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ppt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共41张PPT)
设比喻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理
晓之以德
文章一共共写写了了孔孔子子与与冉冉有有三三次次对对话话。。 试概概括括三三次次对对话话的的主主要要内内容容。。
季氏将伐颛臾
第一次对对话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第三次对话: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 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
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
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格言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听同学朗读,注意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
4、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辩解的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卸己责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 在这里,孔子运用了_引__证___的方法证明自己的
观点,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 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 苟同。
研习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试译下列文句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无乃尔是过与?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 是社稷之臣也
(5) 何以伐为?
两个重点句式
• 无乃……与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理
晓之以德
文章一共共写写了了孔孔子子与与冉冉有有三三次次对对话话。。 试概概括括三三次次对对话话的的主主要要内内容容。。
季氏将伐颛臾
第一次对对话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第三次对话: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 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
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
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格言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听同学朗读,注意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
4、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辩解的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卸己责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 在这里,孔子运用了_引__证___的方法证明自己的
观点,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 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 苟同。
研习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试译下列文句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无乃尔是过与?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 是社稷之臣也
(5) 何以伐为?
两个重点句式
• 无乃……与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 不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改革和扩张领土 。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之一,为了扩张 领土和增强实力,他计划攻打颛臾这 个小国。这一事件引发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伦理
该篇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道义,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建设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政治家和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伦理标准。
教育意义
该篇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 世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现代的启示
1 2 3
社会责任
该篇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 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 会整体利益。
作品既有生动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描 写,两者相得益彰,使情节更加紧凑、 引人入胜。
作品情节设置巧妙,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兴 趣。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 性鲜明。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如仁、义、礼、智等,强调了人
强调礼乐教化
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 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 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从而避免战争。
人物形象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智慧 、仁爱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仁 政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们的忠 诚和执行能力。然而,他们在对待战争和人民福祉的问题上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 不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改革和扩张领土 。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之一,为了扩张 领土和增强实力,他计划攻打颛臾这 个小国。这一事件引发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伦理
该篇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道义,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建设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政治家和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伦理标准。
教育意义
该篇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 世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现代的启示
1 2 3
社会责任
该篇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 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 会整体利益。
作品既有生动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描 写,两者相得益彰,使情节更加紧凑、 引人入胜。
作品情节设置巧妙,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兴 趣。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 性鲜明。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如仁、义、礼、智等,强调了人
强调礼乐教化
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 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 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从而避免战争。
人物形象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智慧 、仁爱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仁 政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们的忠 诚和执行能力。然而,他们在对待战争和人民福祉的问题上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共32张PPT)
是--这。 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
冉有的狡辩
——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
• 1.“修文德以来之” 三处均动词的使用
“既来之”
动法,使……来
“而不能来(之)” (归顺)
• 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 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指忧患的事。 ②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有国有家者
——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子 曰 :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三 十 而
柙:关猛兽的笼子。
(东西)少、(分配)不均匀。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
• 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 “之”(颛臾)。
• 为:做。 • 今义,以为:认为。
• 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 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 安心下来。
•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 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吗”)
• 2.是谁之过与(同例1,表反问,可译 为“呢”)
冉有的狡辩
——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
• 1.“修文德以来之” 三处均动词的使用
“既来之”
动法,使……来
“而不能来(之)” (归顺)
• 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 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指忧患的事。 ②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有国有家者
——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子 曰 :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三 十 而
柙:关猛兽的笼子。
(东西)少、(分配)不均匀。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
• 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 “之”(颛臾)。
• 为:做。 • 今义,以为:认为。
• 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 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 安心下来。
•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 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吗”)
• 2.是谁之过与(同例1,表反问,可译 为“呢”)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1
一·作品出处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
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孔子,名丘, 字仲尼,《论语》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当 时社会的社会风貌,还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艺等各 个方面。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克已复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在学习方法上,他认为应该“举一反三”,“温故 知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论语》 语言 简朴、生动、通俗、深刻、具有格言特色。
19
5.一词多义: 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过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v.) 且尔言过矣(错的 adj.) 是谁之过与(过错 n.) 6.特殊断句 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也,作为语气词时,断
句一定要断在也后)
20
孔子
老师
五·人物关系
文谋(主) 武勇(次)
失
设 虎兕出于柙,
职
喻 龟玉毁于椟中
(为臣之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晓之以理
24
为之辞 口是心非
斥
不能来 不能守
无德 无能
训 之
谋动干戈 兴乱
以 德
政治主张:
实行礼治 以德服人
(政治理想) 25
责(政治道德) 晓之以礼 驳(为臣之道) 晓之以理 斥(政治理想) 训之以德
26
七·中心
本文通过孔子和冉有、季路就“季氏将 伐颛臾”的一段对话,表达了孔子认为财富不 均,社会不安定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 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力征伐的政治主张。
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 夫,把持朝政,名肥。
5
《论语》
1
一·作品出处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
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孔子,名丘, 字仲尼,《论语》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当 时社会的社会风貌,还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艺等各 个方面。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克已复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在学习方法上,他认为应该“举一反三”,“温故 知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论语》 语言 简朴、生动、通俗、深刻、具有格言特色。
19
5.一词多义: 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过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v.) 且尔言过矣(错的 adj.) 是谁之过与(过错 n.) 6.特殊断句 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也,作为语气词时,断
句一定要断在也后)
20
孔子
老师
五·人物关系
文谋(主) 武勇(次)
失
设 虎兕出于柙,
职
喻 龟玉毁于椟中
(为臣之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晓之以理
24
为之辞 口是心非
斥
不能来 不能守
无德 无能
训 之
谋动干戈 兴乱
以 德
政治主张:
实行礼治 以德服人
(政治理想) 25
责(政治道德) 晓之以礼 驳(为臣之道) 晓之以理 斥(政治理想) 训之以德
26
七·中心
本文通过孔子和冉有、季路就“季氏将 伐颛臾”的一段对话,表达了孔子认为财富不 均,社会不安定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 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力征伐的政治主张。
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 夫,把持朝政,名肥。
5
季氏将伐颛臾ppt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 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 国人。 • 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 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 “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 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 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 颛臾( zhuān yú) • 社稷( shè jì ) • 彼相( xiàng )矣 • 虎兕( sì)出于柙( xiá ) • 椟( dú ) 相( xiàng )夫子
•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 ,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 大,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 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 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 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 内部发生祸乱。 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 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分崩离析:指集团、国家等分裂瓦 解。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 • ① 虎兕出于柙 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既来之,则安 之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3、翻译下列句子 • (1)无乃尔是过与。 • (2)虎兕出于柙。 •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春秋 《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 20 篇 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语录 体,凡_ 儒 ,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四书 》编在一起,称为“____”。 • 儒家六经:《诗》《书》 《礼》 《易》 • 《乐》 《春秋》
《论语》
•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 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 国人。 • 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 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 “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 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 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 颛臾( zhuān yú) • 社稷( shè jì ) • 彼相( xiàng )矣 • 虎兕( sì)出于柙( xiá ) • 椟( dú ) 相( xiàng )夫子
•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 ,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 大,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 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 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 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 内部发生祸乱。 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 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分崩离析:指集团、国家等分裂瓦 解。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 • ① 虎兕出于柙 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既来之,则安 之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3、翻译下列句子 • (1)无乃尔是过与。 • (2)虎兕出于柙。 •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春秋 《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 20 篇 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语录 体,凡_ 儒 ,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四书 》编在一起,称为“____”。 • 儒家六经:《诗》《书》 《礼》 《易》 • 《乐》 《春秋》
《季氏将伐颛臾》完美ppt课件
1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论语》是记录_春_秋__时期思想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 是 语录 体,凡_2_0篇,为_儒_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 将《大学》 、《中庸》、 《论 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_四_书__”。
2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 yú) •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 ⑤ 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 ⑦干戈(gē) ⑧冉有( rǎn ) • ⑨椟( dú )
11
四、整体赏析课文
12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冉有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 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 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8
9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 ( • ③社稷 ( • ⑤ 出于柙( • ⑦干戈 ( • ⑨椟 (
) ②颛臾
()
) ④虎兕
()
) ⑥焉用彼相矣( )
) ⑧冉有
()
)
10
老虎独角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 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 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20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 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 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 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 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 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 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 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要责备谁呢?”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论语》是记录_春_秋__时期思想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 是 语录 体,凡_2_0篇,为_儒_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 将《大学》 、《中庸》、 《论 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_四_书__”。
2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 yú) •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 ⑤ 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 ⑦干戈(gē) ⑧冉有( rǎn ) • ⑨椟( dú )
11
四、整体赏析课文
12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冉有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 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 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8
9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 ( • ③社稷 ( • ⑤ 出于柙( • ⑦干戈 ( • ⑨椟 (
) ②颛臾
()
) ④虎兕
()
) ⑥焉用彼相矣( )
) ⑧冉有
()
)
10
老虎独角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 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 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20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 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 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 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 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 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 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 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要责备谁呢?”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课件
2021
26
思考:
• 1、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 由?
•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
孔子的理由是:
(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2021
27
• 2、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 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2021
9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 (
• ③社稷 (
• ⑤ 出于柙(
• ⑦干戈 (
• ⑨椟
(
) ②颛臾
()
) ④虎兕
()
) ⑥焉用彼相矣( )
) ⑧冉有
()
) 费( )
2021
10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 •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 ⑤ 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 ⑦干戈(gē) ⑧冉有( rǎn ) • ⑨椟( dú ) 费(bì)
2021
21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 今夫--句首语气词。 • 固 --城郭坚固。 • 为--成为。 • 忧--忧患,名词。
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很近, 现在不占领,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2021
22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我) “要这样做,却一定要编造借口(的做 法。)”
2021
31
• 6、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 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季氏将伐颛臾PPT演示文稿
(二)重点习惯句式
1. 无乃……与(欤)
表示揣度,或反问,译为“恐怕……吧” 如: “无乃尔是过与?”译“我恐怕要责备你们吧?” 2. 何以……为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 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 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一)词语积累
1.危 高、高峻: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 危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稳:危而不持
2.颠 头颅、顶部:鸡鸣桑树颠
跌倒、倒下:颠而不扶
3.相 xiāng 互相:两岸青山相对出 偏指一方: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xià ng容貌、相貌:儿已薄禄相
辅助、帮助: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特指扶助盲人的人:则将焉用彼相焉
引用: 比喻: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 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 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 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 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 “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 “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 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 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 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 — — 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 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无乃……与?:相当于“恐怕……吧, 固定句式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 尔是过:责备你,责备。名作动,过错——责备
译文: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 你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它主 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 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 呢?”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之 为东蒙主
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而且不时还有据城叛 鲁的大夫;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的,结构助词
而在萧墙之内也。 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
里暗指鲁国内部;的,结构助词
• 译文: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季 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 能用文治教化招抚他们,国 家支离破碎,你们却不能保 持它的稳定统一,却想在国 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 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 内呢。"
下就能和好共处,就无所谓寡。上下相 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忧患。
• 如果能做到这样,如有远方人不服,就 修自己的文德使他们前来归附。
• 他们既然来归附了,那就使他们生活安 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xiàng,辅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使……来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
听音频朗读,字词正音
颛臾(zhuānyú) 冉(rán)有 社稷(shèjì) 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椟(dú) 近于费(bì) 相(xiàng)夫子
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 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 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 总结:
• “均”和“安”,都是孔子“仁” 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 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 、发展实力,但他主要的目的还是 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的目的是 要篡夺鲁国的权利,孔子以他丰富 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 了季氏的阴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这一点。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 尔是过:责备你,责备。名作动,过错——责备
译文: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 你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它主 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 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 呢?”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之 为东蒙主
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而且不时还有据城叛 鲁的大夫;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的,结构助词
而在萧墙之内也。 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
里暗指鲁国内部;的,结构助词
• 译文: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季 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 能用文治教化招抚他们,国 家支离破碎,你们却不能保 持它的稳定统一,却想在国 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 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 内呢。"
下就能和好共处,就无所谓寡。上下相 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忧患。
• 如果能做到这样,如有远方人不服,就 修自己的文德使他们前来归附。
• 他们既然来归附了,那就使他们生活安 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xiàng,辅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使……来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
听音频朗读,字词正音
颛臾(zhuānyú) 冉(rán)有 社稷(shèjì) 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椟(dú) 近于费(bì) 相(xiàng)夫子
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 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 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 总结:
• “均”和“安”,都是孔子“仁” 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 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 、发展实力,但他主要的目的还是 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的目的是 要篡夺鲁国的权利,孔子以他丰富 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 了季氏的阴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这一点。
季氏将伐颛臾精品课件(共38张PPT)
பைடு நூலகம்《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关于季氏即将攻打颛臾的对话。孔子反对季氏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非正义行为,认为这会使国家分崩离析、百姓生活不安。文档中详细解释了孔子的政治观点和伦理思想,并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教导。关键段落的译文如“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颛臾是先代国君的藩属,为何要讨伐它呢?’”等,清晰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二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 经典之一。结集工作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 的。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论语》中的“论”读“lún”,编辑、摘要的意 思。“语”是指言谈的意思。从题目中,我们可 以看到对话体的特征。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充分体现了孔子的 思想特征:“仁”和“礼”。“仁”是指“爱 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指周礼, 强调等级。
本文记述了孔子与冉有、子路的 几次对话?每一次对话是围绕什么内 容来展开的?
第一次: 冉有:“老师,季康子将对颛臾有军 事行动哦,你是怎么看的?” 孔子:求呀,你真糊涂,我真要狠狠 地责怪你了!讨伐颛臾是 的呀! 为什么?孔子是从哪些角度去反驳冉 有的?
从不同的角度,层层递进,论证颛臾 不可伐!
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 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 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孔子虽然历来 主张温、良、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 时,他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体 现了一位大教育家的人格魅力。
作业
复习本文重点字词句,认真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并 背诵课文5-6段 预习《寡人之于国也》,收集有关孟子的资料。 作文题目:一波三折 江河总会有波澜,道路总会有坎坷,人生也会有曲 折。或许,你就曾有过起起伏伏令人欢笑让人忧伤 的经历,或许,你也听说过亲人朋友们不同寻常遭 遇。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写下它们,让不曾有过 曲折经历的人们从中感受人生的波折,领悟波折中 蕴含的人生理趣。 除记叙文外,你还可以就波折两字写成一篇抒情性 或议论性的散文,启迪人们正确对待人生的波折, 在不如意的时候永远保持平和的心态,达到“不以 物喜,不以已悲”的“宠辱皆忘”之境界。
(宾语前置、省略句。为,表反问语气)
问题推测——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 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能施展能力就去做官,不能 施展能力就不去做官。 (省略句)
盲人临危或者跌倒却不 去扶,那么,用那个辅 佐的人干什么?
孔子:“你知道这季氏伐颛 臾最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吗? 那是想篡夺鲁君的政权!你 这样做,真是助纣为虐呀!”
孔夫子真是一位说理大师!一位出色 的教育家!
多角度论证 形象说理 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使用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 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 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 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 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关于《论语》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的言 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若干学 生的言语行事。《论语》,是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载、 编定的,孔子本人没有参与编 写。
基本解读 本篇体现了孔子的下列主张:
在其位谋其政(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失职则究其责(虎兕…龟玉…是谁之过矣?) 为政爱民(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崇尚文德教化,反对武力征服(修文德以来之) 鄙夷表里不一(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 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 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 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 威胁; 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 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
第二次 冉有:“是季康子想讨伐颛臾呀,我 们两个人是不想的,这怎么能责备我 呢?” 孔子:“求!!这不责备你,这责备 谁呀?” 请问:孔子是怎么去论证对于季康子 这种不正义的行为,冉有与子路是有 过错的?
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 “想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 借口的做法。 疾夫:夫,代词,那,那些。 今夫颛臾:夫,放在句中,那,代 词。 夫如是: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王 (朝)
诸侯 (国)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 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 一定的开明态度。 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 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 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形象说理,理 据充分
1.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 能者止”,然后将季氏比作盲人,将冉有、 季路比作辅助盲人走路的人,批评冉有他 们不好好辅助季氏,失职有过。 2.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 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 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 造成严重后果。其次,将冉有,季路比作 看管人,是看管人的失职。
《论语》精辟名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 身”“任重而道远”等。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 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 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 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 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 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 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 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 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 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 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无乃尔是过与? ﹏ — 恐怕要责备你了吧?(宾语前置) (宾语“尔”,放在“过”前面) *无乃……与 == 恐怕……吧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即“以之为”,把他封 为
(介宾结构中,省略宾语“之”)
是社稷之臣也,何 以 伐 为? ﹋ ̄ 是:这,代词。 这(是)鲁国的臣属小 国 何以伐(之)为: 凭什么讨伐它呢?
背景资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不安的变革之 中。当时,鲁恒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 家族逐渐壮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 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 讨伐颛臾的原因:当时季孙把持朝政,与鲁君矛盾 最大,他担心鲁君要采取对他不利的手段,所以 要先下手为强,占领颛臾这块地方以便扩大自己 的势力与鲁君对抗。“季孙之忧”,“在于萧蔷 之内”!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季康子的家臣), 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下面的 对话。
一词多义
是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正确,与“非”相对 这 判断动词,是
疾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连……都)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为人正直、忠于职守、 爱国爱民、反对战争、讨厌撒谎等优秀品质, 也是儒家的基本思想。
析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是: 将
伐
季氏将伐颛臾
将:说明尚未实现, 还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 而不加努力,则于理不通, 于情不合。
季氏将伐颛臾
伐:攻打。在本文 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 臾”是非正义的事。
武,而子路没有明确表态)
季氏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的 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理由是什 么?
阅读验证——
解读冉有的三句话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 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对颛臾有所举动。 (介词结构后置)
病 痛恨Biblioteka 快速痛苦 妒忌,通“嫉”。
止 陈力就列,不能则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停止 阻止
只是、仅仅
季氏 将伐颛臾
《论语》
资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子”, 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 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 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 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 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 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 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 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 “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 亚圣”。
基本解读 本篇体现了孔子的下列主张:
在其位谋其政(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失职则究其责(虎兕…龟玉…是谁之过矣?) 为政爱民(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崇尚文德教化,反对武力征服(修文德以来之) 鄙夷表里不一(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为人正直、忠于职守、 爱国爱民、反对战争、讨厌撒谎等优秀品质, 也是儒家的基本思想。
战争爆发了,礼仪被毁坏 了。(比喻句)
问题推测——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 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 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 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