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转型期鲁迅语言风格

合集下载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1.简洁直接:鲁迅的语言简练,直接表达思想,不喜欢冗长的修
辞和华丽的辞藻。

2.锐利批判:鲁迅的语言充满了批判精神,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
丑恶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评。

3.原汁原味: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地道的中国味道,融
入了大量的方言和俚语,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4.独特的幽默感:鲁迅的作品中常常穿插着一些幽默的插科打诨,
通过幽默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讽刺。

5.反叛精神:鲁迅的语言中透露出强烈的反叛精神,他对传统观
念和权威进行了挑战,呼吁人们独立思考和解放思想。

6.感人肺腑:鲁迅的语言往往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引起共鸣,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出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社会的关切。

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是由词汇、语法,修辞等要素组成。

作家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个性。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尽管创作时,他根据作品题材、内容、文体的不同,语言风格当然也有所不同。

但他的全部作品,总是存在着个人独特的个性化语言风格痕迹。

鲁迅的作品讲究语言艺术,讲究语言风格、语言的通俗性和音乐性。

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做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懂。

只有自己懂得或者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

”因此,他往往用明快的语言基调表达含蓄丰厚的意蕴,讽刺的语言体现了作者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感情,富有音乐的语言,使作品读起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小说《故乡》的结尾真是”言而有尽而意无穷”。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里所说的”路”,真谓是耐人寻味,寓意深长,含蓄的语言,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与人生的”呐喊”精神。

深刻地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真实面貌的《风波》,结尾也写得十分含蓄的。

鲁迅用“仍然不平”表现了九斤老太,剪裁经济地以“新近裹脚”,及“捧打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描述了六斤,深沉地告诉人们:不启发群众觉悟,不真正推倒封建势力,任何社会改革,即使是剪辫子这样的改革,亦非易事。

鲁迅认为,讽刺的性质是具有历史和艺术的”真实”。

在作品《忽然想到十一》中的第三节《一致对外》,鲁迅是以”甲”、”乙”的精炼的对话,揭穿了时代强盗的言论欺骗性:甲:”喂,乙先生!你怎么趁我忙乱的时候,又将我的东西拿走了?现在拿出来,还我罢!”乙:”我们要一致对外!这样危急的时候,你还只记得自己的东西么?亡国奴!”典型的方法,辛辣地抨击了那个时代冠冕堂皇的欺骗理论,的确是对社会虚伪世相的深刻讽刺。

在作品《立论》一文中,鲁迅借梦见自己在小学校的讲堂上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的小故事,讽刺旧社会那种“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击”,只能以圆滑的态度,含混的语言“立论”的歪风邪气。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倾向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的弊病。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语言简练、精炼,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四、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等手法,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特点,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

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

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立即引起巨大反响。

他随后发表的小说都结集于《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之中,均用白话写成。

除1912所著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及少量的文言论文(如《文化偏至论》)之外,鲁迅的全部文章全都采用了白话文,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其小说既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开端的标志,同时也是其成熟的标志,其杂文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鲁迅作品语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源于其进步的语言观和辛勤的语言实践。

当年,鲁迅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汉字拉丁化”,提倡以“白话代文言”,果断预告普通话的灿烂前景——“现在码头上,公共机关中,大学校里,确已有一种好像普通话模样的东西,大家说话,既非‘国语’,又非京话,各各带着乡音,乡调,却又不是方言,即使说得吃力,听得也吃力,然而总归说得出,听得懂。

如果加以整理,帮它发达,也是大众语中的一支,说不定将来还简直是主力。

”[1]与进步的语言文字观相应的,是鲁迅充满了先驱者探索意味的语言实践。

他率先用“蓝青官话”进行讲课、用白话写作,并制订“汉字拉丁化”的方案。

我们知道,作为新文学语体的白话,一是从古代、近代的白话文学承传而来,二是从生活中的日常言语汲取源泉,在将古代白话转化为现代白话、将日常言语提炼成文学语言的过程中,鲁迅做了有益的尝试。

以古白话的转换为例,鲁迅阅读书籍时十分注重文字的选择,他对画谱、地理等杂著、佛经等情有独钟,但对于这些史地杂著和佛经的阅读却不同于一般的读者,而只把它们当作文学性书籍来读,认为这些“以极壮阔之文澜,演极微妙之数理”的”富于文学性的经典”,“能令读者肉飞神动”,“即不信解教理者,亦靡不心醉于其词绩,故想象力不期而增进,诠写法不期而华新,其影响乃直接表见于一般文艺”[2]。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形象性,讽刺性,战斗性,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幽默,个性化,有民族特色,举重若轻,简洁凝练。

形象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

他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

讽刺性: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

战斗性:鲁迅的文章大多强调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对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

语言犀利:他的犀利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从他的小说和杂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思想深刻: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

幽默:鲁迅的幽默是一种骨子里带的幽默,很容易暴露出来。

而当他幽默的时候,往往带了很强烈的讽刺。

个性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有民族特色: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就是他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和深邃的修养,他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

他的小说保存了我国语言的固有优点,又从外国诸多文学名著中吸收了语法、语汇成分。

因此鲁迅先生小说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夺目光辉。

举重若轻: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简洁凝练:简洁凝练是鲁迅小说艺术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

该风格表现为:精炼传神的生活细节,只字也惊人的语言艺术和速笔绘就的背景勾勒。

探究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

探究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

探究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风格深受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演变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探究,分析其文学风格的演变。

一、早期作品: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鲁迅的早期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展现出了他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风格。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体制的不满和反抗。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展现出了鲁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独特观察力。

二、中期作品: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经历的积累,鲁迅的文学风格逐渐从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转向了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

在《呐喊》和《彷徨》等作品中,鲁迅以更为深沉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他不再只关注个体的命运,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考察社会结构和历史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他的文笔逐渐明晰起来,语言更加简练准确,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

三、晚期作品:深邃沉思的象征主义晚年的鲁迅在文学风格上进一步演变,转向了深邃沉思的象征主义。

《药》和《故事新编》等作品中,鲁迅将现实与象征紧密结合,通过对象征意象和隐喻的运用,抒发了自己对生死、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的文字更加含蓄而意味深长,透过象征与隐喻的表达,传递出深远的人生观和思想理念。

四、总结与展望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是与时代变迁和个人经历紧密相关的。

从早期的激情写实主义到中期的冷静现实主义,再到晚期的深思熟虑的象征主义,鲁迅的文学作品不断演进,展现出一个作家思想和艺术探索的过程。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体来说,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实、人性和命运等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深化理解。

他的作品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意味,又蕴含着对生命和人性的深邃思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风格演变是他艺术探索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鲁迅的文学作品总体上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

他以饱满真实的笔触刻画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个体的困境,直面社会问题、人性弱点和阶级矛盾。

他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2. 激烈批判意识:鲁迅以犀利而批判性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陈腐和残酷,批判了旧文化的虚伪和愚昧。

他厌恶虚伪的礼教、伪君子和伪民主,坚持表达真实的想法和观点,在作品中坚守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

3.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风格以平实、口语化为主,充满了对百姓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注重使用常见民间语言并融入地方方言,使作品具有亲近和易于理解的特点,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接受度。

4. 象征与寓言手法:鲁迅的作品中经常运用象征与寓言手法,通过对人物、动物和物象的塑造和运用,来深刻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特点。

他通过寓言的手法间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读者深思和反思。

总而言之,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艺术以批判现实、真实生动和亲民化为主要特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观点,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于世。

他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简练的叙述:鲁迅的作品通常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来叙述故事。

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不喜欢过分修饰或华丽的辞藻。

他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丑恶面。

2.生动的描写: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环境的生动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细微变化。

他以精准的笔触描绘人物的面容和动作,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知到故事中的人物。

3.严厉的批判:鲁迅的语言风格常常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他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评。

他敢于直面社会的黑暗面,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揭示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文字中透露出对封建道德观念和旧社会体制的不满。

4.夸张和夸大手法:鲁迅的作品中常常使用夸张和夸大的手法。

他通过夸张的描述和情节安排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冲击力。

夸张的手法常常用于揭示社会现象的荒谬和个体的痛苦。

这种手法使读者在一种夸张的氛围中更加感受到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荒诞。

5.幽默和讽刺:鲁迅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幽默和讽刺的元素。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幽默感来批判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他常常运用讽刺的笔调,让人在笑声中思考社会现象和人的局限性。

通过讽刺来达到改变和抨击社会现象的目的。

总而言之,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而深远,以其简练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严厉的批判、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讽刺而著称。

他以深入批判社会现象和深刻揭示人性问题为目标,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鲁迅,中国现代作家的骄傲和荣耀,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更是对现实问题的挖掘和揭露。

鲁迅的语言风格深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与传统文言文的墨守成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鲁迅的语言风格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色彩。

他善于运用一些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形式,描绘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使读者对其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

无论是《狂人日记》中被苦难压垮的狂人,还是《阿Q正传》中被社会压迫折磨的阿Q,鲁迅的描写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悲哀和社会不公。

他的语言直接、切中要害,他敢于直面问题,以在社会底层轻若胶柱鼓舞人心。

其次,鲁迅的语言风格具有犀利的批判性。

他对旧体制的批评溶入到了他的作品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残酷又真实的社会现实。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嘲笑和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如《集体建设家园》中,他以讽刺和夸张的描写方式,揭示了官场腐败、权力专制的世界,引人深省。

他的语言犀利而具体,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鞭挞和批判。

再者,鲁迅的语言风格以其独特的形象化和感染力而脱颖而出。

他擅长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药》中,他运用象征手法,将药物形象比作“圣洁”的化身,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他的语言犀利而具体,直击问题的核心,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总的来说,鲁迅的语言风格鲜明且独特,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色彩,犀利的批判性以及形象化和感染力。

他以高度的责任感,把文学作为改变社会的一种手段,通过他的笔触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风格和方向。

鲁迅的作品不仅仅是雄辩而尖锐的批判,也是对中国社会的深情告白,同时也让人们深思:现实似乎总是让我们保持警惕,保持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的批判精神。

鲁迅语言特色

鲁迅语言特色

鲁迅1.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3. 鲁迅的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

4. 鲁迅还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

由于不是虚假的杜撰,而是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故事里渗透着个人深切的体验,所以莫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

5. 鲁迅表达感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限于形象和譬喻。

他善于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以宣泄一种不可抑止的感情下面就鲁迅著名的杂文详细来说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高中语文教案:解读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

高中语文教案:解读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

高中语文教案:解读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解读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鲁迅的语言风格鲜明,朴实、凝练、生动,体现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读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揭示其中的魅力所在。

一、朴实而凝练的表达鲁迅的小说语言以其朴实而凝练的表达方式著称。

他擅长用短小精悍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细节,通过简单的文字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现实。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他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疯狂的主人公在一个疯狂的社会中的种种遭遇,使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苦涩。

鲁迅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以生动的形象描绘社会现实鲁迅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他善于以生动的形象描绘社会现实。

他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将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民阶层在封建社会中被剥削和压迫的悲惨境遇。

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表现手法,刻画出了一个典型的社会边缘人物,使得读者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对人性的深刻思考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上。

他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社会角色的矛盾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对一个跌入社会底层的酒馆端茶工的描写,探讨了社会地位对人性的影响,使人们思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共鸣。

四、突破传统表达方式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他突破了传统的表达方式,采用了大量的白话文,使得他的作品更贴近人民,更易于被普通百姓所理解。

他以朴实、直接的语言表达,打破了传统文人的华丽辞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他所揭示的社会真相。

鲁迅的语言风格不仅打破了文学界的束缚,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

鲁迅风名词解释

鲁迅风名词解释

鲁迅风名词解释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巨匠,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锋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鲁迅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鲁迅风这种文学风格,这种文学风格被称为“鲁迅风”。

鲁迅风是一种文学风格,指的是鲁迅在作品中所采用的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

鲁迅风的特点是犀利、直白、深刻、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个性化的表达。

鲁迅的作品经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个人的视角反映社会现实,对社会不公、人性弱点、封建制度等进行深刻批判。

鲁迅风的形成与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密切相关。

鲁迅主张以笔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面,批判封建制度,呼唤社会正义。

他的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鲁迅的作品结构严谨,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能够清晰地展现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

鲁迅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思想和实践。

在今天,鲁迅风仍然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被人们广泛传承和发扬。

论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论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论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鲁迅的作品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这是鲁迅先生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

理解鲁迅的作品,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通过其语言的艺术特色感悟历史、社会和人生。

一、使用假借字、转注字和异体字,同工异曲举例如下:①扁―匾: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前涂―前途:我才见她虑及母校的前涂。

(《记念刘和珍君》)③帖―贴:夹袄也帖住了背心。

(《药》)④毛厕―茅厕: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

(《拿来主义》)⑤叶―页:在第二叶上,写着“徐培根”三字。

(《为了忘却的记念》)⑥斩新―崭新:通红斩新。

(《狂人日记》)二、沿用古单音词,简洁明快如:①并―连同: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旋―不久:旋出校回寓。

(《“友邦惊诧”论》)③但―只: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祝福》)④易―改换:瓦棱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故乡》)上述几例都是沿用了古文言中的单音词,现在词义均已发生变化。

三、使用带有文言色彩的双音词,自然朴实如:①犹言―如同说:犹言我得了教员泄露出来的题目。

(《藤野先生》)②既然―已经: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

(《故乡》)③纯乎―纯粹、完全: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祝福》)④自失―忘了自己:然而又自失起来。

(《社戏》)以上两类词语多见于我国早期的白话文,在今天的语体文中已很少使用。

四、结合语境仿造新词,别致犀利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作者往往突破词语规范,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仿造一些现代汉语里并不存在的词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例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

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

”(《这个与那个》)句中的阔人指那些有权有势的大人物,仿此造出来的“狭人”则指“阔人”们的应声虫。

鲁迅不用“应声虫”而造出“狭人”一词,让它与“阔人”构成临时的反义关系,前后映衬,对比鲜明。

鲁迅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的运用研究

鲁迅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的运用研究

鲁迅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的运用研究
鲁迅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卓越的作家。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语
言则是表达思想的有力武器,努力为了这一点,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一是鲁迅的文学作品语言地道、质朴、简洁。

表现出一种民间风格,把文学文体拿下来放
回民间。

他把纯正的中文改造成一种简洁而优美的“文言”,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让许多普通大众能够接受他的作品。

二是鲁迅文学作品语言讲究诗意和写意。

“天涯共此时”、“望穿秋水”等散文和诗歌中常常
出现的诗句,赋予语言深刻的情意,使语言独具匠心,灵动自如,令人难以忘怀。

三是鲁迅的文学作品语言充满了挚爱、自嘲、含蓄、宋词间套、反问、引用等手法,使语
言語意更加丰富。

比如,鲁迅的反问语言,其含义表达的深刻情境,源于民间文化丰富的
智慧,灵活而有力,被当今读者视为警钟,劝觉人生辛苦。

此外他更珍惜一诺千金,尊重
他人,厚爱自己,以宋词结尾,使句式十分细腻婉转。

总之,鲁迅的文学作品语言特点尤为突出,地道、简洁而又极具诗意和写意,自嘲、含蓄、反问让文字更有中国特色,释放出独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艺术魅力。

鲁迅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富有表现力,为中国文学贡献了重要的时代创新。

他在小说、散文、诗歌和其他各种文学作品中表达出的强烈感染力,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杰出典范。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多样化。

他的语言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能够融合各种元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间情调和古典气质。

他以典型的“鲁迅式”营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将民俗文学、广义的文言文、普通话和经典语言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以简洁明快、抒情温婉、生动形象而著称,他通过精巧的结构,调动读者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穿透力。

他的叙述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写得十分深奥,有时写得随性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鲁迅善于运用反复和细节来表达语言,使文章更加有趣,他的语言有时可以极其贴近自然,如《呐喊》中“雨滴子弹般地打下来”,有时又可以极其优雅,如《故乡》中“余音缭绕未尽,情怀酣畅襟抱”。

此外,鲁迅还善于运用隐喻和比喻来表达语言,他的语言常常丰富而具有深度,《故乡》中有“高楼抹微霞”,《狂人日记》中有“围绕着林子的古道,落叶纷纷,满地芬芳”,这些描绘出的形象都很深刻,加深了文章的意境。

鲁迅的语言风格也表现出他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他的文字中,用简洁而深刻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呐喊》中有“弱者受苦,强者施暴,这就是俗世的真理”,《故乡》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鲁迅独特的思维方式。

总之,鲁迅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他的语言有着简洁明快、抒情温婉、生动形象的特点,他融合了多种元素,具有浓郁的民间情调和古典气质,运用反复和细节来表达语言,运用隐喻和比喻来增强文章的意境,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鲁迅的语言风格给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为中国文学贡献了重要的时代创新。

中国近代转型期鲁迅语言风格

中国近代转型期鲁迅语言风格

中国近代转型期鲁迅语言风格中国近代转型期,鲁迅先生作为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社会观察家,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评论文章,都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性的独特思考。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近代转型期鲁迅语言风格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中国近代转型期的鲁迅语言风格具有写实性。

鲁迅通过真实且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生存状况。

他常常选择使用通俗的语言,直接表达他的观点和情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共鸣。

他的语言风格直接而激烈,能够直抵人心,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其次,鲁迅的语言风格充满了独立思考和反抗意识。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病的反抗和探索。

他以尖锐的笔触去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的丑陋,用深邃的洞察力去剖析问题的根源。

他的语言充满了对于压迫和不公正现象的愤怒和抗议,通过揭露社会的弊病和矛盾,引导读者触动思考自身的立场和价值观。

另外,鲁迅的语言风格在表达上也具有独特的技巧。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讽刺手法,通过夸张的比喻和讽刺的语气,加强了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他的语言简练而生动,精确而富有图像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他的观点和主张。

鲁迅的语言技巧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也增加了他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此外,鲁迅的语言风格还体现了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

他在语言的运用上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情感与思想的融合。

他的语言既直接而激烈,又充满了诗意和文学性,使读者在感受力和思考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他用文字去刻画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使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艺术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得到审美的享受。

鲁迅的语言风格对于中国近代转型期乃至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共鸣和思考,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语言风格在清晰表达问题和引发思考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于后来的文学作品和社会观察方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是由词汇、语法,修辞等要素组成。

作家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个性。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尽管创作时,他根据作品题材、内容、文体的不同,语言风格当然也有所不同。

但他的全部作品,总是存在着个人独特的个性化语言风格痕迹。

鲁迅的作品讲究语言艺术,讲究语言风格、语言的通俗性和音乐性。

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做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懂。

只有自己懂得或者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

”因此,他往往用明快的语言基调表达含蓄丰厚的意蕴,讽刺的语言体现了作者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感情,富有音乐的语言,使作品读起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小说《故乡》的结尾真是”言而有尽而意无穷”。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里所说的”路”,真谓是耐人寻味,寓意深长,含蓄的语言,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与人生的”呐喊”精神。

深刻地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真实面貌的《风波》,结尾也写得十分含蓄的。

鲁迅用“仍然不平”表现了九斤老太,剪裁经济地以“新近裹脚”,及“捧打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描述了六斤,深沉地告诉人们:不启发群众觉悟,不真正推倒封建势力,任何社会改革,即使是剪辫子这样的改革,亦非易事。

鲁迅认为,讽刺的性质是具有历史和艺术的”真实”。

在作品《忽然想到十一》中的第三节《一致对外》,鲁迅是以”甲”、”乙”的精炼的对话,揭穿了时代强盗的言论欺骗性:甲:”喂,乙先生!你怎么趁我忙乱的时候,又将我的东西拿走了?现在拿出来,还我罢!”乙:”我们要一致对外!这样危急的时候,你还只记得自己的东西么?亡国奴!”典型的方法,辛辣地抨击了那个时代冠冕堂皇的欺骗理论,的确是对社会虚伪世相的深刻讽刺。

在作品《立论》一文中,鲁迅借梦见自己在小学校的讲堂上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的小故事,讽刺旧社会那种“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击”,只能以圆滑的态度,含混的语言“立论”的歪风邪气。

鲁迅小说人物语言特色

鲁迅小说人物语言特色

鲁迅小说人物语言特色鲁迅小说人物语言特色导语:鲁迅先生的小说以思想的深刻、格式的特别、语言的丰富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先河。

其小说的语言清新凝炼、真切朴实、深刻晓畅、“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成为文学语言的现代化的典范。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如孔乙己的迂腐潦倒、祥林嫂的困厄悲惨、闰土的艰辛麻木等等无不鲜活在人的脑海之中。

他们的一颦一笑、言谈举止无不贴合其性格特征与生活实际。

鲁迅之所以能塑造出如此个性化的人物,得力于他的一支神来之笔。

一、善于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是鲁迅小说刻画人物重要特点之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鲁迅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倡“画眼睛”的艺术,他深刻地指出:“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人物语言是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家在创作中,必须要根据不同人物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来。

鲁迅也是极善于通过人物个性语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

他的作品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是极富个性化的。

例如《社戏》是鲁迅比较另类的一篇小说。

“鲁迅先生的语言一如“豆麦与水草”的清香,随风迎面吹来,让人倍感清新与惬意。

”[1]而文中孩子们的对话也在不经意间给了我们很多惊喜,让我们领略了一代最伟大语言大师的风采。

《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己所说的话并不多,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

例如:“你怎么这样凭空说人清白……”“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里的茴字,怎样写的?”“……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

漫谈鲁迅作品语言特色

漫谈鲁迅作品语言特色

漫谈鲁迅作品语言特色摘要: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现代白话文学史的丰碑,语言风格上,他以割裂正常语序的叙述语言、表现的是超现实主义的荒诞色彩。

以及遣词造句的个性化特征、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展示的是对人性最深刻的批判,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鲁迅式”独创风格。

关键词:割裂;荒诞色彩;个性化;人性批判鲁迅之所以成为今日的鲁迅,除了他的思想性和革命性之外,还在中国的文学史上。

树起了一座现代白话文学史的丰碑。

我们常常把鲁迅作品特有的风格誉为“鲁迅式”。

那么“鲁迅式”风格在作品的总体语言上有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呢?一、割裂正常语序的叙述语言,体现的是超现实主义的荒诞色彩。

“鲁迅式”风格这不是一个对鲁迅小说总体语言风格的模糊定义,是鲁迅在语言风格上与众不同的独创性之体现。

《狂人日记》是白话小说的第一篇,却没有第一篇丝毫的生涩之感,从语言到结构都十分成熟老道。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正文前的序中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小说语言在叙述模式上具有以割裂和解构为特征的先锋小说语言模式,以及独创性的特征。

这种割裂和解构在第一篇白话小说中被运用得驾轻就熟。

小说以狂人思维和白话文体作为“呐喊”的突破和开端,小说前面的小序是文言,正文的日记是白话,在语言上构成鲜明的对立。

文言在当时的语境下是正常话语,白话则是反常话语,文言是作者的话,白话是狂人发疯的呓语,两者的对立展开了两种相反的话语现实。

小说的主体恰恰是反常话语对正常话语的颠覆。

鲁迅通过“狂人”的叙述,把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启蒙思想带了出来。

“狂人”与周遭的一切都是格格不入的,而且有随时被“吃”掉的危险,他生活的现实语境中是有着“吃人”的传统的,就是自己的亲人,母亲,还有自己都有着吃人的现实可能性。

吃人者中还有受侮辱受损害的群体,他们既是被吃者也是吃人者。

这不啻于一种莫大的悲哀。

鲁迅暗示的就是一种以狂人思想为代表的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为了不被统治的意识形态兼并,就必须和传统划清界限,甚至是变成一种极端对立的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近代转型期鲁迅的语言风格摘要社会的变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最终被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产生一大批烙有时代印记的作品。

语言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在社会转型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有着特定的语言风格。

本文重点研究鲁迅的文学语言,研究其在特定时代下的风格表现,这一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的民族心理文化,更能加深我们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社会转型文学语言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引言就个体而言,语言记载着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就群体而言,语言承载着民族的心理变化。

作为变革剧烈的近代中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家,鲁迅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其语言沉实稳重、张弛有度,通过描写社会最底层人的辛酸表达对社会的控诉。

鲁迅独特的语言,既是对传统表达的继承,又有个人的现代创新。

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的文学语言,阐述其在中国近代转型期语言的独特风格。

一矛盾性的表达心理在鲁迅的《呐喊》自序中,他全面剖析了自己的创作心态和创作历程,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纠结在心中的复杂矛盾。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目睹了日本不但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更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并把它们融合到自己的民族思想中,从而快速地完成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鲁迅意识到,思想上的转变和革新要比肉体上的治疗更加本质,更加重要。

一个肢体健全却没有思想的人是不可救药的,一个只有健全肉体却没有灵魂的民族同样是没有前途的。

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认为,社会的革新首先在于国民思想的革新,守着几千年愚腐的封建思想不放是无法进行新社会的创造的。

于是,他开始了对国民思想的改造历程,但这条路却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他历尽辛苦却终未付梓的杂志《新生》便是那个时期的一个缩影。

他开始反思自己所走的路,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他意识到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这种现实和希望的巨大反差沉重地打击了鲁迅的心灵,他开始变得沉默,而这一沉寂竟是十年。

直到新文化运动,与钱玄同一席谈话改变了鲁迅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中国文学史的进程,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鲁迅当时虽然仍看不到希望,但却坚信希望就在未来的某个地方,他又一次拿起笔,开始“呐喊”。

而正是这一段心灵的变故,决定了鲁迅这次“呐喊”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一方面,为了改造国民思想上的麻木、懈怠,他必须从心灵深处激发这些人自强不息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勇气,使他们拿起武器打破这个陈旧腐朽的旧社会,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但另一方面,鲁迅又很清楚,他们这一代能看到新社会的人会很少,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

鲁迅可以毫不犹豫地为了这一信念舍生忘死冲在最前面,却不忍心看着由于受了自己鼓舞而义无反顾冲向战场的年轻人注定只能充当历史先驱的残酷现实。

这些年轻人是进步的、积极的、伟大的,他们应该享受到新社会的自由和公平,而鲁迅在为他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的同时,也把他们的灵魂和自己的灵魂一同推进了无尽的黑暗。

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态,造就了鲁迅语言表达时的矛盾心情:既要直面黑暗,“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又必须自觉地“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不敢“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大约只要看得可以交卷就算完”。

“说”与“不说”,或曰“言”与“已于言”的矛盾,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主要心态。

由于亲身经历过革命失败的绝望和沉寂,所以鲁迅同情那些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真的猛士,并为之呐喊。

也许在鲁迅心里,这种呐喊不仅仅是对于猛士的鞭策,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和解脱。

钱理群认为,鲁迅有两种语言系统:为别人和为自己。

但无论哪种系统的表达,他都因无法摆脱对自己表达效用的怀疑而陷入“言”与“不言”相左的困境中。

更令人烦恼的是,这两种语言系统还常常互相交织、渗透、制约、融合,使鲁迅原本矛盾的表达心理更加混乱,因此选择适当的表达手法,就成为他语言建构中的首要任务。

二反语的写法鲁迅是很会骂人的,其作品中种种反语的手法表达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鞭笞,而这看似简单的写作手法却饱含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积淀。

由于具有出国经历,所以鲁迅更易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并在作品中积极借鉴。

比如他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

不过,相比果戈理的作品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笔锋更加犀利、内涵更加宽广,作品对封建礼教的痛斥和鞭笞表露无疑。

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在借鉴了果戈理反语技巧的同时,也融合了中国的小说传统——通过简明的语言和行为刻画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美国学者哈南在研究鲁迅的小说时,对鲁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最终出版了《鲁迅小说的技巧》。

书中对鲁迅小说中写作手法的运用进行了阐述,认为鲁迅作品在吸取前人的艺术手法时,看重的主要是俄国果戈理等作家的反语技巧,其次才是安德烈耶夫所代表的文学现代派。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同意哈南的观点,并给予例证。

他认为,《阿q正传》中反语的写法灵感来源于国外的众多优秀短篇小说,比如俄国的果戈理、波兰的显克微支,以及日本的森鸥外、夏目漱石等。

可以说,深受国外小说思想影响的鲁迅作品中的反语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鲁迅作品中的反语是用幽默的手法描写惨淡的人生,这正好与前文所分析鲁迅写作的矛盾心态相呼应,在“言”与“不言”或“尽言”与“少言”中徘徊的鲁迅,最后通过反语来解决内心的激烈冲突。

在鲁迅看来,作家叙述的手法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单单是交代故事背景、叙述故事发展,还应该借助语言手法的运用表达多样、深刻的思想。

正是这种基于对叙述手法的深刻思考,使得鲁迅的小说在讽刺当时社会上具有了更多的角度和更加多样性的表达方式。

鲁迅在吸收前人写作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了反语的使用空间,能够借助于字面意义的投射,表达更多的相关情绪,为自己的多角度思考提供了展开的余地,而不只限于表达相反的情感认识,这样的反语实际上已经超出了通常所说的“反语”范畴,称之为“反射的语言”或许更为恰当。

三“语有深意,造语曲折”的实践写作原则笔耕不辍的鲁迅在写作上的实践经验也十分丰富,而这些丰富的经验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鲁迅曾经对自己的写作进行总结,他认为写文章的一个重要秘诀是“删”,也就是敢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尽可能地删除作品中的败笔和废话。

而这样一种大师的气度,恰恰是普通写作者所欠缺的。

鲁迅认为,文章的丰满不在于文字的冗余、臃肿,而在于思想内涵的深刻和宽广。

写文章要懂得割爱,即删掉一切不必要的文字,一切可有可无的字句,而这样做是源于对写作的深刻理解。

鲁迅写文章为了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读者,一旦这个目的达到了,其他的都是其次。

而对写作这种层次的理解背后是鲁迅几十年如一日勤奋耕耘的结果。

鲁迅不但是一个广泛学习和吸收他人写作技巧和经验的学者,更是一个注重实践、著作等身的实践者。

鲁迅的作品语言精练、沉实厚重,能在简约语言之间表达出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愤懑。

鲁迅曾说,自己写完文章后先要搁置几天,然后再作修改,并且至少修改两遍以上,“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正是这种严谨的写作风格,使得鲁迅的语言犀利,内容丰富,发人深省,内劲实足。

除了语言的简洁之外,鲁迅在实际的写作中还力主“造句曲折”,这同样是为了营造语言的深意。

在一次给许广平的信中,鲁迅写道:“沪案以后,周刊便有一阵肃杀之风,肃杀本没有错,但若是写成诗,则会情随事迁,味如嚼蜡。

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作为一代文豪,鲁迅对语言的理解更加入木三分,他认为散文之类的文章在造语上还是应该曲折一些,否则若是写得过于直白,使读者一目了然,无可疑惑便容易引起反感。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谴责小说”:“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

”可见,一味直说容易流于浮浅冗漫,只有曲折含蓄的表达,才能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反而能够丰富和深化语意的表达。

鲁迅的写作一直在实践中追求“语有深意”与”造语曲折”的融合。

通常他在写一篇文章之前都会有一个很长的准备期,由于这个时间会很长,所以在会见朋友时鲁迅经常谈起自己所阅读的文章,写作框架。

甚至有时候鲁迅把自己“藏”起来,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不与任何人交流。

在这个准备过程中,鲁迅需要对所创作的作品队形多角度、多层面地剖析,正思、反思、旁敲侧击,从事物的表面到本质,从具体的故事情节到抽象的社会结论,从过去的历史到未来的发展……等到落实成文之后,笔端要么因汇集了他多重层面的复杂思考而显得深刻缜密,要么因反映了鲁迅对现实矛盾不同角度的观察过程而显得曲折幽深,使文章达到“猎微穷至精”的程度。

“语有深意”与“造语曲折”的实践追求,直接促成了鲁迅语言的含蓄与深刻,形成“内敛”与“外放”结合的语言风格。

四独特的语言结构上文阐述了鲁迅在实践写作上“语有深意”和“造语曲折”原则,下面将论述鲁迅为了实现这两个原则而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结构。

首先,鲁迅把整个语言结构看作一个整体的空间,即在鲁迅的作品中并不只是简单地注重实词的运用,而是对语言中的虚词、句型、语篇乃至意象的构成都进行全篇的整体谋局。

这样,文中的每个语言要素在结构上形成一个完美的交织和融合,不会出现结构上的缺陷。

这种语言结构是符合汉语表现特点的。

汉语不同于英语,在语法上更加地灵活,也没有固定的结构标志和逻辑框架,所以为了表达的缜密性,必须借助更多的结构手段,对词汇、句型进行通篇的考虑,才能使作品更具完整性。

鲁迅的语言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结构特征的整体性。

其次,鲁迅在对语言结构进行整体布局之后,具体的某个语言细节的处理则更加灵活,就好比盖楼一样,在楼房的整体结构确定好之后,在具体的一些装饰环节可以发挥得更加自由。

汉语语法本身灵活,所以在整体语言结构确定之后,鲁迅充分发挥这种灵活性,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鲁迅的语言结构正是凭借着宏观上的整体感和微观上的灵活性,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鲁迅的语言中,整体与部分、上层与下层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缜密有序的网,而这正是鲁迅出色的语言掌控能力的突出体现。

而这种近乎矛盾、分裂的写法同样呼应了鲁迅写作时矛盾的心态。

矛盾的语言结构往往容易产生新的语言意象,而这种新的语言意象则是属于读者的再创造。

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读同一篇鲁迅的文章却能有不同感悟的深层次原因,而这也恰恰是心态矛盾的鲁迅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结语本文从鲁迅写作的动机入手,分析了鲁迅写作时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矛盾心理所导致的鲁迅作品中的种种特点,比如语言中大量采用反语,在写作中坚持“语有深意、造语曲折”的实践原则,以及鲁迅作品特有的矛盾的语言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