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 第一、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确立 •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分封制与 世卿世禄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丧服制 度——五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核心思想:家国同构、尊尊亲亲、亲疏 分明、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家族情谊温情脉 脉)见教材316页。 • 第二、秦汉小家族制度(商鞅变法、家国分开 •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和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第四,宋以后的封建家族制度
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骚客、商人;
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 四野,是一支经历了长期战火考验的虎狼之师)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一、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
地理区划是是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为西界、北界, 包括河北全境及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的部分地区 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混合体 燕赵地势开阔,地处平原,沃野千里,兼有三面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及其影响
• • • • • 一、以农为主的经济模式 二、农业型文化 1、重农抑商的观念; 2、天人和谐的思想; 3、安土重迁、浓重的乡土观念——古人说人 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 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叶落归根,思乡诗发 达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东方专 制主义和发达的民本思想。
唐开成、会昌年间 6000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3000万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 12600万 辽乾统年间 900万 西夏贞观年间 300万 南宋初 5650万 金初 2830万 南宋嘉定年间 8060万 金泰和年间 5600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万 元至顺元年(1330年) 8500万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万 明崇祯年间 20000万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体育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经五千年岁月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 积淀而成。 积淀而成。 其本质意义源于危机感、效法天地、修持德行、 其本质意义源于危机感、效法天地、修持德行、内圣外王 的生命哲学,它为中国人注入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力量。 的生命哲学,它为中国人注入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他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在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他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滋养中发育成长。 文化的滋养中发育成长。
(四)忠君爱国观念
儒家宣扬“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承认君主是整个国家的最高 儒家宣扬“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统治者,拥有至尊的地位和无上的权力,并且大力提倡忠君 统治者,拥有至尊的地位和无上的权力, 爱国的思想。 爱国的思想。
(五)成仁取义和气节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 论语 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 卫灵公 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成仁。 孟子 告子上》 亦我所欲也; 告子上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即“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来源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舍身取义
二、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 传统文化赖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 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它形成于农业区, 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它形成于农业区,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丰富和传 播。 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土地肥沃而疏松, 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土地肥沃而疏松,加上温带气 候条件,成为中国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黄河因此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 候条件,成为中国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黄河因此被称为中华民族的“ 亲河” 亲河” 。 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湖泊众多, 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湖泊众多,为水田农耕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长江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二条“ 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长江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二条“母 亲河” 除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外,其它如淮河流域、珠江流域、 亲河”。除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外,其它如淮河流域、珠江流域、四川 盆地、关中平原等大面积地区以至于整个长城以南的中华大地, 盆地、关中平原等大面积地区以至于整个长城以南的中华大地,都是以农 耕经济为主的重要经济生产区域。 耕经济为主的重要经济生产区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度同制
魏国布币
西周钱币
齐国刀币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 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 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 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春秋、 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马融等 ;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 玄学兴起 • 道教创制与佛教
传入 • 儒、玄、道、佛
相与激荡
五、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玄学
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 基础发展出的哲学, 它的宗旨就是贵无, 它的最高主题就是对 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 思考。
王弼注《老子》
其他文化成就:
• 科技 • 医学 • 文学 • 书法 • 绘画 • 石窟艺术
兰亭序(局部)
2、书法
欧阳询《化度寺碑》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张旭《终年帖》
李邕《李思训碑》
魏晋南北朝建筑麦积山石窟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门阀世族势力急剧没落。科举制度 打破了文化垄断的旧秩序。
(一)原始宗教:自然崇 拜、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二)原始艺术:陶塑、 陶绘、原始雕刻、岩画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 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分布区。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悠久的历史、深邃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文学艺术以及独特的价值观念。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提升国民素质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过程,它受到了中原文化、周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等的深刻影响。
这些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
古代的典籍、经典作品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尚书》、《易经》到《论语》、《道德经》,它们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长和演变。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中庸、道德为核心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爱”、“忠诚”、“孝道”,道家思想强调的“无为而治”、“自然”、“非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渗透在人们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中。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形式享誉世界。
山水画、国画、篆刻、书法等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考深邃而博大,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倡导的中庸之道、孟子的性善论等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基石。
而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等也为世界哲学史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角度。
这些思考不仅影响着中国国内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也对国际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提升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H反却足在这种交融中,使本民族的文化因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而更加健壮,更加生气勃勃;文化的全球化,使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不断地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同享有的资源,加快了不同文化在全球层而上的交流与互动;丙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并不意味着世界必然趋向西化,外来文化的势头再猛,冲击再大,都不可能湮灭本民族的文化,相反,本民族的文化反倒有可能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得以汲取新的养分,实现新的辉煌;二,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机遇与挑战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对于非西方世界的文化而言则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牺牲,所以,全球性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文化的全球化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一种机遇;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从历史E看,每当一种文化进入中国,大都逐步走向中国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比如佛教东渐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佛教源自于印度,却在中国得到保存、发展与弘扬,而且,经过几百年的改造与吸收,佛教有一部分变成中国式的宗教如禅宗,另一部分则被吸纳于宋明理学之中;再如,世界历史上的许多文化都因异族入侵而中断、消亡过,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断上千午,等等,而中国文化却反复把以武力入驻中原的北方民族纳入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轨道中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更有利r其充分利用全球化这契机,积极主动地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样,从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文化来说,儒家文化在历史上也多次遇到过如何对待异质文化的问题,但它遵从的总的思路是“道并行而不悖”,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存历史上中国文化并非华夏文化的一元格局,亦非儒家思想的一家独行,而是华夏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儒、释、道“三教并存”;儒家从观察社会现实出发,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是分层次和多侧面的,并非一种文化所能满足,所以,不同的多元文化各有其位置和作用;由此彤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是儒学为主,而又多元互补,即使儒学内部也有各种派别的争论;儒家思想具有的这种文化多元并存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正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借鉴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全球化是我们发展民族文化的大舞台,我们不必担忧全球化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丧失民族性,也不必为文化的民族性缺失而忧虑,我们有机会也有条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三.积极进行文化整合文化全球化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应该是在尊重和保持文化个性基础L对人类文化共性的发扬和推广,是在保持差异性前提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双向互动;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已经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在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是我们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亟待解决之难题;“一个民族要认识自己,就要走出自己的墙,从外面看;一个民族要认识别个民族,就要走进别人的墙,从里面看;其实,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是同时的;”口1文化的民族性并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动态概念,它在自己的历史行程中总要吸纳外民族文化的精髓,融于自己的血肉之中;中华文化的走向远不只是一个继承并发扬传统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是建筑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基础之上的,近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经济和从前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模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民众也正一步步迈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巾去;眼下,进入公众视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门类众多,能够冲击人的感官并且改变人的观念的东西也很多;网络、传统媒体甚至公共场所部可以对人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在这种前提下,仍然要求今天的人们去完全按照昨天的行为方式来生活,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正像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的:“全球化并不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附属物,它是我们生活环境的转变,它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唯有积极地进行文化整合,舍去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让健康的、符合今天民众行为习惯和理念的因素积极加入进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扬,“保卫传统文化”的呼声也才能平息下来;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和软环境,文化行为和文化生态的大规模变化在短时期内是不会产生巨变的,但是长远的看,唯其不容易彻底改变,其改变之后的惯性爿‘会更深远;韩国的“江汉奇迹”,向所有人展示了儒家文化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另一种结果;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矛盾,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现代化变革中的需求结合起来,应是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最好选择;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说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契机,文化封闭则只能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总之,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上义”;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无论任何民族只有积极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创造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梁漱溟: 梁漱溟: 否定经济决定论. 中国文化要义》中说: “中否定经济决定论.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 “中国一直是一个没有经过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 国一直是一个没有经过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中国传统的风教礼俗,无疑地自要与它相适应. 国传统的风教礼俗,无疑地自要与它相适应.尤其有见于二千年文化颇少变革,更不推想其间( 有见于二千年文化颇少变革,更不推想其间(经济基础与其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已达于高度, 基础与其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已达于高度,上下左右扣合紧密. 下左右扣合紧密.<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梁漱溟:否定经济决定论. 梁漱溟:否定经济决定论. 但我们没有理由可以据此论断一切中国风教礼俗就为这种经济所决定而形成.相反地, 定而形成.相反地,说不定中国生产工具生产方法二千余年之久而不得前进于产业革命, 二千余年之久而不得前进于产业革命,却正为受了其风教礼俗的影响.”梁漱溟对地理环境对中国了其风教礼俗的影响.”梁漱溟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述较少. 文化的影响论述较少.<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冯友兰:地理环境对哲学文化有重要影响. 冯友兰:地理环境对哲学文化有重要影响.“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 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由于中国是大陆国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 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 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 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和分配. ”<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冯友兰借用了孔子的话. 冯友兰借用了孔子的话.孔子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孔子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朱熹注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 仁者寿. ”朱熹注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朱熹注释说: 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 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 故乐山. 故乐山. ”<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朱谦之:人类文化与地形p气候有重要关系. 朱谦之:人类文化与地形p气候有重要关系. 高地产生宗教文化― 高地产生宗教文化―以印度为代表平原产生哲学文化― 平原产生哲学文化―以中国为代表海洋产生科学文化― 海洋产生科学文化―以欧洲为代表<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2.地理环境与文化: 2.地理环境与文化: 地理环境与文化例1p俄罗斯的地理环境对俄罗斯的文学艺术与人文性格有重要的关系例2p日本的岛国环境与日本民族性格的p 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文化是对自然的开化人首先以自然结论:文化是对自然的开化,人首先以自然为根,人的心性为根人的心性p气质p 性格p心理等精神活动以自然为依托,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基础动以自然为依托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基础. 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基础但又不是唯一的作用. 但又不是唯一的作用<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3.自然环境与思维方式 3.自然环境与思维方式“中国”名字的由来中国” 中国整体思维方式的形成:海中地” 中国整体思维方式的形成:“海中地” 整体思维的价值取向:整体思维的价值取向:大一统学术精神:学术精神:宽泛广博学科分类:学科分类:伦理型<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中国“五行”方位图:中国“五行”方位图:水金土火木<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海中地结构图:海中地结构图:水水土水水<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西方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地中海” 西方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地中海” 个体思维的价值取向:个体思维的价值取向:部分专一学术精神:精通专一学术精神:学科分类:学科分类:科技型<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地中海结构图:地中海结构图:土土水土土<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4.自然条件与文化4.自然条件与文化中国陆地自然条件:中国陆地自然条件:文化:文化:农业文明视野:视野:封闭生态经济:经济:自足自给精神:精神:不思进取<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西方海洋自然条件文化:文化:海洋文明视野:视野:开阔生态经济:经济:城邦市场精神:开拓进取精神:<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二、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中国的社会结构: 1.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结构: ①家庭+家族→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庭+家族→ →自然关系→伦理道德关系自然关系→<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血缘宗法制度所谓的血缘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区分贵贱高低的法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民族所处的地理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
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的组织制度状况制约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造成一个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型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
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东部为我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尽管汉代已经形成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但中国和西亚的联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约;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横断山脉的大江大河与热带丛林的阻碍;北部地区从黑龙江沿海到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长达两万余公里。
中国尽管从唐宋以后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但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没有因此使中华民族向海洋纵深发展。
总之,中国这种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很重要。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农业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哲学思想。
由于相对封闭,再加上这块土地的富饶,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温和的性格和缺少竞争的性格。
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二)农耕的经济模式和农业型文化 (三)宗法家族主义的伦理社会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正如不同的气候、土质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一 样,不同的文化土壤自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生长 其上。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人们之间的三种关系:
血缘
嫡长子继承制
地缘
分封制
业缘
宗庙祭司制
2、家族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1)、宗谱,家谱 (2)、宗祠 (3)、族田 (4)、族长 (5)、族规
对中国姓氏影响深远,中国13多亿人,常 用姓才几百个,《百家姓》收录462个,中 国人的姓不仅少,而且集中。
五大姓:李、王、张、刘、陈。李姓占总 人口的7.9%,王姓占7.4%,张姓占7.1%, 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2.7亿。 日本人口1.2亿,姓氏超过12万。在近代以 前,大多数日本人有名无姓,姓氏只有上 层贵族有。多数日本人的姓只有100多年 的历史,大多遵命仓促草率而取,随意性 很大。
(5)、务实、勤劳节俭和温顺的民族性格
(6)、平均主义思想、小农意识等落后观念
(三)、宗法家族制度的伦理社会
1、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的一 种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 系统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生活末期的家 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和大宗和小宗,强 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 服从。
3、家族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家族本位家族利 益之上;
亲属称谓发达; 血缘观念强;人际关系泛血缘化;人情
风、裙带风盛行;亲属之间的连带责任 传统伦理道德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主,尤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于个人的价值观取向具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价值观,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就和本文库一起看一看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是否是个性的张扬,是现当代社会下个人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不同定义。
在不同背景下,所形成的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判断标准,也是有所不同的。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价值取向就是价值观的倾向性,它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任何文化或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统治手段和不同的经济形势,都会导致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思想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1.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背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了,中国古代的人们开垦荒地,多数沿河流而居,方便他们农耕。
小农经济的影响下,人们渴望的是风调雨顺的生活,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形成的是"天人合一"的主流思想。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缺少物物交换的贸易经济,即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促进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依旧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
最终形成的是,人们重实际求安稳的农业文化心态。
农耕文明中,对于自然的依赖性,造就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形成了对于掌握自然规律的崇拜感。
最终体现在宗法制度中,形成父系家长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多信奉祖先,尊重长者,孝道文化,也因此而来。
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和"家天下"的思想统治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
"家国同构"、"君父一体"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构架的最大特点。
【节日】民俗传统文化探秘: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背景与演变
【节日】民俗传统文化探秘: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背景与演变引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习俗渗透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既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与文化变迁紧密相连。
深入了解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背景和演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够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背景节气的起源中国的节日习俗多与节气相关。
古代中国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
比如,春节就是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迎接春天、祭祖和拜访亲友的重要日子。
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宗教信仰对于节日习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中国的清明节是古代农耕社会的祭祀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和神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类似地,西方的圣诞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庆祝耶稣的诞生。
社会风俗与节日习俗节日习俗也受到社会风俗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也与赛龙舟、吃粽子等社会普遍喜闻乐见的习俗相关。
这些习俗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民众互动、娱乐的方式。
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传统节日习俗也在不断演变。
比如,春节本来是一个家庭团聚、祭祖和拜年的节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人们开始选择外出旅行、购物等方式庆祝春节。
这使得传统节日习俗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文化交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产生了影响。
比如,西方的情人节逐渐在中国流行,人们开始给自己喜欢的人送花、送巧克力表达爱意,这是西方情人节的习俗。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传统节日习俗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传统节日习俗的保护与传承古老习俗的保护传统节日习俗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习俗是我们的责任。
比如,中国的元宵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春节的结束,人们在这一天要吃元宵、猜灯谜、观赏花灯等。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创作主体,充分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创作主体。
教学内容“中国文化”,是在中国人民脚下这片特殊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不同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海岸线长度1.8万公里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呈明显的三大阶梯状特征: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均超过7000米,号称世界屋脊,中国乃至亚洲的许多大江大河都发源于此,如长江、黄河、澜沧江与怒江等;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分布其间,地势十分复杂,海拔高度降至2000-1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到巫山一线,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是第三阶梯,海拔高度低于200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丘陵地带都分布在这一地区。
幅员的辽阔和地形的复杂,又导致了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其距离海洋的远近,自东南向西北,呈现出由湿润到半干旱到干旱依次变化的特点,东南、南部、东南和西南部由于受到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湿润多雨,而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由于受到来自西伯利亚干冷气流的控制呈明显的干旱和半干旱状态,而青藏高原的气候以高寒基本特征。
这种气候状况,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造成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VS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宇宙规律,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详细描述
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创立,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皆有其规律和本性。道家思想反对过度的人为干预,主张让事物自然发展,追求个人的内心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口味著称。川菜注重刀工和调味的技巧,代表菜品有水煮鱼、宫保鸡丁等。
川菜
粤菜以清淡、鲜美、爽口为特点。烹饪技法独特,如炖、蒸、炒等。代表菜品有白切鸡、烧鹅等。
粤菜
苏菜注重食材的原味和色泽,烹饪技法以炖、焖、烩为主。代表菜品有松鼠桂鱼、狮子头等。
苏菜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茶道强调的是一种宁静、和谐与内敛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传承性、创新性等特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特点
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历经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发展历程
戏曲与曲艺是中国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等技艺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戏曲与曲艺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戏曲包括京剧、昆曲、川剧等不同剧种,曲艺则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表演形式。这些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唱腔、念白、动作等技艺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戏曲与曲艺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一、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盆地、沙漠、海岸等,这种多样性为中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环境。
同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夏商周以来,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社会结构与哲学思想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单位,注重家庭、亲情和孝道,这种社会结构导致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尊重长辈的美德。
同时,中国哲学思想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宗教信仰与道德伦理中国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为主,其中佛教和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为深远。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四圣谛等思想,道教主张修炼养生、神仙不死等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道德伦理,如孝顺、忠诚、信义等,这些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四、文学艺术与民俗风情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包括诗词、曲艺、绘画、书法等,这些艺术形式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同时,中国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这些民俗风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传统文化背景范文
传统文化背景范文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历史文明的根基。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传统文化正逐渐丧失,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仅包括我们的神话、宗教、习俗、节日,还包括我们的语言、道德、美学和哲学思想等。
它们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民族特色的体现。
首先,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这种独特性是由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共同形成的。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不被其他文化的影响侵蚀。
比如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元素,如汉字、中国画、京剧等。
这些文化元素成为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身份的象征,也是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形象。
其次,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塑造身份认同感。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其集体记忆和集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能够了解我们的根源和历史,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民族身份。
这种身份认同感是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每个个体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的基础。
同时,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
它们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与他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对待自然环境等等。
这些价值观念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思考方式,对于我们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培养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创作,如古典文学、传统音乐、戏曲等。
通过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修养,培养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这对于我们的艺术素养和生活品味都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传播友好的国家形象。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智慧。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能够向世界展示我们民族的独特魅力,传播友好、和平的国家形象。
跨国文化交流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软实力,能够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国际认同和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有人问周公姬旦、姜尚如何治理国家,前者说 “尊尊亲亲”,即以礼治国;后者说“尊贤而尚 功”,即尊重人才开拓进取。
道德型的鲁人:二十四孝中有十个是鲁人,见 《中国人文化性格》 103页。
粗犷刚烈的齐人 齐鲁义匪
四、吴越文化 五、荆楚文化
六、巴蜀文化
蜀文化是“盆地文化 ”,巴文化是“山地文化”, 他们的代表就是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脾气 血型迥然不同:说气候,重庆湿热难耐成都凉 爽宜人;说地形,重庆山路不平,成都一马平 川;说性格,重庆人火暴耿直,成都人细致绵 软;就连饮茶也相反,重庆人喝的是浓烈苦涩 的沱茶,成都人却喜欢喝芬芳袭人的花茶。 “巴出将,蜀出相”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健 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的发 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精于思 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们不好动, 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而踣仆。当清廷末季,中国方屏息与鞑靼 民族盘踞之下,挟其诗文美艺渡江而入仕
者,固有江南望族之子孙。”“北方人 长于战斗,而南方人长于贸易”“历代 创业帝王,几无出自大江以南者。相传 食米之南人,无福拱登龙座,只有让那 啖馍馍的北方人来享受。实际上除却一 二例外,如唐周二代的创业帝王,出自 甘肃北部,故有土耳族之嫌疑
北面修建了长城,加之长期处于文明中心, 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天然地理屏障,既 保护了我们,也封闭了我们。
中华文化生成的背景
第三节 中华文化生成的社会制度环境
一、宗法社会制度的确立
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权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之间的牢 固的亲族血缘联系。它的确立是在 西周时期。宗法制度构成了 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等级阶梯,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 这种宗法制度,在西周末年已开始瓦解。秦汉以后,除帝王继 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官员的选拔、任用,则实行荐举、 考试制。但宗法制度留给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三)
在封建社会,封建生产关系占支配地位,生产资料 私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 绝大部分掌握在皇帝地主手中。地主阶级将土地租给农 民,从而使得土地的占 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地主 阶级为保证自己对佃农的控制、剥削,十分需要一个有 强力的专制政体来保护自己。这样,在封建社会,上层 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相互支撑,互为利用,从而使封建
中国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的显著标志,是族权在社会生 活中的强大影响,它与政权、神权、夫权共同构成维系中 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四大力量,它支配着或者说弥散于中国 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道德、 教育、家教、习俗等等,都打上了其烙印。
(三)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最鲜明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 中华文化生成的经济环境
一、以农为本的经济土壤 二、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主要形态
在古代,我国农业自然经济主要有两种形态:
其一为土地国有或村社所有的、集体劳动的自然经济,这 一形态的自然经济,在商周时代盛行,秦汉以降(尤其是东汉 和魏晋南北朝)还部分存在;其二为土地由地主和自耕农占有、 个体劳作的自然经济,这一形态的自然经济在战国以后十分盛 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族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中国人喜欢家庭生活;家族本位
家族利益之上
2、亲属称谓发达;
3、血缘观念强;人际关系泛血缘化;人 情风、裙带风盛行;亲属之间的连带责 任
例如: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犯法株连九
4、传统伦理道德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主,尤 其突出“孝”的道德。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 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二十四孝的故事
孝感动天 亲尝汤药 啮指痛心 百里负米 芦衣顺母 鹿乳奉亲 戏彩娱亲 卖身葬父 刻木事亲 行佣供母 怀橘遗亲 埋儿奉母 扇枕温衾 拾葚异器 涌泉跃鲤 闻雷泣母 乳姑不怠 卧冰求鲤 恣蚊饱血 扼虎救父 哭竹生笋 尝粪忧心 弃官寻母 涤亲溺器
思考题:你怎样看待传统“孝道”,孝 还有现实意义吗?
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 宗法制 君主制 官僚制
思考:中国人为什么特别重视血缘关系? 主要由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存在,人们聚
族而居,流动少造成的。宗族为了加强自 己的团结,宗族血缘意识就作为一条纽带 保存下来了。
(3)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保护反应机
制”。中国文化对外族潜移默化,始终保 持自己的文化风格和系统完整,延绵不绝, 是中国文化具有超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农耕型的经济模式
(1)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地域辽阔,平
原肥沃,雨水充沛,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
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模式。
(2)农业型文化
1、重农抑商的观念; 2、天人和谐的思想(占卜);
3、安土重迁、浓重的乡土观念。 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幸事: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 ——东方专制主 义和发达的民本思想。
5、中国人重实际轻玄想的务实性格,也是中国宗 教不发达的原因。
6、和平温顺的民族性格,勤劳节俭、重储蓄的国 民性;
7、平均主义思想、小农意识等落后观念。
思考:中国封建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总体上可概括为:一个极有 回旋余地的暖温带临海大陆。
1 、半封闭的大陆 从整体地理环
境说,中国是三面 接陆地,一面临海。西南、 西北、东面是天然 屏障,北面修建了 长城,加之长期处 于文明中心,隔绝 了与世界的联系。
天然地理屏障,既保护了我们,也封
三、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内容提要: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二)农耕的经济模式和农业型文化 (三)血缘宗法制的伦理社会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正如不同的气候、土质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一 样,不同的文化土壤自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生长其上。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宗 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闭了我们。
对文化的影响:
(1)文化自生,延续不断。半封闭环 境和良好的气候,促进了农业文明的起 源,养成了中华民族温和的性格,富于 开放、冒险精神,但也安于现状,封闭 内倾。
(2)助长了华夏中心主义思想。当历 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 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 路可供回旋 ,所谓 “东方不亮西方亮,
地缘
分封制
业缘
宗庙祭司制
家族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1、宗谱,家谱 2、宗祠 3、族田 4、族长 5、族规
对中国姓氏影响深远
中国13多亿人,常用姓才几百个。《百家姓》收 录462个。中国人的姓不仅少,而且集中。
五大姓:李、王、张、刘、陈。
姓李的占总人口7.9%,王姓占7.4%, 张姓占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2.7亿。
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 “精神充足,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 少理智”。
希腊人喜欢户外活动,中国人喜欢家庭生活, 原因是两地的气候条件不同。
俄罗斯等北方民族喜欢饮酒,是因为天气寒冷, 酒可御寒。
中国的湖南人喜欢吃辣椒,是因为湖湘一带空 气潮湿,吃辣椒可以去湿。
地理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如气候、地貌、天气、 土质、雨量、周围环境等。
三、血缘宗法家族制的伦理社会
(一)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 的一种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 系统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 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 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
人们之间的三种关系:
血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嫡长子继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