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死海不死[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方法。

2.理解数字的准确性。

3.了解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分析课题,导入新课。

抓住文题中“死”与“不死”这两个似乎矛盾、相对的用词,提问:1.标题中“死”与“不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这个标题好在哪里?[提示:两个问题最好先用小黑板抄好;问题提出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让学生结合预习、通过思考作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觉得稍难或答案不统一,教师应作适当引导、分析,并对敢于提出不同答案者给予表扬、鼓励。

]对问题1,学生结合预习应回答:“死”,是指“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不死”,是指“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对问题2,引导学生作答:好在:①能扣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加点词为板书内容,下同);②给读者以悬念,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③新颖,简洁(这是标题的一般要求)。

提问:“死”与“不死”是死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解释说明死海的这些特点呢”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朗读完后,明确:这两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将“死”与“不死”解说得浅显易懂。

二、理解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的作用。

要学生默读文中所写的两个故事。

然后,挂出小黑板,出示有关词语:勃然大怒、安然无恙、改邪归正、谕告、执迷不悟。

要求学生根据所示词语的提示分别复述两个故事。

复述后,引导学生刚口自我评点并提问: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有何作用?(答案:两个故事分别生动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现象和死海“死”的原因,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接着适当作知识延伸并再提问:这篇文章按文章体裁分,属说明文,但由于它生动,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我们一般将这样的文章称为科学小品文,一般放在散文这个大类中(文学作品按四分法分,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死海不死》的教案

《死海不死》的教案

•••••••••••••••••《死海不死》的教案《死海不死》的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死海不死》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死海不死》的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是一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教学方法: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订正生字:游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诫(jiè)不逊(xùn)安然无恙(yàng)干涸(hé)溴(xiù)锶(sī)沉淀(diàn)家眷(juàn)谕告(yìn)执迷不悟(zhí)解题:1.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一)介绍死海的特征(二)说明死海的成因(三)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分析课文: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节。

①开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鱼虾,草木的死)②2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④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咸度很高)第4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死海不死现象的好奇心1.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位置和形成原因探讨死海不死现象的传说和科学研究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地图展示死海的地理位置通过故事和实例引发学生对死海不死现象的兴趣第二章:死海的自然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2.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气候、水文和生态特点探讨死海环境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2.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的生态环境图片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保护的看法第三章:死海的历史和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3.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迹探讨死海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意义3.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的文物和古迹图片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死海文化第四章: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解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解释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4.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研究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医学和生物学的启示4.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死海不死现象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五章:死海的保护和未来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保护状况和面临的威胁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5.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保护区的设立和保护措施探讨死海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5.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保护区的图片和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死海的建议第六章:死海生态系统的特点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认识6.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特有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探讨死海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威胁6.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第七章:死海对人类健康的影响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对人类健康的益处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7.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盐度和矿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死海资源来改善健康状况7.3 教学方法进行死海盐水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分享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经验和建议第八章:死海地区的旅游业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8.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地区旅游业的兴衰和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探讨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8.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旅游业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第九章: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意义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9.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在圣经和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探讨死海在不同宗教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9.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记载和传说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多元文化的看法第十章:死海不死现象的探索与研究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10.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方法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十一章:死海的地质特征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质形成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兴趣11.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地质历史和形成过程探讨死海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11.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的地质图和地震数据进行地质模型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特征第十二章:死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12.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对周边地区水文、气候和生态的影响探讨死海环境变化对周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12.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周边环境的图片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死海周边环境的建议第十三章:死海不死现象的伦理和道德考量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现象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学生对伦理和道德的思考和判断能力13.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伦理道德考量探讨如何在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中平衡伦理和道德13.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不死现象相关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伦理和道德的看法第十四章:死海不死现象的现代研究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14.2 教学内容介绍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4.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反思和评价能力15.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课程评价和反思15.3 教学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看法和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死海不死》这一主题,涵盖了死海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保护状况、旅游业、地质特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伦理道德考量、现代研究以及课程总结与反思等内容。

死海不死初中汉语教案

死海不死初中汉语教案

死海不死初中汉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死海盐度高的原因;2. 学生对生态保护的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 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死海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2. 学生分享自己对死海的了解;3. 教师简要介绍死海的特点,引出本课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3. 教师检查学生作业,解答疑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死海盐度高的原因,如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注入死海等;2. 教师讲解死海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河流改道等;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死海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利用、旅游业的发展等;4.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死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如死海的水资源利用、旅游业发展等;2. 小组讨论话题的利弊,提出保护死海的建议;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2. 教师强调死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课后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了解死海周边的生态环境;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死海保护的文章,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介绍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

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了解了死海的特点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旨在让学生关注死海周边的生态环境,并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

运用实践探究死海——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运用实践探究死海——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教育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的学问,只有将机会转化为挑战,才能使教学走向深入。

教育者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究,在专业知识与课程设置中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够感受到他们所学到的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且将其根深地植入到其内心深处。

本文以“运用实践探究死海——死海不死”教案设计为例,来探讨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教学实践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使其真正地得到应用,并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体现了教学的过程性。

教学实践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检验,更是教学的一种方法,通过实践,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加自如地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实践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预防枯燥教学的出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实践探究死海——死海不死教案设计“死海不死”教案是一门针对自然界的科学课程,涉及到生物、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点。

为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死海不死”的现象,我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

具体实践内容如下:1.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死海不死”的现象的研究在课前,将学生分组进行“死海不死”的现象的研究。

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调研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到死海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浓度的盐分,以及如此高的盐浓度对于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实践活动:进行死海水的pH值测试在实践课中,我们将死海水进行pH值测试,让学生实际掌握死海水的酸碱度,并且通过与普通水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死海水的酸碱度对生物斗争的影响。

3.实践活动:研究死海生物的生存状态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死海附近的生物是如何适应高浓度盐水环境的,并针对其生存状态进行研究和探究。

通过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设备观察死海的卤虫等生物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物是如何在这样的高浓度环境中生存下来的。

4.实践活动:环境污染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污染对于死海的影响和危害,例如来自周围城市的化学品和废物,以及污染的部分会向水中周边地区扩散。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认识死海的特点。

了解地球上奇妙的自然现象。

2、体味课文写法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湖泊、河流、海洋遍布地球。

在它们中,有着许多奇妙的现象。

同时,人们也给与它许多神奇的传说。

(教师展开世界地图)在亚洲西部,有一个“死海”,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将它们概括出来。

明确:死海的特点是围绕着“死”与“不死”来展开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水中没有生物,海边寸草不生。

(2)、人在其中不会下沉。

(3)、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2、作者在向我们介绍“死海”特征的同时,遵循着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还介绍了死海的形成、死海的开发与前景,请找到课文中相关的段落,给课文分段。

死海的特征《死海不死》死海的成因死海的开发与前景三、品读课文1、课文并不是冷冰冰的向我们阐释“死海不死”这一科学事理,而是穿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将死海赋予了生动的人文色彩。

谁能够给大家讲讲这几个故事呢?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引导探究:“死海不死”中“死”与“不死”的含义。

“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想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

“死”——(1)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

(2)死海的未来——干涸。

“不死”——(1)浮力大,人在上面沉不下去。

(2)开发利用死海,死海的“不死”得以光大。

正是“死海不死”的真正含义。

四、课文的结尾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请同学们想一个挽救死海的办法。

死海不死-教学教案

死海不死-教学教案

一、新颖巧妙的标题标题“死海不死”,新颖、巧妙,引人入胜。

“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同,“死”与“不死”互相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

全文围绕“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耐人寻味。

这种相反相成的修辞手法,常被人们采用,例如“天空不空”“恒星不恒”“愚公不愚”“孤儿不孤”等等,新奇有趣,发人深思。

二、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1.举例子。

举出实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让人信服。

举例说明分为列举例子、典型举例、类比举例三类。

列举例子,即举出较多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如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说明死海的“死”。

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如第二段,举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的典型例子,说明死海的“不死”。

2.列数据。

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第四段,列举了四个数据,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第六段,列举了四个数据,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

最后一段,列举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3.引用。

引用有关资料来作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第三段,弓1用“屡淹不死”的传说,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征,带有神奇色彩。

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话,说明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猜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4.诠释。

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或特点作适当的解释,揭示其部分含义。

如第一段,“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这里的“死”指鱼虾草木的死。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

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

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古板G没有生物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③……真是“死海不死。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二、审题,导入新课《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以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词汇和句式表达死海相关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死海盐度的形成原因。

2. 死海对人类健康的益处。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死海风光、死海盐度形成过程、死海疗养院等。

2. 视频资料:死海形成原因、死海疗养院介绍等。

3. 课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和相关科学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死海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自然景观。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死海吗?你们知道死海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位于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

2. 讲解死海的形成原因:死海地区的雨水稀少,而附近河流带来的矿物质使得死海水盐度极高。

3. 展示死海的特点:高盐度、低密度、浮力大。

4. 介绍死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死海盐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人体有疗效,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疗养。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拓展学习(10分钟)1. 观看死海形成原因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死海的形成过程。

2. 展示死海疗养院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死海疗养院的设施和服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的短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死海的了解程度,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课文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积累词语,提升词汇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死海的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

2.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死海的位置、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课前查阅的死海资料。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

四、词语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

2.学生运用生词造句,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如死海盐分含量、不死原因等。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写作方法学习1.教师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等。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的保护与开发。

三、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如《死海的未来》。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死海不死教材教法_九年级语文教案

死海不死教材教法_九年级语文教案

死海不死教材教法_九年级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教材教法_九年级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教材教法一、新颖巧妙的标题标题“死海不死”,新颖、巧妙,引人入胜。

“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同,“死”与“不死”互相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

全文围绕“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耐人寻味。

这种相反相成的修辞手法,常被人们采用,例如“天空不空”“恒星不恒”“愚公不愚”“孤儿不孤”等等,新奇有趣,发人深思。

二、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1.举例子。

举出实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让人信服。

举例说明分为列举例子、典型举例、类比举例三类。

列举例子,即举出较多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如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说明死海的“死”。

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如第二段,举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的典型例子,说明死海的“不死”。

2.列数据。

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第四段,列举了四个数据,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第六段,列举了四个数据,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

最后一段,列举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3.引用。

引用有关资料来作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第三段,弓1用“屡淹不死”的传说,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征,带有神奇色彩。

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话,说明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猜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4.诠释。

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或特点作适当的解释,揭示其部分含义。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能够正确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如何准确、生动地描述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死海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特点;(2)学生分享对死海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优秀说明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方法;(2)学生尝试运用案例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组内分享。

5.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写作,尝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本课所学,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说明文作品;2. 搜集更多关于死海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说明文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死海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分享死海的自然奇观和独特现象。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死海的了解和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为什么不会死去。

第二章:死海的特点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和独特性质。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高盐度和浮力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高盐度和水的密度。

2. 解释死海中的浮力现象和游泳体验。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高盐度图片和数据。

2. 进行盐水实验,让学生体验死海的浮力。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高盐度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第三章:死海的形成原因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形成原因和地质背景。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地质形成过程和流域特点。

2. 解释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流域地图和地质结构图。

2. 通过模型或动画演示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死海的生态和环境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 讨论死海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生态系统图片和生物多样性信息。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死海的环境问题和对策。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可以为死海的保护做些什么。

第五章:死海的文化和旅游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文化背景和旅游景点。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2. 讨论死海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旅游景点图片和文化活动信息。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死海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死海不死》教案篇一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

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生(2):同意。

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

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

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板书:1、地理位置;2、得名原因;3、海水趣事。

死海不死【死海不死 ,示例】

死海不死【死海不死 ,示例】

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示例】死海不死教学设计示例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训练点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数字的准确性)2.复习“抓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3.体会在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

学法引导1.引导解释文中的“死”与“不死”的含义。

2.讨论传说和神话在本文中的作用。

3.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4.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体会说明文中数字说明的作用。

难点:1.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如何理解。

解决办法:1.利用实验的方法理解死海不死的道理,这样形象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讨论比较的方法,加深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数字使用)的理解,和对说明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大烧杯、鸡蛋、盐、水。

师生互动活动1.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语言简练、准确。

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复述课文,语言力求简洁,重点内容突出,无口语中的毛病。

3.分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4.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及未来,班上进行信息交流。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人新课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人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人,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

2023年《死海不死》教案_2

2023年《死海不死》教案_2

2023年《死海不死》教案2023年《死海不死》教案1教学建议一、新颖巧妙的标题标题“死海不死”,新颖、巧妙,引人入胜。

“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同,“死”与“不死”互相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

全文围绕“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__的内容概括,又是__的结构线索,耐人寻味。

这种相反相成的修辞手法,常被人们采用,例如“天空不空”“恒星不恒”“愚公不愚”“孤儿不孤”等等,新奇有趣,发人深思。

二、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__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1.举例子。

举出实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让人信服。

举例说明分为列举例子、典型举例、类比举例三类。

列举例子,即举出较多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如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说明死海的“死”。

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如第二段,举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的典型例子,说明死海的“不死”。

2.列数据。

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第四段,列举了四个数据,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第六段,列举了四个数据,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

最后一段,列举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3.引用。

引用有关资料来作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第三段,弓1用“屡淹不死”的传说,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征,带有神奇色彩。

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话,说明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猜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__的情趣。

4.诠释。

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或特点作适当的解释,揭示其部分含义。

如第一段,“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死海不死教案 (2).doc

死海不死教案 (2).doc

死海不死【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死海特征及文中用到的说明法及作用,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明确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培养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梳理文章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探究鸡蛋沉浮实验(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复习说明文知识点三、理清文章思路请同学们速度课文,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围绕说明对象介绍了哪些内容?明确:文章说明对象是死海;围绕死海介绍了:1—4段介绍死海的特点;5—6段介绍死海成因;7—8段介绍死海的变化。

追问:1、分别概括1—4节主要内容。

2、第6节死海成因有几个?(指导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四、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单上的问题:(1)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2)体会加点词的作用?(3)思考一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1)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2)主要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就《四海不死》一课尝试命一道梳理文章思路的题目,并给出参考答案。

明确:学生讨论思考。

举例:(1)本文围绕死海一次介绍了、和。

(2)对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分别概括文章1—4节的内容:①②③④(4)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五、拓展及作业1、阅读《民间剪纸》命一道命一道梳理文章思路的题目,并给出参考答案。

2、完成《民间剪纸》的练习【板书】死海不死死海得名的原因1-4段介绍死海的特征死海的奇特现象传说故事死海浮力大的原因传说故事5-6段介绍死海的成因地理位置、化学成分、物理变化过去:寸草不生7-8段介绍死海的变化现在:旅游开发将来:可能干涸。

《死海不死》教学简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简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简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理清思路,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对本文中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的语句的品读把握死海的特点及其成因。

3.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实验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大烧杯、鸡蛋、盐、水。

观察鸡蛋的沉浮情况,然后请同学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沉浮的原因,要求语言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二、引导初读,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正音、辨字、辨词。

游弋谕安然无恙大惊失色执迷不悟家眷不逊于干涸寸草不生艳阳高照塌陷告诫改邪归正2、下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路,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引导学生审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什么和想知道什么?学生读课文,可一人一段。

3.学生复述课文,男女分组各出一名同学进行复述比赛。

明确:说明对象:死海。

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死海的形成: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三、整体感知1.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死海的海水有何特点?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速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学生说明如此划分的理由)第一部分(1~4):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5~6):介绍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7~8):介绍死海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四、总结扩展可让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五、布置作业思考题:1.死海最终会不会死?2.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对本文中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的语句的品读把握死海的特点及其成因。

2.体会数字说明在文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文中故事导入。

请同学分别复述文中两个神话故事。

《死海不死》教案(通用7篇)

《死海不死》教案(通用7篇)

《死海不死》教案(通用7篇)《死海不死》篇1《死海不死》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

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

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②这大概就是“死海” 得名的原因吧!(g)③……真是“死海不死。

(g、a)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a)二、审题,导入新课《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教学设计示例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训练点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数字的准确性)2.复习“抓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3.体会在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

学法引导1.引导解释文中的“死”与“不死”的含义。

2.讨论传说和神话在本文中的作用。

3.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4.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体会说明文中数字说明的作用。

难点:1.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如何理解。

解决办法:1.利用实验的方法理解死海不死的道理,这样形象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讨论比较的方法,加深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数字使用)的理解,和对说明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大烧杯、鸡蛋、盐、水。

师生互动活动1.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语言简练、准确。

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复述课文,语言力求简洁,重点内容突出,无口语中的毛病。

3.分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4.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及未来,班上进行信息交流。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人新课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人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人,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

)(一)明确目标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复习“抓特征说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人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

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题目巧妙的把“死”与“不死”统一起来,新颖、引人人胜,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这样,标题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寸草不生的“死” 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的“不死” 干涸的“死”,这种写法耐人寻味。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

(1)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2.正音、辨字、辨词。

游弋(yì,不能读作gē):(兵船)巡逻,这里指游来游去。

谕(yù,不能读作yú)告:告诉,使人知道。

(旧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安然无恙(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祸害。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不知觉悟。

3.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1)审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2)同学们自愿读课文,一人一段。

(3)复述课文。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死,这是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咸度高造成的。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

河水中含有很多盐类,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这个咸水湖。

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但是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死海的将来可能干涸。

(4)根据上面的复述,你知道了什么?(说明对象:死海。

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死海的形成: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5)具体分析,看看文章如何来体现以上内容的。

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

)“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

(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

①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④第4自然段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8)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地理位置长度、宽度、深度源头形成。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过去:荒凉。

现在:生气。

将来:干涸。

)②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对人体健康有利。

)③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

)(10)速读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介绍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1)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是死海,其特征是咸度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

)(12)讨论以下问题。

①文章结尾写到:“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那时,死海真的死了。

”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课文中所给的图示。

)②死海真的会干涸吗?(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随着水面下降,蒸发量也在减少,况且还有约旦河水输入,所以死海不会干涸。

)(四)总结、扩展这一篇知识小品文,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在说明死海的“死”与“不死”的现象时,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死海的特征时也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另外,为了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作者还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在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时,列举了四个数据;在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时,列举了四个数据;文章最后一段,列举了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第一题。

(死海的海水里无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而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会被淹死,其本质特征就是咸度高。

)2.搜集有关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准备在班上交流。

3.读课文,体会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课时导人新课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

(一)明确目标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简明、概括、具体,具有说服力。

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

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

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确定的,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

文中除了用数字表现准确外,还用了“大概”、“大约”、“不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