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治疗各学派理论比较 系统治疗与个别治疗比较

合集下载

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和其他家庭疗法的比较与选择建议

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和其他家庭疗法的比较与选择建议

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和其他家庭疗法的比较与选择建议家庭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善家庭关系来促进个体和家庭的健康。

在家庭疗法的范畴中,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方法。

本文将比较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与其他常见的家庭疗法,并提供选择建议。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概述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是由美国精神科医生米哈尔·萨提亚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个体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体自身的问题,而是家庭系统的问题。

因此,通过改变家庭系统的互动模式,可以促进个体的康复和家庭的健康。

二、其他常见的家庭疗法除了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还有其他常见的家庭疗法方法,如结构家庭疗法、系统家庭疗法和认知行为家庭疗法等。

1. 结构家庭疗法结构家庭疗法是由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明乌查创立的。

该方法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权力和边界的重要性。

治疗师通过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家庭结构,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2. 系统家庭疗法系统家庭疗法是由家庭治疗先驱吉安尼·博斯卡洛创立的。

该方法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是相互影响的结果。

治疗师通过观察和干预家庭系统的互动模式,帮助家庭成员改变不健康的互动模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3. 认知行为家庭疗法认知行为家庭疗法是将认知行为疗法与家庭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强调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对家庭互动的影响。

治疗师通过帮助家庭成员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家庭关系和个体的心理健康。

三、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与其他家庭疗法的比较1. 理论基础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强调家庭系统对个体问题的影响,注重改变家庭互动模式。

而结构家庭疗法和系统家庭疗法也关注家庭系统,但更加注重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的调整。

认知行为家庭疗法则更加关注个体的思维和行为。

2. 治疗方法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注重治疗师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通过观察和介入来改变家庭互动模式。

各心理学流派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比较

各心理学流派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比较
以矫正行为方式为中心,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按一定程序来矫正人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减轻症状,反应维持是咨询治疗的目的。理论目标: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以矫正思维方式为中心在高度指导基础上帮助来访者认清自己未满足的需要,认识自己的力量和潜能,认真解决”未完成事件“从而使生活变得更有效率。
以矫正思维方式为中心,纠正来访者思维偏差和错误理念,消除情绪和行为障碍,克服认知盲点,模糊知觉、自我欺骗、不正确判断,减轻症状,重新构建认知结构。
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个体发展观
咨询关系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人性观
自我理论
价值的条件化
(格式塔心理学)人性观
整体大运部分之和原则
形与景原则
身心统一原则
人格理论
特点
咨询治疗以“助人自助”方式,来访者须具备:
(1)智力,主要是领悟力、言语表达能力
(2)动机。即缓解症状和有改变现状的愿望.
注重“坚持”治疗,强调当前问题和诱因,以行动为导向,内容带教育色彩,强调自我管理,治疗具弹性可视不同问题调整变化。
咨询、治疗相互关系
双方是医患关系,咨询治疗师在工作中占主导,来访者向咨询师投射,重点是降低可发展成阻抗的移情,建立更理性的控制,咨询治疗师是解释者/反馈者。
双方是协同合作关系,咨询治疗师象指导教练,咨询治疗过程是再教育过程。咨询治疗师是指导者/示范者。
双方是高度指导性的师生关系,咨询治疗师象教师,帮助来访者发现非功能性性的理念,寻找替代的生活准则。咨询治疗师是教育者/塑造者
各心理学流派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比较一览表
心理学流派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认知行为
人本主义
存在主义
理性情绪疗法
贝克认知疗法

(完整版)心理学各个流派治疗优缺点总结and实验的一些方法,推荐文档

(完整版)心理学各个流派治疗优缺点总结and实验的一些方法,推荐文档

心理分析的研究方法心理学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天性教养相互作用论天性 教养心理学中的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之争自由意志论 决定论心理学中特殊规律与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特殊规律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理论和研究中的文化偏见研究方法变量假设实验的方法非实验的方法1数据记录技术非实验的方法2非实验的方法3抽样实验设计控制额外变量和偏差研究质量评估数据分析——量化总结数据分析——图形总结数据分析——推断统计数据分析——选择推断统计的检验研究的定时和定位变量心理学家研究什么?研究变量控制控制假设心理学家怎样做出预测?实验方法心理学家如何验证其假设?实验:实验包括控制自变量,以发现它对因变量有什么影响,与此同时尽量控制所有其它额外变量的影响。

非实验的方法1心理学家如何验证他们的假设?数据记录技术非实验的方法2非实验方法3心理学家如何研究他们的假设?技术和实例个案研究特殊研究方法包括对某个个体或特定的群体进行长期的详细的研究。

个案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研究一些非常特别的或非常有价值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让我们对心理功能有更好的洞察,或否定某种心理学的理论。

个案研究的例子包括:弗洛伊德对于他的病人的研究和皮亚杰对他的孩子们的研究。

优点:可以提供相当详细和深入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被那些肤浅的方法所遗露或忽略了。

获得的数据具有很高的生态效度。

通常是研究行为的某些形式的唯一合适的方法,如研究在灵长类动物中人类语言的获得。

通常是那些很少出现的行为的唯一可能的研究方法,如那些自然发生的人类环境剥夺的个案,如Genie的个案。

缺点:不能合理的推断因果关系。

不能推广到一般人群当中去,因为单个的个体太小了,不能代表一个样本。

信度低,因为:1、许多个案研究涉及到对过去事件的回忆,这可能会产生记忆扭曲。

2、被试反应。

3、缺乏观察的客观性。

很难或不可能重复。

费时,费钱。

相关研究一种数据分析的方法,它可以测量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发现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趋势或系统的模式。

心理治疗的不同流派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的不同流派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的不同流派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心理治疗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的一种专业方法。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不同的流派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技术,以满足不同人群和问题的需求。

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流派,并探讨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1. 基本心理治疗流派1.1 心理动力学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是心理学中最早发展起来的治疗流派之一。

它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潜意识,潜意识中的冲突和过去的经历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揭示个体内心深处的冲突和解决潜意识中的矛盾来改善心理健康。

1.2 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将个体的心理问题归因于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它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和行为,并提供相关的技巧来改变这些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通常是短期的,专注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并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

1.3 人本主义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主体性。

它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自我治疗的潜力,治疗师的角色是为了提供支持和理解。

人本主义治疗通常关注个体的内在体验和情感,鼓励个体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

1.4 系统治疗系统治疗认为个体的问题是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交织在一起的。

它将个体的问题视为家庭系统或社会系统中的问题,并通过改变个体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系统治疗通常以家庭治疗为主导,强调改变家庭系统中的不健康模式和动态。

2. 如何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2.1 看问题的性质不同的心理问题适合不同的治疗方式。

如果问题是由于内心冲突和潜意识中的问题导致的,心理动力学治疗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问题主要是由于思维和行为模式导致的,认知行为治疗可能更适合;如果问题是在人际关系或家庭系统中产生的,系统治疗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2.2 考虑个人偏好和价值观每个人对治疗方式的偏好和价值观不同。

有些人喜欢深入挖掘内心的问题,可以选择心理动力学治疗;而有些人更注重实际的解决方案,认知行为治疗可能更适合他们。

心理治疗流派比较

心理治疗流派比较

心理治疗流派比较在探索人类内心世界、解决心理困扰的道路上,心理治疗发展出了众多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治疗方法和适用范围。

了解这些流派的特点和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寻求心理帮助时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精神分析流派是心理治疗领域的重要基石之一。

它由弗洛伊德创立,强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精神分析治疗师会通过自由联想、梦境解析等方法,帮助来访者挖掘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这种流派认为,童年经历对个人的人格形成起着关键作用,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生活经历。

然而,精神分析疗法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费用,且治疗过程可能较为深入和痛苦。

行为主义流派则关注可观察到的行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强化形成的。

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改变不良行为,或者通过系统脱敏等方法来克服恐惧和焦虑。

行为主义疗法的优点是针对性强、见效较快,适用于一些具体的行为问题,如恐惧症、强迫症等。

但它可能忽略了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和情感体验。

认知流派注重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它认为不合理的认知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通过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模式,帮助他们以更积极、合理的方式看待事物,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

例如,对于一个总是过度担心失败的人,认知治疗师会帮助他识别这种不合理的担忧,并引导他形成更现实和积极的想法。

认知疗法相对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操作,但对于深层次的潜意识问题可能触及有限。

人本主义流派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内在价值。

治疗师以真诚、尊重和同理心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实现自我成长。

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的典型代表。

这种疗法能够给予来访者极大的心理支持,但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可能效果不够显著。

家庭治疗流派则将焦点放在家庭系统上。

它认为个人的问题往往与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和关系,来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

第九章 家庭治疗

第九章  家庭治疗

四、良好的家庭规则
(1)富于人性、有人情味。 富于人性、有人情味。 富于人性 (2)具有弹性,不绝对化。 具有弹性, 具有弹性 不绝对化。 (3)适应所有成员成长需要。 适应所有成员成长需要。 适应所有成员成长需要 (4)可以自由开放地表达、交流。 可以自由开放地表达、 可以自由开放地表达 交流。
第二节 基本理论
第二节 基本理论
早期家庭治疗师在关注各种系统功能时,格外推崇 早期家庭治疗师在关注各种系统功能时, 动态平衡”理论。 “动态平衡”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功能紊乱的家庭总 是抵制变化,他们会花费很大精力解释原因, 是抵制变化,他们会花费很大精力解释原因,而不为 改变做实际的努力。 改变做实际的努力。 重要的是,家庭治疗师把家庭看作一个系统时, 重要的是,家庭治疗师把家庭看作一个系统时,不能 忘记这个系统是个开放体系。它离不开社会、文化、 忘记这个系统是个开放体系。它离不开社会、文化、 环境大系统的影响;同时家庭内还可能存在一些“ 环境大系统的影响;同时家庭内还可能存在一些“子 系统” 或称 亚系统” 是家庭中的小团体, 或称“ 系统”(或称“亚系统”,是家庭中的小团体,可以 按辈分、性别利益或功能划分)。 按辈分、性别利益或功能划分 。家庭系统中各子系 统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统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家庭系统在一定的家庭规则 之下运作,经历着平衡机制与改变机制的冲突与调整。 之下运作,经历着平衡机制与改变机制的冲突与调整。
第二节 基本理论
家庭规则下的2种机制: 家庭规则下的 种机制: 种机制 平衡机制——保持系统内部的稳定和正常运行。但内稳过强 保持系统内部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平衡机制 保持系统内部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也会导致病态、问题的出现。 也会导致病态、问题的出现。 改变机制——受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干扰变化,会打破系统的 受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干扰变化, 改变机制 受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干扰变化 平衡与秩序,带来暂时的混乱, 平衡与秩序,带来暂时的混乱,同时也将增加 系统的活力,促进系统的适应能力。 系统的活力,促进系统的适应能力。 家庭治疗中有2个控制系统 个控制系统: 家庭治疗中有 个控制系统: 第一控制系统:家庭自组系统。通过系统的规则、等级、 第一控制系统:家庭自组系统。通过系统的规则、等级、 结构和角色构成的。 结构和角色构成的。 第二控制系统:治疗师与家庭共同组成的治疗系统。 第二控制系统:治疗师与家庭共同组成的治疗系统。治疗 师作为一个局外人向系统输入一些扰动, 师作为一个局外人向系统输入一些扰动, 协助家庭改变家庭认为需要改变的固化的 模式。 模式。

家庭治疗模型比较

家庭治疗模型比较

命名或出处: 命名或出处:社会建构理论 。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戴沙泽 ,沃汉伦 ,维纳-戴维斯,安德逊 ,
古勒施恩 ,霍夫曼 ,安德森 。 主要概念 :投有固定不变的真相,只有对现实的多维视角, 建构意义 。
9、叙事模型
并塑造他们随之而来的行为。 研究单元: 研究单元:三元的.家庭一起修改其自我挫败的 事件描述。 时间框架: 时间框架:过去是努力成功克服问题的源泉,未 来则重新创作和发展。 命名或出处: 命名或出处:社会建构理论 。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怀特 ,艾普斯顿 。 主要概念 :主线故事,替代故事,特殊意义事件, 问题外化,解构问题,重写故事 。
主题: 主题:教育信息能减少家庭压力和提高他们的应对技能。 研究单元: 研究单元:二元的和三元的;治疗范围:从非临床的已、
家庭治疗中的治疗 技术和目标的比较
比较点: 比较点:
1. 2. 3. 4. 5. 6.
治疗师的角色 评估程序 干预的主要方法 领悟对行动 命名或出处 治疗的目标
1、心理动力模型
家庭投射过程,情绪隔离,多代际传递,关系伦理学,家庭 遗产,权力。
4、结构模型
减缓前重构家庭。 研究单元: 研究单元:三元的;包括家庭子系统和整个家庭系统在内 的家庭纠缠和疏离。 时间框架: 时间框架:现在;有适应不良的家庭组织维持正在进行的 互动,通常不能应对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 命名或出处: 命名或出处:结构家庭理论。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米纽钦 主要概念 :结构;界限;子系统;结盟;联盟;权力;纠 缠;疏离。
-循环-中立;循环提问;次级控制论。
7、行力/认知模型
主题: 主题:个人功能由交互的相互作用的行为和它控制的社会
环境所决定。
研究单元: 研究单元:一元的;带症状者就是问题。线性因果观。 时间框架: 时间框架:现在;行为因当前来自他人的强化而维持个体

各心理学流派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比较(精编文档).doc

各心理学流派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比较(精编文档).doc
局化,强调对自我负责忽视了培养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贡献:行为疗法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心理治疗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优点:疗程短、适用广泛,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技巧系统化,治疗收效快,节省时间、人力。运用特定的程序和应用技术注重效果评估,收集反应不断改进,该方法还广泛运用于教育、道德实践。
限制:治疗不能用于内省,未改变情绪,忽视行为历史原因,对某些问题作用有限。
优点:大量研究认为本疗法对抑郁、焦虑、恐怖、进食障碍、强迫症有较好疗效
贡献:罗杰斯是世界公认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心理学家之一,开创和构建了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以人为中心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医药、教育、家庭、商业和司法等领域,盛行于西方各国。优点:采用倾听和理解的方法,以"来访者"一词替换“病人"维护来访者尊严,表达尊重,将录音用于治疗实践,为研究提供典范,对交朋友小组运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限制:咨询师作用处于消极被动,仅满足于倾听和反应,排斥使用指导性的咨询技术收效甚微。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各心理学流派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比较一览表
心理学流派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认知行为
人本主义
存在主义
理性情绪疗法
贝克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完形疗法
基本理论
意识层次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性心理发展理论
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冲突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关于焦虑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适用神经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习得性不良习惯、口吃、暴怒发作、职业性原因痉挛、遗尿、儿童、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控制不良行为,肥胖症、厌食症、物质成瘾、性变态、精神症、心身疾病、还可用于压力管理,儿童行为医学、教育等领域。

心理治疗流派比较

心理治疗流派比较

心理治疗流派比较在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和解决心理问题的道路上,心理治疗发展出了众多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治疗方法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对几个常见的心理治疗流派进行比较,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和家庭治疗。

精神分析疗法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强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该疗法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和压抑的欲望、冲突等潜意识内容。

通过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技术,帮助患者将潜意识中的内容意识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精神分析疗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深入挖掘患者内心深处的根源问题,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治疗过程通常较为漫长,需要患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投入。

而且,对于一些迫切希望快速解决问题的患者来说,可能会感到进展缓慢而失去信心。

认知行为疗法则侧重于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

它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决定。

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识别和挑战负面的思维模式,通过行为实验等方法帮助患者建立新的、更健康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然而,它可能过于注重表面的认知和行为改变,而对深层次的情感和潜意识因素关注不足。

人本主义疗法以卡尔·罗杰斯为代表,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潜力。

治疗师为患者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和理解,创造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让患者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在价值和力量。

人本主义疗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尊重患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促进患者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但在处理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时,可能效果不够显著。

家庭治疗则将关注点从个体扩展到整个家庭系统。

它认为家庭中的关系模式和互动方式对个体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调整家庭结构、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来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

家庭治疗能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层面更为全面。

家庭治疗历史与流派

家庭治疗历史与流派

第一部分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历史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师兼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首次正式提出“家庭治疗”这个概念;之后的几十年中,各种家庭治疗的流派纷纷崛起,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家庭治疗,不能顾名思义地把它看作是对家庭矛盾和问题进行咨询与治疗;家庭治疗依然关注当事人client个人问题和病症的减除,但它同个人取向的咨询和治疗方法有着显着的差异;它超越了过去只关注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局限,把人及其症状放在整个家庭背景中去了解并治疗;因而,把家庭治疗法称作“系统疗法”或“关系疗法”似乎更为恰当;家庭治疗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的诞生是心理学界的一次革命,意味着一次范式Paradigm的转移;它代表了“一个理解人类问题,了解行为、症状的发展以及解决之道的全新方法”,被称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崛起的“第四势力”第一势力的咨询理念——精神动力学派,第二势力——行为主义学派,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派;九十年代初,对美国的从业人员理论取向的调查中,家庭治疗占10%,仅次于整合主义取向30%;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庭治疗进入中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系统观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它不把焦点放在个人的病理心理,也就是所谓的“神秘的黑匣子”上,它所关注并试图介入、改变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上;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同周围的人或事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和事件存在于相互影响和彼此互动的脉络中,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一只猴子,它在三个猴群中的地位分别居于第四位,第三位和第二位,当这只猴子在不同的群体时,分别给予相同的能引发攻击行为的电刺激;结果,在位处第四的猴群中,它只攻击其它猴子一次:在位处第三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二十四次;在位处第二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七十九次;可见,整个系统的互动历程比个人的心理本质更为重要;因而,家庭治疗师认为,把某个人的病症看作他个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其症状意味着他同周围的大系统家庭,社区,社会的互动出现了障碍;在个别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所谓的当事人,是整个家庭功能失调的表征者,家庭治疗师们称其为“被指认病患”identified Patient;有些家族治疗师相信被指认病患的症状本身能稳定系统及减轻家庭压力:有些家族治疗师则把病态的行为看作是对家庭压力所作的反应,而不是维持家庭平衡的保护措施;要更深入地理解家庭系统观,必须了解作为其基础的控制论2cybernetics这一方法论;第一层控制论的关键是交互决定论;以往,我们总是从线性因果关系linear causality来看问题,也就是说事件A以单一方向的刺激——反应方式导致下一个事件B的发生,A为前因,B后果;这种看法可能适合去了解简单的机械状况,但用来处理家庭互动之类的复杂组织则非常不恰当;因为在家庭中某位成员的改变会影响其他所有成员及整个家庭,受影响的家庭系统又会反过来作用于那个人,以连续不断的环状回路或重复的连锁反应产生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家庭互动的历程是循环因果关系circular causality;举个例子,有一位患有焦虑症的高中生,小张;对他的问题的线性观察可能是: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导致孩子产生问题;而循环的观察就可能是:母亲是一个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同在家中毫无地位的丈夫关系冷淡;母子关系一直非常紧密,母亲望子成龙;父亲同儿子关系疏远,他的教养观念同太太不同,但说了儿子也不听,甚至遭到太太反对,丈夫感到在家中被排斥、受冷落,于是除了工作就是打麻将;儿子到了18岁了,可还是害怕进入社会,怕与人交往;但是,呆在家里又不满母亲的管束;母亲为儿子的问题烦恼,感到无助,并责怪丈夫没有尽到父亲之责,两人有时还因此吵架;儿子则更多的留在家中陪伴母亲;这个家庭互动就是交互决定论的典型情况;第二层控制论保留了第一层控制论的基本理念;两者的分歧在于,后者认为治疗师是独立于被观察的系统之外的,并试图从外面来改变家庭功能;而前者将治疗师视为其所观察的家庭系统的一分子,共同参与并建构被观察的现实;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划时代的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治疗师当然可以处理个人在更大社会背景下的系统,而不一定只限于“家庭”而己;但从可能性以及投入收益比的角度来说,在家庭系统这一层面上进行干预、治疗是较为现实、有效的;家庭治疗的起源与发展家庭治疗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战后的余波中,家庭突然的剧变和聚散制造了一连串的问题,例如,战时轻率成婚带来的压力;晚婚;婴儿潮;逐渐被接受的离婚对家庭的冲击;性别角色的转换等;许多不同背景的临床工作者,如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师、牧师咨询员等都加入了为大众提供心理治疗的行列;渐渐的,愈来愈多的临床工作者开始认识到改变家庭结构以及互动模式对于治疗问题行为或病症以及维持治疗效果的必要性;在此期间,五个看似独立的学科与临床上的发展同时为家庭治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它们包括:1精神分析治疗的关注点由单独考虑当事人内在心理冲突转移至家庭人际互动在病症的产生和维持中扮演的角色;身兼精神分析师与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发表了首篇关于在家庭范围内用精神分析原则处理病症的报告;因而阿克曼被后人称为家庭治疗的开山鼻祖;2由生物学家伯特兰费Bertalanffy所提出的一般系统理论被应用到心理治疗中,其重点就是探索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是如何组织起来,如何产生交互作用的;3学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教养与家庭生活等问题的关注;4儿童辅导与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使得家庭成员能以配对的方式接受治疗如丈夫与妻子,家长与孩子,因此修正了强调单独治疗的传统模式;5新的临床技巧——团体治疗,把小团体作为治疗对象的做法为家庭治疗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提供了范例;60年代,有一批原先采用个人取向,但因为受了控制论思想的影响,而对传统的个人取向的治疗方法渐渐不满的治疗师,加入到50年代家族治疗先驱者的队伍中去;由于早期对于家庭治疗的研究没有受到重视,这些临床工作者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临床实践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展出许多介入整个家庭的新策略;这一时期,家庭治疗在欧美都有相应的发展;尤其是系统派的家庭治疗在意大利的米兰有显着的发展;结构派家庭治疗也开始成形;弗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 于1964出版了联合家庭治疗一书;1962年,阿克曼创办了这个领域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期刊——家庭历程;70年代,主流的家庭治疗流派进一步发展完善;在全美各地,各种其它家庭治疗流派激增;1970年,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学会组建成立;但家庭治疗的发展仍以治疗技巧为主,理论研究依然欠缺;在这一时期,家庭治疗领域内部开始进行自我检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女权主义者对家庭治疗的批评,她们挑战传统家庭治疗的信念,认为它们强化了性别歧视与性别角色;80年代,家庭治疗进入成熟期;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学会的成员在刚成立时不足一千人,到1989年己经有了一万六千人了;在这一时期,家庭治疗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加拿大、英国、以色列、荷兰、意大利、澳洲、德国等其它一些地方都有家庭治疗的训练计划与专业委员会;1987年,国际家庭治疗学会成立;90年代,家庭治疗的各个主要流派之间不再相互排斥,而是逐渐走向整合;80年代提出的新认识论,在这十年中,对家庭治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受第二层控制论影响的一些家庭治疗师认为,治疗师不可能在治疗时客观的观察一个家庭;因为治疗师本身也参与并建构了这个被观察的对象;这一认识论迫使家庭治疗师重新省视传统的系统假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各流派之简介所有的家庭治疗师都把系统观作为他们的理论基石,在实际的治疗处理上也都相当重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历程;然而,他们对于心理功能不良的本质的理论假设、对家庭模式的看法以及治疗干预的策略,都有着显着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众多各有特色的流派;以下将介绍在家庭治疗领域内有代表性的六种流派;多世代家庭治疗multigenerational family therapy博文Bowen是这个流派的创始人;他的理论是所有家庭治疗理论中最深刻、透彻,最具有思想性的;他强调必须以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建构良好的理论可以使咨询师维持超然的心态,不致陷入混乱;博文的理论中有八个环环相扣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区隔化self-differentiation、核心家庭情绪系统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多世代传递过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和情绪三角关系emotional triangulation;其它四个是:家庭投射历程family projectionprocess,情感切断emotional cutoff,手足的出生顺序sibling position,社会性退化social regression;自我区隔化,三角关系等概念已为其它各派家庭师广泛认可和采纳;博文的所有理论概念是建立在一个前提假设上的,即一种来自于生存恐惧的“慢性焦虑chronic anxiety”;这并不是指日常生活中因某些特定生存问题而引起的担忧或恐惧;“慢性焦虑”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自然系统现象,它无所不在,不可名状;它是各种生物体应对生存危机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和躯体反应,是一种能量驱力;由于人类具有思维能力,能处理影响所有生物的这种情感驱力,所以家庭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才有存在的意义;总而言之,慢性焦虑是所有病症的主导原因,无论是精神分裂、癌症或厌食症但慢性焦虑并非是导致问题的唯一变量;相应的对策以及预防药就是“区隔化”;博文所说的区隔化更多代表一种状态而非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这一概念所反映的是个体维持自身的独立完整,同时仍能隶属于家庭或其它群体的两种驱力drive间的平衡;自我区隔化是一种能力,能够把自己受本能驱动的情绪反应区别于受理性目标指导的行为反应;在面对其他焦虑的个体时维持不焦虑的状态;能够不让自己不由自主的陷入系统的情绪控制中去;明确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目标;最大程度的为自己的情绪和命运负责任,而不是怨天尤人;这是一个情绪的概念,而非一个思维的概念;区隔化程度低就会形成情绪融合fusion;博文认为人们倾向选择与自己有相等的区隔化程度的伴侣,以此形成核心家庭情绪系统;两个融合程度都很高的人构成的情绪系统并不稳定;在压力的情况下,他们的焦虑会彼此影响甚至放大;他们会尝试各种方法来降低紧张和潜在的威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把第三个人牵扯进来,以形成三角关系;自我区隔化程度越低的人,越容易采用三角化triangulization的方式来处理关系中的情绪压力;例如,一对夫妻之间存在未解决的矛盾,他们可能通过过度关心子女来转移注意力,暂时搁置彼此的问题;家庭投射历程正是通过父亲—母亲—子女这样的三角关系进行的;但当压力超过三角关系的负荷时,家庭中就会爆发问题,且往往是被拉进三角关系的孩子成为牺牲者;博文以情绪截断来描述一种试图达成自我区隔化的错误的方式;被拉进三角关系的子女到成年期时,尝试切断与家庭的接触,以为这样就可以从家庭的情绪融合中独立出来;多世代的传递历程是博文理论中最独特的一个观点;他将严重的功能失调视作家庭情绪系统延续数代酝酿而成的;低落的自我区隔程度通过三角关系和家庭投射历程代代相传;最终,可能经过八代、十代,在遇到危机的情况下可能更短,家庭情绪系统内的焦虑和压力超过了家庭成员所能承受的限度,症状就会出现;博文相信,如果将他的理论推演到社会的层次,长期的外在压力会减低社会的区隔化程度,造成社会退化的结果;博文的家庭治疗,至少要了解三代的家庭关系;并绘制出家谱图,供进一步的分析;这是一套专门用于描述家庭系统的符号,现己被各派家庭治疗师所采用;博文强调以冷静、小心不介入三角关系的方式处理个案;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融合和焦虑,解除症状,最终提升个人在核心家庭系统和扩大的家庭extended family system中的区隔化程度;因而,治疗师本身的区隔化程度是至关重要的;他提倡的训练治疗师的方法就是先解除治疗师同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绪融合;共有四步:1、鼓励受训者做出世代家谱图,并确认其家族有哪些转折点,这当中重要的是,须弄清楚家族的关系脉络;2、要求受训者返回原生家庭,训练自己成为家庭历程的客观观察者;此时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确认与控制对于家庭其他成员的情绪性反应;3、博文鼓励受训者在家族处于高度压力的情况下,如有家族成员重病或死亡时,返回家里去观察,因为这是最可能出现改变的时刻;去解开昔日的三角关系,特别是那些会让受训者产生情绪反应的三角关系;4、期望受训者不再陷入旧的情绪性反应模式,而能与更多的家庭成员建立起个人对个人的关系,加深彼此了解,而不是去评论其他成员;结构式家庭治疗structural familytherapy上世纪70年代,结构式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这不但是因为疗法本身的有效性,其创始人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令世人目瞪口呆的精湛技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真正影响深远的还是米纽庆的关于家庭结构的理论;其理论的特点是简单实用;米纽庆是一个犹太人,他在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对功能良好和功能不良的家庭结构形成了特定看法;以此为基础创立的结构理论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以在咨询中分析家庭的动态过程;同时家庭结构的概念为治疗师进行干预和治疗提供了一个连贯的、系统的基本途径;米纽庆认为被指认病患的病症是由不良的家庭组织结构所维持的;因而,治疗师必须先探讨家庭结构,挑战那些僵化、重复出现的互动模式,然后“解冻”这些模式,创造出家庭结构重组的机会;如此这番,个人的症状才能解除;其独到之处在于使用空间和结构隐喻来描述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法;结构式家庭治疗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次系统subsystem和边界boundary;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一组隐形的功能需求或规则,整合家庭成员彼此互动的方式;例如,当父母第一次吵架时,孩子会介入吗父母会要求他不要管大人的事吗母亲会把孩子拉进来对抗父亲吗情况并不确定;但随着家庭互动的多次重复,模式就会固定下来;当再度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同样的互动方式将再度出现;从“孩子可能会介入”变成“孩子总是会介入”;以至于最后形成一条规则:孩子是父母之间的调停者;家庭是不会直接把他们的潜在结构暴露给治疗师看的;要籍着观察家庭成员在治疗历程中,谁对谁说什么,以何种方式说,结果如何,才可以了解到家庭的结构;米纽庆认为一个功能良好的家庭应该具有阶层化的结构;如,父母必须能驾御其子女以及次系统之间的分化;此外功能必须有互补性;例如,丈夫和妻子要像团队一样运作,共同组成和维护管理联盟等;家庭次系统家庭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又有众多次系统;次系统通常是依照性别、辈分如祖父母/父母/孩子或功能谁负责做哪些家务等来区分的;每个成员都可能同时属于几个不同的次系统,在不同的次系统可能拥有不同水准的权力、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的互动;例如当一个7岁的孩子的要求被家长拒绝后,他可以安静地听父亲给他讲道理,但在母亲面前却大哭大闹;因而,在结构派家庭治疗中,治疗师分别见不同的次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在各个次系统中,夫妻或父母次系统的稳定和持久是最重要的;整个家庭的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此;就好比在一个细胞中,细胞核的健康决定着细胞的存亡;当一个次系统中的成员占据或侵犯另一个他不属于的次系统时,结果经常是结构产生某种麻烦;例如,在家庭中一旦允许小孩评价、研究、干预父母的争吵时,他/她就会不适当地卷入配偶次系统中;确保父母次系统、配偶次系统能适当地隔离儿女次系统是结构派的重心;界限家庭各成员和各次系统是由界限区隔开的;界限掌控着家庭成员彼此间接触的性质和频率;这些人际边界在概念上以类似光谱的方式来理解最好,光谱的一端是僵化rigid的边界,另一端是模糊diffuse的边界;过度僵化的界限在次系统与次系统之间,以及家庭内外的系统之间筑起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过度僵化的界限导致疏离disengagement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或次系统虽然能保持其完整独立,但缺乏照顾、提供协助和彼此情感的交融;过度模糊不清的界限使得其他人可以任意入侵;这将导致纠结enmeshment的状况;其特征是家庭成员过度关切和卷入彼此的生活,虽然支持性很高,但也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即牺牲彼此的独立性;在光谱的中央,则是清楚或健康的界限,其适当柔和了僵化界限和模糊界限的特点;这种界限一方面使个体得到统合感,另一方面在整个家庭系统里拥有归属感,即每个成员感觉到“我”的状态和“我们”的团体感觉;过度僵化的界限像一道永远关着的门,过度模糊的界限好似一道一直敞开着的门;那清晰的边界就是一道可开可关的门;在遇到新的情况和压力时,能灵活地调整,从而满足、协调各成员的需求;米纽庆的风格非常积极主动,他在治疗过程中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米纽庆在探索家庭治疗的初期阶段,其工作对象是不良少年的家庭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的贫穷家庭;因而在治疗过程中他更多采用的是行动和压力;最终形成了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一个重要特色——行动领先于认知;治疗师在咨询现场,依据其结构理念来改变家庭中功能不良的结构,这种改变将给家庭成员带来新的体验,让他们看到希望,即除了原有的互动模式外还有其它可能性;家庭成员带回去不是方法,也不是道理,而是一种新的经验;系统派家庭治疗systemic family therapy1971年,帕拉左理Mara Selvini-palazzoli,伯斯寇罗Luigi Boscolo,赛倾Gianfranco Cecchin以及普拉特Guiliana Prata这四位心理治疗师同时脱离比较偏向精神分析的同行,成立了一个米兰家庭研究中心;这种取向的特色是有系统地从行为、关系、不同家人如何知觉与解释某一事件之中找寻差异,并致力于揭露维持现有家庭系统平衡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联;因此,他们的取向后来被称为“系统派家庭治疗”,也称“米兰派家庭治疗”;系统派的治疗特色是“反矛盾”counter paradox;治疗师不但警告家庭不要过早改变,甚至还会扩大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差异;例如,一对父母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的管教方法不一致且有竞争性的作法;治疗师并不要求他们改变现有的冲突的作法,而是要求母亲在单数日以自己的方式负责管教孩子父亲记录母子互动,父亲则在双数日全权承担管教任务母亲充当观察记录角色;执行这一方法可以澄清、扩大父母两人间的差异,并且让他们察觉到正是两人间的差异让他们的孩子产生困惑;因此,要让孩子有所改变,他们之间达成一致就非常重要了;系统派的工作模式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并运用一组有力且具有创新性的治疗技术来改变家庭的互动模式,例如:正向解读positive connotation与家庭仪式rituals;在每一次会谈前,团队都要开讨论会,进行回顾并为接下来的会谈做计划;在会谈进行时,由一个或两个治疗师会见家庭,其余团队成员在单向镜后面观察,并在会谈中间打断治疗师,与其进行讨论但不让家庭成员听到;然后治疗师回去把团队的“处方”提供给家庭;在会谈后,团队讨论的焦点在于分析家庭对治疗师的介入的反应,并计划下一次的会谈;正向解读是一种对家庭行为的重新框视;通过这种方式,治疗师暗示病症或负面的行为其背后的动机是好的,例如:孩子之所以拒绝上学是因为他想陪伴受父亲冷落的母亲;因为这一行为帮助家庭系统维持了平衡,促进了家庭的凝聚和幸福感;把症状解读为积极的、正向的,可以减少家庭对治疗师给出的分析解释以及对未来改变的阻抗;家庭仪式是用矛盾处方的方式实行的,其详细地描述要做什么,谁做,何时做,在什么情况下做;这四位米兰派的大师在他们合作的后期又发展出三个代表性的治疗策略:一,假设形成hypothesizing;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系统或关系的陈述;治疗师在同家庭会谈之前,通过与团队成员的讨论,提出导致家庭问题的可能成因;这就像一张关于家庭问题的地图,给治疗师指引一个方向去询问各种问题,并用收集到的信息去证实、修改或推翻假设;二,循环性;也就是说家庭互动模式不是线性的因果序列,而是由互为因果的回馈链构成的;相对应的技术就是循环提问circular questioning;这一技术反应了米兰派系统性的理论假设;治疗师通过提问发掘不同家庭成员对于某些事件或关系在观点上的差异,因而所关注的是家庭的关系,而非个人症状;。

家族系统排列治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的区别所在

家族系统排列治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的区别所在

家族系统排列治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的区别所在
心理问题是需要找到根源才能解决的疾病,目前医学领域中有很多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在不断的发展中,家族系统排列心理治疗方法的呈现成为了诸多心理治疗方法中的佼佼者。

那么这样的治疗方法与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怎样的区别呢?
系统排列可谓是目前最为有效而且能够直击问题根源的治疗方法,在简短的几十分钟之内就能将内心的诸多问题解决,消除心理疾病。

而其他的心理疾病治疗往往是强迫性的将人的内在想法呈现出来,比如催眠心理治疗就是如此。

而系统排列则是一种互助的方式让人们看到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从根源来解决问题。

可以说,家庭系统排列能够看出诸多隐藏的问题所在,一旦面对事实真相,即可发生转变。

深圳市常回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为大家分享了家族系统排列的治疗方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区别。

心理治疗流派的比较与分析

心理治疗流派的比较与分析

标题:心理治疗流派的比较与分析随着心理治疗的发展,不同的治疗流派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

本文将对主要的心理治疗流派进行比较与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各种治疗流派的特点和优势。

一、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是心理治疗中最古老、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其主要理论基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认为心理问题源于个体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无意识的冲突。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分析等。

精神分析流派在处理潜意识冲突、人格发展问题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治疗过程可能较长,且对治疗师的技能和经验要求较高。

二、行为治疗流派行为治疗流派强调通过行为改变来改善心理问题。

其主要理论认为,许多心理问题源于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暴露疗法、系统脱敏、行为塑造等。

行为治疗流派在处理恐惧症、焦虑症、自闭症等行为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方法简单易行,可在家庭或社区中实施。

三、认知行为治疗(CBT)认知行为治疗是行为治疗和认知理论的结合,强调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其主要理论认为,许多心理问题源于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信念,导致个体陷入负面情绪和行为。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认知重建、情绪管理、社会技能训练等。

认知行为治疗在处理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对治疗师的技能要求相对较低,易于推广。

四、人本治疗流派人本治疗流派强调个体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力量,主张通过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来改善心理问题。

其主要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心理问题只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暂时障碍。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倾听、共情、鼓励自我探索等。

人本治疗流派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自我成长障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需要建立长期的人际关系,并需要较高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能力。

五、家庭治疗流派家庭治疗流派强调家庭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许多心理问题源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其主要理论认为,个体的问题往往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有关,需要整个家庭系统共同参与治疗。

家庭治疗与其他疗法

家庭治疗与其他疗法

五.家庭治疗1.定义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治疗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作法,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向正常发展的目的。

那就是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并采取积极干预的策略,一方面力图打破原有的僵局;一方面重建健康的交流和行为模式。

2.基本理论(1) 精神分析对人际关系理论的发展(2)用系统理论看家庭(3)控制论(4)交流理论3.方法与技术(1).结构性家庭治疗家庭结构包括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威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家庭角色的界限是否分明。

找出上述结构中的偏差,并进行纠正是该治疗的重点所在。

评估结构问题,可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治疗者可让各成员排列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再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2).动力性家庭治疗(分析性家庭治疗) 基于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家庭当前的问题起源于各成员(尤其是父母)早年的体验,治疗者的任务是发掘治疗对象的无意识的观念和情感,与当前家庭中行为问题的联系,通过深层心理及动机的分析了解使他们恢复“自知力”,着手改善情感表达,满足与欲望的处理,促进家人心理成长。

(3).行为性家庭治疗着眼于可观察到的家庭成员间的行为表现,建立具体行为改善目标和进度,充分运用学习的原则,给予适当奖赏或惩罚,促进家庭行为的改善。

(4).策略性家庭治疗着眼于改进认知上的基本问题,首先要对家庭问题的本质有动态性的了解,建立有层次有次序的治疗策略。

例如,孩子依赖母亲的近因是母亲的娇宠,使孩子“永远长不大”,而由于夫妻间缺乏温情这是远因,使妻子的重心一直放在孩子身上,寻找寄托。

治疗则应从远因父亲(丈夫)角色开始进行帮助,从而促使家庭成员采取积极行动,解决家庭问题。

4.主要适应症家庭治疗的适应证较广,具体可有下列一些方面:(1)、家庭成员有冲突,经过其他治疗无效;(2)、"症状"在某人身上,但是反映了的却是家庭系统有问题;(3)、在个别治疗中不能处理的个人的冲突;(4)、家庭对于患病成员的忽视或过分焦虑于治疗;(5)、家庭对个体治疗起到了阻碍作用;(6)、家庭成员必须参与某个病人的治疗;(7)、个别心理治疗没有达到预期在家庭中应有的效果;(8)、家庭中某人与他人交往有问题;(9)、家庭中有一个反复复发、慢性化精神疾病病人的家庭。

家庭治疗理论、观点、治疗技术和目标的比较

家庭治疗理论、观点、治疗技术和目标的比较

家庭治疗理论、观点、治疗技术和目标的比较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的比较A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Viewpoints in Family Therapy家庭治疗中的治疗技术和目标的比较A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Techniques and Goals in FamilyTherapy心理动力模型 Psychodynamic Models家庭治疗中目前的趋势倾向于折衷主义和整合主义,因为治疗师越过各派理论的界限借用各治疗概念和技术。

然而,各传统流派理论构想的差异依然存在,并且对创造一整套的假统治疗超级理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着争议。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最初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的模型之上的,核心是驱力理论和个体内部各种相反力量的交互作用。

虽然以这个模型为基础的治疗似乎只涉及到单个病人的人格,但是家庭背景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也是该理论中的一个要素。

家庭治疗的先驱阿克曼试图把精神分析(内在定向)和系统理论(强调人际关系)整合在一起。

他把家庭功能失调看作是一种家庭成员间角色补充的失败,并且是长期未解决冲突(家庭中个体内部和个体之间)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替罪羊的产物。

他的治疗目的在于摆脱这样的病理性连锁。

心理动力学今天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客体关系理论上的,与弗洛伊德的内心本能不同,该理论强调婴儿对看护者依恋的基本需要以及那些内化的心理表征客体内的分析。

这种对依恋的基本需要使人们继续在其成人关系中寻找满足。

客体关系治疗方法的两个例子由弗洛默和斯卡夫妇提供。

弗洛默认为难以解决的内心冲突源自于原生家庭,并且以投射到当前的亲密关系(诸如配偶或孩子)的形式持续着。

他在工作过程中关注自身并最终消除了这些内投;在这个过程中,他先与一对夫妇会谈,然后与夫妇团体,最后分别与每一个个体及其原生家庭中的成员进行会谈。

斯卡夫妇使用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是精神分析的。

他们创造支持性的环境、唤起无意识内容、进行解释、提供领悟、借助移情和反移情帮助家庭了解过去的内化客体是如何阻碍了当前的家庭关系的。

系统化家庭治疗评析

系统化家庭治疗评析

系统化家庭治疗评析系统化家庭治疗评析【内容提要】对系统化家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优势和局限性本文进行了一定分析,并说明了它对心理咨询的可借鉴性意义。

【摘要题】心理健康与咨询早期的心理治疗不涉及整个家庭成员,它主要针对个体,如婚姻咨询中心处理离婚问题、孩子养育、经济问题、交往问题和性障碍等,儿童指导中心处理儿童问题,有的婚姻咨询也会讨论到孩子问题,但并不处理儿童问题,儿童问题要转到儿童指导中心。

20世纪50年代儿童精神病学家Nathan Ackerman认为社会情境容易导致情绪困扰,他开始一起会见家庭成员,并且把治疗的重点从过去经历转到当前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上。

Nathan Ackerman因此被认为是家庭治疗的创始人。

1959年Don Jackson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家庭精神研究中心,从事家庭关系的训练、研究和治疗。

1960年Ackerman在纽约建立了家庭治疗中心。

家庭治疗打破了早期治疗的局限,成为处理家庭问题,恢复家庭功能的更有效的治疗模式。

随着家庭治疗的扩展和深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适用不同情况的方法,如系统家庭治疗,它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整个家庭看作一个系统,它的处理方法是理解和改变整个家庭的结构,治疗的关注点是家庭而不是个人的症状。

系统家庭治疗也有几种不同的学派,其中结构化、策略化、系统化家庭治疗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系统化家庭治疗的代表人物包括Milan小组、Hoffma、Penn和Temn 等等。

一、系统化家庭治疗的基本理念1.家庭是一个有边界的系统,它可以适应家庭成员的变化,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同时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家庭成员应该共同努力实现家庭功能。

而夫妻、亲子、兄弟姐妹分别构成家庭系统中的子系统。

2.家庭的边界必须是半渗透的,以确保它的生存和对社会的适应。

因为人在一生中会发生许多变化,如上学、落榜、结婚、生子、升迁、降职、退休等等,每个变化都可能成为一个转析点,如果家庭不能适应这个变化,那么家庭成员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心理治疗流派比较

心理治疗流派比较

心理治疗流派比较心理治疗作为一种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流派。

这些流派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基础、治疗方法和适用范围。

了解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对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帮助方式,以及对心理学的深入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分析流派是心理治疗领域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强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潜意识中隐藏着被压抑的欲望、冲动和创伤经历,这些潜意识的内容会通过梦境、口误、遗忘等方式表现出来。

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通常较长,治疗师通过与患者进行深入的交谈,帮助患者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从而实现心理的治愈和成长。

行为主义流派则侧重于观察和研究人的行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是通过学习和强化形成的。

行为主义治疗方法常采用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等。

比如,在治疗恐惧症时,系统脱敏法会让患者逐步暴露在恐惧的情境中,同时进行放松训练,以减少恐惧反应。

这种方法注重改变可观察到的行为,而较少关注内在的心理过程。

认知流派关注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它认为人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往往源于不合理的认知模式。

比如,一个人总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种极端的自我评价可能导致抑郁情绪。

认知治疗的重点在于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建立更积极、合理的思维方式。

人本主义流派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内在潜能。

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强调治疗师要给予患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共情。

在这样的治疗关系中,患者能够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激发自身的成长动力,实现自我价值。

家庭治疗流派将个体的问题置于家庭系统中进行考量。

它认为家庭中的关系模式、沟通方式等对个体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影响。

治疗师会与整个家庭一起工作,帮助家庭成员改善互动方式,解决家庭中的问题,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的跨世代意義、規則、文化、與性
導入計劃性的介入來協助案 別等觀點

導入計劃性的介入來改變系統脈絡
系統治療觀點
一、家族系統是環繞因果模式,不是直線因果模式 二、(家庭)系統傾向維持靜態,並且抗拒改變,即使功能明顯不良亦如此 三、系統中某一個部分的改變,會對其他部分造成影響 四、家庭的歸屬感、個人在家庭中的互動關係,比個人生活本身更具影響力 五、個人的症狀可能是
來確認,例如一個微笑或眨眼。
五、 治療者的功能和角色 (一) 合作者:以相互尊重的立場融入家庭以促進成員的互助合作
2
家族治療各學派理論比較
by 華家一班 曹淑華 2009.06
(二) 家庭系統檢查者和教育者:檢查家庭星座、問題行為動機、一般家庭 互動
六、 阿德勒的公開治療模式(open form model)與技巧 大部分阿德勒家族治療都是非公開場合進行,但也會在特定機構公開進行,
七、 評論: (一) 女性主義肯定其做法,但其非屬女性主義者,因為他關懷的是每一個 人 (二) 強調關係,不同於強調超然、權力應用者,很受歡迎
經驗家族治療
或稱經驗/象徵取向(experimental/symbolic apporach) 直觀取向者,強調自發性、自由、經驗、互動、自我決定、成長、和實踐 和存在取向者一樣,治療關係、投入重於技術
1
家族治療各學派理論比較
by 華家一班 曹淑華 2009.06
育的準備,當事情發生時,自然會採用所經驗到的獨斷、或放縱行為 來作反應 (二) 解開家庭中錯誤的目的和錯誤的互動:先描述每位家庭成員的地位、 日常生活反覆出現的互動歷程,運用「目的揭露」(goal disclosure) 釐清成為的行為動機,擺脫自動化、無意義、和負面的方式 (三) 促進有效率的教養方式:阿德勒家族治療是一種「動機模式」,而非「行 為模式」的教育法,協助家長了解家庭的特定動機模式,採取「權威 ──負責」或「民主式」的兒童教育法
五、 治療者的功能和角色 (一) 引導家庭成員度過改變的歷程,過程中,治療者的特質遠比特定的技 術來得重要 (二) 催化角色,改變的責任在家庭成員
5
家族治療各學派理論比較
by 華家一班 曹淑華 2009.06
六、 技術 (一) 受到 Rogers 影響:個體內在都有自我實現的驅力,也擁有發揮潛能的 資源﹔治療關係的品質能刺激當事人的成長與改變(Whitaker 的方法 源自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 (二) 技術:家庭圖、家族事件年代記、家庭雕塑、演劇、reframing、幽默、 接觸(touch)、家庭重塑。主要源自完形、心理劇、與個人中心學派 (三) 家庭中的決定最好透過每個人需求的探索和協商來形成,而不是靠著 權力(power) (四) 家庭雕塑:藉由每個成員在家中的關係/溝通型態,做出具體的身體 姿勢,協助成員覺察他們在家庭中如何運作,強調成員如何調適。 (五) 家庭重塑:心理據的修改形式,探索三代家庭生活的重要事件,引導 當事人處理原生家庭缺乏功能的關係型態,帶領成員度過生命不同的 階段﹔對陷入封閉系統、卻書少探索原生家庭的全體家情成員最有幫 助,進行實惠參照家庭圖、家庭生活大事記、影響輪(指當事人生活 中所有重要人物之空間分布圖)。目標有三: 1. 認清過去所學行為模式的來源 2. 如實地認識父母 3. 探索其獨特的人格
一、 家庭生活 (一) 家庭規範:是主導家庭互動關係的有利訊息,當父母感到擔心或無力 感時,就會訂出一項規範來控制某種情況,其有助於孩子控制憤怒、 無助、和恐懼,安全的探索世界。孩子在成長過程就遵循這些規則, 但是規則很快就會失效,因為常被兒童「僵化」、「絕對化」的使用, 就會產生適應問題 (二) 治療時,不是勸告當事人放棄他們長期抱持的規則,而是幫助他們把 極端的規範轉化為有用的規則 (三) 健康家庭中的規則不多,但會持續被遵守,因為符合人性、具有彈性、 能夠適用各種不同情境﹔ (四) 最重要的規範 1. 掌控個體化的規範(發展獨特的個性) 2. 控制溝通的規範,掌控訊息的分享(什麼時間可以對誰說什麼話)。 這些規則會影響成員改變的可能性,由於改變會帶來壓力,當家庭無法容忍
一、 主要概念 (一) 主觀的焦點:每一位成員都有權力成為自己,但家庭的需要可能會壓 抑這種個體會和自我表現。強調治療焦點在每位成員的主觀需求,希 望促進家庭成員的互動,使每位成員都能發展個人特質 (二) 無理論立場:講求實用主義、無理論、甚至反理論﹔理論會妨礙臨床 工作,讓治療師以客觀的名義和當事人保持距離、和控制自己的焦慮。
同時探索受輔家庭和觀眾家庭的動機,並為他們重新定位、運用鼓勵、自然/邏 輯結果的推論來進行治療工作。
一開始會先和父母面談,支持父母成為家庭領導者(此時小孩不在場),並 且融入父母和觀眾中探索家庭星座,「父母/小孩」關係的共同經驗將父母和觀 眾聯繫,使父母和觀眾都有能對其他家庭成員產生治療性影響
(一) 問題描述和目的再認 (二) 典型的一天 (三) 訪談小孩以及目的的揭露:訪談父母可以找到孩子踰矩的暫時性假
改變是可以期待的,且會隨時發生,不
被視為威脅
個別的差異性所導致的意見分歧,是一 家庭規範用來掩飾個體差異的恐懼,規
種成長的機會,無事對家庭系統的侵略 範眾多且僵化,常常無法符合情境要求
家庭特徵:自由、彈性、開放的溝通 拒絕覺察、反映魯鈍、不支持個人的自
我發展
二、 因應壓力的防衛方式: (一) 討好型:犧牲自己取悅他人 (二) 指責型:犧牲他人來維持自我 (三) 超理性型:像電腦一樣有原則、控制自己,以免蒙羞、受挫 (四) 打岔型:做出不相干的行為,使傷害、壓力可以自然消失
三、 三人一體的關係 小孩扯進父母關係中,會讓涉入者失功能。但是 Satir 看到父母和孩子有「滋
養性三人關係」(nurturing triad)「兩個人共同照顧一個人」﹔Bowen 看到「兩個 聯手對付一個人」
四、 治療目標 (一) 清楚溝通、況展覺察、提高成長潛能(尤其是自尊)、以及因應外在要 求和改變歷程做調適 (二) 治療不是著重於「系統的穩定」,而是找出新的可能性──著重家庭成 員與家庭的成長。因為家庭系統傾向維持現狀(status quo),即使失 功能狀態 (三) 創造真誠的互動關係,將防衛性、僵化的家庭規則予以轉化,整合具 有滋養性的家庭經驗
二、 家庭氣氛: (一) 存在於家庭成元之間互動關係的氣氛﹔獨裁或縱容的氣氛是很常見 的,以達到權力和控制的需求 (二) 家庭價值:父母共同認可的價值,例如:教育、宗教、金錢、成就、 對錯。其是孩子和家庭的生命發展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模範。
三、 家庭星座: (一) 老大、兩個孩子的老二、中間的小孩、老么、獨子。現象學觀點,不 同出生序的孩子有不同世界觀,是孩子自己賦予的,不是特定出生序 就有特定的世界觀。 (二) 探索家庭星座時,會先請父母描述每一個孩子如何適應、或挑戰父母, 而反映出生序的影響。常會用到家族圖,其本身並無意義,而是家庭 成員道出其意義。也可以訪問每個成員,尤其是「指標人物」(index person)或是家庭中認為有問題的孩子。
設﹔唯有到了訪談孩子時才可確認(需在討論特定事件時進行,不是 直接、抽象的問),再認反映應用孩子聽懂得方式表達 此法失去了保密性,但卻同時加強家庭成員的責任感,因為所有的改變都必 須獲得觀眾的認可,觀眾可做一般常理的評斷
Bowen 多世代家庭治療
一、了解一個家庭要分析三個世代以上,已找到預測的人際互動型態。 二、要形成個人問題的原因,須把家庭的角色是唯一個情緒單位 三、想重建個人成熟、獨特的人格,家庭中未解決的情緒混淆(emotion fusion)
程、手足出生序、社會性退化 十二、Bowen 對理論建構有興趣
人際效能歷程模式
Satir 的聯合家庭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是人性效能歷程(human validation process)
強調溝通和情緒的體驗,有高度的直觀性,相信自發性、創造性、自我揭露、 與冒險是家族治療的核心。 治療者和家庭建立關係的能力比技術更重要﹔治療者的投入家庭是促成改 變的要素 和 Bowen 一樣都會檢視三代家庭生活,但其會把過去的關係型態帶到「目 前」生活中,讓當事人做出家庭的發展地圖(家庭圖)、生命事件年代記﹔ 或是發展出一個團體歷程,同時體驗和重建家庭的關係型態
四、 錯誤的目的:一個互動論的觀點 生活目標有二: (一) 發展個人生活風格的目標 (二) 日常生活行為的目標:尋求注意、爭奪權力、報復、表現能力不足。 Dreikurs 在探索兒童行為目的時,以三個方法為基礎,發展出系統取 向: 1. 描述兒童的踰矩行為 2. 父母對踰矩行為的反應 3. 父母在導正踰矩行為時,孩子的反應 當探問孩子是否運用這些目的,再從孩子的「再認反射」(recongnition reflex)
(一) 家庭失功能的表徵 (二) 符合家庭的某個功能或目的 (三) 家庭世代沿襲下來的功能失調模式 六、家族治療的目標在改變系統 七、關注個人在系統中如何表現、如何遵循系統的要求、系統如何影響個人、個 人如何影響系統
阿德勒家族治療
一、 治療目標: (一) 培養父母的領導能力。父母是家庭的領導者,但父母有時沒有做好養
這些改變的需求時,就會發展不同形式的行為模式
4
家族治療各學派理論比較
by 華家一班 曹淑華 2009.06
良好溝通的家庭
失功能溝通的家庭
成員能獨立生活,也能和整個家庭分享 無法自主:父母常用恐懼、處罰、和子
生活,成員間可以不同的互動
女的愧疚感來控制家庭
也無親密感,成員被期待用相同的方式
來思考、感覺、和行動
6

家族治療各學派理論比較
by 華家一班 曹淑華 2009.06
二、 治療目標 (一) 促進情感的層面、卸下虛偽的面具:自發性、創造性、玩耍的能力、 以及「瘋狂」的意願(進入自己的前意識來理解家庭互動的能力)。藉 此增進內在潛能的察覺、開啟成員互動的管道,使家庭成員自由為自 己創造新意義 (二) 覺察能力和體驗的深度,可促進家庭更真誠的親密關係。 (三) 改變家庭的是經驗,不是教導。由於人類大部分經驗都發生在前意識, 所以體驗最好以象徵性的方式來探索,「象徵性」意指對同一個經驗歷 程尋找多重的意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