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创新型试题题型解读DOC
2020年名校联盟浙江省新高考化学选考创新卷及答案解析(5套)
(1)图中 C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
(2)D 的电子式为
▲
, X 的化学式为
▲
(3)E→F 的化学方程式为
▲
。
II.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的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
已知:加热后得到硫酸钠和另一种中学常见物质,加热前后,固体的
质量没有变化。取加热后的固体溶于水,滴加盐酸,出现淡黄色沉淀。
(1)写出生成淡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
。
(3)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但异丁烷的沸点(-11.7℃)低于正丁烷(-0.5℃),主要原因
是
▲
27.(4 分)与乙氨酸互为同系物的氨基酸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最大值为
▲
,
写出简单的计算过程。
28.(10 分)I.我国科学家在金刚石压腔实验中创造出了前所未见的化合物 X,在超过 113 GPa 的 压力下能够保持稳定。X 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分解为 A(气体单质)和 B,A 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约 为 0.18 g·L−1;B 是短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Y 为含有 C 元素的气态氧化物,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E 为常见无机物,Y 与 E 以 1∶1 发生化合反应生成 F,F 仅含三种元素,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 剂之一。根据如下转化,回答下列问题:
19.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为:Al3++3HCO3-=Al(OH)3↓+3CO2↑。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A.Al3+水解显酸性,HCO3-水解显碱性,两者水解相互促进 B.CO32-的碱性比 HCO3-强,用 Na2CO3 代替 NaHCO3 效果更佳 C.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D.该反应能进行完全
20.设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量 Zn 与一定量的浓硫酸反应产生 22.4L(标况下测定)气体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 B.15.6g 的 Na2S 和 Na2O2 固体混合物中,阴离子数为 0.2NA C.0.1 mol·L−1 的 CH3COONa 溶液中含有的 CH3COO−数目为 0.1NA D.12g 金刚石中含有的碳碳单键数约为 4NA
2023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试卷分析)
2023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试卷分析)2023年高考化学全国卷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试题命制遵循高中课程标准,加强教考衔接,引导依标教学;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突出关键能力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一、弘扬学科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试题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选取文物、中药等作为素材,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课标卷第7题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国文物,考查文物及其修复材料中成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科学文化。
全国甲卷第8题以中药藿香蓟的有效成分为素材,展现了我国中医药的神奇魅力和作用。
2.展现我国科研成果,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试题选取我国科学家的创新科研成果,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考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
新课标卷第9题以我国在多孔配位聚合物晶体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为载体,第10题以我国化学工作者研发的Zn-V2O5电池为素材,第12题以新颖前沿的生物酶催化反应为背景,展现了我国化学工作者在物质结构领域、催化机理、新型电池开发利用领域的创新成果,弘扬了爱国主义情怀。
3.精选试题情境素材,体现学科社会功能试题立足学科特点,结合学科与社会热点,围绕环境、材料等领域的成果,考查应用于其中的化学原理,充分体现出化学学科推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凸显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CO2引起的温室效应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将CO2高效转化为多碳产物已经成为非常活跃的化学研究领域。
全国甲卷第12题切合当前热点,以近年科学工作者开发的新型电池为背景,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还原CO2并提高多碳产物的生成率,考查基础电化学原理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
2021创新卷高考化学选择题真题解析
2021创新卷高考化学选择题真题解析2021年高考是一次创新卷高考,化学选择题是其中的一部分。
下面将对2021年高考化学选择题真题进行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正文)第一题:xxx解析:在这一题中,要求我们根据给定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某一物质的摩尔质量。
我们首先需要根据元素的原子量计算每个元素在分子中的贡献,然后将各元素的质量相加得到物质的摩尔质量。
对于此题而言,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1. 找到化学方程式中的该物质,确定其分子式和元素组成。
2. 查找元素的原子量表,得到每个元素的原子量。
3. 根据元素的原子量和其在分子中的个数,计算出每个元素在分子中的质量。
4. 将各元素的质量相加,得到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为xxx g/mol。
第二题:xxx解析:在这一题中,要求我们根据给定的反应条件和化学方程式,确定产物的种类和计算反应的理论产量。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反应的摩尔比,这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得到。
然后,我们根据反应物的质量和反应的摩尔比,计算出反应物消耗和产生产物的摩尔数。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摩尔数和产物的摩尔质量,计算出反应的理论产量。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出反应的理论产量为xxx mol。
第三题:xxx解析:这一题要求我们根据离子反应式和溶液浓度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离子反应式确定各离子的系数。
然后,根据溶液浓度和离子的系数,计算出各离子的浓度。
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离子的浓度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这可以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比得到。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出反应的平衡常数为xxx。
第四题:xxx解析:在这一题中,要求我们根据物质的表征方法和给定的数据,判断物质的性质。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给定的数据确定物质的表征方法。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表征方法、化学式和相关性质的定义,判断物质的性质。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出物质的性质为xxx。
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合集五篇]
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合集五篇]第一篇: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在高中化学中,计算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
这类题目考查的形式既有直接的简单化学计算和间接的应用化学原理推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一化学计算中的4种常用方法01.假设法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极端假设法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
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
(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
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
(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
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
(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
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2.状态假设法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
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
3.过程假设法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或等效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的方法。
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
4.变向假设法变向假设法指在解题时根据需要改变研究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进而迁移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02.关系式法在多步反应中,关系式法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
正确书写关系式是用关系式法解化学计算题的前提。
1.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关系式特点:在多步反应中,上一步反应的产物即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
2.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叠加找关系适用于多步连续反应或循环反应。
方法:将其中几个有关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适当变形(改变化学计量数),然后相加,消去中间产物,即得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高考化学创新型试题题型解读.(DOC)
高考化学创新型试题题型解读江西新余市第五中学江中根来源:2009 年上半年《试题与研究》近年来高考在强调夯实基础、抓主干和核心知识的基础上,试题的命制越来越凸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并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来强化对能力的考查,因而创新型、开放型试题逐渐成为最受青睐的题型。
创新型试题是指不能单纯地通过简单仿效或机械套用或机械记忆去解答的问题,其考查的知识点仍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但问题解答的方法却灵活多样,富有技巧性,提高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现对近年来高考化学创新型试题常见题型进行归类分析,以寻找命题规律,探究解题技巧。
一、改编、重组、整合教材内容,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这类试题往往以教材实验、重要文字描述及课后习题为素材,对其进行改编、重组、整合或延伸,所以陌生度不大,故学生在解答时感到简单,但因问题设计的角度、深度或说法发生变化,又易导致答题错误。
【例1】(2007年上海卷)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取胆矾。
其设计的实验过程为:(1)杂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将瓷坩埚置于上(用以下所给仪器的编号填入,下同),取用坩埚应使用,灼烧后的坩埚应放在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实验所用仪器:a.蒸发皿 b.石棉网 c.泥三角 d.表面皿e.坩埚钳f.试管夹(2)杂铜经灼烧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铜及少量铜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胆矾。
灼烧后含有少量铜的可能原因是。
a. 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b. 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c. 氧化铜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生成铜d. 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3)通过途径Ⅱ实现用粗制氧化铜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酸溶、加热通氧气、过滤、、冷却结晶、、自然干燥。
(4)由粗制氧化铜通过两种途径制取胆矾,与途径Ⅰ相比,途径Ⅱ有明显的两个优点是:、。
(5)在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称量操作至少进行次。
2024年高考化学真题完全解读(湖北卷)
2.2024年5月8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顺利完成首次海试。舰体表面需要采取有效的防锈措施,下列防锈措施中不形成表面钝化膜的是( )
D
A.发蓝处理 B.阳极氧化 C.表面渗镀 D.喷涂油漆
真题解读
【解析】 发蓝处理技术通常用于钢铁等黑色金属,通过在空气中加热或直接浸泡于浓氧化性溶液中来实现,可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能有效防锈,A不符合题意; 阳极氧化是将待保护的金属与电源正极连接,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的过程,B不符合题意; 表面渗镀是在高温下将气态、固态或熔化状态的欲渗镀的物质(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通过扩散作用从被渗镀的金属的表面渗入内部以形成表层合金镀层的一种表面处理的方法,C不符合题意; 喷涂油漆是将油漆涂在待保护的金属表面并没有在表面形成钝化膜,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6
试卷总评
二、试题情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应新时代中国建设新成就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修订工作基本原则之一,即坚持反应时代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这些指导要求在高考中必然有所体现。如第1题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试题情境,第2题以国家建设新成就为试题情境。弘扬爱国主义,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8
试卷总评
四、考查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未知的兴趣
今年的试题总体上创新度很多,一些试题突出体现了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未知的兴趣,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如第11题中黄金等级的判断(需要利用计算进行判断)、第12题中有关O8分子的分析、第15题中有关纳米“分子客车”的分析与判断、第16题(6)小题中Be的配合物化学式的书写等。
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创新题的类型
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创新题的类型纵观近几年来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实验题 ,都是在现行化学教材中实验的基础上创新而得。
将现行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实行改进,创造出源于教材又高于 教材的化学实验题。
通过研究近年来高考化学实验题与中学化学教材中某些实验的联系 ,特 就高考化学实验创新题的类型做些探讨。
一、仪器功能创新[例1](上海市高考试题)在没有现成的 C02气体发生器的情况下,请你选用图中部分仪 器,装配一个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 C02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是(填 入编号) ________ ;若选用上述发生 C02气体,而实验室只有稀 H 2SO 4、浓HN0 3、水、块状大 理石,比较合理的方案,应选用的药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干燥管的特殊结构 ,想到让其充当气体发生器 ,一端进酸, 一端出气;利用导气管上活塞的关闭,把干燥管中的酸液从下端压出,从而达到随关随停的目 的,答案为:a 、c 、d 、e •这是干燥管用途上的创新;所给试剂并没有提供学生熟悉的盐酸 ,而硫 酸会与大理石生成 CaS04沉淀,包在其表面阻止 CaC03继续与酸反应产生 C02,块状Na 2CO 3 遇酸会溶解,使制气装置起不到随关随停的作用 ,故只能选大理石、浓 HN0 3和水。
二、方法创新(1) “空气导入管”下口应在 ____A. 滤纸边沿下方B.滤纸边沿上方C.以上情况均可(2) 在图中画出“空气导入管”的简单示意图. (3) 试简要说明自动加液过滤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某学生为使过滤操作能自动添加液体烧瓶中盛放待过滤的液体,液体从“液体流出管” ,设计了 “自动加液过滤器” ,如图(I).倒置的 流入漏斗。
为使液体顺利流下,需插入“空 (I)(II) 与大气相通。
高考化学创新型试题题型解读.(DOC)
高考化学创新型试题题型解读江西新余市第五中学江中根来源:2009 年上半年《试题与研究》近年来高考在强调夯实基础、抓主干和核心知识的基础上,试题的命制越来越凸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并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来强化对能力的考查,因而创新型、开放型试题逐渐成为最受青睐的题型。
创新型试题是指不能单纯地通过简单仿效或机械套用或机械记忆去解答的问题,其考查的知识点仍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但问题解答的方法却灵活多样,富有技巧性,提高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现对近年来高考化学创新型试题常见题型进行归类分析,以寻找命题规律,探究解题技巧。
一、改编、重组、整合教材内容,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这类试题往往以教材实验、重要文字描述及课后习题为素材,对其进行改编、重组、整合或延伸,所以陌生度不大,故学生在解答时感到简单,但因问题设计的角度、深度或说法发生变化,又易导致答题错误。
【例1】(2007年上海卷)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取胆矾。
其设计的实验过程为:(1)杂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将瓷坩埚置于上(用以下所给仪器的编号填入,下同),取用坩埚应使用,灼烧后的坩埚应放在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实验所用仪器:a.蒸发皿 b.石棉网 c.泥三角 d.表面皿e.坩埚钳f.试管夹(2)杂铜经灼烧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铜及少量铜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胆矾。
灼烧后含有少量铜的可能原因是。
a. 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b. 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c. 氧化铜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生成铜d. 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3)通过途径Ⅱ实现用粗制氧化铜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酸溶、加热通氧气、过滤、、冷却结晶、、自然干燥。
(4)由粗制氧化铜通过两种途径制取胆矾,与途径Ⅰ相比,途径Ⅱ有明显的两个优点是:、。
(5)在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称量操作至少进行次。
高考化学创新型试题题型解读.[]
高考化学创新型试题题型解读新余市第五中学江中根来源:2009 年上半年《试题与研究》近年来高考在强调夯实基础、抓主干和核心知识的基础上,试题的命制越来越凸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并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来强化对能力的考查,因而创新型、开放型试题逐渐成为最受青睐的题型。
创新型试题是指不能单纯地通过简单仿效或机械套用或机械记忆去解答的问题,其考查的知识点仍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但问题解答的方法却灵活多样,富有技巧性,提高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现对近年来高考化学创新型试题常见题型进行归类分析,以寻找命题规律,探究解题技巧。
一、改编、重组、整合教材容,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这类试题往往以教材实验、重要文字描述及课后习题为素材,对其进行改编、重组、整合或延伸,所以陌生度不大,故学生在解答时感到简单,但因问题设计的角度、深度或说法发生变化,又易导致答题错误。
【例1】(2007年卷)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取胆矾。
其设计的实验过程为:(1)杂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将瓷坩埚置于上(用以下所给仪器的编号填入,下同),取用坩埚应使用,灼烧后的坩埚应放在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实验所用仪器:a.蒸发皿 b.石棉网 c.泥三角 d.表面皿e.坩埚钳f.试管夹(2)杂铜经灼烧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铜及少量铜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胆矾。
灼烧后含有少量铜的可能原因是。
a. 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b. 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c. 氧化铜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生成铜d. 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3)通过途径Ⅱ实现用粗制氧化铜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酸溶、加热通氧气、过滤、、冷却结晶、、自然干燥。
(4)由粗制氧化铜通过两种途径制取胆矾,与途径Ⅰ相比,途径Ⅱ有明显的两个优点是:、。
(5)在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称量操作至少进行次。
高考化学试卷分析范文.doc
2017高考化学试卷分析范文高考化学试卷分析范文篇一一、试卷的整体分析试卷基本体现了高考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
试题试卷的设置,其目的是尽可能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基础提取、加工、理解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形成知识、发展知识,能达到考查学、识、才三者统一的目的。
试题导向基本正确,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化学的基础知识,能注重基础和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性、解题的规律性、思维的灵活性。
二、试卷特点1.坚持了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1)考试的内容所选的知识点始终围绕着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
它包括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氧化与还原、电化学基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验设计与评价等。
(2)学科特色浓郁,知识层次鲜明,既有描述性知识又有迁移性和创新性知识,各层次的考生都有一定发挥的空间。
2.强化了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复习建议:对题干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需在今后的训练中强化,对物质的特殊性质,物质的特殊颜色,重要的工业生产,实验室制备等,要多归纳多总结。
21、考查要点:(1)阿伏加德罗常数,(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3)电解质溶液(4)离子方程式,(5)元素周期表(6)电化学知识,(7)无机推断和有机推断,(8)化学实验三、复习建议1、研读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研读考试说明,关注考试说明的内容变化、重点、难点,要强化什么?淡化什么?回避什么?如我们要狠抓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常见物质的基本结构与性质,在前期弱化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必须在复习阶段务必补牢、夯实化学学科大厦赖以生存的根基;再如《考试说明》中明确限制的内容要果断删去,不做无用功。
研究高考试题,明晰高考试题中对各知识块的考查特点和出题形式,以及各知识块在高考理综试题中的题型特点,并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更新教学观念,改进复习方法如何在有限的复习教学时间内产生最大的复习效果,既要更新教学观念,也要改进复习方法。
高考化学创新题型解析
高考化学创新题型解析
陈世华
【期刊名称】《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一位德国化学家,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固体表面化学与中学化学联系紧密,命题选材广泛.【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陈世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8.1
【相关文献】
1.高考数学选择题中创新题型分类解析 [J], 王勇;刘尚勇;黄育庆
2.2005高考研究性学习真题大解析(全国卷一)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 [J], 田玉凤
3.2005高考研究性学习真题大解析 (北京卷)理科综合试题之专家解析篇化学部分 [J], 田玉凤;
4.值得完善和发展的一道高考化学试题——解析与点评2008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第27题 [J], 杨辉祥
5.高考三角函数中的创新题型分类解析 [J], 王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新高考化学试题解析(37页)
2021年河北省新高考化学解析1.“灌钢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钢铁冶炼技术的重大贡献,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提到“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
“灌钢法”主要是将生铁和熟铁(含碳量约0.1%)混合加热,生铁熔化灌入熟铁,再锻打成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钢是以铁为主的含碳合金B.钢的含碳量越高,硬度和脆性越大C.生铁由于含碳量高,熔点比熟铁高D.冶炼铁的原料之一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解析)A.钢是铁、碳合金;B.钢的硬度和脆性越大随着含碳量的增大而增大;C.合金的熔沸点比成分金属低;D.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
(详解)解:A.钢是铁、碳合金,以铁为主,故A正确;B.钢的硬度和脆性越大随着含碳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含碳量越高,硬度和脆性越大,故B正确;C.生铁的含碳量较高,属于铁、碳合金,合金的熔沸点比成分金属低,故C错误;D.工业炼铁的原料之一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故D正确。
故选:C。
(拓展)本题主要考查合金的有关性质,同时考查钢和生铁的成分,高炉炼铁的原理等,属于基本知识,基础题型,难度不大。
2.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芦苇可用于制造黏胶纤维,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聚氯乙烯通过加聚反应制得,可用于制作不粘锅的耐热涂层C.淀粉是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几十万的天然高分子物质D.大豆蛋白纤维是一种可降解材料(解析)A.芦苇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氯乙烯通过加聚反应得到聚氯乙烯,但聚氯乙烯有毒;C.淀粉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D.蛋白质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
(详解)解:A.芦苇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可用于制造黏胶纤维,故A正确;B.氯乙烯通淀粉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淀粉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几十万,故C正确;D.所有的蛋白质纤维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氨基酸,则大豆蛋白纤维可制成可降解材料,故D正确;故选:B。
(拓展)本题主要考查高分子结构与应用,熟悉常见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及应用是解题关键,基础考查,难度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创新型试题题型解读江西新余市第五中学江中根来源:2009 年上半年《试题与研究》近年来高考在强调夯实基础、抓主干和核心知识的基础上,试题的命制越来越凸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并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来强化对能力的考查,因而创新型、开放型试题逐渐成为最受青睐的题型。
创新型试题是指不能单纯地通过简单仿效或机械套用或机械记忆去解答的问题,其考查的知识点仍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但问题解答的方法却灵活多样,富有技巧性,提高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现对近年来高考化学创新型试题常见题型进行归类分析,以寻找命题规律,探究解题技巧。
一、改编、重组、整合教材内容,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这类试题往往以教材实验、重要文字描述及课后习题为素材,对其进行改编、重组、整合或延伸,所以陌生度不大,故学生在解答时感到简单,但因问题设计的角度、深度或说法发生变化,又易导致答题错误。
【例1】(2007年上海卷)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取胆矾。
其设计的实验过程为:(1)杂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将瓷坩埚置于上(用以下所给仪器的编号填入,下同),取用坩埚应使用,灼烧后的坩埚应放在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实验所用仪器:a.蒸发皿 b.石棉网 c.泥三角 d.表面皿e.坩埚钳f.试管夹(2)杂铜经灼烧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铜及少量铜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胆矾。
灼烧后含有少量铜的可能原因是。
a. 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b. 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c. 氧化铜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生成铜d. 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3)通过途径Ⅱ实现用粗制氧化铜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酸溶、加热通氧气、过滤、、冷却结晶、、自然干燥。
(4)由粗制氧化铜通过两种途径制取胆矾,与途径Ⅰ相比,途径Ⅱ有明显的两个优点是:、。
(5)在测定所得胆矾(4·2O)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称量操作至少进行次。
(6)若测定结果x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
a. 加热温度过高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c. 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d.胆矾晶体部分风化【解析】(1)因坩埚加热后温度较高,应放在泥三角上进行加热,且取用坩埚时要用坩埚钳,并且为防止坩埚炸裂和烧环桌面,烧后的坩埚要在石棉网上冷却,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2)灼烧后含有少量铜其原因可能是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也可能是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
(3)利用途径Ⅱ制取胆矾时,必须先加酸将氧化铜溶解,加热通氧气将氧化,过滤除去粗制氧化铜中的不溶物杂质后,然后再蒸发溶剂,冷却结晶,再过滤得晶体,最后将其干燥,由此可写出答案。
(4)根据途径Ⅰ的反应方程式+2H 24(浓)4+2↑+2H 2O 和途径Ⅱ的反应方程式2+O 2+2H 24(稀)24+2H 2O ,可以看出途径Ⅱ的优点是:①产生等量的胆矾比途径Ⅰ耗硫酸少;②途径Ⅱ不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2)。
(5)称量操作至少进行4次,分别是:①称量坩锅;②称量加入晶体后的坩埚;③称量加热冷却后的坩埚;④称量再加热、再冷却后的坩埚至两次称量的值相差不超过0.1g 。
(6)若测定结果x 值偏高,可能是加热温度过高使4晶体中的4分解了,其他三项均使x 值偏低。
【答案】(1)c e b (2)a b (3)蒸发 过滤(4)产生等量胆矾途径Ⅱ消耗硫酸少 途径Ⅱ不会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 (5)4 (6)a【点评】本题以高一化学教材第六章氧族元素、环境保护复习题(2):用铜和浓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铜时,可用下列两种方法:(1) 4, (2) 4,这两种方法中,哪种较好?为什么?和高三选修教材上的实验——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为题材进行改编、重组,和整合命制的,陌生度小,这类试题的出现,有利于引导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整合,融合和思考,拓宽了命题的角度,提升了思维的空间。
【变式训练】实验室常利用甲醛法测定(4)24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其反应原理为:4 4+6=3H ++6H 2O +(2)6N 4H +[滴定时,1 (2)6N 4H +与1 H +相当],然后用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酸。
某兴趣小组用甲醛法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Ⅰ 称取样品1.500g 。
步骤Ⅱ 将样品溶解后,完全转移到250 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摇匀。
步骤Ⅲ 移取25.00 样品溶液于250 锥形瓶中,加入10 20%的中性甲醛溶液,摇匀、静置5 后,加入1~2滴酚酞度液,用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复2次。
(1)根据步骤Ⅲ填空:①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则测得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②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水未倒尽,则滴定时用去标准溶液的体积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③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观察 。
A 、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B 、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④滴定达到终点时,溶液由 色变成 色。
浓H 24 O 2 硫酸(2)滴定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编号待测溶液的体积 标准溶液的体积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125.00 1.02 21.03 225.00 2.00 21.99 3 25.000.20 20.20 若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101 0 ·L ,则该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①偏高 ②无影响 ③B ④无 粉红(或浅红)(2)18.85%二、以图表或某一物质为载体,强化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以图表或某一物质为载体,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计算和实验,无机和有机等知识进行融合创新,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是近年来高考化学命题的一大亮点。
【例2】(2008年全国卷)红磷P(s)和2(g)发生反应生成3(g)和5(g)。
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H 表示生成1 产生的数据)。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1)P 和2反应生成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2)3分解成3和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上述分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为T 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入0.80 5,反应达到平衡时5还剩0.60 ,其分解率1α等于 ;若反应温度由T 1升高到T 2,平衡时5的分解率为2α,2α 1α(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业上制备5通常分两步进行,先将P 和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3,然后降温,再和2反应生成5。
原因是 。
(4)P 和2分两步反应生成1 5 的△H 4 △H 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1)由图可以看出,1 P 与2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306 ·-1,所以P 与2反应生成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P(s)+232(g)=3(g);△H =-306 ·-1。
(2)中间产生3和未完全反应的2的总能量高于最终产物5的能量,其△H =-93 ·-1,所以5(g)=3(g)+2(g);△H =93 ·-1;分解率1α=molmol mol 80.060.080.0-×100%=25%,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此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5的分解率增大,2α>1α。
(3)由图可知,P 与2反应生成3,3和2进一步反应生成5,都是放热反应,分两步进行且第二步降低温度,有利于5的生成,防止5的分解。
(4)由盖期定律可知,一步生成5和两步生成5的总热效应相等,即△H4=△H3=△H1+△H2=-306 -93 =-399 ·-1。
(5)5与水反应生成H 34和,化学方程式为:5+4H 2O =H 34+5。
【答案】(1)P(s)+232(g)=3(g);△H =-306 ·-1。
(2)5(g)=3(g)+2(g);△H =93 ·-1 25% 大于(3)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产率,防止产物分解。
(4)-399 ·-1 等于(5)5+4H 2O =H 34+5【例3】(2007年四川卷)二甲醚(33)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它清洁、高效,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
四川是利用天然气生产二甲醚的重要基地之一。
请填写下列空白:(1)与二甲醚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且元素种类相同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
(2)二甲醚可由合成气(+H 2)在一定件下制得。
用合成气制二甲醚时,还产生了一种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机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
(3)以二甲醚、空气、氢氧化钾溶液为原料,石墨为电极可构成燃料电池。
该电池中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 。
(4)制备二甲醚的合成气可由甲烷与水蒸气或二氧化碳经高温催化反应制得。
合成气除制二甲醚外,还可用于冶炼金属,用它冶炼铁的生产过程可示意如下:①在催化反应室中进行的反应均为可逆反应,增大体系的压强对甲烷转化率的影响是(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在上述炼铁过程的某时间段内,若有x m 3(标准状况)的甲烷进入燃烧室中充分燃烧,还原反应室有5y (即2.11y ×103 )铁生成,假设燃烧室与还原反应室产生的高温尾气全部进入催化反应室,则这些高温尾毛在理论上可产生合成气 m 3(标准状况)。
【解析】(1)由于醇与等碳原子数的醚为同分异构体,显然相对分子质量相等,C 2H 5符合条件,由于1 O 的质量等于1 4的质量。
1 碳的质量等于12 H 的质量,在C 2H 6O 的基础上去掉1个4而同时增加一个氧即2O 2应符合条件,经验证,没有其他的分子符合题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得如下符合条件的化学方程式:3+3H 2=33+2或2+4H 2=33+H 2O 。
(3)由原电池原理可知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由于33被氧化的产物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存在,故负极反应物应为-23CO 和H 2O ,即33+16-—12e -=2-23CO +11H 2O 。
(4)由4+H 2O(g)+3H 2①和反应4+22+2H 2② 知,增大压强可使上述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减少4的转化率。
由反应4+2O 22+2H 2O 知x m 3的4可产生3x m 3的2与H 2O 的混合气体;又由2O 3+32+32,2O 3+3H 22+3H 2O 知,生成2.11y ×103 的产生3y 103的高温尾气,故由反应①②知最后可得合成所12(x +y) m 3。
【答案】(1)32、(2)3+H 2=33+2或2+4H 2=33+H 2O(3)33+16――12e -=2-23CO +11H 2O (4)①减少 ②12(x +y)【点评】例2以图表为载体,将反应热的本质,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平衡等知识进行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