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转型期鲁迅语言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近代转型期鲁迅的语言风格

摘要社会的变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最终被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产生一大批烙有时代印记的作品。语言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在社会转型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有着特定的语言风格。本文重点研究鲁迅的文学语言,研究其在特定时代下的风格表现,这一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的民族心理文化,更能加深我们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社会转型文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就个体而言,语言记载着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就群体而言,语言承载着民族的心理变化。作为变革剧烈的近代中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家,鲁迅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其语言沉实稳重、张弛有度,通过描写社会最底层人的辛酸表达对社会的控诉。鲁迅独特的语言,既是对传统表达的继承,又有个人的现代创新。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的文学语言,阐述其在中国近代转型期语言的独特风格。

一矛盾性的表达心理

在鲁迅的《呐喊》自序中,他全面剖析了自己的创作心态和创作历程,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纠结在心中的复杂矛盾。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目睹了日本不但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更吸收西方先

进的思想理念,并把它们融合到自己的民族思想中,从而快速地完成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鲁迅意识到,思想上的转变和革新要比肉体上的治疗更加本质,更加重要。一个肢体健全却没有思想的人是不可救药的,一个只有健全肉体却没有灵魂的民族同样是没有前途的。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鲁迅认为,社会的革新首先在于国民思想的革新,守着几千年愚腐的封建思想不放是无法进行新社会的创造的。于是,他开始了对国民思想的改造历程,但这条路却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他历尽辛苦却终未付梓的杂志《新生》便是那个时期的一个缩影。他开始反思自己所走的路,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他意识到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种现实和希望的巨大反差沉重地打击了鲁迅的心灵,他开始变得沉默,而这一沉寂竟是十年。直到新文化运动,与钱玄同一席谈话改变了鲁迅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中国文学史的进程,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鲁迅当时虽然仍看不到希望,但却坚信希望就在未来的某个地方,他又一次拿起笔,开始“呐喊”。

而正是这一段心灵的变故,决定了鲁迅这次“呐喊”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方面,为了改造国民思想上的麻木、懈怠,他必须从心灵深处激发这些人自强不息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勇气,使他们拿起武器打破这个陈旧腐朽的旧社会,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社会。但另一方面,鲁迅又很清楚,他们这一代能看到新社会的人会很少,

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鲁迅可以毫不犹豫地为了这一信念舍生忘死冲在最前面,却不忍心看着由于受了自己鼓舞而义无反顾冲向战场的年轻人注定只能充当历史先驱的残酷现实。这些年轻人是进步的、积极的、伟大的,他们应该享受到新社会的自由和公平,而鲁迅在为他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的同时,也把他们的灵魂和自己的灵魂一同推进了无尽的黑暗。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态,造就了鲁迅语言表达时的矛盾心情:既要直面黑暗,“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又必须自觉地“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不敢“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大约只要看得可以交卷就算完”。“说”与“不说”,或曰“言”与“已于言”的矛盾,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主要心态。

由于亲身经历过革命失败的绝望和沉寂,所以鲁迅同情那些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真的猛士,并为之呐喊。也许在鲁迅心里,这种呐喊不仅仅是对于猛士的鞭策,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和解脱。钱理群认为,鲁迅有两种语言系统:为别人和为自己。但无论哪种系统的表达,他都因无法摆脱对自己表达效用的怀疑而陷入“言”与“不言”相左的困境中。更令人烦恼的是,这两种语言系统还常常互相交织、渗透、制约、融合,使鲁迅原本矛盾的表达心理更加混乱,因此选择适当的表达手法,就成为他语言建构中的首要任务。

二反语的写法

鲁迅是很会骂人的,其作品中种种反语的手法表达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鞭笞,而这看似简单的写作手法却饱含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

养和文化积淀。由于具有出国经历,所以鲁迅更易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并在作品中积极借鉴。比如他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不过,相比果戈理的作品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笔锋更加犀利、内涵更加宽广,作品对封建礼教的痛斥和鞭笞表露无疑。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在借鉴了果戈理反语技巧的同时,也融合了中国的小说传统——通过简明的语言和行为刻画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美国学者哈南在研究鲁迅的小说时,对鲁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最终出版了《鲁迅小说的技巧》。书中对鲁迅小说中写作手法的运用进行了阐述,认为鲁迅作品在吸取前人的艺术手法时,看重的主要是俄国果戈理等作家的反语技巧,其次才是安德烈耶夫所代表的文学现代派。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同意哈南的观点,并给予例证。他认为,《阿q正传》中反语的写法灵感来源于国外的众多优秀短篇小说,比如俄国的果戈理、波兰的显克微支,以及日本的森鸥外、夏目漱石等。可以说,深受国外小说思想影响的鲁迅作品中的反语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鲁迅作品中的反语是用幽默的手法描写惨淡的人生,这正好与前文所分析鲁迅写作的矛盾心态相呼应,在“言”与“不言”或“尽言”与“少言”中徘徊的鲁迅,最后通过反语来解决内心的激烈冲突。

在鲁迅看来,作家叙述的手法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单单是交代故事背景、叙述故事发展,还应该借助语言手法的运用表达多样、深刻的思想。正是这种基于对叙述手法的深刻思考,使得鲁迅的小说

在讽刺当时社会上具有了更多的角度和更加多样性的表达方式。鲁迅在吸收前人写作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了反语的使用空间,能够借助于字面意义的投射,表达更多的相关情绪,为自己的多角度思考提供了展开的余地,而不只限于表达相反的情感认识,这样的反语实际上已经超出了通常所说的“反语”范畴,称之为“反射的语言”或许更为恰当。

三“语有深意,造语曲折”的实践写作原则

笔耕不辍的鲁迅在写作上的实践经验也十分丰富,而这些丰富的经验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鲁迅曾经对自己的写作进行总结,他认为写文章的一个重要秘诀是“删”,也就是敢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尽可能地删除作品中的败笔和废话。而这样一种大师的气度,恰恰是普通写作者所欠缺的。鲁迅认为,文章的丰满不在于文字的冗余、臃肿,而在于思想内涵的深刻和宽广。写文章要懂得割爱,即删掉一切不必要的文字,一切可有可无的字句,而这样做是源于对写作的深刻理解。鲁迅写文章为了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读者,一旦这个目的达到了,其他的都是其次。而对写作这种层次的理解背后是鲁迅几十年如一日勤奋耕耘的结果。鲁迅不但是一个广泛学习和吸收他人写作技巧和经验的学者,更是一个注重实践、著作等身的实践者。鲁迅的作品语言精练、沉实厚重,能在简约语言之间表达出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愤懑。鲁迅曾说,自己写完文章后先要搁置几天,然后再作修改,并且至少修改两遍以上,“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