3环境管理中的系统分析和决策模型三、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法3.1环境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3.2环境规划和环境监测3.3环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四、环境管理的案例分析4.1全球环境管理案例分析: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4.2国内环境管理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4.3企业环境管理案例分析五、环境管理学实践能力培养5.1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培养5.2环境管理项目设计和实施5.3环境管理方案评估和效果监测六、课程评估与考核6.1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6.2期末考试成绩6.3课程设计报告的评分教学方法:1.授课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讲课方式外,将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激励学生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真实环境管理问题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外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环境管理座谈会等,加强学生对环境管理实践的体验和认识。

教学内容详细说明:第一讲:环境管理学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环境管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讲: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通过讲解环境管理的目标、任务、原则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为他们后续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第三讲: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法介绍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等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管理实践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关键技术。

第一章_环境管理学_绪论

第一章_环境管理学_绪论
• 政府、企业、群众,利益博奕?
企业已建成投产,化工园区未建成污水处理 厂
• 2010年3月,江苏省环保厅抽调了环境监察 和环境监测人员,组成6个现场检查组,重 点对全省化工园区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上游的化工企业治污设施运行、废水排放 等情况进行专项执法检查。
• 从这次检查汇总的情况看,多数化工园区的环境 基础设施都比较齐备,工业园区内的绝大多数排 污企业管理规范,接管率高,预处理的接管污水 水质稳定,均达到了接管标准,园区污水集中处 理设施的各项监管措施也能落实到位。特别是从 现场检查的监测监控数据看,一直处于稳定达标 排放的状态。
• 但是,江苏省环保厅通过这次专项执法检 查也发现了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有的化 工园区配套治污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环境 基础设施薄弱;有少数企业治污设施不正 常运行,导致废水超标排放;还有个别企 业存在偷排、直排等严重违法行为,所产 生的污泥处置不规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江苏省环保厅环境监察人员在睢(sui)宁 县经济开发区化工集聚区现场检查时看到, 这家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化工 污水集中处理厂至今仍未建成,但是园区 内的两家化工企业却已经建成投产。其中, 徐州广盛化工有限公司由于缺少治污设施, 化工污水直排外环境。
高新技术示范园环境设施存在漏洞

在这次专项执法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一些所谓高
新技术示范园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明显漏洞。
在东台市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内,执法人员对园区污水
处理厂总排口废水取样检测发现,COD超标7.2倍。厂区 内西侧的一个汪塘内还存有大量工业废水,经检测,pH 值超标,COD、氨氮、挥发酚等污染物也超标,直接影响 地下水安全。
环保工作的特点:
• (1) 综合性: • 环境管理涉及面很广,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 从空间范围来谈, 下至地球岩层的顶端,上至大气层的

《环境管理学》教案

《环境管理学》教案

《环境管理学》教案《环境管理学》课程教案课程说明本课程的性质《环境管理学》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本课程阐述了环境管理的概念、基本理论、技术支持和保证介绍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等内容。

本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观念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认识与提高。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 1、内容要求:了解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认识环境管理学的三大基本理论及基本原则了解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掌握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管理方法学习外国环境管理体制、机构、制度、策略等先进经验以及当前全球环境管理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机构。

2、教学方法: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

3、先修课程:环境学概论、生态学等选用教材、主要参考书教材:叶文虎主编.《环境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6 月图 2-1 人与环境系统概念模型 1、人类对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的认识历程:(1)古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是自然的一部分世界系统实际上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就是自然环境。

三种生产之间主导作用是环境生产人口生产与物资生产能力都非常小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2)农业文明时代:A、早期阶段人口生产仍未在世界系统的运行中体现出来;B、中期阶段人口生产虽得以体现但仍作为物资生产的一部分。

C、晚期阶段人口生产系统逐渐发育成独立的系统并从物资生产系统中脱离。

(3)工业文明时代:随着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科技水平提高生产能力越来越强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物质数量越来越多物资生产系统的地位由从属上升为主导。

从此人口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导了世界系统的运行但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这是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自然环境系统的特征(1)具有内在的动态变化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案课程说明本课程的性质《环境管理学》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本课程阐述了环境管理的概念、基本理论、技术支持和保证,介绍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等内容。

本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观念,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认识与提高。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1、内容要求:了解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认识环境管理学的三大基本理论及基本原则,了解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掌握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管理方法,学习外国环境管理体制、机构、制度、策略等先进经验,以及当前全球环境管理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机构。

2、教学方法: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

3、先修课程:环境学概论、生态学等选用教材、主要参考书教材:叶文虎主编.《环境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6月第1版主要参考书:[1]吴忠标等.《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2]宫学栋等.《环境管理学》. 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3]周律.《清洁生产》. 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4]刘熙瑞.《现代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5]陈焕章编著.《实用环境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一章管理学概述第一节管理的历史发展及社会作用一、管理的概念“管”,我国古代指锁钥。

《左传》中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体现着权力的归属。

“理”,本意是治玉。

《韩非子/和氏》中说:“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引申为整治或处理。

“管”、“理”二字连用,即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

二、管理的历史发展(一)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支配人们行动的不仅有理性因素,而且有情感的作用,情感作用常常表现为按习惯处理问题。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一是由氏族成员选举产生的氏族首长管理日常公共事物,二是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重大问题。

3、简单的管理机构。

丝毫没有今日臃肿复杂的管理机关,一切争端和纠纷都是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

首领的权力来自公共意志,他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德性质的;他手里没有强制的手段,不能行使任何凌驾于集体之上的个人权力,权力的作用依赖于人格化,依赖于权威。

5、单一的公共事物管理。

管理的具体内容多数都是与谋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直接相关,这种管理不可能有领域的划分,我们可统称之为公共事物管理。

(二)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的国家管理的特点: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剥削阶级充当管理者,被剥削阶级成为被管理者,管理成了剥削阶级的特权,成了剥削阶级用来维护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一方面,国家管理出现了纵向层次的划分,即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管理机构和官职的设置,这些机构和职位享有与管理范围相应的管理权限。

另一方面,原来统一的公共事物管理权发生了分化,产生了政权、军权、教权等,不同的权力由统治者享有并行使的一面,也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后者使权力冲突成为可能。

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此时国家管理表现出了依赖于明确的成文规章的倾向,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带有政治形式。

那时的法制是针对人民的法制,不仅“官”大于“法”,而且法的执行还受到财产的直接制约,最终仍表现为“人治”。

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在中西方古代思想资料中,许多重要文献都是讨论管理问题的,但它们并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而且存在着严重缺陷,加之传播方面的限制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局限,不可能发挥太大作用,使得整个前资本主义的国家管理表现为经验管理,管理者主要依靠自身的经验、感觉、悟性开展管理活动。

(三)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特征;1、科学管理。

在管理领域,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家以自身的实践证明,通过总结并改进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管理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以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揭开了人类科学管理的序幕。

2、分权管理。

国家的分权管理就是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在生产领域,由于机器的广泛采用,社会生产日益专业化,不断分离出新的生产部门和新的工种,泰罗倡导的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原则为生产领域的分权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3、法制管理。

在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体制下,为了确保各种权力既分立又制衡,既分散又联结,就需要宪法和法律作出具体规定。

这样各部门单位与职位人员才能遵循法律规范各司其职,在法定的轨道上正常运转。

4、管理的重点——经济管理。

大工业的社会生产和竞争的加剧,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的重点从国家行政管理转向了生产领域的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工商企业管理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四)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化管理。

管理主体具有全局观念,注重管理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管理主体能正确处理管理系统的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管理主体重视结构在整体系统中的作用。

2、民主化管理。

管理组织有通畅的沟通网络,组织成员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组织领导者尊重下层人员的意见,有完善的民主参与制度,有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

3、科学化管理。

当代管理活动以自然与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实现了管理活动程序化和管理工作的法制化。

尤其是定量分析手段的运用,使管理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能够在科学轨道上准确运行,使各种管理行为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使管理者在管理目标实现之前就“看到”结果成为可能。

4、法制化管理。

当代管理的法制化渗透到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无论是法制的完善程度、作用的发挥,还是人们的法制观念都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不可比拟的。

5、以人为本。

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代管理区别于历史上所有管理的又一特征。

为此,要千方百计地解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问题。

6、追求效率。

效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管理组织的灵魂,为了促进管理效率持续不断地提高,大批研究人员投入管理科学的研究工作,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并运用于管理实践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源源不断地进入管理领域并发挥作用;人力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管理制度走向健全,管理体制日益完善,等等。

三、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人类一切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管理,因为组织的存在需要协调内部成员的活动,决定成员共同遵守的纪律并处理违纪成员。

而国家的作用除去其阶级统治的一面外,实际上就表现了一种社会管理的职能。

(二)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是一切管理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科学管理是合理配置资源的保障,管理越科学,就越能挖掘资源潜力,就越能发挥资源的作用。

(三)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并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首先,管理影响着生产力的存在状况,生产力在不同管理条件下,其存在状态不同,有时被压抑,有时被解放;其次,管理规定着生产力的实现程度,生产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的方针政策,离不开完善的法制规范;此外,管理还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是集体力,除了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的力量之外,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

第二节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管理学的涵义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一)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二)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三)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二、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1、管理思想的萌芽: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按人的自然属性和各成员的特殊兴趣与能力进行分工,即简单的自然劳动分工思想;在采集食物、狩猎、防御敌害等活动中互相协作,即朴素的劳动协作思想;为了更好地在原始氏族成员间进行收获物的分配而建立起原始氏族组织,即原始的组织思想。

但是这些思想由于不是自觉的、经过学习获得的,所以缺乏连续性。

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比如:万里长城、都江堰工程;《孙子兵法》、《计篇》等文献。

(2)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比如:《墨子/尚贤》中提出用人的原则是“察其所能而慎与官”,强调确立“唯贤不用亲”的制度,倡导“不辩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3)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比如:战国时期,思想家商鞅和韩非子提出了“以农为本、富集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

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1)行政管理思想比如: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巴比伦王国就有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形式,制定了有名的汉穆拉比法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2)生产管理思想比如:埃及人于公元前27世纪修建的胡夫金字塔。

(3)教会管理思想比如:罗马天主教会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除了其追求的目标具有诱人的魅力之外,其组织之严密,管理技术之高超,无疑也是重要原因。

4、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1)直观性,表现在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

(2)阶级局限性,表现在有许多反科学、反人道的一面,包含着强烈的等级观念。

(一)科学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

4、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二)一般管理理论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

2、概括并详细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14项原则:(1)劳动分工(2)权利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9)秩序(10)公平(11)保持人员稳定(12)首创精神(13)人员的团结(14)跳板原则(三)管理组织理论1、揭示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并划分了权威的类型。

2、归纳了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1)劳动分工(2)指挥体系(3)人员考核(4)人员任命(5)薪金保证(6)制度制约3、概括了官僚制组织的结构:最高领导层——行政官员层——一般工作人员四、行为科学理论(一)早期行为科学理论1、企业职工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