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3335095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a.png)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文表达丰富多样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典故,这些故事往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通过了解成语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历史成语典故及其由来。
1. 四面楚歌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02年,刘备与刘秀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的军队。
曹操败走麦城之后,刘备领兵追击,曹操被困于荆州。
刘备派出军队四面包围曹操,使他在草木皆兵的情况下陷入孤军深入的境地。
这个典故的意义是指四面受敌,形势非常危险。
2.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有一个人经常喝酒,他在夜晚看到自己的弓和箭的倒影,以为看到了蛇就吓得扔掉了酒杯。
他错把倒影误认为具体的实物,由此延伸出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形容人因多疑而产生的错觉。
3.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庄子·外物》一篇。
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砍了树,不小心砍死了一只兔子。
他发现兔子是在树下休息时被砍死的,于是他决定守住这棵树,等待更多的兔子自己撞死。
这个典故形容人只是坐等机会,而不主动去争取,从而错失良机。
4. 刻舟求剑这个典故来源于《庄子·列御寇》一篇。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划船的时候,把剑掉到了水里,他只记住了掉剑的地方,而没有意识到船已经在水流中移动。
他在原地刻了一个记号,以为船过来还能找到剑。
这个典故形容人死守旧有的观念和办法,不知根据变化,只凭着往事的经验盲目行事。
5. 目瞪口呆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西汉时期的故事。
据说有一个官员被下令去探望帝王,当他进入帝王的宫殿时,被迎面而来的光芒惊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人因惊讶而失去了语言能力。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成语的典故及由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这些成语蕴含着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们丰富了中文表达的多样性,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让我们珍惜这些古老的传统,将这些成语传承下去,并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运用它们。
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
![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440a951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4.png)
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历史成语故事(一)曳尾涂中《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麻烦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两个大臣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小编解读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他住在“穷闾陋巷”,经常忍饥挨饿,但却始终拥有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
在他的一生中,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还得靠钓鱼、打草鞋来维持生计。
他视前途为草芥,视富贵如粪土,对自己所处战国乱世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认识。
后人常用“曳尾涂中”形容与其为了名利而受尽拘束,不如安于贫贱,自由自在地生活。
烽火戏诸侯西周时,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sì],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
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小编解读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无信则不立。
对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拿政令开玩笑,视“诚信”为儿戏,必将导致信用丧失,众叛亲离,其下场可想而知历史成语故事(二)孔子不借伞子有一位弟子叫子夏,他的性格和子路很相似,也是一位勇猛的斗士。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他一直是孔子的护卫。
但他这个人又是个有名的小气鬼。
经典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_历史典故故事简短
![经典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_历史典故故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3a520f5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0.png)
经典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_历史典故故事简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经典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历史典故故事1胯下之辱【出处】《史记·淮陰侯列传》。
【释义】胯:两腿之间。
从两腿之间爬过去,是对⼈的⼀种污辱。
【历史典故】韩信是刘邦⼿下的⼤将军,后来被封为淮陰侯,但在他⼩时候,⽗母早逝,家中贫困,韩信靠到淮陰城下钓鱼卖钱维持⽣活。
有时钓不到鱼,就只好忍饥挨饿。
⽗母去世时,曾留下⼀⼝宝剑,他时时佩带在⾝上。
有⼀天,他在街头遇见⼀个⼩混混。
⼩混混奚落他说:“韩信,你平常出门,总是挂着宝剑,有什么⽤呢?你长得虽然⾼⼤,可你的胆量为什么那么⼩呢?”韩信闭⼝不答。
这时,看热闹的⼈围了上来,⼩混混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你敢和我拼⼀拼吗?你敢,就拿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说完,他叉开两条腿,站在那⾥。
韩信端详了⼀会⼉,趴下⾝⼦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
看热闹的⼈⼀阵哄笑,都以为韩信是胆⼩⿁。
只见韩信站起⾝来,拍拍⾝上的尘⼟,从容地⾛开了。
韩信后来助刘邦奠定汉业,被封为淮陰侯。
汉王五年正⽉,改封韩信为楚王,都城在下邳。
韩信到了⾃⼰的封国,把那位曾经侮辱过⾃⼰、命他从胯下钻过去的⼈找来,任命作巡城捕盗的武官,并且对部下的将领说:“这位是壮⼠,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他⼜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当时忍下了这⼝⽓,才能有我今天这样的功业。
”【成长⼼语】成⼤事者,必须忍受得住眼前的屈辱,敢于和命运抗争。
如果⾯对那些⼈的挑衅,韩信⽕冒三丈,⼀怒之下杀了那个⼈,那么,纵使是韩信胜了,也免不得要吃官司。
所以说:“⼩不忍则乱⼤谋。
”该忍的时候就忍,该柔的时候就柔,这才是成⼤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历史典故故事2东⼭再起【出处】《晋书·谢安传》。
【释义】再起:再次出来做官。
⽐喻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喻失势后,恢复⼒量或重新得势。
成语及典故的由来
![成语及典故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bfecf7c576a20029bd642d80.png)
成语及典故的由来
1.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与褒妃。
2.退避三舍:P32 晋与楚在城濮大战。
(晋王重耳)
3.卧薪尝胆: P32 吴越之战。
(越王勾践)
4.老马识途:管仲跟随齐桓公打仗,回来时迷了路,于是他放老马在前面走。
就找到了路。
(比喻阅历丰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
5.朝秦暮楚:一时倾向秦,一时又依附楚,反复无常。
(战国时的其它小国)
6.纸上谈兵:(赵括)只会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空发议论,不联系实际。
(华而不实)(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父亲谈不过他)
7.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齐国孙膑率军救赵,魏国庞涓率兵回救未果,魏国大败。
8.苛政猛于虎:孔子曰: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厉害呀!
9.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孔子的言论)
10.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
无为:遵循自然法则、规律,而不妄为;治:治理。
指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
11.三皇:伏羲、神农、女娲、燧人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ku)、帝尧、帝舜。
洛阳纸贵典故的由来
![洛阳纸贵典故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6e33b85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9.png)
洛阳纸贵典故的由来
成语洛阳纸贵用来形容文章广受欢迎,这个典故的原型是左思。
洛阳纸贵,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自《晋书·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用来形容文章广受欢迎,这个典故的原型是左思。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左思,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
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
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
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
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
晋惠帝元康年间依附权贵贾谧,成为文人集团“鲁公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
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
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
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死,终年五十五岁。
《三都赋》刚作成之时,并没有获得当时士人的青睐。
但左思自己认为他的作品不逊于汉朝时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由于害怕自己的作品因为一人的褒贬而被埋没。
左思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自己的作品,张华浏览其作品之后,都认为这是一篇佳作,可以媲美班固张衡的作品。
左思再次将自己的作品请教当时的名士皇甫谧,皇甫谧观看过后很喜欢,并欣然为其作品提笔写上了序言,自此《三都赋》的名声盛起。
由于西晋都城洛阳的权贵之家都竞相传抄《三都赋》,于是使洛阳城纸价迅速上涨,都是因为《三都赋》。
成语典故的由来汇总
![成语典故的由来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66f45fd5022aaea988f0f05.png)
成语典故的由来汇总典出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置峻祁之山,获一鸾鸟。
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
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
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鸾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孤鸾三年不鸣,临镜后以为见到同类,便慨然悲鸣,展翅奋飞而死。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个国王外出打猎,捕获到一只鸾鸟。
此鸟绝非一般的鸟类,不仅形状雄伟,羽毛艳丽,而且在山林之中鸣叫声清脆悦耳,非常动听。
国王捕到这样一只珍贵的动物自然喜不自禁,以为不但可以天天观赏到鸟的优美仪态,而且时时可以听到鸟动听的鸣叫声。
可事与愿违,该鸟被捕获后,精神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形状自然不同往昔,更让国王扫兴的是,这鸟自被捕获后一声不吭,每天以沉默相对。
为让鸾鸟鸣叫,国王可谓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他让人用金子制作了一个华丽珍贵的鸟笼,把鸾鸟置于其中,并且每日玉食珍馐,让鸾鸟吃遍美味佳肴。
但一切作为都是徒劳的,鸾鸟硬是金口不开,这样一过就是三年。
国王夫人见国王无计可施,便对国王说:“听说鸟见到同类就会鸣叫,何不挂个镜子让鸟照照自己呢?或许见了镜中的自己会叫起来的。
”不料,鸾鸟见到镜中自己的形象悲鸣不已,声音凄厉,响彻云霄,叫了一会儿,鸾鸟便气绝而亡。
后来,“孤鸾悲镜”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夫妇、情侣被阻隔分离,孤独悲伤。
典出《登徒子好色赋》。
战国时,楚襄王有个文学侍臣名叫宋玉,他是当时著名的辞赋家,曾经陪同楚襄王到云梦、高唐等地去游览,写下了《风赋》、《高唐赋》等著名辞赋,受到楚国贵族阶层的赞赏和推崇。
由于宋玉有才华,楚襄王对他十分器重。
不料引起楚襄王的另一侍臣登徒子的妒忌。
登徒子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献媚阿谀之徒,很受楚襄王宠信,他怕宋玉夺了自己的宠,便对楚襄王说:“宋玉容貌长得很漂亮,说话非常动听,但他生性十分好色,请大王不要让他随便在后宫进出,否则日子一久,难保不出问题。
成语的起源
![成语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f8df2f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a.png)
成语的起源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的发展。
起初,古人没有书面文字,只能依靠口头传播来保存和传承知识和智慧。
由于古人的观察和思考,一些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被广为流传,并逐渐形成了成语。
成语的起源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来源:
1. 原生成语: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的民间谚语、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演化而来的,这些成语反映了古人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例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就有“没
齿难忘”的故事,被后人引申为“铭记在心,永不忘记”的意思。
2. 文学成语:古代文人在创作诗词、文章等文学作品时,通过巧妙运用语言,创造了许多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后来这些词语逐渐被固定为成语。
这些成语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例如,"身世淹淹"就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长至论》。
3. 典故成语:一些成语源于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和典故,这些故事和典故讲述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作为教育材料广泛传播。
这些成语通常有着明确的寓意和教育意义,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语汇。
例如,《左传》中的“杯弓蛇影”,后来被引申为“杞人忧天”,形容人多疑或过分担心。
总之,成语的起源多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文学创作和典籍故事等方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和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由神话演变而来的成语故事
![由神话演变而来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134e29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2.png)
由神话演变而来的成语故事
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们通常由故事演变而来,传承中国文化
的精髓。
其中,一些成语的由来与神话传说相关,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个典故。
1. "壮士断腕":
据传,在古代中国,有位勇士名叫颜回。
他的武艺高强,但却因得罪了当时的
权贵而被贬谪至边远之地。
一天,有人告诉颜回,只有以自己的断臂来换取免除罪过的机会。
不顾痛楚,颜回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右臂割下,表达出对正义的坚守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因此有了成语“壮士断腕”。
2. "闭门造车":
神话传说中,古代有一位名叫干将的铁匠,他精通技艺,制作了一辆无比奇妙
的宝车。
宝车可以自行飞行,而且无需驾驶员,只需闭上车门即可。
因此,人们形容那些只凭自己主观意愿,而不注重实际情况和外界意见的行为为“闭门造车”。
3. "八仙过海":
八仙是中国神话中的神仙,在寻找不老药的途中,他们来到了一片海洋。
其中
七仙各自施展神通,飞越海洋。
只有其中一位仙人名叫曹国舅,他却因自己学艺不精,无法飞越海洋。
于是,曹国舅想出一种聪明的办法,他将自己变成了一片草叶,随着风飘过了海洋。
此故事表达了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达到同一个目的,因此有了成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以上是几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些典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更蕴
含着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成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成语,都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和传达深刻的意义。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da13aa6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e.png)
成语的由来
“成语”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集中表现,
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思想、习惯和生活经验,为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
精深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成语的由来要追溯到历史的悠久,一般有三种主要来源:经典、
神话传说、人物和典故。
一是经典之源,成语大多出自中国古代文献《诗经》《楚辞》
《史记》《诗经》《孔子家语》《礼记》《孟子》《汉书》《司马迁》《庄子》《尚书》等文献,后世专家编纂成语,形成了一大批写有就
经典故事或者思想观点或者人物行为的成语。
第二来源是神话传说,主要指中国传说中的主要神话故事,如
《大汉禹贡》《封神演义》《牛郎织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成
语中很多典故出自此处,如“穷通极”出自《封神演义》中五奇状元
比试赠杯剧情,“满载而归”出自《牛郎织女》中牛郎归婚时油灯那
一幕。
最后一来源是人物典故。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的行
为和事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及民族精神,他们的事迹也流传
到了成语里,比如“一丘之貉”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历史,“脱颖而出”出自秦末的太甲和王翦等人的故事。
总之,成语的源流深厚,凝练的文字把历史、神话和人物故事记
载下来,存留在人们心中,被用来表达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
尊崇,成语彰显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不可估量的文化财富。
五代十国成语典故
![五代十国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6c2187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08.png)
《五代十国成语典故》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五代十国时期那些有趣的成语典故。
先来说说“瓜田李下”这个成语。
五代时期,有个叫郭崇韬的大臣,他为人正直,办事公正。
有一次,他的一个下属为了讨好他,给他送来很多贵重的礼物。
郭崇韬坚决拒绝,并说:“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意思是在瓜田弯腰提鞋,在李树下抬手整帽,容易被人误会是在偷瓜摘李。
郭崇韬用这句话表明自己要避免嫌疑,保持清正廉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还有“朝三暮四”的故事。
后梁时期,有个叫朱温的人,他反复无常,经常改变主意。
一会儿答应大臣们的请求,一会儿又反悔。
就像养猴人对猴子说早上给三颗栗子,晚上给四颗栗子,猴子不高兴;然后说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就高兴了。
朱温的行为就像这个故事里的变化,让大臣们捉摸不透,也使得国家治理混乱。
从这个典故中,咱们要明白做人要有诚信,不能像朱温那样总是变来变去。
再讲讲“风声鹤唳”。
五代十国时,各国之间经常打仗。
有一次,一支军队在战败逃跑的过程中,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追兵来了,吓得惊慌失措。
这就是“风声鹤唳”这个成语的由来。
它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的恐惧心理。
同学们,我们遇到困难可不能像这些士兵一样自乱阵脚,要冷静思考应对办法。
“骑虎难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成语。
比如有个将领,本来想着攻打一座城池能轻松取胜,结果却陷入了困境。
想继续进攻,却困难重重;想撤退,又怕被敌人追击,真是骑在老虎背上,下不来啦。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做决定之前要深思熟虑,不然可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但这些成语典故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古人的智慧和教训。
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明智、勇敢!好啦,今天关于五代十国成语典故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同学们,咱们下次再见!。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d99e013410661ed9ad51f3b6.png)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
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1)历史事实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
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
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
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
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
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 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
”(《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
”)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
“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
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
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02af5f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e.png)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鸣锣开道鸣锣开道的成语起源于战争时期,晋国的军队因为需要横渡一条小溪时,干脆造桥相互开车过去,这时一个兵曾建议在水边鸣锣开道,让百姓知道有军队经过,以免惊扰到普通百姓,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2.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庄子·外篇》中,讲述了两只乌龟赛跑,其中一只乌龟跑了一半便停了下来,最终输掉了比赛,因而诞生了“半途而废”这个成语。
3. 走马观花这个典故源于《东周列国志·齐世家》中的故事,齐宣王曾经养了一匹漂亮的战马,有一天他跟随手下的将领环游四方,到了一处名胜,宣王只是匆匆一瞥而已,从此以后风行走马观花之说。
4. 马不停蹄马不停蹄这个典故的故事源于古代刘邦的一场战役,他的骑兵虽然身处千里之外,但是却在夜里以马不停蹄的方式往战场赶去,这样的速度相当快,因而形成了相应的这个成语。
5. 杯水车薪这个成语的典故有两个来源,一是《尚书大传》中的“废书崇玉,实杯水车薪之戚也”,另一个则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使用之案例。
二人皆出处来源,各自使用之,逐渐成为后世的成语。
6.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源于《庄子·南华经》之中,有一次庄周看到有一个小孩在玩耍,画了一条龙,但是画龙缺少某种气息,这时一位慧眼识珠的人从旁边走过,点了一下瞳孔,一下龙便立刻栩栩如生。
7.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的故事源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东晋时期江西因为战乱而变得破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
他曾经参加了自然科学的高考,毕业资格和前景都被削去,但把过程变得完整却是很重要的事情。
8.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叫杨修的人说:“兵书五十有余,其事去矣,或云“见机则作”,或云“有调则应”,此实博闻强记,未必先智。
”9. 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典故的由来是出自《战国策·赵策十三》。
赵王名国因叛亡被困,再三求援秦国,秦昭王听说赵王援军不足,手中的援军不断增加,赵王见后差点伤心而亡,这便是拔苗助长之意。
关于夏朝的成语及典故
![关于夏朝的成语及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4b5dc43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0.png)
关于夏朝的成语及典故
关于夏朝的成语及典故有:
1.时日曷丧:这个成语形容对一个人痛恨到极点,誓不与其共存,愿意和憎恨的人同归于尽。
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曾把自己比作太阳,把百姓比作月亮,说月亮没有灭亡,太阳也不会灭亡。
百姓们听了这话,气得指着太阳咒骂:如果太阳什么时候能灭亡,我这个月亮愿意跟它同归于尽!这就是成语时日曷丧的由来,可见当时的百姓多么憎恨夏桀。
2.夏桀重用赵梁:夏桀重用赵梁这个小人,导致政治腐败,夏桀不理朝政,与宠妃宫女饮酒作乐。
把酒池子修得非常大,大到可以在里面划船。
为寻欢作乐,不把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经常把饥饿的老虎放到市集上,让它吃人。
夏桀对身边的能臣、贤人,要么逼到敌人那里去,要么就是把人给杀了。
太史令终古看不惯夏桀这么昏庸,就进宫哭着劝谏夏桀,结果夏桀听得不耐烦,还说终古多管闲事。
成语东窗事发的历史典故故事
![成语东窗事发的历史典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1f89d0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d.png)
成语东窗事发的历史典故故事 东窗事发这个成语⽐喻阴谋已败露,将被惩治。
⽽这个成语是出⾃中国的⼀个历史典故,那么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东窗事发的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这个成语的由来吧! 东窗事发的历史典故 秦桧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
宋王朝逐渐衰落之时,北⽅的⾦兀术趁机向中原⼤举进攻,侵占了宋朝不少地盘。
岳飞率领岳家军对⾦兵进⾏了顽强的抵抗,⽽秦桧主张议和。
秦桧抓住宋⾼宗懦弱胆⼩、优柔寡断的弱点,竭⼒宣扬议和的好处。
宋⾼宗同意了,可是岳飞和许多⼤⾂、将领都不同意。
秦桧⼀⼼要将岳飞除掉,可这并⾮⼀件易事。
⼀天,秦桧坐在家⾥东窗下,仍为此事发愁。
夫⼈王⽒为他出主意说:“岳飞⼿下的王贵,在⼀次战⽃中胆⼩怕死,按法当斩,经众将求情岳飞才免他⼀死。
他肯定怀恨在⼼,你何不让他告发岳飞呢?” 秦桧派⼈找到王贵,引诱他诬告岳飞“谋反”。
没想到王贵不肯。
秦桧⼀伙就对他施以酷刑,并以其全家性命相威胁,王贵⽆奈屈服。
秦桧终于杀害了岳飞。
后来,秦桧游西湖时,得病死去。
他死后七⽇,王⽒请来道⼠为他做道场,超度他的亡灵。
道⼠痛恨秦桧杀死了国家忠良,就装模作样做了⼀阵法事,然后对王⽒说:秦桧正在地狱⾥受拷打之苦,阎王⼩⿁.们正在审问他。
道⼠说:“秦⼤⼈对我说:‘⿇烦你转告我夫⼈,东窗事发了。
” 出处:明代⽥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四》:“可烦传语夫⼈,东窗事发矣。
” 东窗事发的原⽂ 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谋之。
王⽒⽈:“擒虎易,纵虎难!” 其意遂决。
后桧游西湖,⾈中得疾,见⼀⼈披发厉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归,⽆何⽽死。
未⼏,⼦熺亦死。
王⽒设蘸,⽅⼠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 熺⽈:“在酆都。
”⽅⼠如其⾔⽽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
桧⽈:“可烦传语夫⼈,东窗事发矣”。
东窗事发的译⽂ 秦桧想杀岳飞,在东窗内同妻⼦王⽒商量。
王⽒说:“抓住⽼虎容易,要想放⾛再把它抓住就很难了。
成语的由来和典故
![成语的由来和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176a461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4.png)
成语的由来和典故1.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非常善于画蛇的画家,他凭借着自己的绘画技艺声名远扬。
一天,他接到了一个人的委托,要他为自己的画集添加一幅画蛇的作品。
但是这位画家认为添加一条画蛇是多此一举,因为他已经很擅长画蛇了。
然而,由于客户的坚持,他最终还是按照对方的要求,画了一条蛇。
结果,这幅画被人们评价为画蛇添足,意思是做了多余的事情或者不必要的补充。
2.井井有条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农夫,他的井中出现了一条蛇。
农夫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决定在井上加盖一层木板,并在木板上钉了许多铁钉,以防止蛇从井中爬出来。
如此一来,井的周围就变得非常安全,没有任何危险了。
人们看到后就说这个井井井有条,意思是安排得井然有序。
3.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农夫,在田地里劳作的时候,看见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在了一颗树根上,当场瘫倒在地。
这位农夫觉得非常便利,他意识到如果每天都能有兔子自己撞在树根上,他就可以轻松地捉住兔子了,于是他决定守在那颗树旁边等待兔子的出现。
但可惜的是,其他的兔子并没有如他所愿地撞进树干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靠侥幸心理,而应该主动积极去努力。
4.十全十美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很长寿的老人,他的身体非常健康,什么疾病都没有。
有一天,这个老人突然生了重病,他的家人非常着急,找医生来给他看病。
经过医生的诊断,发现老人的病是十分之一,意思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医生以为会找不到治疗方法,但是老人却出乎意料地自愈了。
于是人们就形容老人的身体状态为十全十美,意思是非常健康完美。
5.饮水思源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年轻的学子,他非常聪明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后来,有一个富有的人看中了他的才华,决定资助他继续深造。
成语洹河垂钓典故的由来
![成语洹河垂钓典故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111fee5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1.png)
成语洹河垂钓典故的由来
“洹河垂钓”这个成语典故的由来与商朝的灭亡有关。
在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
为了寻求美女,纣王听信谗言,将太师比干剖腹挖心,最终导致国家衰败。
在这个时期,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最终成功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据说,在商朝灭亡之前,姜子牙曾在洹河垂钓。
他坐在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垂钓,这显然是不可能钓到鱼的。
然而,他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行为。
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表面上无所作为,实际上却有深远谋划的行为。
这个成语也暗示着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即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丘之貉”等成语故事的由来
![“一丘之貉”等成语故事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281692f8fc4ffe473268ab61.png)
“一丘之貉”等成语故事的由来成语是汉语浓缩的精华,许多成语是由历史典故发展、演变而来的,同学们只有读一下原汁原味的历史典故,才能深刻理解历史成语的奥妙和精髓。
下面笔者就介绍几个与“一”有关的历史成语。
1、一丘之貉汉朝汉宣帝时,有个很有名的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在朝廷中的名气就很大。
汉朝当时社会的贿赂风气很严重,有钱人用钱行贿,可以到处玩乐,没钱行贿的人就要一年到头辛苦地工作,且没什么丰厚的回报。
杨恽大力革除了这些弊病,整顿了朝廷的不良风气,获得人们的称赞。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白满的情绪,得罪了太仆戴长乐。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的首领单于被人杀了,便说:“这是不明是非的君王,忠心的臣子提议的治国策略不用,却听信小人的谗言,杀害忠良,结果性命不保。
秦朝如果不是因为这样,也许现在还存在,而不会被汉朝代替。
自古以来,各朝代的君王都是如此,喜欢听信小人的谗言,就像从同一个山丘里出来的貉,没有什么差别。
”这话传到了长乐的耳朵里,他连忙向汉宣帝报告,宣帝听到杨恽把自己和历代君王比作“一丘之貉”,非常震怒,因此就下令革去杨恽的官职。
后来“一丘之貉”就用来比喻都是同类,没有差别。
现比喻都是一样的坏人。
2、一日三秋《诗经》是我国很有名的著作,它收录了许多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其中也包括了许多赞美爱情、描述男女相恋的故事,《诗经》里有一首诗名为《采葛》,它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原诗是:“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全诗的意思是:姑娘采葛去田野,一日不相见,如同隔三月;姑娘采萧去田地。
一日不相见,如同隔三季;姑娘采艾去田园,一日不见,如同隔三年!后来就用“一目三秋”来形容思念的殷切。
3、一字千金战国时期,泰国有个宰相名叫吕不韦,他聘请许多有才华的学者,给他们很高的待遇,让他们依据自己的专长,编写许多文章,然后他将这些作品集合成一部伟大的著作,名为《吕氏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来,人们就用 奉公守法 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 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吕憎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憎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篇四:奉公守法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吕憎珍住宅的前面,有一所他属下的官舍,平时出入的人很多。有人建议他要那个属下到别处去办公,把官舍留下来住。吕憎珍严词拒绝、表示决不能把官舍作为私人的住宅。
吕憎珍这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称颂。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憎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一天,吕憎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比喻两个人以上, 互相勾结一起作奸犯科。
后人就把这个寓 言故事引申成“狼狈为奸” , 用来比喻两个人互相勾结, 做坏事情。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篇二:虎口余生
明朝时,浙江德清县的一个山村中,住着一位名叫朱泰的人。朱泰家中,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十分贫穷。平时,全靠他上山打柴卖钱,维持一家的生计。
成语是中国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固定的结构和独立意义。很大一部分成语是由古代沿袭下来的,是约定俗成的,因此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内涵和特征的语言成分之一。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篇一:狼狈不堪
狼和狈都是一种野兽,它们长得很相似,但狈的前脚短, 后脚长; 而狼却刚好相反,狼是前脚长,后脚短。
梁武帝很欣赏吕僧珍的才干。有一次,吕憎珍请求梁武帝让他回乡扫墓。梁武帝不但同意,而且任命他关南衰州.让他光耀一下门庭。
吕憎珍到任后,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因公会客时,连他的兄弟也只能在外堂,不准进入客厅。一些近亲,以为有了吕憎珍这样的靠山,可以不再做买卖,到州里来见他,以谋取一官半职。吕憎珍耐公说服他们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继续做自己的小生意。
朱泰对母亲十分孝顺,大家都称赞他是孝子。
有一天,朱泰又像往常一样,到山中去打柴。不料,正当他在山脚下休息的时候,突然从山林中,窜出一只老虎。朱泰措手不及,被老虎一口咬住拖走。开始时,朱泰吓得晕了过去。当老虎走了几十步之后,他突然醒了过来,便拚命挣扎,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喊叫:“我死了倒没有什么,可怜的是老母无人奉养!”
有一天狼发现山下一户人家的羊圈里,养了好多的肥羊,但是羊圈太高,既跳不过去,又撞不倒,它无法可想,只好跑去找聪明的狈先生。
狼对狈说:“嗨!兄弟! 我发现了一群肥嫩的小羊, 可是就我一个实在没办法跳过栅栏, 请你帮我想个办法过去, 事成之后, 我们都能大吃一顿哩! ”狈一口答应,于是它们到了羊圈旁察 看地形,终于狈想出了妙计, 说:“ 我后腿长,攀在栏木上一伸直, 你就跳上我的脖子,然后用你的长长的前脚去抓羊,这个主意不错吧!” 狼说:“ 是不错, 但你可别把我摔着了哟 !”于是狼和狈就开始采取行动,结果不用说,他俩当然顺利完成任务,高兴的拖着羊上山去了。
那个老虎听后,吃了一惊,便扔下他,自己跑了!
朱泰捡了一条性命,强忍着疼痛,爬回家中。乡亲们听到消息,纷纷赶来慰问,有的还送钱和食物给他们母子,大家纷纷议论说:“朱泰这一次真是虎口余生啊!”
从此,朱泰便给自己起了另一个名字——朱余生,以纪念这次惊险的经历。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篇三:千万买邻