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文化在新旧《红楼梦》差异中的体现
《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互文性研究
[关键词]
名著改编;互文性;《红楼梦》电视剧
文本。改编者还需要阅读和研究相关的文献、评论等资料, 例如原著的时代特点、对于原著的评论等,这些相关资料 会对作者的理解产生影响并在影视文本里体现出互文痕迹。 如1987年央视版的《红楼梦》电视剧在八十回之后另起炉 灶,摒弃了人们普遍认可的程高续本,而根据前八十回正 文伏线,脂批提示,并参考高续和红学研究成果,逻辑地 推演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发展。 另一方面,《红楼梦》电视剧改编也影响着原著的流通 与普及。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的拍摄就引发了全民 的红学热、读书热、中华传统文化热。电视剧在北京卫视 和安徽卫视播出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原 著小说,销售量直线上升。o早在198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 《红楼梦》电视剧时,全国上下也掀起了“红学”热潮, 街谈巷议争说红楼。这是互文性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 表现。按照巴特的理论,《红楼梦》原著、《红楼梦》各个 版本的影视作品及一切与红楼梦相关的事物都是观众的记 忆,而在收看电视剧时,这种记忆偶然或者默许地在观众 心中升腾。并且激发了观众阅读原著文本追忆以往作品的 愿望。又因为《红楼梦》特殊的古典名著文化身份,进而 引发了观众的其他古典名著追忆热。“文本的性质大同小 异,它们在原则上有意识地相互孕育,相互滋养,相互影 响,同时又从来不是单纯而又简单地相互复制或全盘接受,
《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最早 的是香港无线电视广播有限公司1975年摄制的5集粤语电 视剧《红楼梦》,截止到2010年各台热播的李少红版50集 《红楼梦》和李平版35集《黛玉传》。共有70来部(段) 《红楼梦》电视剧(片)。与方兴未艾的《红楼梦》重拍现 象相呼应,有关《红楼梦》影视改编的研究也颇为兴盛。 对《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的研究,前人主要集中在改 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改编的原则和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 改编的方式模式与具体方法以及影视改编对小说的传播和 普及作用等论题。∞从当今的学术眼光来看,这些研究还有 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大家研究都习惯从影视剧本身及与小 说原著比较其成败得失,改编时考虑的对象也局限于原著 与改编作品,长期陷入似与不似的僵局中。本文引用互文 性理论来研究《红楼梦》电视剧改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 角。关注一切与原著有关的文本乃至不可溯源的文化因素, 以期为今后的影视改编创作提供一点启示。 互文性指“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 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圆,描 述了一部作品和它自己以及其他文本所形成的关系中的变 迁。而改编行为即是找到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间的孕育渗 透关系,从而达到艺术形态的转换。因此,任何一种改编 行为必然包含着互文性,互文性是改编的内在机制。从互 文性的角度来看,改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互文性活动, 改编活动本身涉及两种不同艺术形态之间的转换,并且借 助于改编者进行对话与交流,这个过程充满了文学文本与 影视文本、文学作品所处时代的文化与影视文本所处的当 代文化之间的对话互动。笼统而言,《红楼梦》电视剧改编 的互文性主要可分为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关系、同一类 型或题材的影视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影视文本与社会、文 化这种“大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
《红楼梦》的影视改编
《红楼梦》的影视改编随着影视剧制作技术的发展和影视剧市场的渐趋完善,现代人对影视剧作品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待,众多的导演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文学经典的影视剧改编,例如我国四大名著的翻拍。
《红楼梦》于 1987 年最先被改编为 36集电视连续剧,从此揭开了我国四大名著影视剧创作的新篇章。
当今社会为何会出现文学经典的翻拍热? 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文学经典有着强大的艺术魅力,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文学经典的背后潜藏着大量读者,这些读者不论是出于好奇亦或是对往昔阅读经验的追忆,都会成为此类影视剧的观众,而这正是高收视的保证。
这里我们通过研究《红楼梦》的翻拍来比较 87 版和 10 版红楼在主题侧重、情节安排、导演风格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从中得出文学经典在转向影视剧创作时的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一、新旧版《红楼梦》之间的差异( 一) 版本选择与主题立意87 版《红楼梦》的前 29 集根据脂本改编,后7集直接摒弃高鹗的续写内容,另起炉灶。
尽管长期以来学界都是尊脂砚,贬程高,但新版红剧沿用的就是通行的120 回程高本,保留了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从青春成长和爱情的角度切入,并对程高本的思想及艺术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旧版和新版《红楼梦》以不同价值为导向,因此主题各有侧重。
80 年代末,全国上下洋溢着浓烈的文艺气息,87 版红剧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以主流文化为导向,重点突出《红楼梦》社会悲剧的主题,为我们呈现了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最终万境皆空的悲剧结局。
这种对社会悲剧的强调严重损害了《红楼梦》的美学韵味,宝黛的爱情悲剧在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而87版红剧中却鲜有对悲剧爱情的描写。
我们说,这种纯粹表现《红楼梦》社会悲剧的处理方式与我国 80 年代高扬的反封建主义相契合。
新版红楼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它更多地体现爱情悲剧的主题。
在李少红看来: 《红楼梦》是一个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里面的爱情也正是人生最灿烂,最青春澎湃,荷尔蒙萌发的年龄段,最值得记录和流连忘返的年华。
87剧版《红楼梦》对原著的沿袭与创新
87剧版《红楼梦》对原著的沿袭与创新O!""内容摘要%新时期以来,关于《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作品数不胜数,由文本到影视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在民间又掀起了一波“红楼热”。
其中,被普遍认为改编较为成功的是19#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
从87剧版《红楼梦》这一改编典型出发,分析影视改编对原著写作灵魂的沿袭以及呈现形式的创新,进而彰显《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新时期1987版《红楼梦》原著改编新时期以来,对《红楼梦》进行影视改编的人不尽其数。
高淮生、李春强在《关于〈红楼梦〉影视改编的思考》叨一文中列举了《红楼梦》在1924年到1989年之间影视改编的18部作品。
其中被认为改编得较为成功的是1987年由王扶林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以下简称87剧版《红楼梦》),这一影视改编得到了大批红学家的支持。
在对小说灵魂的沿袭上,87剧版《红楼梦》延续了原著的文学灵生灵,了的、艺的、生场景的描绘及日常言的描。
的新来,原著中的、由为,生了。
文于原著,文学学对87剧版《红楼梦》的在进行析。
一•对《红楼梦》灵魂的沿袭文学灵是新思景下文学的。
[%]于《红楼梦》言,了对原著中、的的言、描k学,9[8]87剧版《红楼梦》中对、、言及描的强了原著的文学灵987剧版《红楼梦》原著中的,是中人、关以剧中人的9原著中的、的k 剧中了影k魂几,删去了一些拖沓的9与结合,通过声音达来,仿佛为安的注入了灵魂,使人感觉到的k且想索它的k引起共鸣,呈灵9在《红楼梦》原著中,书中的人物描场景靠恰到好处的,文字的精炼,词组的混搭k的拆k构建了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987剧版《红楼梦》对原著进行了适的升华9比k了原著中以人为内试点k借书中人的眼光、进行描述的:k但又结合演员在形象合塑造原著中文字描写的人象k更立体的呈人987剧版《红楼梦》不仅小说版“写意”的k并在拍摄中得到强化9原著中的意”是借助象征、烘托等来达作没露的含义;[1)]剧版特别注重环境的作k以镜头的换的k使的意比原著更灵k换来更加连由9生灵是对生活场景的描述对生的感9于87剧版《红楼梦》言k演员演的林进贾府的察言观色小心翼翼是生k在落飞舞中然是灵;大观的文是生k思中的是灵9[*]87剧版《红楼梦》了原著中的生灵9剧中的增一些间k场景k演一些通的生k了著与观的9时k人特k电视镜头了沿的与k一的然景色;在达时k一头的情景9这些场景是演编剧在原著时新的k了原著的k为原著的人场景色k更为观的达原著中的生灵性k使观感、k更《红楼梦》9剧中的生灵使得观众产生感k一上大了《红楼梦》的9[1]二•对《红楼梦》原著呈现形式的创新《红楼梦》原著为书9在时时景下k大数人不字k的字体一的了《红楼梦》的9[4]影视版《红楼梦》k通过声合一的、的、入的人、景生的演生的描绘了原著的故事内9演故事情节原著作的剧结尾k影视以处理k原了原著中的场景+体了的进987剧版《红楼梦》对原著的改编是改编过中对原著呈、人、描绘的原与新9“唱”岀来的诗词歌赋9文学价是、散文、小说以及戏剧等文学作品中必有的思想和精神k文学作品的内在987剧版《红楼梦》中唱来的达的是一种文学价值。
《2024年《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范文
《《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丰富的艺术价值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众多版本的《红楼梦》影视作品陆续与观众见面,为该作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的研究现状,对其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述评。
二、影视改编概述《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历程颇为丰富,自上世纪初开始,已有多个版本的影视作品问世。
这些作品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导演的独特视角和演员的精湛表演,成功地将《红楼梦》的精髓展现给观众。
然而,由于不同版本的改编重点和手法各不相同,导致影视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三、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现状(一)研究领域《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影视艺术、传播学等。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影视作品进行解读,探讨其改编的优劣得失,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文本解读法、比较研究法等。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改编的差异和特点。
同时,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影视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和影响。
(三)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研究,学者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不同版本在改编过程中的特点与问题;另一方面,对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在观众中的接受程度和影响。
四、研究述评(一)成果与贡献《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贡献。
首先,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其改编的差异和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对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影视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最后,该研究有助于推动《红楼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二)问题与不足尽管《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024年《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范文
《《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将《红楼梦》这一经典作品以影视形式呈现出来,并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旨在对《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的研究进行全面述评,分析其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影视改编历程及特点自上世纪初以来,《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历程可谓曲折而丰富。
最早的影视改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电影尝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今已有多部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问世。
这些作品在剧情、人物塑造、画面呈现等方面各有特点,既体现了原作的精髓,又根据时代背景和导演的个人风格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再创作。
三、影视改编的研究现状针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学界和业界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
从内容上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不同版本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探讨各版本的优劣得失;二是对影视改编过程中对原作内容的忠实度与改编度的探讨;三是对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四是对影视改编的传播效果及影响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红楼梦》影视改编的多样性,也揭示了不同版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四、传播途径与影响《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作品通过电视、电影等现代传播媒介,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得以广泛传播。
这些作品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也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传播途径来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介入使得《红楼梦》的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从影响来看,《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尽管《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改编作品在尊重原作精神和创新表达之间难以取得平衡,过度商业化等现象也值得关注。
试论电视剧_红楼梦_改编版本选择的制约因素_何卫国
自然没人去理,或者遗失散佚都难说。二三十年后,琉璃厂程
伟元留心文献,搜求残稿,由高鹗补订而成一百二十回本,都
在情理之中,有什么不可能?”①新时期以来,随着研究的不
断深入,认同后四十回主要乃曹雪芹原稿,高鹗、程伟元只是
作了修补、改写、整理、出版工作的学者日渐增多。
对后四十回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对后四十回主要持批
一的整体。” “《 红楼梦》所以伟大,不仅因为有前八十回,而
是完整的一百二十回。特别是后四十回对《 红楼梦》是否伟
大起决定性作用。”⑥
旧版电视剧舍弃了通行的百二十回本,而按照探佚学的
研究结果,新编了后四十回的情节,拍摄了一部自认为是忠
实于曹雪芹原意的《 红楼梦》“。 探佚”自胡适的考证就已开
始,但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提出还是1980年代以后。而《 红
楼 梦
的,对此,指导者、改编者也是承认的,如冯其庸认为电视剧
︾
改
《 红楼梦》是“ 红学研究的成果”的“ 转化”,是“ 当前红学的
编
新特点、新发展、新成果”,是“ 学术上的重大突破和进展”。
版
本
⑧电视文学剧本《 红楼梦》在内容说明中也申称“:( 后八集文
选
学剧本)依据前八十回原著的伏笔、脂批提示和历年来红学
回本行世的,因而倍受海内外读者所热爱,这是为大多数读
者所承认的事实。
旧版电视剧剧本,主要是受当时主流学术研究观点及电
视剧顾问的影响。上文提到的批驳后四十回的专家吴世昌、
周汝昌都在顾问委员会之列,而持坚决认同态度的专家都不
在此列,顾问委员会的倾向已然很明显。周汝昌说:
104
雪芹的真《 红楼梦》自从乾隆末年遭到程高伪续书 的偷天换日以后,原著的八十回后的重要情节已然全被 篡改,伪续四十回,从根本到细节都是歪曲雪芹的思想 的,向来的剧本,都是沿袭了程高的伪续的那些“ 场景”, 并且认为“ 好戏”正在这里,正要在这儿“ 节骨眼儿”上 大做特做。那些剧本十分欣赏那个“ 李代桃僵”的“ 掉包 式”爱情小悲剧,以为《 红楼梦》的“ 顶点”和“ 菁华”就 在这里。这样的见解一旦定型,当然不可能另有心胸手 眼。而现在这个电视剧本,却第一次敢于打破二百多年来 程高所设置的坚固的枷锁,努力尝试创造出一个崭新的、 比较接近雪芹原著本旨的“ 后半部”的情节和收束。⑦
论八七版红楼梦与原著的细节对比作文
论八七版红楼梦与原著的细节对比作文示例文章篇一:说起八七版的《红楼梦》,那可真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从曹雪芹的笔下直接跃然荧屏。
但话说回来,电视剧毕竟是对原著的一种诠释,两者之间的细节差异还是值得我们细品的。
就说那贾宝玉吧,原著里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八七版里欧阳奋强老师扮演的宝玉,那眉眼间确实有几分书中宝玉的灵气。
但电视剧里的宝玉,说话做事更为直接,少了原著中那种朦胧、复杂的感觉。
原著中的宝玉,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大观园里众人的心,他的情感更是如流水般细腻而难以捉摸。
再来说说林黛玉,陈晓旭老师塑造的黛玉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但电视剧里,黛玉的忧愁似乎更为直接,每一次的泪水都仿佛在为她的命运而哀叹。
而原著中的黛玉,她的忧愁是藏在心底的,她的泪水更多是因为对宝玉情感的无奈和执着。
还有王熙凤,邓婕老师的表演真是入木三分。
但电视剧里的王熙凤,她的精明和狠辣似乎更为明显,每一次的计谋都让人惊叹。
而原著中的王熙凤,她的精明和狠辣是隐藏在温柔和体贴之下的,她的每一个行动都带有深深的算计和目的。
说到大观园,电视剧里的场景确实美轮美奂,每一处都充满了古典的韵味。
但原著中的大观园,它的美是内敛的,是需要通过文字去想象和感受的。
每一个房间、每一道走廊、每一棵树,都仿佛有着自己的故事。
八七版的《红楼梦》无疑是成功的,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红楼梦世界。
但当我们深入对比原著与电视剧时,会发现两者之间的细节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
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原著的精华,同时也为电视剧的诠释而喝彩。
毕竟,每一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魅力和价值。
示例文章篇二:哎,说起《红楼梦》,那可是咱们中国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尤其是八七版的电视剧,那可是几代人心中的经典。
但话说回来,电视剧和原著嘛,总是有些差别。
今天咱就聊聊这八七版《红楼梦》跟原著在细节上的那些微妙差异。
先说说人物塑造吧。
原著里的人物形象,那可真是细腻到骨子里。
影视作品改编与原著比较红楼梦
影视作品改编与原著比较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被广大读者喜爱并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
本文将就影视作品改编与原著的比较展开讨论。
一、原著《红楼梦》的魅力《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宏大的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细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于世。
原著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探讨了荣华富贵背后的真实命运。
作品虽然未能完稿,但依然保留了它强大的文学魅力。
二、影视作品的改编与对比1. 对原著情节的还原影视作品改编通常会对原著中的经典情节进行还原,力图将原著中的精彩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例如,贾宝玉的出生、黛玉的哭墙、绛珠仙草的故事等情节,在影视作品中得以真实再现。
2. 人物形象的呈现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多样丰满,影视作品改编时,需要演员通过表演来还原这些形象。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角色,观众对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形象期待。
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改编应能在演员选择上与原著形象相契合。
3. 结构改编与剧情删减由于影视作品与原著篇幅不可相比,改编时常常会对原著的结构进行删减和调整,使得剧情更加紧凑。
例如,一些次要角色和情节可能会被省略或者简化,以更好地适应影视媒体的表达方式。
4. 观众对比喜好与剧情改编之间的平衡观众对原著作品有着不同的喜好和期待,而影视作品的改编必然涉及对原著剧情的调整。
这就需要制作团队在改编过程中,能够平衡观众喜好与剧情改编之间的关系,既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又能在表达方式上与原著相符。
三、改编与原著的异同与评价1. 改编作品的影响力通过改编,《红楼梦》在影视界或许比在文学界更为广泛地为人所知。
改编作品的涌现,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观赏选择,进一步扩大了对原著的传播和认知。
2. 改编作品的局限性尽管影视作品改编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改编作品往往无法完美还原原著的深度和细节。
电视剧新版《红楼梦》评述
大 众 文 艺大156摘要: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选角、开拍到播出,一直是大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红楼梦》再一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解味文本《红楼梦》、电视剧新版《红楼梦》的改编、新版《红楼梦》引发的思考三方面对新版《红楼梦》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前言关于重拍《红楼梦》, 除了众多网民的热烈讨论之外, 学界也不乏热情和高见。
早在2002年5月众多专家学者、导演以及传媒人士就聚集在一起, 就《红楼梦》电视剧重拍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正如作者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笔者认为如果要真正客观地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优劣我们仍需从文本出发,而对于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这部经典来说尤甚。
一、解味文本《红楼梦》悲剧往往被视为正剧,因其相较喜剧而言更具深刻的主旨意蕴。
读者在欣赏这部“红楼悲剧”时,理想的状态是能够从悲剧中跳出来,领悟到蕴含其中的人生意义。
“《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衰亡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而是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1]“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发生的矛盾。
”[2]毛泽东关于曹雪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发生矛盾的分析,很容易让人们想起1888年4月恩格斯评论巴尔扎克的话:“他就看出了他所心爱的贵族的必然衰落而描写了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3]《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内蕴恰好印证了优秀古典文学家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发生矛盾这一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观点。
“与其说《红楼梦》是对所谓封建社会的一曲挽歌,不如说是对假、恶、丑的一道檄文。
”[4]同时曹雪芹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在太虚幻境,宝玉饮的茶叫‘千红一窟(哭)’喝的酒叫‘万艳同杯(悲)’为千万的女子,为世上所有女性的命运而恸哭、悲伤。
写在重拍_红楼梦_之际_以36集电视剧_红楼梦_为参照
M A S T E R 165摘 要:在重拍《红楼梦》之际,我们有必要对83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重新审视。
本文着重从符合民族接受习惯,尊重观众的同时尊重作者,并从学术界的支持等方面分析其成败得失,为重拍《红楼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重新拍摄 接受习惯 尊重原作2006年初,北京电视台、中影集团等4家公司决定斥巨资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其长度为50集,计划于2008年奥运会前后播出,但是直至今日未与观众谋面。
据报道,新版《红楼梦》是中国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电视连续剧。
早自二十世纪中上叶,有关对《红楼梦》改编的戏曲电影应时而生。
从1927年复旦影片公司拍摄《红楼梦》算起有二十余种之多,其中1983年大陆版36集电视剧《红楼梦》的影响最大。
客观而言,这些作品在普及古典文化知识有一定效用。
但绝大多数影视和戏曲,由于受文本理解、环境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憾。
一方面《红楼梦》由于其思想深邃、内容广博、人物纷繁,决定了表现《红楼梦》的最佳媒介只能是电视。
另一方面,作为四大名著里唯一的一部世情小说,《红楼梦》具有迥异于传奇小说的特质,要在学术文化的阐释与尊重观众娱乐趣味两方面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一件不易的事。
笔者试从电视剧发展角度出发,并结合《红楼梦》小说文本向戏剧转化过程里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尚望赐正。
一、《红楼梦》的改编要符合民族风格,符合民众的接受视野我们历来重视文艺作品的民族风格,但民族风格往往随时代和民众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对“民族性”的理解不能囿于形式,不是环境上修建古典园林、人物服饰复古,而是要看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沉淀因子和契合民众的审美期待视野。
剧本改编应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既要保留文学风格,又要充分发挥电视艺术的特长。
因此就要强调三方面的过渡:即从文本时空过渡到电视时空,从虚景过渡到实景;从文本的叙述过渡到生活化的真实和自然的情感交流。
在这三个过渡中,尤其要善于抓住情节冲突的关键浓墨重彩加以渲染,有意凸显冲突和关节。
新旧版电视剧《红楼梦》之对比简析论文
新旧版电视剧《红楼梦》之对比简析摘要:本文依托《红楼梦》原著的基础,从影视风格及演员表演层面上对比了1987年拍摄的电视剧《红楼梦》与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
找出新版较旧版所取得的成功和不足,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剧;改编旧版红楼梦开始于对古典名著的推广传播。
而新版红楼梦的拍摄源于对市场的追求。
两者出发点的不同,直接导致其在具体操作和结果上的差异。
旧版注重《红楼梦》的故事性,力图让观众了解其故事,理解其人物。
用写实的方法还原了红楼梦的世界。
新版则将重心放在了追求了视觉效果上,从服装化妆、布景、摄影都极尽精美,创造了国内电视剧画面的新标准。
下面试以从影视风格和演员表演两个方面来对比一下两版的异同。
一、影视风格两版红楼梦在风格上反差很大,旧版活泼写实,新版鬼魅虚幻。
它们所营造的影片氛围刚好相反。
1.布景与道具比较。
新版和旧版在布景上最大的不同是“虚”与“实”的关系。
新版很“虚”,它着力与营造曹公笔下亦真亦幻的世界,以旁观者的语气告诉我们石头上所刻故事,保持着一种抽离感。
而老版重“实”,它营造的,是一个真真切切的贾府,里面上演着鲜活的人生百态,它要带着观众进去同悲同喜。
87版在制作时,建造了大观园和宁荣二府。
其场景摆设遵照原著,几乎还原了人物的生活环境。
新红为了追求更为虚幻的艺术效果,选择了大量搭建摄影棚。
长达50集的电视剧,摄影与灯光配合天衣无缝。
旧版的精致程度虽在电视行业史无前有,但受经济、能力的限制,很多场景道具略显粗糙。
新版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大量调用历史真品,珍贵文物来作为布置,剧中重要道具则用珍贵材料量身定做,每一样道具都极尽细致、华丽。
2.服装与化妆比较。
新红的人物造型中,戏曲感过重的额妆、宝玉的辫子头、秦可卿的鬼魅造型等大胆挑战了观众对红楼人物的欣赏习惯,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方式。
旧版红楼梦的造型获得一致好评,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它的造型已远精致于其它电视剧。
今天重拍《红楼梦》,在尊重历史和原著的路上,已难有建树,所以新红总设计师叶锦添的另辟蹊径也可以说是非常可贵的突破。
红楼梦87版和10版分析
红楼梦87版和10版分析在课上听了老师分析《红楼梦》,感觉很有意思,回去便看了看几集87版的红楼梦,由于作业是分析87版和10版的差别,便又看几集10版的,有了一些不同的感觉。
首先,我感觉10版《红楼梦》里画面的颜色搭配不当,画面的主体色彩与服饰、人物肖象、亭台楼阁、房间陈舍的衣物器物的色调都不搭,在87版《红楼梦》,是以白色做底,大红为主色,这两样颜色,创造的画面是喜庆的,清晰的,而10版《红楼梦》以灰色做底,暗红为主色,这两种颜色本是调和后的色调,组合在一起,呈现的颜色是混浊的,没有给人一目了然的视觉感受。
而且,10版中的演员对其所演绎的角色理解不够,表演成分过多。
87版《红楼梦》中,演员演绎的角色是活的,每个人在剧中形象都十分鲜明、生动形象,而10版给人的感觉却是在表演,演的很假,没有灵魂。
宝钗是一个精明冷静,深藏不露,孝顺仁爱,博学含蓄,坚韧克制,通透是非,看破生死的角色。
她体现的是理性的冷静到冷峻的自我控制即克己复礼的精神。
小说中最富特色的人物凤姐,10版虽然言语泼辣,但却少灵动,故而僵硬。
在10版的红楼梦中,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人物欠缺点什么东西?就比如在第一集中,87版的《红楼梦》中台词甚少,人物表现却很到位,黛玉到京心中不免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于是遇到事情总是很小心,生怕多说一句话,生怕多行一步,更是不敢得罪什么人。
在京城的街上,杨晓旭演绎的黛玉只是悄悄地撩起轿帘的一角,窥视京城的万千繁华,来往的行人。
来到荣国府,黛玉也只是等着丫鬟来把轿帘掀开,自己才慢慢地走出来。
行动出尽显大家闺秀,以及处处留心的性格。
在10版的新《红楼梦》中,黛玉到了京城在轿子上却是自己掀开轿帘,大胆的欣赏着京城的繁华热闹,她的表情中还有些许的喜悦。
之后在进荣国府的时候,黛玉竟然没有人来接,自己蹦下了轿子,到处观看,眼神中充满羡慕欣喜,感觉没有原著中黛玉寄人篱下的担心。
不知道是因为时代前进了,还是因为这部影片本来就是塑造的是现代版的林黛玉?还有剧中的服装设计、人物妆扮变化很大。
《2024年《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范文
《《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其深远的影响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其成为影视改编的热门选择。
自上世纪以来,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影视作品不断涌现,通过影像的方式将这部文学巨著呈现在观众面前。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的研究现状,对其中的关键议题进行述评。
二、影视改编的多样性《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从早期的黑白电影到现代的高清电视剧,不同版本的改编在角色塑造、情节删减、视觉效果等方面各有千秋。
研究显示,影视改编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段,将《红楼梦》的精髓呈现得更加生动、真实。
三、角色塑造与演员表现角色塑造是影视改编的重要环节。
在《红楼梦》的影视作品中,演员的表演对于角色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研究指出,优秀的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四、情节删减与改编情节删减与改编是影视作品创作中常见的现象。
在《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中,由于时间、篇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需要对原著中的情节进行删减和改编。
研究表明,合理的情节删减和改编可以使故事更加紧凑、生动,同时也方便观众理解。
然而,过于极端的改编可能会破坏原著的完整性和艺术价值。
五、视觉效果的运用视觉效果在《红楼梦》的影视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精美的画面、考究的服装、华丽的布景等,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红楼梦》中所描绘的盛世繁华和人物情感。
研究显示,优秀的视觉效果能够增强观众对作品的观感体验,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六、传播与影响《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在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影视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同时,这些作品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研究指出,《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 ‘‘’’ “’’:”:锣,,和“年版《红楼梦》为主体,力图从电视剧改编特性、叙事差异分析、影视表现分析和受众分析四个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两部名著的影视剧改编作品进行剖析和探索。
本文自第二章开始先简要介绍国内现有的五部《红楼梦》电视剧的基本情况, 其次阐述《红楼梦》从文字语言转换到视听语言中存在的诸多困难。
第三章主要分析两部电视剧的影视叙述差异,其中包括对悲剧解读、底本选择、美学风格这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侧重于影视表现的分析比较,此章节分别从服装造型、场景声像、音乐效果、旁白解说这四个方面来阐述论证。
文章的第五章主要从影视剧的受众角度,剖析名著历史解读与当代解读之间的关联、分析从小说到影视这一传播方式的变化给观众带来的文化影响,介绍名著小说选用电视媒介进行改编和传播的优越性,影视针对名著改编进行增减的艺术处理,以及透过大众选秀看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带来的受众认可度和《红楼梦》影视剧演员在广大受众心目中的接受程度。
全文以名著电视剧改编版本比较分析为研究重点,阐述文学名著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充分运用影视手段进行艺术再创作的现状分析和未来趋势。
关键词: 《红楼梦》, 影视改编, 受众Ⅱ恤觚虢,枷”锄”.咖印”恤锄仃堍此孤 . ”锄”嬲锄咖.‰” ??”锄””锄”虢舶.姆,∞,锄 .丘. 、旧“Ⅳ、Ⅳ忧Ⅱ劬., 撕 . 此嘣枷,蠲锄锄础呻. 血舶锄 . 印也撇删.嬲 , .缸.撕印凰船锄彘,证, .缸耐.、∞.印印.锄讲、.觚让【.啪曲饥印.锄叩. ,谢协’删锄.肌如】陀骶行.吼.’’苴: ”, ,Ⅱ摘里要。
...?....。
??...。
?......。
?.....。
....?。
..。
...。
...。
.。
...。
..。
.。
.。
.。
第一章引言?第二章《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历程?...《红楼梦》影视改编的难处??.第三章影视《红楼梦》的叙事差异?。
对经典电视剧翻拍热的冷思考——以新旧《红楼梦》为例
123影视美学一、国内翻拍剧的大致现状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终端的多样化不仅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使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剧增长。
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我国的文化部门出台政策为影视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性的生长环境,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对于电视剧产业而言,除了启用热门IP之外,还在不断地重拍经典。
有学者做过统计,在我国各大卫视同步播出的电视剧中,翻拍剧的占比高达50%[1],这说明了翻拍剧不仅受到观众的喜爱,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但在这场翻拍热的背后却引发出诸多问题。
近年来,电视剧翻拍尤其是对经典电视剧的翻拍,总是一波接着一波。
目前就有翻拍的《红楼梦》《鹿鼎记》《神雕侠侣》《绝代双骄》《新白娘子传奇》等已经上映,有一些或在筹拍或在开拍中。
小说《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样一部历史和文学价值都极高的作品必然会成为其他艺术形式争相表现的对象。
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问世以来,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引起了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
但是2010年由李少红翻拍的《红楼梦》就没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关注,但是在最终播出后迎来的却是网络上的一片骂声。
然而如今,又要有新的《红楼梦》投入到拍摄中来。
为此,笔者力图通过文本内容、主题风格以及人物塑造、音乐等艺术形式等对比“87版”和“10版”《红楼梦》的差异,为经典电视剧的翻拍提供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新旧《红楼梦》对比(一)忠实原著回顾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大多数翻拍剧的成功基本上都离不开忠实原著,当然也有不少作品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元素进行适当的创新,既在艺术上得到了新发展又赢得了市场的回报,这当然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版与版《红楼梦》电视剧比较研究
版与版《红楼梦》电视剧比较研究《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它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电视剧应运而生。
本文将比较两个版本,即1987年版和2010年版《红楼梦》电视剧。
从整体结构和叙事方式来看,两个版本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方面都力求忠实于原著。
1987年版在叙事方式上较为传统,严格按照小说情节发展推进,而2010年版则更加灵活,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对故事情节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改编。
例如,对于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两个版本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1987年版更加突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而2010年版则将感情线淡化,更多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从演员表演和人物塑造来看,两个版本也有所不同。
1987年版的演员表演较为内敛,人物塑造较为深入,尤其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而2010年版的演员表演则更加张扬,更加强调人物外在形象的塑造,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略显粗糙,缺乏一定的细腻度。
再次,从制作质量和视觉效果来看,两个版本也有很大的差异。
1987年版在制作上较为简朴,但画面质量非常清晰,视觉效果非常出色。
而2010年版则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制作更为精良,但在画面质量和视觉效果方面却不尽如人意。
例如在场景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2010年版过于追求华丽和唯美,反而失去了原著的朴素和清雅。
虽然两个版本的《红楼梦》电视剧都力求忠实于原著,但在整体结构、叙事方式、演员表演、人物塑造、制作质量和视觉效果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异。
1987年版在演员表演和人物塑造方面更具优势,而2010年版则在制作质量和视觉效果方面更胜一筹。
无论如何,《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被改编成电视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红楼梦电影观后感三年级上册
红楼梦电影观后感三年级上册《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传世价值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红楼梦的电影版,对其中的情节和表现深感震撼。
下面,我将就电影版《红楼梦》谈谈我的观后感。
第一部分:豪华的制作和视觉效果这部电影的首要亮点之一就是其豪华的制作和精美的视觉效果。
从片中的服装、场景、道具到特效,无不展示出了导演精湛的技术和团队的辛勤努力。
特别是那些角色鲜明的服饰,彰显了国学经典魅力的同时,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整个电影的视觉风格契合了小说描绘的繁华富贵,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梦幻的花丛之中。
通过的精心设计的场景和布景,电影成功让观众进入了红楼梦的世界,带来了真实而又饱满的观影体验。
第二部分:精彩的演员表演和角色塑造这部电影的演员表演无疑是极为出色的。
每个角色都充满了生命力,没有一个是平庸无味的。
演员们通过细腻而真实的表演,将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特别是黛玉、宝钗等重要角色,他们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的塑造都非常出色。
演员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演技,使得观众对这些角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更加理解了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反思红楼梦是一部批判现实的作品,它通过对封建社会种种弊端的描写,耐人寻味地道出了现实社会的无奈和矛盾。
电影版的红楼梦同样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它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述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真实呈现,诠释了人性的复杂与封建道德的沉痛。
观看这部电影,我不禁思考起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
电影中的人物性格丰满而复杂,他们的爱恨情仇代表着社会的褒贬和人性的善恶。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观察,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不足,也增长了对人性的理解与探索。
第四部分:艺术的享受与启示观看《红楼梦》这样一部艺术作品,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审美的力量。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经常会被琐碎和功利所困扰,而艺术作品则给予了我们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小说《红楼梦》和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比较
小说《红楼梦》和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比较作者:黄俏李长琼来源:《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4年第11期摘要:《红楼梦》是中国的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是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了。
而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开播,它以视觉方式呈献给观众,也让我对此集中的一些做了一些比较。
关键词:原著比较电视剧意义一、小说《红楼梦》和电视剧《红楼梦》的基本情况的介绍(一)小说《红楼梦》的介绍:《红楼梦》原本共120回,但后40回失传。
现今学界普遍认为通行本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不知为何人所作。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考认为是无名氏续,高鹗、程伟元整理。
这部巨著虽然虚构朝代、地点,而且假借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作为故事的因源。
却不经意中反映了清帝国下贵族的生活纪实,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两条线索构成。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主线。
一条线索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的,有一些相互独立而又联系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他一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鼓足腐朽,荒淫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意义衰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而且与主线一起,批判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二)电视剧《红楼梦》的介绍87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摄制的一部大型古装连续剧。
由王扶林先生导演,许多红学家参与到本剧,有王蒙,周岭,曹禺等。
本片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7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
1983年开始筹备,直到1987年上演,历经四年的力作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全剧生动地再现了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充满矛盾的生活画卷,中36集。
浅析《红楼梦》影视剧与原著的不同之处——《红楼梦》(1987年版)影视与原著的比较
浅析《红楼梦》影视剧与原著的不同之处——《红楼梦》
(1987年版)影视与原著的比较
张莹莹
【期刊名称】《课外语文(教研版)》
【年(卷),期】2017(000)010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影视改编风气日重.《红楼梦》等许多经典的文学著作都被搬上了荧屏,因此,影视作品也成了人们了解《红楼梦》原著的一个简单、快捷的途径.然而,影视作品经过了影视创作人员的"二度加工",都或多或少地携带了创作人员自身的意图,其情节、人物等方面难免与原著有所差异.在此,笔者仅以《红楼梦》影视与原著中的几点区别做出如下评述.
【总页数】1页(P173)
【作者】张莹莹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江苏宿迁 2238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文学作品《红楼梦》与其改编影视剧中服饰语言的比较 [J], 王蕾;刘晨晖;
2.文学作品《红楼梦》与其改编影视剧中服饰语言的比较 [J], 王蕾;刘晨晖
3.中国古典名著影视改编“适度性原则”的探讨——以《红楼梦》原著及其影视改编作品为例 [J], 王欢
4.浅析机械复制时代下《红楼梦》的影视传播--以1987年版和2010年版为例[J], 王静妍
5.红楼疑义多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原著与电视连续剧比较研讨座谈会记略[J], 玉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新版《红楼梦》的播出,全国掀起了一阵评说红楼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琢磨起这两百多年前的小说,并且不亦乐乎地评论甚至是争论这部伟大的作品,而其最直接的争论来源就是经典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与现代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种种差别。
就这两个版本的《红楼梦》,我想从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来经行比较,它们分别是气氛表现和人物造型。
一:关于《红楼梦》的气氛表现
先谈谈离咱们最近的版本。
很早就听说新版《红楼梦》开拍,然而我却从未对它产生过什么憧憬。
因为我觉得这翻拍老样的成功例子并不多,加上现代人喜欢表现个性而无法不去删除原本自然而真实的一些东西,这往往会让人难以接受。
第一次听见对新版的评论是在一门电影课上,那老师说新版《红楼梦》就像是一部恐怖片,听到这里我很纳闷,《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确是有不小差别的,怎么拍出来会有近似效果?
带着好奇我踏上寻新《红楼梦》的道路。
首先,电视剧开篇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烟雾缭绕的诗意、飘渺的山水画卷。
新版详细讲述了通灵宝玉的由来,并把仙境和仙人描绘的有声有色,甚有太虚幻境的感觉,这些都使我想到了《西游记》和《新宝莲灯》,但从技术层面上说,新《红楼梦》比它们做得好。
其次,在观看新《红楼梦》的过程中,我总是不能从一个神话故事的感觉中摆脱出来,甚至觉得诡异,我想,这种感觉就是和电影课上老师陈述的是同一个缘由。
第一,新版的拍摄手法很特别,在没有台词的过场部分,导演往往用一种快进的镜头带过,然后突然停在主要场景上。
在我看来,这种手法很现代,一般是用在电影里的镜头语言,在一些时候对剧情发展有几分填色,有时候还用来节约时间,将它用在
电视剧中很新颖,但我认为新《红楼梦》中它通篇的痕迹失去了其出现的作用,反而让人觉得有些矫揉造作,而且确有诡异的感觉。
第二,新版的音乐还是承袭了舒缓节奏,也在隐隐寻找着一丝细细哀愁。
但是,剧中经常插入没有歌词的昆曲配乐,用乐器突然而断断续续地奏响,有一种戏曲配乐般用来烘托气氛的感觉,忽隐忽现,这种手法和电影配音手法也很像。
这样,充满时尚感的新版《红楼梦》就不会不像一部悬疑篇了。
图1:太虚幻境
图2:神秘而阴森的女娲补天
图3:通篇的快进镜头
而87版《红楼梦》则与之大有不同。
《红楼梦》在拍摄手法上很朴实,放更多注意在叙事上。
它的场景以写实的白天为主,而新版的白天场景总有些雾霭蒙蒙,要不就是灰调的背景,使空间显得很大很空灵,也很精致,这是两者之间不同。
另外,旧版人物对话时配乐少了很多,只是在人物情绪起伏大及故事转折的地方插入音乐,为的是烘托气氛,感染观众。
但在现代很多观众眼中看来比较无趣和平实。
图4:新旧《红楼梦》的背景色调、气氛对比
就这两点来说,旧版《红楼梦》是以平实为主加以点缀的方式平稳而生动地讲述故事,而新版是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出的具有感官渲染的时尚电视剧大片。
二:关于《红楼梦》的人物造型
新版红楼的人物造型也是该剧最受争议的一面。
该剧的人物造型是由著名的香港美术师叶锦添来设计。
在他看来,由于曹雪芹那个时代受昆曲影响大,加之叶锦添本人对昆曲有个人爱好,他便将在昆曲中出现的“铜钱头”来装饰红楼女子们,并且,这种发型在我国同时代古装电视剧中还是头一回出现,是一次新颖而独特的尝试。
要知道,一切新颖的事物都不可能会让所有人接受。
因此,很多人极端批判这种发型,在看该剧的时候感觉在看一场戏,加上那昆曲配乐就形成
了一场不折不扣的戏曲表演,总让人感觉到别扭,而有的人则感觉这种打扮很精致很新颖,有着另一种不寻常的气质。
我认为,设计师在设计这个发型的时候除了想赋予其独特的视觉效果,也是想为人物的塑造增添气色。
从电视剧中能看到,只有那些在贾府里有些身份地位的女子才会梳成这种“铜钱”头,重头人物林黛玉也是在进贾府后才梳成这种发型,这样,这种发型在剧中就能鲜明地用来区分角色。
仔细观看两部剧的剧照,我们还可以发现旧版中年轻女子和贾宝玉都留有细细的刘海,这种刘海可以给人亲切、纯真、青春的感觉,而新版里面人物都没有刘海,光秃的额头难免让人感觉到角色带有距离感,但我想,这一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审美的变化而发生的改变。
现在没有人会喜欢看那种细细的还打着小弯儿的刘海。
图5:新版“铜钱头”
图6:旧版宝玉和年轻女子的刘海
图7:用“铜钱”发型表现角色不同的身份
另外,新版《红楼梦》中的服装比起旧版也变化不少。
新版中的服装比旧版更为精致,在设计上是经过一番考量。
新版中服装袖子更宽大,特别是黛玉和宝钗的大袖,加上飘逸的料子,使她们多了几分女人的妩媚和柔美,却也使得人物看起来更妖娆了。
在明朝,一般情况下贵族女子穿着合领对襟大袖款背子,平民女子则穿直领对襟小袖子款式的背子。
《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明末清初,就实际来说,服装上应该是承袭了明朝及清朝服饰特点,所以这样的服装设计在剧中中还是比较合乎历史的。
我们在新旧《红楼梦》中都能看到一种近似披风的外衣,在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就出现过,那个是出现在清朝服饰中的“一口钟”,它将女子包裹在其中,女子出门在外能弊体,冬天还有毛衬,可以御寒,但在行礼时须脱下,因此我们能在新旧《红楼梦》中见到林黛玉在脱下那神秘的斗篷之后才拜见贾母。
这些都是电视剧中遵循客观历史的表现。
除此之外,不像旧版那样在衣服上有很多花纹平均分布的装饰,新版《红楼梦》大都以现代审美用大面积纯色和边缘配花样的方式大气地呈现出贾府富贵穿着。
她们不再像凡女子那样穿着眼花缭乱的衣衫,换而代之的是纯净、大气、充满贵族气派的大袖衫。
我认为这
就是设计师在当下社会以自己及大众的现代审美去创作的一个体现
图8:新旧服装袖子大小变化
图9:新旧《红楼梦》里出现的“一口钟”
人物造型中还有一部分重点在于角色妆容。
旧版中的妆都是轻描淡写,女子柳叶弯眉,白皙的脸颊上是清晰精致的五官,只是在人物性格的不同之处略做改变。
在新版中,不同人物的妆会有较大不同,女子妆容对比较大,有的还有明艳眼影的晕染,这一做法将不同人物性格更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但有时候会给人一种妖娆感,虽说更现代了,却也失去了某些韵味。
图10:旧版里柔美清新的妆
图11:新版颜色对比度更大更妖娆的妆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新旧红楼梦,每个人都在心中留有不一样的位置。
抛开人们对它们的评价,我们从其背后更深刻的文化层次来探讨两部电视剧的不同之处。
通过对新旧《红楼梦》气氛表现及人物造型的比照,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二者在尊重原著方面都极力做好,差别之处就是二者的表
现方式。
这种表现方式不同的很大原因是随着时间流逝,大众审美已经变化了,其次才是导演个人追求的差异。
87版《红楼梦》以叙事为主,用其它形式作为讲故事的辅助,也没有极力追求感官效果。
而新版让我感觉到的是一种强烈的现代感,就像观看一部时尚电影大片,它带给人视觉和听觉的不平凡体验,使得一部古老的故事充满了神秘而现代的气质,演员的表演在相比之下显然不再那么突出,因为一切都被美术、音乐、镜头语言夺去,仿佛演员在这些视觉元素中扮演的是陪衬作用。
导演个人经历和性格不一样固然会影响他的作品,但这些变化更多的是映衬出了时代发展中人们的追求、信念、心态、性格、生活方式等等发生的巨大改变。
要知道,每一部电视剧都无法避免地要去迎合观众审美,这样就产生出了不一样的电视剧风格。
就像电影一样,不同类型的电影层出不穷,有的类型拍得多,有的则很少,这就是因为观影群体人数的不一致。
因此,一部再好的影视剧也很难满足所有人的胃口,人们期待有作品却又不可能以同一观点去面对作品,接下来产生的就是通过媒介传播各种言论。
无论古今中外,这都是不变的道理,而这也正是影视文化中一个正常的现象。
从新旧《红楼梦》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社会状态。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会看到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人们喜欢浮华、享受——新版中追求了过多的感官体验来迎合大众和创作者内心满足。
但更多的是让人惊叹的进步性,比如科学技术的高明,艺术的创新——新版中的电脑技术以及别致新颖的美术设计。
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我们展现着我们这一代的性格,展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性。
我们从历史中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