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疑难病例讨论之面肌痉挛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

面肌痉挛是一种疾病,常常被称为“痉挛性斜视”,它是由于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收缩或痉挛引起的,并会导致面部畸形或扭曲,这种疾病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到普通的面部表情,导致表情僵硬或异常。

该病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是目前的研究显示,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面肌痉挛的重要因素之一,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异常,也可能会导致面肌痉挛,同时长期暴露在噪音、光线过强、荧光灯等外界环境刺激下,会对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起面肌痉挛,另外其也可能由生理因素、压力、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

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可能包括各种药物、物理疗法、针灸疗法等,以下是针对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

1、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1)病史询问和全面检查:病史询问是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包括面肌痉挛的持续时间、频率、病因等信息,这有助于医生明确病因以及针灸禁忌证等情况;全面检查可以检查面肌痉挛是否为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痉挛,如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病等,确保针灸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可以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禁忌症,避免因错误的治疗方法而引起意外事故。

(2)初步诊断和治疗计划:初步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明确面肌痉挛的病因和病情,确定针灸治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计划可以根据患者的面肌痉挛程度、体质和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穴位组合,确保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穴位的选择:选择适合的穴位是针灸治疗的重要步骤,根据针灸的理论,对于同一部位的病症,不同的穴位选择将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针灸师需要在穴位的选择方面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来选择最适合的穴位。

本文认为针刺治疗本病不宜局部取穴,以循经远端取穴为主。

具体如下:主穴:太阳、百会、内关、合谷、三阴交、太冲。

配穴:随证加减。

(4)针刺操作:使用消毒棉球和75%的酒精对针头进行消毒处理;刚开始在针头的头部留下一定的高度,然后保持正确的姿势,按照一定的角度向穴位针刺;刺入针后,根据针灸师的要求进行刺激处理,常用的刺激操作包括激动针头、轻轻上下晃动针头、统调针头;面部针刺一般选择1~2处穴位,每次针灸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验案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验案

•指尖医学!针刺治疗面肌痉挛验案汪文丽付玲【关键词】针刺疗法;面部肌肉;痉挛患者女,40岁。

主因左侧面部抽搐半年,加重 1周,2017年11月16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患者于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左 侧下眼睑颤动,间断发作,疲劳、紧张时加重,休息可 缓解,逐渐发展至左侧面颊部、嘴角时有抽动,未予 重视。

1周前,因熬夜后抽搐频繁,每日发作10~20 次,每次抽动5 ~10min,遂就诊于本院针灸科。

刻 诊:左侧面颊部、嘴角时有抽动,左侧面部紧滞麻木。

急躁易怒,食纳可,夜寐少,多梦,二便调。

体格检 查:双侧眼球运动正常,无视力障碍,无视野缺损,无 视盘异常,无复视,角膜反射灵敏,闭眼及对光反射 正常,左侧眼睑及面部阵发性不自主抽动,右侧未及 异常。

双侧面部浅感觉未及异常,肌肉运动正常,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共济运动均无异常,生理反射 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辅助检查:颅脑CT* -)。

中医诊断:面目闰,肝风内 动证。

治疗原则:调神通络、舒筋止痉。

西医诊断: 面肌痉挛。

针刺选穴:左侧风池、完骨、天柱、翳风、阳白、丝竹空、四白、颧髎、口禾髎、地仓、下关、太阳、头维、阿是穴,双侧合谷穴,承浆、神庭、印堂、百会、四神聪。

操作:选用华佗牌0.25 m m X40 mm针灸 针,风池穴向右侧眼角方向直刺1.0寸,完骨、天柱 及翳风穴均直刺8分,均于得气后施用捻转补法1min,即捻转幅度<90。

,频率120 ~ 160转/min;太阳 直刺1.0寸,头维穴沿皮向后平刺进针1.0寸,神庭穴 针尖朝前平刺5分,均施捻转泻法1min,即捻转幅度 >180。

,频率40 ~60次/min;印堂穴针尖朝鼻根部方 向斜刺3分,采用轻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为度;百D0I: 10. 3877/cma.j.issn.2095-3240. 2018.03. 007作者单位:300134天津市北辰区瑞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 医科1;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2通讯作者:付玲,Email: 1635829328@ 会、四神聪均向后斜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法1min;局 部腧穴毛刺,即直刺1 ~2分,不提插不捻转;双侧合 谷穴直刺1.0寸,行提插泻法1min,即得气后轻用 力将针快速插至深层,再重用力将针缓慢退至浅层。

《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一、引言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医针灸疗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头体针配穴法在面肌痉挛的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面肌痉挛患者XX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采用头体针配穴法进行治疗。

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取相应的头部穴位进行针刺;其次,结合体部的穴位进行配伍针刺。

治疗过程中,注意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痉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

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临床观察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头体针配穴法治疗,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痉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的患者比例较高。

治疗后,患者的面部肌肉逐渐恢复自然状态,不自主抽搐的现象得到缓解。

2. 治疗效果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总有效率为XX%,其中显效患者占XX%,有效患者占XX%。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但均能耐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四、讨论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表明,该方法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头体针配穴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面部肌肉的神经功能,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

此外,该方法还能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同时,注意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

方法将68例患者经中医辨证用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临床上用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总有效率为86.8%。

结论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具有较佳的疗效。

关键词:针灸疗法;电针;面肌痉挛;中药疗效面肌痉挛属祖国医学的“筋惕肉瞤”,“颜面抽搐”范畴,临床上主要以面部肌肉阵发性抽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顽固性疾病,治疗方法众多。

笔者以2010—2014多年来用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面肌痉挛68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7例,女5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9岁,平均44.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年;由紧张生气引起者17例,失眠引起者16例,遇风引起者12例,面瘫后遗症引起者11例,外伤史者5例,原因不明者7例;其中原发性面肌痉挛52例,继发性16例。

2 治疗方法2.1 针灸治疗2.1.1 取穴主穴:下关,颧髎,阳陵泉,合谷。

配穴:眼周抽搐者加攒竹,四白,瞳子髎;口角抽搐者加地仓,水沟,承浆;紧张生气者加太冲,三阴交;失眠者加神门,太溪;遇风者加外关,翳风;中气不足者加百会,针足三里,血海。

2.1.2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用碘伏消毒液棉签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用0.25mm×40mm的毫针针患侧,面部进针的深度宜浅,手法宜轻,四肢部经辨证取穴施补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接G6805-Ⅱ型治疗仪,用连续波,电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中药治疗2.2.1 治则补气养血,祛风通络,镇静止痉。

2.2.2 方药炙黄芪24g,柏子仁12g,当归10g,川芎6g,远志10g,石菖蒲9g,酸枣仁15g,半夏9g,胆南星6g,细辛3g,鸡血藤15g,甘草5g。

2.2.3 用法每日1剂,每次煎取200ml(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后评定疗效)。

针灸科疑难病例讨论之面肌痉挛

针灸科疑难病例讨论之面肌痉挛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科室:针灸科床号:38王凯住院医师: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

Singh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

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

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

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

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李咏梅住院医师:部分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

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

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

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处长可灰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

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

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

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

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

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轻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

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

胥梦霞住院医师:中医认为面肌痉挛多因风邪侵袭,或阳亢血亏,引动肝风而致,病在面部经络及肝,以实证居多。

辨证施治方法如下:1、风寒阻络,证见:面肌抽搐,伴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面肌痉挛是针灸临床上顽症之一,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不自主抽动。

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偶尔可见双侧,中医学称“筋惕肉潤”,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可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以眼周和口角抽搐为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可发生痉挛,令人焦急,夜不得寐,可因劳累、失眠、生气、精神紧张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

治疗颇为棘手,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我们采取巨刺、调神与隔姜灸结合治疗该症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4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均为原发性面肌痉挛,其中女26例,男14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66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3年;单纯眼肌痉挛者16例,半侧面肌痉挛者24例。

2 治疗方法取穴:健侧用巨刺法:痉挛起搏点的对侧对应点,健侧颧髎,地仓,太阳,捻转泻法;隔姜灸患侧阳白、下关、迎香、颊车、地仓,每穴3壮,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2~4穴;头穴上星、百会、四神聪;患侧风池,牵正,翳风,听会;双侧合谷、太冲。

面肌痉挛中后期多属虚风内动,配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捻转补法。

操作:根据虚实,进针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休息4天后,再行下一疗程,治疗1—5个疗程。

3 治疗效果3.1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随访半年无复发。

显效:面部牵拉抽动、麻木基本消失,在天气及情绪变化时偶有发作。

好转:面部牵拉抽动次数明显减少,痉挛持续时间缩短,相邻两次痉挛间隔时问延长。

无效: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40例患者中痊愈21例,显效5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2.5%。

其中1个疗程内痊愈8例,均为病程在3个月以内,单纯眼肌痉挛者。

4 典型病例宋某,女, 42岁, 2009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左侧颜面部肌肉抽搐2年余。

患者初起抽搐较轻, 仅眼肌痉挛,1年前因生活琐事焦虑生气,抽搐加剧, 上由太阳向眉头抽动,下由口角向腮部抽动,抽动呈阵发性,持续时间在2~5min,每日多次,入睡则平静,可见左额纹消失,眼裂变小,唇明显歪向左侧,伴心烦急躁失眠,脉沉弦细数,曾服中药效不佳。

06面肌痉挛-针灸治疗学

06面肌痉挛-针灸治疗学
面肌痉挛
卢老师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要 求
病例导入
患者,女,78岁,2005年10月8日就诊。
患者14年前因过度劳累出现右下眼睑处不自主跳动,并逐渐扩展到右侧 嘴角,跳动次数由每天2〜3次渐増加至每隔几秒钟1次。曾间断于中西 医眼科及西医神经科门诊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多方打听后遂到陈教 授门诊就诊。症见面色苍白,右下眼睑及嘴角频繁不自主跳动,爪甲不 荣,入睡困难,纳差,大便溏,日两次,小便调。检查见患者表情痛苦, 右下眼睑及嘴角频繁不自主跳动,局部感觉正常,睁眼时右眼裂比左眼 裂小约5毫米,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3.试解释方义。
【概述】
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 的疾病。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面风”“筋惕肉”等范畴,其发生常与外邪 侵入、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
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筋。 基本病机是外邪阻滞,壅遏筋脉或虚风内动。
方义
风胜则动,故近取翳风、攒竹、风池、风府息风止搐; 合谷为大肠之原穴,“面口合谷收”,太冲为肝之原穴,肝经从
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两穴相配,能柔肝缓急,舒筋通络。
操作
先刺太冲、合谷,重刺行泻法;余穴常规针刺。足三里可用温针 灸。
2.其他治疗
(1)皮内针
取局部阿是穴。将揪针埋入,胶布固定。3〜5日 后更换穴位,重新埋针。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面肌痉挛——证型: 气血不足
风寒外袭: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侵袭:见于发病初期,伴有咽痛,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阴虚风动:兼见心烦失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不足:兼见头晕目眩,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

面肌痉挛-针灸治疗学

面肌痉挛-针灸治疗学
2面0 2肌0 痉 挛
广西中医药大学
【概述】
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 搐为特点的疾病。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面风”“筋惕肉瞩” 等范畴,其发 生常与外邪侵入、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
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筋。 基本病机是外点】
主症 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为主要特点。初 起多为眼轮匝肌阵发性痉挛,逐渐扩散到同侧面部、 眼睑和口角,痉挛范围不超过面神经支配区。 少数 患者阵发性痉挛发作时,伴有面部轻微疼痛。 晚期 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瘫痪。
辨证分型
风寒外袭: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侵袭:见于发病初期,伴有咽痛,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阴虚风动:兼见心烦失眠,口干咽燥。 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不足:兼见头晕目眩,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
沉缓。
【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舒筋通络,息风止搐。取局部穴 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主穴 翳风 攒竹 风池 风府 合谷 太冲
2.其他治疗
• 皮内针 取局部阿是穴。将揿针埋人,胶布固定。3~5日后 更换穴位,重新埋针。
• 三棱针 取颧醪、太阳、颊车。点刺后行闪罐。 • 耳针 取神门、眼、面颊,肝、交感、皮质下。每次选3~4
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 穴位注射 选患侧翳风。 选用丹参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按语】
一.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可缓解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和程度。 二.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防止精神紧张及急躁。
2谢0 2谢0 聆 听
配穴 风寒外袭配外关; 风热侵袭配曲池; 阴虚风动配太溪、三阴交; 气血不足加足三里、血海。
方义
风胜则动,故近取翳风、攒竹、风池、风府 息风止搐;合谷为大肠之原穴,“面口合谷 收”,太冲为肝之原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 唇内,两穴相配,能柔肝缓急,舒筋通络。

聊一聊针灸怎样治疗面肌痉挛

聊一聊针灸怎样治疗面肌痉挛

聊一聊针灸怎样治疗面肌痉挛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紊乱性疾病,患者在面部出现肌肉不自主收缩和抽动的症状。

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传统中医疗法,近年来在面肌痉挛治疗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针灸怎样治疗面肌痉挛呢?一、面肌痉挛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1. 神经性因素:面肌痉挛可能与神经功能异常有关。

例如,面神经受损、面神经节或脑干功能异常等都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生。

2. 原发性因素:原发性面肌痉挛是指没有明确病因的痉挛。

虽然其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扮演了一定角色。

3. 症状性因素:某些病症或医学条件也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生。

例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和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均可能引起面肌痉挛症状。

4. 肌肉失衡:面部肌肉的不平衡或不协调收缩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生。

这可能与肌肉本身的异常活动、神经传导异常或局部组织损伤有关。

5. 神经调控异常:面肌痉挛可能与神经调节系统的紊乱有关。

这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到面部肌肉的正常活动。

二、面肌痉挛的典型症状1. 面部肌肉抽搐:最典型的症状是面部肌肉的不自主痉挛和抽搐,通常表现为眉间皱纹或眼睑抽动、眼睛痉挛、嘴巴扭曲或抽动、面颊收缩等。

这些抽搐可能是间歇性的、阵发性的或持续的。

2. 动作受限:由于面肌痉挛导致的肌肉紧张和抽动,患者可能在面部肌肉活动方面存在困难。

这可能影响到表情的自然展示,例如笑、流泪、闭合嘴巴等。

3. 瘙痒或刺痛感:有些患者在面部肌肉痉挛期间可能感到瘙痒或刺痛感。

这种不适可能是由于神经传导异常引起的。

4. 症状程度波动:面肌痉挛通常会出现波动性症状,即症状的严重程度会有时好时坏。

这可能与患者的精神状态、体力状况和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

三、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原理1. 经络理论: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复杂而连续不断地经络系统。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灸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平衡阴阳,促进身体健康。

运用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运用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土旦匡苎擅壶2Q Q§生§旦釜§鲞星!§塑鱼女i韭Q££bi n§丛£出£i坠£,△!gM§12Q Q!,№§,丛Q:!§运用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分析白连江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300.03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多为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开始为眼眶周围的眼轮匝肌间歇性不规则轻微抽搐,之后以较慢的速度逐渐扩展到口轮匝肌、口角提肌、颊肌等半侧面肌,引起闭眼、嚣齿、口角及颊部抽搐等一些习惯性动作。

本病病因不明,可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凼素而加重发作,睡眠后停止发作。

笔者运用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58例,现报告如F。

l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临床特点为阵发性,一侧性面肌抽掐而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脑电图检查显示正常Ⅲ。

痉挛程度强度分级采用C ohen、A Lbr et分级标准“:0级,无痉挛:l级,外部刺激至瞬目增多;2级,轻度。

无外部刺激时眼睑、面肌有略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中度痉挛明显,伴轻微功能障碍;4级,重度严霞痉挛或功能障碍,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1.2一般资料本组58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25例,女33例;年龄30~6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左侧3l例,右侧27例;原发性50例,继发于面瘫8例;分级:2级9例,3级30例,4级19例:中医辨证分型”。

:肝肾阴虚型29例,气虚血少型17例,痰热动风型12例。

1.3治疗方法主穴:阿足穴(面部痉挛之起始点)。

辨证配穴:①肝肾阴虚型取肾俞、肝俞、太溪、台谷、神门、太冲,用补法;②气虚血少型取脾俞、膈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神门、太冲,用补法;③痰热动风型取内关、合谷、神门、阴陵泉、丰隆,太冲,用泻法。

主穴每次必取,用毛刺法。

取30号0.5寸毫针,10枚左右,浅刺入阿足穴,采取密集排针法,或散刺,其间隔为O.5cm左右,应使针尖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恳吊而不下落,再针刺辨证配穴。

针灸治疗面瘫后面肌痉挛35例

针灸治疗面瘫后面肌痉挛35例
( 2 .5% ) 好转 4例 ( 1 .3%) 无效 1 ( .6% ) 占 87 , 占 14 , 例 占2 8 ,
总 有 效 率 9 .4% 。 71
最 短 3个 月 , 最长 2a 。所 有患 者发 病前 均有 面神 经炎 ( e ’ Bl s l 麻 痹) 病史 , 除了其他疾病所导致 的面肌痉挛 。 排
针尖 向上斜刺 0 2寸 ~ . , 阳直刺 0 3寸 一 . . 0 3寸 太 . 0 5寸 , 风池 直刺 0 8寸 ~ . 1寸 , 合谷 、 太冲直刺 0 5寸 一 . , 关 向上斜 . 0 8寸 外
者 面瘫 恢复后 留有面肌抽搐 , 在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更 明显 , 有的可呈持 续性 H 。中医学 认 为 , ] 本病 属 于 “ 惕 肉咽 ” “ 筋 、 痉 症” 范畴 。皆 由面瘫治 疗不 及时 或治疗 不 当所 引起 。《 证 治 类
刺 的同时 , 用艾条温和灸 患侧 阳 白、 仓 、 地 颧髂 、 足三 里 , 每穴灸
2 i。针灸 治疗 每天 1次 , 0m n 疗程 之间休 息 2d5次 为 1 程。 , 疗
治疗 2个疗程后 , 左侧 面肌 抽动 明显减 轻 , 4个疗 程后 , 侧面 左 肌抽动 消失 , 临床痊愈 。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
阵 发 性 、 规 律 的 抽 动 , 累 时加 重 , 眠 时 消 失 , 不 劳 睡 口服 卡 马 西 平
律的面肌抽动 , 限于一侧 , 侧受 累较少 ; 多 两 ③起 病从 眼轮 匝肌
的轻微 抽动开始 , 逐渐 向 口角 、 整个 面肌扩 展 , 重者 眼轮 匝肌 抽
动致睁眼 困难 , 每次抽动数秒 至数分钟 ; 精神 紧张 、 ④ 疲劳 和 自
主运动时加重 , 睡眠时消失 , 不伴有 疼痛 , 晚期 少数 患者可有 面

黄羡明针灸治疗面肌痉挛验案一则

黄羡明针灸治疗面肌痉挛验案一则

黄羡明针灸治疗面肌痉挛验案一则
MHL,男性,59岁,韩裔
初诊日期:01/05/2002
主诉:左侧面肌痉挛三年
病史摘要:患者三年前出现左侧面肌痉挛。

近年来左侧眼肌亦阵阵跳动。

曾由韩国某针灸师针药并治甚久,未能奏效。

由于每次针治取穴甚多,甚感疲劳而停治,经友人介绍前来求治。

刻下患者面颊肌阵阵抽搐,情绪激动时则左下眼睑亦跳动不停,甚则面颊肌肉作痛。

时而偏左头痛,夜寐易醒,腑行艰结。

体检:脉弦滑,苔薄不润,质偏红
诊断印象:阴血不足,肝风内动
治疗原则: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故用养血柔肝、熄风宁神法
针灸:选用左风池、下关、颧髎、瞳子髎、球后、颊车、翳风、听会、陷谷、列缺,右合谷。

用重插轻提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开始每日一次,情况好转后改为每周二次。

12次为一疗程,共针治1个半疗程(17次)告愈。

中药配合治疗:选用僵蚕、全蝎、蚕砂、乌梢蛇、玄参、生地、川芎、黄芩、阿胶、当归、鸡血藤、制首乌、山栀、茯神、珍珠母、龙胆草、决明子。

结束后服羚羊角粉,每晨一次3克,连服三周。

中医医案——面肌痉挛(二)

中医医案——面肌痉挛(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针药并用治疗面肌痉挛病案:杭某,男,58岁。

初诊:1990年7月30日。

主诉及病史:左侧面肌抽动八年余,并逐渐加重。

诊查:左侧面部阵发性痉挛抽动,发作频繁,以口角及眼角为甚,精神紧张及注意力集中时发作加剧。

大便干。

舌质红,苔薄,脉弦。

辨证:血虚风胜,筋脉失养。

治法:养血熄风,宁神镇痉。

针药同治,处方以四物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取穴:翳风听会耳和髎颧髎合谷刺法:合谷施以补法。

余穴均以1.5~2寸针沿皮向耳部方向透刺,施以泻法。

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处方:当归6g 生地黄15g 赤芍15g 川芎3g 丹皮10g 炒枣仁15g 茯神10g 知母10g 炙甘草5g 白附子3g 石决明20g(先下)钩藤15g 7剂二诊:1990年9月10日。

面部抽动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程度亦见减轻,尤以针刺后一段时间内为轻松。

惟因工作繁忙,不能1坚持按时针灸及服药。

三诊:1991年4月17日。

口角处抽动已止,眼角处抽动亦减轻,仅在紧张时发作。

嘱其继续治疗。

按语面肌痉挛是临床较难治疗的一种疾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顽固而易复发,临床不易治愈。

针灸对此病有一定疗效。

此例病人辨为血虚风胜、筋脉失养而为痉,治以养血熄风、宁神镇痉为法。

内服汤剂,处以四物汤养血和血,白附子为治面病专药;钩藤、石决明熄风;酸枣仁汤养心安神以止痉。

局部取穴,施以透刺法、强刺激,合谷施补法,可主治面部疾病,又为阳明经原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补之以调补气血。

治此病收效缓慢,病人又未能按时治疗,亦影响疗效。

目前虽未能治愈,但已明显好转,口角处抽动已止且未复发,仍不失为有效经验,供同道参考借鉴。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444-445,杨甲三医案。

杨甲三,又名汉鑫,1919年1月生。

江苏省武进县人。

教授。

13岁时受业于常州名医吴秉森先生门下,后又从师针灸大家承澹安先生,于1936年毕业于中国无锡针灸传习班,其后在武进悬壶济世,并受岳翁华庆云先生(常州名中医,尤擅内、妇科)亲传。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面肌痉挛(瞤动)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面肌痉挛(瞤动)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面肌痉挛(瞤动)面肌痉挛中医学称之为瞤动,是一种以面部肌肉阵发性痉挛或跳动为表现的顽固性疾病。

本病轻者仅限于眼睑周围痉挛、跳动,有时会牵拉至面部、口角等部位。

严重者患侧面颊耳角以至头皮等均有强烈牵拉感,可导致面部?斜,肌肉拘紧、萎缩。

西医学认为,本病仅为一个症状,产生的原因很多。

如面神经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后遗症,局限性癫痫发作、桥脑肿瘤、中毒以及疲劳性和心因性痉挛等原因。

【病因病机】本病多为七情所伤,阴血暗耗,经脉失养,阴阳之脉不能协调所致。

也常见于劳累日久、耗伤气血,气血不容面部,或口喎虽愈,但风寒之邪未尽,滞留脉中,引起筋脉收涩所致。

【临床表现】睑部、面部、口角肌肉不自主颤动。

症重者抽动、痉挛,面部肌肉僵紧,抽动时人中沟可歪向并侧,病侧眼裂小于健侧。

若久病可见面部肌肉萎缩,视物不清及面部怕冷,遇寒凉症状加重。

面部可有压痛。

气血亏虚,经脉失养者:面部肌肉跳动,失眠多梦,肢体面部麻木,劳累失眠后症状加重,抽动明显。

舌质淡,苔白,或有齿痕,脉沉细。

风寒未尽,客于阳明者:面部拘紧明显,抽动时呈痉挛状,遇寒加重。

有时呈面瘫后遗症状。

舌苔白,脉弦涩。

气郁不畅,失于疏泄者:面部肌肉瞤动以颤动为主,女性多见,忧郁气恼后症状加重,有时呈周期性发作,舌苔白,脉弦滑。

【治则】调理气血,化瘀除滞,疏通经络。

【取穴】角孙及面部阿是穴为主,酌情加用穴位如下。

气血两虚:中脘、足三里。

风寒未尽:风池。

气郁不畅:合谷、太冲。

【刺法】面部阿是穴均用细火针,其他腧穴依症施用补法或泻法。

【病案举例】例1 陈某,女,86岁。

主诉:左眼睑抽动20余年,左面部抽动2年。

病史:20年前,因意外精神刺激导致左眼睑时有抽动,未予治疗。

近2年来症状加重,扩大到左面颊肌肉抽动,严重发作时左眼几乎不能睁开,引颊移口,面部紧涩,有时整个面部不能自主。

精神紧张或遇寒冷后症状明显加重。

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便调,寝安。

望诊:面黄,左面颊不停抽动,频率时快时慢,幅度时大时小。

再谈谈董氏奇穴治疗面瘫及面肌痉挛

再谈谈董氏奇穴治疗面瘫及面肌痉挛

再谈谈董氏奇穴治疗面瘫及面肌痉挛再谈谈董氏奇穴治疗面瘫及面肌痉挛前几天发了一个我在网上找的关于董氏奇穴的文章,很高兴对一些朋友有帮助,有朋友问我在哪里学的董氏奇穴,其实我也就是在爱爱上看到,然后自己慢慢一点点的摸索,不过虽然只是摸到了董氏奇穴的冰山一角,也让我体会到了董氏奇穴的精妙与神奇,上次谈了一下治疗肩周炎,现在我想说说这几天我用董氏奇穴治疗的几面瘫与面肌痉挛:病例1:女,70岁,再发面瘫一天(40年前曾发过一次,经针灸治疗痊愈),左额纹消失,左眼睑下垂,不能皱眉,左鼻唇沟消失,鼓腮嘴角左侧漏气严重,经常规患侧取穴治疗一月,疗效不明显,仍有上述症状,于昨日取董氏奇穴侧三里,侧下三里,三泉,下三重,针刺上去后,立即鼓腮漏气情况消失,感觉左侧面部舒适一些,留针40分钟,为让病人心里安慰,取针后,又行患侧局部取穴加艾灸。

今日再次选用上述董氏奇穴,加灵骨和地仓透颊车,配合动气针发,让病人按摩左侧眉毛,留针40分钟,左侧额纹出现一些,左眼睑上抬很多,患者很满意,没有继续针刺患侧面部。

病例2:男,48岁,半年前面瘫,经针灸治疗痊愈,但两个月前,又感左眼皮跳动,不能自己控制,在我们科其他医生那里常规治疗两个月,没有缓解,患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天找我针灸治疗,仅针刺侧三里,侧下三里,下三重,眼皮跳动频率减少,虽然没有完全停止跳动,但病人信心大增,昨日继续针刺上述穴位加三泉,留针40分钟期间,眼睑没有再跳,今日反馈到今日基本没有跳动,感觉很好。

病例3:女,45岁,带状疱疹继发面瘫4个月,也是在我们科其他医生常规治疗,没有任何进展,反而开始伴患侧眼睑痉挛跳动,针刺侧三里,侧下三里,三泉,下三重一次,眼睑跳动停止。

体会:通过这几个病例,深切让我体会到董氏奇穴的神奇,对于侧三里,侧下三里,三泉,下三重几个穴位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还是很真切的,真的可以说是针刺即止,对于面瘫口角歪斜的情况,也有一定的缓解,不过严重的患者,还需要多次的治疗,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观察具体的情况,希望我的一点小经验可以给大家一些帮助,也请各位老师爱友给我一些指正,让我得到进一步提高,谢谢大家!*我在临床上是使用左侧下三重,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三泉。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摘要:在治疗面肌痉挛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保守的针灸治疗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也没有不良反应的出现,因为面肌痉挛产生的病因不同,所以在现代治疗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治疗思路。

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辩证以及辨经相互结合的方式,找出病因是外感风寒引起的还是风邪内动引起的,并且对病情出现的位置进行辨别,是存在于筋还是出现在经,在此基础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另外为了能够达到安神的效果,在安神穴位也进行了针灸,这样就能达到安神与安形相结合的效果,整个过程中体现出了针灸治神的思想。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疗法;治疗思路产生面肌痉挛的表现是在面部肌肉的一侧或者是双侧出现抽搐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情绪激动的情形下尤其严重,并且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抽搐,具有阵发性的特点,在严重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睁眼困难的现象,并且口角呈现出歪斜的特征,在耳内有杂音的出现,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这是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并且治愈率较低,当前主要采用的是保守的治疗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面肌痉挛的认识不同,在治疗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所以应该采用辩证与辩经相互结合的方式对病因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面肌痉挛得到有效的治疗。

1、注重辨证,明确病因面肌痉挛产生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因为外感风寒引起的,造成筋脉受阻。

另外一种是因为肝脏失调,所以造成风邪内动。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受到风寒的影响是造成面肌痉挛产生的最主要病因,很多古代文献中虽然并没有提出面肌痉挛这一病名,但是根据描述与面肌痉挛所表现的症状别无二致,证明风寒邪气与面肌痉挛的产生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在现代针灸的过程中,通过对临床病症的观察,可以发现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反推风寒,以温针灸的治疗方式为例,分别在颧髎以及下关等穴位上进行温针灸,对于眼角抽动比较严重的患者配合攒竹与风池两个穴位,对于口角抽动的患者配合地仓以及颊车还有后溪透合谷几个穴位,在另外一组临床患者中,则不采用针灸的方式,将这两组患者的情况加以对照,结果显示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好转,有效率可以达到87%。

面肌痉挛护理病例讨论记录

面肌痉挛护理病例讨论记录

面肌痉挛护理病例讨论记录今天咱们聊一聊面肌痉挛这个事儿,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反正说到这个病,估计不少人都愣住了,甚至有些人可能都没太听说过它。

你要是从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其实挺简单的,就是脸部的肌肉不听使唤,时不时抽搐一下,简直比电击还要突然。

不过要是你正好碰上这个病,可能就会发现它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轻松。

真是让人头大啊!面肌痉挛常常表现为一边脸的眼皮或者嘴角时不时跳动。

刚开始的症状很轻,可能只是眼睛偶尔不受控制地眨一下,或者嘴角自己会动一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会越来越明显,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发生,让你非常尴尬。

就像我一个朋友,他就得了这个病。

一开始他还没太在意,觉得自己可能是眼睛累了,或者精神状态不好,休息一下就好了。

结果,过了好几天,还是没见好。

然后他就开始有点不耐烦,想着是不是自己眼睛有问题,去医院一检查,才知道原来是面肌痉挛。

哎呀,真是让人没想到啊!医生给他解释了一番,原来这个病是因为面部神经受压,或者因为某些不明原因导致神经信号错乱,从而让面部肌肉不自觉地抽动起来。

听着就觉得有点吓人,不是吗?很多得了面肌痉挛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得上的。

也许是因为压力太大,或者生活习惯不太好,反正各种原因都有可能。

但是不管怎么说,得了面肌痉挛,患者的日常生活就会变得有点儿麻烦。

你想啊,平时吃个饭,聊个天,或者喝水啥的,脸上的不受控制的抽搐总让你觉得自己是个怪物。

甚至有时候在公众场合,别人看到你脸上不明觉厉的抽动,肯定会觉得你是“怪人”或者“神经病”。

这种自我意识的压力,真的让人受不了。

不过别急,虽然面肌痉挛听着像个麻烦事,但也不是不能治。

其实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甚至一些比较极端的方法,比如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一般是通过抗痉挛药来缓解症状,但有时候药物效果不好,或者副作用大,大家可能会觉得更麻烦。

然后就是物理治疗了,通过一些电疗或者针灸等方式,帮助放松面部肌肉,减轻抽搐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凯住院医师: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刘照玺副主任医师: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按Cohen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分为五级: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少数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胥梦霞住院医师: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SF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胥梦霞住院医师:中医认为面肌痉挛多因风邪侵袭,或阳亢血亏,引动肝风而致,病在面部经络及肝,以实证居多。辨证施治方法如下:1、风寒阻络,证见:面肌抽搐,伴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治法:疏风通络,活血止痉。方药:大秦艽汤合牵正散。 2、风阳上扰,证见:面肌抽搐,紧张或情绪波动可使症状加重,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治法:平肝熄风,通络止痉。方药:羚羊钩藤汤。3、血虚风动证见:面肌抽搐,面色无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甲色淡,舌淡苔薄。治法:养血育阴,熄风止痉。方药:阿胶鸡子黄汤。
经科室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目前中医诊断为:面风(风阳上扰);西医诊断:面肌痉挛。治疗方案予针刺穴位,维生素B12针穴位注射,内服中药,并口服卡马西平片等对症治疗。
记录者签名:科主任签名:记录日期:2013年01月09日16时
王鹏主任医师: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现代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报道,至迟不晚于60年代中期。在1965年有人试用皮内针法获效。70年代,又作了进一步探索,如采用深刺久留针法,只针健侧不针患侧的缪刺法等,我们使用穴位注射于抽搐最明显之处,亦有一定效果。但总的来说实践还是较少,且以内部报道文章居多。80年代以来,面肌痉挛的治疗始得到针灸界较广泛的重视,不仅仅是观察例数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刺灸法的多方面探索,从而出现了一些比较独特的刺法,如丛刺法,刺激面神经干法,浅刺皮部法及行气法等等。当应用传统的刺灸法难以取效时,选用上述刺法往往能奏效。
石灵璇住院医师: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 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次之。已知SCA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最为恒定,而PICA和AICA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 HFS。以往认为:HFS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两者或多者对面神经形成联合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HFS手术的预后。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科室:针灸科床号:38
时间:2013年01月09日地点:针灸科医师办公室
参加人员:王鹏主任医师、刘照玺副主任医师、胥梦霞住院医师、石灵璇住院医师、李咏梅住院医师、王凯住院医师、叶振忠住院医师及全体实习医师病例报告人:叶振忠住院医师主持人:王鹏主任医师
讨论内容:关于“黄九生”的病情初步诊断及治疗方案。
李咏梅住院医师:部分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
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处长可灰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轻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
叶振忠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者黄九生,男,68岁,患者于2013年01月03日因“右侧眼睑及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动1+年”入院。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眼睑及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动,每日约10+次,每次持续1-3分钟,尤以情绪激动时跳动明显。查体:右侧眼睑及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动,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辅查:头颅CT示:轻度脑萎缩征象。目前初步诊断:中医:面风。西医:面肌痉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