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概论6(纳米材料)_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效应使纳米体系的光、电、热、磁等物理性质与常规材料 不同,从而出现许多新奇特性。例如:铜是电的良导体,而纳 米铜则是电的绝缘体;硅是半导体,而纳米硅则是良导体;陶 瓷易碎,而纳米陶瓷既刚又韧,可以用来制作发动机零件;而 纳米纤维既不沾水又不沾油。
3. 纳米材料
近现代,约1861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胶体 (直径1~100nm粒子构成的系统),并对此展开了研究, 并建立了化学学科的一个新分支:胶体化学。但是当时的 化学家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尺度范围是人们认识世 界的一个新的层次,而只是从化学角度作为宏观体系的中 间环节进行研究,历史就此错过。
1962年,久保(Kubo)及其合作者针对金属超微粒子的研究, 提出了著名的久保理论(超微颗粒的量子限域理论),从而推 动实验物理学家向纳米尺度的微粒进行探索;
1970年,美国IBM实验室的江崎和朱兆祥首先提出了半导体 超晶格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科学家们对一些纳米颗粒的结 构、形态和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1984年,德国萨尔大 学的Gleiter首次采用惰性气体凝聚法制备了具有清洁表面的纳 米粒子,并提出了纳米材料界面结构模型;1985年,Kroto等 人采用激光加热石墨蒸发并在甲苯中形成碳的团簇,质谱分析 发现了C60 和C70新谱线。 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了第一届纳米科学技术会议, 正式把纳米材料科学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公布于世。 从此,纳米材料科学作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学科诞生。纳米科 技进入快速发展期。
用STM描绘样品表面三维的原子结构:
硅表面硅原子 STM图象
高序石墨原子 STM图象
1990年,纳米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美国IBM公司阿尔马登 研究中心(Almaden Research Center)的科学家展示了一 项令世人瞠目结舌的成果,他们使用STM把35个氙原子移动 到各自的位置,在镍金属表面 组成了“IBM”三个字母,这三 个字母加起来不到3纳米长,成为世界上最小的IBM商标。
的相互作用,把硅晶体表面的原子拨出,从而在表面上源自文库成“中国”的图 形。)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利用STM在石墨表面上通过 搬迁碳原子绘制出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
4.1.3 纳米材料与纳米科技的概念
1. 纳米(nm)
长度计量单位,一米的十亿分之一(10-9米) 。人的一根头 发丝的直径的万分之一(人头发直径约为80~100微米 )。 形象地讲,一纳米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 放在地球上一般。纳米小得可爱,却威力无比,它可以对 材料性质产生影响,并发生变化,使材料呈现出极强的活 跃性。科学家们说,纳米这个“小东西”将给人类生活带 来的震憾,会比被视为迄今为止影响现代生活方式最为重 要的计算机技术更深刻、更广泛、更持久。
STM头部
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 可优于0.01纳米,能直接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原子结构,把人们带到 了微观世界。它主要用来描绘表面三维的原子结构图,在纳米尺度 上研究物质的特性,还可以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如直接操纵原 子或分子,完成对表面的剥蚀、修饰以及直接书写等。
4.1.1 纳米科技的发展史
最早提出纳米尺度上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是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理 查德·费曼(Richard P Feynman)——纳米 科技之父 。
1959年费曼在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著名的演讲中提出 “如果有一 天能按人的意志安排一个个原子和分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奇迹 呢?”并预言,说人类可以用新型的微型化仪器制造出更小的机 器,最后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从单个分子甚至单个原子开始 组装,制造出最小的人工机器来。可以说这些是关于纳米技术的 最早的梦想。
1991年IBM公司的“拼字”科 研小组利用STM把一氧化碳分 子竖立在铂表面上、分子间距 约0.5纳米的“分子人”,这 个“分子人”从头到脚只有5 纳米,堪称世界上最小的人形 图案 。
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用STM操纵硅原子写 出“中国”两个字,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 有一席之地。(在室温下,用STM的针尖,并通过针尖与硅样品之间
4.1 纳米科技概述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并崛起的新 科技,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
人们无意识的制备纳米材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 中国古代利用燃烧蜡烛来收集炭黑作为墨的原料以及用作 着色的染料,这是最早的纳米材料;中国古代铜镜表面的 防锈层经检验,证实为纳米氧化锡颗粒构成的薄膜,但当 时人们并不知道这是由纳米尺度的颗粒构成。
千米 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103
1
10-2
10-3
10-6
10-9
纳米结构: 通常是指尺寸在100nm以下的微小结构。
2. 如何区分纳米和伪纳米?
目前市场上炒作的“纳米”主要指纳米材料。
衡量纳米材料的两把尺子:
① 颗粒粒径是否介于1个纳米到100个纳米之间的,均匀 度怎么样; ② 是否具有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特异性能,如比表面效应、 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
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它是用一个极细 的探针(针尖头部为单个原子)去接近样品表面,当针尖和样品表 面靠得很近(小于1纳米)时,针尖头部的原子和样品表面原子的 电子云发生重叠。此时若在针尖和样品之间加上一个偏压,电子便 会穿过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势垒而形成纳安级(10-9 A)的隧道电流; 隧道电流对距离非常敏感,保持针尖与样品表面间距的恒定,控制 压电陶瓷使探针沿表面进行精确的三维(x,y,z)移动扫描时,由于 样品表面高低不平而使针尖与样品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而距离的 变化引起了隧道电流的变化;控制和记录隧道电流的变化,并把信 号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高分辨率的三维形貌 图像。
3. 纳米材料
近现代,约1861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胶体 (直径1~100nm粒子构成的系统),并对此展开了研究, 并建立了化学学科的一个新分支:胶体化学。但是当时的 化学家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尺度范围是人们认识世 界的一个新的层次,而只是从化学角度作为宏观体系的中 间环节进行研究,历史就此错过。
1962年,久保(Kubo)及其合作者针对金属超微粒子的研究, 提出了著名的久保理论(超微颗粒的量子限域理论),从而推 动实验物理学家向纳米尺度的微粒进行探索;
1970年,美国IBM实验室的江崎和朱兆祥首先提出了半导体 超晶格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科学家们对一些纳米颗粒的结 构、形态和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1984年,德国萨尔大 学的Gleiter首次采用惰性气体凝聚法制备了具有清洁表面的纳 米粒子,并提出了纳米材料界面结构模型;1985年,Kroto等 人采用激光加热石墨蒸发并在甲苯中形成碳的团簇,质谱分析 发现了C60 和C70新谱线。 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了第一届纳米科学技术会议, 正式把纳米材料科学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公布于世。 从此,纳米材料科学作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学科诞生。纳米科 技进入快速发展期。
用STM描绘样品表面三维的原子结构:
硅表面硅原子 STM图象
高序石墨原子 STM图象
1990年,纳米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美国IBM公司阿尔马登 研究中心(Almaden Research Center)的科学家展示了一 项令世人瞠目结舌的成果,他们使用STM把35个氙原子移动 到各自的位置,在镍金属表面 组成了“IBM”三个字母,这三 个字母加起来不到3纳米长,成为世界上最小的IBM商标。
的相互作用,把硅晶体表面的原子拨出,从而在表面上源自文库成“中国”的图 形。)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利用STM在石墨表面上通过 搬迁碳原子绘制出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
4.1.3 纳米材料与纳米科技的概念
1. 纳米(nm)
长度计量单位,一米的十亿分之一(10-9米) 。人的一根头 发丝的直径的万分之一(人头发直径约为80~100微米 )。 形象地讲,一纳米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 放在地球上一般。纳米小得可爱,却威力无比,它可以对 材料性质产生影响,并发生变化,使材料呈现出极强的活 跃性。科学家们说,纳米这个“小东西”将给人类生活带 来的震憾,会比被视为迄今为止影响现代生活方式最为重 要的计算机技术更深刻、更广泛、更持久。
STM头部
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 可优于0.01纳米,能直接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原子结构,把人们带到 了微观世界。它主要用来描绘表面三维的原子结构图,在纳米尺度 上研究物质的特性,还可以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如直接操纵原 子或分子,完成对表面的剥蚀、修饰以及直接书写等。
4.1.1 纳米科技的发展史
最早提出纳米尺度上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是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理 查德·费曼(Richard P Feynman)——纳米 科技之父 。
1959年费曼在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著名的演讲中提出 “如果有一 天能按人的意志安排一个个原子和分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奇迹 呢?”并预言,说人类可以用新型的微型化仪器制造出更小的机 器,最后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从单个分子甚至单个原子开始 组装,制造出最小的人工机器来。可以说这些是关于纳米技术的 最早的梦想。
1991年IBM公司的“拼字”科 研小组利用STM把一氧化碳分 子竖立在铂表面上、分子间距 约0.5纳米的“分子人”,这 个“分子人”从头到脚只有5 纳米,堪称世界上最小的人形 图案 。
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用STM操纵硅原子写 出“中国”两个字,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 有一席之地。(在室温下,用STM的针尖,并通过针尖与硅样品之间
4.1 纳米科技概述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并崛起的新 科技,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
人们无意识的制备纳米材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 中国古代利用燃烧蜡烛来收集炭黑作为墨的原料以及用作 着色的染料,这是最早的纳米材料;中国古代铜镜表面的 防锈层经检验,证实为纳米氧化锡颗粒构成的薄膜,但当 时人们并不知道这是由纳米尺度的颗粒构成。
千米 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103
1
10-2
10-3
10-6
10-9
纳米结构: 通常是指尺寸在100nm以下的微小结构。
2. 如何区分纳米和伪纳米?
目前市场上炒作的“纳米”主要指纳米材料。
衡量纳米材料的两把尺子:
① 颗粒粒径是否介于1个纳米到100个纳米之间的,均匀 度怎么样; ② 是否具有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特异性能,如比表面效应、 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
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它是用一个极细 的探针(针尖头部为单个原子)去接近样品表面,当针尖和样品表 面靠得很近(小于1纳米)时,针尖头部的原子和样品表面原子的 电子云发生重叠。此时若在针尖和样品之间加上一个偏压,电子便 会穿过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势垒而形成纳安级(10-9 A)的隧道电流; 隧道电流对距离非常敏感,保持针尖与样品表面间距的恒定,控制 压电陶瓷使探针沿表面进行精确的三维(x,y,z)移动扫描时,由于 样品表面高低不平而使针尖与样品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而距离的 变化引起了隧道电流的变化;控制和记录隧道电流的变化,并把信 号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高分辨率的三维形貌 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