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docx

合集下载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 无法处理___不__可__降__解___垃
堆肥法 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 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
成有机肥
染、水污染
处理方法
焚烧法 (热处理)
优势
缺点
耗资_巨__大___,设备投资大;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
焚烧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 量最彻底,消灭各
以处理的部分;_大__气___污染 种病原菌体
素养要求 1.通过探究环境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树 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2.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过程;资源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 措施的分析思路;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措施的分析思路。(综合 思维) 3.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典型资源问题的分布。(区域认知) 4.调查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探究其成因和危害;调查本地自 然资源利用现状,提出解决该资源问题的措施;说明个人在环境 保护中的行为。(地理实践力)
然气排放二氧化硫 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
和氮氧化合物等酸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
性气体
人体健康
类型
成因
危害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 烟雾积聚不散,造
光化学
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 成大气污染,危害
烟雾
生刺激性的浅蓝色__烟__雾__
人体健康
温室 效应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_二__氧__化__碳_ 导致全球__变__暖__, 导致海平面_上__升___、
2.农田氮肥的大量施用和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农村地区水 环境污染。生态沟渠通过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拦截处理水体 中的氮素。下图示意湖南某地生态沟渠的位置。
(1)描述生态沟渠的位置特征并指出这样布局的优点。 (2)除了建设生态沟渠以外,该区域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氮素 水污染?

高中地理-1.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l (2)

高中地理-1.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l (2)
我国怎样防治酸雨: ①限制高硫煤的开采,开发新能源 ②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③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④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⑤植树造林
酸雨对森林、土壤有何危害? 土壤酸化、危害树木,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
对比两幅图片,酸雨对建筑物有何危害? 腐蚀建筑物
酸 雨 对 湖 泊 、 河 流 有 何 影 响
净能力,产生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为
环境
环境
相互作用
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 生速度,产生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为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
主 环境污染 要 环 境 问 题 生态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 酸雨污染 臭氧层破坏
生物物种锐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1.全球气候变暖 思考:世界气温变化趋势如何?
2.海水倒灌导致水质变坏和土地盐渍化。
3.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 化。
问题研究
全球变暖一无是处吗?
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 生长。
全球气候变暖将为北极油气资源开采“帮大忙”,使 北极圈大部分地区的冰层融化,因而使那里的石油与天 然气资源更容易被开采。
中纬度冬季变暖使用于取暖的费用降低。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增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 加土壤酸度影响森林
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
①减少酸性气体排 放,综合利用②国 际协作
生物物种锐减


扑由杀于,自藏然羚环羊境濒的于恶灭化绝和的人边类缘的。肆虐羊 羚 藏
破 坏
科学家估计,现在每天都 有一种生物消失,很多物种 还没有被人类发现和鉴定, 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分析挪威、瑞典、丹麦及德国北部酸雨现象严重的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述课稿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述课稿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述课稿今天我述课的题目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这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适合高中一年级学生下学期学习。

整个述课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六部分。

一、教材分析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本课是在前面介绍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特点后,从人口、资源、发展三方面分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揭示了当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

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协调人地关系,解决人地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职业中专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在教学中需加强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欠缺,需要恰当地启发、指导。

但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言环节非常感兴趣。

所以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来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了解环境、人口、资源及发展的相互关系,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难点: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五、教法与学法1 教法本节教材难度不大,理论性也不太强,借助于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图像、图表数据的定量定性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2.学法(1)阅读法学生阅读教材可以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并在教材中找出或自己归纳出思考题的结论,从而理解并掌握教学重点。

同时还可利用阅读材料知识进行教学内容补充。

(2)讨论法阅读教材后,学生之间可以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绿化质量不高
城市绿化质量不高,缺乏 植被多样性,绿化景观单 调,生态功能有限。
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
排水设施落后
部分城市排水设施老化、落后,无法满足城市排水需求,导致内 涝频发。
排水系统规划不合理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不合理,雨污水混流,加重了排水负担。
缺乏维护管理
城市排水设施缺乏有效的维护管理,导致排水不畅、淤积等问题 ,影响城市正常排水和环境卫生。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人口增长 • 工业生产 • 农业活动 • 交通排放 • 城市规划与建设 • 政策与法规
01
人口增长
人口数量增加
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资源消耗和 环境压力增大。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食物、 水、能源和住房等资源的需求也相应 增加,这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化进程加速
缺乏科学规划
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未能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导致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
城市绿化不足
01
02
03
绿地建设滞后
城市建设中绿地建设滞后 ,绿化覆盖率低,缺乏足 够的生态空间。
绿地分布不均
城市绿地分布不均衡,部 分地区绿地过多,部分地 区则缺乏绿地,影响城市 整体生态环境。
06
政策与法规
环保政策执行不力
1 2 3
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在环保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 和评估机制,导致政策执行不力,环境问题得不 到有效解决。
地方保护主义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可能对 当地企业或产业进行保护,对环保政策执行不力 ,甚至纵容污染行为。
缺乏激励机制
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物还会对地 下水造成污染,威胁饮用水安 全。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例如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去思考分析)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 产生的原因
2021/1/4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发展才是硬道理”)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例:有两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一个靠砍伐木材 创造价值;另一个靠森林旅游、藤制工艺品创造财 富。如果它们的GDP一样,能否说这两个国家的发 展一样呢?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1/1/4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工业固体废弃物
工业生产产生的固体废弃 物,如废渣、粉尘等,对 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城市扩张
城市不断扩张,大量占用 耕地和自然保护区,导致 生态破坏和土地退化。
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拥堵、汽车尾气 排放等问题加剧了空气污 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城市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 物的处理不当,导致土壤 和水体污染。
地理环境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回顾
地理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但随着人类 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加剧。
现状分析
当前全球面临诸多地理环境问题,如 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 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
02
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问 题
过度开发与资源消耗
过度开发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如森林砍伐、矿产开采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 资源枯竭。
详细描述:地质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 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会导致房屋 倒塌、地面开裂、火灾等灾害,火山爆发则会导 致火山灰覆盖、火山泥流和岩浆流等灾害。
这些地质活动还会改变地貌形态,破坏生态环境 ,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生物入侵与生态失衡
• 总结词:生物入侵是导致生态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是指某些外来物种在新 的生态系统中繁殖并占据优势地位,导致本地物种的减少或灭绝。
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推动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减少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度
加强环保教育
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校、媒体等途径加强环保 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知
识水平。
鼓励公众参与
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 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监督和评价

高一地理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教案 大纲必修下册

高一地理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教案 大纲必修下册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开展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开展的互相关系。

3.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开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才能目的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开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互相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的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标准、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实在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开展。

●教学方法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要联络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开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

那么,环境问题终究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一一共同学习“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板书)。

[新课教学]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

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开展阶段,由于消费力开展程度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才能不一样,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高一地理环境问题产生主要原因

高一地理环境问题产生主要原因

第八单元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与可连续发展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由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及产生的主要原由。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互相关系。

3.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行分的。

能力目标1.利用世界人口增添图和开垦荒地惹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由及其互相关系。

2.依据当地实质状况,认识并剖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由,并试试解决举措,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平时行为规范、思想道德涵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旁小事做起,确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课要点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为突出。

●教课难点如何办理好经济的增添与环境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地发展。

●教课方法1.联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看法认识、剖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由是主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因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足认识人类的各样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实时增补一些有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散布”,认识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 即环境污染与生态损坏 ) ,以及环境问题在散布上的一些特色。

那么,环境问题终究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由”( 板书 ) 。

[新课教课]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祸,必然对四周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

进入人类社会此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相同,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此刻社会,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这已惹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高一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高一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思考:这2个材料间有联系吗?为什么?
4月6日北京出现扬沙天气,午后街头一片昏黄
开 垦 荒 地 引 起 的 恶 性 循 环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二
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
思考:为什么70年代中期后生活质量会下降?
20世纪重大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12;Belgium)
富山事件 (From 1931;Japan) 博帕尔农药泄漏 (1984,12;India)
截止1991年3月,患 炼铅厂未经处理的含镉废 者达129人,其中死亡 水排入河流 116人 1408人死亡,2万人 中毒,15万人接受治 疗,20万人逃离 45吨异氰酸甲泄漏
4号反应堆机房爆炸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31人死亡,203人受 (1986,4;USSR) 伤,13万人疏散,直接 损失30亿美元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快
超过环境 承载能力 净化废物 环境问题
案例:
材料一: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曾是我国最大
的淡水湖。但 1977 年到 1985 年,其水面就减少 了46%。现在屈居鄱阳湖之后,是我国第二大淡 水湖。 材料二 : 1998 年长江爆发自 1954 年以来的最大 洪水,中下游地区洪水暴涨,险象环生,直至 造成九江大堤决堤,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 类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物质和能量 人类社会 废弃物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
人口压力
世界 人口增长示意图
思考: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思 考 : 世 界 人 口 增 长 有 何 地 区 差 异 ?
思考:增长最 快的是那个地 区?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5665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5665

比我 如们 说现 头在 戴发 “现 宇有 航许 员多 头的
壁 画
方 面 的 成 就 是 很 发 达 的
发他
展国
以家
及 他 们 对 设 计 艺 术
他 们 在 农 业 方 面 的
世 界 上 存 在 的 饿 其
他 们 的 文 化 是 远 远
25 00 年 前 就 开 始 有
它 存 在 于 中 北 美 洲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因5665
•发展中解决问

•人口问 题
•环境问题
•资源问 题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因5665
小结
• 重点:
• (1)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 (2)人口对资源的压力
• 难点:
• (1)生活质量和财富以及产品的关系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因5665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因5665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1) 可再生:资源 利用的速度超过 了补赏速度.
• (2) 不可再生:迅 速得耗竭.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因5665
围垦海湖 填塘塞河
破坏水利 水产资源

牧业缩小
植被破坏
坏态

开垦草场
草场过载
破生
扩广 毁林开荒
风沙侵蚀 生环
大种 破坏植被
水土流失 态境
耕薄
平恶
地收
干旱加重,有机质
衡化

分解快 ,地力下降

水旱灾害
粮食不足
日益频繁
单产不高
玛雅文明的衰落
: , ,
,
! ,
???

灭那 亡么 的如 呢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目标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教学方法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 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 ,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

那么,环境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板书 ) 。

[新课教学]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

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都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与其他问题产生着影响,比如,人口数量的剧增对资源的需求量、对生存空间的环境等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人口素质低下又会直接影响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破坏环境。

因此,人口、资源、发展这三方面都对环境问题产生着影响。

本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口压力( 板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为了生存,人们需要从环境中索取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同时,又把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使环境的承载量受到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进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调。

因此,人口压力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用投影仪打出以下问题,供学生在边阅读课文时边思考)(1)人口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表现有怎样的特点?(2)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增长表现有哪些特点?(3)人口的不断增长,又怎样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 学生阅读完第一部分内容后,我们要结合课本内容、图形以及上述问题给予解释阐述)1.世界人口的增长 ( 板书 )投影:图8.5 世界人口增长 ( 见课本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迄今只有短短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按照历史上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的不同特点,可以把人口增长的全部历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缓慢增长期、稳定增长期、迅猛增长期和增长放慢期。

(1) 缓慢增长期。

这个时期即原始社会。

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在人口增长过程中,自然淘汰起着主导作用。

人口数量增长甚微,有时长期停滞不前。

(2) 稳定增长期。

这个时期包括从奴隶社会开始到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之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完全受自然因素摆布了,人口增长率比过去有所提高,并且日趋稳定,大约在公元前500 年,世界人口首次突破 1 亿大关,到公元1750 年,即产业革命即将来临的时候,世界总人口达到了7.4 亿。

(3) 迅猛增长期。

17 世纪以来,世界多数国家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18 世纪工业革命,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飞跃,人口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1750~1900年这 150 年间,世界人口由7.4 亿增加到 16 亿多,大约增加了 1.5 倍。

在此期间,欧洲人口增加了两倍多,体现了工业化时期人口的急剧增长,而亚洲人口增长了刚 1 倍。

(4) 增长放慢期。

在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已开始意识到人口过多带来的种种弊端,因而好些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为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得人口增长速度放慢。

但是因为人口基数大,全球人口总数仍将大量增加。

到1999 年 10 月 12 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60 亿,预计到 2050 年,世界人口将突破100 亿。

我国于 2000 年 11 月 1 日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如下:我国总人口已达12.95亿,平均每年增加 1279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 1.07%,联合国《2001 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说,世界人口到 2050 年将增加 50%,报告说,世界人口目前正以每年 1.3%也就是将近 8000 万人的速度增长。

其中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 6 国人口增长将占世界净增人口的近一半。

其中仅印度一个国家就将占21%,到2050 年,世界人口的 85%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总结:由图可知:在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的速度缓慢,之后,速度明显加快,总体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势头。

但在近年来,其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这主要是一些国家 ( 如中国 )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结果。

另外,在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发达国家增长较慢。

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

承转:由于上面提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表现不一。

我们再看图形:投影:图8.6 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1950 ~ 2000 年 )( 见课本 )提问:要求学生根据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图中各大洲中,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

(2)二战以后 (1950 年后 ) ,各大洲人口增长的速度由快到慢的排列顺序。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要向学生解释如下: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受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增长速度不但在时间上不同,就是在空间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主要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在经过短暂回升后,从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逐步下降,目前已多接近零增长,有些欧洲国家甚至呈负增长。

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整个欧洲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 。

那么,上述第一个问题各大洲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应是亚洲、欧洲、非洲、拉美、北美、大洋洲。

第二个问题二战后各洲人口增长速度与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应是亚洲、非洲、拉美、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

其主要原因应概括为: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繁衍进行控制,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进一步下降,从而出现了低自然增长率的状况;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 即主要的亚非拉地区 ) ,由于战后赢得了政治独立,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在保持人口高出生率的同时,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

承转:由上述图 8.6 中可以知道,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长。

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较大的人口压力。

2.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 板书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了较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比如,每年新增加的7000 万~ 8000 万人口都需要食物、能源、住房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要满足这些新增人口的需要,甚至最低水平的需要,都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

为此,越来越多的土地变为耕地,可用于其他作用的土地( 如林地、休闲地、野生动物栖居地等) 日益减少。

据统计,除了欧洲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外,其他地区的耕地面积都大大增加了,而这都是以森林、湿地和草原的大量消失为代价的。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绝对人口总数,而且还体现在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地区差异上。

还是从上述图形 8.6 可以看出,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人口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们无暇考虑环境问题的保护,也来不及调整生产方法;为了满足激增的人口的生存,人们采取的往往是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重了环境危机。

这样,人口总数庞大以及人口快速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双重的人口压力,较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态破坏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使全球人口增长的速度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

而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又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减少世界人口过快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可用以下简表来表示人口压力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投影展示:承转: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压力过大,会产生环境问题。

而由于人口过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果人口的素质低下 ( 比如在发展中国家就明显,尤其是广大的贫困落后区 ) ,生态意识淡薄,便会产生对自然资源的盲目、不合理甚至破坏性的开发利用,同样也会产生环境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板书)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

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的过程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

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 ( 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 ) ,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

据有关资料统计,对于石油的开采量,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石油资源预计只能维持 30~ 50 年的开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