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制度下的制度扭曲_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案例研究_王秀芳(1)

合集下载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探讨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探讨

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所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西财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不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不断发生,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大多与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往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虽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但引发金融危机的各种隐患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占金融体系主体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积累了巨额的不良资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而且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进程中的一大金融隐患。

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但这只是转移了不良资产的承担主体,金融风险并没有最终消除,而且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只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一部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量仍然比较庞大,如何处置这些己剥离和未剥离的不良资产,以及如何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是目前我国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二次剥离之初探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二次剥离之初探
海南金融
!##" 年第 & 期
!"#$"$ %#$"$&’
金 融 改 革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二次剥离之初探
赵海燕,翟琳琳,栾雪飞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北京市 ’#####)

要: 作为我国金融机构核心组成部分的国有商业银行正致力于体制改革和竞争实力的提高, 迎接国际运行
规则下市场竞争的考验。 而无论是改制上市, 抑或提高业务水平应对国际竞争, 巨大的不良资产包袱都是束缚其健康 发展的严重桎梏。不良资产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整个金融运行效率的提高和体制改革的成败, 本文就剥离国 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及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赵海燕 (’()#$ ) , 女,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 究生; 翟琳琳 (’()#$ ) , 女,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 究生; , 女,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 栾雪飞 (’(*)$ ) 究生。
机制的建立,不利于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国有 企业中形成严重的信用 “道德陷阱” 效应, 即企业对银行 贷款依存度过高, 债务负担严重, 但还款积极性不高, 部 分企业借转制之机, 逃债、 废债现象严重。这种感染效应 将 严 重 影 响 社 会 经 济 信 用 ,对 信 用 社 会 的 基 础 构 成 威
胁, 不利于宏观经济秩序的稳定。第二, 严重恶化银行的 竞争实力和信用形象。不良资产造成银行经营状况严重 恶化, 资本金逐年下降, 商业化改革举步维艰, 同时由于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差、 国际化程度较低、 国际 信誉较低等因素, 美国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已降低 中国国有大银行资信等级。国有商业银行实力和形象恶 化是潜伏的银行危机, 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由国家信用支 持而被暂时掩盖, 随着开放程度加大, 这一问题不解决 将会使银行资金循环停滞、 市场应变能力被削弱、 呆账 坏账负担继续增加等恶性循环。第三, 国有商业银行不 良资产包袱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严重障碍。目前银行资本 充足率难以达到巴塞尔协议的国际标准, 而上市吸引民 间资本、 外商资本的方案都需化解不良资产这一举措相 配套, 否则难以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更会导致股市价格 扭曲、 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等矛盾的进一步深化。 随着我国履行入世后允许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的 承 诺 期 限 逐 步 临 近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的 竞 争 压 力 与 日 俱 增, 在大量不良资产这一沉重的包袱下, 其拟定的任何 改革和发展方案都面临着瓶颈制约, 在对外开放程度逐 步加大的压力下, 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国有商业银行如 不跨越这道障碍, 将会带来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甚至社 会紊乱等国家危机。因此, 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化解 不良资产, 但若要求四大银行靠自身力量, 并在 !##$ 年 全国开放时与外资银行的资产质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这是绝对不现实的事情。而且, 国有商业银行如果利用 新增贷款的方式降低不良资产率, 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信 贷风险。 造成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 来讲, 有宏观经济的原因, 有行政干预的原因, 有政策变 化的原因, 还有社会整体信用度低、 法制不健全、 执法不 严的原因; 从内部来讲, 粗放经营,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 理、 内部控制薄弱、 对分行的管理失控、 违规行为泛滥造 成了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为此, 化解中国银行业庞大 的不良资产必须顾全各种矛盾, 多管齐下, 利用多方力 量解决。 三、 不良资产剥离方案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及管理的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及管理的研究
结论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了管理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本论文拟采用宏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规范和实证,文字阐述与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研究。因为是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研究,首先需要掌握相关银行不良资产的理论基础知识,其次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的相关资料和查阅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数据。然后对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4]王子鹏.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2):43-44.
[5]杨升.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与趋势[J].时代金融,2018(36):68.
[6]林琴.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9(06):146-147.
3.1.2对不良资产的内部管理与监管不健全
3.1.3不良资产处置手段方式单一
3.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及管理问题的成因
3.2.1社会信用环境依然欠佳,企业资本关联日趋复杂
3.2.2不良资产处置法律体系不够完备
3.2.3不良资产处置理念、机制与手段不够先进
4优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与管理的措施
[10]高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比较和借鉴[D].吉林大学,2017
[11]彭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指导教师意见:
(在选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完成期限等方面给出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0年11月10日-11月30日:指导老师召开毕业论文小组会议,确定毕业论文选题。
2020年12月30日-1月10日: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研究

纳税Taxpaying经济纵横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研究陈曦(北京自如友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京100000)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不良资产影响着我国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尽管我国已经加大管理不良资产的力度,但是效果不佳。

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进行分析,建议银行清收资产、搭建平台、实现债转股或证券化、组建专业的处置人才,配合法律部门进行社会诚信教育,完成对不良资本的处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2010年后,我国经济增速缓慢。

发展至今,中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的阶段,面临着核心竞争力及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艰难抉择。

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发展,问题日益增多。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是金融界面临的一大问题。

妥善处置不良资产,才能维持金融安全。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国家进入转型期后,对经济政策做出新的调整,改变了金融发展的大环境。

我国曾在2008年放松经济政策,实体经济迅速发展,在互联网普及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银行在发展前期投入的贷款过多,导致后期产能过剩、回收乏力等。

国有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后,需要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府的直接干预,但是在部分区域,国有银行仍依赖政府,部分区域政府在银行运作过程中施加压力,干涉银行的抵押、贷款等业务,都造成国有银行形成不良资产。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原则国有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要注意内外兼顾的处置原则,内指银行的经营管理,外指社会征信的运作。

国有银行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预防机制,完善贷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充分了解债权人真实的负债情况,审核贷款资格。

社会征信体系要不断完善,与国有银行深度合作,提高企业以及个人的失信成本,加大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

只有内外双管齐下,才能合理处置不良资产。

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措施(一)清收不良资产国有商业银行在清收不良资产时,要针对不同的清收主体采用不同的清收手段。

例如对于借贷前发展情况良好、无贷款不良记录、经营困难时间短的企业,要进行政策的放松,给企业走出困境的调整时间,在贷款时要求企业出示更有效的担保;面对积极配合还款工作的企业,国有银行要适当降低贷款利息,帮助企业尽快还清贷款,同时也让银行尽快收回本金;面对还款态度恶劣,不配合还款工作进行的企业,银行要将企业列入借贷黑名单,并申请法律层面的介入,强制收回企业及担保财产,降低银行损失;出现抵押物无法变现的情况时,要将抵押物转交给专业的债务处理机构,实现不良资产的变现。

不良资产处置的模式及经典案例解析

不良资产处置的模式及经典案例解析

不良资产处置的模式及经典案例解析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主要是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主流方式仍然以债务重组、债务置换、诉讼追偿等为主,而这些运作方式从人员、时间、经验和专业上更加符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特色,信托参与的比重会预期较小。

信托入市后的参与模式主要以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基金等模式为主流,其中,直接转让、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基金,这几种介入方式各有差别,本质并不是运作模式,而是信托前期对不良资产业务的介入方式,但又必然属于实际运作的一部分,故此与其他运作模式未加区分,并列予以分析。

不良资产直接转让模式及建议1、定义不良资产直接转让模式是收购主体对不良资产支付购买款项,然后进行处置清收的方式。

这种模式的效果只是导致不良资产所有权人的变动,不良资产的所有人由原来的债权主体变更为收购主体。

转让后,还需要收购主体继续进行处置。

2、适用情形和交易结构不良资产直接转让是传统类的不良资产经营模式,主要适用于债权人打包出售的不良资产包,属于资产管理公司最常采用的处理不良资产的手法。

3、直接转让不良资产后的处置情形一般情况下,不良资产收购往往指的就是直接转让模式,是进行不良资产处置其他模式的起点,也是进行不良资产清收的起点。

如收购后可进行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

信托公司在介入收购的前期营销阶段,就要通过考察形成对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认识,针对不同资产包质量的多种处置策略。

①债务重组。

协助债务人引进战略投资者、清理业务条线并优化业务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帮助提升债权或股权的价值以提高投资回报;②对于提升价值较小、地区分散、质量较差的资产,采取最小化处置成本,实现尽快处置;③其他可行的处置策略有:“以股抵债或以物抵债”,通过协议或司法裁决获得用于抵偿债权股权或实物资产,适用于有偿还意愿、没有现金偿付能力但持有质量相对较好的股权或实物资产的债务人;“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处置”,适用于自行处置难度大、成本高的资产,例如消费类贷款;“正常清收”,指债务人按照原贷款合同的条约约定履行还款义务,适应于债务人有还款意愿、并具备还款能力的情况;以及“诉讼追偿”等。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模式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模式研究
●■ ■■ ● r


金融与经济 2 0. 089
J l ANcE AND oNoMY N Ec
我国商业银行不 良资产的解决模式研究
■武魏巍
不 良资产是长期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 问题 ,本论文先从探讨 商业银行不 良资产 的内涵着手, 进而对 我国商业银行 的不 良资产科学地划分类别 , 然后在考虑我 国商业银行现 阶段客观情况的基础上 , 依
不 良资产 的有 效 盘 活 。
其 一 ,关于冰棍理论 的启示 。冰棍理论是商业银行 - 不 良资产领域一个比较 著名 的理论 ,指的是不 良资产就
像 拿在 手 中 的一 个 冰棍 , 个 冰 棍 在 炎 热 的天 气 中不 断 这 融 化着 ,而不 良资 产 一 旦 形 成 ,必 将像 冰棍 一 样 逐 渐 消
我 国商 业银 行 不 良资 产 的 解决 模 式研 究 国 国有 商 业 银 行 不 良资 产 问 题 的 各 种 模 式 都 有 很 好 的
有:
引导启示作用 。本论文结合这两个原理 ,根据我国国有
商 业银 行 不 良资 产 的 客 观情 况 , 到如 下 启 示 : 得
() 1对债务企业 资产重组 。有些企业 , 虽然 由于 自身 原 因拖欠 银行大 量贷款 ,从 而造成银 行不 良资产的产 生 ,但这些企业尚存在许多可利用的资源 ,在政府 的引 导下 , 作为债权人 的银行可以通过诸如兼并 、 企业托管、 企业 出售、企业 承包 、出售抵押 品等方式来对债务企业 进行 资产重组 ,从而达到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配置 以及
武魏巍, 郑州大学商学 院, 融工程与风险分析博士, 金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金 融工程与风 险分析。
( 南郑 州 4 0 0 ) 河 50 1 河 南省 政 府 决 策 研 究招 标 课 题 : 中小 企 业 融资 机 制研 究 , 目号 :0 6 项 B 0。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问题考察(一)不良资产的内涵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贷款。

我国不良资产的内涵由于历史上分类方法的不同,一直有别于其它国家。

截止至1998年前,我国实行的分类方法基本上是沿袭了财政部1988年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四类,后三者合称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两呆”),1996年生效的《贷款通则》及以后陆续所作的一些修订逐步完善了“一逾两呆”。

为加快我国银行业同国际接轨的速度,适应加入WTO的需要,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比较研究各国信贷资产分类方面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我国银行将正式采用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在这五类中,后四类称为有问题贷款或受批评贷款,不良贷款仅指后面三类贷款。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目前采用的是两种分类方法并行的过渡方式,最终将实行同国际接轨。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表现及危害性不良资产的表现: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2004年一季度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指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2.08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不良贷款率为16.61%,其中,次级类贷款3022亿元,可疑类贷款1.11万亿元,损失类贷款6702亿元。

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8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15%;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878亿元,比年初增加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12%【1】虽然上述数字比去年略有下降,但一些国际机构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估计则为悲观,根据《安永2004年全球不良贷款报告》称,“中国银行系统中的坏账金额位居世界第二,在过去6年中,中国己将其金融系统中的坏账削减了约2000亿美元。

课题研究论文:国外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和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课题研究论文:国外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和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银行管理论文国外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和对我国的经验借鉴经济的发展,必然拉动银行的资金流转,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的资金流通更是发展的比较活跃。

近年来,不良资产问题的出现,这不仅是困扰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更好的解决不良资产带来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在掌握自身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更好的借鉴和参考国外处理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的经验。

然后将这种经验和教训应用到解决我国中小银行的实际问题中去,以便顺利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发展。

一、国外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给我国的启示金融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不良资产问题的出现,是困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世界性难题。

就我国而言,首先就要理清我国中小银行自身发展的障碍,再通过借鉴和吸取相关国家的经验教训来探索适合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道路,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的进程,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保障社会的稳定。

1.解析国外处理中小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常情况下,国外对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方式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具体包括:(1)中心内容的一致性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的情况下都给资产进行划分,也就是好坏资产的区分,对这两种资产要实行分离制,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经营方式。

换言之,对那些所谓的坏资产实行低价促销的目的无非就是尽快的给这些坏资产找到出路。

(2)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对于区分开来的好坏资产,国外都在一定范围内制定了专门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机构,其实质目的就是建立起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的互动和联系,是二者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换的重要纽带。

虽然外国在不良资产的处理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鉴于各国的基本国情和基础条件的不同,使得西方国家在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上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①像美国、日本等一些财政实力和经济基础都比较雄厚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不良资产问题的处理上,多数采用的都是集中处理的办法。

课题研究论文: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

课题研究论文: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

143162 银行管理论文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第一,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许多商业银行沿用了行政管理手段,加上风险和利益机制不对称,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对资产的考核手段与承担责任不明确,使银行缺乏风险的责任感和压力感,更缺少预防信贷资产损失的有效手段,很多决策者违规经营和违反贷款审批程序,致使贷款易放难回。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产生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大量而且严重的短期行为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的频繁调动和资源配置上的粗放式的经营管理,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顾自身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缺乏市场调研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双重的滚动性的负效应。

由于企业通过各种关系向银行贷款,投资后缺乏资金又迫使银行继续贷款,若银行不再增加贷款,新项目无法投产,将造成以前的贷款无法收回。

另外,由于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的不科学使得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严重缺失,即使建成后也无法形成良好的还债能力,这就使得一方面贷款在趋于不断增加,一方面增加的贷款更多的变成了不良资产。

第三,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从1994年以来,中国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及早些时候的《破产法》、《公司法》等,虽然在努力创造着企业行为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市场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但是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法律制度方面还是显得不够健全,显得单薄无力,银行是企业的最大的债权人,然而一旦企业破产,银行就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权益难以受到法律的保障。

目前的一些如虚假担保、欠债有理有利等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现象,赖账经营在法律不健全、地方行政保护、市场经济信用缺失的环境下悄然生存,这也形成了商业银行高额不良资产能够存在的法制原因。

第四,企业转轨成本和国家宏观政策上因素的影响。

体制转轨期间国有商业银行腐败的制度分析

体制转轨期间国有商业银行腐败的制度分析
行 的 “ 量 ” 革 , 业 银 行 制 度 初 步 建 立 起 来 。 19 增 改 商 93
的 国 内银 行 实 质 上 没 有 成 为 真 正 意 义上 的 商 业 银 行 ( 在 于 体 制 外 的 新 兴 商 业 银 行 中 的 大 部 分 实 际 上 也 存
是 “ 有 金 融 产权 ” 式 , 经 营 管 理 上 与 国 有 银 行 有 公 形 在
趋 同现 象 ) 其 管 理 上 仍 然 是 以 行 政 管 理 为 主 , 款 经 , 贷
营 的 权 利 与 责 任 不 能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其 经 营理 念 还
是 以 粗 放 型 经 营 为 主 , 营 中 短 期 行 为 较 严 重 。其 表 经 现 是 国有 商 业 银 行 “ 级 法 人 , 级 经 营 ” 经 营 体 制 。 一 分 的
维普资讯 http://www.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 有经 济 ?
体 制 转 轨 期 间
国有 商 业 银 行 腐 败 的 制 度 分 析
岳芳 敏 (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讲师, 系) 广东 广州 505 1 3 0
[ 容 提 要 ] 制 转 轨 期 间 , 国银 行 正 处 于现 代 商 业银 行 制 度 变 迁 中 , 腐 败 问题 的根 源在 于现 内 体 我 其
决 定 着 制 度变 革 的形 式 和 范 围 , 所 形 成 的 路 径 依 赖 而
[ 图 分 类 号 ] 8 2. [ 献 标 识 码 ] 中 F3 1 文 A
银 行 腐 败 问 题 在 任何 国家 都 存 在 。我 国 由于 处 在 体 制 转 轨 期 间 , 统 的 和现 代 的政 治 、 济 因素 交 替 并 传 经 存 , 统 和 现 代 商 业 银 行 制 度 并 存 , 败 问 题 较 为 严 传 腐 重 。 原 中 国银 行 行 长 王雪 冰 落 马 事 件 揭 开 了 中 国银 行 业 冰 山 的 一 角 , 金 融 界 引 起 了强 烈 震 荡 。本 文 将 根 在

农行改制中的不良资产处置研究

农行改制中的不良资产处置研究

农行改制中的不良资产处置研究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是否能健康进展己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随着中国金融业举足轻重的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三家一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中国银行业从此进入了金融全球化时代,外资银行己经能够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一员,其所面临的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农行的股份制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巨大,要想实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就必须先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因此,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全面提高农业银行资产质量己是迫在眉睫。

本文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分类及农行不良资产的成因、现状的介绍为动身点,对不良资产的要紧处置方式逐一介绍,借鉴我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在股份制改造中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经验,同时选取美国、韩国分不作为发达国家、新兴经济国家的代表进行比较,从中获得国外启发,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农行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提出了在股份制改造依靠国家融资与支持、自身内部化解、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健全内部风险管控体系、借助新农村建设成果来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新举措。

总而言之,本文对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中不良资产处置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这不仅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思路,也为中国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中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不良资产;处置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

目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较多地使用了“不良资产”,“不良债权”与“不良贷款”这三个词汇。

就我国的金融现实而言,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比较单一,贷款所占比重专门大,因此不良资产要紧是指不良贷款。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界关注的焦点。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下不良资产处置方法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下不良资产处置方法研究
第三,借鉴德日模式,发挥银行作用。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 发达,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的第一对象是银行。但实 际上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并没有发挥好其应有的权利。因 此,笔者建议我国可以借鉴德日模式,让银行持股,将作为债权人 的银行转换为作为股东的所有者。这样可以利用银行的监督作用 来制衡公司,使其自愿性信息的披露更充分,更可靠。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状况发展趋势不妙,资 产质量需“谨慎乐观”。以2009年唯一实现不良资产比率和余额“双 升”的深圳发展银行为例:深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占比较大,受国际 经济环境影响,其商业类不良贷款较年初大幅上升4.9亿,占新增 不良贷款(5.44亿元)的绝大部分,住房按揭和信用卡不良余额皆 有所上升。工行也出现类似情况,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其个人不 良贷款较年初增加11.87 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不 良额皆有所上升。在对公贷款方面,截至2009年6月末,建行的对公 贷款不良率平均值为2.12% ,但房地产业不良率为3.4% ,其不良贷 款余额为120.88亿元,占全部对公贷款不良余额的17.8% ,海外业 务不良贷款余额为9.98亿元,增加3.86亿元。
Loans,简称N PL。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1)不良资产是从银行角度而言的。
不良资产是指银行的资产,是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来判断的,而不是 从贷款项目或企业的角度。银行贷款的项目可能是处于非良好经 营状态,但只要借款人能通过其他途径或方式保证银行贷款本息 的偿还,那银行的这部分贷款资产就是良好资产。(2)不良资产是 现实条件下做出的一种判断。即针对某时点的资产状况而言银行 资产总是处于动态过程中,不同时点会有不同的状况。过去属于不 良资产不等于现在仍是不良资产。反之,过去属于优良资产不等于 现在仍是优良资产。(3)资产优良与否是以资产资产收益水平为标 准来衡量的。资产处于不良状态会有各种表现,评定不良资产的方 式方法也可能多种多样,但最终衡量不良资产的标准是资产收益 水平,即贷款本息的回收程度,包括当期本息回收率与根据现有资 产状况和现实条件预测的未来本息的回收率。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毕业设计论文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毕业设计论文
2.2.5银行内部建设不全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意识和风险观念淡薄,金融产品开发乏力。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采取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偏重于增设机构和扩大规模,尚未建立起高效的内控治理结构和科学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经营权与决策权分离,责任不清,经营意识不强,管理手段落后,很难使规范有效的管理落到实处,对于贷款风险通常也很难追究个人责任,贷款风险责任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国有商业银行至今还没有完全作为真正的企业参与市场活动,受金融政策和自身条件所限,产品开发乏力,客户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适应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银行同业间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有的银行乱拉客户使企业有机可乘,多头开户,多头贷款,逃避银行的监督管理,致使信贷风险日益增大。
5.6 加强立法支持……………………………………………………………………12
6结论……………………………………………………………………………………12
7 致谢……………………………………………………………………………………13
8参考文献………………………………………………………………………………13
2.2.2产权制度不明
产权制度导致的弊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组织形式多为国家独资,即归“人民所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主体本质上都是代表全体国民的政府。这种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弊端很大,由于政府本身肩负国民经济的发展任务,调控宏观经济的任务,势必会干预银行行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建设成为真正的商业化银行,要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经营,所以,商业银行国有产权关系导致政府调控经济与经营银行本身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不良资产形成埋下了伏笔。二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缺陷———产权不明晰。产权清晰不仅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固态概念,而且是指贯穿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动态范畴。从法律上看,国有企业产权是清晰的,都归国家所有,但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实际上是模糊的,国企产权采取“国民———政府———企业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形式,这使得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是极不对称的。因为国民要承担财产损失的最终责任,却无法行使相应的权力,而企业经营者却只享受权力,不对经营损失承担风险,同时委托代理关系导致“内部人控制”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对经营者的监督缺少有效的约束机制,经营者以“自己利益最大”而非“企业利益最大”原则经营,改革后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大,责任和权利更加不对称,起不到约束的作用。而且,在我国是以强金融的方式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对国企的资金补贴,以支持国企和国民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这种产权结构导致了国企的低效率综合症,自身的不良负债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

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评价和建议-2019年文档

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评价和建议-2019年文档

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评价和建议银行不良资产可以定义为: 在现实条件下, 银行不能实现预 期收益的资产。

1998 年以前,我国对银行贷款实行四级分类,把贷款划分为正常、 逾期、呆滞、呆账,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 ( 习分类指导原则 ( 试行) 》,采用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按风险程度, 将贷款划分为五类 ( 亦称五级分类 ) :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 损失;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银行不良贷款是银行贷款过程待 业问题, 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问题。

然而数据 分析表明,“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虽然从总体上看为缓解中国的 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为抑制制造业就业下滑的趋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中国就业的主管道为第三产业, 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 显然对此未产生主导影响”。

在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中, 接投资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尤其是体现在化工、 机械和设备制 成品行业。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享受着特殊优惠待遇, 它们基本 上无偿地使用着我国的土地 (这些土地必然地侵占了农田用地 ) , 透支着我国的自然资源, 放大中产生的不良资产, 是银行不良资 产的主要表现形式。

后者比前者外延更宽泛。

为论述方便起见, 本文将银行不良贷款等同于银行不良资产。

、国际上通行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比较不良资产的大量积聚, 严重影响银行功能的正常发挥, 威胁 惯称作“一逾两呆” ) 。

1998 年,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贷款风险 国外直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并进而破坏国民经济的着我国的贸易顺差额,而给我国的贡献仅仅是吸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和产生了微弱的产业关联效应。

因此,必须摒弃以盲目招商引资为目的的稳定汇率政策。

总之,在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汇率政策博弈中,我们必须扩大博弈的策略空间,在汇率政策外寻找策略,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寻求我们的对策。

健康发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0 年以来,在181 个成员国中,有133 个国家经历过严重的金融问题或危机。

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谈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谈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作者: 王卓怀
作者机构: 人民银行揭阳市中心支行
出版物刊名: 南方金融
页码: 40-42页
主题词: 商业银行;中小银行;不良资产;资产处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剥离
摘要:经国务院批准,从1999年4月20日至10月19日,信达、东方、长城和华融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分别承担对建行、中行、农行和工行所剥离的大批不良资产的收购、管理和处置.这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不良资产剥离是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乃至中国整体金融、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推向深入的一个契机.。

国企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制度与模式探讨

国企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制度与模式探讨

国企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制度与模式探讨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数额巨大,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势必会对整个国有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从河北省省属国有企业两次清产核资和重点考察工作入手,在阐述河北省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特征和原因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的制度建设与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对策近年来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困扰国有经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仅就河北省而言,在对省属国有企业进行的两次大规模清产核资中,河北省政府国资委所出资企业清理出的不良资产已近百亿元。

面对巨额的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如何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进行妥善处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河北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共35家,国有总资产约2000亿元,按10%估算,河北省将要处置的不良资产大约为200亿元。

为了全面核实企业国有资产质量,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河北省国资委分别于2003年、2004年底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开展了两次清产核资工作。

第一次清产核资工作涉及30家企业,查出的不良投资和实物资产损失如表1所示。

而第二次清产核资工作涉及的企业有31家,企业资产总额为万元,负债总额万元,具体损失情况如表2所示。

为进一步核实省属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总体情况,河北省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于2006年对省属开滦集团、唐钢集团、三友碱业、兴隆煤矿、承钢集团、宣钢公司、邯矿集团、邯钢集团及控股河南舞阳钢铁公司、峰峰集团等10家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情况进行了重点考察。

通过清产核资和重点考察发现,企业不良资产损失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企业应收款项的呆坏账损失,约占资产损失总额的40%;企业因实物资产管理不当发生的资产盘亏、毁损报废以及技术淘汰等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约占30%;企业在因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外投资监管不利等造成的各类投资损失,约占15%。

在这些资产损失中,可清理和可追索的债权、投资和实物资产损失所占比重较大,如果追索措施得力,有相当部分是可以回收的。

内部评级法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对策研究论文

内部评级法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对策研究论文

内部评级法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对策研究论文2001年初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下简称“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并就此草案向各界征求意见,拟于2006后实施。

在此草案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信用风险估值的内部评级法(简称IRB)的推出。

该方法的推出,在整个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内部评级法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对策研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内部评级法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对策研究全文如下:摘要:通过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介绍内部评级法的内容框架和我国现有五级分类贷款的局限性,说明了内部评级法是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本出路,指出我国目前实施IRB 法存在的问题及IRB法在我国实施的对策选择。

关键词:不良资产内部评级法(IRB法) 五级分类贷款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信用风险。

随着中国加入WTO,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已提上日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棘手问题是不良资产过多,面对不良资产处置收回的“冰棍效应”,必须尽快降低不良贷款率,化解金融风险,否则将会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

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长期居高不下,有资料显示,四大国有银行在1998年不良贷款率曾高达50%。

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指令和行政干预,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对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进程,并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简称AMC),负责处置剥离出来的13 939亿元坏账。

2003年起,国有银行选择了世界著名投资银行第二次剥离坏账,但2003年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仍高达20 000亿元,高于国际上排名前100家大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15个百分点(见表1)。

而按国际间银行评价标准水平,其良好区间在2%~5%,美国最好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1%以下。

论析优化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外部环境问题

论析优化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外部环境问题

论析优化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外部环境问题论文关键词:优化;处置不良资产;外部环境论文摘要: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是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均下降明显,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过程中也遇到诸多困难和阻力,严重迟滞了处置不良贷款的进程。

本文就进一步优化处置不良贷款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执政环境和社会诚信环境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论述,旨在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国务院及人民银行的有关文件要求,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下降明显,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在处置不良贷款的进程中也遇到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受外部环境的制约而迟滞了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进程。

所谓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执政环境和诚信环境。

一、一样不良资产,两种处里政策:姗优化政策环境二、实物受偿。

税费沉五:拼优化法律环境从目前银行方面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上看主要有协议清收、诉讼清收、以物抵贷、利用企业重组清收等,而通过诉讼取得借款企业的资产,再处置“抵债资产”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手段。

在银行取得抵债资产。

变卖抵债资产.最终以现金方式收回不良贷款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费用,主要有: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约为标的的2%)、抵债资产的评估费(约为标的的1%)、营业税(约为标的的5.5% ) ,契税(约为标的的4%)、登记费(约为标的的1 %o )、房产交易管理费用(每平方米10元)、拍卖费(约为标的的5%左右),而且抵债资产还要产生抵人、处置二次过户费用等。

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过程中,往往本金已经受损,还要承担上述巨额费用,导致受偿率极低。

同时,银行在行使抵(质)押权过程中还涉及到以下问题:一是银行诉讼后,法院往往不会将抵押物拍卖,以现金清偿银行,而是将银行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然后以评估价将抵押物按照诉讼标的额裁定给银行(一般按评估价处置都会有较大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01-12 作者简介:王秀芳(1965.3-),女,河南新乡人,大专学历,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新乡市中心支行。

2001年第3期(总249期)金 融 研 究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o .3,2001General No .249扭曲制度下的制度扭曲: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案例研究王秀芳(中国人民银行新乡市中心支行,新乡 453003) 摘 要: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和实施“债转股”是国家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资产比率、降低国有企业负债率、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和利息支出的重大举措。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新乡市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债转股”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以下结论:第一,不良资产剥离是相对成本较高的改革安排,是当前扭曲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银行)制度下的一种制度扭曲,它在事实上偏离了市场经济下资产管理的本质;第二,这一制度扭曲进一步导致一系列畸形后果:商业银行经营努力程度下降、激励不足和信用危机以及由此出现的不良资产增量进一步上升的趋势;第三,完全剥离或完全不剥离才是我国当前企业—银行体制下的最优选择。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国有银行改革;不良资产;剥离;债转股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1)03-0098-08一、引 言在1999年底中央统一部署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工作和“债转股”工作前,国务院和中央银行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是“年度核销”。

在形式上,核销是间接手段:首先是国有银行在经营中遇到问题(假定主要是国有企业体制性问题造成的),然后中央按一定额度给予核销,因而对国有企业本身的影响是间接性的:它不能直接影响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和支出成本。

剥离和债转股是直接手段,把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处理,在划转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国有企业的负债水平和相应利息支出,对两者同时实现“减负”。

在此,有三个理论问题是值得探讨的:第一,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是否必须通过剥离进行捆绑式改革,或者说,剥离是否成本最低的改98革;第二,剥离会造成怎样的体制性后果;第三,怎样的制度安排才是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

二、非最优制度设计:部分式不良资产剥离(一)扭曲的制度安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不良资产剥离都不是解决国有企业负债问题的最优途径。

这是因为,在理论上,剥离只是一种社会资产再分配过程,把原来属于银行的资产划归资产管理公司;同时“豁免”国有企业应付未付债务。

既然本质是“豁免”,完全可以采取国家财政直接向金融机构发行国有企业资产券的方式,把国有企业呆帐直接划归财政,分若干年偿还,至少可以省设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的国有单位,减少继续吃皇粮的人数。

如果是“管理”,既资产管理公司真正具备所谓“专业化管理”能力,那么不良资产剥离并无不当,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亦无不当;但是,似乎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资产管理公司正在或将来可能对不良资产进行所谓专业化管理。

这是因为,美国式或东亚危机国家的资产管理公司主要管理因系统或非系统风险中出现的“市价过低”的金融资产,因此,通过重组和时间上的等待,不良资产是有可能转变为良好或优质资产的,其市价可能回升。

但是,对于相当部分技术落后、根本不具备竞争力的国有企业而言,其资产的可恢复性非常低。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重组只意味着不良资产转移而不是消化;时间上的等待不是市价回升而是资产的“沉没成本”化。

这并不意味着笔者怀疑资产管理公司从业人员的专业管理素质与能力,而在于给定制度背景下,该项设计是根本无从发挥其专业化管理能力的。

在实践上,我国计划剥离总额为14000亿不良资产。

由此产生的两个现实问题是:第一,无确切证据和明确的时间表说明,如此庞大的不良资产存量将在多大比例上转化为良好资产;第二,该制度安排如何阻止新增不良资产的形成。

事实上,剥离无论对不良资产存量,还是不良资产增量,都是化解乏术的。

因此,剥离也好,债转股也好,仅仅具备会计意义;而不具备体制意义。

严格讲,该措施不是改革,而是一种扭曲的高成本制度安排。

其扭曲在于不仅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问题,而仅仅是从帐面上削减开支(事实上,连开支也没有削减,因为对这部分负债,本来企业也不会支付本金和利息);也不能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因为不良资产比率只是从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下降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还是不具备国际可比性;还造就了一个体制性窟窿:撇账机制,即无论银行也好,企业也好,又找到了新的保底来源,国家将最终承担企业和银行经营不善的恶果,道德风险被人为抬高(许国平和陆磊2001)。

问题还不仅仅在此。

如果全额剥离,倒也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制度安排。

这至少可以切实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提高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因为,正如我们在下文证明,国内企业和居民主要地并不看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看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政府(或国家)信用特征。

在国际市场,银行质量就显得相对重要,因此,如果实施全额剥离,才能在事实上把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下降到国际可接受的水平上。

99那么,是否存在不扭曲或扭曲程度相对较低的制度安排呢?事实上,法律名字:“不作为”就是相对更好的制度安排。

这是因为,第一,既然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在逐步确立,国有企业依靠自身经营在市场上优胜劣汰就未尝不可;对于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和5000户中型企业而言,其经营困难也许具备全局意义,但必要的财政支持、部门管理和国家担保可以提供维持社会稳定的充分条件。

第二,从1996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推进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想方设法解决高不良资产存量。

即便不良资产足够高,只要是国有银行,就有国家信用的潜在支撑,就能够吸收到足够的存款,就可以通过动态平衡(部分地吃存款,许国平和陆磊2001)维持经营状况。

事实证明,国有银行从来没有因为不良资产问题而面临挤兑或潜在挤兑威胁,原因就在于企业和居民对国家信用的高度信赖。

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置和不良资产剥离显得多此一举。

下面,我们通过对河南省新乡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所进行的案例分析,论证制度的扭曲状况。

(二)新乡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的基本情况新乡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计划剥离不良资产总规模为266165万元,到2000年6月,整体剥离工作基本完成(见表1)。

加上资产剥离使相应表内应付未付利息共随之划转35959.7万元,使不良资产占比下降了13.51个百分点(见表2)。

表1 新乡市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债转股情况单位:万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计划剥离99472889342091156848实际剥离99472805002091156848占不良资产比重24.8%41.28%28.3%38.21%剥离后不良资产比重57.83%60.76%30.14%61.82%不良资产比重下降百分点1.57.877.439.52债转股259084347672030债转股户数2111表2 新乡市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前后不良资产对比单位:万元剥 离 前剥 离 后不良资产余额占比不良资产余额占比78759562.2352143048.721.帐面效益改善不良资产剥离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当期损益明显“改善”。

如原阳县工商银行在2000年6月剥离不良资产6111万元,其中贷款4397万元,表内应收利息1714 100万元,当月实现“减亏”1517万元,由当年5月的累计亏损266万元变为盈利1305万元。

这是一个典型现象:在没有出现经营水平明显改观的情况下,银行从巨额亏损转变为大幅度盈利!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盈利是银行经营状况的真正体现,正是那些应该剥离的不良资产俺盖了银行的真实经营业绩。

笔者认为,恐怕这种看法过于乐观。

第一,此前的不良资产客观上存在计量难问题(谢平2001),对国有企业贷款并不必然仅仅意味着政策性业务或行政干预,银行自身的经营决策同样难辞其咎。

第二,即便银行经营状况足够高,资产管理公司和剥离制度并不能保证银行不受事实上的政策性业务困扰,甚至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政府、企业进一步压银行承担某些义务,而银行因为存在剥离制度作最后担保,对抵御干预缺乏足够的动力。

2.不良资产存量、增量问题仍然严重进入不良资产剥离计划的只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量的一小部分。

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总额计算,占1998年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按一逾两呆口径计)余额(约20000亿元左右)的60%左右,而新乡市还远远达不到60%(基本只占三分之一);如果按风险五级分类法口径计,剥离的额度占现实不良资产的比重还要更低一些,大量不良资产依然滞留于国有商业银行。

从新乡市总体看,不良资产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但比率仍然维持在近50%的高位。

很难说,60%的不良资产与50%有什么实质性差别,仍然远远高于国际标准。

以新乡市嘉获县的实例看,1999年底第一次剥离前全辖区贷款总额为48097万元,其中不良贷款总额为26059万元,占54.2%;2000年6月第二次剥离前,贷款总额为51304万元,不良贷款为31004万元,不良贷款率又上升到60%;第二次剥离后,不良剥离率降低到50.5%。

而且,我们并不能保证不良资产比率在第二次剥离后就肯定不会再次上升。

可见,剥离产生的两个现象是:第一,不良贷款存量依然居高不下,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第二,没有有效办法解决不良资产增量持续上升问题。

笔者认为:不良资产增量问题,才是一切管理和改革措施的出发点。

如果我们能解决增量问题,存量问题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这将导致两个制度性后果:一是银行可以通过盈利的逐年积累,化解不良资产存量,至少可供计提的呆帐准备金可以有所增加;二是可以稳定居民预期,增强储户信心,而储户信心是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

而我们的基本制度设计恰恰忽视了增量问题,总是在存量问题上纠缠不休。

只要算一笔简单的帐就很清楚了:如果我们只重视存量剥离,而置增量问题于次要地位,其直接后果很可能是无休止的剥离;而且,这还不包括下文将要讨论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制度扭曲:利益冲突、信用危机与“后豁免安排缺位”在扭曲的制度安排下,出现经济后果的制度性扭曲是必然的逻辑结论。

笔者通过对第一线情况的调查感觉到:整个不良资产剥离工作缺乏必要的方案论证、操作程序、实施细则,在资产处置和政策实施目的方面存在严重的非规范安排,整个剥离过程基本演变为企业逃废债务、银行甩包袱的过程。

新一轮信用危机正在逐步形成。

101(一)利益冲突导致的多元化行为不良资产剥离不是简单的资产划转,由此还造成了新一轮的利益和权利的重新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