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
❖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旳特点。其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
时间漫长;其二,经济基础稳固;其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其四,对人身控 制严密。
❖ ﹙3﹚老式社会政治构造对中国文化旳影响 ❖ 其一,宗法型特征造成中国社会形成伦理型范式。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 其二,专制性特征造成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整体观念、国家至上、文
❖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老式社会构造旳特征
❖ ﹙1﹚家天下旳延续 ❖ ﹙2﹚封国制度不断 ❖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 ﹙4﹚家国同构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三、中国老式文化依赖旳社会政治构造
❖ 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构造
❖ ﹙1﹚中国与欧洲政体旳差别。巫史神本文化与礼乐人本文化。中国
❖ 2.中国老式文化旳隐显之分 ❖ 3.中国老式文化旳山林庙堂之分
❖ 2.中国老式自然经济旳发展阶段和形态
❖ ﹙1﹚殷商西周:土地国有旳自然经济阶段。 ❖ ﹙2﹚战国后来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旳演进。 ❖ ﹙3﹚商品经济旳波浪式迈进。 ❖ ﹙4﹚中国老式社会所到达旳经济发展水平。发达旳农业、繁华旳城市、
流通旳货币、四大发明。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二、中国老式文化植根旳经济基础 ❖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旳原因
❖ ﹙1﹚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旳周期性失调。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旳箝制和束缚。
❖ 4.中国老式自然经济旳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旳影响
1.农耕经济旳连续性与中国文化旳延续力 2.农耕经济旳多元构造与中国文化旳包容性 3.农耕经济旳早熟与中国文化旳凝重性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 第一、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确立 •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分封制与 世卿世禄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丧服制 度——五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核心思想:家国同构、尊尊亲亲、亲疏 分明、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家族情谊温情脉 脉)见教材316页。 • 第二、秦汉小家族制度(商鞅变法、家国分开 •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和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第四,宋以后的封建家族制度
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骚客、商人;
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 四野,是一支经历了长期战火考验的虎狼之师)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一、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
地理区划是是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为西界、北界, 包括河北全境及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的部分地区 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混合体 燕赵地势开阔,地处平原,沃野千里,兼有三面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及其影响
• • • • • 一、以农为主的经济模式 二、农业型文化 1、重农抑商的观念; 2、天人和谐的思想; 3、安土重迁、浓重的乡土观念——古人说人 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 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叶落归根,思乡诗发 达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东方专 制主义和发达的民本思想。
唐开成、会昌年间 6000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3000万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 12600万 辽乾统年间 900万 西夏贞观年间 300万 南宋初 5650万 金初 2830万 南宋嘉定年间 8060万 金泰和年间 5600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万 元至顺元年(1330年) 8500万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万 明崇祯年间 20000万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内地的自然 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从古至今的农耕经济。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 成熟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延续 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 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 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 础。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对却无法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这就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三、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 常用来表示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 济结构、文化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
社会结构的停滞性和大一统王朝的周期性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最基本特点。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系统。这种社会结 构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周期性震荡。正是 这种超稳定系统,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延续,使社会结 构呈现出巨大的稳定性,其浓厚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型范式,其典型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型 范式。宗法一体化则表现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其次农耕经济的多 元结构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再次农耕经济 的早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再其次农耕经济弱化了理 论逻辑推理和实验性研究。最后农耕经济对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 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 健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 的发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 精于思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 们不好动,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自河北,山东,安徽,河南,也以陇海铁 路为中心点。山东产生了吴佩孚,张宗昌
孙传芳,卢永详;河北产生了齐燮元……; 河南产生了袁世凯;安徽产生里冯玉详, 段祺瑞。江苏不出大将,而产生了几位 出色的旅馆侍者。五十年前,中国中部 湖南省出了一位曾国藩,这个好象是例 外,但适足以证明上述之定律:因为曾 国藩是一位第一流的学者,同时也是第 一等大将,但他既系出生于长江之南, 是以食米者而不是啖馍馍者,从而他的
北面修建了长城,加之长期处于文明中心, 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天然地理屏障,既 保护了我们,也封闭了我们。
对文化的影响:
1、文化自生,延续不断,文化中心观 念(孟子曰“吾闻由夏变夷,未闻变于 夷者也”,宋代石介《中国论》),封 闭内倾,民族性格稳健。与古希腊对比, 富于开放、冒险、进取精神等。
命运注定应为显贵大臣,而不能为中华民 族开创一新的皇朝,因为开创帝业这种工
作,需要一种北方典型的粗砺豪放的态度, 要具备一种淳朴而令人可爱的无赖汉之 特性,要爱好战争,不厌劳动而善于自 利的天才——藐视学问与孔教伦理,直 至大局底,南面称皇,那时孔教的尊皇 思想始有用于他,然后大模大样大讲其 尊孔之道。(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 骚客、商人;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 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四野)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已十分清晰,如《 已十分清晰,如《诗经 · 小雅 · 北山》:“普天 北山》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历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代王朝总以追求”四夷宾服“ 代王朝总以追求”四夷宾服“、天下归心为王 朝强盛的标志。 “天下”“四方”观即追求统一、天下一 天下”“四方” 家的大一统观念,它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到过重要作 用。 因此,在历史上,拥有半壁河山、偏安一 隅的王朝都短祚,企图分裂者终难得逞。
中西地理环境之比较
• 中国 内陆外海 大河文明 农业文明 • 西方 陆海相间 海洋文明 商业文明 • 血缘关系:先验性与等级性 本分、耐心 • 利益关系:契约与平等 进取、冒险 • 群体本位 责任感 忧患意识 集体主义 • 个人本位 自我实现 个人主义(I永远要大写) 个人主义(I
口被从长江以南迁到江淮之间、淮河流域,从长江中 游迁到四川盆地,从山西迁至华北平原。此后直到20 游迁到四川盆地,从山西迁至华北平原。此后直到20 世纪前期,移民的主流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内地迁 往边疆。随着沿海城市和工矿城市的兴起,又有大量 人口从农村和小城镇迁入这些城市。 此外,历代统治者以行政或军事手段将人口集中 在首都附近,边疆或其它地区的强制性移民,敌对政 权间的掠夺性移民,北方游牧民族、边疆少数民族的 内迁,也曾多次发生,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来自中 亚、阿拉伯甚至欧洲的移民在中国定居,融合于中华 民族。中国人也不断移居海外,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
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 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 统。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 种国家观念,把农业视为“ 种国家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 为“末”。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 法家,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
•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只是中华 文明发展史的一个侧面,而更重要的一个 方面,是这两者通过迁徙、聚合、战争、 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文化 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二)民族、人口
• 多民族的国家。除朝鲜、俄罗斯、塔塔尔等几个 是在以往一、二个世纪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 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 其中汉民族在数量上、经济文化方面保持总体优 势,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 少数民族在开拓领土,开发和巩固边疆方面做出 了特别重要的贡献。如:藏族(前身为吐蕃)在 青藏高原,古代的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 蒙古族在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山 族在台湾等。
• 清初设十八省,辖府、县二级,每省又分 若干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一级,又重化了道区, 形成省、道、县三级制。
• 国民党政府废除了道,实行省、县二级制。 后来在30年代“剿共”时又在江西首先分 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不久推行到全国。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制度,称 为专区,后改为地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 至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得到
了充分的发育,繁荣富庶;中国的农耕文 化,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自豪。
中国的农业
• 中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 累了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富 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其中尤以精巧农 具、培育良种、多种经营、集约耕作和充 分利用自然力而著称于世。铁犁的使用, 轮作复种技术的推广,远远早于欧洲各国。 蚕桑和茶叶的发展,曾令世界倾羡不已。 中国人民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 贡献。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 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 朝。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 年,建都咸阳。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 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 帝,历267年,建都北京。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 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 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争或 经济交流中继续融合,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当时 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鲜卑、氐、羯等, 都先后消溶在华夏族的肌体里,并且逐渐形成了 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以 华夏族为宗族,团结、统一从此成为华夏族各民 族的共同心愿。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敌 入侵的灾难面前,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群起响应,从此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用至今, 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盼。 (台湾问题)
•
1.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 源。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民族 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北狄、西戎、南蛮、 东夷等之间在长年的互相冲突、互相交流 中逐渐融混成为难解难分的一体,形成了 华夏族的前身。(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 流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 他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江浙一带的屈家岭 文化、河姆渡文化,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 也创造了发达的文明,但是所有这些民族都以中 原民族为一体向心之力,认为他们的民族亦是炎 黄子孙,例如鲜卑族就认为他们是黄帝的第25子 的后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 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 行同伦、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使华夏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 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PPT课件
29
• 其基本原因是:周期性并且频繁不已的战 乱、动乱对现实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统治 阶级“重农”是“务虚政策”(或者说只 是重视农业税收),长期以来对农业的发 展和更新没有任何投入,致使农业生产只 能在“原有水平”上维持简单再生产;统 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残酷剥削造成了农业 生产的基础脆弱。
3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早在公 元2年,在当时的西汉的政区范围内,就有 6000万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3% (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到12世纪初, 北宋境内的人口已经接近1亿,加上辽、西 夏和金的人口,就超过了1亿,仍然占世界 总人口的33%(当时世界总人口约3.2亿); 1850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4.3亿,所占 世界人口的比例仍然没有减少(当时世界 人口约12亿)。
10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 的影响
• 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在中国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 例如: 1)中国古代习惯上以“社稷”作为 国家的代称,用“春秋”来代表时间和历 史发展,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节气与 农事)
• 2)中国历代王朝都把兴修水利、刊行农书、 推广农业新技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大 事。
17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 和融合
• 当黄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农耕文明在日益发 展的同时,我国广大的西北和北方地区, 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 们世代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狩猎为生。
• 当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出现衰落、混乱时, 这些少数民族还曾经一度入主中原,建立 政权。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
宗法制度的特点
父权、夫权、君权三大系统和孝道观念是 宗法社会的基础,也是宗法制度的特点, 而儒学是其理论依据。“族”是中国文化
血亲的代码。它小则指家庭、家族,泛则 指种族、民族。无论涵义的广狭,族都是 对同一血缘的人的总称。
宗法制度—父权
父权是指按照血缘的远近亲疏区分上下贵贱,使各 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能够相亲相爱,和谐融洽. 家族制度延伸出来的文化大多保留在民俗中,所谓”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实际上都是依照家庭血缘关 系来确定的. 具体地说就是承认和尊重父亲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 位,孝顺父亲,服从家长,克尽孝道,家庭中的大 小事务都要禀告家长,家庭的所有财产都归于家长 的名下,并由其来分配、处置,家庭成员都要无条 件地服从家长的意志和家长的是非观念。 由此再以辈分的大小严格区分嫡长庶幼的尊卑关系, 实行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的血缘宗法原则。
3.自然环境与思维方式
“中国”名字的由来 中国整体思维方式的形成:“海中地” 整体思维的价值取向:大一统 学术精神:宽泛广博 学科分类:伦理型
中国“五行”方位图:
水
金
土
火
木
海中地结构图:
水
水
土 水
水
西方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地中海” 个体思维的价值取向:部分专一 学术精神:精通专一 学科分类:科技型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冯友兰:地理环境对哲学文化有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 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由于中国是大陆国 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 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 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 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 和分配. ”
32第二章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1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环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环境的特点 (一)农耕区和畜牧区界限分明 在辽阔广袤的东亚平原上,其生产方式受到地理诸因
素的影响,农耕区和游牧区界限非常分明。进而影响 到政权组织和民族分布的诸多问题。这条分界线几乎 以四百毫米等降水线为界,其东南为湿润带,西北为 干燥带。湿润带是以华夏—汉族为主体农耕民族的生 产区域;干燥带则是北方游牧民族驰骋的场所。这两 种不同的生产方式是可以互补的,当时在历史上更多 时候是游牧政权对中原政权的侵扰和掠夺带来破坏威 胁的压力。这样以秦长城为标志的界限就把农耕区和 游牧区严格地区分开来。
2020年9月28日
12
中华的农耕文明起源很早,距今六七千年先民 就开始培育种植粟了。在上古时对农业就很重 视了,“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 语·宪问》)殷商甲骨文里对农事记载颇多。 周代更是一个典型的重农业的政权,其始祖后 稷被奉为五谷神。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水 平就很高了。一是各政权鼓励耕种,二是生产 工具得到改进,像铁农具开始应用的农业中, 三是耕作技术有了提高,像深耕熟耨、多粪肥 田等方式渐次应用。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和发展的环境
2020年9月28日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一、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它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的
特点是和世界上其他产生灿烂文化的民族的地 理环境相比较得出来的。 (一)中国的疆域非常辽阔
2020年9月28日
2
中国东面和东南面临浩瀚的太平洋;西南是横断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成为隔断同南亚、东南亚各 国联系的天然屏障;西北是帕米尔高原,从汉代 虽开通了丝绸之路,但是路途遥远艰险,成为人 间的畏途;北面是辽阔的草原和沙漠,是游牧民 族的家园。
2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开发是以不违背地
理环境的内在规律为条件的.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 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当今世界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1、世界气候变暖 2、森林面积日益缩小 3、物种的灭绝速度在加快 4、水资源不足 5、大气污染严重 6、土地面积减少 7、垃圾废物成灾 8、资源再减少 9、农用药害严重。 10、人口膨胀
三、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
展成重农抑商的安土重迁的观念。 但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却把海洋视为生活的必 需和财富的来源,不但把渔业、盐业作为主 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和海外的联系。 西域(今新疆和中亚地区)的一些绿洲小国 本身土地有限,又没有开发的余地,但却位 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业 发达著称于世。 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比农业民族更为严 酷,只能以迁徙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 族的压力。
气候与服饰
北着皮棉南穿单特殊
冬着皮棉夏“赤膊” “早穿皮袄午穿纱”
2、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
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
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3、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
秦朝的面积为:354.69万平方公里 西汉的面积为:666.37万平方公里 东汉的面积为:654.62万平方公里 西晋的面积为: 615.5万平方公里 唐(高)面积:1251.19万平方公里 唐(玄)面积:889.59万平方公里 北宋的面积为:283.56万平方公里 元朝的面积为:2122.74万平方公里 明朝的面积为:1233.38万平方公里 清朝的面积为:1284.65万平方公里 民国的面积为:1141万8174平方公里 共和国面积为:9,64万0,821 平方公里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社会初期,它的影响甚至是具有决定性的,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如此。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征,人及其活动以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属于人的文化。
但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文化也就离不开自然,并以自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
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
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将成为终身使命。
改造环境的手段是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等。
在劳动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并以文化观指导自己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必须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相反,环境也通过自然法则的永恒作用,制约着人类。
主客二体,相参相依,共居于循环、变化的生存时态之中。
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
在人类的原始阶段,生存动态的重心偏向自然环境一方,人只能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无法自主地选择自然,人基本上是环境的奴隶。
当人类开始学会种植、蓄养家禽和建造房舍时,对自然环境的完全依赖开始有了改变,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拥有生存的主动权。
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相继出现人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
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
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文化景观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迹罕至的地方充满生机,使人在原来无生存条件的地方落脚谋生,如在沙漠中开辟绿洲,在「旱魃为虐」之地修建灌溉网……。
人类的生存空间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较大的生存自由。
由于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决定了创建文化景观的非随意性,其必须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础上的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第二章)
(一)、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
1.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地球表层” 。这里主要指自然环境。
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 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 切王国的第一位”,热带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 温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
“异常炎热的气候有损于人的力量和勇气,居住 在炎热的天气下的民族秉性懦怯,必然引导他们落到 奴隶地位。而寒冷的气候则赋予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以 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和勇气使他们能够从事持续的艰 难的、伟大的和勇敢的行动,使他们保持住自由的状 态”。
4.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与整理:《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考据学
(八)、近代以后─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 侵,开始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文化发生 了激烈碰撞。
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统文化既 受到严重冲击,又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 化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 要突破旧的”的特征。
古代中国广阔的地域空间、腹地纵深宽广, 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为中国文化奠 定物质基础与宽绰的回旋余地。
2. 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经济 类型→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
▲多样性与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 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 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衣食住行方面 不同的风俗习惯。 (秦榆 《中国文化性格》)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条件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北 周武帝、唐武宗与佛教的斗争。
2.经济基础稳定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4.对人身控制严密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
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地理环境 一、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 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其中,对文化 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疆域、政区 ◎民族、人口
中国古代疆域图
中国古代民族
夷 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夏至周 时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和淮河中下游一带。春秋后逐 渐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僰 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今四川南部的宜宾和马边、峨边、 屏山等地,与当时川东濮族同出一源。汉后一部分与汉族同 化,一部分向南移居,南北朝时成为“僚”的一部分。
爨(xìn)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爨氏大姓演 变而来。晋宋至隋唐时,分为东西二部。东爨居民以乌蛮 为主,西爨居民以白蛮为主。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
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概论第二讲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地理环境一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传统文化概论
主讲教师 周萧良 平顶山学院文学院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乌桓 亦作“乌丸”。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东胡遭匈奴击 破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汉初附匈奴,武帝后附 汉。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勤劳、节俭和尊重自然。
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人们需要通过勤劳劳作来获得丰收,通过节俭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尊重自然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山区地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人们往往采取农耕与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因此山区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坚韧和团结的精神。
而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往往以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冒险的品质,因此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冒险和开放的精神。
2. 地理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干旱地区,人们面临着水资源的稀缺问题,因此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成为了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常常把水看作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形成了节水的传统习俗。
而在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态度则不同。
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水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与干旱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引导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1. 传统文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民族所处的地理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
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的组织制度状况制约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造成一个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型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
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东部为我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尽管汉代已经形成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但中国和西亚的联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约;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横断山脉的大江大河与热带丛林的阻碍;北部地区从黑龙江沿海到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长达两万余公里。
中国尽管从唐宋以后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但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没有因此使中华民族向海洋纵深发展。
总之,中国这种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很重要。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农业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哲学思想。
由于相对封闭,再加上这块土地的富饶,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温和的性格和缺少竞争的性格。
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
第一讲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大背景
郑和下西洋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
全国的国防线大致与400毫米(15英寸)的等雨线符合。
中国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土壤
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对 垒融合,其中,农耕经 济占主导
汉文帝:“农,天下之本也。 ” ——历代帝王都视农业为立国 之本,统治之本,富国之本。
封禅
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的具体特点 1、土地私有
(1)文化奔向政治
(2)政治对文化的钳制
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士————仕 科举制度 官本位
文字狱
“查嗣庭试题案
雍正四年查嗣庭任江西正考宫,出试题“维民 所止”,其语出自《诗.商颂.玄鸟》,意为王者 之都,舆地宽广,皆是臣民所居之地。有人参奏称” 维”止”是去“雍正” 首,大逆不道,雍正帝大怒, 指查 “显露心怀怨望”,下令抄其寓所,得其日记 中 “大肆讪谤”语。查因此冤死狱中,被斩首示众, 且株连子孙,因查原籍浙江,雍正帝下令停该省乡 会试六年以示惩戒。
士 士 士 士 士 士
二)宗法制的影响
1、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影响
2、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祠堂,家谱、族田
“族权”
3、家国同构
父、尹、君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历时长达三百五十多年,历经名为“江南第一家”,这就是浙江浦江 郑氏,又称“郑义门”。
全祠共有屋六十四间二弄,祠内元、明名人碑刻、匾额、楹 联达三十多块(对)。“敕旌孝义宗祠”原为明进士张奕槐 题;“孝义家”三个大字巨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书;“师俭 ”为翰林周伯温书……郑氏义门把大同理想追求融在家仪中 ,把有序、师俭列为治家的两大支柱。因为序能解决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俭能解决人与欲 的关系,“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家庭首领→氏族首领→统治者 ③突出长子的地位→王者天子: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
④社会各个层面渗透着血缘关系 滋生了中国文化一系列伦理道德 关系:亲亲尊尊,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男女有别.
嫡长继承制
天子为大宗,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和臣民, 其地位由嫡长子继承;其诸弟为小宗,按 照天子分封的土地到各地,以姻亲外戚的 身份做诸侯,管理其属国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国王又以大宗子的身份再行分封,任 用卿大夫,将血缘宗法与分侯建土相结合, 维护整个国家的统治与管理。
3.自然环境与思维方式
“中国”名字的由来 中国整体思维方式的形成:“海中地” 整体思维的价值取向:大一统 学术精神:宽泛广博 学科分类:伦理型
中国“五行”方位图:
水
金
土
火
木
海中地结构图:
水
水
土 水
水
西方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地中海” 个体思维的价值取向:部分专一 学术精神:精通专一 学科分类:科技型
氏族门阀制
氏族门阀:出身名门,累世为官。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即以血统关系排列的门第等级。 源于东汉,盛于魏晋。任选官吏要根据族 谱, “必稽谱而考其真伪”,门阀之下氏族 高门子弟,可凭借家世显贵坐至公卿。严 嫡庶之别,有所谓“以贵袭贵,以贱袭贱” 等严格的血统界限,绝不允许超越.
家族与宗族制
血缘宗法制度
所谓的血缘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的 亲疏远近来区分贵贱高低的法规准则。它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血缘为核 心而形成的,要求家族成员,乃至广大社 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血缘关系也 就是血统关系,是人类因婚姻生育而自然 形成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 妹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延伸、扩大的 内亲、外戚、同宗、同族等。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朱谦之:人类文化与地形﹑气候有重要关系. 高地产生宗教文化—以印度为代表 平原产生哲学文化—以中国为代表 海洋产生科学文化—以欧洲为代表
2.地理环境与文化:
例1﹑俄罗斯的地理环境对俄罗斯的文学艺 术与人文性格有重要的关系 例2﹑日本的岛国环境与日本民族性格的 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文化是对自然的开化,人首先以自然 为根,人的心性﹑气质﹑性格﹑心理等精神活 动以自然为依托,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基础. 但又不是唯一的作用.
宗法制度的特点
父权、夫权、君权三大系统和孝道观念是 宗法社会的基础,也是宗法制度的特点, 而儒学是其理论依据。“族”是中国文化
血亲的代码。它小则指家庭、家族,泛则 指种族、民族。无论涵义的广狭,族都是 对同一血缘的人的总称。
宗法制度—父权
父权是指按照血缘的远近亲疏区分上下贵贱,使各 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能够相亲相爱,和谐融洽. 家族制度延伸出来的文化大多保留在民俗中,所谓”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实际上都是依照家庭血缘关 系来确定的. 具体地说就是承认和尊重父亲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 位,孝顺父亲,服从家长,克尽孝道,家庭中的大 小事务都要禀告家长,家庭的所有财产都归于家长 的名下,并由其来分配、处置,家庭成员都要无条 件地服从家长的意志和家长的是非观念。 由此再以辈分的大小严格区分嫡长庶幼的尊卑关系, 实行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的血缘宗法原则。
谱牒文化
强调血缘宗法的中国,在氏族门阀制度的影 响下形成了十分独特的谱牒文化,人们将修 谱续志作为血脉相连,薪火相传,国泰民安, 国运昌盛的标志,有所谓“太平盛世,修志续 谱”的传统。 宗族文化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影 响,续家谱、修祠堂、建祖坟、寻根问租、 宗族联谊等活动是不少百姓热衷的事务。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梁漱溟:否定经济决定论. 但我们没有理由可以 据此论断一切中国风教礼俗就为这种经济所决 定而形成.相反地,说不定中国生产工具生产方法 二千余年之久而不得前进于产业革命,却正为受 了其风教礼俗的影响.”梁漱溟对地理环境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论述较少.
家族是指有血缘关系的同姓人群,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之一便是家族的纽带.与之相适应的 就是家族制度.宗族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以 某一男性为中心,由其直系男性后裔及其家 庭依照一定伦理规则而组成的血缘群体. 宗族制度是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一种宗族 家族制度,是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冯友兰:地理环境对哲学文化有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 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由于中国是大陆国 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 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 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 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 和分配.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梁漱溟: 否定经济决定论.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 “中 国一直是一个没有经过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中 国传统的风教礼俗,无疑地自要与它相适应.尤其 有见于二千年文化颇少变革,更不推想其间(经济 基础与其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已达于高度,上 下左右扣合紧密.
Hale Waihona Puke 中海结构图:土土水 土
土
4.自然条件与文化
中国陆地自然条件: 文化:农业文明 视野:封闭生态 经济:自足自给 精神:不思进取
西方海洋自然条件
文化:海洋文明 视野:开阔生态 经济:城邦市场 精神:开拓进取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二、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中国的社会结构: ①家庭+家族→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自然关系→伦理道德关系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冯友兰借用了孔子的话.
孔子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朱熹注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 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 故乐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